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论文)

浅析网络暴力问题

——以“人肉搜索”为例

姓名:学号:2008

系别:新闻系专业:播音与主持艺

指导老师:职称:讲师

摘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方式——“人肉搜索”,接着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在说明了促使网络暴力所产生的三个根源后,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监控措施。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网络暴力;良性监控;人肉搜索;网络和谐

On the Network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 to the "Human Flesh

Search, for example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violence has always existed, since the mass media generally produce and develop a culture of violence came into being and promote its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behavior of this profound and extensiveimpact. The network problem of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nascent phenomenon of a network, it also reflects the stat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evel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Study the problem of violence on the network is not only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 phenomenon more promptly identify and address the negative impact they bring. This article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its main manifestations - "human flesh search", followed by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role of "human flesh search",

towards the three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network , but also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To guide the network propagation, purification of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which makes network,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Network of violence; optimum supervisory control;human flesh search; networkharmony

现今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很多事情,聊天、游戏、购物、学习、甚至交朋友、谈恋爱。适当的上网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网络的了解和依赖也开始迅速增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问题,对现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形成了一种空前的挑战。其中,网络暴力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热点关注问题。

一、以“人肉搜索”为主的网络暴力问题的概述

(一)网络暴力的含义及主要表现方式

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进行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

“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语言,暴力行动,暴力视频等不断地触犯着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制造出来的。对于“人肉搜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很恐怖”,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败坏和谐社会之风。但是,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引擎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作用。网络自身的强大力量使民意得以表达,正义得以伸张,它可以让罪恶暴露,也可以让亲人团聚。本文将以“人肉搜索”为主来阐述网络暴力的相关问题。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

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 友好帮助型。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

而得到帮助。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犯罪调查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比如网友对待北京宝马车撞人案时,可以迅速查找出犯罪分子的身份资料。

5.娱乐恶搞型。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发布一些与事实相悖的文字,恶搞他人。比如“小月月事件”。还有是恶意报复型的。这种类型的“人肉搜索”主要是网友为了报复他人或赚取不义之财而实行的。

二、“人肉搜索”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一)“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1.在大的社会活动或灾难中体现集体力量

回顾汶川地震,我们不能忘却伤痛,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却的是国人团结的力量,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无限希望。这其中,网络也发挥了其重大优势。地震过后,网民在网络上建立了汶川地震寻人吧,此时的“人肉搜索”不仅使许许多多的人获得了亲友平安的消息,还组织捐款,为生者祈福,为亡者哀悼。

2.揭露社会阴暗面

“人肉搜索”之所以让人“害怕”,原因在于它的“搜索”功能。在互联网通向家家户户的同时,很多人的个人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通过网友们的“不懈努力”,当事人对于不道德的妄想、对于逃脱追查的侥幸心理几乎无法实现,很多打抱不平、怀有正义的网友可能盯你盯得很紧。

3.帮助司法部门侦破案件

“人肉搜索”应用最普遍、最凸显其社会积极效应的地方当属此类情况。公安机关在网上发布案件的情况,通过网民们的帮助,很快可以找到犯罪分子的相关信息,使得他们无处遁形。

4.维护社会公义,填补法律漏洞

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披露,对官场职场的腐败做法进行监督,都是“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人肉搜索”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娱乐,它还是一种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它弥补了我国法律体系不完整的缺憾。

(二)“人肉搜索”的消极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暴力问题,“人肉搜索”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1.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

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基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还有最毒后妈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人肉搜索”的恐怖之处。而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中,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

2.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网民们仅凭网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居住地点,甚至不乏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于是“人肉搜索”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窥视个人隐私,实施网络暴力的手段。

三、网络暴力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把关人”的失职

著名的“把关人”①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卢因提出来的。它是指在信息的流通渠道里,总是有一定的规定或“把守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去约束信息,决定哪些商品或信息可以进入流通渠道,而哪些不可以继续在渠道里流通。现今网络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之所以如此猖獗,就是因为“把守人”的失职,就是因为网络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就是没做好把关。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把①兰飞.网络暴力信息的传播伦理研究[J].南昌:新闻世界,223.

关”在遇上网络这个具有灵活性与交互性平台后,其意义就变得微弱了。在互联网上随意发布的一条信息就可以在瞬间传遍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不仅传播内容无法考证,而且由于网络信息量的巨大性和传播速度的飞速性,人们也无法也无心去寻求消息的来源。基于此,网络上便随处可见虚假、暴力信息,即使有一些信息是真实的,也很可能被虚假信息所覆盖,或是被怀疑其真实性。现今网络“把关人”依旧存在,但是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太快,“把关人”可能来不及阻止。比如有些色情的东西,在它遭到封锁时,其实已经对社会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把关”效率。

(二)“现实暴力”趋向于虚拟化

任何暴力都是有目的有渊源的。首先拿现实中的暴力现象来说吧。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为了生存,往往要与残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他们打猎时,需要与野兽动物作斗争,他们争夺地盘时,与其他生物甚至同类作斗争,这些都是暴力的表现。再后来,代代帝王通过战争来建立自己的王朝,不惜一切力量剿灭反对派,甚至逼迫活人陪葬,都是权利的恶果,暴力的彰显。

在文明时代,现实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法律和道德的遏制,人们逐渐丧失了发泄情绪的途径,因此虚拟的暴力手段开始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媒体中的暴力文字屡禁不止,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使暴力现象如同火上浇油。尤其是当有些事件满足了人们伸张正义、打抱不平的心理时,暴力行径就越发得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忽略了对事件本身的正确认知,使得那些为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而产生的宣扬暴力的图像、文字、声音等媒体信息日渐猖獗。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房价居高不下、硬性拆迁、贫富分化严重等,民众普遍存在一种忿忿不平的感觉。然而,表达个人要求、意见的渠道又极其缺乏,人们的权益遭到破坏时,就发生“走路无门”的情况。久而久之,民主缺失,暴力出现,并且成为了发泄情绪、呼吁民主、诉求利益的一种途径。因此,健全国家各项机制,打通官民交流渠道,严格控制大众媒体是根本。

(三)网络媒体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网络暴力出现的动机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是因为暴力信息大都具有新闻价值。比如一些娱乐节目中参杂暴力,迎合了很多观众的口味,从而为其主办方带来利益。再比如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刊登大量暴力信息最终也可以提高发行量。随

着网络使用的兴起,暴力信息找到了更加强大的“靠山”,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媒介伦理。”①网上言论自由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公民权益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对他人的名誉和隐私造成伤害,就会成为可怕又可恨的网络暴力,所以要注意自由也是有限度的。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匿名性、互动性和广泛性,及其对社会的消极方面的影响,使得暴力问题日渐严重,社会大众对于网络文化和网络安全监控的需求越来越普遍。

(四)网络活动主体的局限性

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内地的网民大部分都是收入不高或学历不高的年轻人。做为中国网络论坛的主力军,大部分青年网民在社会经验、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积累等方面有很多局限。另外,由于网络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匿名性,因此,更使一些网民在网络上肆无忌惮的发泄私愤,他们把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把自身的空虚都转化成文字,毫无理性的对生活进行鞭笞。

四、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的监管措施

网络暴力问题所带来的恶果不容忽视,如果任由其发展,不加限制,那么不仅公民的隐私权将得不到任何保障,并且由网民的恶搞、报复心理所造成的遮盖事实真相,诋毁他人形象的悲剧也将不断上演。因此需要社会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网络暴力传播的控制,减少信息暴力行为的产生。

(一)全力实施网络监控,坚决执行法律法规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中,当然其监控机制也在随之不断完善,并且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算是比较健全,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付诸实践,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如果想要彻底清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就要看看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比如,建立整套的审查、过滤系统,如果发现有任何有关暴力的信息,要及时阻止,并对发帖人进行批评教育。如果不慎漏查,还要及时做出补救措施,除了要对信息本身做出处理外,还要对广大网民交代清楚事实的原委,避免徒增民愤。对网络的监管应做到普适化、制度化、程序化,要建立起一套系统严格的责任承担制度。这就要求网络“把关人”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①徐祖迎.网络监督中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J].郑州:中州学刊,2011,7,(4).

单有预防不足以解决好问题,因此要辅以必要的处罚措施。在互联网上冲浪和在现实的大海里冲浪是一个道理,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正常的游戏秩序。对于确有侵犯了公民隐私权,造成公民名誉、财产、人身安全损失的行为,一定要坚决予以处罚。惩处方式要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比如,公民的名字、身份、家庭住址等虽然不愿外漏,但一般来说,不会对其自身安全、利益造成伤害。但是,如果这些个人信息与其生活秘密或商业机密甚至国家利益相联系,因而不能随意透露,却仍遭到公开披露,造成相关人员一定损失的,就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目前,我国的刑法中,与“人肉搜索”相关的罪名有非法搜索罪、诽谤罪、侮辱罪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严打严查,该执法追究的时候绝不手软松懈。

(二)保障人民言论自由,提供更多表达渠道

网络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现今社会,其他媒体似乎都不及它“风头正盛”。而这也是网络污秽如此猖獗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发展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的渠道,让公民发表言论的需要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形式。而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的分流,从而达到规避网络风险的目的。相关部门或社区负责人应当大力鼓励公民在除网络之外的其他大众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建议,并且主动做好言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建设,配以必要的硬件设施,让公民能够自由、便捷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

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时刻注意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大到国家、省市,小到单位、社区,都应该建立起一些供人们发表言论、提出意见的机制或渠道,如果人们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解决,那么暴力情绪就会下降,网络暴力现象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少。

(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水平

从文化心理和认知倾向来说,暴力也能满足人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声张正义的英雄情怀,尤其是当暴力被涂抹上正义色彩时,暴力行为变得更加容易接受。而且一些商家为了、媒体为了刺激消费会大肆传播暴力、黄色信息来满足人们的低级趣味。

所以,各媒体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努力做到良性竞争,不发布暴力信息,不唯利是图。在对海量的信息进行认真负

责的筛选、组织时,应更多地考虑文化取向、伦理法规,从而在理论上、方向上保证网站内容质量。

而从我们自身来说,某种程度上,我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开始接受由市场力量所指引的“虚假需求”,不论这些需求是不是自己的真实所需,也不管是否为自身条件所允许,仅仅是无节制的攀比和愤世心态所致。因此要着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培养个人认清自身所需、抵制诱惑的素质能力,努力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对于每一个网民来说,互联网上的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并重的,自由并非是绝对的,权力也并非是无限的,只有在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享有真实的权力。

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不仅有大量的对于网络暴力现状的分析,还有很多针对其负面影响所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监管策略。随着人们对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相信情况一定会逐渐好转。另外,如果每一个网民都能意识到义务与责任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做道德的网络人,就能建立起健康良性的网络秩序。清除信息暴力,除了要重视社会责任感,提倡媒体自律之外,还要加强法律管理。另外,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充分保障人们的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以此来消除信息暴力的根源。这还需要网络各媒体、政府部门、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晓云.被混淆的和被忽略的——关于校园惨案的媒介伦理[J].南方传媒研究,2010,(24).

[2]石义斌,熊慧.后现代视野下的拼贴文化与权利——以网络“恶搞视频为例”[A].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石义斌,张卓.媒介暴力的多重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

[4]郑永晓,汤俏.“网络暴力”喧嚣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兼论近年来网络文化的监督与疏导[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赵允芳.解剖媒体暴力现象[J].传媒观察,2004,(12).

[6]廖云.文化视野下的网络传播[N].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张永红,黄希庭.网络道德师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J].四川心理科学,2002,(2).

[8]李方.直斥网络暴民相当于以暴易暴[J].南方都市报,2006,(6).

[9]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向网络暴力说不Say No to Cyber-violence(大学英语作文)

向网络暴力说不Say No to Cyber-violence 大学英语作文 According to a survey data, China had 564 million Internet users and 70% of them are under 40. And the average time they spend on the Internet is at least three hours. Through the Internet, people share their daily lives with the others, they update their personal blogs, post their least pictures. However, a report says that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eenagers have suffered cyber-violence. This report has caught public attention.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有5亿6千4百万网民,其中70%的网民年纪在40岁以下。他们每天花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3小时以上。通过网络,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更新个人博客,上传最新照片。然而,有一份报告称超过60%的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暴力。这份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What is cyber-violence? It includes harassment, defamation, abuse and exposure of priv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It’s known that the micro blog and friends circle are quite popular in China. Connecting with the Internet, people post everything about themselves on their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 摘要:由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成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伴随着网络暴力的发生,使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事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由于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缺失、公民言论自由表达制度的缺失、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网名法律意识淡薄,使得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采取继续加强监管网络言论自由立法、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自我管理及明确责任的承担者、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建立网络自律组织、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才是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的现状;网络暴力的原因;保护言论自由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言论自由的一个新领域,言论自由的涵义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延伸了。这就赋予了言论以新的表达方式和自由。但是网络言论自由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以言论自由的同时,却留下了网络暴力的阴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重要的权利,也是民主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缺陷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出现,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相比传统的言论自由来说,应当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一、“网络暴力”的概述 据专家介绍,“网络暴力”现象进入公众视野,源于2006年2月“高跟鞋虐猫”事件及当年4月的“铜须门”事件。这两个事件引起了网民公愤,在“网络通缉令”的强大攻势下,当事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人肉搜索”公开,其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 指网名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利用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对某些人进行讨伐与攻击,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行为,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利用煽动性的言语,抢占道德的制高点,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以及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 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①。 (三)“网络暴力”的现状 ①《人民日报》:《网络舆论暴力来势凶猛,如何向它说不》,2007年8月13日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浅析网络暴力中的自媒体行为 【摘要】新技术为媒体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的角落滋长。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媒体与网络暴力事件相互作用,在一个不断循环的信息传播模式中,自媒体以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造成了重要影响。自媒体行为在传播上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大,且管理更不容易。因此,根据自媒体行为的特征,应对网络暴力不仅要加强网络环境管理,制定与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媒体构成群体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网络暴力自媒体行为分析 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崛起,媒体结构不断变化,这为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舆论空间,但同时,网络暴力也随之在这个空间滋长。所谓网络暴力,就是指“网民对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当事人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言论和行动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自媒体是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个人媒体的统称。在日益发达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滋长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众多不明

真相的网民,甚至整个网络环境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网络暴力中,自媒体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是推波助澜?还是追踪事实真相?自媒体在网络暴力中的行为模式具有怎样的 规律性?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又有哪些?本文对网络暴力 中自媒体行为加以探究,分析自媒体行为的背后成因,找寻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中自媒体的行为模式 1、自媒体行为引发网络暴力 自媒体时代,拉斯韦尔公式依旧是研究媒体传播的核心框架。根据“5W”模式,我们可以将自媒体和网络暴力分别归于传播者和效果两个要素。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5W”模式中充当了“传播者”要素,而网络暴力自然就成为传播者传播信息之后产生的“效果”要素。 回顾“我爸是李刚”事件,一开始“李刚事件”被网络自媒体定性为富二代嚣张跋扈撞死人不知悔改抬出父亲。这一议程设置的前提是将舆论导向为底层百姓与富有阶层的 对立,使这一恶性交通肇事事件进入了贫富对立的视野,从而趋向形成公众事件。在这一议程设置中,网友们被引导去关注贫富对立,去关注性格恶劣的富二代,而忽略了不论贫富都有正负两面性。同一件事,不同的叙述方法,造成的效果相差很大。说到底,李启铭不过是一个犯了错不懂事的孩子,可“我爸是李刚”却让强大的网络力量给予了嚣张的定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观察与批评 7 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中 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 王欢 胡宝荣 网 络暴力已成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它不可避免地给 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主动防范、积极疏导,才能逐步减少直至杜绝“网络暴力”,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网络媒体的原因 1.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网络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①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便由此产生。 2.“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发挥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问人、人寻人的人际传播模式,不断地更新当事人的信息,为网络舆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鲜材料,促使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最终导致网络暴力的形成。② (二)网民的原因 1.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 易失去理性 我国网民中1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为66.7%,且网民中初、高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7.4%。③网民的年轻化使得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年龄也决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断, 多数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这样一来,很快就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2.网民的自我表达及狂欢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恶搞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表达的崭新渠道,在网络传播中没有身份、等级的差别,普通民众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话语权、表达权,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尽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现一些极端言论,从而形成网络暴力。另一方面,网络传媒又具有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网民极易从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网络逐渐成为 了一个巨大的秀场,大众以娱乐的逻辑解读生活,以玩笑的方式进行社会互动,他们追求“突破尺度”的开放,由于缺乏自我节制,容易忽视当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娱乐的快感,极易挑战道德底线,冲破法律禁区。④ (三)外界管理的原因1.网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由于网络的参与主体“网络人”在现实和虚拟社会都存在,其具有的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使得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网络传播中的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使网络法律在制定和实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 难,也助长了某些网民“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致使互联网信息发布者滥用自由表达权。截至目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这些法规无论是从效力等级还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网络“把关人”的相对缺失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从传统的单向、被动的线性传播中解脱出来,对“把关人”的特权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随着传播权利的广泛分布,原有的信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分层传播关系正在改变,昔日的“把关人”不再拥有传播话语的霸权,“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受众基础,把关的任务便落到了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身上,原有“职业把关人”的把关难度进一步加大。 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管理 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明显还不够完善,亟需制定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网络开放性的法律

网络暴力议论文900字

网络暴力议论文900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网络暴力议论文900字。高中女生琪琪因不堪网友和身边同学朋友的指指点点,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这一极端手段为她涉嫌偷窃服装而被店主求人肉搜索这一事件画上了句点。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被网络暴力吞噬,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我认为现如今网络暴力的危害比苛政更甚,因为它不仅导致人们的生活下降,更使得精神上难以得到安全感。 “琪琪事件”里,我看到了网络暴力正伸出魔爪来腐蚀人们的心灵,若不及时制止,便会导致公民意识淡化及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的削弱,那所谓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会成为一纸空文。网民的帮助让店主对琪琪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若琪琪果真偷窃店内服装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片面的去顾及店主的感受往往就会忽视当事人琪琪的感受。因为琪琪也是一个家庭的成员,琪琪的逝去也会造成这个家庭的破碎。这些暂且不论,按理说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窃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琪琪就是小偷。店主将琪琪

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了网民的人肉搜索,侵犯了琪琪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悲剧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本这只是一场误会,也许只要双方解释一下就会误会消除,彼此相安无事,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有人说店主将琪琪照片发到网上使琪琪声誉受损是造成琪琪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但我认为网络暴力才是这起事件的幕后黑手。网络暴力必然不会凭空产生,而是人民的创造,更深一步的说,是人们道德感的缺失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才让网络暴力有了滋生的空间。比起社会上的其他暴力现象,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对当事人的打击大等等特点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琪琪事件”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事件:“贾君鹏事件”。当初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红遍大江南北。网民们纷纷对“贾君鹏”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个人信息在网上公布。原本贾君鹏只是一个小白领,只想过平常人的生活,可个人信息在网上曝光后,无论何时他都会遭到记者的围追堵截,这给他生活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极大压力,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 所以,网络暴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上总会出现第二个琪琪,第二个贾君鹏,更多的人会因遭受网络暴力而痛苦。只有自觉抵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暴力的危害 (2)

. ;. 现在网络暴力方面的问题是很多人关注的,有些人对于这种现象是不以为然的,但是有些人认为网络暴力的危害 是非常大的,但是叫他说出来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那么网络暴力的危害有哪些?华律小编为您总结了相关知识,供您参考,希望下文中的知识可以帮助到您。 1、网络暴力混淆真假 真真假假的世界,尤其是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真假原本就难以辨识,而在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冲击下,原本难以辨识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变得更加难以区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2、网络暴力侵犯当事人权益 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尤其人肉搜索风靡开始,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讨伐,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进行骚扰。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当事人因网络暴力事件,所受的惩罚完全非等量惩罚。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3、网络暴力影响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就学校食堂旳例子来说,每到吃饭时会很拥挤,楼梯中总是人头攒动,但是却乱中又井然有序,就是价值观念在发生作用。交通规则的道理相同,在交通规则还未制定、红绿灯都还不存在的世界,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也会互相相让,以使每一个通行的人能快点到达目的地。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影响了个体的价值观,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原本提倡的辩证法在网络暴力事 4、网络暴力阻碍和谐社会构建 网络暴力事件加速个人信息的泄漏,引发社会恐慌,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2012年4月半月谈对公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权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人数4142人。其中对于个人信息是否泄漏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人多次遭遇信息泄漏状况,40%的人偶尔有信息泄漏的状况,仅15%的人极少遭遇此情况,且15%的人对自己信息是否泄漏尚不清楚。由此可见,至少70%以上的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个人信息泄漏状况,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体的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遭到侵犯,使得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不安情绪。

“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2545855.html, “网络暴力”的现状、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吴永芝陈朝领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9期 该文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其成因,认为网络的匿名性、自由度高、群功能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温床;网络媒体追求点击率是产生网络暴力的推手;网络法制不健全和监管缺失是产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社会转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动因。对此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管理制度;适当地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媒体和网民都应加强自律,改善网络整体环境等对策。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关“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讨论也逐年升级。从残忍的“虐猫事件”到妻子出轨的“铜须门”事件,从“史上最恶毒后妈”事件到背叛妻子致使妻子跳楼的“王菲事件”,从“艳照门”事件到最近“舒淇退出微博”中,我们可以领教到“网络暴力”的巨大能量。“网络暴力”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还给当事人造成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必须引起网民,乃至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网络暴力”是一些网民在表达自我言论时,因忽视自身社会责任而伤及他人,是一种网络表达自由化的表现。据此,有学者将“网络暴力”作如下界定: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可见,关于“网络暴力”的概念还需要继续探究。 “网络暴力”的现状 在网络时代,上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知识爆炸、语言创新、思想互动、观念更新,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信息传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公共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从近几年来发生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铜须门”事件、“艳照门”事件、“房叔”事件等,可以看出在网络上赤裸裸地揭露他人隐私成风,导致了一场场激烈的“口水战”、“人肉搜索战”。网络正在成为一种难以限制的发表舆论的手段,其盲目性、偏激性、非理性等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已经昭然若揭。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网络的公信力和舆论监管受到严峻的考验,对我国的道德底线、法律权威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网络暴力”的成因 网络的复合传播方式为其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互动性、平台性特点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编辑、记者,也就意味着大众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布不良信息、进行暴力侵害。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网民能更加轻而易举的了解网络信息,如今的网络已不紧紧是文字信息了,更多的图片和视频进入网络世界。“舒淇艳照”如果没有赤裸

网络暴力作文

网络暴力作文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那么网络暴力作文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网络暴力作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网络暴力作文【一】 当人们听说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氨的时候,奶制品行业遭到了人们质疑;当人们听说猪肉含有瘦肉精的时候,肉质品行业遭到了人们质疑;当人们听说某些餐馆使用地沟油的时候,餐饮服务业遭到了人们质疑,于是,人们对饮食行业失去了信任,吃东西时,总是担惊受怕。当人们听说某某官员办事是为了谋取私利的时侯,人们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当人们听说某某医生治病时让病人小病花大钱的时候,人们对医院失去了信任;当人们听说老师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时候,人们对学校失去了信任。当人们对当太阳底下曾经最为光辉的职业失去信任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还愿意去相信什么,只知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这大概是所有地球人都不愿看到的事,因为把如果把宇宙当成一个社区,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应该紧紧相拥! 网络暴力作文【二】

青春是花一样的季节,多姿多彩;青春是多梦的风铃,潇洒活跃。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任何人对任何上有色彩的事物都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探究竟的心理往往都可以在人们的身上看到。毕如网络。 网络,网络是什么?又是如何接近我们的呢? 网络,一开始,如果我们不去触摸它,不去认识它,那它也就不会在我们的身上存活。因为网络就像一个绝代美女,一旦她微笑着婷婷袅袅的向我们走来。我们就不可能忽视得了她的存在。她每靠近我们一步,那使人无法抗拒的美就会使我们的心跳加速一倍。而当她终于走近了,我们却看不清她的面目。恍惚之间只看得到一张面皮。那就是网络。 网络它确实是很神奇的。它像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它像万花筒,变化多端;它像雨后的彩虹,展现出虚幻的美丽;它像软软的靠垫,让人想紧拥在怀中。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任何东西都不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XX年3月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坝镇,14岁的罗华,王东,熊海连续48小时在网络游戏《传奇》营造的虚拟暴力社会中度过。当三人迷迷糊糊的沿着铁路线往熊海家走时,又累又饿,就在铁轨边睡着了,突然间罗华感觉到火车冲了过来,他本能地滚下了铁轨,而另外两个同学却被轧过了。事发前,但人在网吧通宵玩网络游戏,其中熊海连续沉湎网吧游戏长达三个通宵。罗华说:“如果不是网吧玩昏了头,

评析网络暴力

评析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网络文明与道德的使命。 一、表现形式 (1)以文字语言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现实生活中人在生气、烦闷、情绪不定时,想要通过语言暴力宣泄是很正常的,而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会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或多或少的抑制了这样一种宣泄的产生。网络社会是虚拟的社会,在网络上却比现实更容易爆粗,通过文字的方式发生语言暴力。文字语言暴力这种形式在如今人流量大的网站随处可见,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微博、腾讯新闻评论等。任何一个网络暴力事件,不难发现,其中文字语言暴力必定不会少,粗俗、恶毒的攻击性语言推动了网络暴力的扩散,也增加了网络暴力的危害。 (2)以图画信息为形式的网络暴力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

例如篡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比较早的例子是2006年一名22岁的韩国女学生的照片出现在一家图片共享网站时,脸部被人涂改的面目全非,朋友在看到照片后,接二连三的给她打电话确认情况。网络中,目前也存在许多图画信息暴力的情况,惊恐的图片恐吓他人,通过Photoshop技术恶搞、损毁他人照片,以此攻击他人,这是一种图片信息暴力,通过图片的形式实施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对当事人进行“声讨”和人身攻击,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网络暴力事件也由此产生。在众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网络的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冲突功能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

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 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 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 (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 (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所谓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这些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的发表者,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这些语言、文字、图片、视频都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网络暴力的形成,除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的舆论可超越时间与空间而自由发展,更有社会机制自身的特殊性和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故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浅谈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虚拟社区的形成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位。 由于互联网实现了跨时空的人机互动,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归属感的群体,因此,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便逐渐凸显出来。而由于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以及人际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使得虚拟社区内的言论无法得到细致的监管。由于互联网是“意见自由市场”,所以当虚拟社区内的言论超出对一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时,整体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在群体的作用下愈演愈烈,便会造成大范围的舆论重压,对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互动论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互动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目前,我国还处于一个相对复杂的转型期,经济上的贫富悬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失调,文化上的互相碰撞,全球化带来的剧烈震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都使得舆论变得多元。而社会转型又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故而网络暴力的出现是社会转型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的社会互动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民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利益冲突的影响,从而变得尖锐刻薄。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容易因为舆论的多元、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加剧冲突。当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时,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就会变得乌烟瘴气,但社会也在完成一步一步的悄悄的转型。 三、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

_网络暴力_现象地成因及对策.

近几年,“网络暴力”事件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种在网络世界中由众多网民的言论所形成的所谓的“道德审判”以及无节制的、恶意的谩骂与人身攻击我们称之为“网络暴力”,这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紧接其后的“人肉搜索”更是把这种影响由网络世界带到了现实社会,严重扰乱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由此带来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上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讨论。 不能否认,网络已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渠道,越来越多的民众习惯选择在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并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去,网络舆论也由此产生。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步的重要体现,也确实对许多现实事件回归真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网络暴力”现象,对其所触及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应高度重视,并深入剖析其成因,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媒体的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得网民可以更为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几乎无须负责,这就大大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 下,尤其是在一些煽动性言语的误导 下,很多网民往往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 态,继而盲目地对事件作出是非判断和 道德评价,并以过激的言论和侮辱性的

网络暴力议论文1100字

网络暴力议论文1100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网络暴力议论文1100字。不轻易评论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不随便把别人说得那么糟糕,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也并没有多好。—题记 网络,如今已遍布我们的生活,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近几年有一股“洪流”在网络上盛行,几乎所到之处无人涉足,即使触碰,也会被怼的遍体鳞伤,体无完肤。那股“洪流”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键盘侠。他们凭借着手速和犀利著称,想必有人已经知道这是什么了吧? 暂且抛开正文,我先说一段前段时间我刚看到的视频。视频中,节目组随机招募了二十个路人,让他们戴上面具,模拟网络暴力施暴者,对嘉宾进行第一印象评论。出场的嘉宾有三个,且打扮个性十分鲜明。节目开始,让嘉宾先简单介绍自己,随后,二十个观众开始对嘉宾肆意评价,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屏幕上出现了无数个嘲讽不屑甚至是侮辱性的词汇。 三个嘉宾转身看到评论,情绪都十分不稳,嘉宾

三甚至直接崩溃,泪目离开现场。他们前期完全没想到别人会这样看待自己,虽然都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这样的言论完全是懵的,已经严重超过了心理负荷。 后期这三名嘉宾在接受采访时,他们表示,当时很难受,就像刀子扎在心上一样,也许这些对别人来说,只是几个字,但当事人却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消化那些言论。 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感悟颇深。网络暴力看似离得我们很远,但是我们错了,其实网络暴力就在我们身边,我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姐之前玩微信遇到一个同城小哥哥,没想到那人却是披着羊皮的狼,看似优秀其实是一渣男,只会玩弄感情的渣。我姐的感情被他玩弄,被他甩,他却蹬鼻子上脸,各种恐吓和骚扰,本以为离他远远的就可以安宁,但他却越做越过分,把我姐的照片传至网络,还有各种变相的扭曲事实,才短短几分钟,下面就有几万条评论辱骂我姐,并且一条比一条犀利,全都是针对我姐的。我看着评论,不禁心头有一股怒火迟迟难平,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下面几万个人,发一句评论半分钟就可以被淹没的无影无踪,只能忍气吞声的受着,那段时间我姐的情绪真的是差透了,可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 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促进了民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网络中一些引导性舆论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的负功能日益凸显,引起了网络社会的失范,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文章从社会学视野出发,在对网络暴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力图寻求解决对策,从而为网络暴力现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暴力;虚拟社会;非理性表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网络对社会热点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热潮。“房叔事件”、“杨达才事件”、“重庆不雅视频事件”、“幼童香港便溺事件”等均引发了网民的广范围热议与关注,显示出了巨大的网络舆论影响力。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网民的自我意识愈发强烈,个人主义强调的平等、自由被扭曲成利己主义以及对他人合法权益的无视甚至是侵犯。自2006年2月的“高跟鞋虐猫事件”之后,网络暴力开始愈演愈烈。由最初的道德声讨超越了正常理性,甚至演变为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与现实中的声讨,而使当事人的权益受到损害,人权遭到践踏。由于网络暴力现象频频再现,并且这股强大力量已逐渐渗透入现实社会生活中,成为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社会问题,要求人们开始反思网络暴力并进行社会学的思考。 1“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的延伸,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在虚拟性的网络空间中,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道德讨伐的一种攻击性行为。这些语言文字歪曲事实真相,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造成名誉损害,更将这种讨伐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公开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打着道德与正义的大旗,践踏他人的尊严,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人民日报曾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2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2.1网民言论表达具有盲目性 在面临纷繁的信息洪流下,网民由于素质的的局限以及过多信息的干扰,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从众心理和跟风行为。从众的效应使网民们有了“法不责众”的心态,丧失了自己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庞大的舆论合力对当事人造成强大的身心伤害。在网络暴力的从众效应中,整个事件发展的核心就是网络意见领袖。这些大V、公知的评论往往能引起多数网民的关注,左右其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如果这些意见领袖打着正义的旗帜,发表一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言论,并煽动网民的关注与追捧,表达的观点在正义的旗帜下出现某种偏向,那么

调研报告格式 网络语言暴力调研 精品

调研报告格式络语言暴力调研 语言暴力是一种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现象,近来随着互联的快速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络语言暴力也逐步走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这种情况,调查和研究都是十分具有紧迫和严重性的. 一、调查目标及方法本次调查的目标在于通过对暴行为的次数、类型、使用环境及反应的调查,找出其成因及符合实际的定义,分析暴现象的影响,归纳暴行为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由于暴现象发生在络上,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几种传统的调查方法的效用(例如调查报告、实地采访等),在此都受到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一般的调查内容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提出问题大多类似与日常谈论内容,因而刻意隐瞒或故意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同的回答的情况较为少见. 由于本次实践主题涉及的群体范围极广,要做到问卷的有效发放和回收难度很大.若是实地调查则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难以确保样本的有效性. 综合考虑之后,本次调查采取了较为特殊的调查方式.选取任意时间点浏览各大门户的评论及文章,并注意友评论中的暴词汇,记录下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并注意其他友对这些词汇使用的反应. 活用搜索引擎的限时搜索功能,分别搜索特定词汇在一天,一周中出现的频次并记录.寻找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 如热词使用统计,年度汉字等.查阅语言暴力相关资料,如《络低俗粗鄙语言报告》等. 二、定义络语言暴力(以下简称暴)作为一个新生现象,并没有准确并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定义,准确来说还并为被大众熟知.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暴力现象和络却有相对准确和广泛接受的定义可供参考. 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 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共三篇含英文版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 尊敬的XX: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网民来说,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互相交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往往会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表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对待他人彬彬有礼的城市白领,当他下班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却可能变成了一个戾气十足,动辄谩骂和攻击别人的网民,好像他所处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不受国家法律管辖与约束的法外之地。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错觉而不自知,那么不但会把自己置于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且还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换言之,如果全国亿万网民身处网络世界的时候没有法律意识,如果政府不能坚持依法治网,把网络世界纳入国家法治轨道,那么不但会妨碍网络世界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给现实世界带来冲击和伤害。日前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人肉搜索”做出限制,就是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网络世界横行无忌的“人肉搜索”,已经酿成了太多现实悲剧,已经让太多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网络世界决不能脱离国家法律约束

而存在。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列入中央全会主要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会议刚刚结束以后,中央网信办就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xx提出了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朗的目标。 目标看起来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是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有序,关系到网络世界的法治化进程。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具体体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其实就是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深入贯彻依法治网,必须坚定法治思维,恪守法治精神。要想真正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首先就必须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网络世界的有法可依。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堵有疏、从严执法,最终推动和引导网民尊法守法,实现从“中国好公民”到“中国好网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