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让人惊异的是孔子与柏拉图,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他们年轻时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也远走意大利、埃及、北非,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从政失败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孔子与柏拉图,在经历和精神上有十分的契合,并且,在思想上,也多有可堪比较之处.

一、都处于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御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司空见惯违背周礼“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人际关系紧张.与孔子生活在动荡时期一样,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一片混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的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仅是同一奴隶社会范畴内的变化,其还不足以摧毁奴隶制本身.

二、两人政治思想的异同.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

三、阶级立场的共性和个性.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和而不同”主

张都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由于中西方文化本源性的差异,柏拉图比孔子更激进.生逢乱世,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救济苍生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目标.由于政治主张落后于时代,因此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几乎都是失败者.而且在政治上失意之余他们皆通过传道授业的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两位巨子.对于柏拉图和孔子这两位具有清晰历史人格的伟大思想家而言,几近相同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二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为解决同一政治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贤人政治的追求,而结果却是双双失意.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

四、无可争议的东西方古代大教育家.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孔子创办私学,尊学重教,因为在孔子看来,人的知识是从学习中而来.知识与智慧,与修养的关系极其密切,他强调学习知识在实现“仁”、“智”过程中的重要性.由知识阶层垄断政治权力,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孔子,在这一点上,都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但两者教学对象、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孔子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柏拉图的学生不缴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孔子主要讲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的举止符合礼教;“阿卡德米学园”的课程却是算术、几何、天文学等.

五、为政以德与哲学王治国.孔子积极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国方略,力图发挥道德的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他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政府对百姓课重税.《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导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为政以德形成了中国政法思想史上特有的德治主义.这一理论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柏拉图却与此不同.他认为只有哲学王才拥有这种知识. “哲学王治国”既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雅典式的平民政治,也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斯巴达式的军

人统治,是依靠哲学王的智慧来管理国家.只有将哲学王的智慧与政治家的权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类才会得到安宁,和谐的实现才会有可能.

六、和谐构想,不谋而合的奋斗目标.孔子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高的境界,来指导处理人际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在《论语》中,“和而不同”、“过犹不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都是与中庸精神相配合的立场和思想;而且,儒家的重要制度——礼乐制度,也是体现和谐精神的制度创设.因此,和谐构想是柏拉图和孔子共同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所不同的是,和谐精神更为孔子所提倡,并有孔子后学主要是孟学派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维方式.柏拉图也有自己的和谐构想,他的《理想国》设想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等级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这三个等级都必须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他已经注意到和谐这个问题.总之,柏拉图把人们分工合作、整体和谐稳定作为其理论的基本内容.

通过以上对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视野比柏拉图的视野要宽泛得多,但哲学思考比柏拉图欠缺些.近100多年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多次冲撞,而冲撞则是由差异引起的.对于这些差异,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很多对于文艺的论述几乎都要论及摹仿,这成为这一时段文艺理论形态的显在话语。以往一般把柏拉图关于摹仿的文艺思想视为西方文艺理论摹仿论的起点,其实,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在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述摹仿了。最早的“摹仿”观念是与原始巫术相联系的。从原始巫术的“摹仿”观念,到描述与僧侣祭祀活动相联系的音乐和舞蹈的摹仿,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摹仿数”,构成了古希腊早期摹仿观念的发展轨迹。其中的代表学者有克塞若芬尼、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他们的理论反映了早起古希腊对文艺的朴识,但是只是从外部触及了瘟疫的本源,显得十分片面。 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

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亚里十多德的摹仿说则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哲学,系统地讨论了模仿在诗歌乃至艺术当中的作用,肯定了模仿的地位,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在《诗学》中,亚里十多德从模仿艺术的本质、对象和方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此说明文学模仿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模仿是用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模仿成为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从模仿中得到快感。根据亚里十多德的理论,获取知识是人类的本能,模仿则是人类最初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人来说,获取知识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另外,技术处理、色彩或其他因素也能够引发人的快感。亚里十多德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并从具体的模仿对象和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 由此可见,二人的“摹仿说”有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我将就两人理论进行比较。 1、两种“幕仿说”的哲学基础不同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研究的核心间题。“他称这种实在为‘理

柏拉图(

一、单选题 1 、柏拉图( C )中试图对美加以界说,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 A .《埃斯特惕卡》 B .《理想国》 C .《大希庇阿斯篇》D. 《美的分析》 2 、“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 C )中提出来的。 A .《资本论》 B .《政治经济学批判》 C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D .《共产党宣言》 3 、《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它说明美具有( A ) A .多样性 B .客观性 C .社会性D. 相对性 4 、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___________A____ A .有着本质的区别 B .没有本质差别 C .大体相当D. 完全一样 5 、“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语出( C ) A .苏格拉底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夏夫兹博里 6 、“爱屋及乌”属于( D ) A. 关系联想 B. 相似联想 C. 对比联想D 接近联想 7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的( A ) A 《论崇高》B.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C 《大地上的神圣理论》D. 《对美感受和崇高感的观察》 8 、在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 D )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苏格拉底D. 毕达哥拉斯 9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指______________ A. 戏剧艺术的一种类型 B.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悲哀的事件 C. 悲痛的感情 D. 一种美的特殊表现形态 10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的是_____B________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 D. 黑格尔 11 、被人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雕塑是罗丹的______________ A. 《老妓》B 《奸笑的梯也尔》C. 《教皇英格森十世像》D. 《祭司长》 12 、“隐秀”说由下列何书提出______________ A. 《玉海》 B. 《二十四诗品》 C. 《人间词话》 D. 《文心雕龙》 13 、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 主要体现了艺术的______________ A. 审美功能B 认识作用 . C. 感化功能D. 娱乐消遣功能 14 、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 A 、亚里士多德《诗学》 B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C 、黑格尔《美学》 D 、康德《判断力批判》 15 、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 A 、伦理学的分支 B 、文学的分支 C 、哲学的分支 D 、人类学的分支 16、提出“尽善尽美”审美标准的是_____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7、提出“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一观点的是( )。 A、高尔基 B、鲁迅 C、别林斯基 D、狄德罗 18、提出“黄金分割”比例关系的是( ) A.莱辛B.亚里斯多德 C.席勒D.毕达哥拉斯学派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doc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 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26、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 6.(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我所了解得孔子与孟子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案例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主题: (1)阅读教材,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 (2)师生结合实际增删整合学习内容和要求。 2、时间安排:15天。其中收集资料10天,整理资料3天,准备恰当的汇报形式1天,成果展示1天。(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成果展示为课内两课时。) 3、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查阅途径,为学生采集信息提供方便。 4、师生协商,制定活动与评价方案。 二、活动实施: 1、制定活动计划。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拟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并确定资料搜集的方式,安排好活动时间。教师对各组的活动计划予以及时指导,如有明显不当之处,即与学生一起商讨更正。 2、搜集资料,采集信息。各组按照活动内容,多方面获取第一手资料。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一是因为教师提供的书籍和网上下载的内容文字浩繁,学生又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阅读量难以达到要求;二是由于学生文言文

的阅读能力不强,很多原文即使有白话解说,也很难读懂。为此,教师首先应尽可能多的熟悉资料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查阅和作笔记。有条件的,还可把学生带到孔庙、孔府、孔林等实地进行参观访问,作访问笔录、写观察日记等。 3、处理资料,整合信息。学生将积累的资料分组集中,进行筛选。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价值,考察其对学生的适宜度。 4、准备汇报材料,确立汇报形式。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所取得的成果,自主设计成果交流的形式。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推选五位主持人(总主持人一名,其余四人可由组长担任。)然后由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决定成果汇报形式(如情景表演、演讲、解说、朗诵、展出等,不拘一格)。 5、成果展示交流。主持人准备好台词,编排好展示程序,各组进行成果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小结。 三、成果展示实录: 1、教师导入: 同学们,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便是让大家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美丽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同学们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将把这个成果展示出来,愿大家在这次交流展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点评:教师导入看似多余,实属必要。因为这则导语简要概括了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重申了学习目的、过程,交代了成果展示的意义,让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让读者明确学习过程和展示目的。) 2、学生主持人1: 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和孟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两颗耀眼的明星,他们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两个星期来,我们通过阅读、上网查找和请教老师,搜集了有关孔子、孟子的大量资料,并精心编排,今天在这里展示我们的成果,请老师多多指导。和我一起主持这个活动的是四位小组长。首先,大家欢迎“孔、孟小档案甲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 (点评:学生主持人再次强化孔孟二人的思想及其影响、交代学习途径、过程与成果,并简介其他主持人,引出下面的展示内容。) 3、第一组展示: 主持人2:我们小组搜集的是有关孔子、孟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弟子和门人的资料。下面由三名同学展示我们的成果: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孔子之仁本质是一种践行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约定型,但并没有说明践行仁的内在根据。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发展了孔子仁学的思想,最重要的是践行仁的内在根据。了解孔子孟子仁的内在差别,有助于我们重振儒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价值,从而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标签:孔子;孟子;发展 一、孔子“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孔子以仁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并一直影响中国以后的儒学发展方向。孔子“仁”的内容是丰富的,思想是深邃的。孔子的“仁”无形中塑造了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而且对我们今天重塑新的理想人格仍然有着重要作用。从政治上讲,他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个人应以维护民族利益为最高的人生价值,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从而唤醒了中国人民思考中国民族意识感和民族精神。从文化上讲,他的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思想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从而开启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新纪元,创造出人类新的思想灵魂。但孔子的“仁”只是确定了仁的本质内涵,他的说法带有很强的约定性,只告诉人们应当以仁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但人为什么要履行仁道,以及在现实的生活中怎样履行仁道并没有充分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孔子没有将仁与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这个任务主要是由孟子来完成的,孟子将仁与心联系起来,使仁学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对孔子仁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孟子从性善论仁 孟子性善论从理论上说明履行仁道的内在根据和履行仁道的可能性,使儒家内在性原则得以深化。孟子性善论是心性论仁,肯定人心是仁的,因而人性就是善的。性是指现在人性化的倾向即是善,不但圣人是性善,就是说现在倾向是善的,现在就是,故不是未然性善,是彻始彻终的没有人不是性善[1]12。凡说性恶的人,都是从结果往上推,并未就发端起念处去说[1]131。可见梁氏赞成孟子的性善说。但他们都忽视了性恶也是人的发展动力之一。正如黑格尔所说,当人们说人本性是善这句话时,他们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这句话时,是说了一句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在黑格尔看来“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都是一切行动的最有势力的源泉”[2]。黑格尔认为:恶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对此恩格斯将它阐释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3]。从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中可以看出孟子所讨论的不仅是人性善恶的问题,而且还说明了生之谓性,仁内以外的问题。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性可以为善,性可为不善。性有善,性有不善。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他把性仅仅理解为生理机能和欲望。在孟子看来这势必会混淆人兽的界限,降人类为兽类。故他在与告子的论辩中,通过层层推理,由“生之谓性”推出中之性犹人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兽性等同人性的结果。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或他物的特殊性,这就是道德性。孟子并不否认人有自然欲望之性,但他所强调的是,只有道德本性才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标尺,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孟子主张仁义都是内在的,即所谓:“仁、义、礼、智、信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比较111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比较 在西方,当古希腊文化蓬勃发展的时,在遥远的东方正处于春秋战国时候的中国,也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有带着光环的亚里士多德,中国也有被后世称颂的孔老夫子。下面就主要比较一下孔亚两位大家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 (一)孔子的人治思想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主张“人治”,即“圣王之治”。他非常重视统治者个人的表率作用,认为“为政在人”。“人治”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的必然结果。孔子主张的“圣王之治”包括三层意思: (1)天子立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制礼作乐的立法权应归天子掌握,出兵讨伐等军事行动权也应由天子决定,其他人无权涉及。 (2)人存政举。“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论语·中庸》)。其意思是:最好的制度和政策,是西周文王、武王时的制度和政策,这些都记载在典章之中。只要文王、武王这样的贤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就能实现;没有这样的贤人,政治就无法实现。 (3)身正令行。孔子认为,政治是一种上行下效的关系,榜样的力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圣王主要包含修身、无为、法天、无私、安民等内容。在孔子眼中,“圣王”的内涵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圣”(修身)与“外王”(治国),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但“圣王”的基础、根本却是“修身”。 (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人治”与“法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系统论述法治的思想家。他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正义是城邦的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就会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也就不可能有优良的生活。“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它的目标或目的是公民们的福利。由此很容易推断,政府应该为美好的生活立法,所有公民的福祉都应该得到国家行为的保证”。对个人来说,城邦的善是最高而最广的。亚里士多德的善政,首先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善政与正义相联系。“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世上一切学问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整治团体的存在并不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而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入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 二、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 (一)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观的目的是“三个合一”。“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大致意思是指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中庸”可以说是孔子所持有的一种积极而不激进、执着而不偏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中

孔子孟子的思想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doc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孟子思想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孔子与孟子并称什么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_孔子仁的思想概述 孔子仁的现实意义 孔老夫子的仁学,对当代有什么价值意义,或是实用价值,就是往人上活,这是孔老夫子指出的人生道路,活成人,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来,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对我们当代人的实用价值和现代意义。只有往人上活,才能活出人的尊严,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情趣,才能实现人生的根本意义。拿夫妻来说,丈夫走正确的夫道,妻子走正确的妇道,各尽各的职责,真诚相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夫妻情感,夫妻的真情,反之,都讲各自的权利,男的在外面撒欢找,女的也自由开放,这样的夫妻,注定一辈子也不会体验真正的夫妻情义。兄弟之间要兄良弟悌,当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弟弟要敬让哥哥,才会体验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否则就认得钱,为了爹妈留下的几间房,吵吵嚷嚷,甚至闹上法庭,钱有了房子有了,可兄弟的血缘手足之情却没了。 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醇,按照非正道去交朋友,以利益为核心为标准,一辈子也交不下真正的朋友,患难之时,也就别指望有真正的朋友帮你的忙。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友谊,是千古佳话,管仲说,我和鲍叔牙一起当兵,一交火我就往后撤,但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孔子创 立 的儒家学派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建立起新的诠释体 系。处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孟子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新的诠释。 在遵循孔子著述思想的前提下,提升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品格从人的生命主体和人的生存意义的角度,深化了孔子的“仁” 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化和开拓了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论述孟子对于孔子文艺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解诗对孔子解诗的继承和发展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儒学典籍。孔子将《诗经》作为教学中的教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诗经》作为了“仁”和“礼”的范本。孔子在儒学思想的前提下,以故有的思想体系解经,演绎出诗》中无处不在的“仁” “礼”观念。对于孔子的解经,孟

子做出了这样的论述: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 云:‘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 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 :“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 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孟子 ?万章上》 ) 在孟子看来 ,对于诗句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不 能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去损害诗歌的深层意义。需要用自己的 领会和感悟 ,去探求诗歌的真正内涵。 即所谓“当以己 ‘意', ' 。” (朱熹《孟子集注》 )以意逆迎取作者之‘志志的解经方 思想方法。孟子不是单纯从艺术欣赏的方法来解读《诗》 而是强调将之视为教学的素材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中 与“理”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对人格之美的继承和升华 孔子从 “仁”的思想出发 ,建立起了一套身为儒者的完美 人格体系 ,并试图以此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道德颓势。 对于君子“仁”的品质 ,孔子作过如下概括 :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逊以出之 ,信以成之。” (《论 语?卫灵公》 )其中 ,“义”是精神的本质核心 ,而“义”的实行 , 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孔子把君子的仁义和受礼作为君子 。” 法,从根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将 诗经》 视为教育手段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2知识拓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思想比较古希腊哲学三贤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之间是师承关系。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孔子有点象,喜欢教导年青人,但并无著述流传,我们今天都是通过他们学生的记述来了解他们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心”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心”能把握真正的形式和理想化。而感官对象只是有接近这种形式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真实的三角形和抽象的三角形,真实的三角形指我们在经验中接近于抽象的三角形的那些具体个体。抽象三角形是理想化的对象,是“心”思考的对象。 苏格拉底是所谓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当他被雅典权贵陷害入狱前曾得到消息并有机会逃亡,但他并未选择逃亡,而自愿留下受审。在狱中,苏格拉底曾以此为例驳斥了当时的机械唯物论:由于雅典人觉得给我定罪比较好,所以我也觉得坐在这里比较好,留下来接受他们所定的惩罚比较好,因为我可以发誓,要是当初我不认为接受这个城市给我的任何判决比起溜之大吉来是一个更正当、更体面的办法的话,我的筋骨早就按照有人所说的最上策办法,到了米加腊(Megara)或波奥提亚(Boeotia)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都是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能与目的。提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后来的基督教护教者常以苏格拉底为例来说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盟友。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柏拉图对于自然的看法是从人类需要和意向中先验地推导出来的,比如:神是好的,球是最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 所谓先验即经验之前,指无需经验即可得出的知识,如:神是好的,人性本质上是善的等。 柏拉图轻视实验和技术,但重视数学这样的演绎科学,并在他的学园(Academy)中开设大量数学课程。 柏拉图认为感官对象处在不断变化中,只有心的对象“类”(共相)是不变的。因此理念是唯一的实在,个体是影子。“心”在发现“类”以前,它们是没有实在的。柏拉图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唯实论。

贺拉斯的文艺观点

贺拉斯的文艺观点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公元8)罗马杰出诗人、文艺批评家。后成为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诗艺》原是一篇诗体信简,无题,发表后不及百年,即被罗马修辞学、演说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us,约35-95AD)称之为《诗艺》(Ars Poetica),其后遂以此名着称。受信人是皮索(Piso)父子三人。当时皮索氏甚多,不知确指何人;根据此信内容,三分之一谈戏剧,三人中可能有人想写剧本,求教于贺拉斯,贺拉斯作此复函,信笔所之,谈谈写作的体会。分为诗意论、诗法论、诗人论。主要观点:1.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像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后来17世纪法国的布瓦洛等提倡法国的文艺要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西方文学史上称为新古典主义。 (1)借鉴原则。这是贺拉斯古典主义诗学中的首要原则,即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请你揣摩古希腊典籍,日夜不辍。”认为学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对荷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推崇备至。亚里斯多德强调文艺模仿人生,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如,首先,他提出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剧中吸取创作题材。其次,在题材处理上要遵照古人的作法。诗歌格律也应沿用古希腊诗的格律,史诗应像荷马史诗一样善于剪裁、布局。然而他并不要求罗马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帝国的光辉艺术。在题材上、语言等方面,要求既有继承,又要创新。 (2)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贺拉斯认为,正确的判断力表现为艺术创作中的“合式”原则。这“合式”原则是他为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确立的具体法则。“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源于古希腊的史学和美学传统。贺拉斯合式原则源于古希腊的诗学美学传统,其理论基础是柏拉图“有机统一说”和亚里斯多德悲剧的艺术应该成为有机整体的“整一性”原则。合式原则的社会根源是罗马贵族生活与意志、贵族审美理想情趣的体现。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贴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在内容、形式技巧、整体效果上要和谐一致他认为叙述要切合题材,不同的诗体有不同的叙述与表达。“喜剧的主题不能用悲剧的诗行表达;悲剧的题材也不能用日常的适合于喜剧的诗格来表达。忧愁的面容要用悲哀的词句配合,盛怒要配恐吓的词句。他认为不但史诗的情节布局应该这样,悲剧也应该这样,还要注意什么样的情节适宜表演,什么样的情节不适宜表演、只适宜叙述。要是演员的表演和叙述相结合、虚实参差,没有破绽。认为个别细节的真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效果,要求各细节特别是主要细节的协调一致。 其次,人物性格上要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a.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要求描写的人物性格“必须注意从头到尾要一致,不可自相矛盾。”描写古希腊题材中的人物,要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写阿喀琉斯必须写他的急躁暴戾、无情、尖刻,如何拒绝法律的约束,处处要诉诸武力;美狄亚的凶狠、骠悍;伊娥的流浪;俄瑞斯特的悲哀。如果创造人物,必须注意首尾一贯,不能自相矛盾。人物性格要切合年龄特点,切合各种年龄的人所常有的一般特征。人物的语言、台词要切合身份,要合乎民族、地域、职业特点。“你必须注意老幼少壮各有其行藏,务使举止同各种性格和年龄相当”这一原则构成他的“性格论”,这种性格论的本质是定型的、类型的。(传统人物的类型说,相同人物的类型说)他要求描写的是按年龄和气质划分的类型性格,

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异同

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治道即治理之道,为政之道。在治道观上,孔子主张施行德政;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孔子德政与孟子仁政的异同。 相同点: 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是每个人, 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 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因此, 社会伦理秩序的建 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内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不违背规范, 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道之以德” , 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 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范功能, 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内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 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一旦有机会, 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无论力之大小强弱, 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 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孔孟一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能靠外在强制, 只有在人们内心道德意识的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可靠的, 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不同点: 1、在为政方法上,孔子强调一个字“正”,他说:“政者,正也。”“正”主要表现在“正名”和“正己”两个层面。“正名”是对社会规范的明确和恪守, 即明确社会秩序中不同角色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同时按“名”的标准和要求选择、规范处在相应名位中的人及其行为, 尤 其要求为政者本人的资格和行为要符合相应角色的规范。孔子认为为政的第一步是正名, 但要实现正名的目标, 为政者先要正己。为政者“正”, 才能“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 才有令行禁止之效, 所“正”的伦理规范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遵循。遵循礼的规范既是为政者自身仁的自觉和充分展现的根本途径, 也是激发全天下人仁德自觉的根本方法。 孟子最为看重的为政之德是“居仁由义”, 仁德主要体现为“义” , 他说: “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居仁由义”在为政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发政施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

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一、引言 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柏拉图在设计国家时,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把正义视为政治的的核心和归宿,将实现“正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理想。他认为唯一能实现“正义”的政治就是“贤人政治”,即由一个有智能、有治国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柏拉图认为哲学王通过知识进行统治远比法治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法律远不能同哲学家的智慧相提并论。柏拉涂诳诘:“除非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想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总体而言,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个人能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保障人民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孔子和柏拉涂都选择了人治,但是其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带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项目孔子孟子荀子 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同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 异 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