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公示版)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公示版)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公示版)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公示版)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81152)

2013年8月

项目负责:

熊国平副教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项目审核:

孔令龙教授

项目组成员:

汪成璇规划师

李袁规划师

陈天鹤规划师

龙迪规划师

潘嘉虹规划师

程亚午规划师

曹伯威规划师

目录

第一部分文本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3)

第三章总体思路 (8)

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10)

第五章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13)

第六章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 (18)

第七章合理利用 (22)

第八章文化生态标识系统规划 (24)

第九章分期实施方案 (27)

第十章保障措施 (36)

第十一章附则 (40)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保护方式与保护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合理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文化生态标识系统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分期实施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保障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意义

渔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之一。作为人类原始产业,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过巨大的作用。

洪泽湖地处苏北平原中部西侧,位于淮河中、下游结合部,是淮河河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型水库,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泄洪通道,有多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是千百年来洪泽湖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洪泽湖渔文化可谓是我国淡水渔文化的集大成者。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具有突出特色价值的渔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变性和整体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科学保护措施。规划好、建设好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建设洪泽湖渔文化生态区,是响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利用和发挥洪泽湖渔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生态的传承和利用,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体现文化生态的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作用。

第2条指导思想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江苏省第一个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他的设立,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内容,是塑造江苏不同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也是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实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工作方针;以传承、保护、发展洪泽湖渔文化为主旨,开展区域内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传承、保护、利用,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利用和发挥洪泽湖渔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生态的传承和利用,促进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体现文化生态的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巨大作用。维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延续文化生态基因,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在推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3条规划范围

洪泽县所属的行政区域,规划面积1394km2。

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注重中期,着眼长远,将实施阶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

近期为2012年—2015年

中期为2015年—2020年

远期为2020年—2025年

第5条规划依据

(略)

第6条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洪泽县人民政府依据相关地方法律法规和洪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制定,由洪泽县人民政府主导实施的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未来十五年的建设思路和实施纲要,是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工作的建设目标和行动指南,对提升洪泽县城市文化品质,提高人民精神面貌,提升城市知名度有着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

第一节地理与历史文化

第7条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距今1亿至300万年,苏北地区由于地壳断裂而发生下限,形成苏北凹陷区。凹陷区的西部边缘在淮河出口处,即今洪泽湖区。在地质运动中,这一区域又产生了许多次主断裂和副断裂,其中,与淮阴断裂大体平行的一条次主断裂是老子山-周桥-蒋坝断裂,这条断裂带与淮阴断裂带之间,还有若干纵向的连接二者的断裂支脉。它们漫长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地质构造上的“洪泽凹陷”。

洪泽凹陷带的基岩为下第三系三垛组的红色砂砾岩。凹陷以东为北东向洪泽-建湖隆起带。凹陷内覆有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厚度为50-200米,湖泊位于第四系之上。

(2)气象

洪泽湖四季分明。年无霜期240天,据1959到1989年30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25.5毫米,日照平均2296.7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2%,湖区年平均气温16.3℃,冬季各月气温比周边临县高2℃左右。

(3)水资源

洪泽湖水资源丰沛。洪泽湖湖岸线达554.60公里,湖面最宽处达60公里,在蓄水位12.50米时,湖区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总库容为31.27亿立方米。湖水位13.50米时水域

面积为2231.90平方公里,库容52.95亿立方米,湖区水域面积3604.18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12.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量330.40亿立方米,出湖量342亿立方米,换水率高为正常库容的11倍。

第8条历史沿革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洪泽湖形成前,淮河经由盱眙第一山、龟山脚下向东北,斜穿今洪泽湖水域,基本顺直地流向淮阴故城西侧、北侧,然后经今淮安城、涟水城边东流入海。在今洪泽湖水域的古淮河沿岸,分布有富陵湖、万家湖、泥墩湖等小湖沼,一般情况下,淮、湖互不相连。

洪泽湖的前身与筑陂塘屯垦相关。湖区筑塘屯垦之举,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东汉元和三年(86),下邳相张禹开发徐县(今泗洪县境)北面的蒲阳陂水利。陂水宽20里,长近百里,东西有良田万顷。

汉建安四至五年(199~200),陈登任典农校尉、广陵太守,“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杭稻丰积”。

三国曹魏时(约在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1)),大将邓艾于今莆囱、杀奴沟以西,观音寺、三河以北,周桥以南,马郎岗以东的范围内修筑白水塘。同时,在塘东筑石鳖城(约当今新集以南、衡阳阜以北),以护屯,并置屯49所。

唐大历三年(768),射阳湖与洪泽湖并置官屯,洪泽湖之名始见。开挖白水塘的灌溉渠道青州泾、徐州泾、竹子泾(当为草子河的前身)、棠梨泾、大府泾。唐末,白水塘失修。

元代,由于漕运转海,接着运河改道,遂又在洪泽湖区大兴屯田。至元二十二年(1285),谢仲温以新附汉军1.5万人于淮安路云山白水塘屯田。立洪泽南北三屯,由三个屯田万户府统领,至元三十一年(1294)合并为一个,称“洪泽屯田万户府”。时洪泽屯军达15994人,屯田共3.5万余顷。元贞二年(1296),因修建大都城,洪泽屯田军万人停种一年。大德元年(1297),恢复洪泽屯田,接着又停种三年。后又恢复,直至元末兵乱。

明朝,白水塘逐渐荒废倾圮。

当今洪泽湖的状貌和规模,形成于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是黄河夺泗夺淮和“蓄清刷黄”治河治运方略所共同造就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黄河夺泗夺淮,就不会有当今意义上的洪泽湖;如果明清两朝河臣不坚持实行“蓄清刷黄”的治河治运方略,也不会有当今意义上的洪泽湖。其北侧的黄河故道和东侧的京杭运河里运河段,对洪泽湖的形成曾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节遗产现状分析

第9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淮楚文化根基,沉淀深厚。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曲艺等

多个方面。目前,保护区内已有五百多条非遗项目登记在案。其中民间知识214项、民间文学100项、传统技艺101项、传统音乐38项、岁时节令19项、人生礼俗10项、传统舞蹈8项、传统美术8项、民间信仰8项、生产贸易习俗7项、消费习俗5项、游艺、传统体育竞技4项、杂技2项、曲艺2项、传统戏剧1项。

非遗传承情况总体良好,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94名,其中民间文学代表性传承人126名、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10名、岁时节令代表性传承人29名、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代表性传承人34名、杂技代表性传承人20名、民间信仰代表性传承人28名、人生礼俗代表性传承人40名、生产贸易习俗代表性传承人17名、消费习俗代表性传承人15名、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58名、传统舞蹈代表性传承人88名、曲艺代表性传承人4名、传统戏剧代表性传承人3名、传统美术代表性传承人8名、民间知识代表性传承人14名。

由于现代人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许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流失。有一些经济价值高的项目现存状况较好。

第10条物质文化遗产

洪泽文物古迹众多,共有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 3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古遗址有龟山遗址、越城遗址、孙庄西周遗址、头坝遗址、施庄遗址、塘埂遗址、彭城遗址;古墓葬有夏桥汉墓群、老子山山南古墓群;古建筑有洪泽湖大堤、岔河石桥彭城村古井群、东双沟南甸村六组八组汉遗址及汉陶井遗存、东双沟太平井;石窟寺及石刻有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老子山犹龙书院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高良涧进水闸、三河闸、二河闸、左家楼、二十六烈士墓、刘少奇王光美下榻处、淮宝县办公旧址、江淮大学旧址、李绍武烈士陵园、岔河镇烈士陵园;此外还有铁牛、蒋坝镇邮电所银杏树,越城村银杏树。

第11条自然风景资源

洪泽区域范围内有拥有1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河闸水利风景区;2个地文景观资源:老子山风景区和龟山风景区;3个水文景观区:洪泽湖、白马湖和淮河口。

除老子山名胜古迹遭早期人为破坏外,其他自然风景资源均保护良好。

第12条存在问题

1、在水面吃喝住的生存方式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

2、渔业养殖与湖水的生态净化相矛盾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渔民生活质量亟待改善,非遗传承得不到保证。

4、较之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渔文化知名度还不够。

第三节特点

第13条多元、融合是洪泽湖渔文化表现形式

从古至今,洪泽湖一直承载着黄河、淮河、长江三水流域交汇多重使命,曾汇集13省68个县的众多人群来此捕鱼为生,将不同地方的生态生活方式和习俗带来,并融汇在一起,成为洪泽湖渔文化的组成部分。崇尚传统、吸收创新,天南海北、包容并蓄,也就成为了洪泽湖渔文化显著特征。

洪泽湖地区汇集了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湖北五省的渔民,他们将当地的具有淮河流域特征的文艺形式带到洪泽湖地区,并形成别具特色的洪泽湖地区文艺形式呈现出多元特质。

第14条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洪泽湖渔文化的形成基础

洪泽湖地处江淮地区,是淮河流域水系入江、入海流经的重要水库。湖内鱼种众多,吸引了大批渔民来此谋生,渔业生产逐渐繁荣,继而形成了独特的洪泽湖人文环境。

传统技艺极具洪泽湖特征。洪泽湖的船舶与其他湖泊的船舶制造时在外形和部件设置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洪泽湖的特殊性。

洪泽湖是“鱼米之乡”,饮食文化十分丰富,这里的人们不仅能烹饪出各种湖鲜菜肴,而且能做出精致美味的鱼宴席。

民俗传统并彰显洪泽湖区域特色。虽然都是汉族节日,但其具体内容都有洪泽湖区域特色。

第15条洪泽湖变迁是洪泽湖渔文化形成流变基本主题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的存在是一个系统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包括纵向的历史发展与延续与横向的流传与交融。

1、在当代洪泽湖渔文化正在产生新的变化。

2、节庆活动使洪泽湖渔文化传承展示更为广泛。

3、水产良种生产培育基地使洪泽湖渔文化更具潜力。

4、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使洪泽湖渔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洪泽湖屡建屡溃,在与洪泽湖做斗争的过程中,湖区人民也产生了敬畏水神、敬畏自然的情感。由此产生了洪泽湖独有的文化生态现象。

正是因为渔文化不断变迁,过去的传统和技艺愈加珍贵,保护区建设势在必行,为洪泽湖湖区渔民寻根探祖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第四节价值评估

第16条评估对象

本次评估的对象为调研时期已经公布的保护区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7条评估原则

以突出洪泽湖渔文化特色为原则,侧重在“渔”和“洪泽湖”这两个关键词。在权重配比方面,为了突出洪泽湖渔文化的地域性和实用性,会给以文化创造力价值、地域特色价值、技能水平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较高权重。

第18条评估内容

从评价结果来看,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渔鼓舞、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水漫泗州城传说、巫支祁传说的分处于比较高,均在95分以上;安淮寺庙会、白马湖来历传说、黄集羊肉烹饪技艺等32项入选县级及以上级别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分在90分以上。

在现有省级名录中,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两项综合评分高,且具有浓郁的洪泽湖渔文化特色,有条件入选国家级名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有鲜明的特色,其船宽吃水浅的特点是与洪泽湖水浅和开花浪的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是渔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渔民习俗的集中体现,在洪泽湖流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现有市级名录中,安淮寺庙会、洪泽湖民俗风情剪纸和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都是在洪泽湖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传承广泛,有条件入选省级名录。安淮寺庙会是融民间群众性集会、文化、商贸交流活动为一体的大型庙会,香客以淮河流域的渔民和船民为主,庙会活动集中体现了洪泽湖湖区人民在漫长的与水做斗争历史中产生的敬畏水的文化现象;洪泽湖民俗风情剪纸以罩鱼、撒网捕鱼、跑旱船、水上人家、水陆攻战纹壶等为艺术表现主要内容,是洪泽湖湖区人民生活生产文化在艺术上的升华;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的原料为洪泽湖地区的鱼类,其烹饪技艺与渔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渔民中有广泛的社会传承基础,目前以洪泽湖活鱼锅贴为主打的菜肴在全省都有较高的声誉。

在现有的县级名录中,越城庙会、螃蟹是龙体龙胎的传说体现了洪泽湖渔家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有条件入选市级名录。越城庙会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民众,早期的越城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元、明以后的越城庙会仍偏重于祭神,是洪泽湖湖区人民民间信仰的集中体现,也是洪泽湖湖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养成的敬水畏水体现。螃蟹是龙体龙胎的传说讲述了螃蟹的来历,反映了洪泽湖湖区人民相信善恶有报的朴素的人生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从湖区捕鱼生活中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的智慧。

第三章总体思路

第19条规划思路

本次规划以整体保护,分布实施,统筹兼顾作为规划的主要思路贯穿整个规划过程,确保对洪泽湖渔文化进行全面完善的保护。

第20条保护原则

对洪泽湖渔文化的保护主要秉承以下五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

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本质内核和核心价值观,保护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文化。

2、活态传承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发展的,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要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

3、整体性原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对彼此关联的多种遗产类型的完整保护,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基地的整体保护。

4、促进共享原则

非物质文化的可共享性不受时空限制,能够被不同的社群、族群所共同持有、共同享用、共同传承,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特征决定的。

5、以人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享用的文化传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做到以人为本,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突出人民群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体地位。

第21条规划原则

对洪泽湖渔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主要秉承以下五个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政府各级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期计划和目标,各部门间应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做到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4、点面结合、讲求突破

坚持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以点带面,重点抢救与整体保护相结合,典型示范,积累经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5、尊敬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原则

在保护区申报、规划制定、规划执行各个环节中,保障保护区内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等权利,让人民群众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资源,自觉的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

第22条规划目标

建设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渔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实现渔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保护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协调统一。

第23条主要任务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为:

1.制定规划

追根溯源、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制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制定近、中、远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明确重点,落实责任。

2.全面普查

在已有的基础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对规划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补充调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照片、视频、网络数据库等,完整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以达到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产环境、保护现状和传承人传承困难的目的。

3.及时抢救

对濒危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应实物,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记录和收集;对年事已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以一定特殊照顾并帮助寻找新的传承人。

4.分级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制度,把保护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镇、个行政村。

5.维护生态

对与渔文化紧密联系的生态空间和相关的文物古迹进行整体性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良好的延续环境,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6.合理利用

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传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为当代文化的潜力,赋予非物质文化新的内涵,发挥附加值和品牌效应,带动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由针对性的生产保护,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其寻找新的致富道路,以改善渔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章保护对象与保护内容

第一节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重要保护项目

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洪泽所有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项目进行保护,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基因葆有生命力的坚实基础。

第24条渔家生活文化

从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挑出以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渔家传统节庆、渔家传统习俗为主的能够反映洪泽湖渔家风情的非遗项目,将其统一整理,以期能够系统、立体的还原洪泽湖渔家生活,而非简单的罗列保护。入选渔家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化类、民间舞蹈、民俗、民间音乐及部分民间制作技艺。

捕鱼是所有渔民的看家手艺和求生手段。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的淡水湖,有自身的特点。在几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洪泽湖渔民的捕鱼工具和方法慢慢在改进,逐步形成了具有洪泽湖特色的淡水捕鱼、养殖及劳作文化。

第25条治水文化

洪泽湖的治水历程可谓我国水利工程发展史的一大缩影,洪泽湖大堤及洪泽湖周边分布着各种小型水利设施如三岔河水闸等均是有力证明。过去洪泽湖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的集散点之一,如今,洪泽湖又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节点。可以说洪泽湖治水文化是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主要保护对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特性由其传承人得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其传承人通过学习和传播的各种实践活动得以传承不断。保护好洪泽湖渔文化传承人并使其有效地履行传承人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洪泽湖渔文化生态链的修复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以上所提及的非遗项目,或未来可能成为传承人,或在保护区内具有非遗文化要素和技能的当

地居民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对象。

第26条渔家生活文化(表格略)

第27条渔业生产文化(表格略)

第28条治水文化(表格略)

第三节文化生态空间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泽湖生态环境是渔文化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区范围内的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分别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相关水域、风景区、建构筑物和水乡、渔村、船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传承活动的重要空间场所和载体。

第29条水域

与文化生态空间相关的水域包括洪泽湖、白马湖、浔河、三河。

保护区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与洪泽湖息息相关,有当地百姓在与洪泽湖洪灾抗争的漫长岁月中流传的民间文学,也有百姓在洪泽湖捕捞养殖代代积累的捕鱼技术,也有受洪泽湖的自然风光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和民间歌舞等,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34项。

白马湖通过浔河与洪泽湖相连,洪泽湖的渔民的生活文化习俗、渔业养殖文化和治水文化,随着渔民间的交流和人口流动,通过浔河慢慢传播到白马湖,使白马湖成为了洪泽湖渔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马湖打夯号子、白马湖传说、堆头集传说、人城、土城、鬼城传说等6项。

浔河西连洪泽湖,东接白马湖,是洪泽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的传播线路。洪泽湖渔文化通过这条文化线路影响洪泽湖西边的渔民。在浔河的县级及以上非遗有民间文学凤凰嘴传说,传统手工技艺朱坝小鱼锅贴,朱坝小鱼锅贴已成为洪泽县知名饮食,作为新的饮食品牌走进各大城市。

三河西连洪泽湖,东接高邮湖,是洪泽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一条重要线路,洪泽湖渔文化经由该线路影响洪泽湖东南部的地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三河娶新娘说喜话,民间舞蹈类三河花船等3项。

第30条风景区

风景区有老子山湿地和渔人码头旅游风景区。

老子山镇地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滩涂、水面约占95%,11个村(居)中有9个为渔业村。村民走村串户多乘木船、帆船,近年来也有利用游艇出行的。老子山湿地具有独特的洪泽湖饮食文化和以渔民风筝制作、渔鼓舞、渔姑婚嫁、水上人家为主要内容的渔家民俗文化,

洪泽湖渔人码头旅游风景区项目位于洪泽县西部洪泽湖水域和湖滨路之间,北有古鱼市和游船码头,东靠新建的洪泽湖湿地公园,园内有1800年历史的防洪古堤。

第31条建构筑物

(1)古遗址

洪泽湖渔文化保护区范围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古遗址有洪泽湖大堤、龟山遗址、越城遗址和铁牛。

龟山遗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龟山传说、小白龙探母。

堆头集是仁和渔民的陆地定居点之一,是渔业村村部所在地,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堆头集传说。

越城遗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城庙会的文化生态空间。

(2)古建筑

洪泽湖大堤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漫泗州城的传说、洪泽湖传说、洪泽湖地区农业谚语、洪泽湖气象歌谣。

淮安寺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淮安寺庙会。

(3)古墓葬

2处县级古墓葬夏桥汉墓群、老子山山南古墓群。老子山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子山的传说。

(4)石窟寺及石刻

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罡寺传说。

(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处省级文保单位与洪泽湖治水文化息息相关。

(6)其他

铁牛相关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九牛二虎一只鸡传说。

古银杏树:位于三元殿内的古银杏树,是越城庙会的文化生态空间。

老子山镇龟山巫支祁井:巫支祁传说、洪泽湖传说。

第32条水乡、渔村与船塘

水乡、渔船、船塘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活动空间,是渔民生活生产最为集中的地点,渔文化在此处得以交融发展,应当保留水乡、渔村和船塘的特色文化元素。

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有水乡3个,分别是老子山镇、岔河镇和西顺河镇。

特色渔村7个,分别是刘嘴村、龟山村、长山村、其虎村、塘圩村、南街村、白马湖村。

船塘5个,分别是蒋坝船塘、四坝船塘、信坝船塘、周家大塘船塘和高良涧进水闸船塘。

第五章保护范围与重点区域

第一节保护格局确定

为确定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区域、文化传播轴线、文化节点,需要根据每个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级别和数量,对洪泽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量化分析。本方案对洪泽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量化分析,作为划定洪泽湖渔文化保护实验区保护格局的参考。

第33条评价方法

首先分析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然后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最后对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模型。

第34条基本因子分析

在本次评价中选择了数量及等级、分布密度、文化生态现状等3个主因子,每个主因子下可有自己的次一级子因子,通过专家评分给予权重。

分析专家给分,3个主因子的比值为9:2:8,将其转换为百分权重,及3个主因子的权重A=(0.4,0.2,0.4);而4个次因子比值为10:5:3,则被赋予的分值为10,5,3。

第35条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数据可得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数量和等级根据每个村中4个子因子所含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数,按照子因

子专家打分所占比值赋值。每个子因子=所占个数*专家打分。为了得

到百分制分数,最后结果=100/最高分*得分。

分布密度以个/平方公里得到原始数据后转化为百分制结果。

现状将村中分为优良一般3个等级,以百分制为单位,优给分90~100分;

良给分80~90分;一般给分70~80分。每个等级内的村庄按情况不同

排序给分。

第36条评价模型

B=∑XiFI

式中: B 为某村庄非物质遗产情况的综合评价指数; Xi 为某评价因子的权值; FI 为

某村庄在某评价因子下的得分值; Xi FI 为某评价因子评价分指数。

(4)聚类分析

采用K-平均值算法对所得结果做聚类分析,向高分段聚集区为重点保护区域,低分段的为次要保护区域。

(5)确定保护格局

围绕洪泽湖渔文化的发展历程、保护现状和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确定一区、两线、三节点的保护格局及洪泽湖渔文化传播区域。

第二节保护格局及重点区域

第37条洪泽湖渔文化保护范围

洪泽县是洪泽湖渔文化生态的保护区。以洪泽县为保护范围建立洪泽湖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洪泽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文化生态和自然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就是保护洪泽湖整个渔文化的核心。

洪泽湖及周边县域是洪泽湖渔文化的传播区。

洪泽湖周边县市包括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洪泽县、盱眙县、宿迁市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

洪泽湖渔文化的保护区和传播区共同构成洪泽湖渔文化生态区域。

第38条核心区

洪泽湖大堤及大堤东部四镇,包括洪泽湖大堤及其所串联的高良涧镇、东双沟镇、三河镇、蒋坝镇。该四镇为洪泽湖古镇,在历史上就较为繁华,历史遗存多、文化遗迹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文化生态环境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貌,临水而居,以渔为生,以湖鲜为主食的渔文化气息浓郁,是能够集中体现渔文化生产、生活、治水特征的区域。

作为人工湖,洪泽湖水浅滩多,鱼类资源丰富,湖水通淮河、长江、黄海,有极为良好的鱼类天然回游通道和丰富的饵料,主要有鲤、鲫、鳊、鳜、鲌、草、青、鲢、银鱼、乌鳢、青虾和大闸蟹、小龙虾等多种水生产品,是我国主要淡水渔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山东、安徽一带的渔民,形成了汇聚东南西北自成一体的淡水渔文化。

(1)高良涧镇

高良涧镇通称高良涧,简称高涧。是洪泽县城关镇,明代以来的高良涧,一直为治淮工程和洪泽湖大堤汛防重地。镇区除洪泽湖大堤、龙门滚水石坝、龙亭、镇水铁牛等文物古迹外,曾有禹王宫、风神殿、潭公祠、火神庙、城隍庙、青龙庵等古建筑。清末民初乃为湖边重镇,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改为高涧市。

高良涧镇入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民间文学3项、民间音乐1项为洪泽民歌、民间美术6项、传统手工具技艺5项目、传统医药1项、民俗3项。

规划恢复龙门滚水石坝、龙亭、镇水铁牛、古水街、古码头、古楼阁、古堰首等文化生态空间,建设洪泽湖乐园、渔人码头风景区等文化生态空间。

建设洪泽湖水釜城、洪泽湖博物馆作为展示基地。

建设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传习所、高良涧木船制造技艺传习所、高良涧水车制作与使用技艺传习所、蒋坝酸汤鱼圆烹饪技艺传习所、高良涧镇泥塑工艺传习所、文化馆剪纸传习所、苏明英民间绣活传习所。

(2)蒋坝镇

简称蒋坝、蒋翟坝。是洪泽湖大堤最南端的古镇,典型的因造堤而兴的集镇。镇西的西堤是我国湖泊各种防浪技术最为集中且保存较好的地方,湖边的耿七公庙曾与马祖庙齐名。所生产的虾笼、地笼渔具别具一格,每年可上市虾笼2500万只、地笼80万条,其它渔网10万张,产品销售全国所有淡水区域,用于渔业捕捞。

蒋坝镇入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3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手工具技艺3项、民俗1项。

规划恢复文化生态空间镇西西堤。

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泽湖渔具渔法建设彭城渔具传习所。

(3)东双沟镇

东双沟镇位于洪泽湖东岸,镇域农田较多,洪泽湖大堤穿境而过,农渔业发展历史久远,许多重要的渔俗、农俗留存下来。

东双沟镇入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2项为、民俗2项。

规划恢复文化生态空间周桥大塘。用修旧如旧的手法,恢复周桥大塘原貌;依托周桥大塘建设渔文化展示游园。

(4)三河镇

三河镇位于洪泽县南部,西临洪泽湖,南贴三河,船运行业较为繁荣,现有容载500吨以下的水运码头2座。

三河镇入选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2项、民间舞蹈1项三河花船。

规划保留三河镇镇西圩区风貌,作为展示三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

第39条文化线路

(1)治水漕运文化线路

洪泽湖大堤的修建塑造了苏北一带新的水系格局,改变了苏北的自然生态遗产,使苏北平原常年风调雨顺。水浅滩多,鱼贯而入,吸引了山东、安徽一带的渔民,形成了汇聚东南西北自称一体的淡水渔文化者。正是有了洪泽湖大堤,才使洪泽湖一带风调雨顺,苏北平原成为鱼米之乡,渔文化沿着洪泽湖大堤传播到四面八方。

洪泽湖大堤的1000年,就是中国水利发展的1000年,就是苏北平原“鱼米之乡”农耕

文化的1000年,也是洪泽湖渔业发展的1000年。在洪泽湖大地上,历史遗存的碑刻、冲坑、坝址等实物,凝聚着治水者的崇高精神,也是渔民与水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水文化涤荡起伏的文化传承。

该条文化线路所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4项、民间音乐1项、杂技与竞技1项、民间美术6项、传统手工技艺5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4项。

规划修复龙门滚水石坝、龙亭、镇水铁牛、古水街、古码头、古楼阁、古堰首、蒋坝镇西西堤、三河镇西圩区等文化生态空间。

规划建设水釜城风景区、渔人湾风景区、游乐园风景区、渔家风情园风景区、古船文化体验展示博览园、花堤风景区、望湖楼风景区、水利文化主题园、洪泽湖佛岛风景区等文化生态空间。

建设三河闸水利文化风景区、渔文化陈列室、洪泽湖水釜城、洪泽湖博物馆等展示基地。

建设渔具渔法传习所、高良涧木船制造技艺传习所、高良涧水车制作与使用技艺传习所、蒋坝酸汤鱼圆烹饪技艺传习所、高良涧镇泥塑工艺传习所、文化馆剪纸传习所、苏明英民间绣活传习所等7家传习所。

(2)航运商贸文化线路

三河是洪泽湖的第三个泄洪口,洪泽湖湖水有60%~70%从三河闸泄入长江。三河闸初建成时,是中国仅次于湖北荆江分洪工程的第二大闸。拦蓄淮河中上游的15.8万平方公里来水,使洪泽湖成为一座巨型平原水库,为苏北地区的防洪、农田灌溉及工业、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三河闸的建设保证了三河充足而平稳的水源,为三河繁荣的船运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河现有容载500吨以下的水运码头2座。反应洪泽湖水上交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花船也在该条线路上,是洪泽湖渔业航运文化传播的文化线路。

该线路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6项、民间音乐1项、民间舞蹈2项、杂技与竞技2项、传统手工技艺4项、民俗5项。

规划修复重建龟山遗址、安淮寺、凤凰墩、老子山镇域内的湿地滩涂等文化生态空间。

规划建设顺河滩千亩荷花荡、湖滨公园、淮仁滩地热温泉、休闲度假村等景区类文化生态空间。

建设三河闸水利文化风景区、老子山安淮寺庙会等展示基地,

建设洪泽湖渔鼓舞传习所、老子山渔民婚嫁习俗传习所、老子山湖上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传习所等3个传习所。

第40条文化节点

渔文化的传播,从洪泽湖,通过河道传递到圩区,形成了新的文化聚集。

三个节点分别为:岔河镇、西顺河镇、老子山镇。

(1)岔河镇

以岔河镇为物质承载空间,传播洪泽湖渔文化中的节庆文化。又名汊河,因浔河在此水势三分入白马湖而得名。民国以前,街道狭窄整齐,平房楼阁相间。有城门式过街牌楼,有东庵、三元宫、城隍庙、西庵、奶奶庙、北庵等七大寺观,是淮安县西乡名镇。“岔河踩高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雒树刚 2018年12月10日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第三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第二章申报与设立 第五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相关行政区域设立,区域范围为县、地市或若干县域。 第六条申报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持良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当地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氛围浓厚,当地民众广泛参与,认同感强;

中国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中国26个“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名录 1.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地区。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达20多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自下而上有4个垂直结构明显的自然景观带。依次是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冰原带。长白山的植物多达1400多种,有“温带生物资源基因库”之称,野生动物有400多种。主要珍稀动植物有东北虎、梅花鹿、紫貂、金钱豹、红松、长白落叶松等。 2.卧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四川省西部汶川县境内。1980年初被联合国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面积为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物。这里是亚热带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由于高山阻挡了太平洋东来的气流及西风环流,形成终年温凉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分布带谱。主要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小熊猫、白唇鹿、四川红杉、岷江柏、独叶草、追龄草、香樟等。3.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广东省肇庆市。1956年被列为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是全球17个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中最北的一个。 该保护区面积为1140公顷,主要保护亚热带常绿季雨林。鼎湖山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热带边缘。北回归线附近由于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往往形成广阔的热带沙漠,而鼎湖山在海洋季风影响下,孕育了茂密的季雨林,因而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宝库”。植物有2400多种,动物有250多种。珍稀动植物有木荷、乌榄、格木、子京、苏铁、桫锣、苏门羚、白鹇等。 4.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1986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该保护区是当今少有的亚热带完整生态系统,面积为4.1万公顷,主要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黔金丝猴与大熊描一样都是第四纪的伴生动物,是名符其实的“活化石”,

【VIP专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调查报告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 工作进展实地调查报告 为求比较深入地了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近况,特别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挂牌后的工作进展,我们于7月14——18日、8月12——15日,参加了省文史馆组织的 实地调查,分别对黄山市的黟歙二县、宣州市的绩溪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五次座谈会;江西省文史馆、上饶市政府和文化局派员参加了在婺源的调研和座谈。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在全国设立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是继闽南成 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1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分别给原徽州府所 属的黄山市及宣州市的绩溪县、江西省的婺源县颁发了实验区牌子,安徽省省长王三运、 省政协主席杨多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等参加了这一仪式。可以说,徽州文化生态 的全面保护已被提上了上至国家下至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月8日 根据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深感挂牌以后的8个多月来,以上三地虽然都做了许多工作,但因目前的行政区划和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不相适应,两省三市缺乏统一领导与协调机构,加之缺乏专项经费与相关人才,又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因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各地大都处于观望状态,等待上级部门的进一步指示。 我们认为,为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做好,上级部门似应创新思路,敢于 破题,迅速成立统一领导与协调的机构,做出统一规划并切实推进。 困难与问题 一、徽州老房子在急剧减少 徽州老房子在徽州文化生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以其鲜明的地方风格为世 人所惊叹,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徽州文化“物遗”和“非物遗”的优秀结晶。然而它们却一直处于合法、非法和自然的三大破坏之中。 所谓合法破坏,即是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属于政府行为的强力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以歙县政府名义将有着千百年历史、最具徽州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府衙拆改成 了县政府;徽州区潜口的金紫祠更只是因为乡干部想用白果树板打家具,竟将这幢早在建 国后经刘敦桢考察并被写上《徽州明代建筑》、全是白果树用料的举国罕见的宏伟建筑拆毁,致使该村寓京学者汪世清先生闻之痛不欲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这些愚蠢的政 府行为发生在二十年前尚可原谅,那么发生于今春在黄山市政府的所在地强行推平屯溪柏 树老街和黎阳老街,拆毁了大量老房子,公然无视“文物保护法”和“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及专家学者的据理力争、群众的强烈反对,就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了。 所谓非法破坏,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政府批准的违法行为。如原歙县建委主任、县政协 副主席、因贪污等罪正在服刑的徐普来所拆建之“徽商大宅院”,即是在歙县一带拆了十多幢老房子及牌坊、古桥胡乱“复原”的,从没有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再如上海郊区新建 的一座休闲公园,也从徽州拆走了几十幢老房子及牌楼等古建筑。据该老板说,象他这样 拆运徽州老房子的就有十多家,其中北京一家比他拆走更多。可以说,收购徽州老房子已 成了一些人新一轮的财富投资乃至洗钱方式,大肆收购徽派古民居已成当下风气。然而这 样的大肆拆迁搬运,政府的主管部门竟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自然破坏,是指因为无人居住、无人管理、无钱修复等原因而致使一些老房子逐渐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解读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解读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已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省级及以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积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有关单位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与当地的社会人文、自然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2006年,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之一的构想,即建立“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创新性实践,使非遗保护工作从静态和单体的保护上升到动态和整体性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在非遗得以孕育传承的生态,表现在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吸引力在环境氛围,是遗产与载体、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助于对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内涵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维护区域内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提高区域内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我省境内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既是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补充,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目前,我省共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涉及9个地级以上市,初步涵盖了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瑶族文化、侨乡文化、粤剧粤曲文化等岭南代表性文化形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体系。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解读《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已经走过10余个年头,从2007年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中国独创、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开启了新的篇章。10余年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实践成绩显著,整体性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中国的许多区域得到迅速的推广和运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及特殊的文化空间、场所、生活空间等多种自然和文化形态得到协同保护。 为了推进文化生态区保护,原文化部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出台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目的是规范工作并在规划编制方面做到相对统一。今天,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向着深入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建设与实践基础上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行政、依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办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和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之精神而制定的,包括总则、申报与设立、建设与管理、附则4章共38条。 《办法》目标明确、理念清楚,融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突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是整体性保护,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培育文化

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办法》强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所谓“遗产丰富”是指本区域内的各种类型、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多样;而“氛围浓厚”则是指通过建设,使更多人认知、认同非遗,并且自觉主动地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特色鲜明”是指区域内项目和蕴藏的非遗资源应包括多种文化形态,与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有鲜明的地方或民族特色;“民众受益”更是从发展是为了人民出发,让非遗保护与脱贫致富、提高民众收益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 《办法》不仅目标明确,而且融入了近些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那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即保护人——保护传承人和非遗受众;保护物——保护自然物、文化物、时间空间物;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存续、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让民众受益。 《办法》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少而精”原则,履行申报、审核、论证、批准等程序,过程简单明了,公开透明。 具体来说,首先,《办法》中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明确。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区域需要符合文化有传统、非遗有

“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宣传片脚本

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规划汇报片 文字脚本 汇聚天下,梦幻徽州!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的新路径,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充分学习借鉴西安曲江新区、杭州西溪湿地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出资近3亿元,专门组建市政府直属国有公司——黄山市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并由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负责主导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项目的开发建设。 规划地块位于黄山市城区西北部,分别距市区和机场5分钟车程,占地约3000亩,现状以起伏林地为主,符合“诗画徽州、梦幻黄山”的总体意境。通过国际招标及规划设计,项目规划定位为“天下徽州”文化旅游综合体,计划总投资80亿元以上,总体布局三大区块,六大组团,总体目标为打造成为徽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基地,成为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消费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和黄山旅游升级换代的示范性项目,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地处黄山机场附近,应打造成为黄山市的迎客厅和送客厅。 规划组选定的项目建设优先区沿迎宾大道一侧,占地约

300余亩,容易形成标志性功能组团,实施后能快速、独立投入运营,以提升园区形象,兼顾经济效益,共由七大项目组成,分别为徽菜博物馆及大型餐饮项目、入口区景观广场项目、城市展示馆项目、百师宫项目、图书馆项目、食品博物馆项目和“智慧黄山”旅游指挥调度中心项目,总体布局婉如一条腾飞的巨龙。 其中“龙头”是城市展示馆项目,[字幕体现:项目规划占地24.5亩,总建筑面积169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269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亿元(不含展陈与内部装修)],由世界著名设计师姚仁喜先生担纲设计(插照片、简介及代表性作品)。该项目的创意源自于李白《送温处士归白鹅岭旧居》的诗句,用形神兼备的建筑语言表达出了诗句中“黄山四千仞、丹崔夹石柱、攀岩历万重、碧嶂尽晴空”的壮美、秀丽、险峻、奇幻的黄山意境,无论是设计的立意理念,还是建筑表达出来的效果,均有机融合了黄山人文和自然风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项目主要由城市展示厅和城市会客厅两大功能组成,具有形象展示、功能坐标的特殊意义,不仅是广大市民了解城市发展、参与城市规划、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还是对外交流、接待来访的一个重要场所。 “龙身”是百师宫非遗街项目,(字幕体现:项目占地约126亩,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建筑风格和业态规划与屯溪老街有鲜明的差异性,设计整体风貌以新徽派为主,并坚持新旧融合的方向,穿插部分移

绩溪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作汇报-绩溪文化馆

保护徽州文化,促进非遗传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绩溪县文化馆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我县徽州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深入有关乡镇、村走访调研,问情况,找问题,求对策,旨在为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提供决策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一是建立名录保护非遗。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省级名录(含扩展名录)17项,市级名录43项,县级名录108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游艺与传统体育竞技以及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项目总数、级别均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首位。二是创新机制夯实非遗。扎实开展田野调查,共征集非遗线索上千条,登记273项,并率先汇编成册,普查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启动实施传承人工程,有1位徽墨技师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位民间艺人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前列,另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县级61人。切实加强传习所和民间保护组织建设。先后建立徽墨、徽戏、民歌、抬五帝、三雕等近20家研习社、传习所及徽墨协会、三雕协会、徽菜协会等民间保护组织,其中胡开文墨厂评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徽厨技师学院等3家单位评为省首批传习基地,徽剧童子班等4家评为文保区示范基地。通过组织兴趣班、专家授课、编写特色教材、实地体验等各种形式,将非遗内

容有效引入中小学课堂,普及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徽戏童子班的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三是开展活动激活非遗。先后组织了“赛琼碗”徽菜民俗表演、“绩溪风味小吃比拼”,“千盏彩灯闹元宵”“徽山绩水迎盛世”“徽韵流芳”等大型民俗展演,成功举办了五届徽菜美食文化节”、六届“安苗节”、“油菜花节”等各类徽文化节庆活动。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春节等节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保护空间。四是打造精品展示非遗。塑造文艺精品,提升艺术影响力,从而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月亮起山一盏灯》《十绣鞋》《四季歌》为代表的绩溪民歌先后登上全国农民歌会和央视,并荣获江淮群星奖,手龙舞荣获全省民间舞蹈大赛二等奖,先后出版《中国徽派三雕》、《徽州民谣》、《名人故里绩溪》丛书等徽学专著。五是发展产业做强非遗。鼓励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徽墨产业势头强劲,形成了华阳、上庄为中心,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产业群,“苍珮室”“艺粟斋”等品牌畅销海内外,年产值超千万元。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民歌民俗逐渐走俏,以非遗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已成为一大亮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经费短缺。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传习基地建设、传承人培养、精品创作传播、展演活动组织等所需经费较大,且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资金缺口大。二是人才匮乏。

申报指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申报指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申报地区人民政府向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审核论证,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的申请地区,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文化和旅游部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组织专家论证。根据论证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将符合条件的申请地区设立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一年内,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细化形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审核,报省级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发布实施,并报文化和旅游部备案。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三年后,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验收申请;文化和旅游部根据申请组织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授牌。 来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 02所需材料 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规定,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请和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申请的相关文件;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三)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意见; (四)本省(区、市)内实行文化生态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相关文件; (五)其他有关材料。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相关地区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文化形态形成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现状、鲜明特色、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描述和分析; (二)保护区域范围及重点区域,区域内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物保

最新4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2018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 自然保护区请输入关键字 最新47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中国林业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16271736.html,/2018-06-09来源:野协 【字体:大中小】 打印本页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 (2018年5月·474处) 北京市(2个) 百花山、北京松山 天津市(3个) 古海岸与湿地、八仙山、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河北省(13个) 青崖寨、驼梁、昌黎黄金海岸、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小五台山、泥河湾、大海陀、河北雾灵山、茅荆坝、滦河上游、塞罕坝、围场红松洼、衡水湖 山西省(8个) 灵空山、黑茶山、阳城莽河猕猴、历山、芦芽山、五鹿山、庞泉沟、太宽河 内蒙古自治区(29个)

毕拉河、乌兰坝、罕山、青山、古日格斯台、大青山、阿鲁科尔沁、高格斯台罕乌拉、赛罕乌拉、白音敖包、达里诺尔、黑里河、大黑山、大青沟、鄂尔多斯遗鸥、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西鄂尔多斯、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辉河、达赉湖、额尔古纳、大兴安岭汗马、哈腾套海、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科尔沁、图牧吉、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贺兰山、额济纳胡杨林 辽宁省(19个) 楼子山、葫芦岛虹螺山、青龙河、大黑山、章古台、大连斑海豹、蛇岛老铁山、成山头海滨地貌、辽宁仙人洞、恒仁老秃顶子、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海棠山、双台河口、努鲁儿虎山、北票鸟化石、白狼山、五花顶 吉林省(24个) 通化石湖、集安、白山原麝、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汪清、靖宇、黄泥河、波罗湖、松花江三湖、伊通火山群、龙湾、哈泥、鸭绿江上游、查干湖、大布苏、莫莫格、向海、雁鸣湖、珲春东北虎、天佛指山、吉林长白山、园池湿地、头道松花江上游、甑峰岭 黑龙江省(49个) 北极村、公别拉河、碧水中华秋沙鸭、翠北湿地、太平沟、老爷岭东北虎、大峡谷、中央站黑嘴松鸡、茅兰沟、明水、三环泡、乌裕尔河、绰纳河、多布库尔、友好、小北湖、扎龙、黑龙江凤凰山、东方红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宝清七星河、饶河东北黑蜂、大沾河湿地、新青白头鹤、丰林、凉水、乌伊岭、红星湿地、三江、八岔岛、洪河、挠力河、牡丹峰、穆棱东北红豆杉、胜山、五大连池、呼中、南瓮河、黑龙江双河、盘中区、平顶山、乌马河紫貂、岭峰、黑瞎子岛、七星砬子东北虎、仙洞山梅花鹿、朗乡、细鳞河 上海市(2个) 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鸟类 江苏省(3个) 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泗洪洪泽湖湿地 浙江省(11个) 临安清凉峰、浙江天目山、象山韭山列岛、南麂列岛、乌岩岭、长兴地质遗迹、大盘山、古田山、浙江九龙山、凤阳山-百山祖、安吉小鲵 安徽省(8家) 古井园、铜陵淡水豚、鹞落坪、古牛绛、金寨天马、升金湖、安徽扬子鳄、安徽清凉峰 福建省(17个) 峨嵋峰、闽江河口湿地、茫荡山、汀江源、雄江黄楮林、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君子峰、龙栖山、闽江源、天宝岩、戴云山、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漳江口红树林、虎伯寮、福建武夷山、梅花山、梁野山 江西省(16个) 婺源森林鸟类、铜钹山、赣江源、庐山、齐云山、阳际峰、鄱阳湖南矶湿地、鄱阳湖候鸟、桃红岭梅花鹿、九连山、井冈山、官山、江西九岭山、江西马头山、江西武夷山、南风面 山东省(7个) 马山、黄河三角洲、昆嵛山、长岛、山旺古生物化石、荣成大天鹅、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 河南省(13个) 高乐山、大别山、新乡黄河湿地鸟类、河南黄河湿地、小秦岭、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伏牛山、宝天曼、丹江湿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太行山猕猴 湖北省(22个) 巴东金丝猴、洪湖、南河、大别山、十八里长峡、堵河源、木林子、咸丰忠建河大鲵、赛武当、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五峰后河、石首麋鹿、长江天鹅洲白鱀豚、长江新螺段白鱀豚、龙感湖、九宫山、星斗山、七姊妹山、神农架、长阳崩尖子、大老岭、五道峡 湖南省(23个) 西洞庭湖、九嶷山、金童山、东安舜皇山、白云山、炎陵桃源洞、南岳衡山、黄桑、湖南舜皇山、东洞庭湖、乌云界、壶瓶山、张家界大鲵、八大公山、六步溪、莽山、八面山、阳明山、永州都庞岭、借母溪、鹰嘴界、高望界、小溪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省政府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的时间从2011年至2025年。这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泉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地最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做得比较好,在《规划》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泉州率先制定重点区域整体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泉州20个。今年,泉州在闽南三市中率先开始为这些重点区域制定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 20个整体保护重点区域具体名单如下: 历史文化街区1处: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3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永春县岵山镇;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1处: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6处: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石狮市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丰泽区寻埔社区,南安市石井镇,晋江市安海镇。 传统戏剧保护区域1处: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4处: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1处: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2处:泉港区山腰街道、鲤城区浮桥街道; 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1处: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15非遗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 30个列入《规划》的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晋江深沪褒歌、德化山歌、泉州踢球舞、打城戏、永春纸织画、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福船制造技艺。 29个列入《规划》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惠安石雕、德化瓷、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泉州传统建筑营造、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春生堂酿酒、源和堂蜜饯制作、永春漆篮制作、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清源山茶制作、永春佛手茶制作、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泉州老范志神粬制作。 此外,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中,泉州占70个。53项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中,泉州有26项,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等。 设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总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保障将由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三市各建一个非遗综合展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漳州、厦门将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此外,还将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包括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

游呈坎,一生无坎

游呈坎,一生无坎 从徽州古城出来,在车旁等到家人已是十二时多了。只见老伴右手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两个饭盒。显然,他们在找我无着时已经用膳了。女儿说:“我们找得你好苦啊,没找着就在附近的一家酒店边吃边等。你还是返回到酒店去吃吧。”我听了女儿的话,来到了刚就餐的酒店。家人和酒店的老板攀谈起来,问下午可以去附近哪个景点去玩。酒店老板说:“我们这里流传一句话叫‘游呈坎,一生无坎’。你们下午还是去呈坎为好。”我们算算时间,游完呈坎再去黄山住宿还来得及,就开车直驱呈坎村。 车行驶到呈坎景点大门已是下午一时多了,女儿的男友小唐花了428元买好四张门票,我们徒步进入景区。在通往呈坎村的路上,两旁都栽种了各种风景树,红绿相间,煞是夺人眼球。我们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的是一大片碧绿菜地和山茶树,山坡上的果树翠绿葱郁,田里的牧牛悠然散步,远处四面环山的徽派村落已隐约可见。尽管一路见到的山野景色已经不少,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拿出了数码相机进行拍照。 一进入呈坎村,小桥、流水、白墙、灰瓦、青山、绿树、花草,满目皆是;那环村清澈的河水缓缓地流淌,恍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幅水墨山水画中;抬头一望,气势恢弘的宝纶阁豁然出现在眼前。仔细去看,宝纶阁以雕刻为甚,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桶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

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 我们一行跟随旅行团,漫步于村内石板铺就的小径,聆听着导游声情并茂地介绍。呈坎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的物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若一个大迷宫。远远地从高处看呈坎,你无法不感叹它规划的神奇,它是集风水、美学于一身,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结合的千年古村,是空间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结合,堪称经典。随着徽商的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构成一个十分特殊的徽州文化村落。 随着导游的小黄旗指挥,我们来到燕翼堂。燕翼堂是明代民宅,两进两间三层楼。1998年已由国家买下维修。大门门罩砖雕,形制古朴门墙有单披屋面,靠异形丁拱承托平盘木方,木方上置圆形雕花栌斗,斗上又斜华拱,斜华拱承托屋子面,展品形丁头拱和圆形栌斗拱在徽州极为罕见。据说它保持了宋代,元代的建筑风格尤为珍贵。该宅两进三层,气势恢宏,在徽州极为少见,前进为会客厅,后进为生活区,从这幢房子可以看出徽州人聚族而居及徽派民宅的风格。靠天井采光,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四面都是高墙,叫峰火墙,有窗户,但很少、也很小,是砖的,叫防火、防盗窗。游客们光顾了这样的老宅,赞不绝口,纷纷在会客厅拍照留影。 接着我们又来到石柱厅。在呈坎古民居中,石柱厅是最大的一栋

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和管控要求

国家自然保护地分类及管控要求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根据两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三级(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三种类型。 先说说这个文件出台的原因,我国经过60多年的努力,已建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出台意见,对现有各种保护地进行优化调整,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第一级第一种国家公园:是指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9月两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并设立

10个试点分别是三江源、东北虎、大熊猫、祁连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和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0年试点建设即将结束,总结评估,正式设立。 第二级第二种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第三级第三种自然公园:是指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自然资源,以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 时间安排上是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

中国第一个跨地域生态保护圈徽州文化生态圈未来规划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新闻发布材料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11年4月26日,文化部办公厅函发《关于同意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安徽、婺源)的复函》(办非遗函…2011?147号),批准通过我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6月1日正式实施。现将有关情况发布如下: 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相关情况 徽州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的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丰富遗存的特色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是以宗族、徽商、理学为三大支撑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涉及徽州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典型意义和标本价值。

国家“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设立10个左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文化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在黄山市、宣城市的共同参与下,本着对历史、文化、传统高度负责的精神,抢抓机遇,全力推进,于2007年开始申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年1月2日,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区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古徽州一府六县)。这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第一个跨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传承、弘扬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区域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突出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维护文化生态平衡,营造一个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有利于促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将徽州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范例。 保护区设立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省长王三运任组长、分管副省长谢广祥任副组长,文化、发展、财政、国土、建设、旅游、文物以及保护区所在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的保护区领导小组。省文化厅和保护区当地政府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科学实践,稳步推进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保护区建设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第1号部令,发布了首个部门规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将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探索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十多年来,我国已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把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这10多年探索和实践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定下来,上升为部门规章,十分必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领域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这些成果固定下来,体现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表明要继续高扬改革旗帜、锐意进取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通过38条具体条款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责任主体、主要任务和措施。比如: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自评报告等措施,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分类保护、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措施,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品牌活动、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普及教育等措施,加强非遗传播宣传。 其中的“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近4年来文化部、教育部大力推行的研培制度,自2015年至今,全国参与高校共计举办研培班590余期,培训学员2.5万人次,加上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传承人群7.1万人次。通过非遗保护与现代教育的跨领域融合,按“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培养原则,使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一批优秀学员成为各地非遗保护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不断涌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办法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采用了“动态管理制度”,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和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奖惩分明:建设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重点支持;因保护不力使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将严肃处理,并予以摘牌。 突出整体性保护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文化部批准在晋中、太原、吕梁三市19个县(区、市)建立的,文化区域概念上被泛指为“大晋中”。其文化具有历史典型性、资源多样性、遗存传承性,在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

安徽屏山写生报告

环境设计专业 田野考察报告 学生姓名:婷婷学号:1305220204 班级:13环设2班 题目:屏山宏村写生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王大有 2016年4月28日

摘要本文主要写了2013年4月20号到27号在屏山和宏村还有图书馆的写生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文中分别对屏山和宏村以及参观的博物馆等地进行描述,并且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总结了这次写生的收获和旅途中的不足和希望改进的地方。 一、考察的主要容 由我们的专业老师带队,2013年4月20日我们13级环艺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们随着带队敏、汪大伟等老师踏上了去屏山、宏村写生的旅途。经过数八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屏山。当时是傍晚时分,落日的余辉打在村口古桥上,给古桥晕上了淡淡的一抹胭脂。到处是写生归来的学生,三五成群。我们也三五成群的边走边讨论着以后几天的计划。时间过的很快,收拾东西吃完晚饭就8点多了,休息睡觉。 第二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跟着导游在屏山里转了一圈,使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屏山。 屏山,一个简单安静的古村落,因其山如屏风而得名,一条小河围绕村子,绕屋穿 户流入村外。我们在屏山呆的时间最长,这里没有游人的熙攘,真正处于和谐自然的状 态里。这里的明清建筑保留很完整,距今时间也比较久,我们参观的有庆堂和咸宜堂都 是有保存较完善的代表建筑,第一天就看到了精美的木雕。随后我们在幽深巷道里转了 好几天,寻找有特色的景画画,感受.徽式建筑的古老美丽。在转的过程中还碰到了高中 同学,他们也出来写生,缘分啊,自从高中毕业后就没见过他们了,很是欢喜。 我们去的第2站是徽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宏村,而且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传,在 那里参观的游客也多。宏村有水有湖有山,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映,动静相宜,显得 比其他古村落更为大气。宏村造型独特,称作是牛形村落:村水系为“牛肠”,村边四古 桥为“牛腿”,村头两棵古树为“牛角”,村中月沼为“牛胃”村外南湖为“牛肚”。旧时 宏村有“南湖春晓”“月沼风荷”等八景,古老班驳的房屋翘角飞檐和绿树青山倒影在湖 水中,特别有味道,难怪有着“中国画里乡村”的美誉。 这里川媚山秀,气候宜人,湖光山色,独领神韵。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 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巨幅长卷,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仿佛身 处蓬莱仙境之中。 马头墙、青石板路、各色的砖雕石雕木雕、对联,浓郁的书香气息弥漫其中,寒窗 苦读,读书第一的寓意无处不在。好一个文化村落。 单一个月沼就给我千变万化的感受:下的半月湖就好象是娇羞的新嫁娘,欢欣喜悦。 这是画家的天堂,是摄影爱好者的梦境,是一切对美有倾慕之心的人向往之地。色彩如 此丰富多姿,每一秒都有新的颜色涌现出来,每一秒钟又有色彩失去,就像波浪,一阵 阵地,但又不象波浪,它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在你眼前一闪,还未等你发出赞叹之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精神和有关规定,编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以 下简称《纲要》),确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下简 称“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日标,制定具体任务、相关项目和政策措施。本《纲要》规划期为2007—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前 言 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了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共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益提高,成果不断丰富。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活态性、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加强文化生态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文化遗产与人们 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闽南地处海峡西岸(附录一《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行政区域图》附 录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行政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贸易发达,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闽南成为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先发地区,闽南文化在吸收海洋文化的同时,以和平 的“海上丝绸之路”,率先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明代,随着闽南人大量渡海迁徙,闽南文化在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繁衍 发展;近代,海外侨胞也将不同的文化带回闽南。闽南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走向兼容并蓄,其爱家爱乡与民族认同、崇尚传统与吸收创新、安土重迁与海外移民、开拓拼搏与冒险犯难、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等性格的统一,无不体现闽南文化守成与开放的兼容性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