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论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标签:大学精神;基本内涵;特征

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孕育的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引领作用。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大学前进的精神动力。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自由精神。大学是崇尚自由的地方,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学术的自由。“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大学正是依靠这种对学术自由的推崇和对真理的执着,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强调大学的自由精神,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自由得没有边界,大学的自由必须以法律为底线。因为,任何大学都必须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必须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是独立精神。大学是崇尚独立的地方,这里的独立更多的是指大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学者人格、思想的独立。大学可以不受外界干预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宗旨和目标来发展,政府和社会也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来干预大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学者的人格和思想是独立的,必须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允许学者独立地从事学术研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值得我们铭记。

三是科学精神。大学是崇尚科学的地方,追求真知、寻找真理一直是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包含求真务实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内容。与真理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是大学努力的方向。而要追求真知,寻求真理,就必须敢于打破一切权威,必须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敢于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大学本质的认识

大学本质的认识 进入大学的校园快两年了,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学得了很多东西,大学内精彩纷呈的娱乐生活和忙绿的学习生活让我受益匪浅。两年的大学生生活也是我对大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让我浅谈一下我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生的使命并没有一定的绝对答案。 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以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 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真正的大学生就是学习知识,学会研究方法的人。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而后把知识运用到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国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恐怕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但人格中的缺陷问题也随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彰显。 读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读大学,才能有机会去修炼自己,去积累资本 “大学”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

“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 “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当时的先知先觉之士,意识到到长久以来的“养士”之风,固然可以集结“知识分子”,但是,如何聚集“知识”?“知识”究竟有多少?如何能有全方位的知识进路?当时聪明才智高的人,他们在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诠释人的三重祝福。首先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亚当获赐"伴侣";第三重是:上帝将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水中游的鱼都交与人类管理,人类成了“万物的主人”。当时的学者们依照这三重祝福,认为知识应该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三个面向,因而界定“大学”的统一知识,于是大学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学院的规定因而形成。不过学者们发现,在人类历史的潮流中,尚有两大行业没有包含到“大学”之中,那就是“教士”和“医生”,前者关怀人的灵魂,后者关怀人的肉体。于是除了人文、社会、科学三学院之外,再加上神学院和医学院,就成了综合大学的模型。十三世纪初,当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撒拉曼加大学创立之初,一、二年级的“初阶”是以人文为主;因此人文学院的文、史、哲三系就是大学的“通史”,全校同学都“必修”。三、四年级的“进阶”则是学生可以深入自己爱好的科目。 1、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这里的专科的含义是专门科目,如医科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药科大学、商科大学、高新科技大学等。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A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人;知识权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G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5)1020005206 Scientif 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AN G Ji2sheng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 f or Universit y Culture,B ei j ing10081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 ure is a kind of peculiar cult ure which is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lo ng period of running p ractice,t raditional inheritage,many internal effort and external in2 fluence.The university cult ure come f rom t he 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nd academic p ro2 grams.The cult ur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 he deep cult 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complex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al cult ure,p hisical cult ure,system cult 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 ure.The cult ure is a kind of cult ural base as a knowledge aut ho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human cult ure.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ul2 t ure exist s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including t he f unction of integration,education,crea2 tion and influence.In all,t he cult ure is a p rimary base for university’s surviving,develo2 ping,managing,cont ributing to t he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K ey w ords:university culut ure;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ut hority;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 5 ? 2005年10月 第26卷 第10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ct.,2005 Vol.26 No.10 ①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王冀生(1930-),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现代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贵州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贵州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创建的,这也是第一个系统解释心理病理学的理论。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克勒 D:荣格 正确答案:弗洛伊德 2、常用的鉴别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包括()。 A:主观感受标准 B:社会适应标准 C:统计学标准 D:自身行为标准 正确答案:主观感受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自身行为标准 3、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一对一的“镜像”反映 B:个人的主观反映 C: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D:对客观现实准确无误的反映。 正确答案: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5、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正确答案: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6、人的认知过程包括()。 A:注意 B:感觉 C:记忆 D:思维 正确答案:感觉,记忆,思维 7、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 A:知觉 B:想象 C:思维 D:言语 正确答案:思维 8、注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9、提出“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原则的心理学家是德国的森田正马。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10、咨询的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向第三方透露。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自我意识是衡量一个人个性成熟的标志。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自我意识的结构可分为()。 A:自我认知 B:自我防御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正确答案: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

大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 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实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长此以往,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化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学生日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 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内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范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 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 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内在的统一性;是该团体和成员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 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 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 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 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 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 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 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 简称CIS)” 动作的结果。随着“教 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 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 一、大学的使命 1、什么是大学的使命 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那么它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就只剩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3‰。耶鲁大

学所拥有世界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例如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总之,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如果一所大学的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这里虽然没提到大学文化,并不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没有文化,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影响下,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31位得主,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32个诺贝尔奖,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小学校,做大学问,就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其中三者构成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和()。 3、教育的功能按作用对象分();按作用方向分();按呈现形式分()。 4、简述教育起源说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5、教育发展的阶段包括()、()、()、()。简述各发展阶段中教育呈现的特点。

1、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孔子的教育原则包括( )等;性善论提出者( );性恶论提出者(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著作是( ),其中的教学原则包括( )。 2、西方教育学萌芽阶段,古希腊三贤是( );发明助产术的是( );“寓学习于游戏”最早提倡者( );“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者( );西方有关教育的第一本著作是( ),其作者是( )。 3、简述教育学学科建立中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主要观点或者主要贡献。 4、简述规范教育学建立中传统教育派的赫尔巴特和现代教育派的杜威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5、教育学发展阶段中,提倡发现教学法的是( );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 ); 陶行知的教育观点包括( )。 教育学 基础知识 教育学概述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考点3) 教育学萌芽(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做到( );阶段性应该做到( );不平衡性应该做到( );互补性应该做到( );差异性应该做到( )。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中,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 )。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的本质论文

浅析对大学生本质的认识 摘要:作为大学生,我们中的许多人还在徘徊,思想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方向;在自己价值的实现上还没有明确的途径;有的甚至连自己的价值是什么都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生又是什么?本文就从大学生的本质是什么和怎么完善两个角度浅谈我个人对大学生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本质是什么完善本质 小学时老师说要好好学习考大学,将来能出人头地,我们就开始憧憬大学;中学时老师说要考上大学,大学生活十分美好,我们就开始渴望体验大学生活;大学了,老师不说大学怎么好了,而我们对大学的认识也就停留在那些时期的幻想中。进入大学,我们也许有点改变,最起码我的身份改变了!我是一名大学生了!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身份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称号。大学生活是什么日子?大学时期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过渡期,是我们改造世界前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的塑造期。你自己怎样过你的大学生活决定你向什么样的社会过渡;你如何塑造你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决定你将来能如何改造社会。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理论,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我们上大学对社会来说是投资。但是我们消耗了许多资源,同时又放弃了许多机会成本。如果大学生不认为是对自己的投资那么还不如早日离开大学另寻它处。大学生在大学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犹如建筑材料中的一块砖。被建筑师怎么用就要看我们长什么型了。而大学就是塑造我们的砖机,塑造的程序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老师仅是一个安全管理员。所以大学生如果能有自己的棱角就是资源,如果社会对我们的投资没有得到社会的需要就是在浪费成本,此时的大学生就如一个吃米不下蛋的鸡。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大学生都有权利选择肤浅或者深刻,但是,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让自己更深刻,也更应该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不但应该系统的思维训练,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应该用思想的深度而不是由于自己知道的明星、名牌多将自己和非大学生区别开来。在中国,大学学生历来被看作是国家栋梁、社会改革的先躯、民族振兴的希望。宋朝的大学士、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显能。“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先去和骄傲。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这种非功利的历史使命感迅速消失。现在的大学生还是不是人力资源呢?值得思考。所以说,虽然大学生越来越普遍,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其本质依然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这个群体都淹没再来肤浅、浮躁、功利和低级趣味里,那么谁来思考更深刻更宏观的现实问题呢? 学习是人们提高认识的好方法,大学生的学习对自己本质的完善也尤其重要!大学生不应该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天是蓝色的,我们就认为天使蓝色的;也不能像中学时那样,老师说天为什么是蓝的,我们学会证明天为什么是蓝的。这些都是我们正在跟着老师的思想学,而大学生是应该说“我认为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学习。我们只有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才能有独立的思想!看待事物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你认为是这样,他认为是那样,而我认为却是这样!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大学生才能对事物真正的有所认识。即使是错的,但是是你自己错了,这样的错值。我认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而大学生要这样的素质干啥?我们在大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理性思考

?体制与结构? 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理性思考 眭 依 凡 提 要 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大学作为一种现代组织,除具有一般组织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十分突出的特性,即复杂性、多样性、统一性、开放性、矛盾性五大特性。 关键词 大学 组织特性 组织结构 作 者 眭依凡,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英国著名学者哈罗德?珀金(H aro ld Perk in)教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大学的发展过程后,给我们提出过如下忠告:“谁都在谈大学”,但是,“一个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大学。”因为,“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与现代大学概念紧紧结合在一起。”[1]哈罗德?珀金的话虽不是振聋发聩之言,但它确实应当引起我们认真地思考有关大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组织有哪些特性? 一、大学是什么 从哈罗德的话中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即“大学”是一个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发展的概念。由此产生“大学”定义就包含了人们看待大学的价值取向。正如哈罗德所分析的那样,大学“也像其它社会机构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社会结构的、文化的、科学的或政策的角度——去看很不相同”[2]。由于人们所持的价值取向不同,故在识别大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属性及形成大学的价值要求等方面也就难以求同。反映人们价值取向的大学定义,说的是“大学应是什么”,如西蒙?施瓦兹曼(Si m on Schw artz m an)认为“大学是追求知识的学者的团体”[3],纽曼强调“大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4],弗莱克斯纳(A b rahan F lexner) 持“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5]的观点,而伯顿则坚持“大学是学者进行教学、科研和从事社会服务的场所。”[6]另一类不带价值取向、只对事实的本质概括的定义,说的是“大学是什么”。为了说明“大学是什么”,我们根据“种类加最邻近属”这一逻辑定义的方法,对大学作如下界定: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其包括两层意义:大学是一种“社会组织”(最近邻属),这一社会组织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种差)。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能反映大学本质属性且又能适应不同时空背景下各种教育情境的“大学”概念,当然这也是一个更具广泛意义的“大学”概念。从空间范围上,该定义揭示了各国大学共同的特质;从时间序列上,该定义反映了各时代大学共有的特性。因此,上述概念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这一基本论断,对“大学”作更精细的表述:大学是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综合性或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这里我们把“大学”的最邻近属由外延更小的“普通高等学校”替代外延过大的“社会组织”,把“种差”由内涵更少的“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综合性或多科性的”替代内涵更多的“实施高等教育的”。这一定义使大学区别于其他如专科性、单科性、非学历或非正规学历、非全日制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美国等国家,大学一般必须有1个文理学院和2个或更多的专业学院,并被认可在广泛的学科 94 4 2000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标准答案

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 标准答案 判断 1.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提出的。 Y N 2.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是《论语》中的句子。 Y N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Y N

4. 1998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Y N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其他民族没 有意义。 Y N 6. 《盐铁论》是管仲的代表作。 Y N 7. 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和必 达目标。 Y N 8. 文化当前已经成为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先进的生产力。

Y N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Y N 10. 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Y N 1. ()说明,我们应坚持开放包容,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A)“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 “宾至如归”这个成语出自()。

A)《论语》 B)《道德经》 C)《左传》 D)《庄子》 3. 根据本课程,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 A)文化基因 B)道德基因 C)经济基因 D)政治基因 4. 《盐铁论》的作者是()。 A)孔子 B)韩非子 C)桓宽 D)管仲 5.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提出的。 A)孔子 B)桓宽 C)孟子 D)袁宏

南开大学《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17秋学期(1709)《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通常所讲的临时性组织结构除了项目小组外另一种是:()C A. H型组织 B. 事业部型组织 C. 矩阵型组织 D. U型组织 满分:2 分 2.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C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3.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效价和()B A. 报酬 B. 期望值 C. 个人成就

D. 他人认可 满分:2 分 4.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 超Y理论 满分:2 分 5.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当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应采取的危机管理方式为:()C A. 合作 B. 分权 C. 协调 D. 命令 满分:2 分 6. 权力集中和权力委任程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C A. 分权与授权 B. 集权与授权 C. 集权与分权 D. 集权与民主

满分:2 分 7.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A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8. 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B A. 管理 B. 控制 C. 协调 D. 领导 满分:2 分 9.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D A. 协调和控制 B. 分工和协调 C. 控制与影响 D. 影响和引导 满分:2 分

10. 在组织的管理中,运用协调、沟通、参与方法的管理叫做()D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市场化管理 D. 民主化管理 满分:2 分 11.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D A. 马斯洛 B. 麦克里兰 C. 弗鲁姆 D. 亚当斯 满分:2 分 12. 组织的规章制度、惯例属于组织文化中的()B A. 器物层 B. 制度层 C. 核心层 D. 外显层 满分:2 分 13. 下列不属于影响决策和理性的因素是C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一、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在的统一性;二是该团体和成员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面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一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简称CIS)”动作的结果。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高校学生会组织官僚化倾向特征

高校学生会组织官僚化倾向特征 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几乎人人都会试着去参加学生会组织。在他们眼里,学生会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加入学生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诚然,学生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会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近来的现象表明,菜鸟们抱着锻炼自己的目的递交入会申请,之后能够混出名堂的来却寥寥无几,期中有多方面原因,越来越突出的的高校学生会组织官僚化倾向是原因之一,其特征也越来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谋职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即为对现实利益的追求。目前流行给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在保研、评奖学金等事情上实行特惠加分政策。这无疑成为大学生竞争学生会干部的一大动力。院学生会干部可与辅导员近距离接触,“打成一片”,期间不乏出现那种阿谀奉承之人,当今社会形势似乎又给此类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校学生会干部可以与校领导亲近,拉关系、套近乎不可避免。与辅导员、校领导的近距离,会为自己赚得更多福利。这种功利化目的是许多谋职大学生的主要动机。 (二)脱离群众,服务意识淡薄 大学学生会,其本质是为学生服务的。普通高校学生作为大众群体却并没有享受到多少福利。举行活动像为达到业绩而在例行公事。如今的学生会似乎已经忘记了为同学解决问题,为学校更好发展的初衷了,已经成为证明比别人高一等的部门,站在路中央,带着学生会的标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对于服务二字从没在大脑中储存过。 (三)热衷权利,以权谋私 拿破仑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学生会里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过分地热衷权利却是一件很不值得提倡的事。学生会里主席压部长,部长压干事,努力地写策划,拉赞助,组织活动。干事伤痛脑筋,咬笔杆、找百度,写出一个个让部长、主席满意的策划案,举行所谓的让群众受益的活动,究其根本,是部长为其下一步竞选打地基。一个让校领导满意的活动,会更有利于部长的升迁。本人曾听过一部长对其部门的干事们说:努力去拉赞助,咱才有机会去KTV。此类问题可谓比比皆是。 (四)盲目追求政绩,大作表面文章 问过许多学生会里的同学,问他们在学生会里干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每周一次公式化的例会,然后就是一个劲儿地写策划,组织活动。活动做得多了做得大了,才会有业绩,才会有影响力。可是再仔细深究其活动的意义,却只是些表面的东西。雷声大,雨点小。这种只为追求业绩的表面文章只能说是劳力伤财啊。 (五)拉帮结派,内耗严重 都说学校是小社会,那么学生会就是这小社会里的复杂部分。在学生会里也要学会“混”。为了增强自己的人气,拉帮结派是很常见的事情。为了下一届的选举到处拉关系,更有甚至挪用“公款”笼络人。为了一个职务与竞争者针锋相对,互相算计。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却又是很常见的。一心为着内部斗争,为着能更好地在里面混,往往造成严重的内耗。 当然,个人的观点并不能代表什么。然而,对于高校学生会组织官僚化倾向的特征却是很明显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特征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现代大学将越来越难以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配置”作用,而“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 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弃考现象”出现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公众之中疑惑的声音隐约再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还值得读吗?大学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 在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国家的高考像我国这样成为一种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应试高潮和择校大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我国,大学在“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为全社会所接受。这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高考和大学的追求,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羁绊。 人们因此经常忘记大学的本质,把拿到文凭当成了读大学的目的。就业市场需要一种“能力信号”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这个信号,招聘者和应聘者达成交易就会很麻烦,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高等教育文凭正是这样的“能力信号”。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与之伴生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出现了:大学文凭在谋取好职业乃至较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就读大学带来的价值感、荣耀感逐渐减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换言之,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对此,每个选择上

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谭光兴、彭志武论大学文化建设》(完整版) 发布时间:2012-2-25 20:24:50 点击:102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我国高等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提升。但是,我国大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大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大学忽视了自身的文化建设,传承和产生文化的地方反而成了文化遗忘的“角落”,很少大学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面对这双重困境,大学管理者中的有识之士为之焦急,希望重塑大学文化,还大学的本性。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与主要构成 汉语“文化”一词,出自《周易》“观乎天下,以人文化成”。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colore,意为“耕耘”,因为文化修养和种庄稼一样,必须经过辛勤的耕耘,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而大学则是播种文化的主要组织。正因为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往往从大学来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东西方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一部人类大学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 那么,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大学自身的文化是什么?英国学者罗威勒曾如此形容:“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界定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文化的弥散性决定了我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大学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努力探求大学文化的奥秘。 关于大学文化,理论界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三层次”说。即大学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构层次;二是“四体系”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体系、制度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精神文化体系,其特点是强调大学的行为文化的动态特征;三是“六因素”说。即大学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阵地文化、网络文化等六个因素。我们较倾向于“四体系说”。尽管人们的观点不很一致,但是都承认大学文化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它组织结构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第三,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这一系列定义都带有描述性质,并没有清楚阐释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透过文化的起源以及大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学术氛围、规章制度、价值标

西南大学 组织行为学

26、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7、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8、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所有的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个体的角度看,它意味着在某种情景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29、领导 领导: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30、群体 群体: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3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到达目的的手段,侧重于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 32、工作参与度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33、知觉 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4、竞争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5、激励 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即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36、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性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包括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设计组织结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活动,以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组织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37、组织认同感 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的认同程度,包括三个部分: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8、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