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 199 首方

1 栝楼桂枝汤方 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 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 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 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 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8 白术附子汤方 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 甘草附子汤方 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 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 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 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 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方剂——续命汤——阴阳解析

《古今录验》续命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眛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古今录验》续命汤: 组方: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当归、干姜、川芎、杏仁 平性药:人参、甘草 阴性药:石膏 君药:麻黄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

肿。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阴性药物少,阳性药物多,针对寒多热少;君药药物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气滞实证;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内有寒热夹杂,表有气血不畅。 方剂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当归、川芎,活血行气;干姜、

杏仁,温中降逆;石膏,清热泻火;人参、甘草,补气生津。 诸药合用以活血行气解表为主,温中降逆为辅,兼顾补气生津、清热泻火。适用于气血阻塞不畅,中焦寒热痞结,气虚津亏者。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秦伯未先生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 整理者:晨隐野 金匮要略--秦伯未教授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真可谓简即明了,本人稍稍整理了一下,大家看一看,可能会有用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4.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金匮要略

i以下题目任选50题作为作业网上提交,其余供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作业 罗彤学号200412013004 中医专升本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运仲景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作业50题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仲景运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大小青龙汤;痰饮在下用五苓散。此外,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及八法的灵活运用,虽是本方剂的特点,同样也是本书的治法特点。 5.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方剂特点 答:⑴疗效高、收效快。⑵药物少。⑶配伍严。⑷重视药物剂量⑸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⑹体现了八法的灵活运用。 6.什么是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十二枚二两三枚三两四两.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 甘草附子汤方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6 升麻鳖甲汤方23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25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 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 26 蜀漆散方3 蜀漆云母龙骨 27 牡蛎汤方4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 四两四两二两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 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秦伯未 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 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9.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对照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20.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1.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裔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2.已椒苈黄丸---(防已椒目葶苈大黄)--赶走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4.升麻鳖甲汤---(升鳖回草,雄黄蜀椒)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5.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6.木防已汤--(木防已石膏桂枝人参)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7.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旬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一味药: 1、文蛤散(《伤寒论》)组成:文蛤;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生甘草;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肘后备急方》)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金匮要略》)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金匮要略》)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二味药: 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主治:气血郁滞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

3、桔梗汤(《伤寒论》)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主治:肺痈。 4、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5、参附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附子;功效: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主治:痰饮呕吐。 7、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苍术;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 9、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功效: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干姜、附子;功效: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组成:桂枝、甘草;功效:温通心阳。

金匮要略Z第三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以下诸方,服后当一日食糜的方剂是:[1分] A.大乌头煎 B.当归生姜羊肉汤 C.大建中汤 D.附子粳米汤 E.乌头桂枝汤 2. 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治用:[1分] A.侯氏黑散 B.风引汤 C.防己黄芪汤 D.桂枝汤 E.薯蓣丸 3.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者,宜用:[1分] A.风引汤 B.百合滑石汤

C.侯氏黑散 D.防己地黄汤 E.大承气汤 4. 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是:[1分] A.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B.防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C.防己、黄芪、茯苓、生姜、大枣 D.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E.防己、黄芪、白术、薏苡仁 5. 枳术汤证的病机是:[1分] A.脾虚气滞,饮停于胃 B.阳虚寒凝,水停胃脘 C.湿热阻滞,脾气受困 D.脾阳不足,饮邪上逆 E.脾阴虚 6. 百合病的基本治则是:[1分] A.养心安神

B.养阴清热 C.清心润燥 D.滋阴养心 E.养血安神 7. 根据药物配伍,射干麻黄汤比小青龙汤哪项作用更强:[1分] A.散寒 B. 解表 C.止咳 D.化饮 E.降逆 参考答案为:B,您选择的答案为:D 8. 女劳疸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是:[1分] A.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 B.身尽黄 C.额上黑,小便自利 D.膀胱急,少腹满,腹胀如水状 E.心中懊憹

9.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症,应用:[1分] A.苓桂术甘汤主之 B.甘遂半夏汤主之 C.己椒苈黄丸主之 D.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E.泽泻汤主之 10.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苦参汤外洗:[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11. 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1分] A.厚朴七物汤证 B.附子粳米汤证 C.乌头桂枝汤证 D.厚朴麻黄汤证

《金匮要略》方剂歌诀讲课稿

《金匮要略》方剂歌 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4、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14、甘草泻心汤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17、升麻鳖甲汤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 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20、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原汤论已详,加桂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痛呕又妨。 21、蜀漆散 阳为痰阻伏心间,牡疟阴邪自往还,蜀漆云龙平等杵,先时浆服不踰闲。 22、牡蛎散 先煮三漆四麻黄,四蛎二甘后煮良,邪郁胸中须吐越,驱寒散结并通阳。 23、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柴胡去夏为伤阴,加入蒌根四两珍,疟病邪因可灼液,蒌根润燥且生津。 24、候氏黑散 黑散辛苓归桂芎,参姜矾蛎各三同,菊宜四十术防十,桔八芩须五分通。 25、风引汤 四两大黄二牡甘,龙姜四两桂枝三,寒滑赤石紫膏六,瘫痫诸风个里探。 26、防己地黄汤 妄行独语病如狂,一分己甘三桂防,杯酒淋来取清汁,二斤蒸地绞和尝。 27、头风磨散 头之偏痛治何难,附子和盐等分磨,躯殻外生需外治,马膏桑饮亦同科。 28、桂枝芍药知母汤 脚肿身羸欲吐形,芍三姜五是前型,知防术桂皆需四,附子麻甘二两停。 29、乌头汤 历节痛来不屈伸,或加脚气痛未均,芍芪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蜜煮匀。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 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肝虚证治疗)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 ①内养正气。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②预防灾害。即“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③节制性欲。即“房室勿令竭乏”。 ④调节饮食冷热五味。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⑶五邪伤人各有什么特点? 五邪指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饪之邪。(风、寒、湿、雾、饮食) ①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而连及皮腠; ②浊邪谓水湿之邪,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 ③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肌表,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 ④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 ⑤榖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 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篇 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 瓜蒌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瓜蒌桂枝汤方: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提要:本条论述柔痉证治。 病因病机:此乃风寒(以风邪为主)邪气阻滞经脉,营卫运行不利,加之素体津液不足,不能濡润筋脉,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此证。 证候:一是太阳中风证,见身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身体强,几几然;二是脉反沉迟,太阳病汗出恶风,脉象当见浮缓,今反沉迟,提示素有津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 辨证:太阳中风,津亏失濡。 治则:疏散风邪,调和营卫,滋液柔筋。 方药:瓜蒌桂枝汤。瓜蒌根即天花粉,甘凉生津滋液,柔润筋脉,合桂枝汤

试题解析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疗宜选用 A.半夏桂枝汤 B.茯苓甘草汤 C.防己黄芪汤 D.瓜蒌桂枝汤 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瓜蒌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湿病证治 风湿在表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因病机:本条指出风湿病发病原因,即为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汗出之时,腠理疏松,风邪乘隙侵入,或经常贪凉受冷,湿从外侵,风湿相合侵犯人体,郁阻经脉,不通则痛而发此证。 证候:“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肌腠受邪,风湿在表,经脉痹阻,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属阳明,风为阳邪,风与湿合,有化热化燥之势,故发

金匮要略方剂——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阴阳解析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解析: 阳性药: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杏仁 平性药:甘草、茯苓 阴性药:无 君药:细辛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细辛:辛,温。归肺、肾经。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温肺化饮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太阴病,水饮上逆。 方剂中,干姜、五味子、细辛,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杏仁,宣利肺气;甘草、茯苓,健脾利水。 诸药合用以降逆化饮为主,宣利肺气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兼有水肿者。

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比较: 桂苓五味甘草汤,以通阳降逆为主,敛肺滋肾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气逆上冲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温化寒饮为主,健脾利水为辅。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者。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以温化寒饮为主,降逆止呕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降逆化饮为主,宣利肺气为辅,兼顾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逆咳满呕吐兼有水肿者。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方剂用量

1#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0-12-9 15:3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经典]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 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 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 〖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 【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 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 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 --【《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

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覆取微似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 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去芍+附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白术附子汤方(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 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 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升麻鳖甲汤方{升麻鳖甲汤,归椒草雄黄}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研)半两鳖甲(炙)手指大一片 防己地黄汤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附姜术甘草防.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桂枝汤加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白术、附子} 乌头汤方乌头汤治寒湿痹,麻黄芪草芍药蜜.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汤-甘草+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穷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穹穷二两 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金匮要略》作业50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 《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 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 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 xx运用的原则是: 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 “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 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 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 之。”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 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