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子夜》写于1931年至1932年间,是茅盾作品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它从正面展现了30年代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全貌并揭示出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全书以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为主体,结构规模宏大,人物关系复杂,又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这一个点,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其艺术特征尤其值得我们探讨。

一、严谨宏大的结构:以人物为主,围绕中心轴

茅盾《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真实反映和还原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子夜》不仅是茅盾的成功,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与成功。《子夜》一开篇即以吴太爷的葬礼为基点,全方位的介绍了上海当时的风云人物,吴荪莆、赵伯韬、周仲伟、韩孟翔、杜竹斋等后来一系列影响巨大的人物。一时间吴太爷的葬礼便变成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他与他,他与她,她与她,谁又是谁故事中的主角。《子夜》洋洋洒洒写了70多个人物,却始终围绕民族资本家代表吴荪莆为中心点,围绕民族资本家吴荪莆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为主。一个主线,一个人物,一个中心点,架起的便是整部《子夜》。

二、史与诗的结合,典型环境的塑造

作者从吴太爷的视角出发,给我们塑造了夜上海的典型环境,灯红酒绿,奢靡泛滥,也为下面情节的铺陈做了伏笔。除了夜上海这一典型环境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用了较多笔墨记录了当时的大事件。茅盾的《子夜》其实被真实地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段历史

中,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描写,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因此,茅盾的子夜不可不谓史与诗的结合

三、勾画人物,注重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茅盾刻画一个人物的主要手段,《子夜》的成功除了规模宏大的艺术框架,茅盾对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心理描写。而《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更是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杜竹斋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来自农村资本家的心里矛盾,都让人印象深刻。

四、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个性化的语言描写,针对故事中的每个人。行为主体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因而引起的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使人见此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吴荪莆精明能干又冷酷无情,赵伯韬骄横狂妄又阴险狡诈,徐曼丽上海第一交际花的多情又无奈,周旋于各个大腕之间。茅盾的人物语言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一切的人物语言均符合一切的人物身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