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收入的分配_效率与公平_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Word版含答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_效率与公平_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Word版含答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_效率与公平_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Word版含答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_效率与公平_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Word版含答案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课后练习(1)

1. 2011年财政收入30%左右的增速和全年超过10万亿的预期使很多人担忧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过快,或将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要想消除这一忧虑必须( )

①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④落实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分配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要做到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①采取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的办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

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④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效率和公平作为一对矛盾,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③效率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效率④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建立在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老张是一位农民,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果树,年收入1万元。他农闲时炒股,收入2万元。老张妻子开了一家理发店,月收入2000元。老张的儿子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月收入2000元。下列对老张一家人的收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承包土地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②在私营企业打工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③炒股收入属于财产收入、劳动收入

④开理发店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所得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5.某地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为1310元,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增长幅度达到19.1%。此举有利于()

①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推进政府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④弥补市场失灵而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某市出台《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农业户籍劳动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办法》,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农村劳动力并给予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补贴,促进7500名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该政策影响的合理传导顺序是()

①获得工资收入②刺激居民消费

③扩大生产规模④增加就业岗位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④一①一②一③

C.②一③一④一① D.④一③一①一②

7.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居民财产性收入,一般可分为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收入,主要是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必须()

①健全居民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完善财产资本化的生产要素市场④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张先生一家2013年收入情况:

①买基金获得7 000元

②买彩票所得2 000元

③大儿子在外企工作年收入10万元

④老二失业保险金4 000元

⑤出租房屋租金1万元

⑥老三卖出国债获利息1万元。

材料中,张先生一家的财产性收入包括()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9.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

A.初次分配中解决好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B.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格局

C.统筹城乡发展,将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工作上来

D.发挥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拉开收入差距

10.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已正式实施,其最大亮点在于明确规定了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将同工同酬写入《劳动合同法》( )

①是坚持公平原则的体现

②使初次分配的结果更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④是国家通过再分配促进经济效率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材料表明国家收入过多,企业和个人收入过少,所以必须平衡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关系。①②③能够提高居民收入,故正确。④主要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故排除。

2.答案: B

解析:再分配注重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排除③。3.答案: B

解析:③否认了效率与公平的区别,排除。故选①②④。

4.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分配方式,农民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果树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因为是集体经济,故①错误,炒股收入属于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不是劳动收入,故③观点错误,②④正确,故应选D。

5.答案: D

解析:工资属于初次分配,所以排除③。①②④正确表述了最低工资标准的作用。所以选D。6.答案: B

7.答案: C

8.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财产性收入知识点。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故本题选C项。

9.答案: B

10.答案: A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维护公平讲求效率综合探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思想政治必修模块一《经济生活》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三、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懂得效率、公平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懂得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主要教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主要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课外调查法 六、探究活动步骤 (一)漫画导入 教师讲授《和尚分馒头》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好多老和尚和小和尚,他们当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平时,庙里和尚们吃的东西都是每天从山下运过来的,可是有一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台风,

高一政治兼顾效率与公平

高一政治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 关系,懂得社会主义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我国 当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2、能力目标: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的辨证思维能力。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 出合理建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 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重难点: 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三、基础知识 1、效率的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他表示(),效率提高就是()。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如果()就会(),促进(),反之,则会(),阻碍()。 1、公平的含义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即要求()。 2、我国坚持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原因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体现,他有助于()实现()()。 3、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另一方面()。(2)、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a、兼顾效率与公平,要() b、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又要()既要()又要(),在()同时,倡导()。 C、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关系。初次分配注重(),就是在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通过完善()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个方面群众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五、巩固练习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 效利用的程度。在我国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有利于()(1)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3)增加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4)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成果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思想政治必修模块一《经济生活》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5、学时数:40分钟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讨论的永恒话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是收入分配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 三、探究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懂得效率、公平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懂得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效率与公平”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统一。提高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主要教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归纳法 主要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总结反思法、课外调查法 六、探究活动步骤 (一)漫画导入 教师讲授《和尚分馒头》的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好多老和尚和小和尚,他们当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平时,庙里和尚们吃的东西都是每天从山下运过来的,可是有一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台风,下起了暴雨,山路堵了,粮食运不上来了,和尚们可愁死了,念经都没力气了。这时庙里的方丈出来说话了:“和尚们,莫慌张,大家打起精神来,现在庙里还有20个馒头,我们这里有20个人,本来可以一个人分一个的,但是为了照顾老和尚,就让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这样刚好分完。”方丈刚说完,下面就议论开了,当然,小和尚也有不高兴的。大家在心里数着、算着,这样是刚好吗?不久,热气腾腾的馒头端上来了,大家照老方丈的指示做了,老和尚一个人分3个,小和尚三个人分1个,小和尚真可怜,可也没办法呀,有总比没有好呀。 思考:教师:你人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 学生:不公平,要就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小和尚干活就没了劲头。 教师总结:我们凡是要讲求效率,维护公平(板书) (二)探究体验 手工竞赛:每组六人、十张纸,时间2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叠的纸鹤多组为胜。 思考:教师:现在同学们手工做完了,假如现在有四家公司拟收购这些手工艺品,哪么你会选择与那家签订长期的订购合同?说明理由 【收购方案】 方式一:不论数量和质量,平均每组给5元。 方式二:计数给钱,每只纸鹤给2元。 方式三:数量质量相结合,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4元,其它2元。 方式四:叠的好的每只纸鹤给100元,其他2元。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选择收购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收购方案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浅谈公平与效率(毛概最新版)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我国理论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虽然讨论、争论了多年,但到现在还是困惑着人们,从理论到现实,一些深层次的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长期形成的一些模糊、片面的观念还在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中一些制度性、政策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妥善解决。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内自此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十五大坚持这一提法。十六大从层次关系上予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一些变化,没有出现效率优先的提法,而是主张在鼓励部分先富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2007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列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在2007年3月16日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强调要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十七大对社会公平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明确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历次重要大会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平与效率范畴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发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何为公平?何为效率?公平,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

2020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兼顾公平与效率

2020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兼顾公平与效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 的提升,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发现存有的问题: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别扩大,工资性收入占比过低,贫富差别进一步拉大,基尼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0.3扩大到了0.48以上。收入分配不公问 题不但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更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 会的和谐稳定。以“兼顾公平与效率”为指导精神,推动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已成为政府的核心议题。 收入分配问题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在建国初期,我国在 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 一个样,绝对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大大抑制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制 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普遍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原则,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劳动 先富起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过贫富差别也越拉越大、社会公平问题逐渐凸显。现在,我们 应立足当前、回顾历史、放眼长远,看清效率与公平的内在联系,把 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 把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首先要理解效率的重要性。效率 是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 的公平最终只能是普遍贫穷,普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 质是“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持续 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做好,才能为分好社会财富蛋糕提供良好的物质 基础。所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不能回到导致普遍贫穷的绝 对公平中去,依然要认清效率的重要性,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 基本分配制度不动摇。 把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更要认清公平的重要性。公平是 效率的保障,不顾公平而盲目追求效率必然会导致贫富差别持续扩大,最终形成两极分化。贫富差别的持续扩大会使人民对社会制度的合理

财政怎样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财政怎样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在自身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财政其本身所具有的三项基本职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加大财政在国计民生上的支出,完善基础建设,促进科教文卫体及国防事业的发展,确保我国经济运行的良好趋势。 关键词:财政公平效率平衡 1、引言 公平和效率何者优先,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的基本权衡。对此,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在理论上理清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是公平与效率相互兼顾,协调一致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程度,作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权衡,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人们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协调一致、相互兼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在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实践中辛苦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真理。邓小平同志还于1986年9月2日指出:“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其实这是初次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首先提倡的是效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将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巩固我国的政权,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党的最高目标。有了效率的支撑,公平才有经济基础,如果单纯的强调公平,吃大锅饭,则不利于提高人民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戳伤广大劳动人民的热情。 而真正将效率与公平二者正式关系科学化提出来是在党的十四大上。从十四

辩论稿: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对方辩友共同探讨“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今天我方的辩题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公平问题受到人们乃至中央高层的重视。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论断。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关于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专题讲话中,把公平正义列为社会之一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公平”达20 多处,并明确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就明确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执政新蓝图。任何一个走向成熟的现代 社会,无不把社会公正放到核心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一个“兼顾”的位置。为此,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开宗明义,让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何为公平?其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公平的理解是有区别的。就当今社会而言,这里指的公平,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机会公平,二是分配公平。机会公平要发展机会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分配公平则是要求对经济发展的结果有一个合理的分配。何为效率?效率的含义一般是在经济学意义上被使用的,它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产效率,具体指 单位时间内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二是指经济效率,也称配置效率,具体指现有生 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程度。今天我们判断效率优先还是公 平优先的标准是哪一者更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研究生推免制度应兼顾公平和效率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研究生推免制度应兼顾公平和效率 据报道,全国共有165万人登记参加将于明年1月份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记者调查发现,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通过全国统考进入知名大学的机会正越来越少。除了研究生考试里逐年增加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知名大学提高了通过推荐免试录取的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研究生入学,长期以来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以考生的笔试分数为主进行录取。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考试能力,却忽视了其科研能力、实际经验。虽然一些研究生招生机构后来增加了面试环节,结合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进行录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笔试成绩高的学生通常会获得录取,而那些笔试成绩不高、但其他能力和素质比较强的学生,却往往被排除在面试名单之外。 在研究生招生中,实行推免制度,就是针对以上问题的一项改革措施。近年来,国内知名大学录取推免生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以北京大学为例,招收的研究生中,推免生比例从2009年的39.9%上升到2017年的45.8%。这符合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方向。 然而,推免制度的推出也遭遇质疑。首先,推免制度存在学校歧视,从目前获得推免资格的学校看,大多是一本院校,而二本院校和三本院校基本与此无缘。名校推免比例提高,二本、三本院校学生考研的录取几率就大大下降;其次,推免制度的公正性缺乏制度保障,由于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将不再参加统一笔试,因此社会公众担心这种操作会有猫腻。 要让推免制度持续推进,为研究生招生改革做出积极的探索,就必须直面质疑。在笔者看来,研究生推免制度完全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结合。从学校公平出发,推免应该消除学校歧视,给每所本科院校毕业生平等的申请机会。这样一来,也许又有人会担心,一些素质不高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权钱交易而获得进名校读研的机会。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大学是否建立明晰的评价体系。如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录取学生不是看单一的考试成绩,而是实行多元评价制度,其评价指标以及每项指标的打分、权重均十分清晰。一名学生是否被录取,是根据这一评价体系做出的评价结果,如果有人对其录取进行质疑,学校可以出示具体评价依据。相对来说,我国大学的多元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尤其是学校的自主评价部分,总给人比较随意之感。 另一方面,则是大学是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本科自主招生改革一样,研究生自主招生改革,也需要通过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来促进,这就是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就招生而言,大学应该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具体的录取标准,并监督实施。在研究生招生中,则需进一步完善导师制,赋予导师更大的招生自主权。与此同时,推进学术管理,建立学术共同体,对导师的工作实施学术评价,由此让每位导师重视自己的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对学生的招生、培养负责。

论述经济法中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法学0912 32号 王舒影 论述经济法中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公平和效率是既相互矛盾又相互适应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经济法对效率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所有的经济法规范、经济法制度以及经济法运作活动,都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应一方面,经济法致力于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重视分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 以前我们常提到的说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实力还很弱,它必然主动地首先要求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取得最大的利益。兼顾公平,是因为如果把效率绝对化,完全不考虑公平,就可能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发社会两极分化。 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可以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对社会生产率产生的积极作用自不用说,但是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导致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增多。例如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法制的不完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所以,市场不平等这一固有缺陷就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填补。考虑到如今国家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地注重公平。 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通过宏观调控机制将社会上的不公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正体现了市场“看不见的手”和国家“看得见的手”这两种力量的制约和平衡,市场追求的主要是效率,调控则注重公平。所以,效率和公平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高层次的分配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不重视公平会导致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增多,不兼顾效率则必然助长资源浪费、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经济法将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贯穿于经济法的各个方面,最集中体现在税法、保险法、社会保障法中,为各个阶层的人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同时又以最低成本的方案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取值范围和实施方案,坚持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保证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兼顾公正效率

兼顾公正与效率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草率的效率非效率。公正是刑事诉讼的首要价值,程序公正又是刑事诉讼的重中之重。刑事诉讼的效率必须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离开公正的效率必会造成对人权的侵犯。我国于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增设了简易审判程序,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轻微刑事案件进行快速处理。该制度运行以来,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当事人讼累。但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对庭审程序的一定简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告人权力的行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正。2012年3月14日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对简易程序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扩大适用围提升效率,另一方面严格适用条件、完善适用程序与保障制度,有利于确保公正。修改后的刑诉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诉法的任务中,而简易程序在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努力也正是体现了对人权的保障,下文将以公正与效率价值为主线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进行解读。 一、适用围和适用条件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08条第一款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刑事案件只有同时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刑事案件才能适用简易程序审理,但是并不是符合上述条件的案件就一定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09条还规定了四种不得适

用简易程序的情形。与修改前《刑事诉讼法》第174条以及2003年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简易审意见》)相比,修改后刑诉法关于简易程序适用围与条件的规定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 1、适用围更加广泛,有利于提高效率。修改后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围调整为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被告人认罪案件,对于案件可能判处的刑罚,修改前的规定限于刑罚比较轻的案件,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此没有限制,由于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一审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因此无期徒刑以下一些刑罚较重但符合条件的案件也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能否适用简易程序主要在于案件性质本身,重罪有可能很简单,轻罪也可能很复杂,因此修改后刑诉法关于适用围的规定更加科学。简易程序围的扩大,可以使更多性质简单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提高刑事司法效率。 2、适用条件更加严格,有利于确保公正。虽然在适用围上有所放宽,但是修改后的刑诉法对简易程序适用的条件作了更加严格的限定。修改前的刑诉法对公诉案件规定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者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简易程序意见》进一步明确必须“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对于自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修改前刑诉法没有明确适用条件,也即只要是这两类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修改后的刑诉法不仅规定了所有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都必须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经济生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二框 【设计理念】 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由于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至关重要。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促使学生理解、判断、甄别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现状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思考、辩论中澄清认识,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等,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识记效率和公平的含义,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的意义。能辨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并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选择,初步掌握解决社会经济矛盾、平衡利益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能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情景探索和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要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情景,从教材中重组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立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及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2.教学难点效率和公平的含义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教室多媒体教学 ◆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由学生课前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导入新课——结合生活中案例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效率和公平——指导学生课堂辩论澄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展示社会生活中两极分化的现状,引导学生为改变现状出谋划策解决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问题——结课——探究运用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 .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姓名: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 教学站点: 入学时间:______201103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2013年3月1日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摘要: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公平优先论、效率优先论、公平与效率并重。那么何种关系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呢? 关键字:公平效率侧重社会发展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同时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

公平与效率读后感

阿瑟·奥肯的《平等与效率》读后感 财政与税务学院缪俊湘12103013011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以超越经济领域的视角对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抉择问题的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深刻的论述,从权利和金钱,到收入平等与机会均等,最后谈到了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该书集中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市场也该加以约束。 阿瑟·奥肯提出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理论,以及对平等与效率等其它问题的分析被认为是目前对平等与效率关系理论问题研究的较高成果。其内容大致可概述如下:第一,认为平等与效率的选择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抉择,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选择。他说:平等与效率是“目前最棘手的抉择问题。”“一种恐怕是更为困扰人心,更为普遍的抉择,而且它在社会政策的各个方面困扰着我们。”第二,为什么要提出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呢?因为平等与效率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对矛盾。“我们无法在保留市场效率这块蛋糕的同时又平等地分享它。”“因为平等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要做到平等(实现收入均等化),就要牺牲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夕要提高效率就要扩大收入差距。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市场对个人贡献的评价和付酬制度。市场越起作用,效率就越高,收入就越多,平等就要受到损害。相反,实行有利于平等的收入均等化政策,如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人们就不愿增加工作量,遗产税太重,就不愿储蓄,积累率可能下降,这些都会使效率受到损失。政府规定最低工资率给低收入者补助,则被认为是对少干活者或不干活者的不恰当鼓励,从而引起更大的效率损失。因而两者不可兼得。第三,由于平等和效率二者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不可兼得,很自然就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序数问题。由此,在经济学上产生了相应的分歧。 “效率第一”的观点。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就持该种观点。弗里德曼认为“效率第一”。平等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私有财产,所以用政治或法律来限制一些人获得财产或减少一些人的财产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哈耶克指出“由特殊干预行动对自发过程造成的分配状况的‘纠正,,就一个原则同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而言,从来不可能是公正的。”他们认为最大的平等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以自由为前提,因而应当把市场竞争放在首位,侧重经济效率的根高。 “平等第一”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把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实行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长期以来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最早是由学者在1985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党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术语,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五大报告坚持这一提法的同时,又强调诚实、合法致富,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同时,对二者的关系和如何落实这个政策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第一次从不同的层面上界定了二者的不同地位,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并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四个要求: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坚持了十六大的提法,同时,提出要加强对垄断行业和个人收入的监管。 然而,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却没有出现“效率优先”的提法,而是主张“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党的重大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公平”概念。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胡锦涛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以“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标”,使公平的外延扩展到民主法制建设方面。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不但没有出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字眼,而且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明确要求。 理性精神与科学的态度已经体现在中国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演变中。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去离不开效率,现在离不开效率,将来也离不开效率。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邓**所说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阶段。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坚实,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不宽裕。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做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治抉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是对追求效率本身提出质疑,而是对这些年来在“效率优先”的口号下出现的不公平结果提出质疑。我们不仅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做大”,更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切公正”,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才能让改革真正继续进行下去。

民事诉讼需要公正与效率的制度保障

民事诉讼需要公正与效率兼顾的制度保障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改革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制度保障就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这方面,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些原则、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重新修改、设计。 一、科学界定独立审判原则的内涵,强化法官独立和审级独立 独立审判是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独立审判,主要是强调法院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之外而单独行使审判权,不受外来的非法干涉;而不包括审判组织(合议庭)、法官(独任审判员)不受庭长、院长以及法院内部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干涉独立行使审判权。也不特别强调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审判活动中的独立。 我国传统的诉讼法学理论认为,我们实行的是法院独立审判,不是法官独立审判。这种观点是有事实和法律根据的。因为,我们不仅有事实上的层层报案、领导把关,还有法律上明文规定的审判委员会。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的职责,逐步取消庭长、院长把关制度,使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真正成为法律上和事实上的审判组织,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识。事实上,合议庭、独任审判员独立审判或法官独立审判,理论上是成立的,实践中是可行的。还应当明确指出,独立审判既包括法院对外部的独立、内部独立,也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独立——上级法院不得干预下级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判,对下级法院只能依法定程序行使监督权,如二审程序、再审程序,而不能行使领导权、指挥权等等。下级法院在具体的审判活动中,也不得主动或被动地受上级法院的干预或影响。这是审判权区别于行政权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但这一点法律上没有特别规定,实践中上、下级法院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有的上级法院时常对下级法院正在审理中的案件“听取汇报”或电话指示,这说明上级法院并没有视下级法院为独立,而认为其是自己的“下级”、“下属”等,应当“服从命令听指挥”;再如: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案件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有的已“制度化”、“规范化”。这实际上将两审变一审,打破了上下级法院的独立,变相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申请再审权,不利于公正价值目标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的分配领域平均注意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检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胡锦涛在“十个结合”中指出,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应是对立的统一,这一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而在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在旧体制下,效率不高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公平优先、实现了社会主义公平原则,恰恰相反,而是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未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因此,不能“效率优先”,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这两种意见虽然是对立的,但却都包含着“个共同的前提:即认为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因而在二者的决择中难以两全。我们认为,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却并不是…个简单的交替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所处的新旧体制并存这二特殊的改革过渡阶段中,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效率与公平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起来,相反,矛盾突出。追求公平,效率就打折扣;追求效率,公平便有失公允。其结果,必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强调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党一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深化、完善与创新。收入分配要公平。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平的讲话蕴含着既强调了效率优先,又强调了实行收入分配公平的思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 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江泽民同志“兼顾公平和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论述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完善。“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目标,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可能实现;作为一个过程,“共同富裕”就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一种高效发展型态。对于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而言,效率与公平都是手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初级阶段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鼓励市场竞争与实现社会公平两者间寻求制度性和机制性的平衡,既要强调相互竞争提高效率,又要强调社会公正、人文关怀: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人悬殊的关系;最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总的来说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建立在效率与公平二者统一的基础上的,不

公正与效率下的辩诉交易制度

摘要:辩诉交易制度自在美国产生以来,由于其所带来的高认罪率提供了迅速而低成本地处理大量积压案件的途径,所以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传播。但即便如此,该制度也还是存在诸多有待于研究的问题,其一就是公正与效率两大基本价值目标问题。如何认识辩诉交易制度下,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就是本文的重点论述方向。 关键词:辩诉交易公正效率价值 2002年4月19日《法制日报》报道“中国辩诉交易第一案”,称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运用辩诉交易方式审结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开庭时间仅用25分钟,控、辩、审以及被告人、被害人五方均满意,由此引发国内关于辩诉交易大讨论。 辩诉交易,这一最早产生于美国的法律制度,为何能成为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法学焦点,成为法律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这与该制度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衡量有着必然联系。谈到制度的价值,我们首先应当探寻的是该制度本身的内容。 一、辩诉交易的主要内容 辩诉交易(plea bargaining)又称为答辩交易。根据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辩诉交易是指在刑事被告人就较轻的罪名或数项指控中的一项或者几项做出有罪答辩以换取检察官的某种让步。通常是获得较轻的判决或者撤销其他指控的情况下,检察官和被告人之间经过协商达成的协议。”[1]作为法律制度的辩诉交易最早产生于美国,“辩诉交易是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当,它应受到鼓励。”[2]当前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在美国约有90?的刑事案件是以辩诉交易的方式来审结的。 简言之,辩诉交易的价值基础就是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效益观,其中涉及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二、公正与效率的基本关系辨析 公正和效率是司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而效率,一方面作为司法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评价司法好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有作为公正的内涵之一,通过公正这一中介与司法产生密切的内部联系。 (一)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 在西方,司法与公正具有同义的理念。英文中,公正与司法是同一语词,即justice;在英美人眼中justice=司法=公正,司法即使公正。[3]对此国内学者现已达成共识,比如,有学者就直接将“公正性”作为司法的重要特征,认为“公正,即公平与正义,这既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根基,也是司法工作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映。一言以蔽之,离开了公正,司法就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和价值,偏离其出发点,而且将不再称其为名副其实的“司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天平来象征司法,普通老百姓把进行诉讼叫做“讨公道”,这些都是对司法公正最朴素表达。 (二)效率是司法的价值尺度之一 在资源稀缺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受到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支配,追求效率是理性的必然选择,效率是人类社会活动追求的主要价值之一,对此司法也不能例外。像“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延迟诉讼或积案实际上等于拒绝审判”、“公正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义――是效率”[4]等话语在今天的法学界已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现实中司法面临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在现有的司法资源配置下,有效率的解决司法视野中日益增多的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平横。此时,效率的价值目标就与司法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即在追求公正地同时,注重司法的效率。 实际上,波斯纳在说“公正的第二种涵义―也许是最普通的涵义―是效率”时,他仍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