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最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最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最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工伤保险期末论文

题目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问题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奉行家庭养老的形式,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自然经济的反应,家庭养老在中国人的养老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的养老观念,比如说:“养儿防老”,时至今日,由于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国家养老制度的完善,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本文将从从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养老模式提出相关的建议,进而得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趋势

1、家庭养老及其背景综述

1.1、家庭养老的含义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子女在家庭养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家庭养老资源提供者,因而在中国提及家庭养老,大多将其定义为子女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家庭养老,顾名思义即家庭成员的养老,子女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子女在家庭养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子女并不是唯一的家庭成员。这就牵扯到家庭的定义———家庭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家庭的成员?

家庭是一个受文化和时空影响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正如古德所说,要给家庭下定义,比做研究本身困难得多。“家庭不是单一的概念,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迪等西方社会学家将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包含在亲属关系中。在西方,问及家庭成员的时候,大家更多提及的是核心家庭的成员即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成年尤其是成家的子女是家庭之外的成员,算是亲属。而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家庭成员的范围远比西方广泛的多,这也是常说的西方“主观家庭”与东方“主观家庭”的区别。可见家庭是一个受时空和文化影响

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认为广义的家庭概念更适合于家庭养老。因为家

庭养老是根据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划分的一种与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相并行的养老类型。这种养老资源由社会和个人之外的力量来提供。将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属都包含在内,才能更好的区分这三种养老方式。子女之外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孙子女和其他亲属也在家庭养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比如配偶,一直是西方家庭养老资源最主要的提供者。随着中国社会和家庭结构发生的巨大变迁,配偶的这种作用也在日益凸显。亲属也是如此,工业化社会中的城市家庭并不完全如帕森斯、古德等社会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孤立的、削弱了与扩大亲属群体的联系,一些研究发现,工业社会的地理距离并没有破坏家庭纽带,这种纽带和亲属间相互援助的模式和情感上的支持依然存在。比如美国的黑人社区和英国的一些工人社区,亲属之间的联系仍是密切的,在养老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因此,在讨论家庭养老时还应将其他养老资源提供者纳入我们的分析视野,不能只局限于子女的养老。

1.2、家庭养老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它以2000多年来的历史深刻地存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作为社会里的细胞,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极大的影响,家庭养老也关系社会的稳定。中国历代统治者重视家庭养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

孝。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必备的道德素养,古人甚至将其作为仕途升降的重要依据。孝文化是家庭养老的文化体现,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老来之时要照顾父母。

家庭养老在中国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在国外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君主集权,小农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基础,而小农经济的具体组成单位是家庭劳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反映了当时耕种的情形,而家庭养老正是根植于这样的经济模式中的,在小农经济中,由于男人在劳动中的重要性,所以形成了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家庭养老中表现为“养儿防老”,一定程度上讲,“养儿防老”代表了家庭养老的全部。在国外,比如说美国,美国是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占主流,养老的经济来源第一是社会保险收入,欧美社会强调个人独立和人身自由,所以大多数老人和他们的子女分居而住,因而他们的养老需要社区的支持,特别是上门来增强老人的生活能力。如美国实施的“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主要有家政服务、家庭杂务、运输、供给膳食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变成了城市人,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正在制定和完善,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原来家庭养老方式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社会养老和个人养老正在兴起,家庭养老的功能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变得弱化。

2、家庭养老弱化的基本原因分析

2.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经济原因分析

古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经济主流,从井田制到分封制,以及地

主和富农的兴起,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耕种,家庭负担着一家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互为需求关系也更加的迫切,家庭是老人获得经济需求和心理籍慰的唯一来源,因而家庭养老是及其重要的养老模式,在一个农业占据绝对主流的国家来说,也正是家庭养老维系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后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发生了改变,绝对的平均主义下人人平等,一起劳动,一起分配食物,这时候的家庭养老发生了改变,由于人们都吃大锅饭,所以家庭养老也停留在给予老人的精神需求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进行了合乎国情的改革,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改革,经济的改革围绕市场和价值规律进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设立特区,引进外资,进行股份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原来的家庭养老不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一、家庭提供给老人的物质帮助匮乏,不能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由于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性,比如说失业期、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等,所以家庭提供给老人的物质并不稳定。二、家庭不能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从老年人自身出发,精神需求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情感需求、文化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教育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家庭不能不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因而老年人需要寻找更多的渠道去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2.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社会原因分析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人类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开始,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社会。社会的变迁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一直以来农民都占了社会的大多数人口,农村经济和组织关系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根深蒂固,只要经济形态不变,社会意识也不会改变。当经济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时,社会意识也会随之而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城镇化带来了养老的变化,首先可能两地分居造成“空巢”现象,根据全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比例占到16.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单身户和一对夫妇户这种纯老年户(即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居住的家庭户的25%。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因此,如何在“未富先老”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生活,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显然“空巢”老人不能很好的得到家庭的帮助,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帮助。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影响到家庭养老,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养老负担加重,加之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时代,会更使养老事业雪上加霜,“到2020年,我们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下面是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一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赡养服务,因为指望子女赡养已经非常不现实了。”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的王克强处长分析,过

去讲社会福利社会化,现在改成了养老服务产业化,一方面国家财政不可能提供完全满足养老需求的养老机构,这就需要社会力量参与。

2.3、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文化原因分析

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社会价值观,主张父母有养育和教化子女的责任,强调孝文化,子女要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否则就要受到别人的谴责,这种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家庭养老正是这种思想的反应。“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行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由于统治阶级奉行儒家思想并以儒家思想治国,所以对儒家思想提倡的家庭养老观念也不遗余力地推行,使得家庭养老的观念在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过近百年来,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大量地传入中国,对原有的家庭养老的观念产生了冲击。西方人不主张父母与子女住在一起。子女18岁后就该独立,所以大多夫妇健在的老人都有自己的住宅并在家里安度晚年。西方文化强调彼此的独立,个人的奋斗,到了老年期也是如此。人们把独立和尊严看得很重,很难接受在自己老了以后,已经不再是“独立性的存在”而成为“依附性的存在”。西方的家庭代际关系属于接力式,即上一代对下一代有抚育义务,而下一代对上一代没有赡养义务。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感情上的联系,不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生活自立,而年老父母则由政府负责供养,所以对子女的家庭养老没有法律约束。

随着工作步骤的加快,业余时间的减少,生存压力的增加,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多人不愿意一直呆在家里,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因而不愿意在家赡养父母。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及解决对策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造成的一些影响也确实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寻求可行的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内容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做好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种种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集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养老之优点而产生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养老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①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首位,到本世纪中叶,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 亿。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不断下降,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抚养的比例将从2000 年的10.1%上升到2050 年的33%。②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一、当前养老服务模式的困境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增大。中国的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老年人口规模 ①中国统计年鉴 ②老龄社会应先破解养老难题[N].工人日报.2007-1-8.

浅谈社区老人及家属养老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浅谈社区老人及家属养老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在社区,大多数老人及家属的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子女无时间照顾老人,甚至个别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不尽孝道。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及家属成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困难老人,老同志养老的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法律、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十分关心重视的问题。 一、有关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家庭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另外,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老年人有权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有接受赠予的权利。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并享有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权益和义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引起了国家、社会、法律的高度重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二、老年人养老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财富。在社区,绝大多数赡养人对老人及家属尽到了赡养的义务,但不尽赡养义务,侵犯老同志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和家庭还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老年人得不到关爱。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老年人无固定工作,特别是家属为照顾家庭放弃工作的机会,老来没有养老金,需要子女赡养;有些老人虽然有养老金,但是子女多,经常会在父母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为经济问题和生活琐事发生矛盾,有些很难缓解,往往导致矛盾激化;有些老年人及家属没有经济基础,处于劣势地位,甚至于受虐待的事常有发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2、老年人得不到赡养。在通常情况下,社区老人及家属的赡养人是他们的子女。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赡养意识缺乏,不去生活上照料,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还有些赡养人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回家

养老问题剖析

养老问题剖析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去年,空巢老人“孤独死”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很多空巢老人去世多日,直至尸体腐烂产生异味后,才被发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空巢老人亟待社会关爱。 空巢老人这个词语实际上是从小鸟离开自己的窝,引申为子女离开家,老人面临的家庭人员稀少、相对孤单的一种说法,其实“巢”空不空来自于多方面原因。空巢家庭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问题问题。但是,空巢家庭首先急于要解决的是生活压力的问题,而后是精神压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全国来讲,现在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生活比较拮据、没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现在老人养老的问题,除了日常的积蓄,就是部分有工作的老人的养老金,还有就是子女所给予的补助,有些甚至是来自于社保给的养老金。也就是说,经济来源渠道越单一,生活压力越大。因此,建立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帮扶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政府应根据各地老人实际的居住方式、身处环境、周围人群、周围有没有救助机构等具体情况进行整改,以此来加强社会救济的力度;此外,加强对企业的参与的引导,就是加强法人的参与的引导更为重要。因为法人从社会上获取的利益远比自然人多,所以它也应该尽到远比自然人要多的社会责任。将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府保

民生、促和谐的作用。 但是,无论不管政府符合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亲情对老人还是最重要的。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无亲无依,没有亲人和可以个依靠的亲人。这个分两种情况,一是子女远在外地,二是虽然在眼前,却根本用不上;第三种是老少两地,就是父母和子女长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作为子女,平时给老年人打电话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知道他的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听到他们的声音,防止老人出了意外好久不知道。但是,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的核心与目的是常回家行行孝。子女对老人的关怀,有的时候都在细小之处,可能陪着父母看看电视、吃顿饭就带给老人最大的关爱。 空巢家庭也好、老龄问题也好,总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社会最基本的单元里的家庭,就会拖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会给年轻人的就业、经济社会稳定以至于国家的强大带来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社会解决,每一个社会上的人都应该有责任。在照顾老人这方面,应该百花齐放,百家齐上,多层次,多元化。就是众人参与,不拘形式,不限人群。一人“秀”是做作,众人“秀”是景色,全国人民“秀”起来,秀出老人工作的好成果。如果大家都秀敬老的方法,秀敬爱老人的形式,秀给老人做出的成绩,老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第二篇:养老运营方案剖析养老运营方案 一、【工作思路】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从调查情况看,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转变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处于自养状态,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重担,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子女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三是农村老年人在家中原有的优势地位已丧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农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科技、靠经商、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家中原有的优势。四是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

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同时,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消费、医疗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因病致贫、因子女上学(主要是上大学)致贫的现象时常发生,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合理构建 虽然许多地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已开始逐步探索多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现代化;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XX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 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XX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 %,其中,单身孤老户%,夫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农村的纯老户%,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 妻户%,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2014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业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章兴鸣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 年2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姓名校外学习中心 学号证件号 批次层次专业 指导教师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指导教师 评语 终稿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已经超过1.6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 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中国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 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养老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我国及镇江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老龄,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1】。 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5年,镇江市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为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3.5个百分点。14岁以下少儿人口降至39万人,首次低于老年人口总数,少儿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5%降为13.2%,大大低于3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老少比现已高达79.5%。各项指标均大大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见表1)。 表1:1990-2005年镇江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表 (单位:%) 人口老龄化指标 老龄化 国际标准 1990年2000年2005年 老年人口比重 (%)60岁以上人口≥1010.48 12.26 15.24 65岁以上人口≥7 6.75 8.74 10.47 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3020.54 16.68 13.18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1-08-24T11:40:23.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上供稿作者:赵盛娟 [导读]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赵盛娟 (白山市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准确定位养老模式。 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主(即以上门服务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照料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它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推广试行,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的首要途径。 4、推动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为加速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把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5、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各市、区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要广开门路,在提高现有干部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社区为老服务岗位上来。 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叭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方式及各项政策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周福林利用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对65 岁及以上所有的“留守老人”不分城乡的规模作了计算: “在人口普查0.95‰数据中??留守老人为17042 人”, 由此推算, “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 万人。”接着, 周福林又根据“留守老人的市镇乡分布”, 以“在乡的”75.72%来推算, 65 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应为1358 万人。[1]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低,生活只能维持温饱。 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和自己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如果是失去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就只能靠子女补贴,在子女补贴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人会处于贫困状态。 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一些外出务工的子女因为自身谋生的压力就中断了给老年人的经济补贴,如云南一位8O岁的留守老人,他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务工,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因为自己生活压力大没法再寄钱给老人了。老人只好在家里种地养活自己,由于没钱交电费,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穿着也是破破烂烂的,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人的境况的确值得同情,老人年轻的时候辛苦劳累,到老了连基本的三餐都不能保证。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没有保障,就医问题依然严峻。 1、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后,有28.6%的留守老人得过大病,而其中得了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的比例高达62.4%。[2]留守老人最怕生病,生病了没有人去请医生,经济能力差的连看病的钱都没有,往往都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让老人觉得更加孤苦的是就算卧病在床也没有人照顾。如一位留守老人有一次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只好啃凉馒头吃咸菜,想哭连一个听的人都没有。而高龄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发病都具有突发性,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2、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很多农村没有卫生所,只有小型的药店,老人看病极不方便,且近年来药费猛增,调查发现医疗支出是老人最主要的支出,在子女不能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老人看不起病,去看病不方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留守老人不同,城市留守老人医疗比较有保障,大多数会给自己买养老保险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 而老年人群体中,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 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 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 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 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最近, 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 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 占总数的13.42%, 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 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 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 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 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 采取点面结合, 随机抽样, 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 辅以一定的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c17392341.html,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作者:王翻武国荣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3期 摘要:社区养老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新兴的养老模式,由于结合了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 老模式的优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亲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养老模式。就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这几方面做出一定的思考,期望能为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养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802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1894亿,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8.9%。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还比较快,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养老就逐渐成为关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养老模式也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