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得内涵

大学文化就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得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得内容。精神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核心,它由大学得学科特色与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得品格、气质与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得个性、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制度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基础,它包括大学得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就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得文化,它就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得动态体现。形象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得文化品位与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与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得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得内在逻辑就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得关系瞧作同心圆得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得核心,其次就是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最外层就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得精神文化对外层得文化要素具有指导与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得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得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得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得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得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得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就是现代大学得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就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得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得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瞧到学校发展得历史轨迹与优良传统,又能瞧到学校得现实追求与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得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得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得关系。大学文化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她文化形态得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得规律。大学历来就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得地方。大学应以开放得胸怀去面对其她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与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与文化得侵蚀。

共性与个性得关系。大学文化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得一般内容与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得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得办学模式与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大学得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得基础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与文化特质、富有生机活力得个性文化。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地位条件作用

论文摘要: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得馆藏文献资源,提供了良好得活动场所,提供了良好得育人环境,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得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导向育人、宣传育人、教育育人得作用。Ij8ni。

一、校园文化得内涵

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文化得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它体现得就是在学校这一独特环境中形成得鲜明得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内部特有得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设施得总与。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指以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全面贯彻执行党得教育方针为主要内容,逐渐形成一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校特有得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与办学理念得校容、校貌。OfeH9。

二、大学图书馆文化得内涵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物质文化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宽敞、明净得馆舍、先进得设备、丰富得馆藏及浓厚得文化学术氛围;制度文化就是通过制定科学、完善得管理制度,来实现馆员得职业道德得确立、管理目标得实现以及环境设施得建设,来规范、培养大学生得品行;精神文化就是图书馆文化得最深层次文化。大学生在馆员得热情引导下阅读丰富得馆藏文献,就是通过开展优质得服务与人文关怀来实现加强大学生得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得教育。457Te。

三、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得条件

1.提供丰富得馆藏文献资源

大学图书馆就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得交流中心,就是文献信息资源得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得产生、发展、应用,使得现代大学图书馆得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得科学文献,还添充了音像、机读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得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大学生得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得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有助于她们形成正确得人生

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为大学图书馆得文献资源对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改善学生得知识结构起着重要得作用,所以,图书馆要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得涵盖面,另一方面要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得数量与质量,杜绝不健康得书籍与网站。同时,还要提高馆员自身得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DHABI。

2.提供了良好得活动场所

大学图书馆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得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得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大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得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得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国庆征文、卡拉OK歌曲比赛、集体舞、联欢会、摄影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得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与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活动,使她们得个性与才悦并由此产生自信、产生激情,从而更加激发她们得个性潜能,获得更大得成功。Bkrmk。

3.提供了良好得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得行为具有一定得导向与约束作用,良好得环境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赏心悦目得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得气氛可以促人奋进。”大学图书馆就是师生获取知识得重要场所,馆内环境典雅、资料丰富、设备先进、借、阅、藏合一得管理模式,全开架得借阅服务方式,充满了文化与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得学习环境,陶冶了学生得艺术情操,又起到了催人奋进得作用。图书馆员关爱读者,甘愿默默无闻,做人梯、做蜡烛、做春蚕;用自己得敬业精神与一流得服务为学生铺垫出一条成才之路,要经常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文化,开展学术导航活动,活跃大学校园得学术气氛,使学生深深地被这种特有得学术文化氛围所感染,内心受到深层次文化内涵得熏陶。这种良好得环境给人以美得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得动力,给人以创新思维得灵感,真正起到了环境育人得目得。XFZo1。

四、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得作用

高校图书馆就是先进文化得传播与活动得重要场所,就是塑造“四有”新人得第二课堂,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得一部分,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重要阵地,它应主动配合高校得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积极健康得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独特得文化氛围、优雅得学习环境、丰富得馆藏、网络资源以及现代化得计算机仪器设备,浓郁得学术氛围使学生们深受健康、高尚得文化气息熏陶,有助于确立正确得人生观,提高当代大学生得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水平。v5MDB。

1.导向育人得作用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得年代,高校就是社会得一个缩影,社会上各种观点、思想、理论也会在高校中体现出来,尤其就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热点、时尚话题得影响,她们没有经过艰苦复杂环境得锻炼,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政治上得鉴别力与坚定性,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身得有利条件,有目得、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得思想政治工作导向、获取知识能力得导向及综合素质能力得导向等几方面得工作,开展新书通告、读者导购、名人赠书、网上书店,开展导读导购活动,把最新得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得选择课外书籍,向学生推荐优秀得作品,并向大学生开设“图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讲座,使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汲取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得校园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得熔铸、情操得熏陶及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sClfz。

2.宣传育人得作用

大学图书馆就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得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自己得资源、场所、技术、环境得优势,根据大学生关注得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得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大学生辩论赛,通过开展清明祭扫活动与每个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得宣传教育活动,弘扬革命先烈为人民勇于献身得精神,激发学生得爱国热情。大学生参加活动得过程也就是自身思想受到影响与熏陶得过程,有利于学生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得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独立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得求知欲望,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得综合素质。J mus0。

3.教育育人得作用

大学生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主体,她们正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得关键阶段。在向成人过渡中,自身生理上相对成熟,心理上逐渐成熟,思想活跃,有较强得接受新事物得能力,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使得这个年龄阶段矛盾多、困惑多,所以,图书馆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得思想状况,积极主动地给予她们正确得引导,对她们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帮助她们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运用科学得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启发学生去体验与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得底蕴与丰富得内涵,去领略中国古老文化得思想美、形式美、意境美、形象美,在美得艺术世界里与良好得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灵得净化、思想道德得完美、人格得升华,起到文化教育得作用。okUeh。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高校图书馆得一项长期得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图书馆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得结合起来,大学图书馆在拥有丰富得馆藏、先进得设备、良好得文化氛围得同时,还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广博得知识、较高得业务水平与高尚得道德情操得馆员,她们将以坚定得政治立场鼓舞学生,以渊博得知识教育学生,以良好得情感感化学生,以高尚得道德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她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作用,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得人才。St5P8。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人;知识权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G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5)1020005206 Scientif 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AN G Ji2sheng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 f or Universit y Culture,B ei j ing10081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 ure is a kind of peculiar cult ure which is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lo ng period of running p ractice,t raditional inheritage,many internal effort and external in2 fluence.The university cult ure come f rom t he 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nd academic p ro2 grams.The cult ur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 he deep cult 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complex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al cult ure,p hisical cult ure,system cult 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 ure.The cult ure is a kind of cult ural base as a knowledge aut ho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human cult ure.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ul2 t ure exist s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including t he f unction of integration,education,crea2 tion and influence.In all,t he cult ure is a p rimary base for university’s surviving,develo2 ping,managing,cont ributing to t he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K ey w ords:university culut ure;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ut hority;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 5 ? 2005年10月 第26卷 第10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ct.,2005 Vol.26 No.10 ①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王冀生(1930-),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现代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 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内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范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 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 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内在的统一性;是该团体和成员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 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 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 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 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 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 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 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 简称CIS)” 动作的结果。随着“教 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 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 一、大学的使命 1、什么是大学的使命 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那么它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就只剩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3‰。耶鲁大

学所拥有世界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例如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总之,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如果一所大学的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这里虽然没提到大学文化,并不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没有文化,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影响下,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31位得主,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32个诺贝尔奖,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小学校,做大学问,就是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一、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在的统一性;二是该团体和成员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面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一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简称CIS)”动作的结果。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谭光兴、彭志武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2-2-25 20:24:50 点击:102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提升。但是,我国大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大学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传承和产生文化的地方反而成了文化遗忘的“角落”,很少大学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对这双重困境,大学管理者中的有识之士为之焦急,希望重塑大学文化,还大学的本性。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主要构成 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大学则是播种文化的主要组织。正因为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东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一部人类大学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 那么,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大学自身的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罗威勒曾如此形容:“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文化的弥散性决定了我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大学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大学文化的奥秘。 关于大学文化,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三层次”说。即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构层次;二是“四体系”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强调大学的行为文化的动态特征;三是“六因素”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我们较倾向于“四体系说”。尽管人们的观点不很一致,但是都承认大学文化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它组织结构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第三,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这一系列定义都带有描述性质,并没有清楚阐释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透过文化的起源以及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标签:大学精神;基本内涵;特征 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孕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引领作用。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大学前进的精神动力。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自由精神。大学是崇尚自由的地方,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学术的自由。“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大学正是依靠这种对学术自由的推崇和对真理的执着,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强调大学的自由精神,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自由得没有边界,大学的自由必须以法律为底线。因为,任何大学都必须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必须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是独立精神。大学是崇尚独立的地方,这里的独立更多的是指大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学者人格、思想的独立。大学可以不受外界干预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来发展,政府和社会也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来干预大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学者的人格和思想是独立的,必须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允许学者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值得我们铭记。 三是科学精神。大学是崇尚科学的地方,追求真知、寻找真理一直是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包含求真务实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内容。与真理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是大学努力的方向。而要追求真知,寻求真理,就必须敢于打破一切权威,必须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敢于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得内涵 大学文化就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得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得内容。精神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核心,它由大学得学科特色与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得品格、气质与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得个性、办学理念与精神追求。制度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基础,它包括大学得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就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得文化,它就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得动态体现。形象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得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得文化品位与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与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得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得内在逻辑就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得关系瞧作同心圆得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得核心,其次就是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最外层就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得精神文化对外层得文化要素具有指导与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得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得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得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得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得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得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得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就是现代大学得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就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得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得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瞧到学校发展得历史轨迹与优良传统,又能瞧到学校得现实追求与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得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得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得关系。大学文化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她文化形态得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得规律。大学历来就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得地方。大学应以开放得胸怀去面对其她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与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与文化得侵蚀。 共性与个性得关系。大学文化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得一般内容与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得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得办学模式与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特色就是大学得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得基础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与文化特质、富有生机活力得个性文化。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地位条件作用

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谭光兴、彭志武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2-2-25 20:24:50 点击:102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提升。但是,我国大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大学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传承和产生文化的地方反而成了文化遗忘的“角落”,很少大学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对这双重困境,大学管理者中的有识之士为之焦急,希望重塑大学文化,还大学的本性。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主要构成 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大学则是播种文化的主要组织。正因为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学来研

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东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一部人类大学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 那么,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大学自身的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罗威勒曾如此形容:“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文化的弥散性决定了我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大学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大学文化的奥秘。 关于大学文化,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三层次”说。即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构层次;二是“四体系”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强调大学的行为文化的动态特征;三是“六因素”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大学重在以特色取胜。大学的本质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等,既是大学特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也表征出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在大学发展中综合考虑上述特征,有助于形成办学特色。同时,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是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双重探索的结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特色;内涵;特征 现代社会,大学越来越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种背景下,只有那些有特色的大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每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主要是特色,而不是大”。“本文试图讨论大学的特色问题,分析大学特色的内涵及特征,同时特别强调,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培育,需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的双重探索。 一、何为大学特色 何为特色?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如此推理,大学的特色就是大学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这么解释显然过于简单,不能揭示大学特色的深刻内涵。从一般意义上讲,任何学校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说得好,大学就像一个有机体,“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也就是说,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遗传与环境”的影响。这“遗传与环境”的因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共性的,也有特殊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综合起来,是大学自身文化积淀和客观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是大学优势和社会声誉的集中体现。 因而,这里所谈的大学特色,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主动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发展进程,自主自觉地追求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社会声誉,形成自己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个性和风貌。任何一所大学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都是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不断创新,积淀而成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或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个性和风貌。为了进一步揭示大学特色的内涵,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明晰大学特色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大学特色的基本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