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二章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二)《问征病手诏》(次重点)

识记:《问征病手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问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

应用:《问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世民的什么精神?

(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

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

应用: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

第三章告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入关告谕》(重点)

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

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

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红示: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

(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

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

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

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教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令(重点)

识记:教令的含义

理解:教令的演进

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

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什么是“面从”?

应用:《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三)《军令》(一般)

识记:《军令》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军令》的文体特色和语言特色。

第五章表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表文的含义、格式及文体特点;掌握历史上表文的使用变化情况;掌握《出师表》、《情表》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表文(重点)

识记:表文的含义,翻译《出师表》、《情表》中的经典句。

理解:表文使用的演进情况

应用:简析明太祖朱元璋对表文体进行规的意义。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述政事,表达情感。

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情”。三国两晋把凡属于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官、赐)、庆贺、进献之类了。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外臣僚都在照例进贺“表”,“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颂美之辞过多,规戒之意未见”,提倡“文章平实,勿以虚辞为美”,并将愈、柳宗元表文作本,颁告天下,严禁“表笺疏奏”用四六骈体。此后,又正式颁布“表笺”程式,统一这种文体,从此“表”的程式走向固定化。

(二)《情表》(次重点)

识记:《情表》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情表》的写作背景及其语言特色。

应用:作者怎样将“忠”与“孝”的矛盾进行调和的?

(三)《出师表》(一般)

识记:《出师表》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出师表》的前半部分,向后主提出的三点建议是什么?

第六章封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封事的含义、产生原因;掌握封事的演进过程;掌握封事消失的年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封事(重点)

识记:封事的含义

理解:封事的产生及其演进

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或“封”。属于奏启类,性较强,类似以后的“密呈”和“密函”。

“封事”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事项,均用“封事”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

汉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

到了唐代,“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句子。

元明以后,“封事”逐渐消失。

(二)《举成公敞封事》(次重点)

识记:《举成公敞封事》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举成公敞封事》的写作背景及其语言特色。

应用:《举成公敞封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精神?

(三)《戊午上高宗封事》(一般)

识记:《戊午上高宗封事》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戊午上高宗封事》产生的背景。

应用:《戊午上高宗封事》一文的历史影响。

第七章札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札子的含义、起始年代及其使用围上的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札子(重点)

识记:札子的含义

理解:札子的产生及其演进

“札子”也称“札”,又称“札子”,是古代朝廷官府的一种简便公文。

始于宋代。宋代以后的札文,既可作上行文又可作下行文。向朝廷上奏的上行文称“札子”,而用作朝廷和官府发布命令的下行文“札”和“箚”称作“御札”“省札”“札子”等。清代使用的“札”文最普遍。上级官厅向下级官厅行文,凡委任事项,督催某事等都用“札”。

(二)《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次重点)

识记:《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写作背景。

(三)《论按察官吏札子》(一般)

识记:《论按察官吏札子》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论按察官吏札子》产生的背景。

应用:《论按察官吏札子》一文的写作目的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第八章奏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奏疏的概念、起始年代、产生背景、文体要求;把握《谏逐客书》、《论贵粟疏》、《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奏疏(重点)

识记:奏疏的含义

理解:奏疏的产生、格式及文体特点

“奏”的文种始于朝,追溯它的前身,据说源于周朝的“事书”,战国的“上书”。始皇出于尊君抑臣的需要,将“书”改为“奏”,从此“奏”就称为群臣上书君主的专用文书。

“疏”始用于汉代,也是上书君主的专用文书,由于其功能一致,故以“奏疏”作为臣属向皇帝谏政论事公文的统称。“奏”是进的意思,“疏”是分条述的意思。

“奏疏”的格式十分严格,行文必须以“臣某言”或“臣昧死上言”开头,用“死罪,死罪”结尾。

由于“奏疏”是呈进君主的,因此还要讲究“典雅”,这无疑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君权至上的观点。

(二)《谏逐客书》、《论贵粟疏》(次重点)

识记:《谏逐客书》、《论贵粟疏》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应用:《论贵粟疏》对西汉初政权巩固的意义。

(三)《谏太宗十思疏》(一般)

识记:《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产生的背景。

应用:《谏太宗十思疏》“十思”的主要容是什么,“十思”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第九章奏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奏记的概念、与奏疏的关系;把握《奏记立嗣》、《都亭奏记》等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奏记(重点)

识记:奏记的含义

理解:奏记与奏疏的关系

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

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或称奏记。或称奏书,或称奏牍。其实一也。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

(二)《奏记立嗣》(次重点)

识记:《奏记立嗣》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奏记立嗣》的写作背景。

应用:《奏记立嗣》中表现了丙吉对汉室的什么精神?

(三)《都亭奏记》(一般)

识记:《都亭奏记》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都亭奏记》产生的背景。

第十章檄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檄文的含义、二尺书的含义:檄文的写作要求;《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为袁绍檄豫州》等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檄文(重点)

识记:檄文的含义;二尺书的含义;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的年代

理解:檄文的写作要求

应用:檄文之于现代公文写作的意义

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经典释文》中解释说:“檄,军书也。”它是古代在从事征伐时的一种声讨性的文字,有的时候也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

早在虞舜时代,就已产生檄文的前身。战国时期,檄成为正式公文文种。

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汉代檄文,书写要在木简上,长二尺,所以又称“二尺书”。

“檄”的写作,要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说话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声讨性质的“檄”还要宣传己方的英明,揭露敌方的罪行,分析敌我形势和人心的背向,算计彼此力量的强弱,以鼓舞士气。檄文的风格,就是要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

(二)《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次重点)

识记:《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的写作背景及其写作特色。

(三)《为袁绍檄豫州》(一般)

识记:《为袁绍檄豫州》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都亭奏记》产生的背景及其写作特色

第十一章盟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盟文的含义、盟文的写作特点:《左传》简介;把握《晋楚“宋之盟”盟文》等公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盟文(重点)

识记:盟文的含义、《左传》简介

理解:盟文的由来

应用:盟文之于现代公文的影响

盟文,亦称“盟约”、“盟契”、“盟书”、“载书”等,是古代社会集团、邦国之间订立同盟而写的一种文体。

西周之前,不见盟文,春秋战国以来,国际之间争霸争雄,人际之间尔虞我诈。为了保持某种状态下的平衡稳定,常常须盟誓,因而也就常常应用盟文这种文体。

盟文写作要点,必须写明危难发生的因由,奖励忠孝,彼此存亡与共,同心协力;祈祷冥冥中的神灵,以此进行鉴察,指着九重天作为证人;激动奋发地来树立诚信,恳切深挚地安排词句。今天我们仍然有“同盟条约”这种文件,但容和形式要求,都不同于古代了。

(二)《晋楚“宋之盟”盟文》(次重点)

识记:《晋楚“宋之盟”盟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晋楚“宋之盟”盟文》的写作背景。

(三)《与段匹单盟文》(一般)

识记:《与段匹单盟文》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与段匹单盟文》产生的背景

第十二章状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状文的分类、行状、逸事状的含义;掌握《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段太尉逸事状》等公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状文(重点)

识记:状文的分类、行状的含义、逸事状的概念

理解:逸事状与正式的行状之间的区别

应用:行状文与一般的传记文之间的区别

状文,有行状、呈状之分,行状,是源于汉代的类似人物传记的文种。所谓“行状”,就是指一个人的德行状貌意思。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他的家属、门生、故旧,为替他向朝廷请求谥号,或请求“史馆”(国家设立的修史机构)为他立传,便将死者的名字、爵里、生平事迹、享年等写下来送呈上去。为这一用途而写下的文字,即称为“行状”。这是“行状”的最初用途。后来大量的“行状”,则已不是出于这一用途,大半是请人替死者代撰墓志文以前,由死者家属或了解死者的人,事先起草的一篇有关死者的生平事迹的资料。这样,行状文也就多起来了。

从容来说,行状文也就是传记文,但由于行状的用途不同,因而它与一般的传记文比较起来,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比较详尽,篇幅较长;二是传记文可以有褒有贬,而行状文则有褒无贬。其所以较详,这是因为它本有为写传、写墓志提供原始资料意思;所以有褒无贬,是因为它本是为旌扬死者而写。

“逸事状”,它不同于正式的行状,即并不全面地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仅记死者的某些逸事轶闻,应属于行状的变体。

(二)《段太尉逸事状》(次重点)

识记:《段太尉逸事状》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色

应用:《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风格之于现代公文的意义

(三)《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一般)

识记:《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产生的背景

第十三章传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记的分类,《史记》的产生,自传、小传、列传、后传、外传、传等的含义;掌握《中丞传后叙》、《方山子传》等公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传记(重点)

识记:传记的分类、记传体史书的开端,

理解:自传、小传、外传、列传、传

应用:古文运动之于公文写作的意义

我国传记体文章,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史书上的人物传记,称为“史传”;一种是史书之外,一般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散篇传记;一种是用传记体虚构的人物故事,实际是传记小说。

我国的史书,最早是记言体和编年体,而记传体史书,创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至司马迁的《史记》产生以后,我国正式出现了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

自从司马迁开创史传体,我国的历代正史,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体例,一部二十四史,史传文占有其最大的篇幅。

史书以外的传记文,可以溯到汉代向所写的《说苑》《新序》和《列女传》等著作,其中多写一些人物故事,虽未必完整,但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写其生平事迹,是属于史传文以外的传记文了。

作家所写的人物传记逐渐多起来,并正式成为文章中的一体,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各体文章的发展,也为传记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古文运动的两位主将——愈、柳宗元,首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

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种类多种多样的。如有自叙生平的传记文,称“自传”。古代的自传体文,有的以“自传”名篇,有时并未题写“自传”名称,实际上是自传文。此外,还有记录轶闻逸事以补充正史的“外传”;有记载人物遗闻轶事的“传”;有篇幅短小的“小传”;还有补充本传的“后传”;有列叙人臣事迹的“列传”等等。

(二)《中丞传后叙》(次重点)

识记:《中丞传后叙》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中丞传后叙》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

应用:《中丞传后叙》的历史价值

(三)《方山子传》(一般)

识记:《方山子传》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方山子传》的写作缘由

第十四章碑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碑文的分类、碑文的含义;掌握《柳子厚墓志铭》、《陋室铭》、《五人墓碑记》等公文的主要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碑文(重点)

识记:碑文的分类、碑文的概念

理解:碑与铭的区别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 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还规定了密奏用封事,以及其它上行、平行、下行的各种文体如疏、状、白、事、露布、移、檄、教、牒等等。对于秘书人才的选拔,也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学僮年十七以上,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岁终,赴郡试八体书,第一名要由郡守推荐给太史复试,合格后才能担任中书省史书令史)又因为大乱之后,典章缺失,儒士知古而不知今,不得不依靠文吏以理烦治剧。史书上说,当时文章气节之士,如陈蕃、李膺辈,多起于掾吏。光武帝曾下诏,要丞相考核官吏,凡不熟悉治业务、书疏不端正的,要连同推荐人一同办罪,这也是促使重视吏治的原因。汉代的公文体制较前代逐渐完备,连文件尺寸、起首和结束语的写法及行款数目,具名姓的等级规矩,都有明确的程式。还规定了以封囊的颜色来区别文件缓急程度,如平件用青色,急件用赤白二色,密件用黑色。汉代很多文牍出于名儒硕彦之手,但有些教令议论过高,似是而非,不切实际。如曹褒敕吏勿杀盗徒,甘以身坐全其性命;法雄禁捕虎狼谓仁义可以感化,后人讥为迂阔之论。而孔融高谈教令,“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三国志?崔琰传》注),这也说明公牍开始走向虚名无实,追求词藻的歧路。魏晋六朝文书,名目上虽然也有所兴革,但基本上仍承袭旧制,变化不大。六朝时由于文、笔之分,有能为表奏收檄而不能诗文者,也有诗文造诣极深而不能为记室参军之职的。社会上一反汉代故常,形成重文章轻笔札的风气,以致记室人才难得,公牍也深受当时文章雕绘藻饰的影响,所谓“挹之无穷,按之无实”,浮文满纸。台阁重臣十之八九不能动笔。《魏书?王肃传》注说:“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说,象锺繇、王朗这样的卿相,连朝廷奏议都“搁笔不能措手”。《文心雕龙》指出了公牍是“艺

档案学原理中级

结绳、刻契等原始记录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档案。 档案的产生必定是以文字产生为前提条件的。 《尚书》是上古历代文书的汇编,是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从最早的档案产生始,大致经历了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音像档案以及电子档案7种形式。 甲骨文,是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 古人称铜为金,故金文也称钟鼎文,一般是指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石刻档案因以石质材料为载体而得名,是我国古代的珍贵档案之一。著名的东周初年的10块“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较有系统内容的石刻档案。 版牍一般不用来写书,主要画地图和写公文信札。 缣帛档案是一种书写于丝织品上的文件遗存,它与简牍档案几乎同时产生。现存的嫌帛档案有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帛书,属于战国时代的古文书。汉墓中发现有较多的帛书,其中有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舆图档案,也是世界上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地图。 从汉到晋数百年间,处于简、帛、纸并用的过渡时期。 巴勒摩石碑,是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历史记录,成为研究埃及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档案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社会需要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1987.9.5《档案法》中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属性:1、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正确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对于做好档案工作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档案是历史真迹;便于认识档案与文件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划清档案与图书、资料的界限。2、档案的真实可靠性。可靠性取决于两个因素:文件形式完整程度和对文件形成过程的控制程度。 国家档案全宗: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财富的总和。其实质是档案的所有权及档案的管理原则和管理体制问题。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的这种可资为证的特性,构成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价值形态:1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根据档案价值实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称为现行价值,是指档案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有用性。2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第一价值是指对其形成单位的原始价值,第二价值是指其对社会、公民的社会价值。档案价值实现规律:(一)档案价值的扩展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1、由于档案主体扩展而导致的档案价值扩展2、由于档案作用性质的变化而导致档案价值的扩展(二)时效律1、档案与利用者需求之间的时效性2、档案价值形态的时效性(三)条件律(四)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五)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 古代史官的设置,是我国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开端。 档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非独立系统到独立系统,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由手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由封闭管理到开放系统发展的。 周代设五史,分别是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国家和地方档案局的成立,国家和地方档案馆的单独设立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档案工作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本质,推动着档案工作的发展。 档案工作系统的结构第一层次应划分为: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开发和档案工作反馈信息处理3个子系统。 档案信息加工由下列三项工作构成:编制档案目录、汇编档案文献、编写参考资料。 档案工作信息反馈归纳起来:一是来自档案用户对档案馆(室)服务工作的评价、意见和要求。二是来自档案馆(室)工作人员,在档案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改进工作质量的建议。 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标是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说,档案工作实质上就是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档案的效益包括三部分人的劳动成果:一是档案形成者,二是档案工作者,三是档案利用者。 档案工作效益的特点:一档案工作效益的社会性,二档案工作效益的隐蔽性,1·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间接性2、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确定性3、模糊性三档案工作效益的滞后性。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齐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服务原则。把是否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作为衡量档案工作的主要标准。集中统一原则是国家管理档案事业的一项组织原则,指按照国家制定的档案法规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其内容包括:一、建立各级档案保管机构,分别集中管理国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2

历代文书通识(二)——诏书篇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所以清代王兆芳《文体通释》说:“诏者,告也,告以事也。秦从王绾改令为诏。汉帝命四书,三曰诏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例一: 求贤诏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

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 我听说做帝王的没有谁比周文王伟大、作霸主的没有谁比齐桓公伟大,他们都是依靠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出的名。如今天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哪里就比不上古代的贤人呢?令人忧虑的是君主不和他们交往。不和他们交往,有本领的人怎么能够进入朝廷呢? 如今我靠着上天的威灵和有道德有才能的士大夫们的努力,平定了天下,使天下成为一家,我要让刘家天下长久存在,祖庙奉祀代代不断。贤人们已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若不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富饶,这能行吗?贤明的士大夫有愿意和我交往的,我一定尊重他们,使他们名声显扬。 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使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我的意思。御史大夫周昌将这道命令下达相国府,相国侯将诏命下达到诸侯王,御史中丞将它下达各郡长官。遇见那些有美称和美德的贤人,郡长官一定要亲自前去劝勉,并为他准备好车辆,将他送到相国府,写出他的事迹、容貌和年龄。有贤人而不报告的,发觉后就撤他的职。年老、手脚不灵活的不要送来。 例二: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一章 誓辞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 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 誓辞 ” ,也称 “ 誓 ”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 信诺和决心的意思, 以达到动员、 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 的目的。 早期的 “誓” ,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 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 成为 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原称《书》 ,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 又称《书 经》 。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按内容可分为典(记 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 、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 、训(帝王的教诲) 、诰(训诫文告) 誓(誓词)、命(命令)等 6 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三) 《汤誓》、《与国人誓》 ( 一 般) 识记: 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 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 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 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 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 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秦汉以后, 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 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 第二章 诏书

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课件.doc

第二章我国历代文书及文书工作概述 第一节公务文书的产生及其演变 一、公文的产生 (一)公文产生的条件 1.文字的出现; 2.国家的产生。 (二)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书 至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书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 1.甲骨文书的发现: ●河南安阳小屯村 ●王懿荣 ●15万片左右 2.甲骨文书的材料: “甲骨”的制成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也有牛的肩胛骨,还有少量的人头骨和兽骨。我们所说的“甲骨”是“卜用甲骨”的简称,分为刻辞和不刻辞的两种,通常所指的“甲骨”是刻辞的甲骨。 3.甲骨文书的内容: 甲骨文书是殷商王朝政务活动的记录。包括祭祀、天时、征战、王事、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等。可以分为: (1)占卜文书(甲骨卜辞),记录占卜的时间、求告的事件、显示的征兆及日后应验结果; (2)记事刻辞,记录非占卜的事件; (3)表谱刻辞(包括祭祀谱和家谱)。 4.甲骨文书的撰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制作过程。 ●结构:完整的占卜文书大致包含四部分,即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 ●制作:大致要经过取材、锯削、刮磨、钻凿、灼兆、刻辞、书辞、涂辞、刻兆等九道程序。还没有统一的规格。文书由史官负责镌刻并在文书上签名。 5.甲骨文书的价值: 是后世研究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组织、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公文的演变 公文自产生后,在表达手段、物质构成形态、名称及结构程式、文种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表达手段的变化 1.人类表达手段的变化 2.文书表达手段的变化:对刻契加书文字 (二)范围的纯化 与类似事物的区分标准不断明确。 (三)物质构成形态的变化 文书的物质构成形态包括: 书面载体 显字材料 书写工具 至东汉发明了纸,这是文化史也是文书史上的大革命。文书用纸之后,引起了文书本身形式及各种有关文书制度的变化:第一,文书从竹木的篇或版等形式变为卷轴式。卷始于帛而广用于纸。把若干纸张粘连起来,成一横幅,用一根木棒做中心,自左而右围绕着木棒卷起来成

8018 历代文书选读

课程名称:历代文书选读课程代码:08967(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历代文书选读》是湖北省高等自学考试商务秘书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了培养自学应考者对历代公文的欣赏、理解与把握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历代文书选读》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对历代公文进行归类整理,梳理了其演变流程,并对具体公文进行详细讲解。其内容丰富而生动,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考的主干专业课。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历代公文的种类、内涵、特点、演变,提高自考者对具体公文的欣赏与理解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机关文秘工作的需要。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历代文书选读》在商务秘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历代文书选读》课程前应先对《秘书学》、《文书学》等课程有所了解。《历代文书选读》是对《秘书学》、《文书学》等秘书专业课程的丰富。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 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一、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嬗变怪圈 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 西周初年,政务目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承担着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组织典礼,宣布政令等事宜,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辅助机构。 西周后期,太史寮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中枢政务机构卿事寮合称为卿史寮。东周时期,由于诸侯国崛起,王室衰落,难以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太史寮的地位、作用与卿史寮一样不那么明显了。 秦朝攻灭六国,一匡天下后,秦始皇设立起丞相府,作为协助自己处理繁复的日常政务的辅助机构。凡朝廷百司和地方郡县上呈朝廷的公文,一律送交丞相府,由丞相府整理后送呈皇帝回裁决;凡皇帝下颁的诏书,也由丞相府分布各官署执行。 由于秦始皇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于一身,事无大小,一决于己。因此,此时的丞相府没有决策权,仅有参谋权,规模也很小,以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为主要职责,成为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实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下的中央秘书机构。 汉承秦制,起初也以丞相府作为中央秘书机构。此时的丞相府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的增多,机构开始扩大,下属部门明显增多,属官大量增加,最多时达360多人;其职权也扩大,凡选用、罢黜百官,执行诛罚,郡国的上计、考课,都可以处理,开始拥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丞相也演化为手握重柄的秉政大臣。这就和君主独裁的政体发生了冲突。 于是,自汉武帝起,开始逐步分散、抑制、削弱丞相府的职权,将丞相府划为“外朝”,官衙设于皇宫外,使职权已膨胀的丞相府转化为政务机构。同时,汉武帝又起用原先为皇帝收发章奏、保管档案、传达首令的亲信秘书小吏尚书,组成小规模的秘书机构尚书署,以协助他处理文书等事务,官署设于皇宫内,属皇帝的近侍机构“中朝”系统,取代了昔日丞相府的地位。 尚书署逐渐发展,其职掌从起初的收发奏章,发展为允许可以诉读奏章,进而又允许了可以初步裁决奏章。到了东汉,尚书署除了掌理奏章的收发、拆读、初步裁决、审查,诏书的起草、封印、转发、记录,皇命的传宣以外,还增加了选用、奖罚百官等权限,膨胀为无所不统的权力机构。其机构也自尚书署扩展为尚书台,从最初的少数人员增加为分六曹,配备了大批官员。 为此,东汉末年,曹操又将尚书台转化为中央政务机构,另以自己的亲信幕僚为秘书令,下隶秘书左、右丞,负责收发、处理文书,拟制、颁发命令,以取代昔日的尚书台,组成新的中央秘书机构(秘书令、丞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设置的名实相符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曹丕称帝建魏后,又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增设中书监一职,组建成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成为新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职权再度扩展、膨胀,从最初的“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发展为参与机密、处理政务,其人员也猛增,光抄录、誊写文书的书吏就有一、二百名。统治者为此分别增设了门下省、尚书省,以分散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 本文由雨雪霏霏梦贡献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一(先秦—明清)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一(先秦—明清) 皇帝及皇太子、皇帝及皇太子、诸王等使用的文书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臣僚上给皇帝的文书官署间往来文书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专门文书会计文书、盟约文书、户籍和地图、奴籍文书 典、谟、训、诰、命誓、檄文、移书、书、玺书、盟书奏制书、诏书奏、章、表、状、制书、诏书、策书、戒书驳议、封事奏、章、表、启、制书、诏书、册书、戒敕驳议令、教、符 令、教、告令、教 册书、制书、敕书、御札、表、状敕牓、诰命 笺 牒、 移、刺、关移、刺、关、咨 谱牒文书 启、笺 符、帖、宣、、批牒、申状 诏书、圣旨、宣命、敕牒奏、表章令旨、教、懿旨启 明 题、奏、启、揭帖、表、讲章、诏、诰、制、敕、册、谕、照会、劄付、书状、文册、制下帖、故牒书、符、令、檄对、露布、译 中央:呈、申中央中央:劄付中央:咨、平关中央: 中央: 地方:牒上、地方地方:今故牒、指挥地方:平牒地方: 地方牒呈上、申咨呈、呈状、平咨、

申状、牒呈、平关、牒上平牒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军册贴黄财务文书统计文书电报 清 咨呈、呈文、咨文、移会、沿用明制,新增劄文、牌文、劄付、制、诏、诰、敕、谕、 旨申文、牒呈、关文、照会、“奏折” 牌票、牌檄申呈、详文牒 笺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二(民国时期) 历代公文名称一览表二(民国时期) 公文名称南京临时政府( 年初) 南京临时政府(1912 年初) 北洋军政府时期 1912 年 11 月北洋军政府公布的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令、咨、呈、示、状令、咨、呈、状、布告、公函、批大总统公文程式:令(策令、申令、告令、批令) 、咨 1914 年 5 月北洋军政府第二次修改公文程式条例大总统府政事堂公文程式:封寄、交片、咨呈、咨、公函官署公文程式:呈、详、饬、咨、咨陈、示、批、禀黎元洪改订第三个公文程式条例国民政府 1928 年 11 月 15 日颁布的公文程式令、咨、呈、咨呈、状、布告、公函、批令、训令、指令、任命状、批、布告、呈、咨、公函

2010年4月历代应用文选读1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历代应用文选读试卷 (课程代码 08018)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用来记载表示决心与信诺的誓言,已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的文种是()A.令 B.誓 C.诏 D.疏 2.秦统一六国后,公文体制也进行了统一,把以前的命改为()A.制 B.诏 C.令 D.议 3.我国最早的辨体论是() A.刘勰《文心雕龙》 B.曹丕《舆论·论文》 C.萧统《文选》 D.吴讷《文章辨体》 4.为请求晋武帝允许其终养祖母而上《陈情表》的人是() A.杜预 B.刘伶 C.阮籍 D.李密 5.百官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而用皂囊绒呈进,这种文体被称为() A.奏章 B.密折 C.封事 D.奏疏 6.“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出自() A.《都亭奏记》 B.《陈情表》 C.《为兄上书》 D.《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7.唐代公文名目繁多,行上文书有六种:表、状、笺、启、辞、牒,其中为唐代所特有的是() A.表、状 B.笺、启 C.辞、牒 D.启、辞 8.“信”正式变成“函件”是在() A.盛唐 B.中唐 C.北宋 D.南宋 9.《段太尉逸事状》的作者是() A.柳宗元 B.韩愈 C.刘禹锡 D.白居易 10.墓志铭是一种悼文,前面用散文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与家族世系,叫作() A.传 B.记 C.志 D.铭 11.发布《禁馈赠告示》,抨击馈送陋习的人是() A.曹操 B.魏征 C.海瑞 D.王安石 12.明代臣民具疏上达朝廷采用() A.奏本 B.启本 C.题本 D.揭帖 13.赵秉文的《左参政乞致仕表》反映了古代官员的() A.升迁制度 B.贬谪制度 C.上任制度 D.退休制度 14.上书皇帝,痛斥时弊,提出只有变法改革才是唯一出路的公文是()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一章誓辞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 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原称《书》,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又称《书经》。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按内容可分为典(记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训(帝王的教诲)、诰(训诫文告)、誓(誓词)、命(命令)等6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 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历代公文选读

历代公文选读——《谏逐客书》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公文,始自五帝,历史久远,其典雅庄重、质朴简洁、实用性艺术性相结合的文体和语体风格延续至今,始终带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力。与诗歌、辞赋等文体相比较,公文作为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工具,更能反映出重大历史进程和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的公文名篇,或议国家大事、或论朝政得失、或攻讦时弊、或放胆陈情……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极其可贵的思想价值。与此同时,作为封建官吏的安身立命之作,很多公文的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在简短的篇章中,或刚柔并济,或声东击西,或投石问路,或论思巧慧,或引古证今,或妙笔联珠……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现代的我们细细品味。 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此话虽不免夸张,但略可见公文在此时的繁荣程度,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这一时期公文名篇中的的典型。 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事论事,不偏不倚,不一味指责,也不一味奉承,作者将自己摆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从而很好地劝谏了秦王,在劝谏有力、振聋发聩的同时,也让秦王心服口服。这也是现代秘书在撰写公文时应注意的方面。其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很好地摆正了自己作为臣子的位置,谏书这一公文文体本身即有警醒、规劝的意味,却也不失恭敬。因而,在现代公文行书中,学会在应对不同场合时采用适当的文体至关重要。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推理”方面堪称典范。开篇即点题,单刀直入,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指出逐客之错。然后引古论今,以四君用客的史实,向秦王说明用客之道;再然后步步从心理上暗示秦王不好好对待客卿的危害,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 最后,从整片公文的行文技巧上来看,文章运用了大量排比,极有感染力;在论证上也运用了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在逻辑关系上亦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而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虽说现代公文讲求实用性,一词一句力求精简、准确,对文采造句方面要求不高,但《谏逐客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强大逻辑编排、各处的衔接转合还是很值得借鉴学习的。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9

历代文书通识(九)—奏记篇 奏记,属上行公文类,用于上陈的简牍,包括笺、笺记等。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奏记,奏进也。或称奏记。或称奏书,或称奏牍。其实一也。与上书相拟,同为进御之称,而臣下可以通用者也”。清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则说:“奏记,进事于王侯大臣而申言阙志,奏书之别支也。主于言事进志,与奏疏相类”。这就是说佐僚对上司陈述意见,百姓向州郡上书,下属向上司都称奏记。 《历代文书选读》收录的奏记有:《奏记立嗣》、《都亭奏记》。 例一: 奏记立嗣 丙吉 将军事孝武皇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于将军之一举。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位列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议,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 【译文】

将军侍奉孝武皇帝,受辅佐襁褓幼主的遗嘱,担负着天下的寄托。汉昭帝早亡没有子嗣,天下担心害怕,想尽快知道继位的国君。发丧那天,从维护社稷宗庙的大义出发立旁支后裔刘贺为帝,所立的人选却不合适,仍然以大谊废掉,天下臣民没有人不敬服这事的。当今社稷、宗庙、众生的命运,都系在将军的立主举动上。我私下仔细地打听老百姓的议论,体察他们所说的话,诸侯、宗室有官爵的人,没有在民间得到什么好议论。而遗诏寄养在外祖母家的武帝曾孙名叫病已的,我以前去郡府官邸时,见他年纪幼小,至今该有十八九岁了,他通晓经术,拥有美材,德行安好。希望将军详察细议,参考卜筮算算合不合适,好得很就先让他入朝侍位,使天下人清楚了解他,然后确定即位大计,(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例二: 都亭奏记 阮籍 伏惟明公以含一之德,据上台之位,英豪翘首,俊贤抗足,开府之日,人人自以为掾属书,辟书始下,而下走为首。昔子夏在于西河之上,而文侯拥篲,邹子处于黍谷之阴,而昭王陪乘。夫布衣韦带之士,孤居特立,王公大人所以礼下之者,为道存也。今籍无邹卜之道,而有其陋,猥见采择,无以称当。方将耕于东皋之阳,输黍稷之余税,负薪疲病,足力不强,补吏之召,非所克堪。乞回谬恩,以光清举。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1. 血证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 怔忡案 【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而口舌干燥,多汗,四肢疲软,发热,可知患者脾胃气虚,脾胃纳运乏力,少气懒言,四肢疲软。气虚则发热,故见患者多汗,口舌干燥。其实脾胃气虚皆由心病而起。病人怔忡善忘事,且口淡舌燥,汗出偏多,四肢无力发软,全身发热,小便白而且浊。很多医生会诊断为是内伤不足导致的心神不宁,心阳虚损且不足,所以用药也就采用鹿茸,附子等药治疗。这是由思虑过度,为厥阴之火所害。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即君火在心,主发神明;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心神清明,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序稳定,相火自然潜藏守位以发挥其温煦,推动作用。脾胃气虚皆由心病而起。心为君主,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6

历代文书通识(六)—封事篇 封事是产生于汉宣帝时的上行公文文种,亦称“封奏”或“封”。属于奏启类,机密性较强,类拟以后的“密呈”和“密函”。 在古代,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万事万物的变化。星移斗转,阴阳盛衰都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成了与政治风云密切结合的概念。后汉时,专门设置了八能(即能够用6种乐器钟、鼓、磬、管、竽、琴奏出8种音律的人)在冬至日,要命令八能的士人奏乐。乐罢,撞钟的在板上写“臣某言,今月若干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则臣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同样,击鼓的写“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簇之律应。”击馨的写“馨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写完后用黑色口袋装好,贴上双重封条呈给尚书,称为“封事”,是密奏阴阳历律的。当然,“封事”不止密奏阴阳,只要是属于不能泄漏的机密事项,均用“封事”上呈皇帝,而封建君主为加强其统治,也通过这种文书了解下情。 汉代的章奏一般都不封口,只有奏陈秘密事项,才封口上呈。 到了唐代,“封事”仍用于秘密进谏,杜甫诗中就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句子。 元明以后,“封事”逐渐消失。 例一: 戊午上高宗封事

胡铨 绍兴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官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臣谨按,王伦本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敌。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至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且安知异时金人无厌之求,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天朝。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鸣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啗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恸哭流涕长太息者矣!

历代文书选读2.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二章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二)《问征病手诏》(次重点) 识记:《问征病手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问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 应用:《问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世民的什么精神? (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 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 应用: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 第三章告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入关告谕》(重点) 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涵;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 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 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红示: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 (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 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 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 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教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令(重点) 识记:教令的含义 理解:教令的演进 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 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什么是“面从”? 应用:《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三)《军令》(一般) 识记:《军令》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军令》的文体特色和语言特色。 第五章表文

历代应用文选读

历代应用文选读 测试二课程代码:08018 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 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代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实或百姓向官府申诉所使用的文书叫() a、行状 b、奏记 c、表文 d、呈状 2.不全面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而仅记写死者某些逸事轶闻的状文叫() a、申状 b、呈状 c、逸事状 d、奏记 3.以“奋起怒气,此若江河”来概括《为袁绍檄豫州》一文特点的是() a、张簿 b、骆宾王 c、陈琳 d、武则天 4.传记文中列叙人臣事迹的一类,称作() a、后传 b、列传 c、外传 d、内传 5.我国历代的正史都基本沿袭的体例是()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 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墓志铭”常格之外的变格有() a、有志无铭 b、志用散体记事 c、铭用韵语颂赞 d、志銘前另有加序 e、铭文用散体 2.对传记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作家有() a、苏轼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 e、李 白 3.杂记文的种类主要包含() a、台阁名胜记 b、山水游记 c、人物杂记 d、人物传记 e、书 面杂物记 4.属于赠序文一类的文章有() a、《跋李庄简公家书序》 b、《滕王阁序》 c、《金石录后序》 d、《春夜宴游诸从弟桃李园序》 e、《兰亭集序》 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段太尉逸事状》与《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是同一类状文。 2.作为行状文的变体,逸事状的取材于行状文可以完全相同。 3.在文辞上要求张扬其辞。务在雄壮刚健,表现出压倒敌人的气势的是呈状的风格。 4.移文书的主要功用是讽刺针砭。 - 1 - 商务秘书[商务管理](本)14-1 5.我国的传记文学在魏晋时代得到充分发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韩愈、柳宗元对传记文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历代文书选读通识3

历代文书通识(三)—告示篇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这种文体,自古有之,称为“诰”、“告”、“谕”。《尚书》有《汤诰》,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告示吧。但在当时,是用口头宣述的。明清时期,官府为了将某些旨意和重要事件广泛而快速地告诉民众,使用“告示”文书张贴在本衙门所管辖的要道路旁,以昭示民众。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告示”的写作,要求“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可知之也。”也就是说,“告示”要写得简洁、明白,用语朴实,能让人一目了然。 例一: 入关告谕 刘邦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译文】

父老乡亲受秦朝苛严的法治已经很久了,非议朝政的人灭族,两人私语的要抓住在闹市上杀头暴尸示众。我和诸侯约定,先进咸阳的人就拥立他为王,(现在我先入咸阳),我应当在关中称王。我和父老百姓相约立法三章:杀人的人死罪,伤人和偷盗的要治罪。此外的秦朝苛法全部废除。官吏百姓都安稳依旧。我之所以进入咸阳,是替父老百姓除害,不是有什么侵犯和残害,不要害怕!况且我驻军霸上的原因,是要等待诸侯到达而制定约束罢。 例二: 禁馈赠告示 海瑞 接受所部馈送土宜礼物,受者笞四十,与者减一等,律有明禁。粮里长各色人等每送薪送菜,禁不能止。穷诘所以,盖沿袭旧日风,今日视为常事。且尔等名奉承官府,意为实有所需求。谓之意有希求者,盖亿官府不易反面。而今少献殷勤,他日禀公事,取私债,多科钱粮、占人便宜,得以肆行无忌也。若有美意,则周尔邻里乡党之急可也。官有俸禄,何故继富?与之官,取之民,出其一而收其十,陷阱不浅。今后凡有送薪送菜入县门者,以财嘱论罪。虽系乡宦礼物,把门皂隶先禀明后许放入。其以他物装载,把门人误不搜检者,重责枷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