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
西方音乐史(巴洛克+古典)

一、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1.概念: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叶),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2.“巴洛克”的概念:巴洛克最初是一个贬义词,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从19世纪起,艺术批评家开始不带贬义地用这个词来形容17和18世纪初的美术和建筑中的那种充满热烈而华丽的装饰性和表现性的风格,20世纪的音乐史学家开始把这个词运用于从1600年到1750年前后的音乐。巴洛克是用来指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共同观念是,相信音乐的主要目的逝打动人的情感。

3.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两种常规”:文艺复兴的复调风格为“第一常规”,自己的风格为“第二常规”

风格特征:

(1)巴洛克音乐的典型织体是一个严格的低声部和一个华丽的高声部,加上不大突出的和声;(重要特征: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巴洛克音乐的典型织体是一个严格的低音部和一个华丽的高声部,加上不大突出的和声。这种织体的的记谱法是由记写下来的高声部和带有数字标记的低声部构成,这种位于低声上方的数字是和声的标记,指导着演奏者即兴地填充和声。这就是巴洛克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奏低音或数字低音。(即主调和声织体)

(2)巴洛克的节奏突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准确而有规律的节拍,以强弱拍子的交替为基础这是舞蹈音乐的特点;一个是自由而无规律的节拍,它是唱声乐作品中近似语言的宣叙调和即兴的器乐作品中的特点。

(3)大小调体系出现,并且逐步建立完善的功能和声概念。

(4)记谱法到17世纪中叶开始规范,与今天的样式非常接近。

总体特征:

(1)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

(2)整体强调情感表现和戏剧性对比

(3)细节注重装饰性,观念、手法大胆求新

(4)有综合艺术的倾向

二、意大利早期歌剧发展

1.诞生: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梅拉塔”

1957,《达芙妮》里努契尼词佩里曲

1600,《尤里迪茜》利努契尼作词,佩里谱曲,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保存下来的歌剧,其中运用了单声部歌曲风格的所有类型,特别是宣叙性的风格。

蒙特威尔第在160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

1600,《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卡瓦里埃利曲(运用单声歌曲风格的戏剧音乐作品首次在教堂演出)

2.蒙特威尔第

《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风格:(1)两种写作常规兼顾

(2)运用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以及各种器乐形式,歌剧音乐结构趋于完善

(3)率先使用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技巧

3.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叫圣卡西亚诺剧院。

三、17世纪后半叶的歌剧

1.那波利歌剧:1652年,形成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标准形式

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歌剧《格丽塞尔达》)

歌剧序曲:快-慢-快模式的确立,被认为是交响乐的一个主要前身。

2.法国歌剧(带音乐的悲剧、抒情悲剧)

1660年:首部意大利歌剧巴黎上演《塞尔斯》卡瓦利

1669年:法国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在巴黎建立

代表人物:吕利

歌剧特征:丰满而华丽的乐队音响、豪华舞台布景、五幕结构多取材与希腊神话或骑士传奇、芭蕾场景、慢快慢速度布局的序曲、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差异

缩小、重视唱词的表现,宣叙调加入法国古典悲剧朗诵调因素。

(1)剧中剧末有芭蕾场面;(2)不采用阉人歌手;

(3)不突出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对比;

(4)注重文字的音韵;(5)强调合唱;

(6)建立法国式序曲(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3.英国歌剧

代表作:约翰·布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亨利·普塞尔《迪多和艾尼阿斯》

咏叹调迪多的悲歌《当我长眠地下》

特点:固定低音主题变奏“帕萨卡利亚”。

4.德国歌剧

代表作:1627,许茨《达芙妮》——遗失

1678,汉堡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当时德语地区唯一的歌剧院)

四、意大利声乐体裁:17世纪产生的意大利的另外两种声乐体裁

1.清唱剧:是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由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演出,音乐形式和风格接近歌剧,有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器乐前奏和前奏,表演形式却是音乐会式的,设有布景、服装和动作,通常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

来源:传统对话体宗教剧—劳达和经文歌,罗马的天主教领袖内利在祈祷仪式中倡导、推行这类音乐,以吸引会众;这类作品中篇幅较长者已可称之为清唱剧了。

体裁特征:内容上采用宗教体裁,歌词是拉丁文或意大利文,以圣经为基础;歌词在内容上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戏剧结构和情节;

结构上采取分部分场,多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以合唱结束;

表演方式上:音乐会性质,舞台表演;教堂仪式性;独唱有宣叙、咏叹,重唱、合唱;有管弦乐队的伴奏;不强调舞台动作和服装,也不强调布景;情节由一个叙述者进行描述。

风格分类有宗教清唱剧【拉丁语演唱】和世俗清唱剧【地方语演唱】。

代表人物:意大利:卡里西米是罗马巴罗克清唱剧大师《约纳》,《耶夫塔》、

阿列里奥《灵魂和谐的戏剧》A.斯卡拉蒂。

德国:许茨《圣诞的故事》亨德尔《扫罗》、《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尔》、《参孙》。

发展: 1.17世纪下半叶,卡里西米的学生沙邦蒂尔把清唱剧传到法国;2.17世纪末、18世纪初,清唱剧从罗马流传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以及德国、英国等,通常在宗教忏悔季节取代歌剧的演出;3.日益趋向世俗化,甚至在公众歌剧院上演,也开始有女歌手参加演

出;4.主要作曲家大多同时也是歌剧、康塔塔作曲家,最终亨德尔将其发展到巅峰状态。

代表人物

(1)意大利:卡里西米(代表作:《耶弗它》、《约拿》、《但以理》)

(2)德国:许茨(代表作:《圣诞节清唱剧》)

(3)亨德尔代表作:《弥赛亚》、《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

2.康塔塔

特点:(1)为独唱和通奏低音而作

(2)采用意大利文的抒情或近似戏剧性的歌词

(3)由几个段落组成,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交替

(4)规模较小

代表人物

(1)意大利:路易吉·罗西

(2)17世纪中叶:A·斯卡拉蒂

(3)1700年后,宗教康塔塔在德国取得很大发展(巴赫)

《咖啡》、《农民》

3.受难乐

定义: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的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的一种古老题材。

顶峰:J.S巴赫(代表作:《约翰受难曲》、《马泰受难曲》)

第九章:巴洛克时期的器乐

一、17世纪晚期的键盘音乐

1.管风琴

主要体裁:托卡塔、赋格曲、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

代表人物:荷兰:斯维林克

德国:布克斯特胡德、扎豪、库瑙、帕赫贝尔、巴赫、亨德尔

2.古钢琴

分类: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

主要体裁和代表作

(1)变奏曲:主题与变奏、帕萨卡利亚、恰空

(2)古组曲: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

特点:调性统一,速度与节拍对比,多用二部曲式

代表人物:意大利,弗雷斯科巴尔迪

德国,弗罗贝格(确定帕提塔结构)、巴赫

法国,库普兰(洛可可风格)

二、器乐合奏音乐

1.奏鸣曲(早期)

分类:教堂奏鸣曲、室内奏鸣曲(按演奏地点分)

独奏奏鸣曲、三重奏名曲(按声部结构分)

乐章结构:教堂奏鸣曲——四乐章,速度是慢-快-慢-快

室内奏鸣曲——舞曲(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

代表人物:科雷利(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博洛尼亚乐派(维塔利、科雷利、塔蒂尼、维瓦尔第)

2.协奏曲

分类

大协奏曲:独奏曲与带通奏低音的小乐队协同演奏多乐章器乐套曲。

乐队协奏曲:把通奏低音支持的乐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之间形成对比的多乐章器乐套曲。

独奏协奏曲: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

代表作曲家:

(1)科雷利——大协奏曲;托雷利——最早开始写独奏协奏曲

(2)A·维瓦尔第

贡献:基本定型快-慢-快三乐章的结构,并运用回归曲式。(利都奈利)

风格:音乐主题简介节奏充满活力

第十章:巴洛克晚期的大师

一、拉莫【法】

(1)1722年出版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和声学》,首次总结了近代功能和声的很多基础理论(和弦逝首要的和声因素;大三和弦的结构;和弦及其转位的

统一性;主、属和下属和弦作为调性的支柱和弦;音阶中每个音上的三

和弦都有其调性功能;通过轴心和弦转调)

(2)作品

羽管键琴

歌剧:《西波里特与阿丽西亚》、《印度群岛的风流逸事》、《双子星座》

二、D.斯卡拉蒂【意】

作品:六百余首键盘奏鸣曲,兼具艺术性和教学价值

特征:(1)单乐章,大多数为羽管键琴而作

(2)大多按照不同的调性成对排列的

(3)有教学目的,每一首都类似练习曲

(4)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古奏鸣曲式),为近现代奏鸣曲式的确立作了重要探索和铺垫。

三、亨德尔【德】

创作:(1)歌剧:《朱利亚·凯撒》、《阿德米托》、《里纳尔多》、《赛尔斯》(2)清唱剧:《扫罗》、《弥撒亚》

(3)器乐曲:键盘音乐(管风琴协奏曲、羽管键琴组曲)

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音乐风格特征

(1)从歌剧创作转向清唱剧创作,在语言形式,题材内容和风格表现上顺应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要求和艺术趣味。

(2)国际风格(德、法、意、英)

(3)在音乐创作和组织演出等方面均表现出宏达的气魄,音乐是典型的巴洛克雄伟壮丽风格,富裕戏剧性。

(4)以主复调结合的简洁手法,造成表现力很强的丰满效果。

四、巴赫【德】

创作:

(1)管风琴曲:托卡塔(或前奏曲、幻想曲)与赋格、基于众赞歌的作品

(2)古钢琴曲: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复调音乐的典范)

(3)其他器乐曲:小提琴奏鸣曲6首与帕提塔、大提琴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4)声乐作品:康塔塔、受难乐和弥撒曲、清唱剧

历史贡献:

(1)集欧洲巴洛克音乐风格之大成,并发展到巅峰。

(2)创作中复调与和声得到完美平衡

(3)其音乐是复杂严谨的形式,工致完美的技巧与深刻的思想情感表现,丰富的想象以及鲜明的个性高度统一。

第十一章:古典主义早期的歌剧和器乐

古典主义:运用古典的风格和原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意味着很高的艺术标准,高贵而单纯、平衡而完美的形式,严肃的艺术目的,以及对装饰性的约束。古典主义在音乐史上也可以仅仅用来特指一个流派,就是以海顿和莫扎特的成熟风格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音乐风格构成要素总体特征:主调

(1)旋律:乐句结构方整、对称,与城市和乡村的民间音乐联系紧密

(2)调性、和声布局:短小动机发展;对比主题

(3)“通奏低音”被代替

(4)常用体裁: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

(5)常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等

一、18世纪的古典主义风格

洛可可风格:纤细、奇巧、华丽丽,精致典雅、轻盈飘逸

华丽风格:新潮的、容易的、自由精致的

善感风格:一定程度上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

二、前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1.意大利喜歌剧

特征:(1)通常只有六个或更多角色,对各阶层人物进行讽刺

(2)脚本采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通常用地方方言写成

(3)咏叹调比较简单,曲调悦耳

代表作:佩格莱西《女仆做夫人》——第一部成熟的意大利喜歌剧,风格轻松戏谑,强调重唱和乐队在终场的作用

2.法国喜歌剧

代表作:卢梭《乡村卜者》

3.英国民谣剧(叙事歌剧)

代表作:《乞丐歌剧》

4.德奥歌唱剧

代表作:约翰·亚当·希勒《魔鬼出笼》

三、格鲁克正歌剧改革

1.具体措施

(1)运用传统内容,但融入当代人的理解

(2)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密切联系起来

(3)消除了歌唱家炫技的花腔段落

(4)减弱了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对比,更多使用助奏宣叙调

(5)创造了由宣叙调、咏叹调与合唱组成的复合场景

2.贡献:克服了过去正歌剧中音乐与戏剧之间严重脱节的现象,把意大利、德国和法国歌剧中的优点加以很好的综合。

3.代表作:格鲁克《奥菲欧与尤里迪茜》、《伊腓尼基在奥里德》

四、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器乐

1.(近代)奏鸣曲

通常是三或四个乐章组成的器乐独奏套曲。

各乐章常用曲式、速度: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二部、三部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小快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第四乐章:急伴,回旋曲式

2.奏鸣曲式(用在奏鸣曲体裁中的一种结构)

呈示部:主部主题+(连接部)+副部主题+(结束部)

展开部:对呈示部主题素材展开,使乐曲获得动力性的发展

再现部:先后再现呈示部各主题,并使其在调性上得到统一

3.奏鸣套曲

(1)结构严谨,各乐章速度、曲式及体裁基本确定,乐章之间具有逻辑关联的器乐套曲,形成与古典时期

(2)通常采用奏鸣曲的结构模式,以奏鸣曲式快板的第一乐章为重要特征

(3)适用于近代奏鸣曲、协奏曲和古典交响曲、室内乐重奏等等

4.早期主要代表人物:D.斯卡拉蒂、C.P.E巴赫、J.C巴赫、D.阿尔贝蒂

5.交响曲

交响乐队:双管编制(每种木铜管乐器各两件,分为两个声部,弦乐配以相应人数的五个声部)

代表人物:

意大利:萨马蒂尼——探索

德奥:

(1)曼海姆乐派

特点:清洁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基本确立;通奏低音被取消,羽管键琴指挥被首席小提琴取代;渐强渐弱出现;乐章数目半数以上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接近成熟的奏鸣曲式。

(2)北德(柏林)乐派:C.P.E巴赫——音乐戏剧性强

(3)早期维也纳乐派:蒙恩、瓦根塞尔、迪斯特多夫

6.协奏曲

定义:(1)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

(2)三乐章(快-慢-快)套曲

(3)开始出现双呈示部,华彩乐段

代表人物:W.F巴赫、C.P.E巴赫、J.C巴赫、蒙恩、杜塞克

第十二章: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海顿

1.创作

(1)交响曲(共104部)——交响曲之父

(完善、确立交响乐队双管编制原则;完善、确立交响曲四乐章奏鸣套曲结构)代表作:早期:新旧风格交织,乐章数目、速度、曲式不确定

NO.6早晨,NO.7中午,NO.8黄昏与暴风雨

中期:个人风格成熟晚期:12首伦敦交响曲

(2)弦乐四重奏(共68首)

特点:用同类乐器,使音色和谐;形式结构与交响乐相似;更强调各声部平等的均衡协调关系,更多的复调手法,更细腻抒情。

代表作:

中期:70年代OP.20 NO.1-6 “太阳”

1781-1790 OP.33 6首,OP.64 6首

晚期:OP.76 NO.2“五重唱NO.3 “皇帝”

(3)其他器乐与声乐

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体现对奏鸣曲式的探索

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古典主义时代的宗教音乐

2.音乐风格特征

(1)充满质朴、轻松、幽默的情趣

(2)与奥地利乡村城市的民间音乐密切相关

(3)旋律清新明快,和声织体简明清晰,曲式结构合理匀称,细节处理常别出心裁,喜欢用出人意料的力度对比,不规则的节奏等。

二、莫扎特

1.创作

(1)声乐

歌剧:正歌剧4部,喜歌剧7部,德奥歌唱剧4部

(特征:音乐对人物性格的巧妙刻画;旋律优美,配器精致;曲式严谨,对重唱熟练运用)

弥撒曲:《安魂曲》——绝笔之作

(2)器乐

钢琴协奏曲(形式多样;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汇集了多种体裁的精华;完善了协奏曲的古典范式;乐队和独奏乐器达到最平衡和谐的地步)

交响曲(41部)NO.36-NO.41——18世纪交响曲的最高水平

室内乐(重奏)

奏鸣曲(17首钢琴,35首小提琴,管风琴)

2.音乐风格特征

(1)旋律极富歌唱性,优美、流畅、多变化

(2)和声与配器色彩清雅,亮丽、多对比

(3)音乐基调欢乐明朗,形式以匀称、平衡之美著称,但后期创作也隐含阴郁,并明显带有日益强烈的戏剧性表现特征。

(4)完美融合当时德国与意大利音乐风格

(5)是古典音乐以及纯音乐理想的完美体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贝多芬

1.创作

(1)交响曲(9部)

英雄性、戏剧性——3,5,9

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1,4,8

群众性、舞蹈性——7

综合性——2

融自然与哲理——6

(2)钢琴作品

奏鸣曲:早期OP2-22、49,13首中期OP26-90,14首晚期OP101-111,5首

钢琴协奏曲5首

变奏曲

(3)室内乐:展现出其创造力突破性的一个过程,创作思维最大限度的综合(4)声乐作品

歌剧:《费黛里奥》;D大调庄严弥撒

2.贝多芬音乐具体手法特征

(1)旋律风格质朴:和弦式——粗犷凌厉;短小的动机式——紧凑、灵活,具有动力性展开的潜质;柔板旋律——悠长、凝重深情

(2)节奏:鲜明独具个性——切分音和不规则重音的频繁使用,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和对比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力

(3)调性、和声:增加了不协和、不稳定性及其长度范围,导致强大的动力性,使调性和声的功能力度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4)乐队编制:扩大,尤其加强了铜管乐和打击乐的作用,音色更辉煌

3.贝多芬音乐的主要贡献

(1)创造性的发展了奏鸣-交响套曲的结构形式

(2)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广泛的运用篇幅与内涵都大大扩充了的奏鸣曲式,其中动机是生成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种子,而主、副部主题的强烈对比,致使展开部成为动力性发展最集中、最强烈的部分

(3)在套曲的慢板乐章和谐谑曲及终曲乐章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与作用,乐章之间形成了既对比并置又互相关联的辩证关系,音乐材料的渗透、贯穿,使整个套曲达到高度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