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大大弱化

中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大大弱化

中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大大弱化

中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大大弱化

10月13日是重阳节,也是中国首个法定意义上的老人节,有关养老的话题备受关注。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在此情境下,“中国式养老”的问题日益凸显。

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中国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大增加。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空巢老年人口数量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唐钧指出,中国正遭遇“4-2-1”的家庭赡养困局。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在房价、儿女抚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就业竞争等社会经济压力下,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弱化,“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正受到冲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则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家庭照料上,受时间、精力、金钱所限,照顾父母令相当一部分人群有心无力。

现在很多“独一代”不仅无法“养老”,甚至要“啃老”,有些老人甚至无奈地调侃:“养儿防老”现在成了“养老防儿”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养老功能大幅弱化的同时,机构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供需矛盾紧张,养老机构数量不足,设备缺乏,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国4.4万个各类老年服务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仅为416.5万张,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只有在法制规范、政府主导的同时,努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的多方参与、共同分担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能共享的民生目标。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内容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做好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种种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集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养老之优点而产生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养老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①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首位,到本世纪中叶,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 亿。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不断下降,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抚养的比例将从2000 年的10.1%上升到2050 年的33%。②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一、当前养老服务模式的困境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增大。中国的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老年人口规模 ①中国统计年鉴 ②老龄社会应先破解养老难题[N].工人日报.2007-1-8.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家庭养老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从调查情况看,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受到来自于计划生育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转变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共同引发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结构核心化、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处于自养状态,同时部分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重担,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子女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三是农村老年人在家中原有的优势地位已丧失。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熟悉耕作技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着家庭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家庭和社会地位较高。现在农村主要经济收入靠科技、靠经商、靠外出打工。生产方式的改变,使老年人失去家中原有的优势。四是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

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同时,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消费、医疗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因病致贫、因子女上学(主要是上大学)致贫的现象时常发生,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养老方式的合理构建 虽然许多地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已开始逐步探索多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浅析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浅析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荣莲沈强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 [摘要]家庭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庭养老保障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本文从新加坡、韩国等国发展家庭养老的经验借鉴、我国坚持发展家庭养老的原因分析及提高对家庭养老保障地位的认识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人们对我国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家庭家庭养老保障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20-02 一、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经验借鉴 在新加坡,儒家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思想和传统一直薪火相传,政府把东方文化中的孝顺看成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推广和营造赡养老人的良好氛围,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李光耀就十分赞同并积极推广三代同堂这种扩大化核心家庭的家庭结构,他指出,赡养、扶助和照顾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1993年,在新加坡政府颁布的《老人问题报告书》中,就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整个社会对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视。不仅如此,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实实在在的援助行动来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例如,凡是很好地尽了赡养义务的家庭在医疗、福利、住房等很多方面都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反之,如果子女没有很好地履行赡养义务,那么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将会失去很多机会。因此,自然的亲情加上利弊考虑,大多数新加坡人仍顺其自然地进行家庭养老。 在韩国,政府推广和公民信奉的也一直是儒家文化中的忠孝思想,从韩国的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保障一直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儒家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伦理道德思想,被政府巧妙地利用在了严肃的刑法中,韩国刑事法第9章第151条规定的大概意思就是:对于窝藏犯人,帮助犯人进行逃避的人,处以三年以下拘役或巨额罚款,但是,如果窝藏的是自己的亲族,则能够免除处罚。可见政府对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扶持的大力提倡。另外,韩国政府还实行“行孝休假日”“孝子栋”“寒暑假忠孝教育讲座”等一系列制度,大力营造尊重和赡养老人的和谐氛围,并为家庭养老保障的实施提供法律上的政策依据。所以家庭养老在韩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我国坚持发展家庭养老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尚无法全部承担起国民养老责任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201407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作业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章兴鸣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 年2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姓名校外学习中心 学号证件号 批次层次专业 指导教师课题名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指导教师 评语 终稿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劣浅析

摘要: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已经超过1.6亿,并且正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 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 中国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现象被称为“未富先老”。 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面对数量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中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养老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缺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我国及镇江市老龄化现状分析 (一) 我国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平均每年将有596万人进入老龄,大约在40年代,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顶峰;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1】。 据统计,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9.6%)、天津(15.68%)、北京(14.6%)、江苏(13.75%)、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省市。老龄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5年,镇江市全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45万人,占总人口的15.2%,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为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5%,超过老龄化国际标准3.5个百分点。14岁以下少儿人口降至39万人,首次低于老年人口总数,少儿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20.5%降为13.2%,大大低于30%的老龄化国际标准。老少比现已高达79.5%。各项指标均大大超出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见表1)。 表1:1990-2005年镇江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表 (单位:%) 人口老龄化指标 老龄化 国际标准 1990年2000年2005年 老年人口比重 (%)60岁以上人口≥1010.48 12.26 15.24 65岁以上人口≥7 6.75 8.74 10.47 14岁以下少儿人口比重(%)≤3020.54 16.68 13.18

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辩论稿资料

正方一辩稿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主席好,大家好,我方认为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开宗明义。家庭养老即主要由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且不过多依靠社会扶助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即为主要由社会力量以及机构组织等为老人提供只针对于养老的服务。而能够持续稳定且高质量的广范围服务老人的才能算得上是可靠。因此我方有以下观点 1。首先,家庭养老能给予老人更好的精神慰藉。养老的对象是老人,因此我们更应顾忌老人内心的真正需求。在当今中国,老年人面临的更多是精神需求问题,而非基本物质需求。人们总爱称老人为“老小孩”,就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渴望得到关怀,得到亲人的关注,而与家庭相比,这恰恰是社会所无法提供的。因此,家庭养老能够更好的关怀老人的精神需求问题。 2。其次,目前社会养老体系并不健全,且健全难度大。 调查显示,目前需要和愿意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的老人仅占老年总人口的5%,各养老服务机构可供老人入住的床位仅占1.74%,全国需要养护人员约1000万,而现在仅有约100万,浙江省1675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只有15家工商部门登记的,其中很多属民营,普遍存在环境差,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在体系完善方面,一,政府财力有限,社会筹集资金难度大,并且可能在运转方面出现贪污,钱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服务人员从培训到岗位,薪水等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但家庭养老则是将庞大的老年群体分摊到每个家庭,且家庭养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亲情反馈的过程,能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保障。 3。最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自律和他律上对家庭养老构成可靠性体系。一方面,亲情的牵绊和文化的影响,使得孝敬父母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有着法律和道德约束等他律的保障。我国宪法、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规都有关于子女赡养老人的规定,且深受中国千年孝道文化的社会伦理会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能推动人们自身德行修养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两者都给予了家庭养老以可靠保障。 综上,家庭养老比社会养老更可靠。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1-08-24T11:40:23.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上供稿作者:赵盛娟 [导读]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赵盛娟 (白山市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准确定位养老模式。 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主(即以上门服务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照料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它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推广试行,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的首要途径。 4、推动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为加速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把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5、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各市、区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要广开门路,在提高现有干部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社区为老服务岗位上来。 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叭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

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愈加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养老问题。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政府和市场解决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问题,完全依靠家庭已经难以解决,养老职能将日益多元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背景之下,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及迅速的增长,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现依据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剖析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

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现状与优势分析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是社会的隐忧。 有统计显示,200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世界首位,并且继续以年均%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达到1805万,并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2009年,中国已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0年,这十年老年人口以每年311万的速度增长,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以5%的速度迅速增加。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亿,约占总人口30%。 (一)、家庭养老 1、定义: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很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城市人口的养老问题,而对在黄土地上一生辛勤耕耘的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却关注甚少。能否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和养老现状,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现状,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老年人的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越来越重,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村老年人生活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 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1、与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 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子女看家,又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抚养孙子、喂猪、种地等家务活,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较重。 2、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 农村的很多老年人因家中的多种原因和矛盾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独居老年人的承包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体弱多病丧失劳动力,缺粮缺钱,艰难度日。 3、赡养分担让老年人生活不幸福 农村很多家庭老年人,由子女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粮食和零用钱,还有一部分儿女们将老父老母拆散供养,一个儿子养活父亲,一个儿子养活母亲,包括为老人送终也都是各负担各的,老人们不但是生活上不幸福,而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1207542.html,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作者:王翻武国荣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3期 摘要:社区养老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新兴的养老模式,由于结合了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 老模式的优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亲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养老模式。就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这几方面做出一定的思考,期望能为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养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802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1894亿,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8.9%。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还比较快,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养老就逐渐成为关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养老模式也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家庭养老的特点及优势

研究发现,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养老,但其替代性存在城乡差异。对城镇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不但弱化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还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有负向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没有起到显著的影响。通过解释机制发现,原因在于居住方式起到了调节效应,进而作用于社会养老与精神慰藉及生活照料的关系。家庭养老不但是子女赡养老人的方式,同时家庭养老内涵的文化传承更是中国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家庭养老作为最古老、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世代承袭的传统养老观念,家庭养老对于身处传统与现代转型节点的老年人而言,有着强大的形塑力。将家庭养老分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三个维度。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养老,但其替代性存在城乡差异。对城镇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不但弱化了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还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对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养老仅对老人的生活照料起到负向效应,而对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没有起到显著的效应。家庭养老对老人的具体需求更清楚,更能满足。特别是精神方面更会让老人愉悦,因为人年龄越大越注重亲情,而对物质看的更淡,社会养老则相反。 1、家庭养老是我国老人首要的养老选择。在我国社会保险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无退休金的老人需要依靠子女的经济援助保障生活基本需要,有退休金的老人,因为退休金额不高,在遭受疾病等问题困扰时仍需要子女的经济援助,其次在精神慰藉方面,老人需要的儿女或者其他亲人的陪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务活动,亲人的陪伴是一种可靠地,温情的陪伴。正式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养老才应该成为首要的养老方式。 2、家庭养老能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养老方面的压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迅等特点,政府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投入资金不足,政策不支持,服务人员素质等问题或缺陷,而家庭养老能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1、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2、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3、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道德强大内在力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 1.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物质上的重要依托。较之西方的“先富后老”,我国的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目前,即便是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资金、制度,人才等各方面都还缺乏应有的准备,人口基数庞大又缺乏前期储备的广大农村更是力所不及。就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显然,那些暂时无力领取养老保障金的绝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物质供养仍离不开他们的家庭。 2.子女仍然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家庭成员有“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大多数资料表明,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95%以上居住在农村。即使比较富裕的农村老年人住在养老院,仍离不开家庭,也需要家庭成员在生活上的照料。 3.绝大多数子女仍然比较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家庭是人们情感的归宿和生活的港湾,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主要的精神慰藉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除了温饱外,年迈体衰老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更多希望在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安度晚年。而且,代际“反哺”“老吾老”等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深人人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调 查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现状调查研究小组 2015年9月

目录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研究的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调查过程 六、调查对象及地点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地点 七、调查结果分析 八、小结 (一)社区居家养老调查结果 (二)小组意见措施 九、参考文献 十、附录

摘要 本文主要从目前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老人生活所存在的需求入手对昆明市五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问卷法与访谈法从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日常生活照料状况、医疗卫生需求方面进行了困境分析,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政府、社区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关于推进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翻译: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hua district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and the existing needs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Wuhua District, Kunming district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 status were 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e are, daily life care, health needs analysis, and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community and social three aspects of the Jinhua city community home care services.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五华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哪一个更可靠。开宗明义,社会养老,以国家信用为依托,集中全社会的相关资源再分配到每个老年社会公民头上,中间通过一系列政策和盈利方式保证资源的高效使用。家庭养老儿女赡养父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可靠,可以依赖、信任。今天我们比较哪一种养老方式更可靠是看它们哪一个更能使老人得到持续稳定的保障。我方的观点是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理由如下:首先,社会养老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更可靠稳定,社会养老除了养老保险,还有国家养老机构,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福利彩票和投资者个人的私有财产等其他社会力量的投入,资金筹集的途径多,保证了资金持续的可靠性。而家庭养老,由于“421”家庭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养老架构。本来子女在社会中竞争的压力大,已经成为车奴房奴,还要养育子女赡养老人,家庭养老经济来源依靠子女,单一且不稳定。 其次,社会养老体系更具专业性面对老年人的基本需求。由时间、精力所限,成年子女越来越感到照料老人的担子沉重。尤其是对于卧床不起老人来说,他们的子女更难以长期照料老人,而且一般不具有专业素养。而各地出台政策措施,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专业养老服务。社会养老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都能使老人得到更专业化的服务。 最后,社会养老还有国家法律政策保证实施。国家2012年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中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作出了详细原则规定,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等。而家庭养老则依靠自古以来的道德约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过分注重物质生活的追求,传统孝亲敬老观念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冲击已开始淡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重利益轻道义、重权利轻义务,视父母为多余的人,不赡养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等一些违背传统伦理的想法和做法。不如社会养老可靠,让老人老有所养,有法可依。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社会养老比家庭养老更可靠。 社会养老:以国家信用为依托,集中全社会的相关资源再分配到每个老年社会公民头上,中间通过一系列政策和盈利方式保证资源的高效增长和使用。 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比较标准。。。。。。安度晚年等等。。。

对现行养老模式的思考

对现行养老模式的思考 引言:2006年7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目前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而每百位老人福利机构床位不到一个,即0.9:100。”福利机构的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人的需要,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渴望得到更好更快的养老服务,但据有关人员调查发现:许多养老院还有大量床位空置。 针对这一现象,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我想我们不能从一个单一的表面现象来判断这个问题的原因,通过一下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发现,这一现象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老年人福利事业建设与实际社会运行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一、老年人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地位中处于绝对肯定的地位,而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退出社会劳动领域后的良好社会需要。 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社会利益,已经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大众利益不能挂钩,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大众主体利益的巨大负担,为此,社会运行中的经济主体利益与老年人的社会利益已经有裂缝,而无法形成相互凝取的社会整体主体利益。 三、老年人已经从社会劳动领域退出,已经失去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社会有机系统已经相应的程序和标准给予老年人相应的社会资源。 四、老年人获得较少的社会资源分配,已经成为舆论、社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评价因素影响下,不得不使老年人遵守现有的对于他们的社会规范,这样最终确立了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维护了社会运行的目标。 其次,从经济方面的影响来看,有以下因素: 一、从老年消费者来看 1、收入:收入较低,那就意味着老年人的总支出减少,不得不在某些物品(如;老年公寓的消费比)减少消费,而首先满足食物支出上的需要。这样就决定了老年人不得不在经济上有很大程度依赖子女的可能。 2、相关物品的价格:老年公寓价格。当老年公寓的价格过高,超过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导致老年公寓的需求下降,因而家庭养老需求开始增加,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家庭养老和公寓养老就互为替代品。 3、嗜好:传统文化在价值、风俗、信仰等方面的浅默以化的影响下,老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