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药学发展史

医药学发展史

医药学发展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医药学发展史(古代)

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在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中,各地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开始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

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汁等法,并已知灌肠法。

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制成“木乃伊”。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阿输吠陀》记载了医药和卫生,是较晚期的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至迟在公元四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

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妙闻,最有名的内科医生是阇罗迦。

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的中部,巴比伦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直到公元前700年,亚述才征服了巴比伦。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颇相似。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

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于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医疗法律。其中规定:“奴隶因医生手术而死亡或致盲目,医生需赔偿奴隶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隶身价,如果盲目或死亡者为绅士,则将医生两手切落作为处罚。”巴比伦和埃及一样,有两种医生,一种为僧侣,治病方法是咒文、祈祷;一种是有实际经验的医生,由平民担任。

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希腊人吸收埃及、巴比伦的文化长处,加上自己的创造,在文化科学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希腊医学是后来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现在欧洲人所用的医学符号:手杖和蛇,即源出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许多古希腊的医学词汇沿用至今。

公元前五世纪,恩培多克勒提出一切物体都由“四种元素”组成,火、空气(风)、水和土(地),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成为各种性质的物体这与中国的五行说相类似。例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骨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

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为希波克拉底。以他为名的着作《希波克拉底文集》是现在研究希腊医学最重要的典籍。希波克拉底学派将四元素论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他们认为机体的生命决定于四种体液:血、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的各种不同配合是这四种液体的基础,每一种液体又与一定的“气质”相适应,每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于他体内占优势的那种液体。如热是血的基础,来自心,如果血占优势,则属于多血质。四体液平衡,则身体健康;失调,则多病。

希波克拉底学派倾向于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程。他们说“疾病开始于全身……身体的个别部位立刻相继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腰部引起头部的疾病,头部引起肌肉和腹部的疾病……,而这些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能把一切变化传播给所有部分。”

希波克拉底学派还注意外界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有比较明确的预防思想。他们教导年轻的医生,进入一个没到过的城市时,要研究该城市的气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作为一个医生,只有预先研究城市中的生活条件,才能做好城市中的医疗工作。

他们要求医生不要妨碍病理变化的“自然”过程,应根据医学知识并考虑自然来进行工作。《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很多地方都谈论到医学道德问题,着名的有《希波克拉底誓言》,后来欧洲人学医后,都要按这个誓言宣誓。

在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医学逐渐衰落,医学中心转向希腊化的亚利山大利亚。亚历山大利亚的医生希罗菲卢斯曾注意到解剖学。另外,这一时期的药学也有发展。

罗马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国家的组织首先表现在有常备的军队。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罗马帝国已有军医机构;为防止流行病,罗马帝国设有“医务总督”的职位,他们负责举行考试,批准经政府许可的开业医生。

罗马在公共卫生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利用奴隶劳动修建了城市的水道、下水道和浴场。在着名的“十二铜表法”中,还禁止在市内埋葬,并指出要注意饮水卫生等。

公元前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于五世纪亡于蛮族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等),分裂成好几个蛮族王国。在欧洲,从公元6世纪到13、14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文化进步很少;东罗马帝国却以拜占廷的名称保存下来。

拜占廷文化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当时,有了医学校、医院和药房。拜占廷的医学家,多是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他们收集了古代医学上丰富的遗产,并加以系统化。拜占廷至15世纪才被土耳其所覆灭。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经济文化衰落时期,教皇和国王互相争夺统治权,天主教几乎握有全欧洲1/3的土地,教会成了最大的封建主。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部门,医学也由僧侣掌握,只有他们懂得拉丁语,保存了一些古代传下来的医药知识,他们为病人看病,也

替病人祈祷,成了所谓“寺院医学”。把治愈与“神圣的奇迹”联系在一起,这阻碍了医学的发展。

11世纪十字军东征,城市发展,商业旅行等扩大了欧洲人的眼界,也刺激了科学知识的发展,11~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其中最有名的医学院属萨列诺和帕多瓦两所大学,它们受经院哲学影响最小,在欧洲中世纪起了进步作用。

在中世纪,大学的主要学科为经院哲学,它的基本内容为解释或论证《圣经》的真实性。当时学医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加伦和阿维森纳的着作,死记权威着作上的教条而轻视实践,故步自封,医学上的进步很小。

此外,欧洲中世纪流行病传播猖撅,其中以鼠疫、麻风、和后来的梅毒为最盛。麻风在13世纪最为猖撅,在欧洲平均每400人就有一患者,后经严格隔离才停止蔓延,这也促进了欧洲医院的设立。

7~8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叙利亚、埃及、小亚细亚、北非,和比利牛斯半岛都归属于封建的伊斯兰教强国,即所谓“阿拉伯哈利发王国”。阿拉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同时与东方商业交通频繁,又吸收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因此,它起到沟通欧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哲学、科学及医药学方面的主要着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在天文、数学、化学、农业、建筑、医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阿拉伯医学指使用阿拉伯语言区域的传统医学。公元8~12世纪这个地区的医学很发达。阿拉伯在化学、药物学和制备药物的技艺方面很有成就。当时的化学即所谓“炼金术”。炼金术的目的有两个:一为变贱金属为贵金属;二为炼制长生不老之药。

炼金术的目的虽然荒诞无稽,但无数次的试验,建立了一些化学的基本原则,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和医疗上有用的化合物,还设计并改进了很多实验操作方法,如蒸馏、升华、结晶、过滤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药物制剂的方法,并促进了药房事业的发展。

阿维森纳是中世纪伟大的医生,在世界医史上也是杰出的医生之一,他同时也是着名的百科全书编纂家和思想家。他最着名的医学着作是《医典》,曾多次译成拉丁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典》是研读医学的必读指南书。

在治疗方面,阿维森纳很重视药物治疗,在《医典》内他用很大的篇幅讨论了药物治疗问题。他不但采用了希腊、印度的药物,还收载了中国产的药物。他还采用了泥疗、水疗、日光疗法和空气疗法。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切脉,他将脉搏区别为48种。通过阿拉伯,中国的医学也传入了西方。

医药学发展史(近代)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的医学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生产力的增长促进了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这些都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药物也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着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陈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首先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着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着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

墨守陈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着作。

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这反映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结构,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他开始从事人体解剖。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只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

达·分奇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由此证明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不久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是由维萨里完成。维萨里肄业于卢万大学,后转入巴黎大学。当时,这两所大学讲解剖时,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三或四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就到那里任教。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

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中世纪,由于手术操作污秽而受到轻视,一般的外科手术都由理发师进行。法国的帕雷就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曾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进行止血;做过异位胎儿倒转术;创制过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国文字法文写成的。

14~16世纪,传染病非常流行,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这时弗拉卡斯托罗提出有关传染病的新见解,认为传染病是由一种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还指出了三条传染途径。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的医学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处于领先地位。

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学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称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于是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血液在心脏循环的过程。1553年,西班牙学者塞尔维特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时,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进行了“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着作《心脏运动论》。

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意大利马尔皮吉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他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荷兰业余科学家列文胡克也作过许多显微镜观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细胞;他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他和马尔皮基的观察填补了哈维在血液循环学说中留下来的空白,说明血液怎样由动脉进入静脉的。但是,17世纪的显微镜观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体组织学是19世纪才发展起来。

17世纪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有了进步,医学家也开始不满意过去的医学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其一是物理学派,医学机械论者、哲学家和数学家对医学的见解就是代表。他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

化学派则以化学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荷兰人西尔维乌斯可为其代表。他曾致力于盐类的研究,认为身体的三要素是水银、盐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伦学说的信奉者,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这个学派是当时医学上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在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对生理学有一定的贡献。他们认为血液是中枢,一切病理过程都由血液产生。对所有疾病都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治疗。

另一位英国的化学派代表,牛津大学的威利斯注重临床观察。在西方他第一个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称威利斯氏病,他记述过现在所称的重症肌无力,还描述并命名过产褥热和大脑基底动脉环。

还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这种生命力亦即活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尔,他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纪更为盛行。

这三个学派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其影响都很大,直到20世纪各种学派中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18世纪的医学

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

宋,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9世纪的医学

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也随之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被发现。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提出了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19世纪初期,在药理学方面,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鸦片中提取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的马让迪,德国人弥勒和法国人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发明听诊的是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着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纸制听诊器,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

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荻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

1886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六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是德国的佩滕科弗,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南丁格尔

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着。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医药学发展史(现代)

文艺复兴时代是个发现迭出的时代。继15~16世纪之交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在1543年这一年里出版了两部划时代的着作:一部是波兰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它冲击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的宇宙观;另一部是佛兰德斯人维萨里的《人体构造论》,它首次比较精确地描绘了人体结构。

在那个没有麻醉手段的时代,手术必须做得快,安全而成功的手术依赖于对人体局部结构的精确了解。法国外科医生帕雷在1564年出版的《外科学教程》中大量引用了维萨里的着作。帕雷使用的是通俗的法文,这就使维萨里的成果为法国不懂拉丁文的一般手术师所掌握。维萨里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指出了解剖学应建立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

过了八十几年,1628年又出现一部划时代的着作:哈维的《心脏运动论》。这部书被后人视为现代生理学的开端。哈维是英国人,19岁赴巴杜阿大学求学,深受维萨里后继者的影响。他的老师法布里齐教授发现了静脉瓣,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哈维回到英国后曾用多种动物作了大量活体解剖,明确了静脉瓣和心内膜瓣都是控制血液单向流动的结构。他计算出每天自心脏

医药学发展史

医药学发展史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医药学发展史(古代) 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在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中,各地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开始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

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汁等法,并已知灌肠法。 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制成“木乃伊”。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阿输吠陀》记载了医药和卫生,是较晚期的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印度的外科很发达,大约至迟在公元四世纪时就能做断肢术、眼科手术、鼻的形成术、胎足倒转术、剖腹产术等;印度人除应用植物药外,还采用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毒蛇多,印度还有专门治蛇咬的医生。 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印度古代最有名的外科医生是妙闻,最有名的内科医生是阇罗迦。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孕育至今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has a long histor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I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and simple one to very big system theories, and support all the time the Chinese to live, grow and keep healthy away from diseas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now are becoming the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world. 一、三皇远古(3-Emperors ancient times) 1.伏羲氏制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创立八卦,开启了周易,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居”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2.医药之祖炎帝(the yandi,Fire emperor)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初植五谷、尝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而农事兴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复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国务院1981年5月22日在《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担负担负着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社会生产力的光荣使命”。充分肯定了药学事业在我国人民保健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科学.强国药学史是其中之一部分。要研究医院药学的现状与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我国药学发展史。以指示和简明药学发展的规律。利用历史的方法对药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作系统的、概括的叙述。为了便于叙述,把药学史分为药学技术史和药事管理史两个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一、药学技术简史 药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祚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在介绍中药发展简史的同时,对世界药学发展概况予以简介,以保持药学的完整性。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中国药学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 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

药学发展史

1.文艺复兴前期 (1)古典药学;原始时代由于文化不发达,不可能有单独记载药学知识的专著。把现存用文字记载药物治疗的书称为古典书,如中国的《诗经》、《山海经》,埃及的纸草书(papyrus),印度有吠佗经(veda)。巴比伦亚述的有关碑文也可列入药学文献中,因其中记存最早的药学知识。埃伯斯伯比书(Ebers Papyrus)中记载药700余种。 (2)罗马时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对古代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他医学成绩巨大,被后人称为医圣,其后戴欧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编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书,载药500余种。该书被认为是数个世纪以来药物学的主要著作。古罗马最杰出的医学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与我国医圣张仲景同时代。他有许多著作,现存80余种,对后世药学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植物制剂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纪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产出的药剂称为格林制剂(Calen cals)。由于其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对医药学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被称为药剂学的鼻祖。 2.中世纪药学中世纪(约3~15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古罗马文化被摧毁,因而,医学的中心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发生转移,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遗产,博采兼收了中国、印度和波斯等国的经验,塔吉克医生阿底森纳(Aricennna,980~103)编著的《医典》分为5册,总结了当时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药物知识,对后世影响颇深、被奉为药物学的经典著作。伊尔·阿尔――拜塔尔(1197~1248)是一位杰出的药用植物学家,他的《药用植物大全》描写了1400余种药物。 3.现代药学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20世纪以来,早期没有分科的药物,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使药学分离出去。而且又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尤其是近年来受体学说和基因工程的创立,为药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自古以来,中医药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 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始社会中医药 自原始社会开始,中医药就开始了它的历史。当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亲 身经验,利用各种天然植物、动物来治疗疾病。对于呼吸系统、血液 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认识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总 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周朝中医药 周朝是中医药的萌芽时期,人们开始探索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并 提出了“经络论”、“五脏论”、“六腑论”等经典理论。在草药方 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草药开始被用作治疗疾病。 三、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学派都对中医药进行了研究。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 作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在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汉朝中医药 汉朝是中国中医药传统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

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脉诊、舌诊等诊断方法和肘部曲张、拔罐、针灸等疗法。 五、唐宋时期中医药 唐宋时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医的发展达到了 一个高峰。唐代岑仲勉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综合了前代的中医经验,并增加了许多药方。宋代苏东坡对中医药的研究贡献巨大,他不 仅整理了中医药的药物系统,而且获取了大量的经络、腧穴的知识, 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六、明清时期中医药 明清时期是中国中医药的成熟阶段,明代李时中彻底破除了“察脉断症”一说,并将“气血津液”理论引入了中医诊疗中。清代针灸学开 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王希孟的《针灸甲乙经》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 总体来讲,中医药的发展历程里充满了匠心、经验、智慧和文化的积累,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中药传统在大千世界中 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手段。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药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

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

中医药制药发展史

中医药制药发展史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制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药制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 古代中医药制药 古代中医药制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关医药的著作,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这些著作主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药物知识,为当时的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医药制药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唐朝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制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宋代,医药学家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学家和著作,如宋慈的《洗冤集录》和医药学家庞安时的《伤寒论》等。 此外,古代中医药制药还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医药学家在制药技术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如中药的炮制、制剂等。同时,文化也对中医药制药产生了影响,如道家、儒家等思想流派对中医药制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医药制药

近代中医药制药的发展始于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医药学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冲击和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中医药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包括改革传统的制药工艺和技术,引进现代制药技术等。 同时,近代中医药制药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了药政机构,规范了药品生产和管理。在此基础上,中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为中医药制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近代中医药制药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现代制药技术逐渐被引入到中医药中来。这些技术包括提取、分离、纯化、合成等,为中医药制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制药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近代中医药制药还面临着西医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个时期内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和医药学者他们致力于发扬中医药学的独特优势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着中医药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现代中医药制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医药制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政府加大了对中医药的投入和支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

中医药 发展历史

中医药发展历史 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古代医学起源: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人们就开始记 录医疗知识,形成了最早的医学文献,如《黄帝内经》。这一时 期,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逐渐形成。 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素问》和《阴符经》是古代医学的重 要著作,进一步系统化了中医药理论。草木矿物等自然物质的 药用开始得到系统整理。 3.汉代:在汉代,《黄帝内经》逐渐成为中医药的经典之一。汉 代医学家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参考。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医药经验逐渐积累,并开始传播到周 边国家。这一时期,《本草纲目》等草药学经典陆续问世,系统 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药物学、 方剂学、针灸学等专业领域逐渐形成。《外科正宗》、《千金方》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6.现代医学时期:20世纪初,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传入,中西医 学开始融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体系。同时,中药学逐 渐与现代药理学、化学相结合,中药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7.中医药现代化: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医药在全球范围

内逐渐受到认可,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标准化、国际化发展迅猛。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今天,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诊疗、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对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华传统医药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中华传统医药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中华传统医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有着广阔而悠久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与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 践中总结出的医疗经验和智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历程 中华传统医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先民时代。在 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植物和动物来治病,比如用蘑菇治 疗伤寒、用石榴树皮治疗腹泻等。到了商周时期,医术逐渐形成 并有所发展。当时已经形成了“三家医学”:方士、巫医、官医。 其中方士医学以草药治病为主要特点,巫医医学注重祈求鬼神的 力量治病,官医医学则是以皇宫医院为基础的正式医学。秦汉时期,医药学府的设立使得官方医学逐渐成为主流。隋唐时期,气 血学说和脉学成为中医的核心理论,四书五经的影响也使得中医 逐渐形成体系。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医学体系。当时,中医 药学流派众多,例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李时中的“本草纲目”、王叔和的“儒门医派”等。而且,中医药学在文化、哲学、艺术、 历史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点 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观念 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在中医药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中医药的养生观念也体现了协调自然规律、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个性化治疗 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原则。中药方剂的制备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理、症状等多方面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等方面,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经验积累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1.传统医学初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 据文献记载,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800年的上古时期。当时的 医学实践主要依赖于观察天文、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经验,组成了古代的 医术体系。《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产生并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2.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脏腑经络学说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有张仲景,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此外,经 络学说以《奇恒经》为代表,也逐渐形成。 3.中医药学派的兴起(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派逐渐兴起,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这个时 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孙思邈、李时中、朱震亨等。他们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 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经方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这个体系以中药方剂为基础,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规律,形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 医学体系。《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的医生提 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现代中医药发展(20世纪以后)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重视。为了保护和推 广中医药,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

大学。同时,中医药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辉煌的。它不仅在中国扎根深厚,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医药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发展史 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医学发展史,更是悠久而丰富多彩。可以说,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古代与中医 中医是中国医学的主要体系之一,形成于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时期。它通过长 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古代,医学是与宗教、哲学和文化相联系的;而中医的思想体系,往往融合了道家、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从而构建出以人体为中心的医学理论。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医的发展经历了神秘的巫术阶段、初步系统的黄帝、伏羲医学与脏腑经络学阶段、著名书籍《黄帝内经》和《难经》全面成熟的阶段等。 二、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进入科学化 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医学流派迅速兴起,如《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儒门事类》四十二卷……门九、属四:道门、法门、儒门、医门,及诚义、九州、史理、人事、贞观、子午诸经雅著者,皆属其中。”这些文献的存在,表明这个时期的医 学已经非常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唐代的医学 唐代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药学的开端。在唐代,对医学的研 究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医学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医学、药学、医疗制度等多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唐代的一些著名医学家,如孙思邈、王叔和、扁鹊等,都是中华医学史上的巨星。 四、宋朝的医学

宋朝是中国医学发展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时期。宋代时期的医学,主要是将《黄 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早期著作加以整理、编辑,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医学体系。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中药方剂,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五、明清时期的医学 明清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期医学的成就更为显著。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医药学逐渐得到西方人的关注,著名的《本草纲目》开始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同时,中国的疫病流行危机对中国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促进了医学在制度、方法、流派和范畴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医逐渐被西医所替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 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医学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可以说,没有了中国文化和医学,人类的历史也将永远不会完整。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西医发展史 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医学体系,各自具有独特的理论和 治疗方法。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史,了解它们的起源、演变 和对医学界的贡献。 一、中医的发展史 1. 起源与初步发展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夏朝和商朝时期。《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的经典文献,它包含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 法的基础。在秦汉时期,中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 始应用于临床实践。 2. 道教和佛教对中医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道教注重内丹修炼和草药的运用,为中医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疗法。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成为中医的主要传承地,医生们开始将佛 教的慈悲精神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3.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宋代,医学教育得到了很 大的推广,医学院和医学会开始涌现。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医学专门学校“太医院”,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和研究。清代时期,黄帝 内经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也得到了创新。

20世纪以后,中医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发展。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医的发展史 1. 古希腊医学 西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和“疾病概论”,奠定了西医理论的基础。希腊医学的精神是强调观察和实验,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2. 罗马医学和拜占廷医学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医学吸收了希腊医学的理论,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医学的研究和教育减弱,直到拜占廷时期,医学又开始复苏。拜占廷医学主要以后期希腊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解剖学和疾病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与近代西医的兴起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对医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伟大的解剖学家维萨里开创了现代解剖学,伽利略等科学家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也应用于医学研究。在此期间,西方医学的教育和研究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现代医学的基石。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 门道提示:农历三月三十 疾病一直都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千百年来人类与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如今医疗水平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也仍然面临众多的疑难杂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人们生病了怎么办呢?没错是中草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的一周,门道君将带大家走进中医药的世界。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较为简单,多数依靠自然疗法进行治疗。随着文明的发展,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并逐渐对医药学产生影响。到了汉代,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名医开始编撰药物方剂,并且将药物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形成了四气调神大法。这标志着中医药开始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阶段。 唐宋时期,中医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唐朝有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写成了《儒门事类》、《千金方》等医学著作;宋朝有名的医学家李时中编写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巨著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影响至今。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化的运作加快了中医药的流通和传播。 明清时期,中医药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明代医家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草木之大全,成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随着对实验方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清朝时期,陈皮、枸杞、当归等药材成为了中医药中的主要药材,并被广泛应用。 近代以来,中医药的发展进入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新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对中医药进行重视和扶持,设立了各级医院中医药科,加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同时加强了中医药的标准

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中医药相关科研机构不断涌现,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为代表的机构成为中医药行业的权威机构。 总体而言,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也与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医药的理论和药物应用越来越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瑰宝。虽然在现代医学标准下,中医药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是在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优势明显,有其应用的独特价值。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和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服务人民的身体健康。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一、起源和早期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早期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是在民间流传,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的发展,医药学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经典医药学的形成 汉代,随着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学家的出现,中医药学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医药学著作。这些著作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 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政府开始重视医药学,设立了专门的医官和医疗机构,同时也有了许多医药学专著问世。其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民国时期的中医药 民国时期,中医药学面临着西医传入带来的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医药学的现代化改革,推动中西医结合。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原因,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中

医药管理部门和机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了中医药学的现代化进程。 六、全球化时代的中医药 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学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接受中医药学,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同时,随着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天然药物和传统医学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七、当代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当代中医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挖掘其潜在疗效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此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医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中药材溯源系统、智能化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案等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总之,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当代社会中,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相信中医药将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医药发展史

医药发展史 自古以来,医药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最初的采集草药, 到现代的药物研发,医药技术经历了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古代医药 在古代,医学理论大多基于自然哲学,主张疾病是由神灵和自然力量 引起的。中国古代的医药理论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为代表,提出 了“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理论,丰富了中国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古希腊的医学理论多以哲学为基础,同时借鉴了巴比伦和埃及的医学 理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病人的自然愈合能力”、“诊疗要 以实证为基础”等理论,对现代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医学 中世纪的医学理论深受基督宗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医学成为宗教 机构的一部分,教会掌控了大部分医学知识的教育和传播。药物疗法 主要以古代医药为基础,且往往存在烧钱、流血、吞酒等附加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 17世纪之后,现代医学得以大力发展。现代医学以实验为基础,医学

和生物学实验方法逐渐成熟,医学病原学等生物学学科开始发展。19 世纪初,德国生物化学家梅光迪等人首创了化学合成药物,开启了人 类制造药物的新时代。20世纪初,生物制品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例如 抗生素、维生素等。 当前医药研究 现代医学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类基因研究、 中药现代化、纳米医学等技术的发展。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药 物载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等新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为基因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基因修复等技术也得 到凸显。 总体来说,医药技术经历了漫长而且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这些发展 的历程成就了现代化医药产业的全方位大发展。人们日益的看重健康、树立绿色健康、个性化治疗等概念,对医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其技术更上一层楼的同时,人们发现医学带来的更多的是也是全面 的健康,这种健康哲学令人鼓舞,并持续推动着医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发展史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 1.原始社会的医药活动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些初步的认识为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的正式形成。 二、古代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840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医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对医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他们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两汉时期的医药发展 两汉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同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药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葛

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隋唐时期的医药发展 隋唐时期,中医药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隋朝设立了太医署,唐朝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王叔和、孙思邈、陈藏器等。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 5.宋元明清时期的医药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文化继续发展。宋代设立了太医局,元代设立了太医院,明代设立了太医院,清代设立了太医院,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李时中、朱丹溪、张景岳等。他们的著作和临床经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普济方》、《本草纲目》、《证治准绳》等。 三、近现代时期(公元1840年至现在) 1.清末民初的医药改革 清末民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医药改革。例如,设立了北洋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等现代医学教育机构;颁布了《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这些改革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新中国成立后的医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建立了一批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管理机构。同时,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纳入国际疾病分类;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这些举措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中医药文化经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