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足本土资源

立足本土资源

立足本土资源
立足本土资源

立足本土资源,挖掘初中语文阅读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选题问题。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这样学生才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使研究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主题确立时,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综合学生的意愿,自主形成活动小组。当然,活动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否则容易产生混乱和偏题现象。我们的选题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方文化中发掘主题

地方文化包含了地方的节日庆典、文艺活动、民间工艺、民间习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文化生活。例如,我校金河寺大殿是省三级文物,我们借此开展了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设计了“留住家乡的记忆”——追寻“金河寺的传说”实践活动课题,并开发了校本课程《金河寺探寻》,还修建了金河寺遗址园作为校本课程的实践基地。其目的在于增强孩子们“爱护文物、保护古迹”的意识,体验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提高同学们社会实践能力,为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又如,我们农村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于是通过上网搜集、走访老人、

观看“中国传统民风民俗”视频、举办“中国传统节日”手抄报展览、举办包饺子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

2、从家乡生活中发掘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立足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色,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例如,我们以“调查家乡的水”为个案,从局部细节着手,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家乡的现在,用忧患意识去关注家乡的未来。目的在于让孩子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3、从自然环境中挖掘主题

家乡的春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麦浪翻滚、杨柳依依,酝酿了一个冬天的生物们都在这时复苏,我们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使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结合在一起,确定了《我和春天的约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通过“歌唱春天、描绘春天、寻找春天”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让孩子们认识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的道理。

金秋时节,李娟老师又指导学生开展了《秋天的故事》系列活动课,从“走进秋天、认识果实、叶落的秘密”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第一次用科学眼光去欣赏多姿多彩的秋天,一片片落叶在孩子手中变成了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一朵朵小巧玲珑的窗花,一张张意境幽远的图画……让人不得不为孩子的心灵手巧而折服。

4、从地方产品中发掘主题

我们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开展了《我和蔬菜交朋友》的社区调

查活动,通过认识蔬菜,介绍蔬菜,了解蔬菜,区分蔬菜,使学生从认知上了解蔬菜,从情感上喜欢蔬菜,进而在行为上愿意和蔬菜交朋友。紧接着,我们通过观看纪录片、请科学老师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浅显地了解蔬菜当中的营养和作用,进而配合美术老师展开“蔬菜创造生活”为主题的“果蔬拼盘擂台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5、从消费习惯中挖掘主题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二个家庭,我校的一名同学,因经常使用校门口小摊儿上的“辣条”而患上急性肠胃炎,还有一些学生为买零食而经常向家长撒谎要钱,这些现象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校的常规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于是我们以这些事件为主题,开展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习惯的调查,同学们通过讨论交流,共同确立了《关于校门口小摊小贩情况调查》的研究主题。

6、从办学特色中挖掘主题

2008年,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诞生,取名为“悦读苑”,意为“快乐阅读的圣地”。学校以此为特色,开展“徜徉书海,沐浴书香”活动,我们写作实践组开设了“名著大家赏”、“心灵漫语”、”、“名师论坛”、“心与书在聊天”,“谜语楹联打擂台”、“读书心得演讲赛”等活动,在师生中反响强烈。

此外,我们写作实践组借助图书室藏书优势,成立了《晨曦》文学社,已经出版了多期校刊杂志《小荷初露》,内容的设计编写,刊面的构

思谋划全部有本校师生完成,小小的一本杂志是我们阅览室的一个亮点,一份骄傲,一朵师生心灵碰撞的火花。

7、从兴趣时尚中挖掘主题,

未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孩子们对电脑的兴趣和学习速度远远超过大人,我们信息实践组在胡青菊老师的带领下,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先后举办了“教师节电子贺卡大派送”、“我的网页我设计”、“电脑绘画大比拼”、“信息知识一百问”、“键盘巧输我最快”、“正确认识网络、健康移动鼠标”等一系列活动。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五五普法”、“国防教育”、“法治文化节‘等一系列网上知识竞答赛。这些活动的实施不仅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网络普及有了正确认识,学会了文明上网,健康娱乐。

三、训练活动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以“综合”的方式统领其全过程。在准备阶段,往往采用参观、访问、调查、搜集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涉及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等形式,在成果形成与展示阶段,往往又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如写日记、心得体会、调查报告、活动小结,收集成果等。这一系列活动实施与展开,绝对离不开教师在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我们采取的指导方法有:调查法——通过考察实地,走访相关人员、拍摄照片或视频、抽查样本等获取第一手资料。例如,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村委会图书室查阅资料,绘制本村水脉流系图,走访村中老人,搜集整理金河寺的传

说。在进行《近视眼发病率的小调查》这一课题时,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近视眼患病率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而在《关于校门口小摊小贩情况调查》中,我们又采用了发放《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问答卷》的形式摸清了小学生对食品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

搜集法——借助网络、图书室及手头资料结合调查结果整理出与课题相关的内容。例如,我们文学社的校刊杂志《小荷初露》和周报《七彩阳光》的许多作品就来自于图书室内的《名著赏析》、来自于网络上的《社会现象透视》、来自于学生的优秀作文及教师随笔;我们从《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抽取素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举办了《我是法学小博士》手抄报展览,我们从《共和国成长的故事》和《辉煌六十年》这两本书中为搜集资料,举办了《十月,中国最美丽的红》

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4929533.html, 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作者:管爱平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积极挖掘乡土写作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对于写作,总有许多学生抱怨“没东西可写”。这与部分教师一味强化“写作技法”,忽视学生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有必然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乡土写作资源,帮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习俗的美、乡情的美……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语文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 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融入家乡,尽可能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给他们更多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描绘乡土景观,表现自然之美 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龙泉这片土地,既有雄壮巍峨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又有三江(瓯江、闽江、福安江)源头、充满神秘色彩的披云山;既有纵横城郊丘陵上的油菜、桑田、山涧,又有独具风韵的溪流、廊桥、池塘……因此,我选择以乡土景物的描写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仔细观察身边的美景,从身边的景物中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描述乡土习俗,感受人情之美 各地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都有极具地域色彩的风土习俗,如龙泉就有“婚嫁做新客”“龙泉石马抢龙灯”“安仁元宵舞板龙”等习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曾组织学生以“家乡独特的(习俗)”为题写作,要求动笔前先进行本村(地)典型习俗的调查与整理。由于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切

幼儿园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方案 翁源县城东幼儿园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在新课程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产生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它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环境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目前,环境创设都在做一定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是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但对地方特色的体现还研究不多。农村幼儿园在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创设具有广东农村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地制宜、勤俭节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不浪费资源,不盲目攀比,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要求的。我们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与大自然接触频繁而广

泛,对农村周围环境天天看,日日观,有亲切感、有探索欲。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农村的河、石、土、水、竹等,师幼共同制作教、玩具,共同创设幼儿园的室内、户外环境,尽情体现农村特色。如,配合主题教育,在室内用树叶、碎布、花生壳等粘贴成各种主题画面,在游戏角投放向日葵盘、黄泥、稻草杆、麦秸草、玉米皮等,供幼儿自制玩具,在自然角中用罐头瓶饲养小蝌蚪、小泥鳅等,在户外利用农村幼儿园土质好、地面大的特点,种花植树,开辟沙池、水池等。 强调环境教育的先驱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深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现在的农村不但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更有高科技的现代农业资源可供我们挖掘利用。那么,就让我们农村幼儿园充满乡土气息,使农村幼儿的思想情感从小就植根于农村的乡土之中。 (一)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我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现有的办学条件较好,各项设施都比较齐备,地理位置不错,现有大、中、小22个班,约有1200多名幼儿,现有130多名教师,大部分是幼教专业毕业的,其余教师本科占了80%,大专20%.由于教材一直是购买的,没有体现当地人文风景,照搬照套教材,很少对教材进行灵活变通;有时候若遇到教材中无法进行的课程,致使课程不连贯。以上的种种让我深切感受到改变现有的幼儿园教材,实行以本土教育为主题的园本课程是多么的迫切、重要。

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怎样利用河南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 是摆在我省广大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笔者所在课 题组对这方面进行探索的两个案例展开分析,旨在说明幼儿 园环境创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激发幼儿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使幼儿园的环创活动 充满童趣和生机。 关键词:本土资源:环境创设:实践与探索 一、活用乡土自然资源,促进幼儿情智发展 本案例是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荥阳市第三幼儿园进行的活 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有益实践。荥阳市第三幼 儿园坐落于荥阳市东区的城乡交界处,既有现代城市的风 味,又与乡土地气相接。本着“教育来自生活,回归于生活”的原则,笔者认真地选取了周围环境中的乡土资源并艺术地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较好地促进了幼儿情智的发展。 具体实践如下。 (一)乡土材料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给孩子以乡土美的 熏染 坐落在城乡交界处的荥阳市第三幼儿园,能够利用的乡

土材料很多,如果把这些材料不加选择、不加修饰地搬到幼 儿园,那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起不到美化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所以,我们采取了乡土材料与美术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方 法,先对乡土材料进行分类加工,再运用到环境创设中,给 孩子以美的艺术感染。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运用乡土材料进 行环境创设的技能呢? 课题组专家对全园教师进行了培训。一是讲解环境创设 的色彩搭配知识。比如,环境创设要遵从班级环境主色调, 使用近似色,少用对比色,拒绝乱用多种颜色等。二是讲授 乡土材料的加工运用。首先,我们挑选了国内外艺术家利用 自然材料制作的装饰作品,提高老师的艺术领悟力。其次, 借鉴大师作品探讨将这些自然物搓、剪、捆、扎的操作技巧。通过对自然物的各种加工,使乡土材料焕发出艺术的美,从 而使幼儿在欣赏并动手与老师一起创设环境时,发现平凡中 蕴含的美感和创意。 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我们充分投放这些材料,让孩 子们进行艺术创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把玩观赏、用画笔勾勒、用颜色涂染、用纸粘贴等,使原本普通的石头、瓶子、棉花秆、布条等幻化成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从而 激发孩子们用乡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创造的兴趣,提高孩子 们的欣赏审美水平。 (二)乡土资源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给孩子以乡土情的

挖掘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

挖掘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6-18T13:52:22.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作者:肖亚竹[导读] 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强调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幼儿教育,鼓励幼儿独立探索,提高自学能力,挖掘幼儿学习潜能,提高幼儿审美。湖南省津市市教育局415400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强调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幼儿教育,鼓励幼儿独立探索,提高自学能力,挖掘幼儿学习潜能,提高幼儿审美。如何更好地挖掘当地的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幼儿教师本文提出了本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并分析了挖掘湖南常德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丰富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本土资源挖掘津市 一、本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在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幼儿艺术教学之前,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历史文物、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区域人文、地方特产等津市本地资源价值,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分析。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津市的本土资源有利于幼儿园立足津市本市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进行幼儿日常教学活动,让孩子能从幼儿时期就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城市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内涵,促进幼儿发展,帮助幼儿尽早地了解常德津市本土文化特色,接受本土文化气息和艺术的影响,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幼儿家庭生活和谐。更是能让幼儿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地方特色,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地方文化气息,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教学之路。 二、挖掘本土资源的原则 在幼儿的所有教学教育活动中本着安全第一位的原则。作为教师因幼儿行动能力问题理应把幼儿的安全作为首先考虑的原则;在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之上,幼儿教师也理应谨记所有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能给幼儿良好的教育,让幼儿识人明理;在前两原则基础之上还应有为幼儿快乐的原则。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幼儿教师有必要在挖掘本土资源的过程中考虑到这点。 三、挖掘本土资源的方法 1.利用社会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增加儿童的归属感,而在幼儿教育中挖掘本土资源是增加儿童归属感的好方法。教师们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在到各地的观察学习访问过程中,学习和观察其他幼稚园如何开展幼儿本土资源教学活动以及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然后每位教师通过总结学习交流所得,并结合自己所在幼儿园的优势劣势,并结合到津市当地的文化特色中收集各种使用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加入常德丝弦、津市花鼓戏,把《定军山》、《寒江关》这些地方戏剧荆河剧,花鼓戏《孟姜女》、《三娘教子》引入其中,虽然幼儿们无法进行演奏,但是能够经常性地欣赏到常德丝弦、津市花鼓戏表演,对幼儿的归属感和学习兴趣都有帮助。 2.利用本土人文历史资源。教师首先要了解津市在人文历史方面有哪些可利用资源,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是孟姜女家乡、车胤故里,“车胤囊萤照读”、“孟姜女传说”,是国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荆河剧《定军山》、《寒江关》,花鼓戏《孟姜女》、《三娘教子》在澧水流域广为流传,被选编进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还有《澧水号子》。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的孟姜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另有,同名的民歌、电视剧和越剧《孟姜女》。2010年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人文历史资源的挖掘,可以把这些人文历史加入到幼儿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讲解地方曲艺艺术、排演简单短小的话剧剧目等。在故事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进行幼儿教育。在幼儿园故事教育中增加如车胤、孟姜女等有地方色彩的人文故事,讲述“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幼儿要学习车胤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还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名人,这样更能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 3.利用本土地方特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用幼儿喜欢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此除了津市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教师可以了解津市当地的地方特产,如牛肉粉、饺子、木子腐乳、藠果等一系列有名的津市当地特色小吃,都是小孩子们喜欢的。作为常德津市当地特色的组成部分,教师也应该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这些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观米粉的制作和品尝米粉,或者组织亲子活动、美食节让家长带着孩子包饺子,让幼儿喜欢上地方特产和传统文化。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活动,融入津市本地的文化特色,给幼儿留下对于津市本地文化的深刻印象和感受。让幼儿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 总体来说,挖掘常德津市本土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宗旨就是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担当、分享、团结与互助,这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本土资源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学习、游戏活动,还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挖掘本土资源方面,我们认识挖掘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合理创新和优化,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幼儿教学活动中,给予幼儿学习成长最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花云利用家乡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园游戏的开展[J].东方宝宝,2012,(1)。 [3]津市市人民政府津市概况.2009,06,25。

利用本土资源

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岳阳县月田镇黄岸完小李石洞 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曾预言:“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的确,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的出现,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因为它的“全新”,它也就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点,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在此,笔者想谈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呈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本土资源 理论界对本土资源的定义很少见,对它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中谈到的本土资源是由吴刚平教授对乡土资源的概念引申而来。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因此,笔者在本文所说的本土资源是指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经济特色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方面。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是新课标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有这样的表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 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小陶礼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作为山区学校怎样建设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文化是一项重要课题。近几年板桥镇新集完小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探索以“琢”为主题,以“力琢璞石为美玉,甘为学子谱明天”为理念,营造“温润典雅,方正有致”的校风,“精雕细琢,博雅致学”的学风,“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教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充分发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的一种体现方式。新集完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建构有特色、有理念学校文化。板桥文化底蕴丰厚,曾被称为“文化之乡”,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冯氏民居;有青龙寨等许多古山寨;有道教圣地九龙观。这里能工巧匠很多,还有冯哲夫等文化开明人士。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乡政府、省级文物碉堡楼就在校园内。学校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以“琢文化”为学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建筑和地方知名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从冯哲夫等开明人士身上学习板桥人纯朴善良的质量;通过了解伍荣显等一大批从本校走出去的省市县领导成长经历,学习他们少年刻苦学习,建设祖国,走出大山后,心系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质量。同时了解板桥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建筑、雕刻、木器

加工等艺术,薅草锣鼓、花鼓戏、玩龙灯、划旱船、巫音喇叭等文化活动。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热爱科学、感恩社会等方面教育。 二、精心设计环境文化,净化师生心灵。 学校依据本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如精心打造文化墙,操场四周悬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标语、运动图示和体育活动要领、安全常识等;结合“琢文化特色”将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琢玉楼”“怡然居”“探根楼”。每班教室宿舍分别命名为“寻根班”“探根班”“追梦居”……同时每个学习小组也都有本组特色的组名。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着眼实处,从细处下功夫。教学楼、综合楼过道两边贴有《三字经》《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小学生守则》等;走廊上悬挂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仁义礼智信”图解;餐厅的墙壁、柱子上贴有文明就餐、爱惜粮食等制度、警示语,还有关于理想、励志、奋斗、守法等宣传画和标语。校园的皂荚树命名为“百年树”,桂花树命名“书香树”,拱桥命名“状元桥”。让校园内“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并彰显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用心布置制度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健康的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师生的言行,同时也能够为师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因此,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

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指导教师:孙爱琴 甘州区学员:邵红梅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等,通过创设环境,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本土资源,并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环境多元互动对幼儿进行“五大领域”的培养,提升幼儿园办园理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幼儿园的的活动充满农趣与生机。 [关键词]: 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现状分析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幼儿园的的活动充满农趣与生机。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对幼儿园本土资源创设环境的现状做以下分析及采取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1. 教师对本土资源的开发不足 教师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仍有大量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自然材料,还有许多资源如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地方文化、网络资源等方面没有涉足,造成了大量资源被浪费;对乡土材料的开发意识不强,有的老师较少用乡土材料开展游戏,他们认为这些材料收集起来麻烦,不好存放且脏,缺少耐用性、牢固性。所以将大量的资源浪费,整天却不停地叫苦连天的说教具不够,玩具较少,教学课堂不活跃等。而忽视了身边的宝贵天然资源。 2.家长对本土资源不够重视 在认识本土资源上,家长回答都很简单,都以名胜古迹和民间艺术活动为主,涉及的自然材料、民间工艺、文化等方面很少。这说明家长对本土资源不够重视;在本土特色亲子活动材料上,小班家长刚进园,还没有接触亲子、开放日等活动,回答很简单;中大班家长在这方面回答就丰富了,如利用用布做水果、用饮料瓶做器械等。这些活动给家长带来了乐趣,所以家长印象深刻;在提供资源上,小

挖掘本土资源 促进幼儿发展

挖掘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纲要》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这些资源成为我园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园地处闽西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和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贫乏,可直接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限,但我们发现山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的自然资源,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但是如何将这些家乡的本土资源变为适合孩子学习、探索的资源呢?又如何将本土资源有机整合、促进幼儿发展呢?在《纲要》精神指导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立足三明本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这样,一些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孩子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三明有神奇的景观、有丰富的特产、有美味小吃等这些本土资源所隐藏的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可爱的家乡》,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 1.结合家乡的旅游胜地,开展教学活动

对本土资源的认识

对本土资源的认识 ————浅评苏力教授的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摘要:苏力先生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提出“本土资源说”,主张中国的法治建设走一条“经验演进式”的道路,挖掘法治的本土化资源,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不应该不加考虑地引进西方的法律体系(成文法),不应该将中国的法律建设变成“西方法律移植到中国”,还应该考虑中国民间特有的习惯法和社会运行习惯,即本土资源。因此,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中国自身的社会现状,这样才不会陷入法律变为“具文”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本土资源;法律多元: 读苏力教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思想旅程,因为追求法律至上的读者必须时时在理想与现实的进路中进行理念和思维的冲击碰撞。评论这本书,更非“Yes”或“No”的简单回复,因为其中朴实的语言,个案的分析,细小的角度,实证的方法似乎又与逻辑和思辩的法治观格格不入。对法治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和挑战,这正是苏力对“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一学术界永恒的解说。 整个20世纪,中华民族都在为法治理想而奋斗。从清末沈家本修律到孙中山“五权分立”之构建,从“六法全书”的制定到“依法治国”口号的提出,中国法制建设在追求法治理想国的同时不自觉间又忽视了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理想主义者普遍赋予法律超越精神的品格。他们认为软弱无力的个人只有依崇法的权威,才能满足人性的个人主义对自由、安全、平等诸价值的需要。然而,人性本恶的哲学思考并不必然导致人的认识心理对法律权威的尊从。因为生命的法律在绝对意义上总是俯首听命于人类。 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苏力否认了法――正义的大写真理的普适性。他运用吉尔茨关于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认识的观点,将法律界定为一种“实践理性”。法律的运作不仅需要书斋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常识,关注中国现实。因为“我们的研究不是为寻找法的理想的完美范式,而是人类已造就出来的法的社会现实”。“纯粹法学”中的法只是一个没有血肉和五脏六腑的空壳,犹如行尸走肉,毫无原动力。法只有从威权化、诗歌化、神圣化的色彩中摆脱出来,将观察的视野扩大到社会习惯性规则中,才能在理念性光环的照耀下,追求现实

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和实施研究

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发和实施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上海教科院豫英实验学校何海华电话: 摘要:教师要成为课程开发者,是上海“二期课改”对新时期教师专业成长提出的新要求。本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实地考察、梳理链接、实践研究、实践反思、总结提炼的方式对本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优秀的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与课程有效的链接,把课程校本化,实现了课程的社会化。整个事件研究过程、方法、思考,对教师学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有效的开发和实施课程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作用。 关键词:本土资源,探究型校本课程,有效 一、课题的提出 二00四年,研究型课程(初中、小学叫探究型课程)在上海市中小学全面普及,并配有《中小学探究型学习包》供各个学校使用,但受到环境和和资源的局限,现行《学习包》(以下均称)中贴近郊区孩子生活的内容较少,在实施探究型课程中,场地、设备、仪器等硬件无法满足学生全员参与的需要。探究型课程时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专门设置的一门课程,这在我国课程改革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探究型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校开发校本探究型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因此,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探究型校本课程建设青睐本土资源 在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重要途径。探究型课程关注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让学生在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型课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学生由传统地接受性学习到自主性地学习,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来而言,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是本土资源,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因此,挖掘本土资源,使之与探究型课程有效链接,让探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搭建有效平台。同时,开发校本

挖掘本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11

挖掘本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要把儿童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他必须逐渐扩大和丰富儿童对自然、社会的了解,而这又必须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儿童的兴趣作为依据。”明确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主张。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识的来源,它提供给儿童的知识是最生动、最鲜明的,便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经验;而通过自然和社会的教育,是切合儿童的教育,也是最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教育。《纲要》中指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如何利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教育因素,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问题。利用本土资源构建的课程内容,将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立足与幼儿的原本生活,真正着眼于幼儿的现实环境,真正关注到教育的多元影响和可持续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于幼儿终生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人是在生活中发展,又是在发展中生活的,生活和教育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幼儿教育只有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服务于幼儿的未来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真谛。 我园位于长江边,丰富的长江资源、滨江文化以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沙土、气候、四季的轮换等都是幼儿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对象。充分挖掘身边的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学习。 一、巧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环境”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对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幼儿园每班幼儿比较多,活动室小,在室内开展活动比较拥挤,孩子的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挥,但我们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中,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切实可行的一步。 我园处于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春天来了,我带着孩子到野外去,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万物生长的变化,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地上的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麦苗长高了,桃树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油菜花成片成片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走到大桥度假村的池塘边,孩子们的视线一下子被池塘边的柳树吸引住了,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将音乐活动《柳树姑娘》转变成综合活动,先观察柳树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找一找柳树和其它树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柳树的树枝是怎样的?其它树的树枝又是怎样的?仔细观察柳树的叶芽刚长出来是什么形状的?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新长出的叶芽又是什么颜色的?柳树长长的垂下来的柳枝像柳树的的什么?(辫子)风儿轻轻一吹,柳枝都飘到池塘里好像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看看、想想、摸摸、编编中把柳树的特征都唱到歌曲里……回到活动室后把自己观察到的花卉、树木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把春天带进我们的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自始自终情绪高涨。一方面把孩子带出课堂,和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节枯燥的唱歌活动变成了一节有趣的综合活动,避免了在教室里枯燥的教师教学生唱;另一方面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进行活动,又拓宽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活用本土资源中的“长江资源” 《纲要》指出:“教师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农村的民间游戏、儿歌以及歌舞、服饰、工艺、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并在领域目标中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以“滨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了《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音乐活动《看大桥》和《夸家乡》将主题的开展推

本土资源巧利用 体育活动显特色教学设计

本土资源巧利用体育活动显特色教学设计 Using local resources skillfully to show charac teristic teaching design of sports activities

本土资源巧利用体育活动显特色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工作总结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本教案根据幼儿园工作总结的要求,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想要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必须充分挖掘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器械,充分利用这些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幼儿园特色的园本体育课程,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目的。 一、多方位积极参与收集本土资源 我们黄桥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如渔网、蚌壳、各种农具、包装盒等,这些都是幼儿耳闻目染,非常熟悉的材料,而且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材料即是引发幼儿探索活动的刺激物,也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他们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而激发创新意识的。正因如此,我非常重视如何收集本土材料这一环节的工作。

1、收集有价值的本土材料。虽然本土材料种类繁多,但并非每种材料都能作为幼儿体育活动的器材。在保证材料安全、无毒的前提下,我虚心和同事共同探讨这种材料在体育活动中的可利用性,有了利用价值,我才着手收集。为了为幼儿创设更好的活动空间,能使每位幼儿都有自己喜爱的、足量的体育活动材料,因此,在收集过程中我还对收集的物品保持一定的数量、质量,便于幼儿真正能运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从而为逐渐形成特色化体育活动环境奠定基础。 运用在游戏活动中,从而为逐渐形成特色化活动环境奠定基础。 2、家园互动,共同收集。为了拓展收集途径,我还积极鼓励家长来参与这一活动,我利用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等时间,向家长宣传收集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重要价值,让他们真正了解各种物品的再造性功能、作用,同时,让家长欣赏一些利用收集的资源制作的成品、半成品体育玩具的展示活动,来激发家长的活动积极性。 二、多角度开展活动形成园本课程 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材料经过老师加工制作就会在体育活动中展示它们的优势,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器材。在实践中,我利用这些活动器材,组织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园本体育游戏课程。

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教学文案

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

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园本特色课程的开展 ——以XX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展为案例 王惠 【摘要】本土资源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特点和价值,更是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本文通过挖掘本土的自然环境、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来开发、丰富幼儿园特色课程内容,开展生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实现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多元化。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资源农村游戏 在现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儿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在与“人”和“物”的对话中不断进行意义的建构,在个体游戏与角色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个体成长。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原本课程,已是每位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充分挖掘本土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园地处以生态出名的江中绿洲,具有美丽的江岛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和滩涂湿地资源,有数不尽的半开半放的花花蕊蕊,有捎不来的又娇又嫩的紫紫红红;有地方传统农业优势,且由于净水、净土、净气的独特优势,使她既有“滩八样”野生蔬菜、四季不断的无公害时令水果,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访,也为我们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还在“柑橘

节”这一大背景下生成了以“橘子”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如,通过小班科学活动《酸酸甜甜的橘子》、小班音乐活动《橘子船》、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橘子宝宝》、大班体育活动《橘子熟了亲子活动》、亲子游活动“橘园寻宝”等活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系统,从了解橘子的外形特点到品尝橘子,从说一说有关诗歌到唱一唱有关橘子的歌曲,从发现橘子外的世界到探索橘子里的小世界,让幼儿从认知、情感、技能上得到全面、适宜的发展的同时也油然而然地升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除了让幼儿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攫取丰富的知识经验之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对农村幼儿园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极为重要的。收集生活中的泥土、沙粒、形状各异的石头、树皮、树叶、农作物等,并通过指导幼儿亲自加工处理,都能便成了美观实用的游戏玩具,如指导幼儿将捡到的各种石头做成棋子、在石头上画画、用石头盖房子;砂砾粘贴画;用泥巴捏成的小动物、小泥人;用麦草扎成小人,装饰麦草帽子等,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无穷的乐趣,都能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器材。 二、充分利用当地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幼儿园附近的绿色蔬菜基地、各个果林场、大片地农田、各种风格各异的农家庄园、本洲最大的船厂、江

发掘本土资源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发掘本土白果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柏果小学“银杏文化六jin-g教育”纪实 “屋前有棵银杏树,屋后有片翠竹林,屋后采来一枝竹,屋前树上打银杏。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屋前有棵摇钱树,屋后有片聚宝林,屋后编成大竹筐,屋前树下装笑声。手中竹筐沉甸甸,银杏树下喜盈盈。”这首骆崇泉的《打银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读起来像童谣一般的诗配上插图,就写在柏果小学的文化墙上,校园里几颗高大的白果树(又名银杏树)枝繁叶茂。 柏果小学,位于潼南县北部,隶属于宝龙镇辖区内。学校名称是因为原来的柏果公社而得名的,而柏果公社又因本地有两棵“神树”——白果树(又名银杏树)而命名。近年来我校立足本土资源,发掘“银杏文化”,打造出了“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力争把学校办得独具特色。 一、探究银杏品质,发掘“银杏文化” 银杏树(ginkgo gingko)别名白果树,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寿命达到千余岁。现存三千五百余年的大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人称“活化石”。 银杏树体高大挺拔,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扇形叶片外观古雅,树干光洁,无病虫害,具有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的能力。它对气候、土壤要求很宽泛,适应能力超强。 银杏叶片有药用价值,种子营养丰富,具有天然保健作用,长期

食用能够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是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之一,可谓浑身是宝。 银杏,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夏天遒劲葱绿,秋季金黄可掬,给人以峻峭雄奇、华贵典雅之感。即使数九寒冬,凛冽朔风横扫大地,无叶的银杏也英姿挺拔,直插云天,毫无畏惧萧索之色。历代文人书写银杏的篇章不少。尤其是郭沫若,他把银杏称作“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只有中国才有,可见银杏树不是一般的树。而这种珍贵的银杏树(白果树),得天时地利的这方土地却拥有他,并因他而得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怎不为之动情? 因此我们根据银杏的特点,提炼出银杏的品质:古雅、环保、强劲……又从独特品质“古雅”中锤炼出“敬、静”;从“环保”中锤炼出“净、进”;从“强劲”中锤炼出“劲、竞”。这就是我们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银杏文化的内涵。 二、搭建“六jin-g”载体,打造“银杏文化” 我们根据银杏品质,锤炼出了“银杏文化”,创造出了“敬”、“静”、“净”、“进”、“劲”、“竞”的“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并给六个字做了内涵诠释。 “敬”,即敬畏自然、敬重他人; “静”,即宁静致远、恭默守静;

挖掘本土资源

挖掘本土资源,创新美术课堂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邹洁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只要我们善于在生活当中提炼地方的美术资源,就会发现美术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我们的美术课堂将会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大放光芒。 【关键字】本土资源利用文化自然习俗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努力开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我的家乡在江苏省昆山市,悠久的历史使这块土地拥有丰富的美术资源,我国古老的戏曲瑰宝——昆曲全球的水乡周庄弛名海内外的昆山三宝;夕阳下阳澄畔的美景……这些昆山人看来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所蕴含的艺术美为天下所共识。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我尝试在我的美术课堂中融入这些地方特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培养传承文化的创作意识。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之不断传承与更新的过程。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这样美好的艺术,它就发源于我们昆山,我们作为昆山人应该为之自豪。但是由于今天的学生生活和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对此还有不小差距,了解它的人很少,喜欢它的更

挖掘本土资源

挖掘本土资源,提升办园质量 新集幼儿园丁菁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和大家交流我们幼儿园近年的发展历程。我交流的题目是《挖掘本土资源,提升办园质量》。 我们是邳州市新河镇新集街上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幼儿园,2012年在教办、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顺利通过了省优质幼儿园的验收。教办领导不仅在幼儿园的硬件上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十分关注我们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办园理念,确立了“以科研为载体,促进自主发展”的办园思路,提出了“文明伴我行”的口号。 2011年我园申报省级课题《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开发利用本土资源的实践研究》。经过全园老师的努力,今年3月份已顺利结题。因地制宜地把重心放在了挖掘本土资源、提升办园质量上。逐步走上了“以幼儿园发展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内涵发展: 一、加强现代管理,打造和谐校园。 学校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策略,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一:活动促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幼儿园定期开展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师的爱心、细心与耐心。例如我们开展的母亲节活动“我为妈妈献爱心”。在活动前要让老师做

好一系列的引导工作,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就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孩子,这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也是个很好的促进。我们还组织教师讨论,假如“我是园长我该怎么办?”以及“我和幼儿园共发展”等系列讲话,营造宽松、和谐、合作、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教职工爱幼儿园、爱孩子、爱工作的热情,增强教师以园当家的主人翁意识。 策略二:资源利用,推进幼儿园工作的发展 一是利用家长资源,逢年过节为家长们寄上一张幼儿亲手制作的贺卡,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联络和沟通感情。家长们不仅成为了幼儿园工作的支持者,而且也成了我们工作的合作者。我们组建了一个家长群,每天会发一些幼儿日常生活及老师上课、准备课、加班加点的照片,他们经常为我们点赞,有时我们需要制作的某些东西他们会给我们提出建议,并帮助我们完成。 二是利用社区资源,我们特聘请街道办主任及园所附近的村领导为我们的特邀校外辅导员。他们不光能为我们提供关于本土资源的所需材料,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天地。比如孩子们对草莓、西瓜等水果特别感兴趣,他们就给我们联系了种植大棚,我们带着孩子参观,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同时更多地感到劳动人们的辛苦。种植场的老板还送我们一些秧苗,我们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对水果发芽、开花、结果、成熟的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做了记录,在关心它们的同时,这种快乐同样也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为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展自身特色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挖掘家乡本土资源开展特色园本教育-2019年文档

挖掘家乡本土资源开展特色园本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课题《唱乡音,舞乡情》,老师们大胆挖掘地方素材,经过加工改进,反复推敲,让家乡特色教育走进幼儿园的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情感。 、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家乡方言 的兴趣 许多闽南语童谣朗朗上口、通俗幽默,我园大班老师充分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闽南语童谣,教孩子学说闽南语,学念闽南语 童谣,而且让孩子在学念闽南语童谣的基础上,唱出我们的华安 特色,渗透爱家乡情感。如:课题内容《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看土楼》等。老师们利用家乡丰富的竹子资源,加工成竹节、竹棒、快板、竹筒等乐器,让孩子边念闽南语童谣,边打节奏,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闽南语童谣是伴随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教师们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方言的兴趣与丰富的想象力。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家乡文化的兴趣 芗剧、鼓队舞、游戏童谣等是闽南的乡土特色,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课题研究活动中,整合各领域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 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特色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精心选材,大胆创新,为 童谣匹配音乐,创编动作表演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把幼儿很熟 悉的音乐旋律配到童谣里,使得童谣不再单调。例如: 《二宜楼民歌》原本只是一首童谣,我们大胆的为其配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旋律,孩子们兴奋极了,唱唱跳跳的,可高兴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活动,幼儿参与创编动作表演,积极主动大胆表现。在家园互动《走进二宜楼》时,让幼儿表演课题歌舞,如: 《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等。当孩子们的歌声回荡在二宜楼内时,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围观,那掌声热烈程度绝不亚于欣赏了一场顶级的表演。 三、运用家乡民族特色的舞蹈教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华安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而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