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逐渐被淘汰.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该方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纳税影响会计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费用观”,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际作用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1、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这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只表示将在未来会计期间配比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影响,不表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具有应收应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尽管递延法比债务法简单,但因其不能披露有关经济业务的实

际纳税影响,而被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所淘汰。

2、债务法。

债务法也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并同时转销己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它与递延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因此,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将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这赋予递延所得税以资产或负债的意义。这种方法相对于递延法具有明显的优点:遵循配比原则,从而使相应的所得税会计确认与计量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债务法又有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之分。

(1)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在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的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以及其对当期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影响,进而确认未来所得税责任和利益。除了处理时间性差异外,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还可以处理一些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对于这部分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将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以后各期转回。这样就真实反映了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在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损益表当期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将资产负债表看成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是迄今最为科学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因而逐渐被各国会计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用和推崇.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现实选择

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基本一致,因此,所得税会计没有发展的空间。税制改革之后,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得税会计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财政部于1994年6月29日发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从业主权益理论出发,将所得税费用化,使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允许选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选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建议采用递延法,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采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按照2000年末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可以在递延法与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中任意选择。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大多数企业使用的是应付税款法,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也大都是采用递延法。这与国际惯例差别很大,而且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因此,顺应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作为企业唯一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现实选择.

三、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现实意义

(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由于目前我国所得税会计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中任选一种,从而造成了企业之间会计报表一些项目缺乏可比性。因此规定所有企业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而提高各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能够反映企业将来与纳税有关的现金流量,对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处理更科学合理,更符合财务会计原则的要求;对递延税款的定义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标准,从而使资产负债表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跨国经营、企

业整体资产转让或置换、企业兼并或重组、企业合并或分立等经济现象日益增多,这将导致大量的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均无法反映和处理这些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和披露,能充分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交纳过程,同时又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有助于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在我国,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上仍与国际惯例差别很大.目前无论是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还是各国的实际操作来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我国企业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缩小我国在所得税会计方面同国际惯例的差距,有助于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在的具体运用

第一,确定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指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而非原账面价值。

第二,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第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差额,计算暂时性差异。对于存在差异的,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资产负债表日所得税税率计算该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小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进一步确认为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大于资产负债表日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予以转销.

第四,计算应交所得税。按照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适用税率计算企业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适用税率.第五,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当期进一步确认或转销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

应交所得税税额+(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交所得税税额+期初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期末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心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税率,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两者在核算时的科目有:所得税费用、商誉和资本公积,后两者不计入利润.

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一)一般原则企业在确认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以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除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例19-16】A企业于20×7年12月6日购入某项设备,取得成本为500万元,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零,因该资产长年处于强震动状态,计税时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列折旧,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相同.A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该企业不存在其他会计与税收处理的差异。

分析:

20×8年资产负债表日,该项固定资产按照会计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为50万元,计税时允许扣除的折旧额为100万元,则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50万元与其计税基础400万元的差额构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0×8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450—400)×25%=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2。5

20×9年12月31日资产账面价值=500-500÷10×2=400万元

资产计税基础=500—500×20%—400×20%=32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400—320)×25%=2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7。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5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有些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出于各方面考虑,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包括:

1.商誉的初始确认

商誉=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计税基础为0,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减少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商誉,由此进入不断循环状态.

【例19—18】A企业以增发市场价值为15 000万元的自身普通股为对价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对B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前A企业与B企业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假定该项合并符合税

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购买日B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计税基础如表19—2所示:表19—2 单位:万元公允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固定资产 6 750 3 875 2 875 应收账款 5 250 5 250 存货 4 350 3 10 0 1 250 其他应付款(750)0 (750)应付账款(3 000)(3000)0 不包括递延所得税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12 600 9 225 3 375 分析: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期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该项交易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商誉的金额计算如下: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2 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25%)187.5 递延所得税负债(4 125×25%)1 031.25 考虑递延所得税后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11 756。25

商誉 3 243。75 企业合并成本

15 000 因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当事各方选择进行免税处理的情况下,购买方在免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有关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原计税基础不变。被购买方原账面上未确认商誉,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该项合并中所确认的商誉金额3 243.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零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按照准则中规定,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不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商誉=15000—12600=2400万元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 贷:商誉1 87.5 借:商誉103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031。25 需要说明的是,在非免税合并的情况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若将被合并方出售时,商誉的价值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初始确认商誉时,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继后期间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使得商誉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该类交易或事项在我国企业实务中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有关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均会为税法所认可,不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差异。

3.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满足上述条件时,投资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决定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如果不希望其转回,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项暂时性差异即不会转回,从而无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不要求折现。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一般原则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应确认;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考虑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内可能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而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2.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在预计可利用可弥补亏损或税款抵减的未来期间内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与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确认条件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同。

3.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等。

4.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如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而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殊情况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例19-19】沿用【例19—3】A企业进行内部研究开发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成本为1200万元,因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未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800万元,其计税基础为1800万元。该项无形资产并非产生于企业合并,同时在初始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确认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需要调整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准则规定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本题中,所形成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也可以认为是1200万元,则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另外,因按照税法规定,其于未来期间可在成本基础上加计扣除的600万元也可以视为一项资产,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0,计税基础为600万元,两者之间也产生了60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因该资产并非产生于企业合并,同时在初始确认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1.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予折现。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后续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适用税率变化对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

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新的税率重新计量.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科学管理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所得税条例,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而统一了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为企业准确地对所得税进行确认、计量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所得税会计信息高层次的要求。我国原有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可选择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付税款法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认定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其缺点是不考虑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体现权责发生制与配比原则的会计影响,不能反映所得税费用的真实性质。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在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应该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此方法认为,会计利润和应税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可分为2种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对收益、费用或损失的确认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这种差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对收入、费用所属会计期间的规定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转回。它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1)递延法是将会计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的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的会计期间予以转销。递延法需要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更加合适目前的会计环境。值得注意的是递延法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2)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它是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项目为着眼点,注重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并将其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会计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在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的差额,核算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由于会计准则对资产与负债的价值认定与税法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经济利益在会计本期及后期流入与流出之间认定的不同,并由此产生对所得税费用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将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它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原因以及其对当期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影响,进而确认未来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资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以估计转回年度的所得税税率为依据计算递延税款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它遵循资产负债观,注重暂时性差异的处理,确认所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使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目的在于让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税款账户余额更能反映财务情况,而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平衡调整数。1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1.1应付税款法1.2纳税影响会计法1.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主要特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浅析蔡亮(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种类,并分析了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关键词: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0.16.034Abstract:Key words:The new"Enterprise Accounting Standards"in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so that our corporate income taxaccounting treatment has changed greatly.Briefly introduced China's enterprise income tax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the types,andanalysis of a new income tax accounting treatment.Income Tax;Balance sheet approach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2010-04-27 2010-05-23蔡亮(1981-),女,汉族,湖南株洲籍,本科,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71科学管理新会计准则体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科日设置 企业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550所得税”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5241),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同时,取消”利润分配”科目中的"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企业应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270递延税款"科目(外商投资企业的科目编号为2301),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数额。”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借方数额;其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贷方数额;期末贷方(或借方)余额,反映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采用负债法时,”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还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数额。 企业应在”递延税款”科目下,按照时间性差异的性质、时间分类进行明细核算。外商投资企 业取消”预交所得税"科目。 二、会计处理方法 (一)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按月(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如下:1.按月或按季计算应预缴所得税额和缴纳所得税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2.年终按自报应纳税所得额进行年度汇算清缴时,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减去已 预缴税额后为应补税额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3.根据税法规定,乡镇企业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准予在应缴纳所得税额中扣除10%作为补助社会性支出。计提”补助社会性支出"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其他应交款—-补助社会性支出 非乡镇企业不需要作该项会计处理。 4.缴纳年终汇算清应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年度汇算清缴,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其差额为多缴所得税额, 在未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所得税 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年度预缴所得税时,在下年度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二)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计算补缴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其会 计处理如下: 1.根据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在确认投资收益或应分得联营企业税后利润后,计 算出投资收益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并缴纳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所得税是指个人或企业根据法律规定需要缴纳的税款。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支出,需要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处理和记录。下面将介绍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 企业需要确定所得税的计提基础。一般来说,所得税的计提基础是企业利润。企业需要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并将其计入财务报表中。对于企业所得税计算的税率,一般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表来确定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利润情况,按照适用的税率表计算出应纳税额。 企业需要将计提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分录。一般来说,所得税会计分录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应交所得税的金额进行分录,二是按照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如果按照应交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会计分录应为“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如果按照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金额进行分录,会计分录应为“借:所得税费用,贷:银行存款”。 第三,企业需要做好所得税的准备工作。在每年结束时,企业需要对所得税进行结算,计算出当年的应纳税额和实际缴纳的税款。这需要企业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以反映税法要求的计算结果。企业还需要编制所得税年度报表,并将其纳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和缴纳所得税。

企业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提交所得税申报表和相关的财务报表。同时,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缴款方式,将应纳税额缴纳给税务机关。 总结起来,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包括确定计提基础、进行会计分录、做好准备工作和按时申报缴纳税款等步骤。企业需要根据税法的规定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合理处理所得税会计,确保所得税的正确计算和及时缴纳。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必须及时缴纳的一种重要税收,会影响公司的实际利润以及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因此会计处理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按国家税收政策正确处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法定依据 企业所得税的缴纳依据是《企业所得税法》,根据该法律的规定受税人应当依照有关税收征收管理条例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且税收管理条例变动频繁,因此受税人必须熟练掌握税法知识。 二、企业所得税的收税对象 企业所得税的收税对象主要是企业法人及其他组织,这些组织收入中包含有从业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收入,包括产品销售收入、服务收入、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等。 三、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一般有金额法和比例法两种,具体应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企业的特定情况来决定。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率不断变化,受税人需要时刻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免产生违法行为。 四、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流程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流程主要包括:首先,收集并审核企业收入及支出凭证,确定公司的纳税义务;其次,按照税收法规对企业所得税做出核算;第三,缴纳企业所得税;最后,跟踪记账企业所得税,确保企业纳税义务的准确执行。

五、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要点 1.核算企业所得税时,受税人需要准确掌握企业收入及支出等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相关收入,并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规进行核算 2.受税人必须提供准确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及时提交 3.受税人需要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4.受税人应当及时更新会计处理方法,确保正确有效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总之,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对受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严格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条例进行,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受税人还应该留心有关税收政策的变化,及时更新会计处理方法,以确保企业所得税的准确及时缴纳。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要缴纳的税款。企业在进行会计 处理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计算和核算所得税。本文将介绍所得税 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的分类 所得税按照纳税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 1.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企业按照盈利情况计算的税款。根据 国家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需要按月和按年进行纳税申报。企业要根 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将企业的税前利润进行调整,计算应纳税所 得额,并按照税率计算所得税金额。 2.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按照所得金额计算的税款。个 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 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是由个人 自行负责的,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和计算方法进行。 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按照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来核算和记 录所得税的发生和支付。 1. 所得税的预计计提

企业需要根据税法规定,在每个会计期间内计提预计所得税费用。预计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依据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和适用的税率。预计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上以“所得税费用”科目体现。 2. 所得税的实际计提 在每个会计期末,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中计提实际所得税费用。实际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依据是企业的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的税率。实际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上以“所得税费用”科目体现。 3. 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调整 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可能会出现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同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企业需要根据税法规定,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4. 所得税的实际缴纳 在企业完成所得税的计提和调整后,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将实际应缴纳的所得税款交纳给税务机关。所得税的实际缴纳在现金流量表上以“所得税缴纳”科目体现。 三、所得税处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 所得税是指企业或个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应纳入国家税收范畴的所得,对于企业而言,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并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造成影响。为了明确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 中国会计准则(CAS)的规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当时计提法:根据该方法,企业按照当期利润计提所得税费用,并 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该方法适用于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基本一致 的情况。 2.后期核算法:根据该方法,企业根据当期利润先计算预计所得税费用,然后在后期根据实际应纳税额与预计所得税费用的差异进行核实,并 调整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该方法适用于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存 在差异的情况。 3.年终结转法:根据该方法,企业在年底时计算当年的所得税应纳税额,并在财务报表中按照应纳税所得及相关税率计提所得税费用。该方法 适用于企业的当期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 除了以上所述的会计处理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所得税处理方法: 4.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处理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之 间存在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企业应根据这些差异计提暂时性税款资 产或负债,并调整财务报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5.所得税流动性差异处理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所 得税与当期利润所得税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企业应根据这些差异计提流 动性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所得税费用。

总之,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分为当时计提法、后期核算法和年终结转法。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如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处理方法和所得税流动性差异处理方法。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所得税的影响。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企业财务会计中,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成本,它对企业的财务状 况和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确保 企业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所得税的基本概念 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一定税务期限内,根据国家有关税法规定,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并按规定比例缴纳的税金。所得税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 人所得税两类,本文主要讨论企业所得税。 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 1.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经营所得中按规定扣除费用和损失后, 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应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2. 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确定应纳税额。同时,根据税法规定的以往损失、减免税额等因素,调整应纳税额。根据税法规定将应纳税额与以前税期的实际缴纳税额进行比较, 确认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 3. 所得税的计提与转出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根据应纳税所得额和企业所得税率计提应纳税额,同时将所得税负债或税收资产科目进行相应调整。当企业实际缴纳或转出所得税时,应及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所得税的会计报表披露 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所得税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 所得税费用的分类 将所得税费用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结果进行分类,并注明适用的税率和税法的具体依据。 2. 所得税负债的信息披露 披露所得税负债的起止期间、计提与转出的金额、以往税期不可抵扣亏损、可抵扣亏损和减免税额的变动情况等信息。 3. 所得税相关的注解 在财务报表中,对所得税科目进行相关注解,解释相关的准则和计算依据,以及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重大事项等。 四、所得税的特殊情况处理 除了一般的会计处理方法外,所得税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企业重组、合并、分立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税务规定和会计准则,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报表披露。 五、所得税的风险管理

公司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

公司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中国,公司所得税是企业需要缴纳的一项重要税种。在会计核算中,正确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公司所得税的计算及报告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公司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公司所得税的背景和概述 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根据所得的大小,在法定的所得税率下计算所得税的一种税种。按照我国现行税法,企业所得税主要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型微利企业两种税制,纳税人应根据不同的税种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一般纳税人的会计核算方法 1. 应税所得计算方法: 应税所得计算方法是以企业年度的税前利润为基础,减除允许扣除的项目后计算应税所得额。在税前利润中,应包含企业所有收入和费用,同时按照税法规定的允许扣除项目进行减除。这种会计核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企业。 2. 分级计税方法: 分级计税方法是根据企业年度的税前利润额,在预设的分级计税表内查找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进而计算应纳税额。这种方法相对于应税所得计算方法,需要根据企业的税前利润额进行多次计算,适用于利润额较高的大型企业。

3. 月度计税方法: 月度计税方法是将企业所得税分月进行计算,每月根据当期的税前 利润额计算应纳税额。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经营情况波动较大的行业,可以根据不同月份的利润水平灵活调整税负。 三、小型微利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根据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可以选择简化计税方法或实际利润法 进行会计核算。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利润额的计算和税率的确定。 1. 简化计税方法: 简化计税方法是指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额,按照预先确定的税率进 行计算应纳税额。这种方法适用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简 化了会计核算的过程。 2. 实际利润法: 实际利润法是将企业的税前利润减除符合税法规定的各项扣除项目后,根据预先确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或 盈利较高的小型微利企业。 四、公司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在选择公司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行业、盈利情况和税法规定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企业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 1. 引言 所得税是指企业或个人根据其所得额按规定比例缴纳给国家的一种税收。在会计领域,所得税是一个重要的会计科目,需要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处理。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包括暂时性差异法、永久性差异法和综合法。 2. 暂时性差异法 暂时性差异是指在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的一种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法,企业需要将这些差异分别计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并相应地调整所得税费用。 2.1 暂时性差异的分类 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指在未来可以使用或抵销以减少实际缴纳所得税额的暂时性差异。例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计提了预提费用,但该费用在未来可能无需支付或支付金额较少。 - 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指在未来无法使用或抵销的暂时性差异。例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计提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该准备在未来可能无法实际扣除。 2.2 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根据暂时性差异法,企业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会计处理: 1. 计算每个暂时性差异的金额; 2. 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调整为净额,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 3. 将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调整为净额,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 4. 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分别计入利润表中,并相应地调整所得税费用。 3. 永久性差异法 永久性差异是指在企业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的一种永久性差异。根据永久性差异法,企业需要将这些差异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并不对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 3.1 永久性差异的分类 永久性差异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永久性差异和不可抵扣永久性差异。 - 可抵扣 永久性差异:指在未来可以使用或抵销以减少实际缴纳所得税额的永久性差异。例如,企业在利润表中计入了非税收入,但该收入在未来可能无需纳税。 - 不可抵 扣永久性差异:指在未来无法使用或抵销的永久性差异。例如,企业在利润表中计入了非税收费用,但该费用在未来无法实际扣除。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所得税的核算方法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应付税款法和产负债表债务法 两种,而产负债表债务法又包括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下面让我 们一起来看看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吧。 一、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指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 异造成的应纳税款数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的会计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不必须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 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纳税,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 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中列出的资产、负债和税 项的基础上分析税项差异,并依据相关差异确定影响所得税的会 计处理方法。 1. 账面价值 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后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账面价值分为资产账面价值和负债账面价值。 a.资产账面价值=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减值准备

一般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将来计算会计利润时应扣除的金额,按会计规定在会计核算后的资产负债表左侧所列的金额。 b.负债账面价值=负债原始账面价值-从负债中扣除的金额 它是依据会计规定核算后列在资产负债表右侧的金额。 2.计税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涉及的计税基础分为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 a.资产计税基础 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就计缴企业所得税而言可从流入企业的任何所得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即将来不必须要缴税的资产价值。 资产计税基础=资产取得成本-依据税法规定上期税前扣除的金额=依据税法规定在将来使用或处置资产时作为成本费的税前分项金额 b.负债计税基础 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将来期间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依据税法的规定可以扣除的金额。公式为:负债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在将来期间可以税前扣除的负债金额=负债账面价值中不同意在将来期间税前扣除的金额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运用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运用 所得税是企业税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税收成本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正确运用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讲解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为企业提供参考。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 1、权责发生原则 权责发生原则是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指企业应在其收入和支出实际发生时计入会计账户。根据这个原则,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内计算出预计的所得税费用,以反映当期的税负情况。在实际缴纳所得税时再调整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额之间的差额。 2、持续性假设 持续性假设是指企业会计处理中假定企业将永远存在。根据这个假设,企业需遵循“善意持续”的原则,确保其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因此,企业会计处理中对所得税准备和实际缴纳情况的披露应具有正确性和完整性。 3、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原则 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需要确保其会计准则与现行国家税法相一致。例如,在

计算所得税费用时应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抵扣和税前扣除,并参照税法规定进行税率调整。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技巧 1、计提所得税准备 计提所得税准备是指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内根据当期的税负情况计提一部分所得税费用,以及纳税检查、税务争议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所需要提供的一项准备金。一般情况下,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和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再与实际缴纳额进行比对,计提所得税准备账户中。 2、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是指在企业在负债项目与资产项目的账面税值与实际税值不相符时发生的差额。例如,企业通过加速折旧进行资产的折旧,会导致财务报表中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税务部门识别的资产价值,因而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而如果企业未计入前几个会计期间内未采取递延税款偏离原则的差额,就可能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3、确认所得税收入 所得税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享有所得税抵扣和减免而产生的收益,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抵扣和减免的权利。例如,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法允许在会计期间内进行税收减免,则企业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将该优惠政策的影响计入所得税收入中。同时,企业应根据税收优惠抵扣和减免款的实际支付及申请情况核实所得税收入总额是否准确。

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一、所得税基础知识 所得税是指国家依法规定,对个人或企业征收的一种直接税。所得税是按一定的税率对税务主体的收入征收的,其中税率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的档次进行分类,超过前一档次的部分按照高档次的税率计算。 所得税征收对象包括自然人和企业,个人所得税按个人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按企业盈利征收。其中,自然人的所得税纳税期为每年,企业所得税纳税期一般为每季度或每年。 在实际应用中,所得税还存在一些影响计算的因素,例如税前扣除、税前减少、特殊减免等。 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是企业盈利的一部分,需要在企业会计处理中进行计算和核算。 1. 所得税暂存款的会计处理 所得税暂存款是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暂存的税金,一般按照企业实际利润的比例计算。 所得税暂存款的会计处理方法: 借:所得税费用/所得税暂定金 贷:银行存款 2. 分类核算 根据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应当进行分类核算,包括:

(1)应纳税所得额 即企业应当缴纳所得税的利润额。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营业收入 - 税前成本 - 税前费用(包括营业外费用) - 税前扣除(如研发费用等) - 特定的税前减免(如地方政府给予的某些减免)。 (2)应纳税所得税额 即企业应当缴纳所得税的税金额。应纳税所得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3)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计算和记录的未实现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例如,企业在会计处理中计入的固定资产折旧税额和准备金税额等。 3. 会计科目设置 在企业会计处理中,需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方便对企业所得税的分类核算和处理。 常用的会计科目包括: (1)所得税费用 (2)所得税暂存款 (3)应交所得税 (4)递延所得税负债 (5)递延所得税资产 4. 税务申报和缴纳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与应用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与应用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和企业所得利润的一种税务形式。在会计处理过程中,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探讨这些方法对于企业会计的重要性。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1. 实质税法 实质税法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特征,确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一种原则。按照实质税法,企业应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企业实际取得的所得为基础,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缴纳的所得税额。 2. 双向确认法 双向确认法是一种将企业发生的所有应纳税和可抵扣税款分别确认的方法。根据双向确认法,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同时确认已发生的所得税费用和可抵扣税款,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完整。 3. 销售法核算 销售法核算是按销售额统一核算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的方法。根据销售法核算,企业应按照税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在每次销售发生时计提相应的所得税费用。 4. 纳税成本法

纳税成本法是根据企业实际纳税成本的特点,确定所得税费用的一 种方法。按照纳税成本法,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纳税成本计算应缴纳 的所得税额,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税务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 1.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有重要影响。正 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投 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度。 2. 税务规划与优化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税务规划和优化。 通过合理选择合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以降低所得税负担,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风险管理与合规性 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合规地管理税务风险。合规地处理所得税事项可以有效避免税务争议和税务风险,保护 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 4. 决策支持与经营管理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应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经营管理 的参考。通过准确计算和及时披露所得税信息,企业可以更好地评估 和控制税务风险,做出有效的经营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新会计准则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新会计准则有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 20XX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XX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中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前制度规定在核算所得税时,允许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中任意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客观公允地反映了所得税负债和资产,所以必须对所得税会计中的各种方法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一个全面的比较和认识。 一、几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一)应付税款法是将应纳所得税全部作为所得税费用,计入当期利润表。会计处理时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和应用。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所得税视为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时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按应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计入”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递延税款”。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时间性差异所造成的纳税影响时,又有递延法和债务法(收益表债务法)两种方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账面值和计税基础的差额引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计算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本期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本期可抵扣差异发生额-本期应纳税差异发生额)×税率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计算得出的数据,做会计处理时,借记”所得税”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收益表债务法的关系 我们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两者的和区别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两者的差异。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两种方法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损益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

所得税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 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根据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应纳税所得(或亏损)之间的差异有两类:一类是永久性差异,一类是时间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由于按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总额和按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额的口径不同而形成的。其在本期发生,并不在以后各期转回。时间性差异是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应税所得的时间与计入税前会计利润的时间不全都而形成的。其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某一时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假如从该会计年度观看,会使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总额和应税所得额不全都,但从一个周转期来观看,这种差异是不存在的。 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对所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有两种处理方法,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一、应付税款法 采用应付税款法,当期计入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一般应等于当期计算的应纳所得税的金额。 1、应付税款法对永久性差异的调整 永久性差异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类会使当期的应纳税所

得额大于当期的税前会计利润;另一类会使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小于当期税前会计利润。 第一类永久性差异的项目,主要是指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计入当期费用,已抵减了本期的收益,而按税法规定不准抵扣的项目。如:支付的税收滞纳金、违反经济合同的违约金、各种非公益性捐赠、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超过标准的业务款待费以及超过同期银行借款利率的借款利息费用等。这些费用在发生时,已经列入了有关费用,但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这些项目都应列入应税所得额。 第二类永久性差异的项目,主要是指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已作为收益,计入了当期利润,但按税法规定免缴所得税的项目。如:国库券利息收入、股利收入、从外单位分得的税后利润(如为联营企业,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一于联营企业的不再另征所得税),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上列各项收入不再征收所得税。 所以,应税所得额=企业税前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项目应纳所得税=应税所得额x规定的税率 永久性差异的特点打算了对永久性差异的会计处理只能采用“应付税款法”,别无其他选择。所以,当企业仅存在永久性差异时,企业计入本期捐益的所得税费用一般应与本期应缴纳的所得税相等。 2、应付税款法也可以用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 时间性差异的特征是:虽然差异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各期之中可以转回。即:某项收益或费用和损失既可以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D

贷:其他应交款--补助社会性支出非乡镇企业不需要作该项会计处理。 4.缴纳年终汇算清应缴税款时,编制会计 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5.年度汇算清缴,计算出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少于已预缴税额,其差额为多缴所得税额,在未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 贷:所得税 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退还多缴税款时,编制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对多缴所得税额不办理退税,用以抵缴下年度预缴所得税时,在下年度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多缴所得税款(二)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计算补缴所得税的税务会计处理。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和从联营

企业分回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其会计处理如 下: 1.根据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在确认投资收益或应分得联营企业税后利润后,计算出投资收益或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额并缴纳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三)上述会计处理完成后,将"所得税"借方余额结转"本年利润"时,编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 "所得税"科目年终无余额。 (四)所得税减免的会计处理 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分为法定减免和政策性减免。法定减免是根据税法规定公布的减免政策,不需办理审批手续,纳税人就可以直接享受政策优惠,其免税所得不需要计算应纳税款,直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一)对付税款法 对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对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采用对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对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于是逐渐被淘汰。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该方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纳税影响会计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费用观”,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际作用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 (资产与负债)和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1、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者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对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在这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只表示将在未来会计期间配比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影响,不表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具有应收对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尽管递延法比债务法简单,但因其不能披露有关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