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例一:

入关告谕

刘邦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

父老乡亲受秦朝苛严的法治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的人灭族,两人私语的要抓住在闹市上杀头暴尸示众。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咸阳的人就拥立他为王,(现在我先入咸阳),我应当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百姓相约立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和偷盗的要治罪。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废除。官吏百姓都安稳依旧。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况且我驻军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诸侯到达而制定约束罢。

例二:

禁馈赠告示

海瑞

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谓之意有希求者,盖亿官府不易反面。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嘱论罪。虽系乡宦礼物,把门皂隶先禀明后许放入。其以他物装载,把门人误不搜检者,重责枷号。

【译文】

接受所辖部下赠送的土特产品礼物,接受的人要受笞刑四十,参与的人比笞刑减一等,法律上有明文禁止。粮长、里长各色人物经常给上司送柴送菜,制止不住。探究馈送禁止不住的原因,大概是继承往日的风气,如今把这馈送看作是平常事情。送礼的这班人名义上是奉承官府,意下却实际是另有所图。说他意下另有所图的原因,大概料想官府不会轻易翻脸。如今稍献殷勤,他日承办公事,巧收私帐,多征收些钱粮,占别人的便宜,能够肆意行事无所顾忌。假如真有馈送的美意,那就周济你那乡邻中的急需者。官吏有俸禄,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增长财富?馈送给官吏的礼物,来自于百姓,(可馈送的人)送出一礼却能收回十礼,这个陷阱不浅呀。今后凡是有送柴送菜进县衙门的,以贿赂记罪。即使是乡绅的礼物,守门差役也应先禀报明白经允可才能放入。送礼的人用其它东西伪装入县衙,守门人失责不搜验的,戴上枷号从重责罚。

例三:

戒浮文巧言谕

洪仁玕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顶天扶朝纲幼赞王蒙、殿前忠诚贰天将李,为宣谕合朝内外官员书士人等一体知悉,照得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恭惟天父、天兄大开天恩,亲命我真圣主天王降凡作主,施行正道,存真去伪,一洗颓风。

是以前蒙我真圣主降诏,凡前代一切文契书籍不合天情者,概从删除。即“六经”等书,亦皆蒙御笔改正。非我真圣主不恤操劳,诚恐其诱惑人心,紊乱真道,故不得不亟于弃伪从真,去浮存实,使人人共知虚文之不足尚,而真理自在人心也。况现当开国之际,一应奏章文谕,尤属政治所关,更当朴实明晓,不得稍有激刺。挑唆反间,故令人惊奇危惧之笔。且具本章,不得用“龙德”、“龙颜”及“百灵”、“承运”、“社稷”、“宗庙”等妖魔字样。至祝寿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尤属不伦,且涉妄诞。推原其故,盖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气盛,喜骋雄谈;或新进恃才,欲夸学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倘或听之不聪,即将贻误非浅。可见用浮文者,不惟无益于事,而且有害于事也。

本军师等近日登朝,荷蒙真圣主面降圣诏:“首要认识天恩,主恩,东、西王恩。次要实叙其事,从某年月日而来,从何地何人证据,一一叙明,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但有虔恭之意,不须古典之言,故朕改《字典》为《字义》也。”本军师等朝奏,钦遵之下,不胜敬凛。为此特颁宣谕,仰合朝内外官员书士人等一体周知;嗣后本章禀奏,以及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才合天情,才符真道。切不可仍蹈积习,从事虚浮,有负本军师等淳淳谕戒之至意焉。特此宣谕,各宜凛遵!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月日宣谕

【译文】

天父基督教上帝耶和华、天兄基督教救世主耶稣、天王洪秀全、太平天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洪仁玕、顶天扶朝纲幼赞王蒙时雍、殿前忠诚贰天将李春发,发宣告让全天朝内内外外官员文书等有关人员全部知道:据考察了解到,文章用于记载实事,浮饰的词藻文风出现的地方应该删除,言辞贵在顺从心意而出,矫饰的言辞从来就应该禁止。想到天父耶和华、天兄耶稣大开天恩,亲自派我们的真圣主天王洪秀全降临尘世替我们作主,施行正道,去伪存真,全部洗除颓丧风气。所以前不久承蒙我们的真圣主下诏,前代一切文契书籍凡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律删除掉。即使是“六经”这样的书籍,也都要经过天王亲笔删定。不是我们真圣主不惜操劳,实在是怕那些书籍诱惑人心,搞乱了真道,所以不得不急于去伪存真,去浮存实,使人人都知道虚浮的文风不值得崇尚,这样真理自然就深入人心了。况且现在正是开国之际,所有奏章文告,特别与政治有关,更应当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不应该有偏激讽刺,挑拔离间,故意叫人担心害怕的文字。并且书写本章,不准用“龙德”、“龙颜”及“百灵”、“承运”、“社稷”、“宗庙”等妖魔字样。至于祝寿的那套浮词,如“鹤算”、“龟年”、“岳降嵩生”及“三生有幸”字样,更是属于不伦不类,几乎是虚妄荒诞。推究原因,大概由于文人学士,有的年青气盛,喜欢发挥健谈特长;有的刚刚科举中榜依仗文才,想吹嘘学识渊博。甚至到舞文弄墨的地步,同一说法用了褒贬色彩不同的词,就会判定事物的高低优劣,对同一件事的说法模棱两可,就会使是非难分。假若听觉不灵敏,就会贻误不浅。可见写浮文的人,不但对事情没有益处,反而对事情有害。

本军师等人近日上朝,承蒙真圣主天王当面降下圣诏:“第一要认识

天恩、主恩、东、西王的恩德。第二就是要平实地叙述事理,从什么年月日来,有何地、何人做依据,一笔笔都要写清楚,一句句都要有来历,不应有一个词语的矫饰,容不得有半个字的虚浮;仅留虔诚恭谦的语意,不必引用古典浮虚的言辞,所以我改《字典》叫《字义》。”本军师等人早朝奏明,恭敬地适从,敬畏不已。为此特颁宣告,切盼天朝内外官员文书人员全体都知晓;日后的本章禀奏,以及公文书信,全都要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这样才符合自然情况,才符合真理规律。万不能仍旧重蹈积习,故弄虚浮,辜负本军师等人淳淳劝戒的好意呢。特此宣告,都应当敬畏地遵从!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某月某日宣告。

例四:

诰四海安居乐业谕

杨秀清肖朝贵

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为诰谕四民各安常业事:照得天意既定,人心宜从,天既生真主以御民,则民自宜倾心而向化。慨自胡奴扰乱中国以来,率民拜邪神而弃真神,叛逆上帝,倡民变妖类,迥非人类,触怒皇天。兼且暴虐我黎庶,残害我生灵,肆铜臭之熏天,令斯文以扫地。农工作苦,岁受其殃,商贾通往,关征其税,四海伤心,中原怒目。

本军师奉天命之用休不忍斯民于涂炭,创义旗以剿妖胡,兴王师以灭魔鬼,乃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犹解倒悬,本天意之昭彰,证人心之响应。自广西起义以来,所到之处,抗王师者前徒倒投顺之戈,凛天威者闻风丧妖人之胆。

兹建王业,切诰苍生,速宜敬拜上帝,毁除邪神,以奖天衷,以受天福,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群黎毋容震慑,当旅市之不惊,念其苏之有望。为此特行诰谕,安尔善良,布告天下,咸晓万方,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太平天国癸丑三年五月初一日诰谕

【译文】

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向四方百姓发布安居乐业告示:考察得知天意已定,人心应该顺从天意,上天已经降生真主洪秀全来管理黎民百姓,那么黎民百姓自然应当竭尽诚心归向并接受教化。概叹自从满鞑子扰乱中国以来,率领百姓崇拜邪神却放弃真神,判逆了上帝,引导人民变成了妖类,不成人样了,触怒了皇天上帝。加之还残暴虐待我黎民,杀害我百姓,放纵全国铜臭气熏天,对读书人横加践踏。农民工作劳苦,每年遭受祸殃,商人来往,关卡征收他们重税,(以致)四海黎民伤心,全国百姓愤怒。

本军师无论是从事这个使命或者停下来,都是遵奉着上帝的旨意,不忍心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举义旗来剿灭妖胡,发动王师来消灭魔

鬼,所经过的郡县,象下了一场及时雨,旌旗指到的地方,就象解救了被倒吊的人一样,依着非常明确的天帝意旨,证验了人心象声音回应一样拥护。从广西金田起义以来,到的地方,反抗太平军的军队,前锋纷纷倒戈投降,畏惧太平军神威的人使妖人听到风声都吓破了胆。

现在正创建帝王大业,殷切地告诫全体百姓,应该迅速敬拜上帝,毁除邪神,来赞美天帝之心,从而接受上天赐福,读书人、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各自效力于自己的行业。从这个告示以后,你们都应安居家园,安操旧业,太平军决不侵犯你们一丝一毫东西,全体黎民百姓不要害怕,应该旅行和买卖的照常进行不要受到惊扰,想到老百姓获得复苏和生息就在眼前了。为此特发告示,安抚你们从事善良,通告天下,使各地都知道,人人都敬畏地遵守不要违越,特此告示。

太平天国癸丑三年五月初一日告示。

例五:

翼王石达开出走告示

石达开

为沥剖血陈,谆谕众军民。自愧无才智,天恩愧荷深。惟矢忠真志,

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世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衷,定蒙圣鉴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疑多将图害,百喙难分清。惟是用奋勉,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惟期成功后,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谆谕众军民,依然守本分,各自立功名,或随本主将,亦一样立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译文】

为了表明心迹,我耐心地告诉众军民。自我惭愧才智不高,却深受天王大恩。只有发誓全心全意,小小一片丹心,上能面对皇天,下能对证世人。去年天京变乱起祸殃,慌忙返京赶平叛,自以为此举只是表愚忠,定能得到天王的体谅,可是事情竟不是这样结果,天王频频下诏降旨接连不断,对我产生的重重疑虑和猜忌,一笔真难述说清楚。疑忌多了会对我图谋迫害,纵有百口也难以分辩。只好重振精神奋力自勉,出兵征讨再表忠君的真诚,尽力酬谢上帝的厚德,竭力报答天王的大恩。只期望成功以后,实现我的志向再重新归队。为了这次出征我耐心的发此告示,耐心地告示全体军民,依然要各守本分,各立功名,有的人如愿跟随本主将,也一样能杀敌建立功勋。等到一统天下日子太平,各自都邀功行赏享受天恩殊荣。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 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还规定了密奏用封事,以及其它上行、平行、下行的各种文体如疏、状、白、事、露布、移、檄、教、牒等等。对于秘书人才的选拔,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学僮年十七以上,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岁终,赴郡试八体书,第一名要由郡守推荐给太史复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中书省史书令史)又因为大乱之后,典章缺失,儒士知古而不知今,不得不依靠文吏以理烦治剧。史书上说,当时文章气节之士,如陈蕃、李膺辈,多起于掾吏。光武帝曾下诏,要丞相考核官吏,凡不熟悉治业务、书疏不端正的,要连同推荐人一同办罪,这也是促使重视吏治的原因。汉代的公文体制较前代逐渐完备,连文件尺寸、起首和结束语的写法及行款数目,具名姓的等级规矩,都有明确的程式。还规定了以封囊的颜色来区别文件缓急程度,如平件用青色,急件用赤白二色,密件用黑色。汉代很多文牍出于名儒硕彦之手,但有些教令议论过高,似是而非,不切实际。如曹褒敕吏勿杀盗徒,甘以身坐全其性命;法雄禁捕虎狼谓仁义可以感化,后人讥为迂阔之论。而孔融高谈教令,“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崔琰传》注),这也说明公牍开始走向虚名无实,追求词藻的歧路。魏晋六朝文书,名目上虽然也有所兴革,但基本上仍承袭旧制,变化不大。六朝时由于文、笔之分,有能为表奏收檄而不能诗文者,也有诗文造诣极深而不能为记室参军之职的。社会上一反汉代故常,形成重文章轻笔札的风气,以致记室人才难得,公牍也深受当时文章雕绘藻饰的影响,所谓“挹之无穷,按之无实”,浮文满纸。台阁重臣十之八九不能动笔。《魏书?王肃传》注说:“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说,象锺繇、王朗这样的卿相,连朝廷奏议都“搁笔不能措手”。《文心雕龙》指出了公牍是“艺

档案学原理中级

结绳、刻契等原始记录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 档案的产生必定是以文字产生为前提条件的。 《尚书》是上古历代文书的汇编,是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从最早的档案产生始,大致经历了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以及电子档案7种形式。 甲骨文,是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 古人称铜为金,故金文也称钟鼎文,一般是指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石刻档案因以石质材料为载体而得名,是我国古代的珍贵档案之一。著名的东周初年的10块“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较有系统内容的石刻档案。 版牍一般不用来写书,主要画地图和写公文信札。 缣帛档案是一种书写于丝织品上的文件遗存,它与简牍档案几乎同时产生。现存的嫌帛档案有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书,属于战国时代的古文书。汉墓中发现有较多的帛书,其中有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舆图档案,也是世界上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地图。 从汉到晋数百年间,处于简、帛、纸并用的过渡时期。 巴勒摩石碑,是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历史记录,成为研究埃及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档案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社会需要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1987.9.5《档案法》中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属性:1、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正确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对于做好档案工作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档案是历史真迹;便于认识档案与文件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划清档案与图书、资料的界限。2、档案的真实可靠性。可靠性取决于两个因素:文件形式完整程度和对文件形成过程的控制程度。 国家档案全宗: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其实质是档案的所有权及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的这种可资为证的特性,构成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价值形态:1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根据档案价值实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称为现行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有用性。2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第一价值是指对其形成单位的原始价值,第二价值是指其对社会、公民的社会价值。档案价值实现规律:(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1、由于档案主体扩展而导致的档案价值扩展2、由于档案作用性质的变化而导致档案价值的扩展(二)时效律1、档案与利用者需求之间的时效性2、档案价值形态的时效性(三)条件律(四)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五)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 古代史官的设置,是我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开端。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非独立系统到独立系统,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由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由封闭管理到开放系统发展的。 周代设五史,分别是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国家和地方档案局的成立,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单独设立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本质,推动着档案工作的发展。 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第一层次应划分为: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和档案工作反馈信息处理3个子系统。 档案信息加工由下列三项工作构成:编制档案目录、汇编档案文献、编写参考资料。 档案工作信息反馈归纳起来:一是来自档案用户对档案馆(室)服务工作的评价、意见和要求。二是来自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在档案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改进工作质量的建议。 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标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说,档案工作实质上就是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档案的效益包括三部分人的劳动成果:一是档案形成者,二是档案工作者,三是档案利用者。 档案工作效益的特点:一档案工作效益的社会性,二档案工作效益的隐蔽性,1·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间接性2、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确定性3、模糊性三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齐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服务原则。把是否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作为衡量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集中统一原则是国家管理档案事业的一项组织原则,指按照国家制定的档案法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内容包括:一、建立各级档案保管机构,分别集中管理国

公文历史沿革

“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著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三、金文公文,我国石器时代结束,便进入“青铜时代”,约跨夏、商、西周、春秋几个不同时期,到了战国又进入"铁器时代"。这漫长时期中的金文,如西周著名的《毛公鼎》,铭文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周宣王诰戒和褒赏臣下毛公碚事。1975年在陕西歧山还发现了西周后期的四件金文器,有一件铸有两个奴隶主打官司判决词的“朕”(音镇)、“匜”(音仪),记载下了西周的司法公文。 四、简册公文,简牍指竹、木片,集一束简牍用麻绳、丝绳或牛皮筋联串起来叫“简编成册”,可以记载较多的信息。孔子读《易经》曾“韦编三绝”,以及近年来发掘的《云梦秦简》等,均说明从春秋至秦汉都曾用简册以记载大量文字信息,在纸张未普遍流行前,简册是公文记述传递的一种主要形式。五、缣帛公文,即丝织品公文,春秋战国时已有,秦汉时更大量使用,这时的公文已经是用笔书写,并能舒卷,保存及传递都较方便,逐步取代了简册,据《文献通考》记,东汉末董卓破洛阳,曾放纵部下大肆抢掠宫中缣帛公文档案,作成帷帐包囊使用,可见其数量之丰。六、石刻公文,已知最早的石鼓文,据郭沫若考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唐人称“文王之鼓”,分列在十个鼓形石墩上,举世闻名。秦始皇很喜欢到处“立石刻,颂秦德”。朱元璋也把一些制度、规定刻于石上。石刻比较笨重,不利传递,但保存较久,多用于“周知性”公文,后逐步向墓碑方面发展了。七、纸质公文,据考古发掘,我国在西汉末已能造纸,新疆及西安灞桥均曾发掘出汉纸,但当时还不普遍,及东晋末太尉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公文就都用纸书写了。纸质公文的出现,是一大进步,纸既方便、低廉,又可写较长文章,还产生了公文的折叠、卷轴、骑缝、修改等制度。到印刷术普及后,就更加显示了它的优点,从而延传至今。八、未来公文,包括图片、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使用电脑计算、记载、书写、传递、保存的公文,这个时代正在到来,将会带来公文制度的重大变革。但今天还难以总结,故统称之为未来公文。

中国古代公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公文 篇一: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 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 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 2.无逸周公 3.谏逐客书李斯 4.除肉刑制刘恒 5.陈情表李密 6.请均田疏李安世 7.上书正文体李谔 8.谏造大像 疏狄仁杰 9.奏孝子刘敦儒状权德舆 10.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 11.驳复仇议柳宗元 12.朋党论欧阳修 13.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苏轼 14.北京宫殿告成诏朱棣

15.飞报宁王谋反题本 王守仁 16.给台湾总兵王巍坐名敕书乾隆 17.元和县禁假冒沈丹桂堂图记示杨知县 18.致英使文翰的照会罗大纲 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 一、公文形式 1.文种? 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同一文种,概括了具有独特名称、固定格式用语、独特用途并相对稳定结合的一部分公文。 2.同一历史时期的公文,其文种设置与分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 ①深层基础,是实际公务需要。其构成、影响因素有:国体、政体、分支组织系统、公务活动所涉社会领域的广、狭;各部分公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和使用频率等。②直接制约,是对公文的国家规范行为。包括规范力度,重视程度以及规范制定者对文种分工合理认识水平的高低,精密程度。 3.文种的演化? ①文种演化的原因: 主观原因: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相近文种设置

多少不一;程度粗精有异;适应性强弱有别。 客观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实际公务也需要发生变化。 ②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 演化方面:文种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 演化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化与延伸;有的萎缩或扩张。 演化过程:文种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 ③文种演化的结果: 增设新文种。 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它领域而出现的分支、及至解析为多种新文种。用途相近文种的归并为一。 适应性差的文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 4.公文发展演化阶段: 演化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 ①规范文种时期:与前文种定义相吻合。②前文种时期:在此前历史阶段,该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 篇二:古代公文处理 中国古代的文书处理 杨树森

古代公文选读 大纲

《古代公文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文秘专业 学时数:32学时学分数:1.5学分 执笔者:王永春编写日期:2009年3月 审核者:唐麒审核日期:2009年6月 审批者:任建伟审批日期:2009年7月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古代公文选读》是文秘专业专科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作为对我国古代公文学习、研究和继承的一门课程,主要包括了我国历代的公文选读和古代公文的发展脉络两方面的内容。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古代公文选读》不仅为了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公文体例,增强民族自信心,也能帮助我们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继承古代公牍文这一遗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当代文秘专业的建设。 学习本课程,首先要读懂重要的原著或其节录,准确把握原著使用的术语,深入理解其中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全面、系统的去了解与研究每部专著、每位公文撰写者思想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公文情况、各种体例和各个体制的源流演变过程,从而在总体上把握我国古代公文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民族特色;同时,在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对其价值、作用、影响等加以全面的分析评价,然后加以批评的继承。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导言古代公文常识 1)课程内容 (1)古代公文简史 (2)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2)教学重点 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3)教学难点 古代公文文种常识 第一章先秦公文 1)课程内容 汤誓 秦誓 谏逐客书 2)教学重点 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 3)教学难点 第二章汉代公文 1)课程内容 论积贮疏 论贵粟疏

2)教学重点、难点 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公文 1)课程内容 出师表 求自试表 为郑冲劝晋王笺 陈时务表 2)教学重点、难点 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第四章隋唐宋元金公文 1)课程内容 十渐不克终书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谏迎佛骨表 百官形状奏 朋党论 本朝百年无事扎子 戊午上高宗封事 2)教学重点、难点 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第五章明清公文 1)课程内容 宁王反咨南京兵部集谋防守 议和虏不便疏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2)教学重点、难点 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公文格式、现实意义4.学时分配 章节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作业题量 备 注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其 它 小 计 一古代公文常识 4 2 二先秦公文 4 2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例一: 求贤诏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

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我听说做帝王的没有谁比周文王伟大、作霸主的没有谁比齐桓公伟大,他们都是依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出的名。如今天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哪里就比不上古代的贤人呢?令人忧虑的是君主不和他们交往。不和他们交往,有本领的人怎么能够进入朝廷呢? 如今我靠着上天的威灵和有道德有才能的士大夫们的努力,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要让刘家天下长久存在,祖庙奉祀代代不断。贤人们已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若不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富饶,这能行吗?贤明的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交往的,我一定尊重他们,使他们名声显扬。 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使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将这道命令下达相国府,相国侯将诏命下达到诸侯王,御史中丞将它下达各郡长官。遇见那些有美称和美德的贤人,郡长官一定要亲自前去劝勉,并为他准备好车辆,将他送到相国府,写出他的事迹、容貌和年龄。有贤人而不报告的,发觉后就撤他的职。年老、手脚不灵活的不要送来。 例二: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一章 誓辞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 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 誓辞 ” ,也称 “ 誓 ”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 信诺和决心的意思, 以达到动员、 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 的目的。 早期的 “誓” ,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 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 成为 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原称《书》 ,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 又称《书 经》 。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按内容可分为典(记 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 、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 、训(帝王的教诲) 、诰(训诫文告) 誓(誓词)、命(命令)等 6 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三) 《汤誓》、《与国人誓》 ( 一 般) 识记: 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 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 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 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 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 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秦汉以后, 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 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 第二章 诏书

古代公文

我国古代公文的保密制度最 早可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 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这表明,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注意公文的保密。商朝更加注重文书档案的收藏与管理。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 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收贮于王室的宗庙、社 樱。由于这些场所都有专人严加守护,一般臣 民无法进人,所以,保存于此的档案安全且不 易流散和外传。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守护。为了公文保密和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周王、国君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证实其真实,在捆扣公文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以防伪造或泄密。还创制了金属封缄的ft子,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并且,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的方法。秦朝的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为了保证文书安全、迅速、及时送达目的地,朝廷选派专门人员传递特别重要或机密的文书,如军事命令、报告等,而且“所载传到军,县勿夺。夺中卒传,令、尉货各二甲”( 《佚名律》) 。这一方面表明统治者对保密制度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朝的公文保密制度已初步成型。到了汉代,出现了公文密级,机密文书即封事、合檄、飞檄都由专人封送。另外,汉代统 治者也认识到了保密的重要性。如汉明帝刘庄 曾对重操机要的尚书官员说“机事不密则成害”,所以,任用机要人员很强调身份,即必须是“士子”,因为“士子”更忠于封建地主阶级。唐王朝在借鉴历代公文保密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文保密制度。第一表现在盗窃文书的处罚条律上。据《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律》规定: “诸盗制书者,徒二年。官文书,杖一百; 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第二表现在私拆公文的处罚条律上。据《唐律疏议·卷二十七·杂律》记载,“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 制书,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泄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严厉、细密的刑法条律为唐代的公文保密制度提供了保障,它使公文保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公文的安全。唐朝的保密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沿用并发展。宋朝边关战事繁多,辽、金、元先后攻击,千方百计搜集宋朝情报,为此宋朝对公文的保密制度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首先是对失、泄密行为的处罚。例如,“诸举人程文辄雕印者,杖八十,事及敌情者,流三千里”。其次是实行印行制度。主要规定禁榜示和严雕印。据《庆元条法事类》等史籍记载,宋朝规定边防要事应当”密行下则不得榜示“;宋朝还规定对有关边防政治、军事及时事的公文要严加控制,禁止复印,以免外传泄漏,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处罚条律。宋朝的各种保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保守秘密、防止泄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元代的保密制度借鉴唐宋模式,基本沿袭 宋代,也很严格。如规定不准将文书带回家中, 发现有盗窃文书或擅自改动文书年月字迹者, 受杖刑或答刑。明代出现了由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揭贴”,而且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又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增补保密条律,逐步实现了制度化与法律化。《明律集解》卷三规定: “凡闻知朝 廷及统兵将军,调兵讨袭外蕃及收捕反逆贼机 密大事,而辄漏泄于敌人者,斩。若边将报到军 情重事,而漏泄者,杖一百,徒三年。”朝廷还 规定,“密旨”、“密疏”必须在御前密封和开拆。另外,在《明律·吏律·职制》中还规定: “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 漏事情,黄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 子,流二千里。”清代的公文保密制度集历代之大成,臻于完备,形成了适应封建制度特别是皇权高度集中需要的一套保密制度,创设了“实封进奏”、廷寄等文书保密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雍正时建立的密折制度。密折,亦称密奏,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亲自启封、阅看、批复。清代的公文保密制度还体现在清朝机要机构严格 的保密纪律上。军机处作为机要核心机关,所办之事多属朝廷的核心机密,对保密更为重视。嘉庆帝曾严令: “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联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有泄漏。”并且制定了周密、繁细、严格的保密纪律。如,“机密公文,指定一、二章京承办,誊清后密封呈递,由军机大臣用印密封后交兵部发出,底二是传递中的保密措施。春秋战国时期, 为使机要文书传递安全保密,采取了一项重要 措施:上下官署传递公务文犊均须用官印予以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课件.doc

第二章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第一节公务文书的产生及其演变 一、公文的产生 (一)公文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出现; 2.国家的产生。 (二)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书 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 1.甲骨文书的发现: ●河南安阳小屯村 ●王懿荣 ●15万片左右 2.甲骨文书的材料: “甲骨”的制成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也有牛的肩胛骨,还有少量的人头骨和兽骨。我们所说的“甲骨”是“卜用甲骨”的简称,分为刻辞和不刻辞的两种,通常所指的“甲骨”是刻辞的甲骨。 3.甲骨文书的内容: 甲骨文书是殷商王朝政务活动的记录。包括祭祀、天时、征战、王事、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等。可以分为: (1)占卜文书(甲骨卜辞),记录占卜的时间、求告的事件、显示的征兆及日后应验结果; (2)记事刻辞,记录非占卜的事件; (3)表谱刻辞(包括祭祀谱和家谱)。 4.甲骨文书的撰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结构:完整的占卜文书大致包含四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制作:大致要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还没有统一的规格。文书由史官负责镌刻并在文书上签名。 5.甲骨文书的价值: 是后世研究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公文的演变 公文自产生后,在表达手段、物质构成形态、名称及结构程式、文种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表达手段的变化 1.人类表达手段的变化 2.文书表达手段的变化:对刻契加书文字 (二)范围的纯化 与类似事物的区分标准不断明确。 (三)物质构成形态的变化 文书的物质构成形态包括: 书面载体 显字材料 书写工具 至东汉发明了纸,这是文化史也是文书史上的大革命。文书用纸之后,引起了文书本身形式及各种有关文书制度的变化:第一,文书从竹木的篇或版等形式变为卷轴式。卷始于帛而广用于纸。把若干纸张粘连起来,成一横幅,用一根木棒做中心,自左而右围绕着木棒卷起来成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 成果。”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 目前研究公文的历史分期的著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 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 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④

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⑤ 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 种概念,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上述三种分期方法采取了两个以上的标准,同时前后又没有坚持同一性,因而造成了“分”

8018 历代文书选读

课程名称:历代文书选读课程代码:08967(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历代文书选读》是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商务秘书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自学应考者对历代公文的欣赏、理解与把握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历代文书选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对历代公文进行归类整理,梳理了其演变流程,并对具体公文进行详细讲解。其内容丰富而生动,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考的主干专业课。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历代公文的种类、内涵、特点、演变,提高自考者对具体公文的欣赏与理解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机关文秘工作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历代文书选读》在商务秘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历代文书选读》课程前应先对《秘书学》、《文书学》等课程有所了解。《历代文书选读》是对《秘书学》、《文书学》等秘书专业课程的丰富。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 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一、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嬗变怪圈 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 西周初年,政务目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组织典礼,宣布政令等事宜,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辅助机构。 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东周时期,由于诸侯国崛起,王室衰落,难以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太史寮的地位、作用与卿史寮一样不那么明显了。 秦朝攻灭六国,一匡天下后,秦始皇设立起丞相府,作为协助自己处理繁复的日常政务的辅助机构。凡朝廷百司和地方郡县上呈朝廷的公文,一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呈皇帝回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布各官署执行。 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事无大小,一决于己。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小,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汉承秦制,起初也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此时的丞相府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机构开始扩大,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大量增加,最多时达360多人;其职权也扩大,凡选用、罢黜百官,执行诛罚,郡国的上计、考课,都可以处理,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丞相也演化为手握重柄的秉政大臣。这就和君主独裁的政体发生了冲突。 于是,自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制、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使职权已膨胀的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同时,汉武帝又起用原先为皇帝收发章奏、保管档案、传达首令的亲信秘书小吏尚书,组成小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以协助他处理文书等事务,官署设于皇宫内,属皇帝的近侍机构“中朝”系统,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 尚书署逐渐发展,其职掌从起初的收发奏章,发展为允许可以诉读奏章,进而又允许了可以初步裁决奏章。到了东汉,尚书署除了掌理奏章的收发、拆读、初步裁决、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皇命的传宣以外,还增加了选用、奖罚百官等权限,膨胀为无所不统的权力机构。其机构也自尚书署扩展为尚书台,从最初的少数人员增加为分六曹,配备了大批官员。 为此,东汉末年,曹操又将尚书台转化为中央政务机构,另以自己的亲信幕僚为秘书令,下隶秘书左、右丞,负责收发、处理文书,拟制、颁发命令,以取代昔日的尚书台,组成新的中央秘书机构(秘书令、丞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置的名实相符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曹丕称帝建魏后,又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增设中书监一职,组建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成为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职权再度扩展、膨胀,从最初的“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发展为参与机密、处理政务,其人员也猛增,光抄录、誊写文书的书吏就有一、二百名。统治者为此分别增设了门下省、尚书省,以分散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 本文由雨雪霏霏梦贡献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一(先秦—明清)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一(先秦—明清) 皇帝及皇太子、皇帝及皇太子、诸王等使用的文书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臣僚上给皇帝的文书官署间往来文书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专门文书会计文书、盟约文书、户籍和地图、奴籍文书 典、谟、训、诰、命誓、檄文、移书、书、玺书、盟书奏制书、诏书奏、章、表、状、制书、诏书、策书、戒书驳议、封事奏、章、表、启、制书、诏书、册书、戒敕驳议令、教、符 令、教、告令、教 册书、制书、敕书、御札、表、状敕牓、诰命 笺 牒、 移、刺、关移、刺、关、咨 谱牒文书 启、笺 符、帖、宣、、批牒、申状 诏书、圣旨、宣命、敕牒奏、表章令旨、教、懿旨启 明 题、奏、启、揭帖、表、讲章、诏、诰、制、敕、册、谕、照会、劄付、书状、文册、制下帖、故牒书、符、令、檄对、露布、译 中央:呈、申中央中央:劄付中央:咨、平关中央: 中央: 地方:牒上、地方地方:今故牒、指挥地方:平牒地方: 地方牒呈上、申咨呈、呈状、平咨、

申状、牒呈、平关、牒上平牒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军册贴黄财务文书统计文书电报 清 咨呈、呈文、咨文、移会、沿用明制,新增劄文、牌文、劄付、制、诏、诰、敕、谕、 旨申文、牒呈、关文、照会、“奏折” 牌票、牌檄申呈、详文牒 笺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二(民国时期)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二(民国时期) 公文名称南京临时政府( 年初) 南京临时政府(1912 年初) 北洋军政府时期 1912 年 11 月北洋军政府公布的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令、咨、呈、示、状令、咨、呈、状、布告、公函、批大总统公文程式:令(策令、申令、告令、批令) 、咨 1914 年 5 月北洋军政府第二次修改公文程式条例大总统府政事堂公文程式:封寄、交片、咨呈、咨、公函官署公文程式:呈、详、饬、咨、咨陈、示、批、禀黎元洪改订第三个公文程式条例国民政府 1928 年 11 月 15 日颁布的公文程式令、咨、呈、咨呈、状、布告、公函、批令、训令、指令、任命状、批、布告、呈、咨、公函

公文选读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编先秦至秦 第一章上奏文种 1、上书——由先秦“书”文种的上行用途演化成的分支文种,并作为“奏”前 身的残留状态在封建社会长期沿用的非正规上奏文种。 2、奏——我国封建社会中,由臣僚上于皇帝陈述庶政的重要公文文种。 3、疏——由奏的别称、各类上奏文种的泛称,逐渐演变为我国封建社会沿用于 向皇帝陈述政见的上奏文种。 4、奏状(表状)——在汉代是奏的别称,演化至唐、宋时期,成为向皇帝陈事 的上奏公文文种名称。 5、奏本——明、清两朝正式设置,由臣下进于皇帝的上奏文种。 6、题本——明清时期在京衙门及地方官员因奏报政事而使用的主要上奏文种。 7、奏折——清朝中、后期,由高级官员和近臣向皇帝言事的重要机密文书。 8、议——古代臣属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议事说理的上奏文种。 9、表——我国封建社会所设置,由臣下对君主陈情的上奏文种。 10、章——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章”字义同“彰”、“显明” 的意思。即向君主明白表述心中谢忱。 11、启——晋代大臣上于皇帝的公文。唐代以后逐渐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言 的准上奏文种。

第二章君命文种 1、策——我国封建社会中,由皇帝用于重大人事的君命文种。 2、册——古代皇帝用于特别重大人事和祭祀活动的君命文种。 3、制——封建社会中,由皇帝颁布可垂为后世遵守的重大制度性举措时所使用 的君命文种。 4、诏——封建社会初期所设置的公文文种。是皇帝主要用于指挥庶政的君命文 种。 密诏——由密使交付重臣的秘密诏书。往往不采用正常的传递途径,不举行颁给仪式。 亲诏——由皇帝亲自拟稿的诏书。 手诏——由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亦称“诏记”、“手记”即“手诏”。 5、玺书——秦始皇以后,皇帝之印称玺。有皇帝之印的诏书称玺书。 6、批答——唐朝至清初,由皇帝采纳或赞同、赞赏臣下所上章疏的内容,所做 出的答复性君命文种。 7、圣旨——元代皇帝颁发政令的君命文种名称。 8、铁券——封建帝王赐给功臣以世代保持优遇及免罪等特权的凭证。 9、敕——南北朝以后,形成限由皇帝对臣下训诫、授任、封赠等用途的君命文 种。到清代,敕书亦称“敕谕”,简称“敕”,是皇帝授任地方重要文 武官员,并规定其职权范围、任事要求的凭证性君命文种。作为履行 职权、明确责任、考绩优劣的法定依据。 10、上谕——清代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中以发布命令、指示的君命文种。“上”为 皇帝之称,以区别于文武官员所使用的一般下行文种“谕”。

2010年4月历代应用文选读1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历代应用文选读试卷 (课程代码 08018)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用来记载表示决心与信诺的誓言,已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的文种是()A.令 B.誓 C.诏 D.疏 2.秦统一六国后,公文体制也进行了统一,把以前的命改为()A.制 B.诏 C.令 D.议 3.我国最早的辨体论是() A.刘勰《文心雕龙》 B.曹丕《舆论·论文》 C.萧统《文选》 D.吴讷《文章辨体》 4.为请求晋武帝允许其终养祖母而上《陈情表》的人是() A.杜预 B.刘伶 C.阮籍 D.李密 5.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而用皂囊绒呈进,这种文体被称为() A.奏章 B.密折 C.封事 D.奏疏 6.“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出自() A.《都亭奏记》 B.《陈情表》 C.《为兄上书》 D.《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7.唐代公文名目繁多,行上文书有六种:表、状、笺、启、辞、牒,其中为唐代所特有的是() A.表、状 B.笺、启 C.辞、牒 D.启、辞 8.“信”正式变成“函件”是在() A.盛唐 B.中唐 C.北宋 D.南宋 9.《段太尉逸事状》的作者是() A.柳宗元 B.韩愈 C.刘禹锡 D.白居易 10.墓志铭是一种悼文,前面用散文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与家族世系,叫作() A.传 B.记 C.志 D.铭 11.发布《禁馈赠告示》,抨击馈送陋习的人是() A.曹操 B.魏征 C.海瑞 D.王安石 12.明代臣民具疏上达朝廷采用() A.奏本 B.启本 C.题本 D.揭帖 13.赵秉文的《左参政乞致仕表》反映了古代官员的() A.升迁制度 B.贬谪制度 C.上任制度 D.退休制度 14.上书皇帝,痛斥时弊,提出只有变法改革才是唯一出路的公文是()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一章誓辞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 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原称《书》,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又称《书经》。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按内容可分为典(记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训(帝王的教诲)、诰(训诫文告)、誓(誓词)、命(命令)等6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 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历代公文选读

历代公文选读——《谏逐客书》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公文,始自五帝,历史久远,其典雅庄重、质朴简洁、实用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文体和语体风格延续至今,始终带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与诗歌、辞赋等文体相比较,公文作为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工具,更能反映出重大历史进程和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的公文名篇,或议国家大事、或论朝政得失、或攻讦时弊、或放胆陈情……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与此同时,作为封建官吏的安身立命之作,很多公文的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在简短的篇章中,或刚柔并济,或声东击西,或投石问路,或论思巧慧,或引古证今,或妙笔联珠……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的我们细细品味。 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此话虽不免夸张,但略可见公文在此时的繁荣程度,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这一时期公文名篇中的的典型。 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事论事,不偏不倚,不一味指责,也不一味奉承,作者将自己摆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从而很好地劝谏了秦王,在劝谏有力、振聋发聩的同时,也让秦王心服口服。这也是现代秘书在撰写公文时应注意的方面。其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很好地摆正了自己作为臣子的位置,谏书这一公文文体本身即有警醒、规劝的意味,却也不失恭敬。因而,在现代公文行书中,学会在应对不同场合时采用适当的文体至关重要。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推理”方面堪称典范。开篇即点题,单刀直入,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指出逐客之错。然后引古论今,以四君用客的史实,向秦王说明用客之道;再然后步步从心理上暗示秦王不好好对待客卿的危害,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 最后,从整片公文的行文技巧上来看,文章运用了大量排比,极有感染力;在论证上也运用了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在逻辑关系上亦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而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虽说现代公文讲求实用性,一词一句力求精简、准确,对文采造句方面要求不高,但《谏逐客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逻辑编排、各处的衔接转合还是很值得借鉴学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