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化、含义深刻的

话语,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智慧和传承。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

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比如,“骑虎难下”是一句中国常用的谚语,意为难以回头或难以扭转,在此谚语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通过比喻虎的性格来形容

困境。而在英国,“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是一句常见的谚语,意为手中一只鸟胜过树上两只鸟,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简洁,在信息传递上更直接。

其次,英汉谚语在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上存在不同。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

一句中文谚语,以食物为隐喻,强调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在英语中则有“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的谚语,意思和萝卜白菜类似,但更加注重个人的差异和多元性。这说明中国的谚语更加注重集体文化的思想,而英国的谚语则更注重个体多样

性。

再者,英汉谚语还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的差异。比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

鸟飞”是一句中国传统的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进取的态度。而在英国,有“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谚语,意思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避免冲突。这种谚语来自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当地风俗和文化,旨在帮助外来者适应当

地环境和习俗。

总之,英汉谚语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的智慧和传承。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加成功地

进行沟通和交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特征和比较 (一)习语的特征 短小精悍,意义丰富是英汉习语的重要特征。同样习语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习语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正是这些差异丰富了语言,让语言更具有超强的魅力。另外,习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即习语的语义必须通过词的固定组合来体现。然而这种体现并不是组合中各词字面意义的简单总和,其语义有时要通过形象比喻,有时又背离逻辑而无理可喻,结果往往与原词大相径庭,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要理解英语习语,千万不能从表层的词义获得其语义。 (二)英汉习语的对比 从形式和意义上看,英汉习语和汉语习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些异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和汉语形义完全相同,例如: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以上这些例子英语和汉语的形义都是完全相同的。它们基本上都可以逐字翻译,或者从字面上看出它们的含义,它们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形义部分相同,例如: a lion in the path拦路虎 talk horse吹牛

这些例子都是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的形义只有部分相同,它们大部分是一些成语和俗语,由于文化差异,它们的喻体不一样,但实质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十分的形象生动。 3.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看似相同,实则不相同,例如: pull one's leg欺骗某人或戏弄某人。(不是:拖某人的后腿。) a walking skeleton骨瘦如柴的人。(不是:行尸走肉。) 上述的例子都是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看似相同,实际上却不相同。它们不能从字面上逐个翻译,否则会造成错译等,它们各自有独特的意思,都让人印象深刻. 4.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习语,例如: Child’s play非常容易作的事。 go great guns生龙活虎地做某事。 这些例子是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习语,只能用一些短句或词组结合起来表达它的意思。它们从字面上几乎是看不出它的具体含义。这些习语很多是来自一些历史典故,千万不能照字面死译、硬译。 二、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岛国,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英语中很多习语都与航海相关。如: all at sea (茫然不知所措) half sea over (饮酒过多)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二) 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 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1?币?言 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自然环境 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 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 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 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2宗教信仰 宗教在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念在英语谚语中 随处可见。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

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 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言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象化、含义深刻的 话语,体现了一种语言文化的智慧和传承。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 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比如,“骑虎难下”是一句中国常用的谚语,意为难以回头或难以扭转,在此谚语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手法,通过比喻虎的性格来形容 困境。而在英国,“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是一句常见的谚语,意为手中一只鸟胜过树上两只鸟,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简洁,在信息传递上更直接。 其次,英汉谚语在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上存在不同。比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 一句中文谚语,以食物为隐喻,强调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在英语中则有“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的谚语,意思和萝卜白菜类似,但更加注重个人的差异和多元性。这说明中国的谚语更加注重集体文化的思想,而英国的谚语则更注重个体多样 性。 再者,英汉谚语还存在着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的差异。比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 鸟飞”是一句中国传统的谚语,充分表达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进取的态度。而在英国,有“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谚语,意思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避免冲突。这种谚语来自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当地风俗和文化,旨在帮助外来者适应当 地环境和习俗。 总之,英汉谚语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各自文化的智慧和传承。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需要深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加成功地 进行沟通和交流。

【论文】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关键字】论文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句式、语义系统之间的语系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语句差异、思维差异与文化内涵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一定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某种文化内涵。于是深富特定民族情感、内涵深厚的一种语言就会成为译者极难克服的对手。有学者把英汉语言与中西思维方式、民族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单向、双向或交叉对比研究,但“ 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 [ 1 ]这始终是英汉互译困难的焦点所在。因此,只有明晰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才能保证翻译的顺利进行。 一、英汉语句差异 (一)英汉词汇现象对比 1 .意义差异“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词化程度相当高,即在英语词汇中存在大量分析型语 言(如汉语要用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单个词)。” [ 2 ]译者熟练掌握英语的这种特点,就可以使译文简洁。英语中有不少单个动词隐含着“make +宾语+补语” 的意思,“v . + adv” ,“v . + like” “v .+with” 这些复杂的意思。英语一个动词,汉语要用一个短语词组来表达。如果在汉译英中正确运用这种动词,就简洁多了。由于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大都是从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来的,而很多动词或形容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主语或并与之搭配, 因此单个抽象名词隐含一个主谓或动宾结构的内容。 2 .词类差异 “ 英汉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便是体现在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 3 ]。汉语动词灵活多变,表现力极强。沈家煊认为,汉语在句法上遵循时间顺序的相似原则,这是因为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采用直接映照的方法。[ 4 ]汉语句序体现认知次序,多述谓成分线性排列。因此“ 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为高。” [ 5 ]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汉语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逐步交待、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从使用方法上来看,汉语动词的连用和叠用非常普遍,而在英语中习惯用非谓语动词形式。例如:他出去迎接妈妈。He went out t o meet hismother . (汉语后一个动词在英语中变成不定式)英语句子中,主要采用主谓结构。由于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句子中一般只能有一个谓语,它是句子的轴心。然后借用名词来表达,而名词之间则使用介词加以串通。所以英语中名词与介词等词类占优势。下例中英语中的名词、介词等只能译成相应的汉语动词:He cried at the news . 听到这个消息他哭了。此外还有搭配方面的差异等。 (二) 英汉句法现象对比 1 .句型差异英语表达常呈“ 浓缩性现象” ,汉语表达常呈“ 展开性现象” 。“ 由于英民族常取‘浓缩型’ 的思维方式,喜欢将众多的信息靠多种手段集中于一个单位加以思考,因而表达时往往倾向于取较低的句法单位。” “ 而汉民族往往更趋向于把问题层层铺开,用节节短句逐点交代。” [ 6 ]因此,英语多用长句,而汉语中短句占优势。例如:We have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technol ogical capabil2ity which enables us t o seek out uni maginably distant civiliza2ti on even if they are no more advanced than me . (我们已经具备了一种非凡的 技术能力,这种技术能力使我们搜索到无比遥远的文明世界,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先进。)英语表达复杂的意思时,偏爱借助连接词(如上句中的which、even if )用长句连贯地加以表达。而汉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侧重于用短句。如上例中,把一个长句分解成三个短句,使整个句子节奏分明,脉络清楚,正所谓“ 大珠小珠落玉盘” 。因此长句和短句的习惯差异在我们平时的翻译中要加以注意。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是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成语或短句,用来传达一种智慧或道理。尽管英汉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谚语。本文将比较英汉语谚语的文化差异,并介绍几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 英汉语谚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汉语谚语通常更加直接和形象化,而英语谚语更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中文谚语“一步一个脚印”意味着要踏实一点,努力逐步达到目标。而英语谚语“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传达了相同的意思,但使用了隐喻来强调事情需要时间来完成。 英汉语谚语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英语谚语常常与英国历史、文学和宗教有关,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后有阳光)源于英国天气多变的特点,表达了乐观与希望。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多地与中国历史、哲学和民俗有关。中文谚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英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英语谚语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自己追求幸福和成功。英语谚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自力更生。相比之下,汉语谚语更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努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的观念。 英汉语谚语在形式和语言结构上也有所不同。英语谚语通常是使用句子形式,而中文谚语更偏向于短句形式。这反映了英语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思想和理念,而汉语更注重简洁和意象的传达。 英汉语谚语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英语谚语更倾向于比喻和隐喻的使用,强调个人自主和个人利益,而汉语谚语则更加直接和形象化,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近年来,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紧密。中文和英语作为 两种不同的语言,自然会存在着很多差异。而这些语言差异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本 文将深入探讨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 在探究英汉语言差异与文化思想的关系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文化思想。文化 思想是指在某一特定社会中,所有与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有关的价值观念、信仰和 知识等的总和。语言是一种文化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交流中。因此,语言往往反映 了特定人群的文化思想。 一种语言中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是由该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决 定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下,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 往往会体现在谚语上。 谚语是一种民间语言文学,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许多谚语要想 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思想,需要了解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环境。 1.对时间的描述 时间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英汉谚语中有许多涉及时间的表达方式。与中文谚语相比,英语谚语更注重时间的实用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的文化内涵和 人际关系。 例如: 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中文谚语: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时间如箭一般飞逝,日月如梭一般流转。) 英语谚语中的“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不可挽回性以及经济利益的重要性,而中文谚语则更注重时间流逝的速度和人生短暂的意义。 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描述事物的谚语,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事物的态度。 英语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乌云背后必有阳光。) 中文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受到困扰反而有好运,也就是说,困境往往为好 运铺平道路。)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英汉习语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成为英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英汉习语的定义、特点、来源和分析四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定义和特点 英汉习语,是指用一些固定短语来代表一些完整的说法,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通常不能按字面直译,同时,对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也会存在差异。英汉习语的定义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固定短语、文化内涵和语言习惯。英汉习语可以根据语法特征分类为“动物类”、“天文地理类”、“人类行为类”,以及“客观事物类”等四类。 英汉习语的特点表现为字面含义与实际意义不一致,具有词汇典故性;有效传递文化内涵,反映人类的思想、历史、习惯等方面的特征;语言风格丰富,充满幽默和诙谐感,极具表现力。 二、英汉习语的来源和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有些是汲取自一些典故或传说故事,有些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提取的,还有一些是由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演变的。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导致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差异。

1.文化价值观。英国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竞争性、个性化,主张独立自主、追求自由。中国文化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合作性、整体性的,承认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抑制,强调集体的利益、荣誉和责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英汉习语中,导致其含义的不同和使用场合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Go Dutch”表示“各付各的”,而在中国,“AA制”则是表示“各自承担自己的消费开支”,可以看出英汉习语的差异也是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文化的不同,用词和想法也就有了深刻的差异。 2.语言差异。英汉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法差异、词汇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例如,在英语中,“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是下大雨,而在汉语中则是“狗屎运”的意思,比如“Tom had won his third lottery. Raining cats and dogs, was it?”翻译成中文可能是这样的:“汤姆赢了他的第三个彩票。他简直是狗屎运,不是吗?” 这种差异不是字面上的翻译,而是文化和语言的交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的语法和词义的学习外,还需要了解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三、英汉习语的分析 英汉习语的文化分析是学习与研究英汉习语的重要途径。它主要包括对英汉习语发展史、文化内涵、分类和实际应用的分析。 1.英汉习语发展史的分析。英汉习语的发展历程紧密地与两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例如,“姜太公钓鱼”,是

关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分析

关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分析 关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分析语言文化差异出如今不同国家的语言应用者的交流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开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严密,个体之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带来许多误解,甚至出现过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是弥合文化差异,使不同于语言应用者可以进展无障碍的沟通。英语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多的外语,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外语教学科目,讨论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我国的英语教学锅中以及英语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 1.语词运用上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政权体制、国民心理环境,文化的主流思想完全不一致,很多英语学习者和应用者,都无视了这样的语言心理根底,因此,在理解英语表达方面出现了一些误解。常见的误解存在于单词的理解上,英语中的dargon并非汉语中的龙,具有神圣、桔祥的意思,而是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而英语中也不存在吃了么?这样的问候。很多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意义方面的误解,使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都存在着问题。 3.语言习惯上的文化差异。只有真正地理解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才可以促使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提升跨文化交际质量,英语国家与汉语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习惯也完全不一样。语言习惯在人们日常实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是完全建立在文化根底上的。例如在对方表达谢意后,英语语言习惯中常用 You arewele. 来应对对方的 Thank you. 但是在汉语语言习惯中却较为习惯使用Never mind.进展表达,这一词在英语中具有不介意的意思,假设交际中使用此词汇,那么必然会造成交际对方的误解。 二、弥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方法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 谚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英谚语都富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为人们提供指导。本文将从汉英谚语的背景、特点、使用场景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汉英谚语对比 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汉语谚语通常以对仗、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主,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达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英语谚语则以直白的语言陈述事实,道理深刻,言简意赅,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汉英谚语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汉语谚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道德、礼仪,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表达感恩回报的思想。英语谚语则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和竞争,如“No pain, no gain.”(无苦无甜)反映了努力付出才有回报的观念。 使用场景 汉英谚语的使用场景大多与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场合密切相关。汉语谚语在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应用广泛。如“礼到

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表达礼仪的重要性。英语谚语则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作用,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提醒人们注意健康饮食。 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汉英谚语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汉英谚语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次,通过学习汉英谚语,学生可以丰富语言表达,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汉英谚语的寓意深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在具体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文化背景引入:介绍汉英谚语的背景和出处,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2、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汉英谚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视角。 3、情境演绎:组织学生表演汉英谚语所蕴含的故事或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谚语的含义和用法。 4、创作应用: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汉英谚语,结合课堂讨论、作文等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英汉谚语对比研究 作者:陈志军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0期 摘要:谚语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研究了英语谚语在翻译时的一些技巧,最后着重指出了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谚语英汉对比跨文化交际 谚语是各国文化宝库中的串串明珠,是整个民族中千百万人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谚语是人民大众和文学作家在自身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锤炼出来的最通俗、最简练、最实用的大众化语言。谚语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结构紧凑、风格鲜明、寓意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语言各不相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某些共性,英汉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英汉谚语也存在相同之处。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又存在差异。英汉谚语有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汉谚语的语言具有简练和生动形象的特点。英汉谚语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观差异 价值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开创新生活。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以禁欲主义为目标的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更侧重时间和财富的关系。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

英汉谚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比分析

浅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摘要: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道德观念、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引言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谚语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规范。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道德观念的差异 从总体上说,中国和西方在传统道德观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赞颂勤劳、节俭、重视诚实、谦虚等。而事实上也有很多是同中有异,

有些则是迥然不同。下面对反映这些道德观念不同的谚语来加以分析。在西方,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是有罪的。一个人要想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圣经》说道:“不要评断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因此西方人不去议论别人,把搬弄是非视作可耻的事,并且他们认为个人隐私是不可侵犯的。谚语有:A tattler is w 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坏。)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有道德的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谚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中国文化认为,如果你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那是无法隐瞒的,当然也无需隐瞒。所以谚语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中国人在这样一种心态之下,说说别人的隐私,也就无所顾忌了。 2.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摘要:谚语,顾名思义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 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句式也大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 的短句或韵语。谚语,不仅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人民群众智慧的果实。汉英 谚语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十分庞大。 本文着重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各自的成因,研究了一 些英汉谚语翻译的技巧,最后强调英汉语谚语文化在当今世界各国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谚语;英汉语对比;跨文化交际 一、介绍 谚语,是由民间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较为定性的特殊语句,是广大民众智慧 与经验的体现。因此,谚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可以说,英汉语的谚语都具有结构 紧凑、风格独特、寓意深刻,使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语言各不相同,文化与风俗习惯也相差甚远,但由于人们的心理与 个性的特点存在着共性,因此,英汉语的谚语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索要表达的含义都 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然而,有共性就必然存在着差异,由于各国的具体文化与风俗之间 存在着不同的背景,因此,英汉语的谚语也存在着差异。英汉谚语有着类似的文化起源和 语言特点,起初也大多来自于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以及外来语。 二、英汉语谚语文化差异的体现 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实践的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以及读者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外国的谚语,尤其是英语中的谚语。 然而,英汉谚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生活环境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理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差异。 从地理方面的差异来看: 地理和气候环境对谚语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以英国为例,英国人早期大多居住在 海边且以捕鱼和航海为生,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惯以及居住环境就对其谚语的形成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例如:“Neverfryafishtillitiscaught.”(鱼没捉到手,不要忙着煎)。与 英国不同的是,中国早期主要以农业为主,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谚语。例如:行动是果实,言语是树叶。 从人文环境的差异来看: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谚语语言特征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谚语语言特征差异 谚语是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谚语因受到民族生存环境、生活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极具民族性。本文从历史渊源入手,通过文化视角对中西方谚语特征进行对比性研究,旨在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英汉谚语的差异,以便促进跨文化交际。 标签:英汉谚语;文化差异;语言对比; 一、引言 谚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语句,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之明镜”,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生活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物产风貌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表达了一个民族对世态、生存方面的哲理性思考和待人处事方面的睿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和生动的口语化等特点。它语言洗练优美,教诲意义深刻,代表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明。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谚语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折射出文化所涵盖的历史,世界观以及语言功能等等。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汉语里有丰富的谚语,英语也是如此。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差异和语言特征三方面进行中西方谚语对比研究。旨在豐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二、中英谚语不同的历史渊源 (一)来源不同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西方谚语有许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Give everyone his due.”(一视同仁)。该谚语反映了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教义。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是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关的谚语如下: (1)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3)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汉语中的谚语则受到“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儒家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道家的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汉唐期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寺庙、道观比比皆是,因此相关的谚语俯拾皆是。如:“不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