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

东方文学具体文本案例

东方文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学,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文学作品。下面列举了十个东方文学的具体文本案例:

1.《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富贵与虚伪堕落。

2.《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融合了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和道教神话,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经典形象,以及众多仙魔妖怪,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3.《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描绘了北宋末年108位梁山好汉的生活和抗击腐败官府的故事。小说以英雄豪杰的形象塑造了宋江、晁盖、李逵等多个经典人物,展现了对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4.《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

想。书中包含了孔子的伦理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内容,强调仁德、孝悌、忠信等道德准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歌,涵盖了先秦时期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内容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赞美自然和生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6.《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对唐代诗歌的精选和总结,包括了杜甫、李白、王维等众多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等多种题材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7.《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农村的一个家族中,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

8.《围城》

《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上海大学教授的婚姻生活和社会交往,反映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与矛盾,以及人们在围城中的迷茫和无奈。

9.《茶馆》

《茶馆》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以一个老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各色人物的对话和互动,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10.《孔乙己》

《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贫苦酒保孔乙己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人性的悲剧。这篇小说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东方文学参考资料

东方、东方精神、东方主义、东方学 东方:方位的概念,地理概念(立足点);政治概念;文化概念 东方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政治,语言,经济以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 东方精神: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敬畏与驯服);思维方式的内顺化和直觉化;人际关系的伦理化,等级化(角色意识);生活方式的克俭无争。 东方:所谓“东方”,是一个内涵丰富、可作多种诠释的复杂概念,它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事实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东方”这个名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亚、非两大洲的合称,它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中心论,也突破了“东方学”中“东方”概念的凝固性和西方霸权主义,而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是在单纯的、相对的地理概念基础上,融入了历史的、政治的因素,尤其还有统一性的文化的因素,并与“西方”相对而言所作的一种划分和概括。“东方精神”: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造成了东方人根深蒂固的王权崇拜、家长崇拜意识,还有权威主义、“官本位”思想。“东方精神”的核心部分是强烈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是“东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学”是19世纪初由欧洲人建立起来,继而在欧美获得了大的发展。它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考古、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按照国内通行的概念,东方文学是指古今亚洲和非洲文学的总体,其中埃及、巴比伦、希伯来、印度、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鲜等国的文学是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的特质:①悠久古老的文学历史与文学传统。②形成与发展的多源性。③浓郁的宗教与伦理道德色彩。④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亡灵书》:《亡灵书》是宗教诗篇的庞大总集,其中汇编了大量的歌谣、祈祷文、颂神诗、咒语诗神话诗等,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它即是一部具有文学遗产价值的诗歌总集,又是一部保存了重要生活习俗的历史文献,它是宗教观念、冥事崇拜和来世思想的产物,《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的影响。最早出现于新王国时期的第十八王朝。补充:又叫《死人之书》,是古埃及人为死者准备的地下王国的旅行指南,是古埃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人类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内容主要是颂神和咒魔,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表现了古埃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亡灵书:《亡灵书》是宗教诗篇的庞大总集,其中汇编了大量的歌谣、祈祷文、颂神诗、咒语诗神话诗等,是古埃及神话传说的宝库。它即是一部具有文学遗产价值的诗歌总集,又是一部保存了重要生活习俗的历史文献,它是宗教观念、冥事崇拜和来世思想的产物,《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诗歌总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的影响。最早出现于新王国时期的第十八王朝。 《亡灵书》:又译成《死者之书》,成书于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集中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死者崇拜思想。全书27篇,计140篇,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祷文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是古埃及神话与咒语最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部书。书的结构松散,章与章之间并无有机思想联系。一部图文并茂的诗集。帮助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的指南性读物。中心内容是指导亡灵如何应付冥王在公平殿上的审判,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太阳神拉和冥王奥西里斯的礼赞,此外就是大量的劝诫之作。 吠陀、奥义书、森林书、梵书 是指吠陀文献中富于文学性的成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以四大吠陀本集为主,再加上注释、阐述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愿意为知识、学问,后来转化成教义、经典之

东方文学

一.东方&东方文化 (一)东方的概念&东方的共性&东西方文化交集 东方的概念:“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地理东方分为三个部分:①东半球指的是西经20°至东经160°之间的区域(欧洲位于该区域),②西方之东: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之东(非洲不属于该区域),③非西方:亚非拉(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拉美属于该区域) 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洲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地区。 除地理学概念的东方外,还有历史概念的东方(Orient),它是伴随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成功地进行了破译,此后英国学者H·C·罗林森等对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解读告捷,使东方学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东方学学科的基础。 东方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和由波斯文化、犹太文化、阿拉伯文化构成的中东文化圈。 东方文化共性: 东方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缺乏「公民反骨」传统 亚细亚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缺乏「资本主义精神」 东方意识形态:由前两者催生的思维模式:皇权崇拜、官本位、权威崇拜、家长/祖先崇拜——人是「伦理」动物而非「政治」动物 *东西方文化交集: 埃及与希腊(影响&反哺) 印度与印欧语系人群(系出同源与灵感渊薮) 阿拉伯的世界与文艺复兴(保存文明火种) 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两希文明源头之一) 纪伯伦《先知》讲述清晨,带着一颗雀跃的心醒来,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午休,沉思爱的心旷神怡;黄昏,带着感激之情回家;睡前,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唇间吟诵着赞美诗。在你独居的岁月中,你观察过我们的生活;在你不眠的时刻,你倾听过我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因此,请让我们有自知之明,告诉我们,你所知道的生与死之间的一切。 被称为“东方赠送给西方最好的礼物”这就是纪伯伦的《先知》。 在纪伯伦的所有散文诗中,《先知》被认为是“顶峰之作”,在这本书中,智者回答了人们提出的爱,婚姻,孩子,施予,饮食,工作,欢乐与悲哀,居室,衣服,买卖,罪与罚,法律,自由,理性与热情,苦痛,自知,教授,友谊,谈话,时光,善恶,祈祷,美,宗教,死,逸乐等26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生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饱经沧桑,历尽人间坎坷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反复比喻的手法,讲述了许多平易近人而又合情合理的道理,耐人寻味。 《大地之歌》马勒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 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从某些角度来说,马勒在追随者眼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让他俨然成为现代音乐的海顿。他的作曲风格对勋伯格、韦伯恩、与贝尔格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曾经与他共事,事业上受其助力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与奥托·克伦佩勒。他们将马勒的音乐介绍至美国,更改变了好莱坞电影配乐的做法。他不只是个作曲家,更是提倡革新的指挥,他的理论、技巧至今仍使用。他时常说:「传统只是伤感。」,还要求大量排练曲目;即使这么做让公演品质比过去更为精进,终究导致马勒与乐团之间关系紧张。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 复习题 2009-2010年第二学期 ?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期(公元10世纪初)。它是在日本民间评说即日本古代神话故事与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接受了中国元朝和隋唐传奇的影响。其形成之初有两大类型:一是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又称“虚构物语”),以《竹取物语》、《落洼物语》为代表,一是以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以《伊势物语》、《大和物语》为代表。其后,这两种物语合流,10世纪初产生了过渡性的作品《宇津保物语》。11世纪初紫式部创作了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源氏物语》,它是日本叙事文学——小说这一新体裁成熟的标志。镰仓室町时期还盛行以《平家物语》为代表的记录、讲述战争的“战记物语”。 ?佛教文学 【佛教文学】指佛教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学作品。此依‘文学’一词的意涵,而有广狭二义。广义是指佛教的一切文献,即包括用巴利语、梵语书写的南方上座部原始圣典、大乘经典与相关著作,以及汉、藏、日、韩等各种语文的佛教文献。狭义则专指赞叹释迦及其弟子的一生行谊与本生(前生)故事之著述,以及各民族用文学表现方式所创作的佛教作品。 ?东方三大文学圈 中古东方是指中古时期在东方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和互相区别的文学区域范围,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地区。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就叫“东方三大文化圈”;从文学方面出发,就叫“东方三大文学圈”。三大文化圈和文学圈的形成,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扩大了东方文学的地域,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 ?私小说 私小说的概念 对于私小说的概念,日本文坛一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故事的,均称为私小说。但人们多数倾向于狭义的解释:凡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称为私小说。按久米正雄的说法,就是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1945年伊藤整和平野谦又提出新的说法,认为私小说就是心境小说,并把广义的私小说分为调和型和破灭型两类。他们认为把人从“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私小说的特征。表达“生存的危机”感的,是破灭型;相反,要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以调和自我作为努力的目标的,是调和型。日本的私小说多数属于后一种类

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部分

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部分 外国文学史复习重点 一.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一)简介: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两河流域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总汇,反映了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矛盾,表现了人类对生命和死亡奥秘的探求和企图战胜死亡的愿望。 (二)认识价值: a.人和自然的关系。史诗第一次反映了人的潜在力量的自觉和肯定,反映了人的主体性的初步觉醒,人与神力的矛盾相抗衡 b.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两种文明的冲突是奴隶主军事集权和民主思想的冲突 c.对人生奥秘的探索。吉尔伽美什的探索打破了永生的幻想,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已经开始确立 d.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的关系 (三)艺术价值: a.史诗的篇幅不算很长,但却形象的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进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古代生活的漫长历史图画,表达了巨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b.这部史诗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哲理性 c.这部史诗具有种种民间创作的特色,如现实和幻想,神话传说和人间生活的有机结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结合,反复,联想和比喻的运用等 二.希伯来文学——圣经(旧约) (一)简介:“圣经全书”的英译名圣经,是中东地区古希伯来民族的文学作品集,共分为三部分,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分四部分共39卷,是犹太教的经典。它的内容分为神话传统、世俗诗歌、小说。它反映了希伯来人从父系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场景。 四分法:a.律法书(法律书),5卷(又称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b.历史书,10卷,记述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兴盛,分裂,衰亡的历史 c.先知书,14卷,先知先觉家们发表的现实生活看法 d.诗文集(作品集)10卷 《圣经》主要神话的宗义 万物创始:是对天地万物产生和人类起源的独特理解 伊甸园;人类对永生之景的憧憬和追求 该隐杀弟;农民与游牧民之间的斗争 洪水方舟:两河流域居民对洪水的畏惧心理 巴别塔:人类对不同语言的认识 (二)“旧约“的影响: 1.它是欧美文学的源头之一,传往世界各地,对欧美文学影响极深,是西方人文主义大厦的支柱 2.它是后代文学题材的重要来源,如《神曲》、《失乐园》。 3.作为宗教经典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死海古卷》又称库姆兰古卷,是1947-1956年在死海西北岸库姆兰地区的高山深谷中陆续发现的大量古文献的汇编,其中有希伯来人的《圣经》《次经》《伪经》抄本和注释本,还有库姆兰社团的会规手册,会众手则,圣殿古卷和多种文学作品。三.印度两大史诗及吠陀文学 (一)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1.“摩诃婆罗多”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的800年间,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基础上由姆比耶婆编订而成。它规模宏大,一般认为有10万颂,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诗。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传说故事做插话。史诗主要描绘出印度古代一幅极其生动残酷的战争画面,深刻反映出人们对强暴,奸诈的厌恶,以及对公正善良的同情,表现了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非正义的主题。 认识价值:它的主线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诗,它是印度列国纷争和帝国统一时代的艺术反映。基调是颂扬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作者立足现实,把坚一方的优点表现出来,也揭示其弱点,落脚点在受难者一方,同时又有宿命论、报应之说。作品所表现的印度精神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2.“罗摩衍那”大概是蚁蛭(被后人称为“最初的诗人”)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统一、协调后而成的。 思想内容:以主人公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古印度社会生活的全貌,揭示婆罗门与刹帝利两种姓之间的矛盾,歌颂代表善良、正义和公理的罗摩,批判了代表恶、非正义和强暴的罗波那,表现了一夫一妻制婚姻观念及妇女贞洁问题,表现了民族矛盾斗争。 艺术风格:a.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人物形象,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栩栩如生。b.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c.独特的艺术风格,词汇丰富,词藻优美,修饰得当,能够赋予诗歌以美。 (二)吠陀文学

东方文学古代部分

东方文学古代部分 古代东方文学 一、古代文学特征和概况二、《旧约》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价值地位三、迦梨陀娑和《沙恭达罗》古代东方文学:亚洲和非洲的文学多方面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末期至奴隶制社会时期的社会生活。古代文学特征: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强烈的宗教色彩体裁丰富,源头多样。 古代东方文学概况古埃及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在诗歌和故事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死亡灵》是古埃及最具代表性作品,是古埃及文学的汇编。巴比伦文学与远古的苏美尔和阿卡德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代表作《吉尔伽美什》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最完整的英雄史诗,对两河流域文学影响很大。 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收获。古印度文学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泛,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其中如古代诗歌总集《吠陀》、民间故事集《五卷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迦梨陀娑的喜剧《沙恭达罗》等,都是光辉的成就。 古印度文学的三个时期 1.吠陀时期文学(公元前15世纪―― 前5世纪,雅利安祭司) “吠陀”的意思是“神的启示”或“神

秘的知识” 婆罗门教的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主要有颂诗、神话、咒语诗、传说等。代表作《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 2.史诗时期文学(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3、4世纪,苏多歌手) 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印度史诗:用古梵语写成的记载保存下来的原始口头史诗的一种文学样式。 3.古典时期文学(公元前后――12世纪,职业作家) 《五卷书》(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首陀罗迦的《小泥车》迦梨陀娑的《云使》(抒情长诗)、《沙恭达罗》(诗剧) 文艺理论著作《舞论》(又译《戏剧学》)、《诗镜》和《诗庄严论》。 《旧约》一、历史背景“巴比伦之囚”事件―― “救世主”思想――犹太教经典《旧约》《旧约》不仅是犹太教经典,也是了解和研究希伯来民族历史和文学的宝贵文献资料。 二、基本内容1、法律书5卷:《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希伯来民族神话、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等人的传说以及犹太教的教义教规。 2、历史书10卷:《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主要记录 以色列犹大王国形成发展衰亡的历史。3、先知书15卷:《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阐释犹太教教义,评议各种社会

简明东方文学史

《简明东方文学史》孟昭毅、李跃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P1文化是文学的母胎,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文学。文学又是文化的“缩影”,素有“小文化”之称。东方文学蕴含着东方精神、东方智慧和东方情操,更是东方审美体系的符号。东方文学产生于近代西方。上古东方文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共同占有为基础的土地公有制。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集体占有土地,每个人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占有者。“在亚细亚的(至少是占优势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1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二,建立在亚细亚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农村公社自然经济。每个自然共同体(农村公社)的生产范围限于自给自足,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结合,公社成员生产的目的不在创造价值以换取他人的产品,主要是为满足个人及整个共同体生存的需要及为生存再生产的需要。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方面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从而每个公社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实体;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形式只是满足于生存的不断重复生产,没有发展生产的紧迫需要和强大动力。第三,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血缘关系。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共同体,“就像单个蜜蜂窝不开蜂房一样”。每个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拥有他生存的一切。他和他的家庭,独立地在分配给他的土地上劳作。劳作过程的共同性,共同占有、利用土地的生产方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式,都决定了个人不能独立于基于血缘的共同体。他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与宗法血缘关系互为因果:生产方式需要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又强化了这一生产方式。 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是东方古代社会的专制政治。马克思说:“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惟一的所有者,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 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这个“更高的所有者”就是专制君主,P5他才是真正的土地所有者。这成为专制主义的基础,灌溉性农业和战争需要也成为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形成的文学的特点: 首先,天人合一的宇宙现。古代东方民族认为个体与本体、小宇宙与大宇宙是统一的,人要设法获得这种统一,将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述,印度则为“梵我合一”,阿拉伯则是“亲近真主”。 封闭的农业社会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土壤,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东方文化的基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 1.波斯的杰出诗人萨迪的代表作有《果园》和《蔷薇园》,其中《蔷薇园》是有文有诗的 作品集,即诗文集。它主要歌颂并肯定人的价值,宣扬人道主义。 2.中古形成的三大文化圈有: 1)东亚文化圈的文学(以中国文学为中心,周边的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学在中国文学的 影响下逐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学) 2)南亚,东南亚文化圈的文学(以印度为中心的,印度上古的史诗,佛本生故事等成 为中古南亚,东南亚地区大多数国家文学的题材本源) 3)西亚,北非文化圈的文学(以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为契机,阿拉伯文学是 主力) 3.西亚,北非文化圈的文学中的知识点 (1)悬诗:阿拉伯文学中最早的成果是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赛事获胜,流传下来悬挂于神袖上的“悬诗” (2)悬诗之王:马姆鲁勃。盖斯,诗才出众,被称为“众诗人的旗手”。 多选 (3)中古波斯七大世界著名诗人: ①波斯“民族诗歌之父”路达基 ②民族史诗《列王记》的作者:菲尔多西 ③四行诗巨擘欧玛尔。海亚姆 ④叙事诗大师尼扎米 ⑤哲理诗翘楚萨迪 ⑥抒情诗王哈菲兹 ⑦波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贾米 (3)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海亚姆(楼拜体) (4)内扎米的主要作品:《五卷诗》由各自独立的五卷长诗组成,即:《秘密宝库》、《霍斯鲁和西琳》、《雷莉和马杰农》、《七美人》(又名《七宝宫》)和《亚历山 大故事》 (5)“玛卡梅”是一种文体,每篇故事以市井流浪汉为主人公的一种短篇散文故事,叙述他们的行乞,诓骗和计谋,故事篇幅短小,但生动有趣,反映了当时的种 种社会风情。创始者:赫迈扎尼代表作家:哈里里类似中国评书(6)西亚北非中古文学类型包括:诗歌,散文(《古兰经》)、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小说、戏剧史其缺类 日本近代文学的知识点 (1)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的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精髓》,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 (2)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未写完) (3)夏目漱石的处女座《我是猫》的写作方式是:猫眼看世界。 (4)日本近代《文学界》(第一本杂志,不属于文学流派社团)的主要作家有:北村透谷、岛崎藤村、木通口一叶、横光利一、阿部知二、岛木健作、三好达治。

东方文学(1)

东方文学 名词解释 1.物语文学: 物语:古代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即绘声绘色描写事物。 物语文学的来源:民间文学、中国六朝文学、中国隋唐文学 物语文学的分类:(1)传奇物语:第一部传奇物语《竹取物语》(2)和歌物语:代表作《伊势物语》。紫式部《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典范,是传奇物语与和歌物语相结合的产物。 “物语”文学是平安时期创作的主要成就,它在日本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悬诗——阿拉伯文学的明珠: 阿拉伯人每年都要到麦加朝觐天房。朝觐之前在麦加附近的欧卡兹进行集市贸易活动,并举行赛诗会。会后,经公认的著名诗人仲裁评选出优秀之作,并将其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在城墙上,供人阅读观赏,故称之为“悬诗”或“金诗”。 3.《摩诃婆罗多》: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伟大婆罗多族的故事”,作者传说是广博仙人。 共18篇,核心故事是般度和俱卢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主要人物都是轮转王婆罗多的后裔。 《摩诃婆罗多》内容十分复杂,几乎包罗万象,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还包含大量的历史材料、宗教法典和哲学论述,被称为“最初的历史传说”。 风格总体明白晓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抒情色,开创古印度文学的新风格,是印度古典文学的典范。被称为“最初的诗”。 4.《吠陀》:是古印度人口头创作的诗歌总集,反映了从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历史面貌。“吠陀”意为知识和学问,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吠陀》文献还包括这四部书的各种梵书、森林书、奥义书。(散文体) 5.《一千零一夜》:英译多叫作《阿拉伯之夜》(Arabian Nights),中译本根据英译本转译为《天方夜谭》。成书的上下限:公元8、9世纪之交最早的手抄本——16世纪埃及文人学士荟萃成书、定型。 《一千零一夜》故事来源于三个部分: ▪印度、古波斯故事集; ▪10至11世纪的伊拉克生活和故事(阿拔斯王朝); ▪13至14世纪的埃及生活和故事。(麦克里克王朝) 论述 (一)举例说明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1.多源发展,相互交流 2.偏重表现,追求主体内在的主观真实 •诗言志(中国) •诗的灵魂是韵(暗示意义)(印度) •抒情文学发达,诗歌兴旺

东方文学

浅谈《伊豆的歌女》中的人性之美 摘要:川端康成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坛的一面最重要的旗帜,他对于传统日本文学的美与现代西方文学新的感受性的结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反映其他的创作思想及其东方美学的形成的最重要的作品《伊豆的歌女》,像一首意蕴深厚、回味悠长的叙事诗,以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清纯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演绎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伊豆的风土人情,小说全篇充满了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伊豆的歌女;人性之美;爱 一、作者经历及《伊豆的歌女》的创作背景 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于1926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伊豆的歌女》。小问世之后,便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并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作者通过《伊豆的歌女》表现了我与巡回艺人们相互之间平等的尊重与关爱以及歌女和“我”之间朦胧的淡淡的情愫。川端康成是日本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继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然而,身获如此殊荣的川端康成却有过非常孤独的童年。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自幼由祖父母抚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十六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离开了人世。这些不幸而痛苦的遭遇,对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九岁那年,为了逃离东京的喧扰,从压抑的生活和情绪中逃脱出来,川端康成踏上了前往日本旅游胜地伊豆的旅程。《伊豆的歌女》正是他在几年后根据自己对此次经历的回忆而创作出来的。自一九三三年以来,这部长篇小说先后五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并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伊豆的歌女》故事梗概 《伊豆的歌女》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是一个东京高等学校的学生,为了排遣窒息的忧郁,在二十岁那年的秋天独自去伊豆旅行。在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艺人邂逅相遇,她们是十四岁的歌女薰子,薰子的哥哥荣吉、

东方文学

一、1物语文学“物语文学”的鼻祖是《竹取物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 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又译作《螟蛉日记》)开女性日记之先。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随笔文学的代表作,与《源氏物语》并称为平安文学双璧。物语文学的高峰和古典文学的典范代表;日本古典美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日本文学艺术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2佛教文学“佛教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受到佛教影响、包含佛教义理的文学创作;狭义则专指那些富于文学性的佛教典籍及其演义。我们一般指的是后者——佛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实相(最高本质)高深莫测,必须借助“艺教”(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加以说明,于是佛经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间故事说明和比喻一个深刻的教义或原理,这部分佛经及其演义便被称为佛教文学或佛经文学。文学价值最高的是《佛本生经》。 3东方三大文学圈中古东方是指中古时期在东方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的三个相对独立和互相区别的文学区域范围,即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地区。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就叫“东方三大文化圈”;从文学方面出发,就叫“东方三大文学圈”。三大文化圈和文学圈的形成,促进了东方文学的发展,扩大了东方文学的地域,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品。 4私小说私小说:近代日本受法国自然主义文艺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小说类型,又称“自我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着重描写主人公的身边琐事和被压抑的性心理,倡导自我暴露和自我忏悔。田山花袋的《棉被》为其代表。 5印度两大史诗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核心故事,大约形成于印度氏族社会后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是无数诗人、学者、歌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集体创作的成果。两大史诗的主题倾向是颂扬英雄主义;歌颂了光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黑暗、邪恶和残暴。 6浮世草子浮世草子(通俗艳情小说)、净琉璃(木偶戏)、歌舞伎(歌舞剧)创作繁荣。分别代表三种文学样式成就的“江户三杰”:松尾芭蕉(俳句集《俳谐七部集》,

东方文学资料1

1、《亡灵书》:是埃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部庞大的宗教性的诗歌总集,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大部分诗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国观念,主要是表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倾向,但其中个别诗篇或者某些诗段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影响。 2.《吠陀本集》: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狭义上分为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广义上讲除了狭义的四部外,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3、《梵书》:又称净行书,婆罗门书。是一大类典籍的总称,共十五部,各种梵书分属四大吠陀,主要内容是介绍如何进行祭祀,实际上是婆罗门祭祀的职业用书。《百道梵书》篇幅最长。梵书在文学史上,上承吠陀,下启史诗、往世书。也是种姓制度形成原因。4、《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但在思想上是梵书的反叛者。他积极倡导内在的精神的祭祀的神秘意义。因为作者处于反对派的地位,所以在森林中著书立说,私密传授,名称即由此得来。《森林书》反对婆罗门垄断知识,在当时是进步的,它开启的对诸多哲理问题的探讨,虽然尚属初步,但却是梵书的礼仪之路迈向奥义书的学问之路的不可缺的过渡。5、《奥义书》:附于《森林书》之后,数量巨大,有200多种,其最大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有系统理论的印度哲学时代,主要探讨哲学思想:a梵我同一b业报轮回,几乎成了印度人的思维定式,对印度文学创作的影响无处不在。6、桑迦姆文学: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在印度南方以泰米尔语为代表的达罗毗茶语系涌现出大量优秀诗作,史称桑迦姆文学。主要有三部典籍:《朵迦比亚姆》《八卷长诗》《十卷长歌》。其中《朵迦比亚姆》既是一部语法书,又是一部创作论,《八卷长诗》《十卷长歌》标志着古泰米尔文学的发达和繁荣。 1、《本生经》:印度佛教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主要讲述佛陀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经历无数轮回转生的前生的故事。有固定模式,每个故事由5部分组成:一是今生故事,交代佛陀讲述前生故事的缘起;二是前生故事;三是偈颂,穿插在s散文叙述中,有总结或描述性质的诗;四是注释,对偈颂总词语含义的解释;五是对应,将前生故事的人物与今生故事的人物一一对应。 2、味论派:是印度古典文艺理论中最具影响的一大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婆罗多,代表作是《舞论》。《舞论》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戏剧学著作。该著作从经典意义上阐明了味论,建立了味论理论,10到11世纪。味论学派出现了从朴素唯物审美倾向的转变,古典味论分为三支,一支是以婆罗多为首的味论客观派,一支是新护为首的味论主观派一支是孟加拉毗湿奴派文论家的味论实践派。(“味”是印度一个几本的诗学概念,是读者对作品感情基调的艺术享受。 3、庄严论派:庄严论的奠基者是6至7世纪的婆摩诃,著有《诗庄严论》。庄严(修辞)是印度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形成诗歌魅力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对诗歌价值进行评判的标准。与味论一起并称为印度文艺理论的两大支柱。庄严论者几乎都拒绝承认味具有独立品格,将其视为修辞的一种。 4、风格论派:代摩那是风格论的奠基人,著有《诗庄严经》,建立了完整的风格论的诗学体系,提出“风格史诗的灵魂”说,提出诗的三种风格,毗陀婆风格含一切德,显示中和之美;乔罗风格含壮丽、美好之德,显示阳刚之美;庞迦利风格含甜蜜柔和之德,显示阴柔之美。 5、韵论派:奠基人欢增《韵光》认为词有三重意义:字面义、引申义、暗示义。 6、虔诚文学:是伴随6~9世纪南印度虔诚运动发展而产生的文学思潮,是印度13~17世纪文学的主流,一般来讲,虔诚文学可划分为两派四支:无形派,含明理支和泛爱支;有形派含罗摩支和黑天支。重要作家有:格比尔达斯、苏尔达斯 7、悬诗:是指悬挂在天房(伊斯兰教圣殿)的诗,在圣殿上有两块陨石,一黑一白,一个叫克尔黑,一个叫克尔白,阿拉伯民族是游牧民族,能歌善舞,他们每年举行诗歌大赛,获胜的诗会被用金水写在麻片上,悬挂在天房,宛如一串明珠悬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曾有七位诗人获此殊荣,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8、俳句:是日本古典诗歌的重要体裁之一,又称俳谐,“俳谐”一语源于中国,大致与“滑稽”同义。它由17个音组成,分成5、7、5三段。形式短小,表意明晰,为各阶层所喜闻乐见。日本古代最著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 9、《万叶集》:是日本最早也最重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全书共20卷,收入诗歌4500余首;“万叶”有万古之意,表示内容丰富多彩,也有“万世”之意,表示生命万古长新。原来完全由汉字写成,被称为“万古假名”,其诗歌内容大体分为相闻、挽歌、杂歌三类;诗歌的作者上至天皇,下至走卒歌妓,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级,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日本奴隶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是日本和歌的奠基石。对于日本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吗,它的地位等同于《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白桦派:白桦派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围绕在同人文艺刊物《白桦》周围的作家组成。他们早期创作有理想主义倾向,多以表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主。以后的人道主义思想逐步加强,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家主要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等。他们创作态度严肃,尊重个性自由,不愿受传统束缚,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多有创新之处。 2、新思潮派:新思潮派也称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所组成,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等。他们缺乏共同的文学主张,但都崇拜夏目漱石。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复杂心理的描写,并进行一定的批评和理性的解释。 3、新感觉派:日本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派别,于1924年成立。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现实,主张追求新鲜的感觉和新奇的感受方法,强调主观和直感作用。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活动持续了两年多,1927年结束活动。: 1、古代埃及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答:a 神话: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神话b 传记文学:《梅腾传》是最早的传记文学作品《乌尼自传》是古王国时期最长的内容最丰富的传记文学c 箴言:《王子哈尔杰德夫之教谕》是埃及最早的箴言d 诗歌:有劳动歌谣、情歌、宗教诗如《亡灵书》e民间故事如《魔术师的故事》f戏剧2/《亡灵书》是一部什么作品?答:既是一部具有珍贵遗产价值的诗歌总集,又是一部保存了重要生活习俗的历史文献。汇编了大量的神话诗、祈祷诗、颂神诗、歌谣、咒语等。大部分诗篇具有浓厚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冥国观念,主要是表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倾向,但其中个别诗篇或者某些诗段也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阿尼的纸草》。对希腊神话及后世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有深远影响。3、古巴比伦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答:①神话:多神,《艾努马艾利什》创世神话,马杜克;《伊士塔尔下冥府》伊士塔;《阿达帕》②史诗《吉尔伽美什》③箴言诗《咏正直的受难者的诗》《主人和奴隶的对话》4/分析《吉尔伽美什》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答:主要思想内容:史诗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同自然及社会暴力抗争的情景,颂扬了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对宇宙和人生的奥秘做了积极的探求,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艺术特点:情节发展自由灵活,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浪漫色彩与英雄本色融在一起,采取联想、排比、象征、夸张等手法展开情节,表现英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5、《旧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是怎样的?答:《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写就,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记录不同时期各种人物的文献与作品。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根据编纂体例和内容,《旧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法典”,也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第二部分是“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前先知书》分为《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先知书》分为《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小先知书》等。第三部分是杂著,包括《雅歌》、《约伯纪》、《路德纪》、《传道书》、《历代志》等十三本书。 6、《约伯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答:《约伯记》是一部结构形式特殊的哲理长诗,回答了人与上帝的关系,解决了人对上帝的困惑,一致宣扬人对上帝无条件的信仰和崇拜,将上帝暂时置于对立的关系中,在对立前提下探讨了:①好人为何受难,即如何看待灾难,结论是:好人的受难是上帝有意的,它超越了常人理解限度②上帝的信仰是否有条件的,撒旦要证明的是对上帝的信仰是有条件的,上帝要证明的则是相反的观点,约伯坚定了信仰后才得到了上帝的恩惠③上帝的品格,上帝是灾难的根源还是造福人民的保护者。上帝是公允的,仁慈的,这才是千百年来希伯来民族坚信的。 7、古希伯来文学的特点答:a民族性:是希伯来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中创作的民族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内容、民族气质、民族形式、民族风格。b 宗教性:希伯来作家往往兼为犹太教的祭祀或文士,其作品成书前后大都应用于犹太教的祭拜活动,因此文学与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基本主题是上帝与子民关系包含许多神话描写和颂神之作。c 抒情性:希伯来思潮更注重感情,显示出更多的主观倾向,长于吟诵和书写抒情性作品,富于宗教感情如《诗篇》《雅歌》等d 理想性:古希伯来人多灾多难,于是在精神上寻求至乐永生的理想之境,讲述上帝立约和应许的内容,渴望黑暗终结光明到来,如《启示录》 8、什么是狭义的吠陀文献?什么是广义的吠陀文献?答:狭义上分为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最早最重要。广义上讲除了狭义的四部外,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吠陀文献。 9、分析两大史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分开陈述)答:①《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著名的两大史诗,它们的主要思想内容如下:《摩诃婆罗多》堪称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古代印度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其主皆在于强调政治斗争中的"法"。"法"与"非法"是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般度族被当作"法"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受到歌颂,体现了人民的心愿。 《罗摩衍那》反映了奴隶社会初期的王权问题,谴责了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争权夺利的行径,表明人民希望开明君主实行仁政的思想,歌颂了正义战争,宣扬一夫一妻制,具有进步倾向,但也流露出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②艺术特色:a《摩诃婆罗多》:气势宏大,博大精深: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对话式的框架式结构;大场面的描写,气势磅礴。三界汇通,情景交融。人物形象生动。艺术想象大胆夸张,而又朴素自然b《罗摩衍那》:气势恢宏,博大精深;景物描写细腻,情景交融;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富有立体感;运用大量比喻、夸张。10、分析毗湿摩、悉多、罗摩的人物形象。答:①毗湿摩:既履行了国王职责,又履行了家长职责,又履行了武士职责。②罗摩,a政治上爱民如子b战场上骁勇善战c爱情上不让悉多与他同行,真情,相思③悉多:娴淑,深明大义,忠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11、《罗摩衍那》中罗摩形象?答:罗摩在作品中是理想国王的形象,史诗从两方面塑造:道德上的楷模和武功的英雄。①道德上:罗摩具有人类的各种美德,在对待父子关系上,忍辱负重,不违父命,在夫妻关系上,他忠于妻子,为之流血负伤,离散后发誓不再娶,在对待国家关系上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而不怕牺牲个人性命,为了取信于民,而遗弃爱妻…… ②武功上他是天神降生,武艺超群,在比武招亲大会上拉开无人能拉开的神弓,在楞伽城大战中,亲手杀死了“十首魔王”,罗波那,作者将他作为神来塑造。 1、《本生经》的思想内容表现为哪些方面?答:①歌颂菩萨智慧与神通②主张平等,反对种姓歧视③宣扬经商发财④讽刺、鞭挞愚昧迷信。 2、《沙恭达罗》的艺术特色,分析沙恭达罗的人物形象答:①艺术特色:a情节线索即单纯又曲折,且富有戏剧性。戏中男女主人公从一见钟情开始,经过三次急剧转折(结合、婚变、重圆),有虚有实、波澜起伏。b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作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沙恭达罗的无以比拟的美。剧中还创造不同的环境去衬托和表现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剧中比较典型的环境有三个,即净修林、宫廷和仙界,不同的环境中,各个人物与环境浑然一体。c语言丰富多彩,清新优美、富于抒情性。如沙恭达罗在宫廷遭遗弃时对护送她的亲人说:"我已经给这个骗子骗过了,你们也丢弃了我。"一字一泪,表达出她的险恶处境和悲痛心情。刻画净修林的景色,抒情浓郁。d《沙恭达罗》以精湛完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乃至历来人民都极为关心的生活问题,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②人物形象:a沙恭达罗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有斗争精神的美丽、动人的妇女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具有东古典美的妇女典型之一。她从小生活在净洁安宁的净修林中,穿的是树皮,整天与小鸟为伍。纯朴的大自然生成了她的天真、纯洁的性格她不羡慕都市的豪华。更能体现沙恭达罗的性格特征的是对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追求。b从全剧来看,沙恭达罗的性格原有其柔弱的一面。但为了追求自己的美好爱情,她又敢于不顾一切与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结合成为夫妻,表现出坚强、勇敢、刚毅、不屈服的反抗的一面。在沙恭达罗身上,体现了剧作者所向往的爱情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 3、中古波斯有那八大诗人?他们有哪些作品?分别代表何种创作风格?答:①诗歌之父——鲁达基,被誉为“波斯诗歌之父”,又被誉为“多种歌喉的夜莺”。“鲁达基体”(抒情诗),霍拉桑诗风的代表。②史诗之王——菲尔多西,《王书》是东方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巨型文人史诗,列举了历代王朝的文治武功,赞扬了道德高尚、公正勇敢、尊重知识、体恤下情的明君,鞭挞了好大喜功、昏庸无能的暴君。被称为“东方的伊利亚特”,菲尔多西因而被称为“东方的荷马”。③“鲁拜”诗圣——欧玛尔·海亚姆(《鲁拜集》(哲理诗集),也是凝练晓畅的“霍拉桑体”诗风。④“伊拉克体”诗歌的代表诗人、叙事诗大师——内扎米《五卷诗》是他5部叙事长诗的汇集,其中《蕾丽与马杰农》是其诗歌艺术的顶峰之作。⑤苏菲神秘主义诗人——莫拉维《夏姆斯诗集》(“伟大诗集”)。⑥哲理诗泰斗、“设拉子的黄莺”——萨迪,《蔷薇园》采用波斯传统的文体——诗文夹杂写成。⑦抒情诗大师哈菲兹,他的诗歌遗产主要是近500首“嘎扎勒”,是波斯古典抒情诗的一种传统形式,它与西方的商赖体(堪称世界诗坛的双璧。⑧“末代诗圣”——贾米,他们创造性的模仿成为波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有“诗人之王”、“智慧大师”之誉,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模仿内扎米的《五卷诗》的《七卷诗》(又名《七星座》)和模仿萨迪的《蔷薇园》的《春园》。 4、萨迪《蔷薇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答:①主要内容a《蔷薇园》渗透着同情人民、反对强暴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再三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明确指出"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怒斥那些视权臣民生命为儿戏的暴君,认为圣徒对暴君的"最好祝愿"是"取走他的生命",表达了人民痛恨暴君的心声。b作品里充满了真主和宗教的赞颂之辞,而他的宗教观点里也渗透着同情,关系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c《蔷薇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市民阶层兴起过程。d《蔷薇园》中还有不少富有人生哲理的诗篇。作者非常重视学识和知识的力量,他认为智慧的获得主要在于教育。②艺术特色:a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b《蔷薇园》含有大量的格言、警句:"宝石即使落在泥潭里,忍是一样可贵,尘土虽然扬到天上,也无价值。"c《蔷薇园》善于采用白描的手法,运用朴实而极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场面。 8、什么叫物语?物语文学有哪些类型?答:物语在日文中有“语说事物”之意,类似我国的小说和传奇。物语文学有个性发展的过程。它开始有两种形式: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传奇物语是富于深化色彩的故事,代表作为《竹取物语》。歌物语以和歌为中心突现主题的故事,代表作为《伊势物语》。以后在传奇物语、歌物语的基础上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故事性作品。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紫氏部《源氏物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什么是物哀?《源氏物语》是如何体现“物哀”这一审美意象的?答:物,喝酒时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题。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在源氏物语中:a、选取日常男女私情(而不是政治斗争)这个角度表现“人情世界”,即贵族社会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男男女女各种各样的恋情,使作品能够从最细微处着手,详尽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他们可悲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使人感喟,使人动情,使人悲泣,而这就是“物哀”。“物哀”也恰恰只能在这种看上去十分琐屑的日常情感生活中得到体现。b、这部悲剧小说的主要悲剧冲突即现世的、本能的情欲享乐与深层实质意义上的悲观主义和虚天主义的矛盾冲突是内向化的,冲突的舞台是在人物的精神世界里,也就是说,《源氏物语》是一部心理小说。作者擅长于描写不同的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女性内心深处复杂曲折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得委婉、细腻、缜密而纤巧。例如对空蝉、藤壶、紫姬等人的描写就是这样。在空蝉同源氏的关系中,她既受宠,又受辱;既为情所动,又力图保持人格尊严。此外,作者还以心物交融、情景相映的自然景物描写来烘托、暗示、外化人物心理,比喻、象征人物的命运。从作者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和书中人一样敏感、善感,既因物喜,又因物悲;风花雪月,皆系心肠;儿女之情,皆牵魂魄;生死离别,皆撼胸臆。书中的一景一物无不是情感的对象化,一人一事,无不是悲苦的体现者。c、《源氏物语》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全书的情节没有逻辑化的交叉和相互关联,每一回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短篇小说,所以与回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张力。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有助于“物哀”的传达,不至于让通常所谓的“故事情节”冲淡乃至淹没了细腻的情感体验、敏锐的心理感受。所以,读《源氏物语》不能性急,不能感觉迟钝,否则就体味不到“物哀”的妙处。 10、《源氏物语》中光源氏的形象?答:光源氏①作者笔下的理想的化身,集美貌、风雅、才华于一身的全才,仪容上:俊美绝伦,光彩焕发,若仙人,睹之祛病延年,才能上:艺术家的天赋,慈善家的心肠,政治家的胸怀,胜不骄败不馁,依稀可见藤原道长的影子,多情守义,有始有终的谦谦君子和博爱主义者。②荒淫的狂蜂浪蝶:一生在放荡不拘,偷香窃玉中度过,自恃高贵地位,优美色相,终日追求女性,一方面献殷勤,表示关心体贴,又一面轻薄放荡,用情不专,(如夜闯空蝉的闺房,强占了她,又染指她的女儿)几乎到了滥施情欲的地步,勾引奇丑无比的未摘在,玩弄近六十的老宫女源内侍,与养女玉鬟,发生戏押和猥亵的关系,与藤壶和六条御息发生了乱伦私通关系。总之,他所爱恋过的,没有一个得到真正的幸福,是众多女性不幸的制造者,在美化光源氏的同时,流露出惋惜,在掩饰的同时给予了讥评 颓废贵族的代表:给众多女性造成了不幸,自己也是宫廷之争的受害者,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悲剧人物。观其一生,经历了三个悲剧:三岁丧母,由皇子变成臣籍;左右大臣的权势之争,遭受排挤;三公主与柏木的通奸。其悲剧,从精神上讲,是由他同继母乱伦造成的,从外部来讲,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玩弄权术,游宴享乐,沉湎爱欲,非源氏如此,加上佛教宣传的“净土”思想,他们思想意识空虚,萎靡,一旦失意便离俗遁世,源氏一生透露出平安时代贵族阶级月满将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