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划》名词解释(1)

《规划》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起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的三大支柱。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风景园林规划:是就创造某一风景园林美好设想可能性的调查和分析,实现风景园林规划的手段,是将规划的结果绘制成图、写成文字说明书等,是指导具体风景园林建设的图纸和文字。它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意义。

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定,规划方案的编制等。

3、风景园林设计:是根据风景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资源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风景园林的艺术形象,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与造景元素,去创造宜居环境的过程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全过程包括选地、设想、调查、施工、管理,直到供大众使用。总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5、景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研究垂直结构的纵向方法和地理学研究水平结构的横向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结局、过程与尺度之间的关系、景观变化及人类与景观关系的交叉学科

6、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

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7、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8、美: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

9、园林美: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美、艺术美和

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10、朦胧美:是形式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能使人产生虚实相生、扑朔迷离的美感。利用烟雨条件或半隐半现的手法给人以朦胧隐约的美感。

11、比例:指要素本身、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在度量上的一种制约关系,即形体各部

分之间以及各部分自身都存在着这种长宽高的比例关系。

12 尺度:是指景物的大小与人体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景物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涉及具体尺寸。

13人体工程学:也称人类工程学、人机工学、工效学。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环境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及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

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

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

14对比色(补色):光谱环上180度相对的色相,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15邻近色:光谱环上,左右相邻的色相

16邻色调和:两种邻近色相配,或一种色相与其左右的两种邻近色相配,三种色相的深浅度变化组合在一起,均会产生近似的协调之美

17安全视距:从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不致发生车撞的距离

18视距三角形: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可在交叉口转弯处绘制出一个三角形19孤植树:又称孤景树、独立木,是用一株树木单独种植成景的园林树木景观

20对植树:是按一定轴线关系对称或均衡对应种植的两株或具有两株整体效果的两组树木景观

21树丛:是指由多株树木(两株到十几株不等)做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植,具有整体效果

的园林树木群体景观

22树群:是指由几十株树木组合种植的树木群体景观

23密林:是指郁闭度较高的树林景观,一般郁闭度为70%-100%

24疏林:郁闭度为40%-60%

25疏林草地:是疏林与草坪相结合的园林景观,也是园林绿地中应用最多的疏林设计形式26疏林花地:是疏林与花卉布置相结合的植物景观

27疏林广场:是疏林与活动场地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多设置于人员活动和休息使用较频繁的园林环境

28植篱:是指由同种树木(多为灌木)做密集列植成篱状的树木景观

29树墙:设计高度在150cm以上的植篱成为树墙,因多选用常绿树种,也称“绿墙”

30蔓篱:设计一定形式的篱架,并用藤蔓植物攀缘其上所形成的绿色篱体景观

31编篱:将绿篱植物枝条编织成网格状的植篱

32花坛:是指在低矮的(一般10-30cm)、一定几何形轮廓的植床内,以园林草花为主要材料布置而成的,具有艳丽色彩或图案纹样的园林景观,常用于公园。小游园、街道、广场

33花台:是指在较高的(一般40-100cm)空心台座式植床中填土或人工基质,主要配置园林草花所形成的景观

34组合花坛(花坛群):是指由多个花坛按一定的关系近距离组合而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花

卉景观构图景观

35连续花坛群:由独立花坛、带状花坛、组合花坛等不同形式的多个花坛沿某一方向布局排列,组成有节奏的不可分割的连续花卉景观构图整体

36带状花坛:设计宽度在1m以上,长宽比大于3:1的长条形花坛

37独立花坛:在园林绿地中作为局部空间构图的一个主景而独立设置于各种场地之中的花坛

38盛花花坛:又称花丛花坛,是以观花草本植物花朵盛开时的群体色彩美为表现主题的花坛

39模纹花坛:又称毛毡花坛、镶嵌花坛、图案式花坛,是采用不同色彩的观叶或花叶兼美的草本植物以及常绿小灌木等种植而成

40沉床花坛:是设计于低凹处、植床低于周围地面的花坛,又称下沉式花坛

41浮水花坛:是指采用水生花卉或可进行水培的宿根花卉设计布置于水面之上的花坛景观42花境:是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观叶植物和一二年生草花,沿花园边界或路缘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

43、行道树:按一定间距列植于道路两侧或分车绿带上的乔木景观

44、树列:也称列植树,按一定间距,沿直线纵向排列种植的园林树木景观

45、绿带式: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在道路两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人行道或混合道路外侧设置带状绿地,种植行道树

46、树池式:在人行道上设计排列几何形的种植池以种植行道树的形式

47、林带:成带状分布的连续树木景观,在园林绿地中,多应用于周边环境、路边、河滨

48、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城的居民点

49、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50、绿地: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区、单位内部配建的绿地

5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市绿地

52、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53、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用地

54、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的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55、城市绿地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56、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

面积的比率

57、城市绿地面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面积之和

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

59、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绿地的面积

60、楔状绿地:从城市外围嵌入城市内部的绿地,因反映在城市总平面图上成楔形而得名

61、带状绿地:多与城市河湖水系、主要道路、城墙等结合布局,形成纵横交错绿带、环状

绿带与放射状绿带交织的绿地网

62、古树名木: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

的树木

63、古树与名木: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64、城市公园:供公众游憩和开展文化娱乐、社会交往、体育健身等活动的城市开放性绿地

空间

65、综合公园:具有丰富内容和相应设施,适合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公园绿

66、全市性公园:指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公园绿地

67、区域性公园: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设施完善的公园

绿地

68、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

69、居住区公园: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

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0km

70、小区游园: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0.3-0.5km

71、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公园绿地

72、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公园绿地

73、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

74、公园游人容量:也称容人量,在游览旺季游人达到高峰期每小时的在园人数

75、游览路线:游人在公园中沿着一定的路线依次游览观赏各个景点,这一路线被称为游览

路线

76、湿地公园: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色,以生态保护、

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77、滨水绿地:以带状水域为核心,以水岸绿化为特征,是城市带状公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

种,是最高的城市绿线和理想的生境走廊

78、地质公园: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的独特地质遗迹为主题,并

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

79、中心岛:俗称转盘,设在道路交叉口处,主要组织环形交通,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

岛做逆时针单向行驶

80、导向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

81、公路:城市郊区的道路以及城乡之间的交通道路-

82、高速干道:供车辆快速行驶的专用道,分为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架和轨道交通

83、高速公路:设有中央分隔带、4个以上车道、安全防护设施完备,专供快速行驶的现代

公路

84、铁路绿地规划设计:是在保证火车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在铁路两侧进行合理的绿化

85、景观美:是景观设计师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景观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

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86、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87、农业景观:以人类活动为特征,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相结合的景观,

包括农耕景观、乡村景观、工程景观

88、景观多样性:指景观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化,反应了景观镶嵌体的复杂性,可用丰富

度、均匀度、镶嵌度来标识

89、景观异质性:指每个景观都有着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

结构和功能,通过特有的外貌形态表现出来

90、绿地广场:城市广场的绿地率达到50%以上

91、市政绿地广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位置,通常是市政府、城市行政区等中心,往往布置

在城市主轴线上,形成一个城市的象征

92、交通绿地广场:主要目的是组织城市交通,一般在城市内外交通混合处,主要起交通转

换作用

93、居住区绿地:指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建筑、公建设施和道路用地外,布置

绿化、居民游憩活动场地和园林建筑小品的用地

94、居住区公园绿地: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

95、居住区公园:为整个居住区居民服务,规划用地面积较大,一般1h㎡

96、居住小区公园:又称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包括小区级儿童公园

97、组团绿地:又称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包括组团儿童游戏场

98、工业企业(单位附属)绿地:包括各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制造或加工等工业企业单位

的庭院附属绿地

99、公共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包括行政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体育设施、旅游娱乐设

施等单位的庭院绿地

100、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101、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102、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103、景物: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

104、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105、景群: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106、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定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107、景线:也称风景线,由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

108、游览线:也称游线,为游人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

109、功能区: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

110、游人容量:在保持景观稳定性、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

111、居民容量:在保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前提下,一定地域范围内允许分布的常住居民数量

112、森林公园: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113、风景资源质量:指风景资源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价值114、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保护对象

115、旅游区: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116、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旅游客源市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容量117、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指依托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按照现代旅游业的经营规模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造、配套、组装和深度开

发,在至少保证基本生产功能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

宜,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劳动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创造出

可经营的、具有农业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形成第一产业和

第三产业相融合,生辰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形态

118、农业生产结构: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是由哪些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组成,以及他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形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

业、副业等

119、农村产业结构:在一定的农村区域中,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按一定方式实现的组合或构成,一般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20、生态持续性: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其自行调节和正常循环水平,并增加生态系统适应性和稳定性

121、社会经济持续性:指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2、旅游持续性: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充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达到再生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开发目标

123、乡村人居环境:由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

124、乡村人居环境规划:包括乡村住宅建设与整治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环境景观系统规划

1、花卉:狭义指开花的草本植物

广义除草本花卉外,还包括木本地被、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

2、园林植物:指一切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包括乔、灌、草、藤、竹、地被等,即一切观花、观果、观形以及各种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植物和经济植物

3、园林植物培育学:是研究园林植物苗木繁殖、培育,移栽定植以及养护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学科

4、生产用地:指直接用于培育苗木的土地,包括播种繁殖区、营养繁殖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设施育苗区、采种母树区、引种驯化区等所占用的土地,及暂时未使用的轮作休闲地

5、辅助用地:又称非生产用地,指苗圃的管理区建筑用地和苗圃道路、排灌系统、防护林带、晾晒场、积肥场及仓储建筑等占用的土地

6、母本园(区):为保证种苗纯度,防止检疫性病害传播,提供优质的接穗、插条和种子等繁殖材料而设置的生产区

7、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两方面都优良的种子

8、遗传品质:由采种母树的遗传性质所决定,是从母本遗传下来的品质

9、播种品质: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含水量等品质指标的总称

10、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播种的当年形成植株并开花结实完成生育周期

11、二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播种当年为营养生长,第二年春、夏开花结实

12、丰年:指结实量大于平均产量的年份

13、平年:指结实量等于平均产量的年份

14、歉年:指结实量小于平均产量的年份

15、结实间隔期:相邻两个丰年相隔的年限

16、结实周期性:结实的丰年和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

17、种实:指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或针叶树种的球果的总称

18、种子成熟: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和胚乳的过程

19、生理成熟: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当种胚发育到已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种子生理成熟

20、形态成熟:种胚生长发育过程全部完成,种实外部显示固有的成熟的颜色时,称为种子形态成熟

21、生理后熟:种子已达到形态成熟,但在生理上尚未成熟。

22、种子脱落期:种子外部形态成熟到自然脱落的时间

23、种实调制:对采集后的种实进行的一种处理

24、净种:使种子清洁、纯净,清除种子中的各种夹杂物,以提高种子的净度

25、含水量:指种子所含水分占种子重量的百分率

26、种子含水量:种子中所含100°-105°C条件下能除去的含水量与种子重量比

27、标准含水量:指干燥后的种实,其含水量只能维持最低生命限度时的含水量

28、平衡含水量:种子吸收的水分和放出的水分相等

29、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一时不能发芽或发芽困难的现象

30、种子寿命:指种子保持生命力的时间

31、被迫休眠(强迫休眠):由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由于外界环境条件一时不能满足发芽所需要的条件,种子转入休眠状态

32、生理休眠:由内在因素引起。种子成熟后,马上给其发芽所必须的条件,种子也不能发芽,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萌发

33、结合水:不参与种子的代谢活动和各种酶呈吸附状态,不移动,生理活性低

34、游离水:移动,参与代谢活动,存在于细胞的间隙中

35、干藏法:把种子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贮藏。适用于含水量低、休眠期短的中小粒种子

36、湿藏法:把种子放在低温和湿润条件下贮藏。适用于含水量高、休眠期长、又近期播种用的大粒种子

37、超低温贮藏:利用液态氮为冷源,将种子置于--196°C的超低温下,使其新城代谢活动基本处于停止状态,不发生异常变异和裂变

38、超干贮藏:将种子含水量降至5%以下,密封后在室温条件下或稍微降温条件下贮存

39、种子引发:控制种子缓慢吸收水分,使其停留在吸胀的第二阶段,让种子进行预发芽的生理生化代谢和修复作用,促进细胞膜的修复和活化,处于发芽的代谢状态,但防止胚根的伸出

40、休眠:园林植物种子在成熟后虽给予适宜的发芽条件但仍不萌发的现象

41、催芽:用人为的方法打破种子的休眠,并使种子长出胚根的处理

42、积层催芽:把种子与湿润物混合或分层放置,促进其达到发芽程度的方法

43、种批:一批种的简称

44、从被检验的种子中抽取供种子品质检验用的少量种子

45、种子净度:指纯净种子重量占测定样品总重量的百分比

46、千粒重:1000粒纯净种子在气干状态下的重量

47、种子优良度:指种子的优良程度,以优良种子数占供检种子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48、发芽势:指在发芽过程中日发芽种子数达到最高峰时,发芽的种子数占供测样品种子数的百分率

49、发芽率:正常发芽的种子数占供测定种子数的百分率

50、生活力:有生活力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51、知识产权: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主要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52、整地:是为了创造适合苗木生长的土壤条件

53、作床:

54、作垄:

55、条播:按一定的行距,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播种沟中的播种方法

56、间苗:又称疏苗,就是将部分苗木除掉

57、补苗:是补救缺苗断垄的一项措施

58、截根:截断苗木的主根

59、畦灌:又称漫灌,一般用于低床或平垄

60、喷灌:主要优点是省水,便于控制水量,工作效率高,灌溉均匀

61、滴灌:通过管道把水滴到土壤表层和深层

62、微喷:将滴灌的滴水头换成微喷喷头,使水在管道水压的作用下,以雾状喷向苗床进行灌溉的方法

63、中耕:是在苗木生长期间对土壤进行的浅层耕作

64、营养繁殖:也称无性繁殖,利用职务的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成一个独立个体的育苗方法

65、分生繁殖:人为地将植物体分生出来的幼植体,与母株进行分离或分割,另行栽植和培养而形成独立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66、压条繁殖:将未脱离母株的枝条,在预定的发根部位进行环剥、刻伤等,并结合生根促进剂涂抹处理,然后将该部位买入土中或用湿润物包裹

67、扦插繁殖:用花木的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沙或其他基质中,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其生根、长叶、发芽,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新植株

68、嫁接繁殖:将需要繁殖的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嫁接到另一有根的植物的茎、根上,使两者愈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

69、亲和力:指嫁接后砧木与接穗双方愈合,形成统一的代谢过程,并共同生长发育成一个健壮的新植株的潜在能力

70、劈接:又称割接,

71、切接:

72、容器育苗: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基质,配合营养液穴盘等人工容器进行育苗

73、组织培养:

74、工厂化育苗:以穴盘容器,以营养液或草炭、蛭石等固体基质材料作为育苗基质。

75、电温床育苗技术:是国内兴起的一项育苗新技术,它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能够加快育苗的速度和进行反季节育苗。

76、全光喷雾:即全光照自动间歇喷雾,该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扦插育苗,尤其适合嫩枝扦插。

77、气插繁殖:又称空气加湿、加温育苗。沏茶是在温室或塑料棚内进行的,把当年半生木质化枝条用固定架固定,通过喷雾、加温,使插穗保持在高湿适闻和一定光照条件下,愈合生根。

78、大苗:大藐视经移植、修剪和整形的,符合园林绿化需要的大规格的苗木。

79、移植:是指将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挖起来,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栽到新的育苗地继续培养的方法,也成换床。

80、整形与修剪:整修和修剪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措施,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来讲,整形是对幼树而言,是指使幼树树体形成具有一定骨架结构和形态所采取的措施。修剪是对大树而言,它是维持和发展既定树形、增加开花结果量的一个技术措施。

81、抹芽:将苗木移植定干后下部长出的无用的芽抹掉,以保证上部芽的旺盛生长。

82、摘心或剪梢:摘心就是摘去枝条的生长点。剪梢是指将已经木质化新梢的顶端剪去一段。

83、短截:将枝条剪去,留下基部一段,垂短截促萌新枝,培养主枝。

84、疏枝:将过多过密枝从基部剪除。

85、回缩:又称缩剪,是指对2年生活2年生以上的枝条进行剪截。

86、拉枝:采用牵拉的办法使枝条或大枝组改变原来的方向和位置。

87、刻伤:是指用刀在枝条或枝干上的某处割伤树皮。

88、环割:是指在枝干上横向切割,将韧皮都切断。

89、环剥:在枝干上横向切割两刀,两圈之间相距一定的宽度,把隔断的皮层取下来,露出木质部。环剥的具体宽度因枝干的生长势、直径不同而异。

90、平茬:又称截干,之从地面附近全部去掉地上枝干,刺激根茎附近萌芽更新的办法。

91、劈枝:讲枝干从中央纵向劈开分为两半

92、折梢和扭梢:将生长过于旺盛的枝条,特别是着生在枝条背部的旺盛小枝,在中下部进行扭曲,使之下垂,成为扭梢。将其折伤,扭而不断的,成为折梢。

93、化学修剪:适用生长促进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控的方法。

94、标准行调查法:在调查区内,每隔一定的行数,选出一行或者一垄作标准行(垄),在全部标准行选定后,对其进行每苗调查,然后推算出调查区的产量和质量。

95、标准地调查法(样方调查法):在调查区内,随时抽取若干面积为1㎡的样方,在样方内进行每苗调查,然后推算出调查区的产量和质量。

96、冠根比(茎根比):冠根比是指苗木地上部分鲜重与根系鲜重之比。

97、假植:就是将苗木的根系用湿润的土壤进行暂时性的埋植,以防止苗木根系干燥、降低苗木质量。

98、号苗:按工程设计要求到苗圃选择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苗木种类和规格并作出标记的过程。

99、大树:

100、大树移植:一般是指将胸径20cm左右的落叶乔木和胸径15cm左右的常绿乔木异地栽植的作业。

101、断根缩坨:也称之为“回根法”。

102、塑料大棚:用竹木、钢材、钢管等材料支成拱性或屋脊形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而成。103、温室:是比较完善的保护地生产设施。

104、无土栽培:是指不同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植以后用营养液进行灌溉的栽培方法。

105、雾培:是指利用营养液雾化,使植物的根系生长在黑暗条件下,保证根系处于黑暗及高湿环境下。

106、营养液膜栽培(NTF):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浅层流动的营养液中的水培方法。

107、深液流栽培(DFT):循环流动的营养液较深,营养液浓度、酸碱度、湿度以及水分存量等不易发生急剧变动,为根系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生长环境,生产安全性较高。

108、客土:

109、培土:

110、生殖生长:

111、大小年现象:

112、地径(根径):

113、相对苗高(高径比):

114、芽的异质性:

115、萌芽力:

116、成枝力:

117、干性:

118、层性力:

119、竖向设计:在园林设计中,在一块场地上进行垂直于水平方向的布置和处理。

120、园林工程:以时政工程原理为基础,以园林艺术理论、生态科学为指导,目标将设计理想转化为可知觉的物质景观。

1.道牙:安置在路面两侧,使路面与路肩在高程上起衔接作用,便于排水,并保护路面。

2.混泥土:水泥、石子、砂、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浇捣而成。

3.分布筋:用于层面板、楼板内与板的受力筋垂直布置,将承受的重量均匀地传给受力筋

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抵抗热胀冷缩所引起的温度变形的钢筋。

4.: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一般坡度超过15°时,本应设置台阶,单位了通行车辆,

将斜面设置成锯齿形坡道。

5.伸缩缝: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

沿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施工缝方向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一条构造缝。

6.蹲配:园林置石的一种形式,常在假山踏跺的两侧,为遮蔽踏跺两侧层层叠砌而不易处

理的侧面,兼备垂带和门口对置装饰作用(体量大而高者为蹲、小而低者为配)

7.踏跺:用石头做成的阶梯

8.路拱:即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

9.首曲线:基本等高线

10.计曲线:从规定高程算起,每5个等高距,将首曲线加粗,为亲粗实线

11.间曲线:按二分之一等高距绘制的细长虚线

12.山墙:建筑两端山形之墙

13.开间:房屋之宽

14.花街铺地:以砖、瓦、石头等铺砌地面,构成各式图案

15.绿道: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16.水榭:指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17.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建于园林中的为园廊

18.舫: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

19.苑:中国秦汉以后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

20.圃:种植蔬菜瓜果草木的场所

21.台:高于平面,呈四方形,高耸可观四方的,由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可观天象、祭

拜、远眺

22.榭:台上建的房层,后指开放式园林建筑

23.平曲线半径:这种圆弧的半径

24.视距三角形: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的一个三角

形。

25.安全视距(会车视距):从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不致发生撞车的距离

26.停车视距: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到障碍物钱安全停止的最短距离

27.平整标高:表面崎岖不平的工体,经平整后表面为水平的,平整后的高度

28.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垂直与水平地面的假想平面,与自然地貌相交切所得到

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29.拉底:在基础上铺置最底层的自然山石成为拉底

30.假山:以造景浏览为主要目的,结合其他方面多功能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以自然山水

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用人工再造山水景物的通称

31.置石:以山石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组合而

不具备完整的山形

32.土方工程:在建筑区域与地形改造和整理相关的设计及施工过程

33.水头:力学上将水柱高度称为水头

34.谷方:为了防止大径流对地面冲刺而在江水线上布置一些降低其流速的山石

35.挡水石:为减少冲刺,在台阶两侧或陡坡处置石挡水的置石

36.护土筋:沿山石两侧陡坡或边沟地纵较陡的地段成行埋植途中的砖或其他砖材

37.管道比阻:每一米或每千米管道的阻力

38.铺盖:位于上游和闸底相接的不透水层

39.护坦:下游与闸底相接的不透水层(减少闸底河床的冲刷和渗透)

40.海漫:向下游的护坦相连接的透水层

41.沉褥:是用树木干枝编成的柴排,在柴排上加载块石便下沉到坡岸水下的地表

42.护土墙:在土坡外侧修建人工挡土墙维持土坡稳定,用以支持并防止土坡倾塌的工程结

43.啃边:雨水侵蚀和车辆行驶对路两边缘的啃食作用,使之毁坏,从边缘向中心发展的破

坏现象

44.翻浆:在季节性冰冻地区,春季冻土融化,土基变成温软的橡皮状,车辆通过时,路面

下陷,临近部分隆起,并将泥土从裂缝中挤出来,使路面破坏的现象。

45.时变化系数:最高时用水量对平均时用水量的比值

46.日变化系数:最高日用水量对平均日用水量的比值

47.流速:单位时间内水流动的距离

流量:在一定水流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

48.最高日用水量:一年中用水最多一天的用水量

最高时用水量:最高日那天中用水量最多的一小时的用水量

49.水头损失:水在管道中流动时,水与管道壁及水与水之间摩擦而消耗的能量

50.喷灌强度(雨强):单位时间内喷洒在灌区的水深mm/N

51.降雨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

52.径流系数:流入管道中的雨水量和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量的比值

53.重现期:某一强度的降雨出现的频率

54.护坡工程:对河流、路破设置的防止冲刷的缓坡结构构筑物

55.驳岸工程:一种一面邻水的的挡工墙,是支持和防止岸坡坍塌的人工构筑物

56.坡度:地表单元陡缓程度、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

57.零点:不控不填的点

58.零点线:零点的连线

59.土壤安息角:土壤自然堆积,经沉落稳定后的表面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

60.云梯:以山石掇成的室外楼梯

61.抱角:建筑外墙角

62.镶隅:建筑内墙角

63.经济流速:合适的流速使管网的造价和一定程度使用年限的经营管理费用两者综合最小

的流速

64.坡地:倾斜的地面。,在园林空间有方向性和倾向性

65.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土壤天然状态下的重量

66.土壤可松性:土壤经挖掘后,其原有紧密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松散而使体积增加的性质

67.平曲线:当道路由一段直线到另一端直线上去时,其转角的连接部分利用圆弧形曲线,

这段圆弧就叫平曲线

68.竖曲线:路面中心线在断面上为连续相折的直线,为使路面平顺,在折现交点处设置为

竖向的曲线,称为竖曲线

热点

1.植物配置的原则:

(1)美观:外形、色彩、风韵、协调(高低参差有致,健康美,自然)

(2)适用:习性、合理搭配

(3)经济:功能为前提,降低成本。

①乡土树为上②名贵树为下③大苗大树为上、古树为下④适地适树,避免返工。

(4)功能

(5)景观

2.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学会说,知道内容)

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地域为特色

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简约为手法

3.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向:设计理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方法的中国本土化。

4.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

①数量上升,面积扩大

②类型多样化

③规划布局以植物造景为主

④国内养护管理上广泛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

⑤随着世界交往日益扩大,园林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多。

5.作为风景园林师要:

(1)把握传统园林精髓: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小中见大、

舒适宜人、循序渐进、耐人寻味

(2)把握现代园林方向:

①积极探索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的风景园林

②开阔思路:古典、现代、深刻内涵、本土文化

③融会贯通

④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6.衡量体现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原则:

①功能原则②经济与高效③循环与再生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⑥地方与地方精神⑥整体与连续

1.与园林绿地中其他硬质铺装比较,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园林植物的作用——生态和美

观):

①外形、时空变化②色彩、季相③虚实(冬天落叶为虚,夏天遮盖为实)

④生命、分隔空间⑤环保弹性材料⑥调和,改变地形、意境效果

2.如何通过植物造景来体现意境美

3.城市绿化指标确定方法:①--⑥C-9

4.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C-115 (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Y-13

①城乡一体化大环境绿化格局

②大力开发物种资源

③加强对城市自然植被群落和神态群落的保护

④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⑤建立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加强就地保护和迁移保护。

5.如何构建广场特色

①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地理

②突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活动

③尊重周围环境:提高环境吸引力

④凸显主景

⑤体现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植物配置、水体

6.海绵城市

(1)概念:

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可吸水,干旱时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城市内涝和干旱。

(2)如何构建:

①管网设施:配套编制城市防涝设施规则,加强雨污分流管网的改造和建设

②绿色建设:从建设对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开始,强化雨水的滞、渗、蓄,加强排水

防涝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降低地表径流量

(3)原则:

①生态优先原则

②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结合

③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

④实现雨水在城市突然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⑤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⑥协调给排水等水循环

⑦考虑复杂性和长期性

(4)哲学理解:

①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

②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轻易转移转嫁到异地;

③分散式的民间工程;

④慢下来而快起来,滞蓄相当于排泄;

⑤弹性应对

7.风景园林学科属性:工学门类

农学门类

文学门类

8.风景园林与各科的联系:

①与生命科学:植物学、动物学

②资源与环境科学:地理、生态、水土、气象、地质

③建筑学:城市规划

④工程技术学:园林工程、园艺技术、人体工程、3S技术、环境生态工程

⑤文化艺术学:美学、文学

⑥社会与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管理、社会学

9.中国风景园林师的职业使命:

①敦促政府确立风景园林师的地位,端正风景园林设计市场秩序,维护设计品质;

②完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保障在重大环境、交通、市政、水利工程决策与建筑中风

景园林师的话语权;

③普及风景园林知识,让大众了解,共同关注整体人居环境;

④筹备建设完备的、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体系,加强理论实践研

究,提高职业水准。

10.园林地形的功能作用

①构建空间功能:开敞、半开敞、覆盖、垂直、封闭

②观赏功能:大小、外形、色彩、质地

③生态功能:空气、水体、土壤、小气候、噪声、安全防护

11.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

(1)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水文循环。这是一种可以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2)原则:

①以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土地开发规划的综合框架

②专注于控制雨水径流(渗透铺装、绿色屋顶、雨水收集)

③从源头进行雨水控制管理

④制造多功能的景观

⑤教育与维护

12.节约型园林

(1)概念:寻求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2)措施:

①提倡顶层花园、墙面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②保持场地原有特征、土方平衡,避免大规模土地改造,用地表土为种植土回填

③集水技术、地面渗透、雨水回收、再生水利用、节源节流

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风能、太阳能、水能)

⑤自然人工材料合理利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造价降低,生态环境和特色为上。

⑥便与养护管理(能够降低人财物的消耗)

13.弹性景观

(1)概念:旨在改进我们的社区,使其更快地从当下以及未来的极端灾害中恢复

(2)措施(设计指南):

以社区现经历过的破坏性事件为核心,从干旱、极端高温、火灾、洪涝、滑坡和生物多样性缺失等方面进行解析。

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数量和质量——生态走廊

干旱:有效管理有限水资源、保护再利用、铺设灌溉系统与地下蓄水池,应用耐寒植物,多植树。

极端高温:热岛效应、树木降温、绿色屋顶、街道、雨水花园、公园、用浅色建筑材料、绿色覆盖率提升、通风

火灾:更加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是减少火灾的关键,在火灾多发区安置遥感器、监测温度、风、植被密度和可用水情况,防护空间、防火林、消除能引起大型火灾的可燃物洪涝:自然保护区、健全绿色基础设施

滑坡:选址、植物根条、树、灌、草

14.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景观作用:

①形成空间变化:开敞、半开敞、封闭、动态空间

②表现时序景观:春花、夏叶、秋果、冬枝

③创造观赏景点:群落景观

④形成地域景观

⑤进行意境创作:梅、竹、松、菊、兰

⑥装点山水:衬托小品

(2)生态作用:

①保护改善环境:净气、杀菌、通风、防风、治土、防火、防水土流失、减噪、增降湿

②环境监测与指示

(3)社会作用

15.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资源丰富,但大量可观赏种类仍处于野生状态,未被开发。

(2)植物种类贫乏,园艺栽培品种不足以及退化。

迫切任务:①资源考察

②加强完善自然保护区

③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应就地和转地结合

④积极引种,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选育工作

16.我国植物造景与发达国家差距:

(1)园林植物种类贫乏,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力度不够

(2)园艺水平较低:设施园艺、栽培技术等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导致品种不足及退化。

(3)植物造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欠缺:

①景观单调,种类贫乏,养护管理技术欠缺

②设计理念欠缺,施工水平不高

17.现在植物造景趋势:

①恢复地带性植被(核心)

②自然式景观设计,如自然生态环境群落

③全方位绿化空间开辟,如垂直立体绿化

18.智慧园林:精细化管理

(1)大数据园林(大数据时代,打破学术壁垒,打破学科界限)

A以人为本普适原则→以自然为本: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考虑,在设计中平衡人与自然、城市、植物、动物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延续自然生态,才能保持人类文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B智能景观: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在景观设计中是信息的整合

建立景观行业情报收集系统,将设计师所需要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分享给世界各地,让景观设计更持久,更精细,给行业带来飞跃。

(2)智能景观发展背景:国家政策指导、景观智能技术应用的现状推进

①智慧城市: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和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

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②现状:透水性环保材料、清洁能源、大树成活技术

③智能景观:在景观设计中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实现节约资源、

降低管理成本、为城市建设及管理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④景观与智能的关联点:在于技术的应用点上(从水电入手)

⑤景观智能化的表现:

a.植物水分遥感监测→用于火险监测和灌溉时间数据化显示

其整体流程由FDR系统(传感系统技术)

多层FDR采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

远程管理软件(数据管理及分析)

三大板块构成

b.单灯控制节能系统→在不需要突出景观照明的时段,降低照明度,从而达到节约电

能源的实际效果

c.自动识别主人信息:停车引导系统、社区成员跟踪系统、老人小孩看护系统

19.新型城镇化:

(1)概念: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

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2)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0.风景园林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①人类文明生态转向

②制度变化和环境问题

③全球化与本土化

④快速城市化

⑤物质欲膨胀下的精神需求

21.中国园林过去与现在状况的对比

过去:中国园林营造除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还要把自然要素引入到人工环境中实现一种良好的衔接关系,并注重活动空间的设置,即功能的引入。

现在:西方进入后,逐渐转变为纯美学视角的东西,功能性正在丧失,不关注周围是什么人群,有什么城市功能,只关注构图几何形态,实施问题、形成要时间,建造完后要养护。

22.观光农业

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人们消费方式的创新。

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不同于单纯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生产、优化生态环境、生活体验和提升社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显著特点。

现状:

①模式雷同,普遍存在趋同化趋向。园区立项缺乏区域性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布局

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简单模仿,粗放经营,存在无序发展现象。

②园区规划选址缺乏充分的分析、评价,导致客源受限,经营成本增加。

③规划滞后。观光农业本应先规划后开发,先设计后施工,事实上的发展还是以乡村和

企业自主开发尾注,既无整体规划,也无专题规划。

④品味偏低,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的问题,高品位、多功能、知识型

的园区较少。

23.当前我国园林苗木的发展现状

①苗木生产区域差距大,浙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②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不合理,设施化、机械化程度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物流落后,

运输过程损害大。

③景观苗木多样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结构化过剩突出、质低

④自主创新能力弱,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落后

24.当前我国园林苗木发展趋势

①发展机遇:美丽中国倡导生态建设,需求量增加,家庭园艺数量增加

②加强园林苗木基地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新技术设备化发展

③加快推进园林景观苗木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加强苗木信息网络建设,便于共

享供求信息,加强与外国展览公司合作,引进高水平园艺展览,完善物流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④实现苗木经营规模化,提升科技含量,更新技术与设备。

25.花卉产业遇到的问题:起步晚、基础差

①盲目性: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资热、市场建设热、温室引进热、相当严重的从众倾向、

某些品类供过于求,效益下降,缺乏宏观指导

②自发性:无序、各自为战,独立、分散营销,难以抵御大市场激烈竞争

③滞后性:科技被冷落,难以创新,质量低、成本高,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

集团消费为主,个体消费为辅,集团消费紧缩,居民消费低水平上升,花卉生产增长速度花卉消费增长速度,导致供过于求,竞争压力大,价格下跌。亚洲金融危机,出口不利。

对策:

加快花卉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实现现代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前提,以花卉企业为基础;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城与乡,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紧密结合。

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注重市场与科技,带动生产。

①增强规划意识,花卉产业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原则

②增强市场意识,坚持市场导向、总量平衡原则

③增强区域意识,适地适种、发展特色产品

④增强科技意识、坚持面向生产、科技兴花原则,科研

26.园艺疗法

一、概念

二、类型

三、应用原则

四、出路/措施

27.掇山:用自然山石掇叠成假山的工艺处理

塑山:用雕塑艺术的手法,防适自然山石的园林工程

阴角: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

阳角:是指外侧凸出来的空

(完整版)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

(完整版)城规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 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去认识,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条文说明: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等社会因素引起人口增减变化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本年城市迁入人口数-本年城市迁出人口数)÷年平均城市总人口数×1000(‰) 3、城市功能分区 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条文说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60年代以来,城市功能分区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如英国1970年开始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不设置过分集中的工业区,而形成包括工厂、行政、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等布置在居住地段附近的综合居住区,力求做到就业与居住就地平衡。1977年在秘鲁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主张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 5、竖向规划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6、居民点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条文说明:我国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城市又分为市和建制镇,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7、城市化 (书)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汇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业劳动。 (标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条文说明:卫星城镇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城市类型。兴建卫星城镇的目的在于防止大城市市区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旨在吸引大城市市区人口前往居住,并吸引从外地准备进入大城市市区的人口。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大全(考研、注册规划师)

第一章 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 市: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 镇: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8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9 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一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一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两千五百人者成为城市,而在两千五百人以下者成为地方。 第二章 1 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2 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 建筑十书: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书中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2

思想史 ①田园城市:1989是霍华德在《明日--一条真正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提出的为健康、生活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②卫星城:由恩温提出的。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一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③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其特点:与母城间距离校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还有起码的生活福利设施,但缺乏工业职能。 ④公司城:公司城的建设是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 ⑤广亩城市:是由赖特于1932年提出的,他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 ⑥带形城市:是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于1882年首次提出的。带形城市是使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容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使城市接近自然又便于交通。 ⑦有机疏散:沙里宁与1934年在城市她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中提出的为缓解大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就是把大城市目前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能的集中点。 ⑧物质形态规划:以物质环境为主要的关注对象,以物质环境决定论为思想基础的一种规划模式。 ⑨《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在雅典召开,会议主题是“功能城市”,会议发表了《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 ⑩《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国际建协在秘鲁的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展望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古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 11邻里单位:由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其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12.城市带(03.97):工业带、都市带、大都市带: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上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最早研究大都市带的是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用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描述美国城市带,一般应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后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逆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增长不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总就业岗位减少和结构性失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称为第三产业。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的主导性产业: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 ?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性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几个方面考察分析。 ?限建区:指生态重点保护地区、根据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等需要控制的地区。 ?冲沟: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滑坡: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体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 ?崩塌: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岩溶:地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等)在含有二氧化碳、硫酸盐、氯等化学成分的地下水的溶解与侵蚀之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地下溶洞),喀斯特现象。 ?地震:自然地质现象,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震强度: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来表示;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通常以100年内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为准,是设防的依据?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基础上,考虑地区内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据此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 ?逆温层现象: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常因为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来得快,大气层中下冷上热,而在城市上空出现地下漏斗:某地区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饱和水面(也叫潜水面)以采水点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现象。即潜水面形成了以地下水开采井道为中轴的漏斗形。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

环境规划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3、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的活动为主体的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人的活动的社会属性和自然过程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5、土地资源:是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测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的两个内容。 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7、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 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 10、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11、环境预测:是一类针对环境领域有关问题的预测活动,通常指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12、水污染控制系统: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理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 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 14、A-P值法:指用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15、能流分析: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16、土地退化: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只是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17、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18、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室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9、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20、多目标决策分析: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这些目标方案的评价选择问题。 21、水环境容量: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22、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3、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 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关于规划名词解释

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1、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极化效应 3、城市规划实施 4、区域规划 5、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土地价格 8、城市交通 9、城市规划编制 10、城镇体系 11、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12、城乡发展 13、修建性详细规划 14、城市环境保护 15、城市绿化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或实践活动是()。 A 西谛的工业城市 B 柯布西埃和他分别在1922年发表的“明天城市”和1931后发表的光辉城市 C 欧文、傅立叶和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 D 奥斯曼所进行的巴黎改建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 以人为本,功能分区 B 物质空间决定论 C 综合多功能 D 大众参与 3、下列不属于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B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D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4、城乡在发展中有何关系()。 A 向心与离心、聚合和扩散 B 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 C 向心与离心、吸引与离背 D 吸引与离背、聚合和扩散 5、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B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C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D 合理、有序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6、可以作为城市主要水源的是()类用水 A 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B 潜水和承压水 C 潜水和地表水 D 上层滞水和地表水 7、(),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A 承载性 B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C 地租 D 地价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确定()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的标高。 A 城市主干道 B 城市次干道 C 各级道路 D 各级支路 9、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中,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部门行政的主体。 A 低于 B 相同于 C 高于 D 没有关系 10、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 A 以儒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墨子为代表的中庸之道理念 B 以道家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儒家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C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 D 以《周.考工记》为代表的皇权至上的理念以及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庸值道理念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规划以及()。 A 气体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B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C 污染物综合整治规划 D 土地合理利用规划 12、假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其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的转换夹角大于90度,则工业用地应放在()。 A 最大风频之上风向 B 最小风频之下风向 C 最小风频之上风向 D 盛行风向的两侧 13、下列不属于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B 城市交通工具 C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规划》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保护和营造人类美好的室外境域,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起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的三大支柱。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风景园林规划:是就创造某一风景园林美好设想可能性的调查和分析,实现风景园林规划的手段,是将规划的结果绘制成图、写成文字说明书等,是指导具体风景园林建设的图纸和文字。它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意义。 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定,规划方案的编制等。 3、风景园林设计:是根据风景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资源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风景园林的艺术形象,是运用各种造景手段与造景元素,去创造宜居环境的过程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实现美好理想的创作过程,全过程包括选地、设想、调查、施工、管理,直到供大众使用。总的原则是适用、经济、美观。 5、景观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研究垂直结构的纵向方法和地理学研究水平结构的横向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结局、过程与尺度之间的关系、景观变化及人类与景观关系的交叉学科 6、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 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7、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8、美:能够使人得到审美愉快的欣赏对象。 9、园林美: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美、艺术美和 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10、朦胧美:是形式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能使人产生虚实相生、扑朔迷离的美感。利用烟雨条件或半隐半现的手法给人以朦胧隐约的美感。 11、比例:指要素本身、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在度量上的一种制约关系,即形体各部 分之间以及各部分自身都存在着这种长宽高的比例关系。 12 尺度:是指景物的大小与人体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以及景物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涉及具体尺寸。 13人体工程学:也称人类工程学、人机工学、工效学。人体工程学联系到环境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及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 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 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 14对比色(补色):光谱环上180度相对的色相,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15邻近色:光谱环上,左右相邻的色相 16邻色调和:两种邻近色相配,或一种色相与其左右的两种邻近色相配,三种色相的深浅度变化组合在一起,均会产生近似的协调之美 17安全视距:从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不致发生车撞的距离 18视距三角形: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可在交叉口转弯处绘制出一个三角形19孤植树:又称孤景树、独立木,是用一株树木单独种植成景的园林树木景观 20对植树:是按一定轴线关系对称或均衡对应种植的两株或具有两株整体效果的两组树木景观 21树丛:是指由多株树木(两株到十几株不等)做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植,具有整体效果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一、城市和城市化 1、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点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3、市municipality ;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4、镇town 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5、市域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开展和完善的过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开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型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社会的逐步集中于高人口密度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7、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开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8、城市群agglomeration 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开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城镇群体。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二、城市规划概述 1、城镇体系规划urban system planning 综合评价城镇开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开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并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开展规划,协调城镇开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根底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开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规划重点名词解释

规划重点名词解释大合集 城乡规划类别. 1.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 3.分区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 4.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的发展规划。 5.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是指导未来5年城市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编制期限一般为五年。 6.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7.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8.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实施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建筑空间、绿化配置、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筑保护等作出具体安排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类. 1.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载体和场所,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 2.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战略性,指本规划是从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对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作出的总体部署。基础性,指本规划是在对国土空间各基本要素综合评价基础上编制的,是编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1933 年8 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 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开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根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根底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根本构思。 12 .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 .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 .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 .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达出来。 16 .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 .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效劳设施和机构。 19 .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 .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 .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2 .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23 .城市更新:将城市中已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方案的改建活动。 1. 逆工业化:城市开展过程中兴旺国家的传统工业城市陷入困境,第二产业的衰退远远甚于 第三产业的增长,导致结构性失业,这被称为“逆城市化〞过程。 2 城市化: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效劳业

城市规划名词解释(含答案)

1、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2、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3、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居住小区:(housing estate)是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居民生活区。 5、竖向规划:对建设场地,按其自然状况,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所作的规划。包括:场地与道路标高的设计,建筑物室内、外地坪的高差等,以便在尽少改变原有地形及自然景色的情况下满足日后居住者的要求,并为良好的排水条件和坚固耐久的建筑物提供基础 6、居民点:定义为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7、城市化: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8、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9、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使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的总称 10、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11、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3、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14、城市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15、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16、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7、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8、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19、货物流通中心 20、雅典宪章: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 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 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 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 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 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 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