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

《子夜》的艺术成就

1、吴荪甫形象的塑造其他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一个典型形象。

首先,他的典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的身份。大地主的儿子,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第二,他游历过欧美,深懂现代大企业的管理之道,而且雄心勃勃,极想有所作为。他的梦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而他的梦想正是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梦想;第三,他不仅做梦,而且去实现梦,充分表现了他的魄力。

其次,他的悲剧性:第一,吴荪甫既被压迫者又是压迫者。帝国主义不允许吴荪甫的资本主义发展,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另外,他把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们,减工资、裁工,与工人产生矛盾,损害工人阶级的利益,显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性;第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当局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其命运必然的悲剧结局。

①赵伯韬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他有着两个身份:一个是他现代性的帝国主义财团在中国的代表即买办阶级资本家身份;一个是历史性的黑社会的身份。从他玩弄各式各样的女人的兽性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世界的卑鄙肮脏,那种强烈的私欲渴求与满足,正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裸露。

②屠维岳这个资本家的走狗形象塑造的也是相当成功的。吴荪甫要开除他时的反抗情绪,重用他时的奴才相,在破坏工潮运动中的阴险狡诈,从这个形象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走狗压迫工人阶级时的伪善而凶残的本性。

③30年代的大地主形象的塑造。吴老太爷进入上海看着繁华热闹的资本主义世界,中风死去,象征着吴老太爷这样的封建地主,一接触到资本主义的空气便“风化”了。而冯云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企图立足于上海。为达目的不惜牺牲女儿的色相,由于投机的盲目性,最终必然导致倾家荡产的悲剧结局。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新的经济危机面前苟延残踹的面目,他们为了生存下去,甚至顾不上传统封建伦理的礼规,从而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为中国人物形象的艺术长廊奉献了前所未有的典型形象。

2、结构恢宏、严谨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套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的艺术特征之一。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

从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网状结构”。这种艺术的胆识与气魄,具有大家的风范。因此,这部小说的开头就打破了一般小说描写的常规,显示出作品宏大严谨的结构特征。

3、开社会分析小说之先河

左翼文学的潮流,作家站在阶级的立场上,自觉运用阶级学解析社会人生,极为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

4、都市文学杰作长篇小说硕果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 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 (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浪漫主义特色

《屈原》浪漫主义特点 各位同学还有老师大家下午好,接下来我将代表我们班的男生为大家讲述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因为课本里对《屈原》的介绍十分少,三十年里也没有《屈原》的原文。所以呆会我们讲课将不会用到课本,所以还请大家把书本放在一边,只需要专心听我讲,谢谢。 由于老师提供的两本文献参考《郭沫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郭沫若名作欣赏》(工人出版社)均只有原文。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来自于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黄中模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郭沫若经典作品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著四川大学出版社以及网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相信大家上学以来,读过郭沫若的一些诗歌,比如初中时的《天上的街市》,因而对其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这里不多做介绍。 关于《屈原》, 郭沫若于1942年1月7日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lǘ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 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便是《屈原》。此剧以无比豪迈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讴歌了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咏此万古怀且邀琴月来 ——阮籍《咏怀》(其一)鉴赏 曾有段这样的经历,一读阮籍的《咏怀》诗,就不自觉地想起嵇康的古琴曲《广陵散》;反之,先听《广陵散》亦然。后来,慢慢地有些明白了,这诗心和琴心一样,都是在倾诉郁积诗人心中的万古情怀啊!《广陵散》,听起来是那样的压抑、沉重、冷涩,那如泣如诉、不绝如缕的幽咽旋律,让人隐约感到,这背后有难以言表的人生苦难,有说不尽的哀怨与愤懑。但音乐毕竟是抽象的艺术,旋律是“能指”,那么旋律的“所指”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嵇康知晓。相较而言,阮籍的《咏怀》诗可以用文学的意象,形象生动地诉说悲剧时代诗人的心曲。 阮籍与嵇康是挚友,他们都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时期。高贵乡公曹髦曾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父子,不仅篡逆之心早萌,而且为人更虚伪,猜忌心更重,在其高压统治下,鹰犬遍地,文网密布,曾使嵇康罹难,文士人人自危,欲苟活于世,也是难事。面对灾难人生,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首领的阮籍,一方面因为自己对现实的怨望和不满,任诞使酒,放浪形骸,尽使白眼。却又无可奈何;一方面迫于司马氏的淫威,虚与委蛇,委曲求全,不得已还要与统治者做某种合作或交换,但其内心是极其痛苦的。痛苦的根源是,阮籍感到,在司马氏专制的这块大地上铺就的人生道路是绝望之路——“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穷途末路,无路可走。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阮籍嵇康身上,而且体现在其他的古代诗人作品里,深埋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李白不是借醉酒写了“与尔同销万古愁”吗?阮籍的《咏怀》(其一),就非常具有原典意义。 金风送爽的秋夜,诗人却久久地难以成眠,这定是由于心事沉重吧?起身小坐片刻,或是披衣徘徊一番,也不妨为一种消愁的办法。但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如此端坐弹琴,却肯定不是文人一时的雅兴了。阮步兵所弹的这把古琴,肯定也有嵇叔夜那把的神韵——嵇康不是也写过“目送归鸿,手抚五弦”的诗句吗?也用古琴宣泄了难言又难忍的痛苦吗?琴是诗人可亲可敬的朋友,是他倾诉心曲的对象,是他向世界表明情感态度、传达信息的媒介。前此,“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写过《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后世的岳飞《小重山》中有“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因此,我们可以想见,

子夜的好句好段摘抄

子夜的好句好段摘抄 导读:好句: 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 微风吹过,雨帘斜了,像一根根的细丝奔向草木、墙壁。 雨水洒下来,各种花草的叶子上都凝结着一颗颗晶莹的水珠。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滴滴的小雨点,好像伴奏着一支小舞曲,我不禁被窗外的世界所诱惑。 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一滴钻到土里,又一滴钻到了小草的嘴里,找不到了。 雨点儿落在我的头上、身上,我仰面向上,闭着眼,张着口品着那点点雨珠,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细雨的浇灌下又长了许多。 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

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黑油油田野。 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如丝的'小雨从空中降落,雨点是那样小,雨帘是那样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 雨丝很细,很绵,像春天时空飘浮的柳絮。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刷得青山绿水、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 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只见北海怒涛翻滚,咆哮奔腾。骤雨抽打着地面,雨飞水溅,迷潆一片。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段落 雨从空中洒向各个角落,雨滴很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好看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我国讽刺文学来源悠久,先秦诸子寓言中,已有讽刺作品。从小说来说,在《西游记》里显露了幽默的讽刺锋芒,后来的《西游补》、《钟馗斩鬼传》等也是讽刺意味较多的长篇小说,但后者词意浅露,艺术上比较粗疏。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为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例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上,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 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 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

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论文作者:刘丽红 指导教师:张保宁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班级:(2)班 学号:0508010227 提交时间:2009年5 月5日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说明:本表填写后由学生妥善保存,毕业论文写成后将本表排放在论文封面之后装订存档。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摘要:本文旨在介绍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分四部分进行论证。首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政治现实下的处境来分析咏怀诗的内容;其次,从创作宗旨和体制结构论证咏怀诗对前人的借鉴和发展;再次,从三方面论证传统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典故引用等在咏怀诗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论证魏晋之际崇尚博物和异学风气的影响对咏怀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艺术特色;成因 The Artistic Traits and Forming Reasons of Ruan Ji’s Y onghuai Poems Abstract:The thesis will demonstrate the artistic traits and forming reasons of Ruan Ji’s Y onghuai Poems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to find out what effect the certain background, especially the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has had on the poems. Second, to study the writing motive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se poems, so as to prove the inheri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Third, to explain such ways of rhetoric as describing other things before pointing to the real object, symbolizing and using quotations from classics applied to these poems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lastly, to demonstrate the accelerating influences of the erudited and heretical views of Wei and Jin dynasty on Y onghuai Poems. Key W ords:Ruan Ji;Y onghuai Poems;Artistic traits; Forming reasons

《子夜》鉴赏

综合评价 《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也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其艺术特点如下: 1.宏大严谨的结构。《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以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心理描写大为突出,且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子夜》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够随着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人物形象 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是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但吴荪甫也有软弱空虚的另一面性格。他的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赵伯韬 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型。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走狗。后台的撑腰,使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小说中着重刻画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荪甫血本无归。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他精神上的极端腐朽。总之,这是一个坏得连自己都失去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精彩片段 吴荪甫挂上了听筒,脸色突又放沉了。这不是忧闷,这是震怒。韩孟翔那样靠不住,最不该!况且还有刘玉英!这不要脸的,两头做内线!多少大事坏在这种“部下”的没良心,不忠实!吴荪甫想起了恨得牙痒痒的。他是向来公道,从没亏待了谁,可是人家都“以怨报德”!不必说姓韩姓刘的了,就是自己的嫡亲妹子四小姐也不谅解,把他当作老虎似的,甚至逃出去不肯回来! 一阵怒火像乱箭一般直攒心头,吴荪甫全身都发抖了。他铁青着脸,咬紧牙齿在屋子里疾走。近来他的威严破坏到不成个样子了!他必须振作一番!眼前这交易所公债关口一过,他必须重建既往的威权!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他必须仍旧是一个威严神圣的化身!他一边走,一边想,预许给自己很多的期望,很多的未来计划!专等眼前这公债市场的斗争告一个有利的段落,他就要一一开始的!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浅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大学: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朱瑶 指导教师:和肖毅 摘要:《诗经》是距今三千年前后创作的结集。它所抒发的情感是真挚的,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赋、比、兴”作为最具特色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上古人们生活的面貌;在章法结构和句式上,重章复沓的结构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句式既以四言诗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得灵活自如。朴素自然地风格,诗人善于应用朴素的语言,白描手法,概括而具体的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如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艺术成就赋比兴四言诗重章复沓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大多数。质事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1、抒情诗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魏风》的《伐檀》、《硕鼠》一类对分配不平等、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鸨羽》一类对繁重徭役予以控诉的诗,《新台》、《墙有茨》一类讥讽统治者德行污秽的诗,都是作为下层民众所能感受的事情,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或亲历,是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取向。讥讽周幽王昏庸无能、进馋误国的《十月之交》、《雨无正》等,则是出自高官显吏之手。这说明,《诗经》表现不同阶级作者的不同视角、不同经历的各种生活感受,都是真实的。《诗经》的婚恋诗,或是表现婚恋表达青年男女的恋情,或是抒发夫妇之间的挚爱,或是表现婚恋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我心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至于那些人生感慨的作品,则更是最深刻的人生感受的真切表达。 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抒发爱恋,则径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有了情感摩擦,就直抒胸臆:“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爱情遇到阻碍,则呼天换地:“母也,不谅人知”。抒发夫妻间的相思,便直言“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总之,《诗经》的抒情就是这样坦言相对,毫无掩饰。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包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 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地劳作,但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穷困微贱的生存状态;又在衣、食、住方面对比贵公子和农夫的悬殊差距。随时平实的叙事,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再如《大雅》的史诗,在叙述周人的历史中,也熔铸着对祖先的崇敬和赞美。《生民》对后稷的神话记述,《公柳》每章都以“笃公刘”起唱,着力刻画他身先士卒,为民操劳的形象,虽然没有《颂》诗那样的直接颂扬,但崇敬和赞美之情已经洋溢其中。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含义解释不一,南宋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另一个是李仲蒙的解释:“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为之兴,物动情者也。”朱熹的说法比较平时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他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已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的不足。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特征,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的《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定之方中》等等。这类作品,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国风》中的《羔羊》、《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装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直言其志和直抒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文学编年- 国学论 坛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 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 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

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略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略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从古至今,阮籍咏怀诗(以下简称阮诗)的研究者大多认为,阮诗隐晦难懂,这是一大缺陷。其实,这正如有人说《左传》“富而艳”是“浮夸”,笔者认为,“隐晦难懂”正如“富而艳”一样,是一种艺术至境,而非阮诗的缺点。正由于阮诗“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卷二十三),才鞭策着越来越多的诗评者和诗作家去解读和借鉴阮诗的精华,这正是阮诗充满艺术生命力之所在。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略论之: 一、长于抒情 阮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非一时一地之作,是其一生政治感慨的记录。后人对之多有关注和评价,如: 钟嵘曰:“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诗品·上》)。 王世贞曰:“阮公在《咏怀》,远近之间,遇境即际,兴穷即止,坐不著论宗佳耳”(《艺苑巵言》卷三)。 陆时雍曰:“八十二首俱忧时闵乱”(《诗镜》卷七,《魏》第四)。 张燮曰:“《咏怀》八十二章,拉首阳,拍湘累,悲繁华,怜夭折,深心辘轳,而故作求价语杂之,盖身不能维世,帮逃为惊世。广武之叹,苏门之啸,穷途之恸,综忧乐而横歌哭,夫亦不得已者乎”(《增定阮步兵集序》)。 王夫之曰:“步兵咏怀自是旷代绝作……且其托体之妙,或以自安,或以自悼,或标物外之旨,或寄疾邪之思……,不但当时雄猜之渠长,无可施其怨忌,且使千秋以还了无觅脚根处”(《古诗评选》卷四)。 沈德潜曰:“阮公咏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古诗源》卷六)。 吴汝纶曰:“要其八十一章,决非一时之作,吾疑其总集平生所为诗,题为《咏怀》耳”(《古诗钞》卷二)。 作为玄学家的阮籍,其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 阮籍传》),诗人“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文选》李善注,卷二十三),故而“本有济世去”(《晋书? 阮籍传》)的他,在人命危贱的时代,迫于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其人生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寄情老庄,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满腔愤懑发而为咏怀诗,形成其为独特的抒情风格,其抒情意味极浓,各篇都有感而发。举以下几例以明之:《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清·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这首诗是他全部咏怀诗的序曲,为其咏怀诗奠定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基调。统观全诗,诗的主人公从夜中不寐而披衣弹琴,看到月映薄帷,感到风动衣襟,再听到或想象到孤鸿翔鸟,诗人以情观景,以景衬情,正如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卷下),“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人间词话》卷上)。诗人通过大胆的想象,层层变幻,把那难言的忧思和愤懑生动地表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其抒情的一大特色。 《咏怀》其十五: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何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胭脂泪"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着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原名为《夕阳》,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改为《子夜》。作者说:“《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快天亮了。”这是从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式而言的。茅盾创作《子夜》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驳斥当时对社会发展局势的种种错误认识。《子夜》的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的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 一直以来,许多评论家对《子夜》的评价毁誉纷呈,但这恰恰证明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复杂,不是一次性探索就可穷其奥秘的。《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取材方面、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 《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题材上非常广泛,具有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他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全景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宏大,具有深重历史感的鲜明特征。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虽然《子夜》完稿时最终偏重于都市描写,并明显使人感到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第四章游离于主要情节,但作者却始终不愿割舍,这就是出于再现社会“整个面貌”的总体来考虑的。 茅盾创作《子夜》时,为了取材的真实,在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他几乎每天都在“东奔西走”。他除了亲访现代都市各种身份的人物(企业家、商人、公务员、经纪人)外,并且实地考察了现代工业如丝厂和火柴厂,还亲自考察了现代交易市场如工伤证券交易所;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地调查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当时上海“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了雪铁龙,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该坐更高级的轿车。”通过实地调查,茅盾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这使他能于无形中消解自己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因此,《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类作品中得以独领风骚。 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阮籍《咏怀诗》比兴艺术研究

摘要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历来为人所称道,但也令人捉摸不透,扑朔迷离,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其文隐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这得归功于其“比兴”手法的应用。阮籍《咏怀诗》注本较多,最为出名的为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和伯君的《阮籍集校注》,其他的如晓音的《八代诗史》等都有对阮诗比兴手法的分析。本文从阮籍《咏怀诗》比兴手法的应用入手,分析比兴手法的概念,及在阮籍《咏怀诗》中的应用。并以《咏怀诗》的比兴手法为切入点,分析《诗经》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并重点论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对《诗经》、《楚辞》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分析其中的关系脉络,形成一条发展的线。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分析阮籍《咏怀诗》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比兴手法;意象。

ABSTRACT Ruan eighty-two "Chanting Poems" has always been praiseworthy, but it is unpredictable, confusing, reason, mostly because of its text obscure, subtl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course, thanks to its "Bi Xing" method application. Ji "Chanting Poems" Note the large, most famous for the yellow section of "Ruanbu Bing Chanting Poetry Notes", and Chen Bojun of the "Ruan set school note", others such as GE Xiao tone of the "eight-generation Epic" and others have a right Nguyen poetry than analysis of metaphor. This paper Ji "Chanting Poetry" Bixing method application,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metaphor than that, and in Ji "Chanting Poems" application. And "Chanting Poetry" Bixing approach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Book of Songs" Contrast Techniques in the creation of "Songs" of the "Book of Songs" Bix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and focus on argumentation Ruan eighty-two "Chanting poems "of the" Book of Songs "," Chu "Bix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echnique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context, the formation of a line of development.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and thus Ji "Chanting Poetry" than the use of metaphor. Key words:Ruan; "Chanting Poems"; Bixing practices; imager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