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综合分析与简要评价

--------------------------------------------------------------------------------

时间:2005-5-9 22:50:54 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作者:刘剑阅读1126次[摘要]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增长事实,而且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各国经济长期增长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可否认,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框架、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内生增长理论;长期经济增长;外溢效应;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政府政策

一、内生增长理论产生的理论语境与现实背景

内生增长理论是罗默(Paul M.Romer)、卢卡斯(Rob ert E.Lucas,Jr.)等经济学家在大量汲取前人经济增长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疏漏和缺陷进行重新思考,以及试图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现实作出理论解释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收益递增是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但这一基本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 am Smith,1776)的经济增长观点。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和生产劳动者人数对非生产劳动者人数的比例,而分工导致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斯密将分工归结为一种人类固有且特有的倾向——交换的结果,并指出分工的程度取决于交换的能力或市场范围①。在进一步考察劳动分工的影响时,斯密将分工、专业化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指出分工促进了节约劳动型机械的发明,并使相同数量的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劳动量。这表明斯密已认识到技术进步将导致收益递增,并进而构成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继承了斯密的分工理论,并探讨了

“斯密定理”的适用范围。马歇尔认为,分工并不必然排斥竞争,即使在具有收益递增倾向的产业中,竞争性行业结构也可以存在。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区分了收益递增产生的两种情形: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

这一富有成果的区分不仅防止或者应该说纠正了收益递增必定导致垄断趋势这一理论倾向,而且简化了对收益递增情形下生产商品价格决定方式的分析。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其提供了一个在完全竞争框架下考察收益递增的分析工具[1]。罗默和卢卡斯就是采用外部经济分析框架建立了各自的内生增长模型。罗默甚至认为知识溢出这种外部经济形式是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

1928年,阿林.扬(Allyn A.Young)在其经典论文《递增收益与经济进步》中提出了经济内生演进思想,并以“斯密定理”为主题,在协调收益递增与竞争性均衡方面作了最为突出的尝试。阿林.扬认为,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市场范围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同时,经济中可能存在收益递增,其来自于迂回生产方式的加强,以及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生产链条的延长。阿林.扬关于收益递增、经济进步和劳动分工关系的经典思想,本应突破收益递减均衡状态的禁锢,开创一门能使经济学家探讨收益递增的经济学,并为导致产量增加的长期经济增长留下余地。但遗憾的是,阿林.扬的经典思想为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淹没[2]。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重新发掘了阿林.扬的经典思想,并运用动态模型证明了“收益递增可能会导致无约束的增长,外部性可能会

允许竞争性均衡存在”的观点。内生增长理论中的罗默模型(1986,1987,1990)、卢卡斯模型(1988)、杨小凯一博兰德模型(1991)等都是对阿林.扬经典思想的阐释与模型化。

熊彼特(Joseph A.Sehumpeter,1934.)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经济周期的变动实现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共同起因是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创新、模仿和适应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破坏过程。沿着熊彼特的这一基本思路,塞格斯特罗姆(Paul s.Segerstorm,1990)等人、阿格亨和豪伊特(Philippe Aghion&Peter Howitt,1992)分别建立了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的内生

增长模型。

20世纪50、60年代,以索洛一斯旺模型(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开始重新思考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性。基于要素收益递减的假设,该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某种外生因素的引入,则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最终无法避免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在经济增长核算中,索洛(]Robea M.Solow,1957)等人发现传统的要素(劳动和物质资本)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增长①,为此他们引入了一个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并认为技术进步是比物质资本、劳动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虽然索洛等人没有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并对其作出科学解释,但他们无疑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从而为以后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内生增长理论家也主要是根据这一思想拓展了增长理论的研究。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这一理论对知识的生产仍然一无所知。因此,如果这个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来源被切断,则经济终究难逃零增长的稳定均衡状态,从而经济的长期增长仍是无法解释的现象[3]。为避免这种“不愉快的结果”,1962年,阿罗(Kenneth J.Arrow)在《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了一个“干中学”的知识变化模型。这篇独创性的论文是使技术进步成为增长模型的内生因素的最初尝试。阿罗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而提升其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生产率。据此,阿罗将技术进步解释为由经济系统(这里指投资)决定的内生变量。谢辛斯基(Eitan Sheshinski,1967)在《具有边干边学的最优积累》-文中对阿罗模型进行了简化和扩展,提出了一个简化的阿罗模型,人们将两者合称为阿罗一谢辛斯基模型。虽然这一模型仍无法摆脱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的“令人不愉快的结果”,但其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建立收益递增与竞争性均衡动态模型方面的贡献,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宇泽弘文(Hirofumi Uzawa,1965)运用两部门的模式结构描述了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能生产的最优增长模型。宇泽模型的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假定经济中

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部门而将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为解释内生技术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尝试[2]。

尽管新古典增长理论在逻辑上符合某些经验事实,但它的解释却是远远不够的,外生的技术进步不能揭示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于是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之外探索对经济现实的其他理论解释,直接推动了对新的增长理论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日益变得以知识为基础。经济现实的这种深刻变化要求经济理论作出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修正传统的生产函数,直接将知识与人力资本纳入到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之中,以说明知识积累的特征及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他们对增长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导致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政策含义

内生增长理论虽然被称为一个理论,但其并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模型。确切地讲,内生增长理论是一些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诸多增长模型组成的松散集合体。构成内生增长理论的各种模型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又包含一些有别于其他增长理论并体现内生增长理论特色的基本思想。为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本文放弃使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而改用文字对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做简单的非技术性描述。

1.技术进步内生化。不同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看成是外生的、某种随机的、偶然的东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或技术如同资本和劳动一样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是“内生的”,是由谋求利润极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推动的。因此,尽管某些特定的技术突破或知识的出现也许是随机出现的,但技术进步或知识的全面增加与人们为其贡献的资源成正比例[2]。如阿罗(1962)通过假定知识是一种非意愿商品或知识是其他活动的无意识副产品而使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1988)则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反馈)来解释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罗默(1990)强调,决定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是经济主体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行为的产物,由专门生产思想的研究部门生产,并且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即知识不是传统的私人经济品,也不是一般的公共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的产品。这种新知识以两种方式进入生产:一方面技术会用于中间产品,并进而通过中间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长提高最终产品的产出;另一方面技术变化会增加总的知识量,通过外溢效应提高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生产率,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4]。

2.规模收益递增。内生增长理论的主流思路认为,在长期增长的经济过程中收益递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需的;同时,即使在收益递增假设下也能得出竞争性均衡,或者说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可以相容。内生增长理论家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增长模型中,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关于要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说明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罗默(1986)认为,知识的非竞争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知识的运用并不妨碍其他人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的成本相对较低,即知识具有外溢效应。这种知识的外溢效应和知识产生的递增生产力不仅使知识自身形成递增收益,而且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要素也具有递增收益,从而会导致无约束的长期经济增长[5]。卢卡斯(1988)认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核心作用,并且这些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因而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从而使生产呈现出规模递增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6]。

3.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受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决定长期增长,但知识或技术进步则不同,它决定着不断变化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方式。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使同样的投入要素也可以以异常多样的形式加以组合,由此带来边际生产力递增的无限空间。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投资与资

本收益率可以是知识存量和资本存量的递增函数,一国既有的知识存量越大,其投资与资本收益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大。这不仅表明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既有的知识存量的差异决定了各国投资与资本收益率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各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不同。

4.国际贸易和知识的国际流动是一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内生增长理

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即国与国之间开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而且可以加速先进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使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能够在贸易伙伴国内迅速积累,从而提高贸易国的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内生增长理论家看来,国际贸易不再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是双方获益的“正和游戏”。罗默(1990)认为,国内市场规模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即使国内市场规模巨大,融人国际市场(尤其是人力资本比较丰富的国际市场)仍然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7]。同时,由于知识传播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国与国之间开展贸易可以节约一部分R&D费用,间接地增加了本国国内的资本积累,从而使各国经济得以更快地发展。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快自身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可以形成一种“赶超效应”。

5.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不仅复活了人们对长期增长和递增收益的研究兴趣,而且将分工和专业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杨小凯和博兰德(Yang Xiaokai &.Jeff Borland,1991)认为,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在于分工的演进,而分工的动态演进是由经济中的边干边学引起的。边干边学的存在使个人的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生产的收益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加深和经济的内生增长[8]。贝克尔和墨菲(Gary S.Becker&Kevin M.Murphy,1992)认为,分工主要不是取决于市场容量,而是取决于工人的“协调成本”和知识存量。分工深化使经济产生递增收益,同时又使经济的协调成本上升,当知识存量不变时,

经济存在一个最优的分工水平。但经济的知识存量会不断内生地增加,知识积累一方面直接促进产量的增加和提高分工水平进而间接导致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了经济的协调成本,从而导致分工的不断演进和经济的持续增长[1]。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由外生因素决定,“看不见的手”将引导经济沿着一条最优增长路径移动,因此政府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

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由以人力资本、知识或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内生变量决定,这些内生变量对政府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9],从而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罗默(1986)认为,由于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竞争性厂商将不会选择获得社会最优量的知识积累,这样分散化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就会低于帕累托最优增长水平。因此,各种能够消除知识外部性、促使知识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及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趋于一致的政策,都能取得帕累托改进效果,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5]。卢卡斯(1988)认为,由于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人力资本投资就会偏少,进而经济增长均衡将是一种社会次优。因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就是鼓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Gene M.Gross man&Elhanan Helpman,1991)认为,由于企业在决策过程中没有考虑R&D活动的外溢效应,所以其R&D投资水平偏低,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因此,政府就必须通过补贴研究与开发活动,或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增加R&I)投资等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率[10]。琼斯和真野惠里(Larry E.Jones&:Rodolfo E.Manuelli,1990)认为,政府经济政策可能通过影响储蓄意愿和折旧率来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税收政策一般会造成经济的扭曲,使竞争性均衡不再是社会最优,并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政府应实施减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1]。雷贝洛(Sergio Rebelo,1991)认为,核心资本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故可将生产核心资本的部门视为经济的增长点,政府应对核心资本品的生产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1]。

虽然强调政府政策的作用,但内生增长理论家不是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在内生增长理论家眼中,长期以来政府政策的着重点是错误的,认为各国政策过多地关注经济周期,忙于进行“相机抉择”的微调和寻求操纵“软着陆”的方法是不对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实质性决定经济周期过程的是知识与技术创新过程,经济周期只是创新周期的表象。如果把经济增长看成是一条长期上升的图线,那么经济周期就是围绕该线的小的波纹线,而决定长期内图线高度的是该线的斜率而非这些波纹线。因此,罗默等内生增长理论家主张政府应着力于能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各种政策(组合)。

三、对内生增长理论的简要评价:理论价值与缺陷

1.内生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性,促进了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新古典增长理论有两个核心假设:技术外生与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这两个假设都不符合现实。从社会角度来看,技术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是追求利润极大化的行为主体投资决策的结果;从历史上看,生产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而非不变。内生增长理论从技术内生和规模收益递增出发,强调知识外溢、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劳动分工、有意识的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甚至主张把政府活动内生化。所有这些都给沉寂已久的增长理论注入了强有力的生命力,从而将经济增长理论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将发展经济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更深层次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只关注经济增长问题的局限性,而更多地关注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如卢卡斯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中,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并明确表示经济增长应当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这种突破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正向经济发展理论融合,并且这种融合的趋势在近期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融合的趋势代表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所指出的,当代经济学家必须既是“穷人的保护者”,又是“理性的捍卫者”。由此可见,内生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与发展经济学的当代走向是一致的。就这个意义而言,内生增长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发展经济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1]。

2.内生增长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一些经济增长事实。虽然几乎所有内生增长模型都采取了极为抽象的表述形式,并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作了大量简化,但该理论仍然具有相当强的解释力。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其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高,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为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由于发达国家知识存量和知识积累率较高,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收益率也就较高。因此,当生产要素可以在各国自由流动时,资本和人才可能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不是相反,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国际间“资本倒流”和“智力外流”现象。内生增长理论的这些说明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其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3.内生增长理论对各国增长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内生增长理论的主流思想认为,在知识、R&D投资等具有外溢效应的前提下,自由竞争将不能保证经济沿着最优路径增长。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政策及其作用则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内生增长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总结出了一套维持和促进长期增长的政策,如补贴教育,支持研究与开发活动,保护知识产权,实行有利于知识积累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贸易政策以及避免政府对市场的扭曲等等。内生增长理论对政府政策作用的认识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运用政府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后进性,因此如何利用政府作用摆脱这种后进性就十分紧迫。遗憾的是,

尽管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但政府政策的着重点却往往是错误的,各国政府政策的实践过多地关注经济周期。因此,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积累的各种政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指明道路。

内生增长理论关于人力资本、知识、R&D投资是经济增长核心因素的结论,使边际收益非递减性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抓住了长期经济增长源泉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问题远未全部解

决。正如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H.Stern,1991)在总结经济增长理论半个世纪的发展时指出,现在有许多经济学家宣称他们解决了“索洛剩余”的问题,但事实是这些理论要么自成体系,要么将它们全部综合在一起,仍然没有使我们对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机制有深刻的理解[12]。由此可见,内生增长理论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内生增长理论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增长模型都采用了一些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内生增长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如罗默模型(1986)中的“完全竞争”假设不仅与经济现实相去甚远,而且使该模型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因为在这一假设下分散化经济不存在动态均衡解。同样,罗默模型(1990)中的研究部门具有二阶齐次线性生产函数的假设也不符合规定,很难想像现实经济中有哪一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这样强烈的收益递增倾向,但若放弃这一假设该模型就无法得出经济存在平衡增长路径的结论。巴罗模型(1990)假设政府具有生产性,且政府服务对产出的贡献份额恰好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一样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雷贝洛模型(1992)的结论则依赖于经济中存在一类特殊的资本品,固定要素对这类资本品的生产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一假设是否具有现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尽管对于假设条件是否应具有现实性,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采用什么样的假设条件是重要的。因为对假设的检验可以产生一种重要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检验的结果。由于内生增长模型采取了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模型结论的可信度、损害了内生增长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1]

2.内生增长理论在生产理论上并未取得突破。生产理论基本假设的变化是增长理论取得突破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的贡献就在于他们在生产理论上对哈罗德假设的修正,索洛用资本和劳动的可替代性假设取代了哈罗德模型中要素替代刚性的隐含条件,从而为满足哈罗德的均衡增长条件奠定了基础。但是,内生增长理论仍以固定要素替代性生产函数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就此而言,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模型并无本质区别,这一点在琼斯-真野惠里模型

(1990)、雷贝洛模型(1991)等线性内生增长模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近年来,虽然有人试图在这方面有所发展与突破,但结果却令人难以满意。

同时,内生增长理论仍然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的问题。除了没有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方法建模的杨小凯-博兰德模型(1991)、贝克尔-墨菲模型(1992)以外,其他各类内生增长模型的核心工作在于修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如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知识或人力资本等因素、放松新古典生产函数对递增规模收益的限制等。从某种意义上看,内生增长理论是以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总量分析框架为基础的,因而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存在的问题就转移到内生增长理论上。更有甚者,资本总量已存在严重的问题,而人力资本的定义比资本更模糊,可测性更差,而且人力资本总量的可加性迄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经济学家在测量人力资本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尽管目前能定性地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但定量分析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果[12]。

3.内生增长模型忽略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内生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

是打开了“索洛剩余”这一“黑箱”,给出了技术变化的内生解释,但由于各类内生增长模型都忽略了制度因素或隐含地假定经济制度是给定的,从而无法利用其分析框架说明制度变迁对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外部性对经济能否实现长期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为什么经济中没有产生相应的制度安排使这种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当事人的合约使外部性的影响能通过市场价格来反映呢?罗默等认为,知识的外部性不能被内部化,制度或制度创新对解决知识外部性问题不起作用。为了说明这一点,罗默等假定知识或人力资本的溢出是宏观层次的,而琼斯和真野惠里(1997)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知识溢出具有宏观层次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执行经济职能的制度却是对经济增长动态的需求的反应”,③即大量的重要的制度都可以写成经济增长函数的变量,这样制度便内在地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诺斯(Douglass c.North,1990)的研究也表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研究的基本核

心”,④“这些模型(指内生增长模型)都取决于一个能驱动模型的暗含的激励结构的存在,……如果不将制度中派生出来的激励结构作为研究的重要部分,这一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无结果的试验”。⑤因此,要真正开启“索洛剩余”这个“黑箱”,内生增长理论就必须将制度纳入分析框架。虽然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距离构建一个规范的制度内生化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内生增长理论对经济现实的分析过于数学化或模型化。内生增长理论是一个数学味道很浓的理论,尤其是在近期的文献中,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已经代替了传统的文字表述,成为一种标准的经济学概念和语言,并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数学分析的理论结构。但是经济理论的过度数学化也使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内生增长模型中的数学模型分析假定出越来越多的可计量变量,增强了增长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分析结论的精确性,从而使增长理论更接近于经济增长的现实;另一方面,有些内生增长模型片面追求理论的“完美性”和模型化,对增长理论的研究从概念到结论已经没有多少经济学语言,使经济增长分析演变成一种纯粹的数学演绎,结果反而使增长理论越来越脱离经济增长的实际。

关于这一点就连内生增长理论的创始人罗默(:1992)也意识到了,“如果我们少花一些时间来解方程组,多花一些时间来精确地定义我们用词的真正含义,那么在这些领域中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会更加富于成果。”⑥循着这一思路,巴苏(K.Basu,1992)进一步指出:“我非常赞同罗默关于方程式和数学的应用的方法论的观点。尽管我相信数学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是一个重要工具,我同样认识到,许多经济学家把数学复杂性本身视为了一个目的。……这是大可不必的,因为经济学需要一种直觉的逻辑技能,这种技能是本质的,并且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挑战。”⑦

四、结语

内生增长理论将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和R&D投资视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反映了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框架、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

缺陷,但其独特理论视角为人们重新认识长期增长的源泉提供了不少深刻的见解,同时,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斯密的这一观点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扬(Allyn A.Young,1928)对其推崇备至,认为这一思想是“所有经济学文献中所发现的最具启迪性和创造性的判断之一”,并将其称之为“斯密定理”。

②不能由劳动和物质资本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索洛剩余”或“索洛残差”。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增长理论文献的核心就是围绕将“索洛剩

余”内生化而展开的研究。

③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55页。

④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8页、第79页。

⑤同④。

⑥Romer ,P. M. ," Two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 Using Ideas and Producing Idea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 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2.

⑦Basu, K. ," Comment on Two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 Using Ideas and Producing Idea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 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2.

[参考文献]

[1]朱勇.新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庄子银.新增长理论的兴起与知识经济的出现[J].经济评论,1999(6).

[4] 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Vol. 98, No. 5, PartII, pp. $71 - S102.

[5] Romer,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 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Vol. 94, No. 5, pp. 1002 - 1037.

[6] 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Vol. 22, pp. 3 -42.

[7]潘士远.知识、R&D与经济增长[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8] Xiaokai, Yang, & J. Borland. A Mieroeconomie Mechanism for E 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Vol. 99, No. 3, pp. 460 - 482.

[9]郭庆旺,鲁听,赵志耘.公共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 Grossaman,G. , E. Helpman. 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Vol. 58, pp. 43 -61

[11]庄子银.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和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2 (2).

[12]邹刚.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A].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内生性增长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内生性增长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一、内生性增长理论简介 内生性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提出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同时强调了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与传统的外生性增长理论不同,内生性增长理论更注重从经济系统内部推动经济增长。 二、内生性增长理论的研究 1.初始研究 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他提出了知识资本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人们对新知识的投资来实现的。罗默将知识资本看作是企业的存货,并认为知识资本的积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他还提出了知识外部性理论,指出人们的知识投资不仅能为自己带来效益,也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收益,从而扩大了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2.进一步发展 除罗默外,其他学者也对内生性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例如,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凯恩斯(Julian Simon-Kuznets)提出了人力资本模型,强调了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提出了资本积累模型,从制

度、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来探讨内生性增长的机制。而经 济学家埃德蒙·法尔孔(Edmund Phelps)则对知识的本质进行了深 入思考,提出了创业精神和机会模型,认为创新者通过创造机会 和挖掘市场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 3.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应用 内生性增长理论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在人力 资源管理领域,公司可以通过投入更多的培训、教育和创新来提 升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企 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和投资 科技研发,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发展。此外,内生性增长理论也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等方 面的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力支持。 三、内生性增长理论的评价和挑战 虽然内生性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 也面临一些评价和挑战。一方面,内生性增长理论强调创新和知 识资本的重要性,从而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 该理论需要更具体和可操作的模型来支撑其论述,以便更好地应 用于实践中。此外,一些学者认为该理论过分强调了市场机制的 作用,缺乏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环境的考虑。 四、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展望

(完整word)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的内容 1、储蓄率内生 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的,Cass(1965)和Koopmans(1965)把Ramsey的消费者最优化分析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因而提供了对储蓄率的一种内生决定:储蓄率取决于居民的消费选择或者说对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储蓄)的偏好。 内生储蓄率意味着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供给的内生决定,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资本)从数量上得以在模型内加以说明.然而,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对储蓄的内生性的技术处理并没有消除模型本身长期人均增长率对外生技术进步的依赖。Ramsey模型暗示长期增长率被钉住在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值x 上。一个更高的储蓄意愿或技术水平的增进在长期中体现为更高的资本或更有效的工人产出水平,但却不会引起人均增长率的变化. 2、劳动供给内生 新古典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一个给定的人均产出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然而标准模型没有考虑人均收入及工资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被Malthus所强调的那种影响—-也没有把在养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考虑在内。 内生增长理论的一条研究路线通过把迁移、生育选择和劳动/闲暇选择分析整合进新古典模型中来使人口增长内生化。首先,考虑针对经济机会的移入(immigration)和移出(emigration)。对于给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言,这一过程改变了人口及劳动力;其次,引入有关出生率的选择.这是容许人口和劳动力的内生决定的另一条渠道;最后,另一条与在一个增长框架中劳动供给的内生性有关的研究思路则涉及迁移及劳动/闲暇的选择-—劳动力与人口不再相等。 3、内生技术进步 把技术变迁理论包括进新古典框架中是困难的,因为这样做的话标准的竞争性假设就不可能得到维持.技术进步涉及新观念的创造,而这是部分非竞争性的,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对于一种给定的技术,换言之,在给定有关如何生产的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假定在标准的竞争性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和土地中规模报酬不变是合理的,则以相同数量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来复制一个企业从而得到二倍的产出是可能的。但是,如果生产要素中包括非竞争性的观念,那么规模报酬则趋于递增。而这些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相冲突.特别的,非竞争性的旧观念的报酬与其当前的边际生产成本(等于零)相一致,这将不能为体现于新观念创造之中的研究努力提供适当的奖励。 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离不开收益递增,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稳定均衡是以收益递减规律为基本前提的.内生增长理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突破在于把技术进步引入到模型中来,其消除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途径有三种: 1、要素报酬不变: 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关键。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内生增长理论的关键性质是资本报酬不再递减,其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修正在于将技术因子A看成是经济的内生变量.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中,因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了资本的净增长上限必然为零,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资本投入量的上限,从而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的增长也等于零.如果能够避免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出现,则有可能使得均衡增长状态的效率人均资本能够持续增长。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限不为零仅意味着,在一定的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现象的消失。一个不存在递减报酬的最简单的生产函数是AK函数。Jones,L。 and Manuelli,R。(1990);Rebelo(1991)论证了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技术足以保证经济实现内生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一)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 因素是内在的经济因素而非外部因素。本文将对内生增长理论进行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背景 内生增长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罗默(Paul M. Romer)在1986年提 出的。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 本和技术进步这些外部因素。但是,罗默指出这些外部因素无法完整 解释经济增长,因此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 进步不会像传统经济学中的外部性一样脱离市场,而是内生于市场系 统中的创新活动。在内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就是“知识的投入”,而经济增长就是“知识的积累”。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 内生增长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经济行为中对知识的需求和追求,也 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学习和创新活动。另外,内生增长 理论还建立在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也就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 信息不对称等假设。

四、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和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 分歧是在技术进步的来源上。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由市场中的创新活 动所带动的,而另一位学者卢卡斯则认为技术进步是由政府对教育和 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所带动的。 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中,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批评和问题。例如, 一些学者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忽视了资本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 风险和成本等因素。 五、内生增长理论的应用 内生增长理论在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规划中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资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 高经济增长。企业也可以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技术进步 的内生性和市场创新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为完整。内生增长 理论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将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12章 内生增长理论

第12章 内生增长理论(4) 授课框架: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 内生增长模型推导(重要) 小结(包括巴罗的总结,“两个不变”假设并存的深层次原因阐释) 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综合:经济增长陷阱——两部门模型 解释一个高增长与无增长并存的模型 具有内生人口增长的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下的讨论——关于黄金律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 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归因于技术进步(索洛剩余),但未能解释影响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未能将技术因素系统内生化。另外,来自于实证分析的数据表明:各国的储蓄率与增长是正相关的。解决新古典理论在理论和经验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修正原先假设的生产函数形式。一定程度的容许自我持续的内生增长。 如果我们改变生产函数的假设形状,使得)(k f 变为线性的,资本边际收益不变通过图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存在可持续的稳定速率的增长,并且不存在所谓的索洛稳态点k 。 (内生增长与新古典增长的简单图形比较) 内生增长模型推导 关键假设:更优越的技术是资本投资的副产品。投资不仅产生新机器,而且产生 新工作方式,技术进步改善了劳动工作方式。 k N K A *=*=αα

生产函数),(AN K F Y =满足规模报酬不变1。 对生产函数求全微分: )(A N N A AN F K K F Y ?*+?*??+?*??=? A A Y AN F AN N N Y AN F AN K K Y K F K Y Y ???*+???*+???*=? 由于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及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结构。运用欧拉定理得: θθ-=??*=??*1Y AN F AN Y K F K A A N N K K Y Y ?*-+?*-+?*=?)1()1(θθθ 人均产出增长率表达式: )1()()(θθ-*?+*?-?=?-?A A N N K K N N Y Y )1(θθ-*?+*?=?A A k k y y (1) 由于k N K A *=* =αα k k A A ?=? 1 Y=F(K,AN),其中A 为劳动增广型技术进步,这样假定生产函数形式,主要是便于推导。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1)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1) 内生增长理论总结 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它关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即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内生增长理论的提出旨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因,增强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对经济增长的控制性。下面是本文对 内生增长理论的总结。 一、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增长不是受外部因素所驱动,而是 由内部的因素所推动。它强调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创新等内部要素 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内生增长理 论认为,内部经济因素是可控的,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教育、加强技术 创新和完善市场制度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内生增长理论的来源 内生增长理论最早起源于以罗默(Paul Romer)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 理论(New Classical Growth Theory)。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次修正和发展。它认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理论过于关注靠消费支持的总需求而忽略了产出的供 给方面。新古典增长理论则将产出的供给方面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经济增长来自于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等供给侧要素的提升。 三、内生增长理论的特点

1. 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产业的重要性。 2. 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 对市场了解力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强调。 4. 给政府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 内生增长理论的启示 内生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推动经济发展的不是企业的投资和外来资本 的流入,而是国家内部的实体因素。这些实体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技术和作用于市场上否决支配力等。政府应注重教育和科技创新,推动民间创新和创业,完善市场机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并制定 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相应措施为经济增长打造可持续的环境。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思考方式,将融合当前 快速的技术发展、经济试验和社会变迁。虽然这种理论在经济增长方 面的应用仍有许多尚待探索的空间,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国家政府已 经将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增长政策中,并取得了较 为显著的成效。

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比较

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比较 近年来,经济学界对于经济增长的探讨越发深入,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成为其中两大主流理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优劣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是由罗默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的,主要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首先,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力,促使经济产出的增长。而且,技术进步具有累积性,一次技术创新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人力资本的提升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方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强调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创新可以带来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则能够激励创新者进行创新,保护创新成果,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外生增长理论 外生增长理论是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外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资本积累可以通过国内储蓄和外来资本流入来实现,其中外来资本流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其次,外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即技术进步是不受经济体内部因素影响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学习和模仿来实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外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部条件决定的,而非内部因素。 然而,外生增长理论忽视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它将技术进步视为外部因素,而没有深入研究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同时,外生增长理论也没有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深入分析。 三、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外生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视为外部因素。 其次,内生增长理论强调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外生增长理论对此关注较少。 最后,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体内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外生增长理论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放在了外部条件上。 综合来看,内生增长理论相对于外生增长理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它更加注重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创新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然而,外生增长理论仍然对于资本积累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解释和贡献。 总之,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各自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两种理论,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

CH 14 内生增长理论 一、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渊源 (一)财富增长的原因:斯密定理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s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减少了重复学习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把分工看作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分工何以产生?“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第二章)。 “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想要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解析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解析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一种基于生产函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旨 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影响因素。该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尤金·福马、理查德·卡特伦和龙格·里维蒂茨等经济学家提出, 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重要延伸。相对于传统的外生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深入的理论洞察力, 为研究经济增长的机理和政策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生产率的提高, 而生产率的提高又由技术进步、知识创新、人力资本投资等内部 因素所驱动。生产函数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它体现 了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表明出产量取决于产出数量和生 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是,生产函数的 特殊性以及其中技术的措施在决定生产力水平上的重要角色。基 于生产函数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考虑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 和产出过程中工人的角色,强调了政策和制度的作用,并揭示了 政策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解析 1、罗默模型

罗默模型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模型之一,在考虑技术进 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罗默模型强调了人力资本和 知识扩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 于知识的投资和创新,即知识在新式成产工具和方法上的应用。 而知识的积累又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 高人们的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因此,政府在投资教育、创 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扩散模型 扩散模型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代表模型。该模型从生 产过程和人类认知偏好两个方面出发,说明了技术之间的相互作 用和波及效应。扩散模型认为,某技术的应用需要在生产过程中 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人类认知偏好两种因素的支持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技术创新的投资会对生产环境和人类认知偏好产生积 极的外部效应,从而使得技术应用的成本和效率逐渐降低,产生“技术扩散”的效果,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和应用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增加人力资 本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投资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其二是 知识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 平的重要标准;其三是经济组织、制度成为影响内生经济增长的

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异同

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异同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中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内的两大主流理论。但对于两种理论的异同,还有许多人存在疑惑,本文将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 1.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指的是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体内部因素推动的一种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于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对于优秀人才和新技术的吸引力以及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 2. 外生增长理论 外生增长理论则相反,它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外生增长理论主要依赖于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和政府投资的扶持,以及资本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促进等外部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表现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内生增长理论与外生增长理论的异同点 1. 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后者重点在于政府投资和市场的推动。对于经济的增长,两者的影响力和作用方式有明显差异。 2. 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内生增长理论更重视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倡导科技创新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价值。而外生增长理论则相反,它在创新方面注重的是政府投

资和产业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认为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可以推动技术的创新进程。 3. 对于自我发展的依赖 内生增长理论相对孤立,更强调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的依赖和自我发展能力。而外生增长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市场和政府各方的支持,更加倾向于共赢的发展路径。 4. 对于发展需要的专业能力的侧重 内生增长理论中,企业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是技术研发、创新和创业等方面的 专业能力。而外生增长理论则需要企业具备的主要能力是开拓市场、把握商机和推动行业进步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5. 对于长期发展的思考 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也存在不同,前者需要 企业具备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以便创造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份额。而后者则会更注重于政府的计划和政策安排,以便调动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内生增长理论和外生增长理论的优缺点分析 1. 内生增长理论的优点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促进企业对于技术研发和 产品创新进程的关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长期的经济持续增长。 2. 内生增长理论的缺点 虽然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提高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但其内部因 素的制约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EndogenousGrowthTheory)是经济学上一种最重要的发展理论,它最早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罗杰斯教授(Paul M. Romer) 提出。内生增长理论重点关注社会资本、科技进步以及技术的改进等因素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它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理论,它认为,经济的增长受到内生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 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政府在教育、科技研究等领域的投入,以及引进资本来改善生产要素结构,增加技术研发费支出,以及鼓励企业家进行长期投资等。 内生增长理论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制定,是经济因素影响增长的重要参考,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内生增长的力量。 从理论上讲,内生增长的力量源于科技进步、教育改善、投资分配、资本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几个方面。科技进步可以增加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达到更高的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改善可以提高人口素质,提供更丰富的技术劳动力,增加社会资本,而投资分配和资本结构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要素,并有助于鼓励企业家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内生增长的政策措施体现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方面,其中,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提高公共财政支出、建立一个有效的税制,以及减免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增加投资支出;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和货币供应管理等方式来调整和稳定经济,从而激励企业家积极投资;

税收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减轻高收入者税收和企业抵免税等方式增 加企业的投资;投资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提高新兴企业的产出能力,增加企业的投资;科技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科技体系,营造一种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技术环境,并支持科学研究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采用财政投入、发放奖励和补贴等方式来提高教育水平,以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增加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加社会资本。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内生增长的发展,例如改革财税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扩大科技支出,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等。 综上所述,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近期经济发展趋势,它认为经济增长受内生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它的支撑点在于科技进步、教育改善、投资分配、资本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几个方面,政府在实施政策时应该考虑内生增长的力量,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及发展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及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中的关键话题。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创新、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些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本文将探讨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及发展。一、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概念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外生性增长理论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由内部因素推动的,这些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创新以及政策等因素。区别于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型,它通过进一步探究内生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驱动,阐述了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二、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应用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进步和创新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和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领域下大力投资。例如,中国高科技企业以及政府机构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技术、生命科学领域等,加强创新研发,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人力资本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加强职业培训等方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例如,在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提倡教育,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政策,通过开展科学类、技术类职业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3、政策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例如,减税降费、鼓励科技创新,加强职业教育等政策,都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加大教育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推出优惠政策,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三、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随着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其理论框架也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模型复杂化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将更多的变量、因素纳入到经济模型中,包括创新、人力 资本、知识产权、金融市场等,使经济模型更加完备和准确。 2、跨学科研究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吸纳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 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组织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推动经济增长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3、模型拓展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在模型上也进行了拓展,从单一区域的经济增长向全球范 围内的经济增长拓展。这样也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 四、结语 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应用和发展更是 在现代中国的经济道路上具有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密切关注趋势和变化,保持把握内心的信念,在趋势下追求实现。

内生增长理论

第2章长期增长II:内生增长理论 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所指出的,在索洛于1956年发表的经典文章之后,增长经济学经历了将近20年的繁荣,但却在上世纪60年代末沉寂下来。究其原因,大概可以说是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是让人失望的:在缺乏连续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人均增长将最终停止。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因此,增长经济学需要注入新的理论活力才能有后续的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了又一次的繁荣。在Romer(1986)发表2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显着地改善了其在整个经济学中的地位。现在,经济增长既是整个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和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候,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短期的经济波动,无论是在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的文章中,还是在各种级别的经济学教材中,关于经济增长的内容扮演的都只是次要的角色。 Romer(1986)和Lucas(1988)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内生增长理论或新增长理论这一 领域的两篇经典文章,尽管他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这一生产要素被赋予了新的解释,从而克服掉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这一导致了索洛模型的中心结论的关键性假定,进而长期的人均经济增长可以内生地实现。但是,这一类型的内生增长模型并不需要真正的内生技术进步,经济的长期正增长来源于知识在生产者之间的扩散或者人力资本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或替代效应。

众所周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竞争性。因此,要想实现知识的连续进步的话,就必须赋予知识的发明者一定的垄断权利作为激励,即其在知识的使用方面应当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就要求研究增长的经济学家们突破传统的完全竞争框架来为知识或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建模,真正地将知识的这种特征引入增长理论的研究始于Romer(1987,1990)以及Aghion and Howitt(1992),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他们在各自的增长模型中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不完全竞争框架,从而有垄断利润作为R&D活动的激励,这就为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包括试图将索洛模型中的另一外生变量——人口增长率——内生化的研究工作,其中关键的想法是将生育选择分析整合进增长理论的框架,或者构造一些涉及到迁移或劳动/闲暇选择的模型,这方面的开创性文献包括Braun(1993)以及Becker和Barro(1988,1989)等。 第一节生产性要素的非递减报酬 我们已经知道,索洛模型中的条件收敛性质或者正的长期人均增长依赖于连续的外生技术进步的性质都是源自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的假定。构造内生增长理论的途径之一正是设法消除掉这一可积累要素所经历的报酬递减的长期趋势。关于报酬递减或递增的讨论由来已久。例如,埃德蒙?惠特克(Edmund Whittaker)在《经济思想流派》一书中写到(第177页),“...农业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而报酬递减,而工业制品则在报酬递增的条件下扩张,是十九世纪绝大部分时期英国正统经济学家的特色,既使在二十世纪也并未完全消失”;在同一着作中,埃德蒙?惠特克还写到(同上书,第179页),“李嘉图在他的论述中承认,农业和制造业都受到两种互相矛盾的力量的影响:(1)由于自然原料,尤其是食物费用的增加而出现的报酬递减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new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最新的发展 研究思路: 到目前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大致是按三种不同的研究思路展开的: ➢第一种思路承继阿罗(1962)模型,假定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以在生产中的累积资本代表当时的技术水平直接1

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主要代表有保罗·罗默(1986,1987)、巴罗(1991)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为知识积累模型。 ➢第二种思路是建立在宇泽(1965)模型的基础上,引进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进步取决于对非生产性的科研开发(R&D)部门的资源投入,主要代表有卢卡斯(1988)、罗默(1990)、琼斯(1995)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为人力资本模型。 2

➢第三种思路是以中国学者杨小凯与其合作者博兰德(Jeff Borland)于1991年在JPE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为代表,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这种模型被称为分工演进模型(evolve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这类模型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贝克尔和墨菲(Gary S. Becker & Kevin M. Murphy)(1992)的模型。 3

知识积累模型 知识积累模型以罗默(1986)的模型为代表,同阿罗(1962)模型一脉相承,假设总体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用生产中的累积投资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下面以罗默(1986)模型为代表介绍知识积累模型。概括其基本思想,核心模型及其主要结论。 4

基本思想 三个基本假定: 1.产出生产的收益递增 2.知识生产的收益递减 3.知识的外部性 以上三个基本假定共同确定了一个内生技术进步的竞争均衡经济增长模型。 5

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

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 在经济学领域,内生增长理论是一种用于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传 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内生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本文将探讨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传统的新古典增 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即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然而,内生增长理论提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创新和研发来实现,被视为内生的因素。而人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往往是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另外,内生增长理论也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也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密切相关。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技术进步紧密相连。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更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内生增长理论还关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教育、卫生保健、交通和通信等方面。它们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良好的教育系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健全的卫生保健体系能够保障劳动力的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国家需要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

探寻内生增长之路——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探寻内生增长之路——内生增长理论评述 _hasgo122 在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沉寂之后经济增长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以罗默的《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1986)一文和卢卡斯的《论经济发 展机制》(1988)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同时萨默斯和赫斯顿提供的跨国可比数据 以及计量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理论在20世纪末的蓬勃发展。与 传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以罗默及卢卡斯的模型为代表的这种新经济增长 理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认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系统内生的因素,而不是索 洛模型中外生的技术。因而我们通常把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称 之为外生增长理论,而把80年代新发展的增长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及其困惑 20世纪50年代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资本积累为 核心,假设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成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框架。新古典 增长理论模型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导致资本积累动力 的逐渐消减;人均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外生技术的增长率,如果没人口增长或技 术进步,经济则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的政策努力则是无效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增长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在于该模 型能够很好地解释由大部分经济发展事实,但是这些结论并不是所有都与事实 相符的:根据罗默引用的麦迪逊对1700年以来处于经济领先国家的人均GDP增 长率的估计,荷兰(1700-1785年)为-0.07%、英国(1785-1820年)为0.05%、英 国(1820-1890年)为1.4%、美国(1890-1979年)为2.3%,这表明人均产出的长 期增长率是递增而非递减的或不变的。另一方面,有资料显示,世界发展中国 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在长期以来基本上没有缩小,如帕伦特和普雷斯科特(1993)观察到,从1960年到1985年,5%最富的国家的平均收入是5%的最穷国家的大约 29倍,并且在过去的这25年中,这个比例几乎没有变化。因而,新古典增长 理论在如何更好地解释经济发展的事实上遇到了困难。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仅在解释经济事实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其结论本身就是 令人沮丧的。因为如果人均产出的增长只取决于外生的技术的进步,经济系统 包括人的努力活动在内都无法在长期内改变其增长,人们的福利只能取决于一 个非人力的外生因素,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这也是和事实相背的。 二、经济系统中的内生因素及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思路 新古典模型之所以不能够解释以上经济事实,根本原因在于其古典生产函 数中内生因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和技术外生的假定。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并非没有 系统内生的增长因素,从索洛模型的古典生产函数Y=F(K,AL)和资本积累路径 △K=sY中可以看出,经济系统中的Y和K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因素,因此实际上 资本K是经济系统内生的,Y的增长是依靠K的增长这个单引擎来带动的,而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很哈地解释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观察到的许多现象,而且它在数学推导上也是精致的。因此,该理论统治了经济增长领域长达30年。然而,到1980年代后期,人们在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都对该理论产生了怀疑。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长期增长因素归于于技术进步。但未能解释决定技术进步的经济因素。它对经济增长与储蓄率在稳态时无关联的语言与现实存在偏差。经验数据也显示各个国家的储蓄率与增长率是正相关的。 一、内生增长机制 解决新古典增长理论与现实的偏差问题,需要对原假设的生产函数进行修正,一定程度地允许经济体自我持续——内生——的增长。我们先从比较呆板和简单的形式出发来分析内生增长机制。回顾新古典增长理论,该理论的关键点是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若考虑改变生产函数的假设形式,以显示资本边际产出不变。生产函数与相应的储蓄曲线现在成了直线,由于储蓄曲线不再是平直的,储蓄到处都大于必须的投资,储蓄率越高,储蓄与必要的投资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增长也就越快。 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变,并且资本是唯一要素,具体而言,令 Y K α≡ (1) 即产出与资本存量成正比,资本的边际产出恒定为常数α。 假定储蓄率也恒定不变为常数s ,人口没有增长,资本没有折旧。因此,所有储蓄均用来增加资本存量,于是有 K sY s K α∆==或K s K α∆= (2) 资本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再者,由于产出与资本成比例,产出增长率为 Y s Y α∆= (3) 在这个例子中,储蓄率越高,产出增长率就越高。 二、技术内生化——劳动增广型内生增长模型 我们转向一个更为充分发展的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不仅包括资本,也包括劳动和技术。其关键点是技术进步是资本投资的副产品。具体而言,假定技术进步与总体经济中每个工人的资本存量成正比,即K A k N αα==。并假定技术进步是劳动增广型的,因此,生产函数可改写为 (,)Y F K AN = (4) 由于假定技术进步是投资的副产品,因而技术进步可以内生化为 A K N A K N ∆∆∆=- 完成代数演算需要两个步骤: 首先,我们得出产出与资本以同样速率增长,这意味着 y k 为常数。 因为(,)Y F K AN = 并令AN H =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报告人:王劲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 Email:wjscass@https://www.doczj.com/doc/c619069476.html,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 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趋同与趋异: 1.1.2 增长的回归分析: 1.2 新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的现实困境: 1.2.1 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1.2.2 新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1.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关注 1.4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学: 2.关于分工与贸易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1 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及其涵义:3.2 一般性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开放化研究:3.2.1 外部性与人力资本

3.2.2 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3.3 新国际贸易理论出现后的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理论: 3.3.1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3.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3.3.3 专门的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4 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3.5 开放条件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制度(组织)分析: 4 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的进一步讨论: 1.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困境: 1.1.1 趋同与趋异: 趋同(收敛)的定义: 绝对收敛:不论条件如何,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 条件收敛:技术给定,其它条件一样的话,人均产出低的国家有着较高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一国在远离均衡状态时,比接近均衡状态时,增长速度快。 convergence: 向期望值收敛,穷国比富国收敛更快。convergence:是关于横截面的收敛,如果离差——比如,用国家或区域间的对数人均收入或产量的标准差来衡量——随时间而衰退,则存在收敛。convergence会生成convergence。MRW模型(扩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