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分子药物发展史

大分子药物发展史

大分子药物发展史

一、起步阶段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化合物上。这些小分子一般来自于天然植物或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大分子药物的重要性。

在起步阶段,大分子药物主要指的是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大分子药物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分子药物的开发和生产逐渐进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新型大分子药物,还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大分子药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个阶段,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外,研究者们还开发出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大分子药物,如核酸类药物、抗体药物和糖类药物等。这些新类型的大分子药物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创新阶段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进入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不仅对大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掌握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抗体工程、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疗效机制,从而开发出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大分子药物。

总之,大分子药物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创新三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分子材料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精)

高分子材料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材料、能源、信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是当今世界的带头学科之一。材料又是一切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材料,而新材料的出现又推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使用及制造材料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材料成为一门科学——材料科学,仅有30多年的时间,此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集众多基础学科与工程应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综合学科,因而对于材料科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中的新秀,它的出现带来了材料领域中的重大变革。目前高分子材料在尖端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所不可缺少的材料。高分子材料由于原料来源丰富,制造方便,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因此在材料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增长最快,产量相当于金属、木材和水泥的总和。高分子材料不仅为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不可缺少的材料,而且为发展高新技术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高性能结构材料、高功能材料以及满足各种特殊用途的专用材料。 高分子科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改性、高分子及其聚集态的结构、性能、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由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学、高分子工程学三个分支学科领域所组成,其主要研究目标是为人类获取高分子新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备工艺。高分子科学具有广阔的开发新材料的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先由有机化学派生出高分子化学,当时恰好处在世界经济飞跃发展的氛围中,对新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高分子化学进而又融合了物理化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医学等有关学科的内容,逐渐形成了高分子科学这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现在的高分子科学已经形成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三个分支领域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学科。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天然高分子的利用与加工,天然高分子的改性和合成,高分子的工业生产(高分子科学的建立。

药物化学史 - 论文

药物化学史 摘要:阐明了药物化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以及一些重大发现与成就的事例。 关键词:药物化学/历史/药物发现 一、汤剂、草药及炼丹的时代 古代外国文明都是将植物提取物作为药用,主要依赖于偶然的发现和仔细的观察,如: 1.美国印第安(Andcan) 山区的信使和锻矿工人咀嚼可可叶作为兴奋荆和欣快剂,在宗教仪式上人们也服用各种含有拟精神病和致幻化合物的蘑菇,南美印第安人用毒藤做成箭毒树脂来馀抹在弓箭及武器上。 2.罂粟汁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用作镇痛药,对它的了解或许更早些.瑞士炼丹术士菲利普斯·帕拉塞尔瑟斯(Philippus Paracelsus)制出鸦片酊,得到纯度较高的鸦片提取物。吸鸦片终于在十八世纪形成潮流,这或许是药物滥用之先端。 3.十三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杜撰出点金石,人们希望得到万应灵药和长生不老药,这对对植物提取物的热情有所下降,后来一些人信奉无机药物三大“素”—盐、硫黄和汞。后者以甘汞丸剂形式流传下去,主要用于利尿[1]。又如秋水仙-缓解关节疼痛、古柯叶-增加耐力和抵御饥饿、金鸡纳树树皮-高烧和疟疾等等 中国古代主要是本草的药物化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著名的《本草》,有《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后265年)、《神农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公元502~536 年)、《新修本草》(唐本草,公元659年)、《开宝本草》(公元968-975年)、《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公元1108年)、《本草纲目》(1596年)等。特别是李时珍(1518~1593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从1596年明万历52卷金陵原捌印本问世至1912年,已有14种版本《本草纲目》的各国译本或专部译本,自1735-1941年有法文本、日文本、德文本、英文本,共计14种之多。《本草纲目》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各民族的繁衍昌盛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各国医药发展亦有巨大影响。 下面阐述下中国古代药物化学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与金属化学药物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金”自古用为定神、强壮药物。“银”也是定神镇惊药,《唐本草》中已有记载。“砒石”为砷矿,首载于《开宝本草》,为治疟、催吐、疗疮药,有大毒。葛洪在《拖朴子·仙药》中记述硝石、雄黄合炼,其升华物飞之如烟云(布)“白如冰”。 2.炼丹与无机台成化学药物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古代炼丹盛行以求长生不老药。晋朝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1~341年)《抱朴子》中,详述了炼丹方法和一些化学的实践知识。“红升丹”(红粉)由水银、硝石、白矾等炼制,赤者为红升丹,黄者为黄升丹,系不同晶形的氧化汞(HgO)。古文献《周礼·天官》(公元前256年前)中已有炼丹的文字,《本经》及《别录》记述“水银熔化还复为丹”。3.升华制备药暂的实践、发现和发明 中国古代炼丹米的实践发展了升华法制备药物砒霜、灵砂、银朱、轻粉亚铅华等化学药物的制备,都与升华法有关《本草纲目》炼樟脑法的记载甚详。这种精制方法,可以说明升华法已广泛应用“樟脑。最早见于洪道的《集验方》(1170年)一书,由马可渡罗带到西方《本草品汇精要》(1506年)中也有收载欧洲19世纪初(1832年)才提制到樟脑。 4.汞齐合金技术与本草化学药物制备 公元前221年前出土文物中,有镀金器皿,汉末献帝(公元190年)时有“黄金涂身”的记

医用高分子材料历史及发展

医用高分子材料历史及发展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它们在医学器械、医用敷料、组织工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历史及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到了20世纪初,化学合成材料开始进入医疗领域。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0世纪50年代,亚胺酯树脂、聚甲醛等材料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器械的制造,如尿道导管、血管支架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1960年代,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乳酸(PLLA)等生物降解材料逐渐被利用于各种医疗器械、缝合材料和医用敷料的制造。这些材料能够被人体组织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并且对组织无毒、无刺激。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发展,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物降解材料如聚羟基磷灰石(PHBV)、聚乳酸-共-甘油酸丁酯(PLGA)等不仅可以作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载体,还可以作为控释药物的载体,用于慢性疾病治疗。 此外,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医用高分子材料。例如,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如聚己内酯醇(PCL)、聚酯亚胺(PEA)等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生物打印、三维打印等新兴技术中。 综上所述,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材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拓

展。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开发更多生物降解材料、组织工程材料以及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以满足现代医疗的需求。

大分子药物发展史

大分子药物发展史 一、起步阶段 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化合物上。这些小分子一般来自于天然植物或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具有明确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大分子药物的重要性。 在起步阶段,大分子药物主要指的是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许多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大分子药物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分子药物的开发和生产逐渐进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新型大分子药物,还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大分子药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这个阶段,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外,研究者们还开发出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大分子药物,如核酸类药物、抗体药物和糖类药物等。这些新类型的大分子药物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创新阶段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逐渐进入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不仅对大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掌握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抗体工程、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疗效机制,从而开发出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大分子药物。 总之,大分子药物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创新三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概述: 高分子材料是一类以聚合物为主体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橡胶和纤维素。20世纪初,人们开始合成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和聚丙烯。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20世纪50年代,高分子材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发现了新的合成方法和改性技术,使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例如,聚酰胺纤维的发明使得纤维材料的强度和耐热性大幅度提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此外,聚合物合成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高分子材料的成本得到了降低,进一步推动了其应用的扩大。 在20世纪7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了功能性材料的开发。人们开始探索高分子材料在电子、光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例如,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高分子材料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高分子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人们将更加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和生态友好性。例如,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 功能化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人们将致力于开 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自修复材料、智能材料和可控释放材料等。这些功能化材料将有望应用于电子、能源、医学等领域,为人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3. 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通 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调控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实现更好的性能优化。例如,纳米填料的引入可以显著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 4. 多功能复合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将成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 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可以实现多种性能的协同作用,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例如,高分子复合材料可以同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耐热性能。 5.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将为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途径。通过3D 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高分子材料的精确控制和定制化生产,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结: 高分子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材料,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从天然高分子材 料到合成高分子材料,再到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其种类和性能不断提升。未来,高分子材料将朝着可持续发展、功能化、纳米技术应用、多功能复合材料和3D打印 技术等方向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将为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提供更多创新和可能性,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

高分子材料发展历程 高分子材料是指由长链分子构成的材料。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从早期的发展到现在的应用,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当时化学家发现 了橡胶这种新材料。橡胶是由高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具有优异的弹性和可塑性。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并开始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性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07年,德国化学家巴赫曼成功地合成出第一个合成塑料——巴克胶。这标志着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重要突破,也为塑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随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陆续合成出了尼龙、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一系列合成塑料,推动了高分子材料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 的进展。化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种类的高分子材料,包括聚脲醛、聚酯、聚碳酸酯等。这些新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应用领域,如金属的替代品、电气绝缘材料、纤维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高分子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开始关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性和可控性,如形状记忆材料、功能性纳米材料等。与此同时,高分子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

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展,为高分子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向又发生了转变。现在,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可再生的、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例如生物可降解塑料和纤维素基材料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优异的性能,还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已经成为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新材料需求的提高,相信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高分子化合物发展史

高分子化合物发展史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化合物,具有高分子量的特点。它们在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19世纪初,化学家开始对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许多天然物质,如橡胶、纤维素和蛋白质等,都是由重复单元组成的。这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质还知之甚少。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逐渐深入。1907年,德国化学家巴赫曼发现了橡胶的高分子结构,揭示了橡胶的弹性原理。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高分子化合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家对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兴趣的增加,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1920年,德国化学家斯托德尔发现了聚合物的合成方法,打开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大门。1922年,英国化学家赫尔曼发现了聚合物的结构,揭示了聚合物的线性和交联结构。这些发现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德国化学家勃朗特和齐格勒发现了聚氯乙烯的制备方法,开创了塑料工业的先河。随后,聚合物材料

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纤维、涂料等领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41年,美国化学家韦勒斯发现了聚乙烯的合成方法,开创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新纪元。聚乙烯具有优异的性能和低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包装、电线电缆等领域。此后,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也相继问世。 进入20世纪50年代,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聚合物材料在航天、电子、医药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美国化学家诺伯尔发明了聚四氟乙烯,开创了特种高分子材料的新时代。聚四氟乙烯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航天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高分子化学涵盖了合成、结构、性质、应用等多个方面。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领域。 高分子化合物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人们对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拓展。高分子化合物的发展为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药物发展史 文献综述

药物发展史综述 摘要 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经历了从天然药物,到化学制药再到生物制药三个阶段。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正文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 (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这一结论以后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所证实。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 l9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兴起,Ehrlich化学治疗概念的建立,为20世纪初化学药物的合成和进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早期的含锑、砷的有机药物用于治疗锥虫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在此基础上发展用于治疗疟疾和寄生虫病的化学药物。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现百浪多息和磺胺后,合成了一系列磺胺类药物。1940 年青霉素疗效得到肯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到飞速发展。化学治疗的范围日益扩大,已不限于细茵感染的疾病。随着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谢学说的建立,不仅阐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为寻找新药开拓了新的途径。例如根据抗代谢学说发现抗抽搐药,利尿药和抗疟药等。药物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也随之开展,为创制新药和先导物提供了重要依据。30到40年代发现的化学药物最多,此时期是药物化学发展史上的丰收时代。

有机合成发展简史

有机合成化学发展简史 专业:精细化工 学号:10 姓名:***

目录 有机合成发展简史 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强有力工具.一个国家有机化学研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机合成化学发展状况.有机合成是推动有机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1.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永不枯竭研究资源 生命科学:生物大分子、生物活性分子、生化分析试剂等; 医药学:药物、药理、病理分析试剂等; 农业:农药、农用化学品等;

石油:石油化工产品等 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合物、功能材料等; 食品:食品添加剂等; 日用化工:燃料、涂料、化妆品等. 2.有机合成的发展史 早期的合成化学 1900年以前:简单化合物的制备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ohler首次从无机物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 1845年德国化学家Kolbe合成醋酸 1854年法国化学家Bezthelot合成油脂 1890年德国化学家Emil Fisher合成六个碳原子的糖的各种异构体,由于他在糖化学和嘌呤等杂环化合物合成的功绩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化学的发展 1900~1960年: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被合成 1902年德国化学家Willstatter合成托品酮191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颠茄酮 1917年英国化学家Robinson 全新、简捷地合成托品酮Mannich反应194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年德国化学家Hans Fisher 合成血红素通过对其分解产物的合成并最后加以装配

美国化学家R.B.Woodward1917~1979196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现代有机化学之父 复杂结构的生物碱的合成: 1944年金鸡纳碱的合成, 1954年马钱子碱的合成, 1956年麦角新碱的合成,利血平的合成 甾体化合物的合成: 1951年胆甾醇等的合成 1957年羊毛甾醇的合成 抗生素的合成: 青霉素V、四环素、VB12等 Woodward与瑞士有机化学家Albert Eschenmoser合作,率领100多位科学家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于1973年完成了VB12的全合成. 有机合成的新发展 6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化学形成了以反应机制为线索的体系 E.J.Corey 美国化学家 1967年提出具有严密逻辑的逆合成分析法,并合成血红素、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天然产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60年代中期,科里创造了逆合成分析的原理,并提出了合成子和切断这两个基本概念. 科里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开创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新纪元.1967年科里等人编

高分子化学发展史

高分子化学发展史 一、引言 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它是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类对材料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分子化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将从高分子化学的起源开始,梳理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关键技术。 二、高分子化学的起源 高分子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化学家们开始对天然高分子材料进行研究,例如橡胶、木材和丝绸等。他们发现这些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如弹性、可塑性和柔韧性。这引发了对高分子化学的兴趣,许多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三、早期研究的成果 19世纪末,德国的赫尔曼·斯坦凡(Hermann Staudinger)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理论,即聚合理论。他的理论认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较小的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这一理论为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聚合物的合成方法也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Oskar Giesel)首次成

功地合成了聚氯乙烯(PVC),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此后,人们又相继合成了聚丙烯、聚苯乙烯等重要的高分子材料。 四、高分子化学的突破与应用 20世纪20年代,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斯托伊希(Hermann Staudinger)发现了天然橡胶分子的结构,为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后,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合成橡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人们发现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橡胶材料,从而推动了橡胶行业的发展。同时,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拓展,例如塑料制品、纤维素材料、涂料和胶粘剂等。 五、高分子化学的发展进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高分子化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发出了新的合成方法和技术,例如聚合反应、共聚反应和交联反应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更加丰富,性能也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高分子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通过微观结构的调控可以实现高分子材料的特定性能,这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

高份子科学发展简史 高份子科学是由高份子化学和高份子物理两个重要的分支组成的。 其中,高份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个较年轻的学科。然而,人类对天然高份子物质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份子物质结成为了息息相关的关系。高份子物质支撑着人们的吃穿住各方面,在我国古代时,人们就已学会利用蚕丝来纺织丝绸;汉代,人们又利用天然高份子物质麻纤维和竹材纤维发明了对世界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纸术。在那时,中国人已学会利用油漆,后来传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欧洲工业革命之以后,许多天然的高份子物质日益成为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辟高份子物质。这时,人们首先遇到了对天然橡胶以及天然纤维的利用和改进。1530年,欧洲人恩希拉介绍了在巴西、圭亚那等地区的人们利用粗糙的橡胶制作容器防晒布等日用品的情况。然而,在将橡胶用于创造之前,人们面临着诸多的工艺难题,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寻这些难题的解决办法。首先是黑立桑和马凯尔在1763年发现橡胶可溶于松节油和乙酸。1823年,马辛托希用石脑油处理橡胶乳液,得到了常温时发粘而遇冷则变脆的成品,但显然不能投入使用。1826年,Faraday指出天然橡胶的化学式是CH,每一个单元含有一个双键。1832年—1850年,人们终于5 8 反复的试验,使天然橡胶经加工后有了人们想要的性能,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德国人吕德斯杜夫和美国人古德意完成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进行着对天然纤维素的改性试验。1839年Simon发现苯乙烯液体加热后可变成聚苯乙烯固体。1832年—1845年,通过勃莱孔诺和申拜思的努力,制得了硝化纤维,这一成果曾经在一战时用为制作无烟炸药。之后,二硝酸纤维被他的同事制作模塑制品,但因其硬度太高而不易创造。1872年,海得以梓脑作为增塑剂,用二硝酸纤维制成了柔韧的塑料,后被广泛用于制作照像底片及电影胶片等等。1885年,法国人夏东奈将由棉花制成的硝化纤维用NH4HS进行脱硝处理,得到了人造丝。这一成果在1889巴黎博览会展出之后,于当年建立了最早的人造丝工厂。1892年,英国人克劳斯和贝汶,在1844年制得的脱硝硝化纤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对材料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而高分子材料的出现逐渐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所有的生命体都可以看作是高分子的集合。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是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并掌握了其加工技术。如利用蚕丝、棉、毛织成织物,用木材、棉、麻造纸等。19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天然高分子化学改性阶段,出现半合成高分子材料。1870年,美国人Hyatt用硝化纤维素和樟脑制得的赛璐珞塑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人造高分子材料。1907年出现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真正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方法有目的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1953年,德国科学家Zieglar和意大利科学家Natta,发明了配位聚合催化剂,大幅度地扩大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原料来源,得到了一大批新的合成高分子材料,使聚乙烯和聚丙烯这类通用合成高分子材料走人了千家万户,确立了合成高分子材料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现代,高分子材料已与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同,成为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材料。并且高分子材料资源丰富、原料广,轻质、高强度,成形工艺简易。很容易为人所用。 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被称为现代高分子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尽管高分子材料因普遍具有许多金属和无机材料所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获得迅速的发展,但目前业已大规模生产的还是只能寻常条件下使用的高分子物质,即所谓的通用高分子,它们存在着机械强度和刚性差、耐热性低等缺点。而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则向高分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推动了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之中的后起之秀,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棉、麻、丝、毛等天然高分子作丝织物材料。有些加工方法还改变了天然高分子的化学组成,如:天然橡胶硫化,皮革鞣制,天然纤维制成人造丝等。但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未能探究到高分子材料的本质。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萌芽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当时天然橡胶由异戊二烯,纤维素和淀粉由葡萄糖残体,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的确立,使高分子的长链概念获得了公认,孕育了高分子的思想。1872年德国化学家拜耳(A.Bayer)首先发现苯酚与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时能迅速结成红褐色硬块或粘稠物,但因它们无法用经典方法纯化而停止实验。20世纪以后,苯酚已经能从煤焦油中大量获得,甲醛也作为防腐剂大量生产,因此二者的反应产物更加引人关注。1907年贝克兰和他的助手不仅制出了绝缘漆,而且还制出了真正的合成可塑性材料—Bakelite,它就是人们熟知的“电木”、“胶木”或酚醛树脂。Bakelite一经问世, 很快厂商发现,它不但可以制造多种电绝缘品,而且还能制日用品,于是一时间把贝克兰的发 明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20世纪30~40年代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创立时期。新的聚合物单体不断出现,具有工业化价值的高效催化聚合方法不断产生,加工方法及结构性能不断改善。美国化学家卡罗塞斯(W.H.Carothers)于1934年合成了优良纺织纤维的聚酰胺-66,尼龙(Nylon)是它在1939年投产时公司使用的商品名。这一成功不仅是合成纤维的第一次重大

中药注射剂发展史

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中药注射剂的产生在中医急诊和中医临床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从第一支中药注射剂发展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柴胡注射液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柴胡注射液始创于太行根据地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在山西武乡成立了“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后定名为利华药厂),1941年,根据一二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同志的建议,由利华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提出了用柴胡制作针剂的主张和设计方案,并牵头研制。经过他们艰苦工作终于研制成了柴胡注射液,而且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这一重大成果,在当时整个医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43年5月《新华日报》曾为之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赞柴胡注射液研制成功是一大创举。柴胡注射液的问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卓有良效的药品,而且标志着中药注射剂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此之前,药剂学的研究远落后于药理学,致使大量的中药研究成果只能淹没于文献之中。而柴胡注射液因最初是在临床急用的前提下开始的,故制成针剂并用于临床反较其它药为早。柴胡虽然制成针剂,但主要功效仍然是“透表泄热”,仍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使用,基本保留了中药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中药注射剂。1954

年12月武汉制药厂对这一传统产品重新鉴定,确定疗效,投入大批生产,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个注射剂品种。建国以后,开始着手发展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工作,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先后研制出了“抗601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等20多个品种用于临床。中药注射剂收载于中国药典始于1963年版中国药典,而且是作为西药收载的,如毒毛旋花子甙K注射液,有效成分为绿毒毛旋花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的各种甙混合物。作为中药的提取物——洋地黄毒甙注射剂也收载于此版药典。当时的中药注射剂有的投产至今还用于临床,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在70年代“大搞中草药运动”中曾制出上千种中药注射液,除了中国药典收载外,各省市卫生部门不定期陆续制订了“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收载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据统计,有资料报道的就达700余种。但由于盲目性大而技术不太过关,现在已所剩很少。《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收载23种,如丁公藤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和银黄注射液等。进入80、90年代,《中药注射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出台以后,广大中药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了数种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又陆续被批准生产。1985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了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而1990版中国药典则没有中药注射剂收载。到1995年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品种2个,即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粉针剂。部颁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个品种。1985~1998年,批准新药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有11个品种。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有共计105个品种,其中4个粉针剂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基因诊断:通过婴儿胚胎期进行产前诊断,超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 分子杂交成功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 第二阶段: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PMullis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第三阶段: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第四阶段:以NIPT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 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1代、2代测序区别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DNA之父”Watson、Crick

生物催化剂发展史简述

生物催化剂发展史简述 以生物催化剂发展史为题,本文将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阶段来描述生物催化剂的演变过程。生物催化剂是一种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生物大分子,具有高效、选择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药物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 一、起源和发展初期 生物催化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们就开始利用酵母菌发酵来制作面包和酒。这是人类最早的生物催化剂应用实例。然而,在这个阶段,人们并不了解酵母菌的具体作用机制,只是将其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二、酶的发现和应用 19世纪末,酶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且开始对酶进行系统的研究。1897年,德国化学家布哈纳发现了第一个纯化的酶--酵母菌的葡萄糖氧化酶。他发现这种酶可以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并用这种酶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 随着对酶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酶是一种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20世纪初,酶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比如,制糖工业中使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制酒工业中使用酵母菌发酵葡萄糖制取乙醇等。 三、酶的纯化和改良

在20世纪初至中期,科学家们开始开展对酶的纯化和改良研究。通过纯化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酶的结构和功能。同时,通过改良酶的性质,使其更适用于特定的反应条件。 研究者们通过改变酶的pH值、温度和离子浓度等条件,使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此外,还通过酶的基因工程方法,将目标基因转入宿主生物中,使其产生特定酶,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性质。这些改良方法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催化剂的应用。 四、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 随着对酶的研究和改良,生物催化剂开始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丹麦的诺沃酶公司首次将酶应用于洗涤剂生产中,取代了传统的化学洗涤剂中的磷酸盐成分。这不仅提高了洗涤剂的效果,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此后,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加工、制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特别是在制药行业,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已经成为药物合成的重要工具。比如,利用酶可以实现对立体异构体的选择性合成,从而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效果。 五、生物催化剂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催化剂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一方面,通过对酶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更多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酶,拓宽生物催化剂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

四环素类药物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四环素类药物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四环素类药物(Tetracyclines,TCs)**早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是一种很好的快速抑菌剂,高浓度时甚至有杀菌作用。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及立克次体属、支原体属、螺旋体等均有效。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即广泛应用。其中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鉴于其广谱、使用方便、经济等特点为兽医临床常用。细菌在体外对四环素的耐药性产生较慢,但同种之间呈交叉耐药,且在兽医临床上滥用该类药物,以致细菌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现象颇为严重,一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因而目前其临床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了综述。 (一)四环素类药物的发展史及未来展望 1.发展史。四环素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是快效抑菌剂,包括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及半合成多西环素,甲烯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及地美环素、美他霉素等均是氢化骈四苯的衍生物。金霉素(1948)和土霉素(1948)等几个天然抗生素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现,这就是**批报道的四环素类成员。继后又开发了其他四环素,既有天然化合物[四环素(1953)、去甲金霉素(1965)]又有半合成产物[甲烯土霉素(1965)、多西环素(1967)、米诺环素(1972)]。尽管开发了约100种四环素,但仅有上述7种用于临床和兽医。这些已归类于**代(1948-1957)和第二代(1965-1972)四环素。 2.展望。1981年Chopro等发表题为20世纪80年代初四环素类展望,综述中谈到四环素在人和兽医中使用的作用模式分子研究及其抗性基因和生化基础,对可能作为治疗剂引入的其他四环素类似物也

分析化学发展史

分析化学发展史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早期的分析化学、经典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现代分析化学。早期的分析化学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主要是对金属、矿物等物质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例如,古埃及人利用天然产生的碱来分析矿物;古罗马人则利用滴定法来分析酸碱度。这些简单的方法为后来的分析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典分析化学开始发展。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建立各种分析方法,用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例如,18世纪中叶,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明了重量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定元素的重量。还有容量分析法、比色法等经典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分析逐渐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各种精密仪器来测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例如,分光镜的发明使得我们可以观察物质的光谱,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还有质谱仪、色谱仪等精密仪器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中。 现代分析化学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领域。这个阶段的研

究重点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动态变化。例如,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光谱联用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还有许多其他的高效分离技术、光谱技术、质谱技术等现代分析化学方法被不断开发和利用。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和革新的过程。从早期的定性分析到现代的精密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在不断提高其准确性和灵敏度的也在不断拓宽其应用领域。如今,分析化学已经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医药研究、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还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挑战。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的科学,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技术和仪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探讨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并就分析化学教育进行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分析化学已经能够检测出纳米级、皮升级和飞升级的物质,以及单个分子和原子。这些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方法和技术,为生命科学、环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韩静静 摘要 分子生物学是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研究。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进程中的分子基础。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 制造 RNA,RNA 制造蛋白质,蛋白质反过来协助前两项流程,并协助 DNA 自我复制”。 分子生物技术也称之为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标志,它是以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便与工程原理相结台进行生产加工.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DNA测序技术、DNA 芯片技术、酶工程技术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诞生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二十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逐渐向分子水平深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分子医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健康或疾病状态都是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分子中起关键性作用者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因此从本质上说,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认为是“基因病”。近十年来,分子生物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以下从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体外扩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和药物研制、开发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技术医药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