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人;知识权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G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5)1020005206

Scientif 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AN G Ji2sheng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 f or Universit y Culture,B ei j ing10081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 ure is a kind of peculiar cult ure which is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lo ng period of running p ractice,t raditional inheritage,many internal effort and external in2 fluence.The university cult ure come f rom t he 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nd academic p ro2 grams.The cult ur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 he deep cult 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complex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al cult ure,p hisical cult ure,system cult 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 ure.The cult ure is a kind of cult ural base as a knowledge aut ho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human cult ure.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ul2 t ure exist s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including t he f unction of integration,education,crea2 tion and influence.In all,t he cult ure is a p rimary base for university’s surviving,develo2 ping,managing,cont ributing to t he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K ey w ords:university culut ure;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ut hority;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

5

?

2005年10月

第26卷 第10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ct.,2005

Vol.26 No.10

①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王冀生(1930-),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现代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深刻认识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大学理念创新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高教界,特别是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专家学者和政府教育管理官员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

社会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人类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距今已有2500多年。我国先秦时期《大学》倡导的“大学之道”与西方柏拉图倡导的“哲人治国”理念、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理念及其办学规律的先河。西方最早的近、现代大学是1088年建立于意大利的波隆尼亚大学,近千年来,西方近、现代大学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崭新理念,到美国“融入社会,多元开放”的理念创新,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未来,引领社会”的新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的过程。

2.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积淀和创造的

大学文化的形成既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但大学文化主要是以大学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顽强的努力积淀和创造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善于治学育人的学术大师和具有远见卓识、独到办学理念、善于科学管理的优秀校长创造的。无数实践已经证明,学术大师和优秀校长是大学文化人格化的象征。谢和平教授指出:“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它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1]

3.大学文化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

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这是大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存在的组织基础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大学办学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从内部来说,要求大学以着眼未来和探究真理为己

任,成为高度分权的有机体,以文化(学术)机制作为自己运行的主导机制,以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自身追求的基本价值;第二,从外部来说,要求大学以学术自由作为维持其活力的源泉,应当比社会上的其它部门享有更高的自治权力,而大学组织内部比较松散的结合正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金顶兵博士和闵维方教授指出:“大学组织主要由具有高深知识的学术人员组成,以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为目标”。“专业学术人员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地工作,他们对组织的强制权力有一种天然的抵抗,他们的工作也很难受他人的控制”。“他们有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对新知识的探索是他们的崇高使命”,“他们最需要的是对他们在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中的成就所给予的肯定,这种要求与大学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中,科层机制的等级权威、规章制度以及市场机制的物质利益刺激都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相比之下,文化机制在大学组织的整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依靠文化整合的大学组织和一般的商业组织、政府组织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韦克(Karl E.Weick)把大学这样的组织称为‘松散耦合系统’,意思是大学组织没有传统科层组织那样严密的控制结构,通过共享价值和信念系统进行协调正是对于‘松散耦合系统’的一种补偿。大学管理工作者要理解大学组织的这种特点,不断加强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规范权力’来协调和控制大学组织成员的行为,通过价值和信念系统使大学学术人员向着大学组织的目标自觉努力”。[2]

4.大学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从其本义来说就是“普遍”、

“整个”、“世界”、“宇宙”,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其精神气质就是海纳百川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大学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着。[3]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融合,促使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代,大学文化必然是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本土性与国际性的辩证统一。

二、大学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

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

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主要

?

6

?

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

1.大学精神文化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所大学,都需要一种精神。所谓精神,就是人们对实现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精神不是一个抽象、空泛的东西,它是一种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转化为一种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巨大物质力量。大学精神文化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精神之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人们对办什么样的大学的理想目标的一种价值追求。科学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文化传统、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当代,应当倡导的大学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基本关系,其实质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是如何认真做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来说是如何科学发展,通过传承文化和造福人类体现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关怀。“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在大学里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大学的学科性质和中心任务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客观需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则是“求真务实”的思想、制度保证。从本质上说大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作为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大学既要走出更要超越“象牙塔”,具有一种“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这是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的具体体现。大学从事的是一项极其伟大而又艰巨的事业,因此,大学的发展、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必然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困难,所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大学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

2.大学物质文化

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物质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一批高水平、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和学科(专业),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等等。治学育人是大学的中心任务,课程和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科(专业)建设,还要重视课程建设,尤其要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专业),它集中地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水平和特色。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发展国家科学事业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厚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大学的决定性力量。梅贻琦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竺可桢也指出:“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4]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是大学顺利完成治学育人任务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藏书、高科技含量的实验设备和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可以这样说,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网本身就是一所大学。

3.大学制度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大学物质文化既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又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需要相应的大学制度文化予以保证。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大学自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政校分开”。大学自治,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大学制度的根基,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实践证明,大学的发展与进步既需要教授的创造力,也需要校长的领导力,所以,“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是大学制度的有效模式。[5]教授治学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其实质是在大学内部坚持以学术权力为基础,教授治学有三项任务,一是教学育人,二是研究学术,三是学术决策(指参与学校学术方面重大问题的决策),这三项任务是相互联系的,是大学教授学术权力的主要体现。大学的存在有两种哲学基础,即认识论和政治论,因此,应当在教授治学的基础上实行校长治校,由大学校长来统辖大学全部事务(包括大学内部事务和大学与外部的联系),实行科学管理(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民主管理),还要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产业运营的理念和模式,

?

7

?

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这是大学制度文化的主要标志。关键是要选好校长,给予校长较长的任期,校长应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成为具有远见卓识、独到办学理念和善于科学管理的教育家。大学是微观办学的主体,政府是宏观管理的主导,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大学里实行“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关键是必须实行政校分开,坚持在微观搞活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

4.大学环境文化

大学的中心任务是治学育人,应当为大学建设一个高文化品位的,人文美、科学美与自然美和谐发展的,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化人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自由争辩的,既健康向上又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中,自然美是基本的,人文美和科学美是核心和重点,既要有美丽如画的校园,更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学环境文化必须是高文化品位的,建设一个高文化品位的大学环境文化的关键是必须确保先进文化在大学里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真正建设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由此可见,大学环境文化既是精神的、物质的也是制度的,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它既以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基础,又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在整个大学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大学文化是其作为人类社会

知识权威存在的文化基础

作为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中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高层次文化(高深学术),具有传承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沿性的基本特征,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存在的文化基础,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大学最初和其它行业的行会组织一样,只不过是一些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出于对知识和学问的共同兴趣和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期望在相互交流、切磋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但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受到来自王权和教会的强烈干预,中世纪的大学正是在与教会和王权的斗争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为西方大学精神传统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中世纪大学又在与罗马教廷的奋争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知识权威的尊严,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学者,成为当时引领人们冲破宗教枷锁的先驱。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理性终于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驾驭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面对这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以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为标志,学术研究功能被引入大学,科学正式进入了大学的知识殿堂,传统大学逐步演变成为现代大学。从此,现代大学以探究真理为己任,以学术自由作为维持自身活力的源泉,以理性和学术价值作为追求的基本价值,大学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权威和知识的集大成者。进入20世纪以后,大学不仅坚守科学知识的阵地,进而以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造福于人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现代大学作为知识权威的历史地位。在当代,随着人类由工业经济社会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大学“中心化”的过程,作为一种知识权威,人们不仅在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判断和决策上,而且在区分善恶、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许多方面,都转向现代大学,现代大学正在成为“现代人的宗教”和“社会的良心”,成为现代社会“世俗的教会”。[6]

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高层次文化(高深学术),大学文化理所当然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大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不仅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引领社会前进。在我国,应当认清大学文化与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发展人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众所周知,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积淀和创造的过程,既有先进、落后之分,还有大量的是永恒的、不朽的内容。人类先进文化指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

2.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赵存生教授深刻地论述了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性质、内涵,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他认为,“我们要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当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

8

?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若干辩证关系:“文化指导的一元性与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的统一”;“文化归属的民族性与文化联系的世界性的统一”;“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的统一”;“文化要求的先进性与文化面向的广泛性的统一”。[7]

3.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明

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之根。它既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渊源所在,也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我们应当把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明作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根本。

4.人类先进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和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我们应当具有一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广阔视野,自觉地把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人类先进文化作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我国社会的知识权威和正在走向世界、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我国大学,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又要继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明和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要成为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又要成为发展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且必将对实现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作出我国大学应有的贡献。

四、大学文化是大学

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历史反复证明一个真理,国家的兴衰与大学的兴衰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实力有两个方面,一种是“硬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软实力”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大学的兴衰。尤其是在当代,没有众多的高水平的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大国,没有一批世界级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级强国。[8]历史还反复证明另一个真理,世界级大学是在竞争中拼搏出来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要求各国大学进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普遍提高众多大学的文化品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建一批世界级大学。这种状况充分表明,当今世界各国大学正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这场竞争是在世界范围里进行的,我国大学要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普遍提高众多大学的文化品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建一批世界级大学,就必须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特别是提高我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大学的竞争力,特别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所大学,它的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众多的因素,如办学理念、课程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师素质、学生来源、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校园环境、资金投入、贡献大小、社会声誉等等。如果对这些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具体地说,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

1.凝聚力

由于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组织基础,大学的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大学是一个高度分权的有机体,它既是“高度分权”的,以学术权力为基础,又是一个“有机体”,在“高度分权”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办学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一个共同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它集中地体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它必将把大学师生员工凝聚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为实现大学的崇高理想而顽强地奋斗。

2.教育力

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

?

9

?

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以人为本”是一种教育哲学观,“使个体社会化”,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文化的传承、内化和创新是教育“使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和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活动的崇高目标是促使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的教育力主要来自“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

“文化育人”的科学理念、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通过文化内化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之中。

3.创造力

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是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创造力的主体是教授和学生的创造力,大学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于一种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学术自由和文化机制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以及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在当代,大学的创造力不仅应当表现在大学培养的具有全球意识、较高文化品位和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上,还应当表现在把大学建设成为为人类社会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基地上。

4.影响力

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大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所以,在当代,大学不仅应当走出“象牙塔”,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地应对文明社会众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广泛需求,服务于社会,更应当超越“象牙塔”,发扬着眼未来和探究真理的批判精神,以自己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代表“社会的良心”,给予社会发展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前进。这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成为发展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要创建一批世界级大学,最根本的是必须全面加强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学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水平和品位,不断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谢和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A].先进文

化中的大学文化———第一次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清华大学,2003.

[2] 金顶兵,闵维方.论大学组织中文化的整合功能[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8]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5]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赵存生.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推进中国文化建设

[A].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第一届大学文

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清华大学,2003.

[9] 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责任编辑 曾 伟)

?

1

?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奥林匹克文化》跨专业选修课期末论文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008年12月23日

目录 前言 (2)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3) (一)方向性 (3) (二)校园性 (3) (三)实践性 (3) (四)高屡次性 (3) (五)开放性 (3)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3) (一)教育价值 (3) (二)传播价值 (4) (三)娱乐价值 (4) (四)社会价值 (4) (五)调试价值 (4) 四、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4) (一)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 (二)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 (5) (三)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6) (四)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 (6)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 (6) (一)物质环境建设 (7) (二)教育环境建设 (7) (三)精神环境建设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题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的“壁垒”,拓展高校体育教育功能,推进校园精神文嘲建设,抵制伪科学的渗透,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前言:大学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课外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可以包括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

北京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校训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校政极其腐败,官僚积习很深,不少人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学问研究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混资历谋取官位。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缺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为改变这种局面,蔡元培号召学生们要去研究高深学问,不要追求做官发财的仕途之路;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要以西方国家为榜样,采用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的主义,其主要用意,就是要让新文化、新思想能够进入北京大学。因此蔡元培就职后第一次对学生训话时就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后来,蔡先生又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两年后,北大成为中国的精神“圣地”,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成了北大的校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从此,北京大学便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八个大字作为校训,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作为北京大学精神。 学校排名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的文化传承职能 大学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是文化不断丰富与日益完善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愈加突出的作用,因此现代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文化是其基本职能[1]。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及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多重社会职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大学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发挥自身优势,自觉肩负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一、文化传承的内涵 所谓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以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特殊表现[2]。由此可见,文化是以社会主流思潮为前提条件进而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先驱动力,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先进的新兴文化。现代大学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但要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更应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列[3]。 现代大学应将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升到大学办学理念的认识高度,并深刻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找到其内在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视角,以便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化是大学自身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因此,现代大学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气氛浓郁、辐射性强的大学文化,以学术为本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大学文化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大度包容的文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5]。大学文化是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一致认同感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大学文化的完美传承是大学的发展核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建设导向及人才的素养高度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利性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

北京大学主要景点介绍

北京大学主要景点介绍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抗战后南迁,1937年9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主要景点介绍) 1946 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1951年6月,马寅初教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任校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现在大家穿过的门正是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北京大学书写的校名,他所书“北京大学”四个字苍劲有力,气势雄浑。今天这座北大西校门仍然是北大师生进出北大的重要通道之一,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朗润园建筑群,该建筑群自成一体,是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风格。这里现在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学办公地,是经济学家云集的地方。所以这里经常举办一些政治经济领域的高级讲座,皇家四合院也经常迎接像美国前总统卡特、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这样的贵客。好,我们接着往前走,眼前我们看到的这个塔叫博雅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北京大学主要景点介绍) 在博雅塔的旁边,可以看到一个大湖,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湖吗?是的,它就是著名的未名湖,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未名湖是北大的灵魂,作为一种表征北大的

大学生关于校园文明演讲稿

大学生关于校园文明演讲稿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学生关于校园文明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大学生关于校园文明演讲稿篇1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想用一首诗来开始我的演讲,“有一支歌,我们天天都在吟唱;有一支歌,就像鲜花四季开放;这支歌的名字叫礼仪,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我来说一说校园礼仪! 当灿烂的阳光绽放你的笑脸,当丝丝微风拂过你的脸颊,同学们你们是否感觉到春天来到了。春天是美好的,我们在这美好春天的校园里做什么呢 当你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学校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些经常手拿扫帚,埋头辛苦扫地的同学;当你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漫步徜徉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那些拖拉机车的老爷爷老奶奶的艰辛我们知道,春天是美好的,可你更应该知道春天的校园是纯洁、文明的!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你们怎么可以漠视那尽情飞舞的果皮纸屑,而不伸出双手你怎么忍心让干净的墙壁,留下各种笔迹和串串脚印,还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呢你怎么能在你同窗好友的面前演刀光剑影、插队哄抢呢你怎么可以背着师长私自出校门、出家门,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呢难道你没有察觉到师长眼神中那一丝担

心、那一屡疲惫。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需要每个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举止呀!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同学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同学们,让我们在春天宁静的早晨里,在三月明媚的阳光下宣誓: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使我们的大家庭像春天一样充满希望、充满活力! 大学生关于校园文明演讲稿篇 2 大学是人生求学路上新的起点,也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好契机。沉浸在和谐的校园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和谐是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一种氛围。我们讲和谐,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呢?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歌曲中唱道:家合万事兴。可见,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殷切期待。既然如此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众望所归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才能渲染出氛围,寻找创建和谐校园的途径就要从其组成说起,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探询和谐就要从自然和人两方面说了。自然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我们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是俯拾不完的美丽,清新的空气中荡漾着和谐温馨的气息,那么心情会像阳光般灿烂,思想像雄鹰般翱翔,同时迸发出青春激昂的火花!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历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放眼现在,各高校也以环境优美为亮点,想必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

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 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

北京大学的简单的简介

北京大学地简单地介绍 北京大学(英文名:),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地独特地位.作为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地文科、理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大学教育,享有极高地学术声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地命运紧密相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百年来地历史进程. 展开编辑本段学校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地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地开端.[] 大学堂匾额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名称)建立地学校,也是近代最早地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地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地大学,最初也是当时地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地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地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地名声和地位.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地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地强项.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地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地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地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也是第一所招收研究生地中国大学.[] 北京大学西门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工程”和“工程”系列地重点大学,是国家“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地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地成员.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地中心和五四运动地发祥地、中国最早地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地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地活动根据地之一, 北大为民族地振兴和解放、国家地建设和发展、社会地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地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地进程中起到了重要地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地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地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

关于学校文明的演讲稿

关于学校文明的演讲稿 尊敬的XX: 同学们,当你们迎着朝阳踏进校园,一定希望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清洁的环境、明亮的教室;一定希望与自己相处的是文明守纪、团 结友爱的同学;一定希望自己能在美丽的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 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氛围可以催人奋进,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塑造人的心灵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我们需要 和谐的校园,我们呼唤和谐的环境。 然而,在我们美丽的校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不文明的现象、不安全的行为,如在我们的校园里,有时可以看到同学们随 意乱扔的塑料瓶、食品袋等。每天同学们辛勤地清扫干净后,总有 些不自觉的同学又把这些东西随手乱丢。课间有的同学大声喧哗吵闹,上下楼梯推搡拥挤。这些,都跟我们和谐的校园是极不相称的。它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破坏了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和谐、文明的校园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创造,需要大家用自 己的一言一行来构建。 我们的校园这么大,同学之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让她浇熄怒火化解矛盾,让她播散善良。正如 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同学们,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少 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我们就会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环 境中。 文明和谐的校园,就是当老师和同学们从你身边经过时,你点头致以微笑与问候;当你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时,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文 明和谐的校园,就是当你走进教室时,把关着的门轻轻地推开;当你 看见校园内发生违纪行为时,你一声礼貌的劝阻;文明和谐的校园, 就是当你看见地面有垃圾时,你弯腰拾起;当你在用餐、用水、用电时,少一些浪费,多一点节约。是的,这些能够轻而易举就做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浅析从高校体育文化角度看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内部分地方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功能、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此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来反映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从而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同的文化在交流和交融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陶冶情操、砒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高校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为主要空间,以高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包括各类运动场馆、图书资料、传播媒体、科研设备及体适能测试仪器等。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硬件”,直观地反映学校体育状况。2)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园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包括培养健康体育运动方式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体育社团,以及相关的宣传标语、运动口号、运动标志等等。3)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对体育的价值观、集体舆论、体育传统、意识信念等,这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精华。[1]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高校体育文化大多数以“余暇体育”的形式进行。余暇体育不仅有学生自主锻炼的内容,还有学生学习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使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变得越明显、越成熟。 2)全面性 高校体育文化所创造的氛围能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道德性等方面的能力,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的集体感、运动后的轻松愉快感,学生自我选择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3)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它具有青年文化自身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体育科技、体育知识、体育艺术、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由此,通过院系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体育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4)创新性 体育充满着创造性的因素,体育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独立思考与活动的空间。高校体育文化为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发展体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 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近代以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现代大学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 华

文明校园演讲稿800字

文明校园演讲稿800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发展的历史了。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发展到如今一个礼乐具备的文明大国,文明的教 化无疑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文心雕龙》曾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闻名”。可见文明并 不仅仅只在历史的进程中,它还存在与我们的心中。万物源于心, 只有心中有文明,一切言行也就有了文明,作为“人”也就能光明 磊落,俯仰于世而无愧于心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日息万物的现代社会,我们担负着发展社会、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有人说,大学生是社会的良心。大 学生作为一代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正是以一颗颗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的赤诚之心,担当着正义与文明的化身,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孔颖达先贤曾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我们不仅 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丰富的才学,更要汲取先贤古人留给 我们的博大精神的精神财富,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塑造自身文明 修养,继而推及他人,推及社会,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推动奉献自己 绵薄之力。 但是,文明不只是一句单薄的口号,不只是心中坚定的信念,它还应该通过我们的行动以强大的姿态在社会舞台上发挥它的作用二 十一世纪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各种信息纷涌而出,各式纷繁复杂 的事件层出迭现,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精神文明却望其项背,不良信息蜂拥而至,社会道德沦丧,社会文明发展前进堪忧。其中 最为典型的一件事便是近日发生的“小悦悦事件”。20XX年10月 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 两辆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XX年10月21日,小悦 悦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离世。“小悦悦事件”如一支蜡烛照亮了当 代社会人心的冷漠,道德的沦丧,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如果我们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挥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发 挥的作用 班级:高分子1001 姓名:范霆学号:01210010501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民族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拥有着历史所以不能撼动的文化根基。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它也日益变得丰富,变得重实,而使其传承的责任也变得日趋重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学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功能,发挥好积极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一员的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来延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于是大学在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文化传承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我国来看,以儒学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官学和书院的教学传习和典籍整理才得以保存并绵延至今的;从西方来看,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保存的重要组织。大学之所以能够在文化继承和文化保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它拥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和设备,具备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人才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就是知识的传习和文化的濡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大学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发挥好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立足所在地域和地区的实际,组建相关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发掘、整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为此,应加快构建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在集体中求发展的价值观念、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等;大力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把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 1 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升身体素质,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2 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机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奥运为学校体育文化提供崭新平台。2008年5月8日,2008北京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峰顶成功点燃,奥运圣火登上了地球最高点。在全国人民为奥运圣火珠峰成功登顶而欢呼雀跃的同一时刻,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聚集一堂。就在同一天,“迎奥运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会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阳光体育与北京奥运交相辉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行。 2008年9月1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又发出展开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时间是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 日,主题为“阳光体育与祖国通行”要求家庭、学校、以及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让他们以健康的体魄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这个年体育与健康被人们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作为中考的必考项目,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健身习惯的主要途径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由此可见,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向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基本理念,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向发展。 3 大力展开阳光体育运动,促动学校体育发展 展开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教育部针对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而提出的一项增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措施,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而校园体育文化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作用和展开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无疑就是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促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促动学校体育发展,从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3.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范围内所表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点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

北大校训

北大校训 北大全称为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校训 由于复杂的历史渊源,今天的北京大学并无官方确认的正式校训。 最早关于北京大学校训的记载始于西南联大时期。1938年10月16日,西南联大常委会根据当时教育部的要求制定西南联大校训、校歌。委员会依据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训为基础,讨论联大校训。“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文字首次见于档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中庸》第十九章)委员会后确立“刚毅坚卓”为西南联大校训。 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院系调整而被解散并入北大的燕京大学,其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广为流传而被误认为是北京大学校训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实际上是指北京大学的校风,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则是北京大学的学风。 校歌 北大现在并无正式的校歌,但《燕园情》在北大学子之中是代代相传下来的传唱最广的歌曲。由周保平作词、孟卫东作曲。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学校文化 北京大学百余年来成长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北京大学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大学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我们对文化的界定上来看文化需要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创新。大学生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实践、建设的主体,是国家未来的责任的有力承担者,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能够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使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不断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已被视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而大学生无疑成为了实现好这一基本功能的主体。大学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多种文化创新的平台,提供给了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厚的土壤,我们有着坚实的外部条件的支撑。当今社会和教育部门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大学生各种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学校在学院设置、课程开设等各个方面也充分配合着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如我校的吴玉章学校,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还开设了多门文化素质公选课。文化素质公选课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现,对于丰富我们的人文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供文化创新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在文化传承上,大学生有着相对良好的文化接受能力与认知机会,因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同感。另外,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对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起着重要影响。我们有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文化道德规范,并带动影响他人。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感知欣赏能力。“你在欣赏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才能感觉到你触摸到了民族的灵魂。”我校开设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就是对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文化创新上,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进各种文化创新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化创新的挑战性及其带来的乐趣。我校一年一度的挑战杯比赛、各个学院学年初开展的寝室文化节,各种征文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都是培养我们创新能力的大好机会。通过大学生们的自主亲身参与,我们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衍生出很多新知识,这就达到了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大学生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继承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自觉的充当文化的传承者,对已有的文化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离开了创新的传承也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会导致文化的僵化,显得与整个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变得异常尴尬。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这并不是两个完全隔离开的身份,相反,我们要拔这两个任务统一在一起,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在学校组织发起的各类创新活动中将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求更有效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生团体给学校的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让我们的文化创意得以付诸实践。

大学校园文明礼仪演讲稿

大学校园文明礼仪演讲稿 篇【1】 大学是人生求学路上新的起点,也是培养个人修养的最好契机。沉浸在和谐的校园中 你就会发现:原来和谐是一种熏陶,一种感觉,一种氛围。我们讲和谐,那么究竟什么是 和谐呢?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歌曲中唱道:家合万事兴。可见,中国人民对和谐的殷切期待。既然如此那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众望 所归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才能渲染出氛围,寻找创建和谐校园的 途径就要从其组成说起,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探询和谐就要从自然 和人两方面说了。自然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 我们学校里的所见、所闻、所感无不是俯拾不完的美丽,清新的空气中荡漾着和谐温馨的 气息,那么心情会像阳光般灿烂,思想像雄鹰般翱翔,同时迸发出青春激昂的火花!唐人 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历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放眼现在,各高校 也以环境优美为亮点,想必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茵茵绿草,莺莺 鸟语让我们陶醉,亭榭交错,山水相映让我们痴迷。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潜移默 化的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人的因素,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 界的主导。和谐的人文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都属于人文的范畴, 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所在,因为一定程度上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来的重要。首先探讨人文 环境,教师们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儒雅的气质和风度时刻吸引我们以其为榜样,提高自 己的修养与内涵。人文环境是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校园里充盈着优雅和谐的氛围,徜 徉其间,熏陶渐染,人的心灵也会美化,潜意识里的自尊自爱被唤醒,达到和谐,岂不易哉?其次,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校园的和谐。大学里学生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 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会使校园融洽起来。在温暖的关怀与真切的感动里生活,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出心之相映的清脆,难道不是很美的事吗? 最后,一个和谐的校园,还应有意蕴丰赡的校园文化,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丰富多 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像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的伸展,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如鱼得水,畅游知识的海洋,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让我们学会办 事学会做人。如果没有校园文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无疑是一片荒漠,而和谐校园文化是一 种巨大无声力量,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是难得的甘露,从最微妙最深刻的方式进入灵 魂深处,滋润干涸的心灵。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是超凡脱 俗的世外高人,深藏不露,飘逸于浮云之上。它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 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情的 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篇【2】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 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