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四味以下的常用方剂分析

一味药:

1、文蛤散(《伤寒论》)组成:文蛤;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生甘草;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肘后备急方》)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金匮要略》)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金匮要略》)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二味药:

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主治:气血郁滞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

3、桔梗汤(《伤寒论》)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主治:肺痈。

4、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5、参附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附子;功效:益气回阳固脱;主治:阳气暴脱证。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功效: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主治:痰饮呕吐。

7、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苍术;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证。

9、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干姜;功效: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干姜、附子;功效: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组成:桂枝、甘草;功效:温通心阳。

13、栀子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功效: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干姜;功效:清上焦,温中焦。

15、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禹余粮;功效: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生地黄;

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知母;

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鸡子黄;

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根、牡蛎;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滑石;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金匮要略》)组成:赤小豆、当归;功效:排脓除湿。

22、头风摩散(《金匮要略》)外用方组成:大附子、盐;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组成:葶苈、大枣;

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外台秘要》)组成:杏仁、巴豆;功效:泻寒散结通腑。

26、泽泻汤(《金匮要略》)组成:泽泻、白术;

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中。

27、蒲灰散(《金匮要略》)组成:蒲黄、滑石;功效:化瘀利窍泄热。主治:热淋。

28、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麻黄;

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组成:硝石、矾石;功效:消瘀化湿;主治:女劳疸。

31、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组成:半夏、麻黄;

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主治: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草;功效:荡热和胃;主治: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干姜;

功效: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汁;

功效: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生姜;

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金匮要略》)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组成:冬葵子、茯苓;

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主治:妊娠水肿。

38、矾石丸(《金匮要略》)外用药组成:矾石、杏仁;功效: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金匮要略》)组成:红花、酒;

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功效: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草;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遂;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功效:祛痰逐饮;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连、黄芩;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

13、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青黛;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薄荷;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伤寒论》)组成:附子、葱白、干姜;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医学启源》)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防风、白术、黄芪;功效: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功效:温中涩肠止痢;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魏氏家藏方》)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神曲丸”组成:神曲、朱砂、磁石;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主治:心肾不交诸症。24、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小麦、大枣;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薤白、白酒;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组成:川楝子、延胡索;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良方集腋》)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人参、白蜜;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麦冬、生地;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大黄、栀子、茵陈;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医学正传》)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连、瓜蒌;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内外伤辨惑沦》)组成:枳实、白术、荷叶;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伤寒论》)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儒门事亲》)组成:防风、瓜蒂、藜芦;功效:涌吐风痰;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附子;功

效:阴阳双补。

4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生姜;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伤寒论》)组成:桔梗、巴豆、贝母;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功效: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伤寒论》)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伤寒论》)(苦酒即米醋)组成:半夏、鸡子、苦酒;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伤寒论》)组成:半夏、桂枝、甘草;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伤寒论》)组成:枳实、栀子、香豉;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金匮要略》)组成:蜀漆、云母、龙骨;功效:祛

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杏仁、甘草;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枳实、生姜;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组成:桂枝、生姜、枳实;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组成:当归、生姜、羊肉;功效:养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金匮要略》)组成:旋覆花、葱、新绛;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组成:当归、生姜、羊肉;功效:养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金匮要略》)组成:旋覆花、葱、新绛;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茯苓;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组成:滑石、乱发、白鱼;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主治:血淋。

64、茯苓戎盐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白术、戎盐;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主治:劳淋。

65、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附子、甘草;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金匮要略》)组成:柏叶、干姜、艾叶;功效:温中止血;主治:虚寒吐血。

67、猪苓散(《金匮要略》)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功效:健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功效:清热解毒排脓;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组成:干姜、人参、半夏;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组成:当归、贝母、苦参;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72、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遂、阿胶;功效:破血逐水。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45 桂枝45 杏仁60 炙甘草20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为主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麻黄发表之力,并能解除肢体疼痛,为辅药;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共收发散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60 厚朴30 枳实30 芒硝250

功用:峻下热结;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胃肠。

方解:寒邪内传阳明腑,郁化为热,或温热之邪入中焦,热邪伤津,致胃肠传化之功受阻,肠中燥粪相结,壅积于胃肠而形成里实证之便秘。热结产生燥、实,气滞产生痞、满,故治疗应以峻下热结为主,以收急下存阴之效。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胃肠而为主药;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为辅药;二药相须,峻下热结;枳实消痞散结,厚朴宽肠下气除满,治无形之积滞,共为佐使。四药合用,泻实、润燥、消痞、除满药力峻猛而奏峻下热结之效。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30 附子45 细辛5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用于寒积里实证。证见腹痛便秘、胸胁胀痛、发热、四肢厥冷、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寒邪与积滞结于肠道。寒性收引,致气血不通,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使肠道传化失职,故致大便不通;寒邪凝于厥阴,则胸胁疼痛四肢厥冷;积滞留阻,郁而化热,故见发热,苔白腻、脉弦紧皆为寒实之象。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法当温阳通便。方中重用辛热之药附子,温里散寒止痛,苦寒之药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主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其泻下之功,为辅佐之药。三药合用,温散寒凝、苦辛通降,共奏温下之功。

“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约5~10),大枣10枚(约150)

前三味碾细末,大枣煎汤调药灌服。

功用:攻逐水饮,主治胸腹积水及水肿之实证。证见患畜咳嗽喘促,胸腹疼痛拒按,或下腹膨大,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弦。

方解:水草停滞胃腑,致脾胃运化失职,应以逐水攻积为治则。方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药性峻烈,合用后攻逐水饮之力甚著,共为主药;但三药均有毒,大毒治病,必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益气护胃,缓和三药药性之峻烈,为佐药;四药合用,使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而正气不伤。

“白虎汤”(《伤寒论》)

石膏250 知母60 甘草45 粳米100 功用:清热生津,用于气分热和阳明证。证见壮热面赤、烦渴贪饮、恶热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方为阳明经证所设,热入阳明,邪传气分,皆呈现气分大热。此时虽有阳明气分实热,但未见腑证,故不宜攻下,又热邪必伤津液,故以甘寒生津之药为主组方。方中石膏辛甘大寒,透肌表之热,泻肺胃之火,又能除烦生津止渴,为主药;知母苦寒,能清热养阴,清肺胃之热,质润而有润燥之功,助石膏泻火之功而为辅药;甘草、粳米和中养胃又能护津,能制主辅药大寒伤胃之弊,共为佐使之药。四药合用,可凑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

“栀子豉汤”(《伤寒论》)

栀子(擘)9 香豉(绵裹)9

功用:清宣郁热,用于热郁胸膈证。证见身热、虚渴不眠、胸脘痞满、触之无形,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方解:本方为无形之邪热留扰胸膈所致之气分窒塞不通而设,热郁胸膈二内扰,轻者心烦不得眠,重者身热懊憹(ào’náo,烦躁、懊悔);上焦不畅,胃气失和则见胸脘痞满、似饥而不欲食等无可名状之症;内有郁热则现舌红苔微黄之象。法当清之、畅之,治宜清宣郁热。方中栀子苦寒质轻,入心肺三焦,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下达三焦导热下行以除热,为主药;淡豆豉气味俱轻,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宣泄胸中之郁热而助栀子以除烦,又开壅散满而和胃,为辅药。二药合用,共凑清宣郁热而除烦之功。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犀角9 生地150 芍药60 丹皮45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入营分和热入血分。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热毒深陷于血分,或营热不解,深入血分而致。热入营分,心肝受病,上扰心神而致神昏谵语,烦乱不安,迫血妄行则上见吐血、衄血,下见便血、尿血;热邪外溢于肌肤,可见发斑,舌质红绛,为血分热盛之象。方中犀角直入血分,清心凉血解毒,使热清血宁而为主药;生地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可助犀角解血分热毒、可复耗伤之阴血,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行气而泻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热,或血散瘀而为佐药,芍药又可和营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同完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45 黄芩30 黄柏30 栀子45

功用:清热解毒,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之证。证见患畜大热,或热甚发斑;或热入血分出现吐血、衄血;或生疮黄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热毒壅盛于三焦而设。火毒热盛,充斥三焦,表里皆热,神明被扰,故见大热烦躁;热邪迫血妄行,血随火上逆故见吐血、衄血、发斑;瘀热蒸熏,热壅于肌肉故见痈肿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皆火热实证之象。火热炽盛即为热毒,故解毒必须清热泻火,而火主于心,故应以泻心火为主。方中黄连解热毒,兼泻心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为臣药;

又加黄连泻中焦之火,使三焦之火均得以清泻,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佐药。四药合用,一派苦寒,使火邪去而热毒解,故名黄连解毒汤。

“雄矾散”(《三农纪》)

雄黄1 明矾5 甘草4

功用:解毒逐疫,主治禽霍乱,亦可用于预防某些疫病。证见禽只神少,少食,下痢。

方歌:雄黄散中甘草末,杀虫解毒又避瘟。

趣记:草原雄鸡鸣叫。

草(甘草)原雄(雄黄)鸡鸣(明矾)叫。

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500 薏苡仁120 冬瓜仁120 桃仁60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证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鼻脓腥臭,或带血丝,呼吸喘促,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风邪热毒蕴结于肺,或过食温补食物,内生积热,热毒迫肺,以成肺痈,病机为痰热瘀血蕴结,治宜清热化痰、散瘀排脓。方中重用苇茎,甘寒而轻浮,入肺经而宣透,善清邪肺热而疗痈,又能宣肺利窍而化痰排脓,乃治肺痈之要药,为君药;冬瓜仁长于涤痰排脓,清热利湿,脓未成时可化痰,脓已成时可排脓,是治内痈之要药,与苇茎相伍,清热涤痰排脓之力更加卓著,为臣药;桃仁活血行瘀,散瘀消痈,滑肠通下,薏苡仁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水湿而祛邪,使湿热去而痰无由生,有治病求本之意,同为佐药。四药配伍,清肺化瘀、逐瘀排脓,乃治肺痈之要方。

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60 黄柏45 黄连30 秦皮45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痢疾。证见泻痢如脓血,赤多白少,排粪黏滞不爽,里急后重,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葛根60 炙甘草12 黄芩35 黄连25

功用:表里双解,清热止痢,主治表证未解,邪陷阳明之下痢。

证见身热下痢,口干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六一散”(《伤寒直格》)

滑石粉180 甘草粉30

功用:清热解暑利湿,用于暑湿之证。证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有泄泻。

方解:方中滑石粉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利小便,使暑热水湿之邪从尿而除,利湿清热解暑,为主药;甘草生用,清热和中,与滑石共甘寒生津之用,调和滑石之寒性,防滑石利小便而伤津液,为佐为使。二药合用,收清热解暑利湿之效。

“理中汤”(《伤寒论》)

党参60 白术60 干姜60 炙甘草60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为治中焦虚寒之要方。证见腹痛喜温、呕吐下痢、腹满不食、完谷不化、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解:方中干姜大辛大热,直入脾胃,为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之要药而为主药;党参甘而微温,补气益脾,加强脾胃运化之功而为辅药;白术苦温,健脾而燥湿,针对脾虚而出现的水湿兼证,配人参复脾运而调升降,为佐药;炙甘草甘温,滋补和中健脾,缓中止痛,调和诸药之味而为使药。四药合用,有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之效。

“吴茱萸汤”(《伤寒论》)

吴茱萸30 党参30 大枣20 生姜30

功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于肝胃虚寒证。证见肚腹疼痛、呕吐嗳气、口吐涎沫、舌淡苔白白、脉迟细等。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胃虚寒而严重呕吐的常用方剂。方中吴茱萸温胃散寒,开郁化滞,下气降逆,为主药;党参补虚益脾,为辅药;生姜为止呕之圣药,散寒温胃,降浊阴,消痰涎,为佐药;大枣甘缓和中,助吴茱萸、党参温胃补虚,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凑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效。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30 制附子45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之证。

证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神昏气短,脉微欲绝。

方解:本方为抢救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垂危重证的名方。方中用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固后天,使五脏之气复旺,而为主药;附子大辛大热,壮阳补肾,大补先天,兼温脾阳,使机体一身之阳复生,为辅为佐。二药相须,药专力宏,上助心阳,下补肾命,中温脾土,大补大温,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45 干姜45 炙甘草30 功用:益气、回阳救逆;适用于少阴证、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亡阳虚脱之证。证见四肢厥冷,口色青紫,气息微弱,脉沉微。

方解:本方为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证之方。“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寒盛则阳虚,内而脏腑,外而四肢,均不得温煦滋养,故见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冷过肘膝;阳气衰微,则神气失养,故见神疲欲寐;肾阳虚衰,火不生土,则脾阳虚衰,故见腹痛吐痢。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壮阳补火,破阴逐寒,通行十二经脉,为补益先天命门之火的第一要药,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救逆,为主药;然附子之性,走而不守,单用难奏温阳祛寒之效,故辅以干姜,以温中散寒,守而不走,共同温补阳气,通彻内外,祛除阴寒;然附子、干姜均为辛热之品,阳虚骤然受到温补,浮越而不能内守,故以甘草为佐使之药,以温中益气,监制姜、附燥烈之性与峻猛之力,又制生附子之毒性。三药合用,壮肾阳,补脾阳,相互资助,药简效宏,共凑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效。

“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党参(人参30)60 炒白术60 茯苓60 炙甘草30 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证见体瘦毛焦,神少,四肢无力,慢草,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脾气虚,运化无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凡补气必从脾胃着手,故当以益气健脾为治则。方中党参甘温,补中益气而为主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党参补中益气之力,为辅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防止党参补益之壅滞,为佐使;白术茯苓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相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治疗脾气虚弱的基础方。

“四物汤”(《和剂局方》)

熟地黄45 白芍45 当归45 川芎30

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血虚、血瘀诸证。证见神少易惊,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脉细弱或细涩,或血虚兼有瘀滞。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为血虚证,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濡是其基本病机,故当以补学调血为治则。方中熟地味厚滋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用为君药;当归甘温质润,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既可助熟地补血之力,又可行经隧脉道之滞,为臣药;白芍酸甘质柔,养血敛阴,与地、归为伍更强滋阴养血之力,为佐药;川芎辛散温通,上行头顶,下达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入血分而行气活血,使补而不腻,为使药。四药相合,地、芍乃血中之血药,归、芎乃血中之气药,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为治疗血虚证之基础要方。

“归芪益母汤”(《牛经备要医方》)

炙黄芪120 益母草60 当归30

功用:补气生血,活血祛瘀;主治劳伤所致的气血虚弱及产后血虚、瘀血诸证。证见神少,头低耳耷,四肢无力,倦怠多卧,口色淡,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当归补血汤加益母草组成,用于治疗气血虚弱和产后血虚、瘀血诸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滋生血之源,为君药;当归养血补血,使寅生阳长,气旺血生,为臣药;益母草活血祛瘀,疏血中滞气,为佐使之药;三药相合,共奏补气生血、活血祛瘀之效。

“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白附子20 僵蚕20 全蝎20 黄酒100

功用:祛风化痰;用于口眼蜗斜。证见口眼歪斜,目不能正视,采食吞咽障碍。

方解:方中用白附子辛散头面之风而为主药;僵蚕驱经络之风邪又可化痰,全蝎祛风止痉,皆助白附子祛风之功,为辅药;黄酒加强药力,助祛风通络之功,为使药。四药合用,达祛风化痰之目的,为治疗口眼蜗斜之要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120 栀子60 大黄45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之黄疸证。证见皮肤结膜黄染、色泽鲜明如橘、口渴、腹微满、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

方解: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之主方。黄疸有阴阳之分,阳黄起于湿热,阴黄源于寒湿。湿热阳黄,因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郁蒸于肌肤,上染于目,故一身

皮肤科方剂100首

皮肤科方剂100首 1. 八珍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9g 炙甘草5g 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歌: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2.白虎汤 组成:石膏50g 知母18g 甘草6g 粳米9g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3. 保元汤 组成: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功用:助脾健胃。 主治: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方歌:参术甘芪 4.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g 黄芩干姜人参各9g 黄连3g 大枣4枚炙甘草9g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不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5.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9g 苏叶6g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6. 萆薢渗湿汤 组成:萆薢、薏仁、黄柏、赤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解疮漏蹄 方歌:泽柏苡仁和通草赤苓滑石牡丹皮 7. 萆薢化毒汤 组成:萆薢归尾丹皮牛膝防己木瓜苡仁秦艽 功用:化湿清热 主治:湿热痈疡,气血实者。 方歌:萆薢化毒木防己,木瓜秦艽牡丹皮,薏仁牛膝当归尾 8.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 炙甘草9g 人参6g 当归3g 橘皮6g 升麻6g柴6g 白术9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A.脾胃气虚证。食少便溏,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大而虚软。

中医外科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决 1.清肝解郁汤: 清肝解郁四物襄,二陈香贝草茯神;青皮苏叶栀远志,桔梗木通气滞行。 2.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4.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5.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真受宠,脱疽疼痛红烂肿;甘草玄参全当归,其中银花力最猛。 6.五神汤: 五神汤用紫地丁,车前子在路边生;牛膝银花云茯苓,湿热为病红肿疼。 7.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8.阳与汤: 阳与汤法解寒凝,色白漫肿阴证情;熟地鹿胶姜碳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9.冲与汤: 冲与汤治半阴阳,四君归芪补而散;陈皮皂刺与白芷,乳没银花川芎赞。 10.透脓散《外科正宗》: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透脓散中山甲炒,川芎归芪针皂角;气虚痈疡不外溃,此方可将脓头咬。 11.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补气血,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12.消风散: 消风散中用荆防,胡麻蝉蜕苦参苍;蒡通膏知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13.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治血燥,病因皆就是血虚耗;四物荆防与芪草,首乌蒺藜最重要。 14.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15四海舒郁丸: 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与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6.四妙散: 四妙散异四妙丸,神效托里排脓畅,黄芪当归补气血,银花甘草解毒疡。 17.全虫方: 全虫方中两皂刺,蒺藜苦参白藓皮,黄柏槐花枳壳炒,再加灵仙湿毒去。 18、枇杷清肺饮 枇杷清肺枇杷叶,人参甘草连桑皮,黄柏同煎食远服,肺风粉刺尽皆宜。 19.治疣方: 治疣方用板蓝根,青叶紫草齿苋跟,薏米红花香附甲,解毒消疣此方珍。 20.开郁散: 开郁散中郁金开,乳癖乳痨并乳癌,白芥开葵全蝎待,香附逍遥薄荷裁。 21.柴胡清肝汤: 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生地随;防风牛子天花粉,甘草连翘功独魁。 22.萆薢渗湿汤: 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苡米水气败,丹皮滑石川黄柏,泽泻通草渗透快。

2010方剂学试题A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考试科目:方剂学考试类别:初修适用专业:针炙推拿2008级、康复治疗2008级、七中西医2008级、七中医2008级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40分) (一) A1型题 答题说明: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将其标序字母,写在括 号内,以示回答。多选、错选、不选,均不给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医方集解》 C《普济方》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太平圣惠方》 2.下列哪项属于臣药的范围()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引领方中药物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D病重邪甚时,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 A《古今名医方论》 B《医方考》 C《伤寒明理论》 D《医方集解》 E《祖剂》 4. 麻黄汤主治证候的病机是()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D外寒里饮 E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5. 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 A败毒散B大青龙汤 C九味羌活汤 D独活寄生汤 E香苏散 6.原书服法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 A桑菊饮B桑杏汤 C银翘散D金沸草散E香薷散 7.逍遥散的组成中有() A当归、川芎 B白术、茯苓 C白术、半夏 D薄荷、防风 E香附、陈皮8.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首选()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葛根芩连汤 E增液承气汤9.十枣汤的服用最佳时间是()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清晨空腹服10.症见“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身热凛寒,苔薄白,脉数有力”,治宜首选()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C黄连解毒汤 D四妙勇安汤E透脓散 11.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12.参苓白术散中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和桔梗外,尚有() A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B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白扁豆、山药C黄芪、当归、砂仁、白扁豆、山药 D莲子肉、薏苡仁、砂仁、当归、陈皮 E黄芪、当归、陈皮、白扁豆、山药 13.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

儿科常用方剂歌诀

儿科常用方剂 二陈汤 陈夏苓草二陈汤,燥湿化痰是主方。 若加星枳名导痰,顽痰胶固癫眩康。 或加枳茹即温胆,清胆宁神勿迷茫。 金水六君地归姜,痰湿内盛兼阴伤。 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人参乌梅汤 人参乌梅淮山药,木瓜莲肉炙甘草; 气阴两伤因泻迫,酸甘并用补中焦。 人参五味子汤 人参五味汤法良,苓术甘草姜枣藏; 再加麦冬养肺胃,敛肺止咳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莱芥苏,顺气消滞喘咳除。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配,地黄龟版猪脊髓, 骨蒸潮热盗汗止,肝肾阴衰虚火退。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牡蛎鳖甲龟地黄, 胶芍麦味麻仁草,滋阴熄风是良方。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 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水饮攻,前后分消二便通。 王氏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津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 五苓散 五苓散用猪茯苓,桂枝白术泽泻群, 化气健脾利水湿,诸湿肿满此方寻。 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银地丁,野菊天葵蒲公英,

水煎加酒疔疮疗,渣可外敷汤可饮。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止嗽散 止嗽散用荆桔前,紫菀百部陈草研, 每服三钱姜汤调,止咳化痰解表兼。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槟榔青皮高良姜, 巴豆炒楝取其气,寒凝肝经疝痛良。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夏陈加,脾胃虚寒痰湿祛。 香砂六君胃寒主,阳虚运差最相宜。玉屏风散 芪术防风玉屏风,表虚自汗姜煎送。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脏躁服,缓肝和中心气足。芍药汤 湿热痢用芍药汤,香连芩草归桂榔。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 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归脾汤 归脾汤用芪术参,木香龙眼归枣仁, 远志茯神草姜枣,心脾两补气血生。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白虎汤 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 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玄归冬,两地贝芍桔草同, 滋阴润肺祛痰热,喘咳咯血咽燥痛。真武汤 温阳利水真武汤,附子术芍苓生姜。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

处方点评汇总表

处方点评汇总表

处方点评结果分析(门诊) 1.门诊处方点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1年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以及《西安市长安区医院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等各项管理规范,调查评价门急诊处方应用的合理性。 2.抽样办法:本月随机抽取2012年4月10日(周2)西药房门急诊处方,共200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93张,抗菌药物使用率 46.5%,合理处方数123张,不合理处方数67张,处方合格率61.5%。 3.结果: 1.统计出2012年4月处方合格率为:儿科43.3%。急诊科63.3%。眼科50%。皮肤科60%。内1科90%。内2科25%。内3科20%。 内5科73.3%。耳鼻喉科50%。外1科60%。外2科100%。妇产科70%。 2.2012年4月,典型不合理处方数29张。 4.不合理用药处方主要表现在: 1)处方的前记有缺项。 2)临床诊断书写不全。 3)处方书写无用法两字,用法用量含糊不清。 4)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 5)无适应症用药。 6)处方超量并未注明延长处方用量的理由。 7)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 8)无适应症用药,未见会诊记录使用特殊级抗生素。 5.质量改进建议:将处方点评结果汇总后上报医务科和质控办。 其中对于儿科,眼科,内2科,内3科,耳鼻喉科的合格率较低,应在全院给予通报。希望各科室乃需加强学习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规范化。 处方点评小组 2012.4.17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常用方剂100首

1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汤剂 2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汤剂 3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汤剂 4麻黄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汤剂 6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汤剂 7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汤剂 8真武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汤剂 9猪苓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汤剂 10小承气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皮肤科常用方剂方歌

1.八珍汤《正体类要》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 2.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汤治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3.保元汤《》 保元汤方性甘温,参草术芪四味存, 男妇劳倦幼科痘,补肺健脾显奇效。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泻心芩连配,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滞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薏苡水气败,丹皮滑石川黄柏,泽泻通草渗湿快。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萆薢归尾艽丹皮,木瓜防已苡牛膝, 湿热下注丹毒用,袪风清热利湿宜。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除湿胃苓火丹疮,脾肺湿热疱白黄, 胃苓汤用通栀子,滑石防风共作汤。 11.柴胡疏肝散《景兵全书》 四逆散加芎香陈,枳实易壳行气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肋痛皆可畅。 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上攻,偏正头痛悉能康。 13.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14.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更有丹栀逍遥散,解郁调经清热着。 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同,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渗入小便中。 1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17.当归饮子《医宗金鉴》 当归饮子脓疥久,痒添血燥不能除, 四物黄芪首乌草,荆防藜入风自消。 18.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方论》 地黄饮子山萸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瘖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19.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袪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1.二妙丸《丹溪心法》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 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 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高热 里热证≠里实热证 炎症 里热证的成因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里热证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局部之热 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里热陷心包 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 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Ⅰ类《伤寒论》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 治法:清热生津 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

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 寒清热 质重降火 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 糯米:兼收涩之功 黑米: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保护胃气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 脉见浮细或沉; 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 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附方:白虎加人参汤:气阴两伤 白虎加桂枝汤: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湿热痹 竹叶石膏汤Ⅰ类《伤寒论》 证治分析: 气分余热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1. 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安神定志朱龙齿,人参二茯远菖蒲,服药蜜调能益气,心虚痰扰皆能除。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用。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芥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能除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 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麻芍牡草方,龟板鳖甲胶五味,滋阴熄风最相当。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济生方》)组成及用法:半夏四两(12g),天南星、橘红、枳实、茯苓各一两(各 6g),甘草半两(3g)。加生姜5片,水煎服。

中医医院推拿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医院推拿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4.小青龙汤《伤寒论》5.银翘散《温病条辨》6.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7.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8.大承气汤《伤寒论》9.麻子仁丸《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白虎汤《伤寒论》15.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6.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19.白头翁汤《伤寒论》2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21.六一散(原名益元散)《宣明论方》22.理中丸《伤寒论》23.小建中汤《伤寒论》24.四逆汤《伤寒论》2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8.生脉散(又名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29.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0.归脾汤《济生方》31.八珍汤《正体类要》32.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3.肾气丸《金匮要略》34.十补丸《严氏济生方》35.越鞠丸《丹溪心法》36.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机保命集》37.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38.枳实薤白汤《金匮要略》39.定喘汤《摄生众妙方》40.四磨汤《济生方》4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4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44.七厘散《良方集腋》45.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6.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丹参饮《时方歌括》48.温经汤《金匮要略》49.十

灰散《十药神书》50.四生丸《妇人大全良方》51.消风散《外科正宗》52.川芎茶调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3.牵正散《杨氏家藏方》54.五真散《外科正宗》55.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7.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58.桑杏汤《温病条辨》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1.茵陈蒿汤《伤寒论》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五皮散《华氏中藏经》65.真武汤《伤寒论》6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67.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68.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9.温胆汤《三因极一并证方论》70.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71.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72.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语》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四秒勇安汤《验方新编》7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76.犀黄丸《外科全生集》77.透脓散《外科正宗》7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79.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80.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完整版)方剂学常用方剂歌诀

方剂学常用方剂歌诀 辛温解表 00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00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00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004、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005、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006、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凉解表 007、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008、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009、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010、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011、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012、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寒下 013、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014、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015、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016、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连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017、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 逐水 018、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019、舟车牵牛与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攻补兼施 020、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021、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和解少阳 022、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02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024、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赤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挟湿,胸痞呕恶总能除。025、达原饮用槟朴芩,白芍甘知草果仁,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方行。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作者:————————————————————————————————日期: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陷胸汤】拌黄瓜 -----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

方剂学

《方剂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 2.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为。 3.六一散滑石与甘草用量之比为。 4.炙甘草汤的君药是; 5.理中丸的君药是 _____; 6.主治下焦蓄血证的方剂是____; 7.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剂是_____; 8.主治外感凉燥证之方剂是__; 9.主治湿热黄疸的方剂是__; 10.四神丸的主治病证为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桂枝 C杏仁 D甘草 2.安宫牛黄丸之功用为( )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C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D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3.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补气升阳”作用的药配物伍是( ) A人参、升麻、柴胡 B人参、黄芪、白术 C黄芪、升麻、柴胡 D白术、升麻、柴胡 4.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是( ) A泻三焦湿热,清血中瘀热 B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C泻肝胆实热,降心火上炎 D清肝经湿热,补阴血不足5.保和丸之组成中没有( ) A山楂 B神曲 C干姜 D连翘 6.既“辛甘化阳“又”酸甘化阴“的方剂为(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四逆汤7.主治血虚寒厥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 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大承气汤8.真人养脏汤适用于( ) A脾虚泄泻 B脾虚有湿之泄泻 C脾肾虚寒之泄泻 D寒湿泄泻9.天王补心丹中之“三参”是指( ) A人参、党参、沙参 B人参、丹参、苦参 C人参、西洋参、丹参 D人参、丹参、元参 10.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共有的药物是( ) A黄连、知母 B犀角、生地 C犀角、玄参 D银花、麦冬 11..薄荷在逍遥散中之作用是( ) A疏风散热 B清利咽喉 C解毒透疹 D疏肝解郁 12.泻下剂的应用原则是( ) A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B表邪未解,里实已成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中医常用个方剂记忆口诀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记忆口诀 (歌诀中:三=枣、姜、草将军=大黄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生地(君)沙参枸杞子金铃子麦冬 补阳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生姜炙甘草半夏(君)乌梅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妙散】黄猪黄柏,苍术清热燥湿止痒 【九味羌活汤】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活(君)防风白芷甘草细辛黄芩川芎苍术生地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三子养亲汤】白姐舒服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三仁汤】三仁扑通滑竹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君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半夏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三物备急丸】黄豆浆大黄巴豆干姜攻逐冷积 【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江嫂甘草麻黄杏仁桂枝生石膏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建中汤】教人糖浆蜀椒人参饴糖干姜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大承气汤】皇后只是笑大黄(君)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大柴胡汤】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白芍半夏柴胡大枣生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大黄牡丹汤】黄母削冬桃—大黄牡丹芒硝冬瓜子桃仁泻热破瘀散瘀消肿肠痈初起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君)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君)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建中汤】桂三要糖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芍药饴糖(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小陷胸汤】拌黄瓜半夏黄连瓜蒌宽胸涤痰开结 【小柴胡汤】胡琴下三人柴胡(君)黄芩半夏(大枣生姜炙甘草)人参扶正驱邪,和胃降逆 【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生当煮山黄鸡滑石炙甘草藕节木通生地当归竹叶山栀子蒲黄小蓟(君)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天台乌药散】回乡练兵要把良将请小茴香木香川楝子槟榔乌药(君) 巴豆(炒川楝子用) 高良姜青皮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天麻钩藤饮】天钩擒母牛杜甫只教绝技天麻钩藤黄芩益母草川牛膝杜仲茯苓栀子交藤石决明桑寄生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五苓散】五苓桂茯泽白猪桂枝茯苓泽泻(君)白术猪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五淋散】服药(后)枝叶当草赤茯苓赤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