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及机制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及机制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及机制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及机制研究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及

机制研究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如何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体系和互动机制,以期能够为当地政府部门保护实验区内的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互动机制晋中

一、引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划定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环境区域,为达到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当前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故将其暂时命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等将来发展完善时再正式改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目前关于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研究比较少,文红、阚如良、郑玉玉等[1][2][3]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也较为宏观,缺少定量研究。当前旅游与文化生态保护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分析研究晋中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互动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概况

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建设第八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晋中实验区”),该区域范围涵盖19个县级行政区域,包括晋中全境和太原、吕梁8个县(市区)。实验区的历史代表性、遗存传承性、资源丰富性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其中太谷、榆次、平遥和祁县这四个县(区)文化遗产集中、历史特征显著,处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实验区内既有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晋祠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三、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体系

晋中实验区内的旅游发展迅速,游人不仅喜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物质文化遗产,也青睐平遥推光漆器制作技艺、山西老陈醋酿造技艺等“非遗”。因而晋中实验区内的这两类文化遗产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保护的目的,本文据此构建了晋中实验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体系。

(一)动力因素

实验区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文化传承来实现,经济发展又需要通过旅游开发来实现。因此,实验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的动力因素如下:

文化需求:实验区拥有举世无双的文化价值,只有经过旅游开发,才能形成满足游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者也才会关注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提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经济需求:实验区内,一方面游人对旅游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变化和增加;另一方面,许多“非遗”濒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开发文化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在满足游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为“非遗”的保护提供资金保障。

(二)互动层面

晋中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行为,主要通过文化的各个层面与旅游活动发生作用。

旅游与文化内在核心层面的互动:文化内在核心主要由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构成。当旅游活动介入到这一层面,形成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同时由于游人需求的持续增加和变化,这一层面会不断挖掘和开发。在传统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上,旅游开发又带来新的观念和价值系统,这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击。若二者相融合,则形成良性互动,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反之则形成恶性互动,阻碍双方发展。

旅游与文化外在形式层面的互动:文化内在核心需要通过外在形式来表现。因文化无形性的特点,晋中实验区的“非遗”更需要通过外在形式来表现其文化内在核心价值。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而涿州的三义宫就属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一、涿州三义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 1涿州三义宫的历史背景 历史上的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亲赐玺书“敕建三义宫”,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文化底蕴丰厚。是寻千古一拜,觅忠义之魂的最佳场所。华北地区最大的木雕塑像群,宫内古柏参天,高大俊秀,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争相来此,徘徊瞻眺,留连往返,清代王锐新“咏楼桑”中提到“千秋正统垂青史,两字公平定紫阳,多少称王称帝者,问谁庙貌似楼桑”。遗憾的是三义宫被毁于60年代末期。 2 涿州三义宫的文化背景 一个成功的历史事实、一个人生飞越的道家圣地;一个战火连绵的时代,三个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从这里改变了命运。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浓重而光辉的一笔,他们的精神为世人所共仰。千百年来,来这里拜谒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成为人们寻找忠义诚信、寄托一诺千金的地方。这里是“义”文化的发源地和三国文化之始地。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便是桃园结义故地——涿州市三义宫。三义宫(又名三义庙)三国演义从这里开篇,桃园义气到此处寻根,后人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桃园三结义而建。刘备、关羽、张飞从这里彻底改变了命运,奠定了一个强大的事业基础。 3 涿州三义宫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996年涿州市旅游文物局经多方努力,按以前的建筑布局、规模又进行了修复,重建后的三义宫,采用以前明代传统三进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按原有形式内塑87尊塑像。2000年12月涿州市三义宫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对三义宫品牌的调研和策划,三义宫的发展定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造,使三义宫又重现了往日的风采,生动的再现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满足人们对代表着"忠义诚信"故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每年吸引来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来三义宫考察;东南亚刘、关、张、赵宗亲会曾多次组织会员来三义宫省亲祭祖。韩国LG集团、日本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艺术百家》作者:陈筱燕摘要:扬州瘦西湖新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因基地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存在而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对矛盾十分尖锐而突出。作者认为,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文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转化为旅游产品就是文化遗产地文化复兴的过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瘦西湖新区的总体规划构想,并设计了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景观展示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扬州瘦西湖新区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在论述瘦西湖新区区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几点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定位作了思考,并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米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规划范围总面积9.22平方公里。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作者:唐勇黄俐波[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唐勇,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黄俐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南昌 330200)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以扬州瘦西湖为例

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 ——以扬州瘦西湖为例 一、瘦西湖旅游发展简介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二、瘦西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瘦西湖景区内涉及到的扬州城遗址(隋-唐-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古发掘,扬州城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在蜀冈上修筑了“邗城”(即扬州之始),后城址虽经变迁,但演变过程较为明确。唐子城利用的是原有的隋江都宫城的地势和位置,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后经宋代改筑为宋宝佑城。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文物保护级别高、文保单位占地广、景观可视程度低、地下遗产尚未明、人为侵占破坏多等特点,为旅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隘。 在我在园中实习的时候,走过了罗城垣遗址,看到这个遗址差不多才十米长一米宽的样子,而且在此驻足参观的游客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从遗址旁边匆匆走过,由此看来,来瘦西湖游玩的游客对这个遗址景点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加之瘦西湖景区也没有针对它做过特别宣传,所以这个遗址并没有引起游客的注意。景区的不重视加之游客不感兴趣,所以遗址发展显得特别艰难。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___以苏州园林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建筑与园艺工程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居住、休闲、观赏、文学艺术等综合营造的艺术空间环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园林意味着城市环境的美化和城市生态条件的改善,它承载着古代完美的艺术形象,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 我国园林历史发展悠久,具体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园林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许多不同类型和艺术风格。其中保留来的,比较著名的有北方的颐和园,南方的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等。 关键词:园林保护开发 在众多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可谓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但随着苏州园林的发展,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多,许许多多的苏州园林面临的问题正在凸显,基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苏州园林的保护也变得至关重要,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下面我以苏州园林为例说说园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苏州园林存在的问题 苏州园林与吴越文化紧密相连, 历代又兴盛造园, 才形成了独具风姿的园林胜地。苏州古典园林也面对人潮的压力, 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承载能力与游客分配不均。由于园林游客是苏州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上近年来游客数量大幅上升, 使部分重要园林人满为患、不堪重负。部分游客抱怨园林内人太多,不仅加速了古典园林内景致、实物、环境质量的损坏速度, 还严重破坏了清、静、雅、闲的园林环境, 使园林失去了其本色, 影响了园林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在著名园林游热销的同时, 也使一些小园林游客寥寥、门庭冷落, 使苏州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资源分配也呈现出不合理态势。 2. 园林旅游市场内部的竞争失衡。散布于姑苏城各个角落的大小园林出于其自身的利益, 在一个不大的市场内相互竞争, 所呈现出的大园林热销、小园林冷落的局面, 势必造成大园林经济效益高而维护任务繁重, 小园林则因竞争力弱而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同时由于监督管理的缺失,一些问题状况也频频出现. 3.园林外部竞争优势的弱化, 相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来自杭州、上海等重要旅游地,以及无锡、嘉兴等新兴旅游地崛起的冲击,苏州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完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4.观光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苏州园林的独特性无可置疑,使得它别具吸引力。由于士大夫造园之时追求的意境使得苏州园林曲径通幽,以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苏州园林的可进入性不强,周边无法提供专用停车场,园林空间狭小,容量有限,因此黄金周人满为患,使得游客旅游动机丧失。从而使得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下降。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_钟贤巍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钟贤巍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钟贤巍,女,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中图分类号:F 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和品尝佳肴,只占40%。实际上,没有一种旅游能脱离民俗旅游而单独存在,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流。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神秘性等问题。因此,对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目前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 的旅游活动。和国忠认为,民俗旅游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赏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从上述定义可得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有其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对这一范畴,我们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异地风俗文化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性 任何一种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导致不同 — 47—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一)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一) 摘要]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对农村文化分类分层实施保护,注重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二班 吴祉鸿 1415340207 1.导语 旅游资源就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就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就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2、合理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与管理制度 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建立强有力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构与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资源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投资。 2、2 培养资源环境意识,加强景区管理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 护研究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 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 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精)

第‖ ? 卷第? 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 ? ???? ‘ □ □ —年― 月aˉμ2???ˉ|¨μ?o¨ˉ?§?ˉ2-??μ???¥23?′1??áò?3???‰ -áó?‘ □ □ — 收稿日期?‘ □ □ –2? □ 2?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 ?‰ ?3通讯联系人?¥íá?D??èá?D???????????? 文章编号?? □ □ □ 2? ? ?□ ?‘ □ □ —‰ □ ? 2□ ? ?—2□ ‖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 陈峰云? ?‘ ?范玉仙‘ ?朱文晶― ? 李长安― 3??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武汉‖ ― □ □ —□ ?‘ ?江西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 ― ‘ □ □ ? ?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 □ □ —‖ ‰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以平遥古城为例?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0的原则?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

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以旅游开发为手段?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旅游开发?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μ??‖ 文献标识码??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 观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 ′? 自从? ??—年中国首批/世界遗产0问世以来?/遗产旅游0成为我国旅游新的热点?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 客的青睐 ? ‘ ′? 然而世界遗产地从旅游业中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 ′?一方面?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进行妥善保护使之得以世代相传 ! 永续利用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世界遗产面临着旅游超量接待 ! 错位开发等严重威胁?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世界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找到一种较好的旅游管理模式?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处?1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距太原市约 ? □ □ ?í??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 ? ‖ ′?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 护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塔尔寺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及策略,探讨了促进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良好发展途径。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塔尔寺 宗教文化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的朝圣活动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的活动,它是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主要内容和方面。近几年,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只有宗教徒的宗教圣地——塔尔寺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逐渐成为青海旅游热点。 一、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意义 1.塔尔寺宗教旅游现状 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旅游业、宗教旅游业的兴起,塔尔寺旅

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寺院内部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塔尔寺的旅游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这有利于将塔尔寺旅游区打造成青海省的王牌旅游景区。 2007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突破1000万,实现旅游总收入47.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7%和32.5%,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9%,旅游外汇收入1590万美元。由此可见,塔尔寺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对青海省的经济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2.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宗教旅游与宗教信仰、宗教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宗教信仰者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客源,宗教建筑、雕塑及其他相关活动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宗教信仰者,因此,宗教旅游市场被公认为是规模巨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 宗教文化是青海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体系的核心,尤其以藏传佛教为最。塔尔寺是青海省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院,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及思维方式与审美形态。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国内外游客对青海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神秘性和独特性追求的心理,积极挖掘和利用宗教文化吸引游客,对促进塔尔寺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青海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

最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

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