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网络暴力语言研究

摘要:网络的发展给公共舆论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语言暴力等消极影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网络媒介特点,网民受众心理,网民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即讯息、挫折—攻击、社会心理、社会阶层

暴力,指以强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是人类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对象的侵犯与伤害。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后导致线上甚至线下更加激烈的辱骂和攻击。代表事件有“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更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各式各样,愈演愈烈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让我们不禁深深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究竟是哪些因素的合力造成了网民如此不冷静,非理性的表现。

一网络媒介自身特点

人类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印刷术即纸质媒体强化了人类分析,线性逻辑和专门化分割的思维习惯,强化了同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将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时期为称为“阐释年代”“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长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偏爱“阐释年代”的波兹曼对于电视媒体传播大量娱乐化,浅薄化信息的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娱乐至死”的时代将至。他认为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然而如果波兹曼看到了电脑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他也许会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网络。网络媒介对受众阅读模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麦克卢汉经典的“媒介即讯息”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互联网令所有媒体永远无法企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着无限的容量,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袭来。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人们应接不暇,往往只是快速切换浏览,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就会降低人们的感知能力。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人们过多的消费现成的网络信息,思维变得被动和僵化,变得碎片化,浅层化,形成表面的、狭隘的、被动式的思维习惯。在大量的信息间快速的切换必然会导致思维过程的减少乃至消失,网络在不经意间让人们远离了那个崇尚思辨和理性的“阐释时代”。

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出为何产生具有随意性、非理性和情绪化特点的网络语言暴力。网络媒介的特性决定了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过载信息时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感性的刺激超越了理性的分析,严谨的论证丧失了对网民的吸引力。在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很多网民可能根本不知道甚至潜意识里也不想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是在事件表象的基础上发表评论,甚至毫无道理地谩骂,有时针对博主或发帖人,有时是在网民之间。2006年3月,作家陆天明将自己的一篇有关韩白之争的访谈发在自己刚建立5个月的博客上,第二天便出现了若干条辱骂他的评论。随后谩骂继续升级。如一位学者所说:“就目前所见,广场政治的特性在网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姿态和情绪永远都比理性和冷静要有魅力。网民就像剧场里的

观众,他不太关心你的思路是否清晰、推论是否严密,只要你的声音最大、手势最夸张、语言最有煽动性,只要你面带胜利的讥笑,那你就是最终的赢家。在这种论辩逻辑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们最后比拼的居然是体力和耐力。”没有评论,没有说理,不讨论问题,只是叫骂而已,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在这种缺乏理性的情况下一步步升级。

此外网络传播内容亦激发了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如上文分析,网络媒介提供了近乎无限的信息,网络受众注意力稀缺。而作为部分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一些网站出于商业动机为了赚取浏览量而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话题。用激烈刺激的标题来吸引受众,在一些敏感、涉及道德底线的问题上设置议题,激发网民的激烈争执乃至发生语言暴力。一家论坛的版主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次成功的…人肉搜索?策划, 往往能带来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点击率,而点击率则是网站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告的重要筹码。”

二网络语言暴力主体的心理机制

网络传播媒介影响了网民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易使人们不经思考便下结论,但为何网民的语言往往倾向于攻击,武断如何演变为“武力”,粗暴如何上升为暴力?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主体的心理机制便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社会心理学上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网络语言暴力当属此范畴,而攻击行为的产生当有其相应的心理原因。心理学上对攻击行为的一个经典解释的便是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达到一个目的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了。”但是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学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别人会对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由此可以推论,当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上文所指的挫折时,这种挫折感所产生的攻击动机便促使人们在不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网上施以语言暴力。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是讲求和谐一致,自我克制的集体主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重与家人,同事的关系,隐忍克制一直是中国乃至儒家文化的特点。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写道:“忍耐为中国人民之一大美德??????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蓝瓷器之独步全球。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挫折”产生的攻击动机往往无处释放,而网上的匿名性,开放性正好为网民,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不用负责任的安全舆论空间,隐忍克制下的攻击动机终在网络上找到了发泄的途径。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网民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疯狂的道德围剿,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对其进行攻击,并发动人肉搜索导致所谓小慧的后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跪地喊冤,而最后事实证明所谓史上最毒后妈纯属人为炒作。但是在事件过程中,网民对小慧后妈进行的言语攻击,已然变成一个发泄心中私愤与郁积的途径。所以,我们可以把网民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归于我国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一个原因。而这种不如意与挫折感在当下的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在高速现代化的国家里,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物质生活的可能的前景越来越敏感。但富裕群体只能较慢地扩展。因此,人们的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使得他们的挫折感变得更为强烈。” 这正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的特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瞩目的事实,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问题,下层民众中形成了一种被剥夺的心理感受。《小康》杂志的调查发现,影响人们“快乐”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公平,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不能实现”以及“社会贫富收入差距悬殊导致的心理不平衡”。而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报告》中,“压力大”“不平衡”“安全感差”“满意度低”等,成为描述现阶段公众心态的最常用词汇。这些调查无不显示中国民众较为普遍且越加强烈的心理挫折感。

因而笔者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不平等现象的大量发生促使民众挫折感加剧,攻击动机加强,因而将这种情绪大量释放到网络空间里,造成了越加严重的网

络语言暴力现象。

网民的从众心理亦是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助推器。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即俗称的“随大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即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发挥效力。“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 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群体的压力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那么明显和有力,但是,如果一旦语言与主流非理性情绪和暴力言论不一致,那么经常会引来大量言语的攻击。这会给异议者,或者说理性思维的持有者带来心理的不适。况且网络事件与网民的切身利益往往没有联系,网民通常不会为一个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的事件坚持己见而遭受语言暴力。同时如上文所分析,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成为网民情绪的释放场,这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论氛围,会影响虚拟空间中的其他参与者,激发他们的语言暴力倾向。当一群理性思维不占主导地位的人在一起讨论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感染,不自觉地融入这样的言论场中,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施暴。所以网络事件中理性的声音往往会消弭,非理性的暴力语言大行其道。

三网民结构的特殊性

中国互联网网民结构有着独特性。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对中国网民结构进行了多指标的详尽统计。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网民占60%左右,女性比例约为40%。从婚姻结构来看, 已婚网民约为42%,未婚网民比例超过57%。从年龄结构来看, 18~24岁的网民占38.8% ,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从文化程度来看,大学本科以下学历占71.5%。从经济收入结构来看,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网民占7成,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网民最多,占29.5% ,月收入501~1000的占18.1%。从网民的职业构成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占总人数的32.3%,企事业工作人员占29.7%。

各项指标中最突出的分别是未婚男性, 25岁以下,学生,月收入500元以下。这就是中国网民中占比例最大的人群。CNNIC描绘的中国网民一般形象为:男性, 35岁以下,月收入2000以下,未婚,学历大学本科以下。不难发现,中国网民的主体在现实社会中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这一方面补充论证了上文论点,即底层民众构成了网民的主体,处于劣势地位的他们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以网络语言暴力的形式发泄到网络空间里。也同时解释了许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显现的仇富仇官心理。《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提到, 2006年4 月,北京市丰台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朝明与妻子在自家别墅中被杀身亡;2006年11月,贵州兴仁县县长文建刚一家6口被杀害。在媒体报道这两起刑事案件后,被害人没有得到同情,反而在多个网络BBS上出现一些表示快意的帖子。“这个文建刚肯定经济上有问题,他怎么能住别墅? 家里怎么会有80万元现金?”“这样的腐败官员就该杀,死了活该。” 现实生活中社会从属阶层与主导者阶层的矛盾抑或说张力在此类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中反映出来。

传统媒体是由精英阶层主宰,电视镜头时刻紧跟明星的行踪进行事无巨细的报道,新闻头版积极传达官员干部的声音,周刊杂志大幅刊登富商巨贾的发迹创业史,专家学者也不时现身媒体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或指点。有时他们还可能形成一种结盟,垄断着公共话语资源。而25岁左右,月收入500元以下的未婚男性在传统媒体中没有话语权的一个群体,他们表达自身欲求的愿望在传统媒体中是被抑制的。但是,网络却给了草根平民一个可以发声的场所,而且这个虚拟场所的言论相对自由和宽松,他们强烈的言说和表达欲望在此爆发。与此同时,大众的表达必然是暴力的,这既是因为他们不能像久经锻炼的精英阶层那样理性而系统地传达自己的声音,又是对被迫长期沉默状态的一种反抗。“暴力是大众的,一方面因为它是有关社会统治和臣服的具体表达,另一方面因为它也因此表现了对这种臣服状态的反抗。” 因此可以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是媒介发展与中国舆论空间多元化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媒介特点的

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作用,更在于网民自身心理机制的原因。因而对于如何解决网络语言暴力,其方案也将是综合和灵活的。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监管的难度必然很大,所以需要网民的道德自律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而且,若想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就要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公平和不平等,贫富差距等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底层民众的心理挫折感。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网络作为一个宣泄情绪的自由场所,难以完全阻止语言暴力,而且作为一个成熟,民主,开放的社会,它的舆论环境必然是众声喧哗的,各种声音包括非理性的意见都有存在的空间。

今日沸点:网络语言暴力让人忧

击分享从中国甚至一个全球博客的角度看,我们是否真的到了一个制定博客行为准则的时候呢?最近,全球著名技术博客Kathy Sierra遭到了死亡恐吓和性侵犯威胁而停止写作。对此,Web2.0先驱蒂姆·奥莱利和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斯提出应创建一整套规则,目标是塑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讨论环境。奥莱利在一篇旨在宣传博客行为准则的文章中称:“从本质上讲,文明就是我们签署的共同协议,它是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基础。我们应当确保通过博客创建的文明能让人引以为傲。”

这套规则的草案表示:“我们应为自己的言论及发表在博客中的评论负责。”他们还建议,博客应禁止匿名评论,且不要同发表无聊、肮脏评论的人一般见识。“我们认为,与无聊人士一般见识只会让他们更起劲。”

中国正在大发展的博客事业也存在上述类似问题,博客实名制也经过多次讨论。那么,从中国甚至一个全球博客的角度看,我们是否真的到了一个制定博客行为准则的时候呢?

大众评判台

张扬:法规细化有利全局发展

任何事情总要有个度,过份管制会约束博客这样天马行空的平台。但若任其自由发挥,难免会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状况。从全局考虑,有必要进行法规细化,针对博客这样的特殊平台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法规法律。

励俊:需要全世界一起做

互联网早已完全成为一种新媒体,我想它应该接受到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约束,其规则需要全世界一起来做而不仅是中国。

曹中铭:有这个必要

网络语言暴力有呈泛滥之势,在本人的博客中也遇到过类似情形。因此,要正视网络语言暴力,制定相关的博客行为准则还是有必要的。

何先生:将道德底线法律化

网民应该为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言行负责。互联网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法律的约制。和猪摔跤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但道德往往并不具有太多的可操作性。我们应该把网络公众认可的道德底线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规范人们的网络言行。

杨沫沫:先从局部做起

互联网也是一个小世界,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当然就需要可以约束的法制。虽说虚拟世界不好管,但是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小的网站咱们管不着,但完全可以从大的知名网站先开展呀。

◆沸点特稿

赵文斌:法律无法包治博客“病”

博客让民众充分展示自己,充分交流信息,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未来新闻的主要载体就是博客。与此同时,博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不仅污言横行,人身攻击亦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博客管理,而要管好博客,首先要对博客作准确定位。

从源头上讲,博客就是网络日志。有人据此认为,博客就是单纯的私人空间,博主在网络上写日记,属于非常私人的事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博客和传统的日记又存在区别:博客放在网络载体上,网络是公众性媒体,传统日记一般是自己阅读的,而博客却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由此看出,博客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既和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公众性与个性的交错。

因此,博客的行为准则应针对博客的公众性,也就是防止其对社会或他人造成危害。任何一个行为准则都要建立在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上,不能指望单靠某一法律条款来涵盖所有要求、解决所有问题,博客亦如是。我认为,想把实名制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是不现实的,更何况实名制限制了博客的个性发展。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规则该由谁来制定?各网站在建立博客时都对博主提出各种用户责任,这些用户责任对用户也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总体而言,博客缺乏最基本的规则,这造成了博客有时恶语相向,成为“垃圾场”、“疯人院”。一些名人在刚开始的好奇过后,纷纷选择逃离也正是因为如此。

我认为博客的行为准则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网络发展中,用户形成的道德准则。蒂姆·奥莱利和吉米·威尔斯致力于创建的规则,我国提出的绿色网络、文明办网应属此类。因为网络世界的隐蔽性,博客所面临的道德考验远大于现实世界。对博客的道德要求不能一开始就寄希望高标准,而需要哪怕是无奈的包容,需要时间来发展、成长、成熟,最终形成绝大多数用户认同的道德准则。你要玩博客,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要允许别人反对你责疑你,甚至胡搅蛮缠。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国家因为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博客准则亦必不同。

二是由国家立法部门从法律法规角度,研究博客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该看到,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博客“措不及防”的,基本上是空白。立法部门首先要分清楚哪些行为是该由法律法规来规范的,就是说,要认定哪些行为会构成违法,不能缺位和不能越位同样重要。切记慎行!再次强调,不要指望法律法规能解决博客的所有问题。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及其对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网络时代给网民更多的话语权,网民直接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使社会民主的实现渠道更加多元化。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聊天室、论坛、博客上的谩骂、诋毁、口舌之争让我们见识了网络语言暴力的雏形,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阐述了网络语言暴力对网络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网络生态;表现形式;成因;影响

网络时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语言创造、知识爆炸、观念更新、思想互动。QQ、网络聊天室、社区论坛的存在也为网友大众打造了一个个自由发表个人意见,表达个人思想、意见、观点和交友的平台,一个及时与社会、与他人沟通的管道。网络的发展可以说为大家的交流提供很大的方便,可是大自然的规律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有利的一面也必存在弊的一面。目前网络世界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语言暴力泛滥。网络环境中语言暴力严重不仅容易颠倒是非,使大众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也会使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影响思考的客观、公正与深刻。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载体,大多数时候可以让人“想说就说”。在公平的平台上涌现出如此之多的语言暴力,其实就是能力不够、信息不足、逻辑混乱的具体表现。本来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大家都可以通过理性工具、理性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偏颇、论据是否充分,广大民众完全有能力加以鉴别,谁说的倒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当一些人没有能力把事情说清楚,或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无法把事情分析透彻时,那么

他只能通过非常的方式即语言暴力来把自己非理性、甚至于反理性的东西强加于人。网络是一个自由言论的地方,网迷可以在这里大抒情感,也可以对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评论,随兴而发的灌水聊天,这些都是网迷的自由,有好多网友的言论还是非常中肯,以事论事,不偏激,不妄言,可是也有一部分人满口脏话,以暴力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的做法就有些过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网络作为网络主体和网络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这些非理性的暴力语言严重影响了网络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 什么是网络语言暴力

要讨论网络语言暴力就需要了解什么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顾名思义,语言暴力就是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它是指施暴者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致使对方的人格尊严、精神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而这样的定义适用于网络上就可称为网络语言暴力。但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暴力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是施加于虚拟空间,其所针对的对象本身很多也是虚拟存在的,除非此人是实名上网,那么这种让人不快的“伤害”依靠自己的修养和漠视等主观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和释放,恐怕也谈不上实质性的伤害。而所谓实质性的伤害的判定原则应该是指对于本人的现实生存环境和生活圈子的评价带来了本人无法掌控的影响和趋势,比如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圈中的道德评价受到了影响。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

1、谣言。是指通过对不真实消息的恶意散布,使当事人的人格受到极其严重的贬损。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当地公安部门已发布调查结果,证明丁香小慧“被后妈毒打”事件完全是谎言。谣言的散布,哪怕不直接使用任何粗话、脏话,也会给当事人造成极其严重的精神伤害。

2、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有的是当事人没有任何过错而只因谣言在网上受尽攻击和诽谤。典型的如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的陈彩诗,无端受到“禽兽不如”、“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等极端语言的攻击。也有的是当事人确有一定过错,但网络加之于他(她)的谩骂和侮辱远远超过其过错的性质,其受到的精神伤害也远远超过了其过错所应承担的责任。北京大学学生宋某想把在校图书馆取暖的猫弄到外面去,在抓猫往外走的过程中,猫要咬他,他一甩手,猫被摔死了。结果他很快被淹没在类似于“垃圾学生”、“变态”、“伪君子”等一片“声讨”声中,同时还有“去死吧”之类的诅咒。

3、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所谓“人肉搜索”,是指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通过网民互动完成的问答式搜索。一般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只是人机结合的一种搜索手段,并没有是非之分。而且在一些案例中,“人肉搜索”也发挥了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人肉搜索”的恶意滥用确实产生了不少严重的后果。北京女白领姜岩因不能忍受丈夫王菲的婚外情而跳楼自杀。事件曝光后,网友们发动人问人、人找人的“人肉搜索”,王菲的姓名、单位、住址等在网上被悉数公布,攻击、辱骂的帖子铺天盖地而来。愤怒很快又从网上转移到了网下。不少网友聚集在王菲的单位门口要找他“算账”,还有人打电话说找了杀手要他的命,他父母家也被涂上了谩骂性质的标语。王菲不堪压力,终将相关网站告上了法庭。

2.从传播媒介看,网络传播具有虚拟性、互动性、社群化、娱乐化等特点。

虚拟性:网络的传播方式是由计算机充当中介来传播的,缺乏面对面传播的表情、动作、声调等,造成现场的缺失,掩饰个人身份,给予人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倾诉和发泄,没人知道你是谁,正是基于此,一些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辱骂和攻击别人,而不用担心承担责任。

互动性: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动摇了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网络传播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事实上,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传——受双方交流的

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网络属于整个的社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只能参与而不能控制。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总而言之,网络传播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和“舆论一律”的传统传播格局的颠覆,有利于人们自由平等地发表各种意见。

社群化:网络上的人们大多是“群居”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络创造的自由的、无时空局限的更大的交流空间,来自全世界的网民在这里都可以寻找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网友,互通消息,交流知识。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各种各样的社区、BBS和自由论坛、俱乐部充斥在虚拟空间的各个角落。而且这些社群往往形成一些很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

娱乐化:网络文化天然具有大众文化那种娱乐、戏谑的特征,所以,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这一特点如果能得到良性的表现,就能成为一种友善的诙谐。而如果没有节制朝着粗暴龌龊的方向发展,偏激、情绪化、攻击性的语言就会大行其道。“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把这样的话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语言暴力就形成了。还有网络世界匿名的特点,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如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还有窥私欲,等等。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

2008年10月2日,韩国当红女星崔真实在寓所自杀,再次让世人为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后果所震惊。身为一代影视天后的崔真实,不止一次遭受网络谣言的恶意攻击。从她留下的平日记录中可以看出她被这些网络谣言折磨得几乎精神崩溃,自杀前几个小时还曾向妈妈哭诉:“人言可畏!”

从2006年至今,我国网络语言暴力事件也一个接着一个,像“虐猫事件”、“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死亡博客”、“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不胜枚举。如何遏制网络语言暴力也由此成为令世人关注的问题。

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态

其实,网络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它是指网络世界的那些具有“暴力”特征的语言。所谓“暴力”特征,我认为起码包括暴力的两个特点:1、施方是故意实施行为的,而受方不想承受该行为却又无可奈何;2、施方的行为给受方带去极大的伤害。网络语言暴力也正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网站的商业动机、现实社会矛盾在虚拟世界的反映以及社会心理机制等多个角度对此加以探究。

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来看,它天然具有大众文化那种娱乐、戏谑的特征,所以,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这一特点如果能得到良性的表现,就能成为一种友善的诙谐。而如果没有节制朝着粗暴龌龊的方向发展,偏激、情绪化、攻击性的语言就会大行其道。“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把这样的话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语言暴力就形成了。还有网络世界匿名的特点,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如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还有窥私欲,等等。

从网络信息传播特点来看,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有着把关人,普通人是没有向整个社会发布信息的权利的。而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见解。这当然一下子大大拓展了公众的言论空间,但也给不实传言乃至恶意谣言的流行创造了条件。网上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审核,而在网络世界本身又存在着非理性的盲从心理,导致大量虚假陈述以讹传

讹,在相传过程中虚假成分还被不断放大。

从网站出于商业动机而参与或放纵来看,突出表现在那些恶意的“人肉搜索”上。一家论坛的版主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次成功的‘人肉搜索’策划,往往能带来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点击率;而点击率,则是网站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告的重要筹码。”

从现实社会矛盾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反映来看,语言暴力一方面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积的心理压力在网络上的宣泄,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冲突造成心理失衡现象的反映。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形成一些人强烈的“仇富”、“仇官”心理,并通过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出来。在2006年11月29日下午新浪网首页发布“贵州兴仁县县长文建刚一家6口被杀害”的新闻后,短短几个小时,就有500多条跟帖,“这个文建刚肯定经济上有问题,他怎么能住别墅?家里怎么会有80万元现金?”、“这样的腐败官员就该杀,死了活该”……类似这样的跟帖占了大多数。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网络语言暴力反映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社会舆论一方面能够反映民意,但另一方面在其中“真理和无穷错误”又“直接混杂在一起”。这“无穷错误”就来自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绪化的盲从心理。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个人在群体中的盲从心理有非常深刻的剖析: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正是鲜明地表现出这样的特征:盲从、情绪化、缺乏正常的判断力。

多管齐下有效整治网络语言暴力

既然网络语言暴力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就的产物,对它的整治也就只能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控制、减少各种“噪音”。互联网大大拓展了民众的言论空间,使各种利益诉求可以表达,各种意见可以平等讨论。保障民众的表达权和言论自由,既是现代民主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但是表达权和言论自由都是要以符合法律要求、不侵犯他人及公众合法权益为前提的。无端侵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

从另一个方面讲,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并不矛盾。每个公民当然都有合法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但社会舆论形成过程本身,就必然需要所谓的“意见领袖”对个人零星散乱表达出来的观点进行引导、整合,并赢得大量的追随者,否则个人见解永远成不了有影响力的社会舆论。所以,有舆论就有舆论引导,不存在该不该引导的问题,只有由谁来引导、谁具备引导能力的问题。就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说:现代总统必须学好驾驭舆论的艺术,不仅为获得竞选的胜利,而且也为了进一步宣传他们所信仰的计划与事业。我们为了人民的事业,没有理由不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当今时代,网上舆论的引导更是显出其特殊的重要性,也是我们遏制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方法。因为网络语言暴力形成的第一步就是谣言的传布或者价值的误判。正确的舆论引导对整治网络语言暴力可以说是有着“釜底抽薪”之功效。

2、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网络粗口的盛行是网络暴力产生的语言土壤。正如前述,网络语言有其特点,有些夸张、游戏化、情绪化是正常的,运用得好还能让人感觉清新、形象,善意的搞笑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但动辄恶搞、恶骂绝不是网络语言所应有的品格。有的网友说自己是要伸张正义,但正义的伸张靠的是理性的力量而绝不是粗口的力量。有的网友的帖子论述颇有几分道理,却裹挟着连篇的脏话,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在真理的内核外涂抹上大粪,不把各位看客赶走才怪。

要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必须提高公民网络素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素养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公民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它“不仅包括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文明意识。”要通过教育,提高公民文明上网、文明使用网络以及识别网络信息真伪的鉴别力,以及正确、公正理解网络报道的事实的能力。只有这样,网络语言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净化,网络语言暴力就能得到极大的遏制。

3、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网的力度。韩国明星崔真实的自杀悲剧发生后,韩国政府便推动制订“崔真实法”。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表示,为预防以匿名方式产生的网络副作用,从2008年11月起执行“信息通信网法施行令修正案”,增加适用“限制性本人确认制”的网站。

韩国推行的“限制性本人确认制”,其实是一种后台实名制,当互联网用户要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时必须在网络后台登记自己真实的身份,在前台则以匿名身份登陆。据悉,中国互联网协会高层透露,我国也正在探讨实施这种有限实名制,但引起很大的争论。我认为后台实名制应该是一种需要而且也是可行的制度。网络实名制其实是要在网民隐私和公共安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后台实名制最大限度地兼顾了两者。针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也已是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必须加大力气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对放任甚至直接参与网络语言暴力策划的网站及时给予惩处。

4、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舒缓现实的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这可以降低网民的偏激情绪,为遏制语言暴力、建设和谐网络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研究

语言暴力研究 作者:陈禹风张毅楠赵敏刘子文 “语言暴力”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一个词汇,但是生活中的语言暴力早就困扰着人们,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样使虚拟世界的语言暴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语言暴力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认识这种现象并找到合理的改善方法。 一、语言暴力的界定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 (一)语言暴力的界定 对于语言暴力,学者们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语言暴力就是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也有这样的界定:“是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是暴力在语言的表现”;还有人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里第三条的定义更为人接受。西方学术界根据语言暴力的内容将其分为五类: (moderate Violence)含有轻微暴力内容;(mild sexual situations)含有轻微性爱内容;(mild coarse language)含有轻微粗俗语言;(suggestive dialogue)含有轻微暗示性的对话(通常谈论性方面)。 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更强调语言暴力主要是言语内容具有暴力性质。但是,从对语言暴力“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一点影响来看,形式上的语言霸权同样应该成为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语言暴力有更广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显性的语言暴力我们容易理解,即是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在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明确,多以语言的攻击性强为体现。“骂”就是这样一种否定性语言的极端形式。而隐性的语言暴力其言语内容并没有攻击性,是形式上的精神摧残。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了,他的喋喋不休使孙悟空双手抱头,大呼救命,更甚至使看守他的小妖自尽而亡。这类“语言暴力”中的“语言”内容没有暴力色彩,但说话者不顾听众反应,自顾自地表达,强聒不舍,令听者欲罢不能,取消倾诉和对话的可能。还有,隐性的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多在思维逻辑上动脑筋,所以更为隐蔽,较难察觉。 (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 语言暴力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场所、其程度性质以及接受对象、不同载体、不同行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需要重点了解的是语言暴力涉及的“重灾区”,这样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 对网络暴力的调查报告【前言】次《中国互联39CNNIC)完成的第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亿,全年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截至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253.2% 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共计新增网民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网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探究正确网络用语的使用。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网络用户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网龄20之间,其中年龄以这部分人年龄在10-30 年都为6-10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上海市徐汇区美罗城地下一楼随机选择网民当场发卷填 100% 10份,回收率达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四、调查时间:日月42017年8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个问题。(见附一)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9 六、调查结果的填写者很少遭遇过的填写者有时遭遇过网络暴力,20%通过调查,70% 的人则没有遭遇过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而剩下的1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较肤浅,对于较严40%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的人对于网络暴力非常理解。重的网络暴力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剩下60%的人在影50%100%的人选择举报,其中还有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50%的人选择抓住对方纰漏给予打击。响轻微时选择置之不理,还有的人认为政府需颁布的人认为网络秩序需靠个人自觉,另有50%有50% 网络法律、网络维护者需加强监督。对于网络用语,网民一致认为,对于咒骂家人、本人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人承认,若喜爱的明星、作品等被拿来对比、贬低,自己都会70%的,另有非常生气。50%100%的人认为应该坚强,不能因此放弃生命,其中对于网络暴力,的人认为因网络暴力死去的40%对于因网络暴力死去的人为此感到可惜;另有的人认为网络暴人是对家人的不负责,太懦弱,十分谴责这种行为;剩下10% 力和自己无关。3 / 1 .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民对于网络暴力持有排斥、谴责的态度,但有小部分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认识不够深切。那网络暴力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呢?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现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在虚拟的网络上,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应对网络暴力,遇到小事情时置之不理,遇到大事情时可以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切记不可放弃生命,但对于已经逝世的人们,也不能冷嘲热讽。 网络秩序需要网民共同维护,不用脏字,不发布虚假信息,不讽刺等等,文明上网。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最新】

“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样的语言。 但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说,能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 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状况,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随机对本市近30所中小学的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尽管现代社会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令人惊讶的是,72%的小学生、32%的初中生、5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只有平均不到10%的学生选择“通过诉讼、向教委反映、投诉”等方式解决。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等有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而中学生处于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教育程度、心理、思维发展已经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有了权利保护的意识。” 禁止教师语言暴力亟须法律依据。 一、调研时间 xxxx年xx月xx日下午 二、调研地点 xxxx图文快印 三、调研目的 通过对快印店的调研,了解数字印刷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陕西目前的快印店所使用的设备,通过对其业务范围的咨询。了解数字印刷都在哪些方面比传统印刷占优势。同时,总结数字印刷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四、调研内容 1)快印店名称 xx图文快印 2)地点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冲突功能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

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 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 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 (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 (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共三篇含英文版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 尊敬的XX: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网民来说,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互相交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往往会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表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对待他人彬彬有礼的城市白领,当他下班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却可能变成了一个戾气十足,动辄谩骂和攻击别人的网民,好像他所处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不受国家法律管辖与约束的法外之地。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错觉而不自知,那么不但会把自己置于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且还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换言之,如果全国亿万网民身处网络世界的时候没有法律意识,如果政府不能坚持依法治网,把网络世界纳入国家法治轨道,那么不但会妨碍网络世界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给现实世界带来冲击和伤害。日前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人肉搜索”做出限制,就是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网络世界横行无忌的“人肉搜索”,已经酿成了太多现实悲剧,已经让太多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网络世界决不能脱离国家法律约束

而存在。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列入中央全会主要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会议刚刚结束以后,中央网信办就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xx提出了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朗的目标。 目标看起来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是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有序,关系到网络世界的法治化进程。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具体体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其实就是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深入贯彻依法治网,必须坚定法治思维,恪守法治精神。要想真正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首先就必须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网络世界的有法可依。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堵有疏、从严执法,最终推动和引导网民尊法守法,实现从“中国好公民”到“中国好网民”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5130-77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 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北京 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 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 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 样的语言。 但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学 生说,能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 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状况,北京青少年法律 援助与研究中心随机对本市近30所中小学的300多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 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

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尽管现代社会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令人惊讶的是,72%的小学生、32%的初中生、5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只有平均不到10%的学生选择“通过诉讼、向教委反映、投诉”等方式解决。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等有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而中学生处于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教育程度、心理、思维发展已经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有了权利保护的意识。” 禁止教师语言暴力亟须法律依据。 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Your Enterprise Or Unit Here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

《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读后感 本学期阅读了一本语言学专业书籍—《什么是语言类型学》。这本书使我不仅仅了解到了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知识,更加是让我对世界语言的共性得到了了解。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但是它们却都可以找到一些共性。同时,阅读这本书也使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母语—汉语。 语言类型学是属于语言学,而不是属于类型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世界上所有语言的类型。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不一样,外语跟自己的母语会完全不同。但是在世界许多语言学家的研究来看,语言也是有类型的,但只有几种为数有限的语言类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的要素和规则的。语言中的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语音和词汇单位。语言中的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构词法、句法、篇章构成的方法等等。要素的客观存在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规则的客观存在则是要通过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转移而必须服从来体现。因此语言学要研究的都是可观察的对象,拿客观性这个标准来衡量,语言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不同于主观性为主的文学艺术等学科。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对探索自己的语言的兴趣至今不减。我们对语言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某种语言现象。通过这本书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类型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实际上就是普遍性,或者共性。因此语言类型学对世界语言的划分是一种追去普遍共性理论解释的工作。它对语言的划分本身表现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尽可能地对所有语言具有普遍的解释价值。语言类型学要解释的是不同的语言类型之间都有哪些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哪些方面要表现为一套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背后是什么样的制约规律在起作用,这种规律性的作用是否同样作用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考察,发现某些规则是某些类型的语言所具有的,而另一些语言并不具有。语言类型学也同样追求对人类的语言作出普遍的解释,并且通过建立一套有层次的规则系统来解释的。这就是我读过这本书所了解到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目标。 每一种学科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也是由研究目标所决定的。语言类型学首先便要学会调查。语言类型学要建立的是人类语言的类型,它理所当然地包括现存的世界上的所有的语言,因此语言类型学要求研究者对人类语言作尽可能广泛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抽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各种现象进行一致性分类,并从这些分类中寻求规律。接着研究语言类型学就要分类并寻求相关性。如果一个研究者仅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甚至是穷尽性的调查,得到了许多翔实的数据或者是资料,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同时寻求这些类别与另一些相关的类型参项的联系,即寻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只有把这种一致性或条件关系建立起来,我们才能从中寻求解释,才能建立起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最后对类与类之间的相关性或条件关系提出它们为何存在必然关系的证明和解释。这就是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格林伯格是语言类型学研究学者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语言类型学的奠基者。他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向从语言的形态研究方便转向了语言的语法类型。因而语言类型学的形态类型和语序类型是研究得相对较为充分的,成果丰富。而语音类型、历史演变类型、时体类型、地理类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理解,使我知道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我相信,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类语言的真实面目终究有一天会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犹如人类基因图谱真是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能一睹生命的奥妙一样,我们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秦宇刘心怡刘栋赵丽媛颜株伟 吴超陈雄海刘吕嘉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142 张钟权 摘要:自中国引入网络之后,中国民众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而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前有铜须门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后有乔任梁的去世让人唏嘘不已,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的研究,找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 自1987 年互联网被引入中国之后,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但是新的时代也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暴力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从2006 年“虐猫女”、“铜须门”等典型网络事件的发生再到现在的网络互骂、网络水军和各种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等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中国的网络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极其混乱的境地当中,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从三个方面:社会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传播学方面,但由于各个观点过于分散,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 由于目前对于网络暴力还没有一个学界权威的定义,所以把几种的概括较为全面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有学者认为网络只不过是通过虚拟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一种媒介,“网络空间”的本质就是“现实空间”,而网络暴力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的过程中没有自己应该遵守的责任,造成的一种网络表达自由的异化,于是这些学者将网络暴力的定义为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

大学生网络暴力论文

大学生网络暴力论文 篇一: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 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Q1、您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大约是多少? 1、半小时左右 2、1到2小时 3、3到4小时 4、4小时以上 Q2、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1、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2、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3、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4、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5、网络社区(论坛/BBS访问及发帖) 6、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3、您对网络暴力了解多少? 1、非常了解 2、了解 4、不太清楚 5、一点都不了解 Q4、您认为什么是网络暴力? 1、攻击对方,涉及不雅用语,使用侮辱性语言等 2、故意违反版规,恶意灌水、爆吧等 3、侵犯他人隐私,与现实高度相关的暴力:如恶意人肉搜索等 4、其他 Q5、您是否了解近几年发生的下列网络事件?

1、某名星粉丝割腕事件 2、舒淇怒删微博事件 3、姜岩事件 4、英国女孩汉娜自杀事件 5、莎朗斯通事件 6、辽宁女张雅事件 Q6、在以上事件中,您是否对您不了解的事件产生了好奇心? 1、非常好奇 2、好奇 3、一般 5、完全不好奇 Q7、您是否在以上热门事件中发过帖,您的言论属于那种类型? 1、仅表示感叹:如“怎么会这样!” 2、发泄不满:如“真是人渣!”等 3、细致分析:如我认为他为什么这么做…… 4、无所谓:如“顶”、“沙发” 5、明确观点:如强烈支持或谴责某一方 6、不发帖,纯看客 Q8、有人认为这些事件的发起人及参与者是在使用网络暴力,您赞成这个观点么? 1、非常赞成 2、赞成 3、一般 4、反对 5、非常反对 Q9、如果您发的帖子被网管删除了,您有什么反应? 1、受打击不发了 2、在能发的地方加倍发 3、无所谓 Q10、您认为网络暴力的响应者大都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1、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这样 2、正义心和道德感,当事人太过分了,必须受到惩罚 3、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自己有怨气在心,正好找到替罪羊 4、窥私欲和好奇心,以响应来推动事件发展 5、其它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

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6695937.html, 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作者:刘静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第16期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基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解读和特征分析,构建网络语言暴力核心要素解构图,并尝试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期对进一步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语言暴力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暴力;微博;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75-02 Abstract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has serious harmful to society, through Infringing the privacy of others, insulting others personality, slandering others openly, confusing the public with rumors. Based on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constructing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and tr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microblog; WeChat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 家,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公民的话语空间,为公民快捷、自由地发表民意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网络问题。 2017年2月,“@我是贾后行”在微博中公然辱骂警察,再一次将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推送到人们面前。自2006年以来发生的铜须门、花季少女自杀、史上最毒后妈等一系列事件,造成网络语言暴力不断升级,特别是2014年发生的网络直播自杀事件,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网络语言暴力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触犯道德底线,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的肆无忌惮,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因此,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关注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近几年关于网络语言暴力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d116695937.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网络暴力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论文编号:学号:2008710030 姓名:黄舒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新闻指导老师:姜振宇 完成时间:成绩:

《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的模式、“集合行为状态”、“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意见领袖、受众心理、传统媒体责任这些因素与网络舆论暴力的关系。从而尝试着提出解决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方法与途径,在维护网络舆论氛围和保持网络的开放自由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中国的互联网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传统媒体

目录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1)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1网络传播的模式 (2) 2“集合行为状态”下“沉默的螺旋”彰显效应 (2) 3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 (3) 4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以及受众心理 (3) 5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3) 三、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途径 (4) 1加强立法,推行实名制 (4) 2强化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和技术管理 (4)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自身道德建设 (4) 4传统媒体应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四、结语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潜力并且已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对话交流几乎不受限制。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但也正是由于其自由难以掌控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步步升级,虚拟暴力已然演变为现实暴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与权力。解决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Network media violence),这个名词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麦克卢汉给网络一轮暴力如此定义: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1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释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下,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网络舆论暴力印象的范围不仅仅是个人,它可以波及至单位或者群体。其次,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是简单的语言攻击。所以,网络舆论暴力应该在深入分析本国具体情况方能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受关注应该是从“虐猫事件”开始,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再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前几年的“周老虎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高管猥亵事件”,一直到“李庄案”,“69圣战”“李刚门事件”“小月月事件”,再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许多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容许范围,演化成一种网络舆论暴力。从上述几个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受害者既有个人也有单位,并且愈演愈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网络正在引领着全社会的关注力,这种关注力并不是简单的引领潮流,更是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鼠标和键盘”作为武器,对他们认为不义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攻击。在这些谴责和攻击当中,有反对的声音,有理性的批评,但是也出现了用恶毒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制造舆论压力发起媒介审判,甚至动用“人肉收索”将事件主角身份公之于众,进而造成对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的严重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由网民或者媒体揭发而引起网民的关注;然后就是传统媒体的介入,由于媒介“企业化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生存是其第一法则。经济效益成为媒体重点追求的点,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于媒介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甚至“怂恿”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事件告一段落。许多人在事件后开始反思:实施网络舆论暴力仅仅是源于自身的正义感,或者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宣泄,同时也不排除很多人是抱着娱乐,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参与的。而却没有想到,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对被害者及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造成了或轻或重的伤害,这其实是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也许可以这样定义:网民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某个还未确定的事实发表带有攻击、侮辱的言论、公开宣布当事人隐私甚至不惜造谣,致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现实生活受到侵扰,导致其正当的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行为。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