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成分:

(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

祖而作器勒铭,为记载战争或重大事件,为记录田地疆界及其纠纷作为信守的凭证。

(3)简牍档案: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简牍档案有户籍、版图、盟约、刑律、谱牒等。版图档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人口的重要资料,是周王朝进行政治统治与剥削的依据,为严格区别奴隶

和奴隶主等级,按都城、城郊、村野严格编户,不能杂居;盟约是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是周

天子与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约盟记载,约剂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各种规定;

刑律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谱牒是周王室与贵族世子的记载。

(二)保管

(1)甲骨档案:①集中保管:出土地点集中,宗庙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装订,龟甲兽骨分开保管,有目录③集中归档:商王外地活动形成的档案

也带回殷都,集中保管④有专门的的经管人员:史官

(2)简牍档案:①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庙收藏机构,重视档案收藏于宗庙。②制作副本:为方便政务,保护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机关保存。③藏于金匮:档案保管场所,安全防水防火防盗。

(3)金文档案:类似甲骨档案窖藏,窖底与器物间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叠压有序。

6.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档案方面的历史功过

答:

(一)文书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和臣僚专用文书确立,皇帝“诏”“制”,臣僚上书“奏”“议”。②文书体式制定:文书抬头制,文书避讳制。③重视效率书面请示制度

(二)重要档案的保管与利用:①秦代律法、户籍和舆图档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准带火入府库。②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户籍相伍”制度,编户齐民,由县报郡,郡编成计书报丞相、御史大夫备考;

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设专官保管。

(三)秦代对历史档案的破坏:①焚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六国虽亡,但各国档案记录了各国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时,详记秦兼并历史,多有指斥讥刺,为秦始皇所不能忍。焚书主要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藏书仍许可,说明秦仍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制度,春秋战国,学术下移,吏师分工,是一种复古倒退。②不重视史官记注:改变史官传统职任,取消谥法。秦的文书工作具有开创性建树,巩固了中央统治,防止六国东山再起对档案的破坏是暴改的反映,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古代长期文化财富受到严重摧残,对古代档案产生不良影响。

7.两汉时期档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

(一)吸取秦焚书的教训,重视档案的收集。萧何抢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图、纬令、户籍等档案,西汉统治者广开献书之路,收集大量图书档案,东汉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

(二)建立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赤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些既是皇家藏书阁又是王朝中央档案库,王朝中枢档案已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三)两汉王朝档案的利用。一方面是改务活动利用,萧何定汉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孙叔同定朝礼;

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术活动利用,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四)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东汉发明了纸但使用不多。

(五)文书档案官员皇帝直接任命,还有通过察举、辟除、考试等途径选拔任用。

(六)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书台成为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既掌管奏章收发、批阅、审查,同时负责诏书的起草、转发、记录;地方设刺史、治中、主簿、长史等职。

(七)新的文书分类,皇帝颁布下行的文书增策书、戒书,群臣上呈的文书增章、疏等。

8.试论魏晋谱学的产生

答:

1、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2、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3、谱牒盛行的社会背景和官府对谱牒的管理和编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极一时,这是与当时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以人材优劣为本,惟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扑跌,谱牒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专门编修谱牒的学也随之兴起。

4、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点的重要依据。

9.唐代甲历档案和甲库评述

答:

1、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2、甲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3、甲库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历史条件: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了直接的关系。科举制是从隋代开始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时为确保任官权利完全集中到中央,又创立了铨选制度,所谓铨选制度就是锄王朝中央最高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员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的需要统一选补,不论是考试、门荫或原官起复都由吏部统一铨选后报丞相,再上奏皇帝。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这类官员档案称作甲、甲历或官甲。由于铨选官员数量很大,大量甲历档案形成,也就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称甲库。

意义:唐代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4、甲库令史的入选条件:要求采择公清勤干人员充任,后又要求选派人士充任,以减少流弊。

5、三省甲库职任的联系和区别: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吏部所拟注之官,就形成“甲”,经尚书省长官“署甲”后,由门下过门下省。申门下的甲,称“官甲”,谓之过官。“过官”既由门下审核。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并抄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对授官者,谓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6、唐王朝为加强甲库甲历档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贮存甲历外,还要多制一分送内库保存。唐王朝还规定甲库甲历“每逢选时,常加检点收拾,”关于官员升迁需查阅家里唐王朝也有严格规定。对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员必须由三库共同检查他们的甲历

10.隋唐工作制度简析

答:

(一)形成管理阶段的制度

1、四禁制度

这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记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其内容为“一日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即在起草文书时,必须注意保守机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避讳与平缺制度

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

3、用纸制度

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时,纸张的种类很多,原料、色泽各有差异,其用途也有区别,如黄纸(中书会人起草记令文书时用)、白麻纸(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时用)、白藤纸(皇帝为赏赐、征召而颁发的救书用)、黄麻纸(慰问出征将士的叙书用)、五色金花白背纸(对邻近少数民族国家国王的赏赐放书用)、金花五色统纸(用于任命将相的告身文书)等。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文书的种类。这一制度使文书整齐、统一,便于分类保管。

4、贴黄制度

也称贴黄、押黄。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宋代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中写道:“唐制,降放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放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即唐代的救书是用黄纸书写,当公文有错误需改正时,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误的地方。这一制度历代沿用。

5、一文一事制度

即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极作用。

6、公文签押判署制度

即公文制作完毕后,文书制作人及主官要签字画押,然后交监印官审问盖印,称判署或判押。监印官判署后,要登记注册,并定期将登记册上交入库,以备查夸。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

7、收文处理制度

8、文书邮递制度

唐代文书的邮递由绎负责。绎的设置在唐全盛时达1639个,有陆骄、水绎、水陆兼有释三种。

(二)归档保管阶段的制度

1、归档制度

唐规定:文书经办完毕后,主管机关在文件上订上红色标记,并在文书上端写明年、月、日,然后送交库房收存。“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或差谬,然后印之,必书于历,每月终,纳诸库”

2、勾检制度

是唐代文书的监督检查制度。唐代为保证国家行政效率,从中央到地方都普遍实行了文书的监督检查制度,其官员及职掌在《唐六典》、《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唐代官制中,从中央到地方,内外官府,皆有勾宫设置,成为一套独立的以勾检为手段的行政、财政监察系统,这也是唐代官制中具有特色的部分。

唐朝勾检制的最高部门是尚书都省,这是中央领导机构设在行政部门内部的监督部门。尚书都省以左、右丞为最高勾检官,《唐六典》说:“左右丞掌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而正百僚之文法。”唐人也称都省为“勾曹”,“右丞官居省辖,职在纠绳”;“左丞品秩既高,又居纲辖之地”,其意都是说左右丞行使最高勾检之权。

3、文书的保管与移交制度

唐代虽然缺乏对文书档案利用价值大小鉴定的深刻认识,但也初步确立起了文书档案的保管制度。

4、保密和安全制度

在唐代,中书舍人负责诏敕的拟定,关系极为敏感。对他们就制定了稽迟、违失、忘误和泄露的“四禁”制度。在文书档案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经办人员仔细检查,并在文书原件上署名,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落实责任,确保文书的安全。唐代政府还规定:制书官文书只能由勾检官收发,其他人不得擅自拆阅。对于偷盗或伪造官文书或符宝印节等物的行为,因其严重地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而且很可能泄露机密,不利于文书档案的安全和保密,这类行为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秘者,徙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把泄漏文书档案定为禁令,强制实行,确保了文书档案的安全保密。”

5、档案的利用制度

唐代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是修史。唐代形成了官修史书的制度,设立史馆,专门负责国史和前代史的修撰。史官修史所需的数据来自于各个部门。唐制规定,政府各机构,地方各州县,都有向史馆报送资料的义务,送上来的数据包括天文祥瑞、州县废置、义士节妇、会计赋税、选举选官、外方异域等诸多方面,以供史官采集成史。

6、鉴定销毁制度

唐朝对于档案规定了鉴定制度,也称“检简”,就是把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检查,哪些档案应该永久保存,哪些档案保留一段时间便可以销毁,问题处理非常慎重,此外对档案销毁规定极为严格,“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拣除”,“凡文案、诏敕、奏案及考案、补官解官案,祥瑞、财务、婚、田、良贱、市估案,如此之类长留,以外年别检简,三年一除之,具录事目为记。其须为年限者,量事留纳,限满准除。”可见,唐朝对档案的销毁、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

11.唐代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馆编史成就

答:

1、官修史书制度确立的时间: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2、唐史馆编史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

(1)由于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不是偶然的,从唐统治者主观看:

A、总的说是在政治制度统一下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隋唐时统一大帝国的再建,需要有统一的历史文化观点以扫除分裂割据的历史痕迹,所以通过改编前朝史,新编本朝史以巩固政治的统一。因而较前代跟加强了对文书编纂的控制,确立了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

B、与唐太宗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把历史作为吸取统治经验最好的教科书。

(2)从编史客观条件看

A、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作为修史材料的各种典籍档案也大量增加,单凭私家个人的力量则毕一生精力都难

以完成,而史馆的设立,能收集大批史料,集诸家之所长,分工编撰,成书比较容易。所以唐宋以后,凡纪传体正史,多是设馆官修的。

B、纸的发明,对于篇幅浩大的史书编纂也是有力的推动。

成就:由于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和《诸司应送使馆事例》的制订,在征集大量档案基础上,唐代史书编纂是很有成就的,对前朝史的编纂:廿四史中之八史成书于唐朝史馆。对本朝史的编纂:由于史馆集中了大量的档案,唐王朝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编修本朝史书。史馆修撰本朝的日历和实录,“日历”是根据每月封送史馆的起居注和时政记修撰的。“实录”是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都撰修实录,成为定制。在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基础上还编修国史。典章制度、政书的崛兴是唐代利用档案编纂的一大发展。《唐六典》是模仿《周礼》编定的有关职官制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保存至今我国最早的刑法典。

3、《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事例”明确规定了各机关应送史馆档案的种类,负责报送的部门、报送的方法和报送的时限,内容详尽而具体。他的制订说明唐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和王朝各级官府档案工作的发展。

12.宋代架阁库评价

答:

1、架阁库的含义:宋代各级国家机关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温书档案的机构。

2、宋架阁库产生的历史条件,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普遍设置及意义:

架阁库在宋朝普遍设置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魏晋以来纸质文书急剧增长需要扩大贮藏。

中央机关架阁库最早出现在三省制敕库房中,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制敕文书空前增多,制敕库房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构设置的专门编录和保管制敕文书的机构,在制敕库房设有架阁库,负责收贮皇帝诏令、制书和条例格式,同时也是保存机关的一般温书档案。

除三省外,尚书省的六部也分别设有架阁库,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构枢密院及掌管财政的三司也设有架阁库,其他中央机关也分别设有存贮各种不同档案的架阁库。宋王朝还设有中央档案库,称金耀门文书库,其具有王朝中央档案库的性质。宋朝各级地方机关也陆续设置架阁库。(架阁库最早设置的中央机构)

最早史料记载的是北宋宋仁宗时周湛人江西运转使,他曾创千文架阁库,即指档案以年月日先后为序的连粘保管法,使得收掌档案严密有序,防止了档案的丢失,并提高了效率。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推广。之后,架阁库在各州县很快普遍设立起来。(宋地方机关最早设置架的阁库)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此后历朝也都沿袭。宋代开始的架阁文书,架阁库机构普遍设置及其确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这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为档案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等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宋朝国家机关普遍设置的架阁库,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

13.试论元代吏官出职制度

答:

1、含义:吏员出职制度是指吏员任职期满,无过错,可以脱离吏职外为官员,即由吏升官的制度。

2、特点:吏员以其在职衙门品级的高下,而分为不同等级;同衙门的吏职,地位也不同。次要的吏职可以升转重要的吏职,下级官府的低等吏职可以升入上级官府的高等吏职。

3、考核标准:

①时间:吏员出职皆以执役时间为标准,元朝规定:“理考通以三十月为则,吏员须以九十月方得出职”。

②秩限:吏员出职最高只能升到四品官。

4、主要作用:

①为元朝培养了大批能簿书、通刑名的事务官,对元朝贵族不通文墨而占居要职的种种弊政,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②从政治上给予汉人和南人知识分子—条初路,使其不绝入仕之望,而甘心供元朝贵族的驱使。

③由于吏员出职的普遍推行,吏员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案牍吏员,更为元人所倾慕。

14.简评照刷磨勘制度

答:

1、基本含义:照刷磨勘是对政府文卷的定期检查审核,看有无稽迟、失错、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弊,有则限期改正。

2、实行情况:照刷磨勘文卷由御史台、行台、肃政廉访司负责施行,最初每季一次,后改为“上下半年通行照刷”。

每次照刷新卷,都要对上次照刷未被通行的文卷进行磨勘。

3、主要内容

⑴项目:照刷文卷的项目相当多,包括文字上有无刮补涂注,文义上有无差错谬讹,时间上有无倒题、改抹月日等等。

⑵结论:文卷经过监察御史详细照刷后,根据检查情况分别著名照刷结论。

①没有上述差错的文卷,要著名“照过”二字;

②检查出差错的文卷,则在刷尾纸上标明“违错”;

③对那些逾期未结,超过规定办文程限的文卷,要著名“稽迟”;

④负责照刷的官员要在文卷上印署名,以示负责,并对办理完毕照刷无误的文卷标明“已绝”字样,对违错稽迟文卷,则标明“未绝”。

⑶作用: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书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对档案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项改善吏治、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明清两朝所沿袭。

15.从黄册档案的形成保管看明代档案的高度发展

答: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一一百一十户为里”“每里编一册”。具体编造办法为:有主管部门制定格式,各户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填写交甲首,甲首汇十户交里长,里长汇总交县。可知,明代黄册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管理户籍和赋役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编制以及上报办法与历代有类似的地方,但比历代更为严密、完备。

建筑特点:

(1)后湖黄册的库房是东西相向的,并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这是为适应湖上空气湿度大的特点的而设计的。

(2)整座库房座落在湖中岛屿上,既有利于防火,又便于防卫。

晾晒制度:黄册库内有严格的定期晾晒制度,当时规定:每年四至十月七个月为晾册时间,十一月至来年二月天冷风急,黄册易损坏,三月不仅有“飞絮”,而是梅雨时节,空气潮湿不宜晾晒。

明亡前夕库房近七百间黄册数量达到170万册以上。

16.为什么说皇史宬是我国“石室金匮”的典型建筑

答:建造时间、性质、所藏档案: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七月。收藏实录、圣训和玉牒。

从皇史宬的建筑特点分析起对档案的保护作用:皇史宬是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建筑结构而成,是宗庙收贮档案遗风的反映,其建筑特点分析其对档案保护的作用如下:

1)皇史宬正殿是不用木料,全部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能防震,建筑坚固耐久,几百年岿然不动;

2)殿内筑有高台,既可泄水,又可防潮;

3)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避免室外温度急剧变化对室温的影响,有利于控制室内温度(冬天保持在15度上下,夏天不超过25度,库内档案最适宜的温度14~18度)

4)殿内东西两侧对开的窗户和拱形屋顶便于通风;

5)五座卷门运送档案出入方便,所有这一切都十分有利于档案文件的保护。

17.雍正朝整顿档案的措施与评价

答:

1、雍正加强档案工作整顿:由于康熙晚年“政宽师省”,“无为而治”,致使吏治废弛,世风日下,官员贪污腐化,不视政事,幕友书吏把持文档暗操权柄,故雍正极为后,整顿纲纪,同时对文档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整顿的内容:

(1)郭清吏治、整顿书吏。措施:首先,严格招募书吏条件和手续,重申役满返籍的规定。书吏著役五年期满后饬令回籍。其有逾期不即起程者,将职衔斥革,立即递回原籍。其次,严禁书吏超额、越权,违者将受严厉惩处。各衙门司员要躬亲政务。不准书吏代替官员处理政事,只准做缮写和文档保管工作。各衙门都要指定专人稽察书吏,严令各衙门对书吏要平时约束,临事访察,时时防范,有罪既惩。此外,各部又设满、汉司务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察胥吏。

(2)加强档案管理:

①普遍建立了文书档案的副本制度。为了打破书吏把持文档的局面和政务利用的需要,雍正七年谕:“内阁本章及衙门档案,皆应于正本外立一副本,另行收贮。”

②重申档案文件移交、保管制度。各衙门官员离任时,将所有卷宗无论已结未结,都要造册、钤印、编号登记,

加具甘结,保证无藏匿抽改,一并移交。接任官员要逐一清点核查。

③建立文件稽察汇奏制度。各部院衙门将每月事件已结、未结情由,声明送内阁,内阁设立稽察房,负责稽察各部院奏旨议复

④建立上缴朱批奏折制度。为了维护皇权,防止泄密,雍正继位后第八天,下令京城内外满汉文武大臣,所有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不可抄写存留。自此,缴回朱批奏折成为定制。

3、评价:雍正对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一定程度上遏制和扭转了康熙末年灵芝的颓废之势,为雍乾时期政治、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18.试论章学诚在档案学理论上的贡献

答:

1)有关档案及其作用的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他把六经与三代掌故相提并论,把它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项活动的记录。这提高了档案史料和档案工作的地位。重视各类档案史料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2)关于“州县立志科”的设想

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收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资料。其设想中的志科不但是州县修志机构,而且是地方政府集中保存档案史料和地方文献的机构。这为现代档案馆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历史借鉴。

3)关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就志科史料收集工作提出具体建议。还特别强调档案的副本制度,要将六科案牍皆录副收藏于志科,既方便利用,又保证原本安全。

4)关于档案史料编纂的思想

明确把史籍分为撰述和记注。记注属“藏往之学”,撰述属“知来之学”。两者缺一不可。在史料编纂原则方面则提出史料编纂要保持史料的原貌,不能加工润色或增改。在校勘上提出“一字必有按据为归”和“宜广储副本”的方法。

“八千麻袋事件”始末

答:八千麻袋事件:

清朝灭亡后,内阁大库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在外面,有的流散出去,有的因日晒雨淋生了霉斑。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成立历史博物馆,将清内阁大库档案移交历史博物馆管理。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困难,除自留一部分较好档案外,将其余部分约八千麻袋计15万斤以4000元价格卖给纸店,准备化成纸浆重新造纸。

罗振玉得知这一消息,到纸店以重金购回这些档案,并对其中部分档案进行整理,但已损失两万斤约数十万件。1924年,因财力不支,罗氏将档案转卖给前清驻日公使李盛铎,1929年李盛铎又将这部分档案转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始得归公。

抗战前夕,为使祖国珍贵文化遗产免于沦陷敌手,从1933年开始,文献馆的重要档案3700余箱随故宫文物一起南迁上海。1935年,又从上海迁运南京朝天宫新建库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南京也非安全之地。于是,这些档案与文物又分批经水陆多路西迁,最后分存于四川巴县、乐山、峨嵋三县的多处庙宇祠堂内。抗战胜利后,先将三处档案、文物集中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再次存入朝天宫库房。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时,将其中清代内阁、军机处、宫中及清史馆等机构的档案204箱携往台湾,造成了人为分割。几经周折,大量清代档案流散离失。

这件事,就是档案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案和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献馆改称故宫博物院历史档案馆,1955年,这部分档案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1980年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楼里,收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8、《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大本营。() 9、《中国报学史》是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最早的著作。() 10、受陈独秀影响,《向导》周报一度对北伐持反对态度。() 三、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填空,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___________年。 A 1927-1949; B 1949-1966; C 1949-1978 2、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________。 A木铎;B墙报; C 教会报刊 3、外国人在华最早创办的近代化中文报刊是________。 A《察世俗每月统计传》;B《澳门新闻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1)

档案事业概论笔记 第一章档案与档案工作 1、产生的条件 ①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早期档案形态: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客观条件 ②国家的出现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刻在青铜器和铁器的的档案铭文档案与石刻档案的总称) 简牍档案(竹简、木牍) 缣帛档案(用丝织品作为书写载体) 纸质档案 3、档案的概念概念:档案是一种原始信息记录。 “术语”中的档案的概念: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法中的概念: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含义:①档案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②档案是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③档案的实存形态是多种多样的。④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 ⑤档案的形成客体是社会活动。 4、档案的性质(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 (1)、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2)、一般属性是知识性和信息性。档案的信息性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5、档案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 (1)、档案与图书 相同点:知识性和信息性。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来源于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直接转化而来的,是历史的真迹,图书不真原始性。 ②价值作用不同。③信息存在的方式不同。 (2)、档案与文物。 区别:①文物与档案产生的主观意识不同。②信息内容的要求不同。③实存形态不同。(3)、档案与资料。 区别:①来源不同。档案是本单位履行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具有直接性、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有关档案学的书籍和网址 三十本书籍: 一、工具书类: 1.吴宝康:《档案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档案学论著目录》(1911-1983),档案出版社 4.《档案学论著目录》(1984-1994),档案出版社 5.来新夏:《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 二、档案学理论类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档案学概论》,赵越,辽宁大学出版社 4.《档案学概述》,丁永奎,档案出版社 5.《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研究》,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三、科技档案管理学类 1.《科技档案管理学》,吴建华,南京大学出版社 2.《科技档案编研的理论与方法》,贺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科技档案信息传播学引论》,颜祥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赵鸿飞,辽宁大学出版社 5.《科技档案管理学》(修订版),王传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中国档案事业 1.《中国档案史讲义》(初稿),赵践,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用书,1961 2.《中国档案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编,1979年 五、外国档案事业史 1.《世界档案史简编》,李凤楼等,档案出版社 2.《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94 3.《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韩玉梅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外国档案管理》,韩玉梅,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黄霄羽,档案出版社 6.《世界档案-历史?现状?理论》,延艺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7.《外国档案事业史》,黄霄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外国档案管理概论》,韩玉梅,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9.《外国档案管理参考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10.《世界档案大事记》,牛创平,档案出版社 11.《日本档案工作译文集》,陕西省档案学会,档案出版社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历年试卷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 ) A.新闻 B.揭帖 C.牌报 D.进奏院状 2.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年份是( ) A.1813 B.1815 C.1817 D.1822 4.第一份在北京出版的近代报刊是( ) A.《依泾杂说》 B.《天下新闻》 C.《遐迩贯珍》 D.《中西闻见录》 5.《字林西报》的创刊地点是( ) A.香港 B.广州 C.上海 D.宁波 6.1874年,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 ) A.王韬 B.郑观应 C.容闳 D.郑贯公 7.《时务报》创刊于( ) A.1895 B.1896 C.1897 D.1898 8.《湘报》的主编是( ) A.梁启超 B.熊希龄 C.谭嗣同 D.唐才常 9.《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 ) A.胡璋 B.章太炎 C.陈范 D.章士钊 10.郑贯公等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是( ) A.《开智录》 B.《浙江潮》 C.《国民报》 D.《直说》 11.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 A.日本横滨 B.美国旧金山 C.日本东京 D.香港 12.中国新闻通讯文体的开拓者是( ) A.徐彬彬 B.邵飘萍 C.黄远生 D.张季鸾 13.《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14.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15.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热血日报》 B.《政治周报》 C.《向导》 D.《前锋》 16.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是( ) A.《新闻学大意》 B.《实际应用新闻学》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档案部门,总参办公厅保密档案局、解放军档案馆、武警部队司令部办公室,各人民团体档案部门,各中央企业档案部门,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 现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团结奋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三个体系”建设工作方针并积极贯彻实施;重视立法、加强执法、认真普法,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各级档案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档案利用服务成果显著;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电子文件的规范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探索机关档案管理工作新机制,依法规范化、系统化管理企业档案工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得到新提升;开展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逐步落到实处;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培训档案干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档案外事活动,对外交流继续保持活跃;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档案宣传工作硕果累累;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完成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到“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3154个;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比“十五”末增长2%。馆藏档案39264万卷(件),比“十五”末增长39.9%。各级各类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000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8100万卷(件、册)。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473.3万平方米,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接待利用者450万人次,公开出版编研资料5050种、104000万字。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薄弱;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档案人才结构和干部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档案事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定本制度 2、《时务报》 3、黄远生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5、《红星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述中国早期广播事业的诞生情况 3、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和宣传工作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近代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影响(15分) 2、试分析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时务文体 3、邵飘萍 4、《向导》周报 5、红色中华通讯社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苏报案”发生的过程 2、简述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统区的“拒检运动” 三、论述题(40分) 1、试分析《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5分) 2、试分析邹韬奋的主要新闻活动和事迹(10分)结合实际谈谈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15分)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定本制度: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相关部门审查,即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2、《时务报》: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的著名报刊。梁启超主编,发表了许多维新变法的主张,著名的有《变法通议》,1898年8月停刊。 3、黄远生:民国初年名记者,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善写新闻通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我国第一个新闻研究团体,1918年10月成立,该会以研究新闻原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专业只发展为宗旨。 5、《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2月在瑞金创刊,遵义会议前邓小平主编。后来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内容丰富、生动,对提高红军的政治觉悟帮助很大。 二、简答题 1、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的。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用声音、动作、符号、图画、雕刻、绳结、烟火、实物表意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活动。语言产生后主要靠口语交流。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以后,新闻有了便捷的载体,《春秋》、《左传》之类的历史文献出现传播新闻的记载,但许多信息仍然主要是口语传播的。 2、中国早期广播发展:外国人最先在上海办广播电台,国人办得最早的是哈尔滨广播电台,不久沈阳、天津、北京也相继出现广播电台,至此广播在我国开始发展。 3、延安台建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广播工作者克服技术上的很多困难,该台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延安台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等,它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 三、论述题 1、近代外国人办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报刊观念、报刊内容形式和物质技术等方面。 2、范长江是著名新闻记者,20世纪30年代两次去西北采访,其《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人生动形象,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试卷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宣称“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的报刊是() 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D.《各国消息》 3、马礼逊的儿子、英军翻译马儒翰所创办的报纸是() A.《南华早报》 B.《中国邮报》 C.《蜜蜂华报》 D.《香港钞报》 4、得到上海工部局资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观点的英文报纸是() A.《香港船头货价纸》 B.《教会新报》 C.《北华捷报》 D.《圣心报》 5、提出文章“贵在乎纪事述情,直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的报人是() A.洪仁玕 B.王韬 C.郑观应 D.陈炽 6、1891年,《广报》因触犯广东总督李小泉而被查封,其罪名是() A.破坏纲常、犯上作乱 B.莠言乱政、淆乱是非 C、颠覆政府、背叛祖国 D.宣传革命、结党营私 7、主编过《湘学新报》和《湘学报》,因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而遭杀害的是() A.唐才常 B.康广仁 C.谭嗣同 D.熊希龄 8、1900年,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的机构是()

A.兴中会 B.广学会 C.新学会 D.马礼逊教育会 9、1904年,改良派人士在上海创办的《时报》宣称() A.“吾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 B.“作报人的心是中国的” C.“忠告政府,指导国民” D.“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 10.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A.“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B.“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C.“不得妄议国体、诽谤革命” D.“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11、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的报纸是() A.《民哀日报》 B.《帝国日报》 C.《大同报》 D.《亚细亚日报》 12、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抱怨() A.《新青年》过多刊登白话文,忽视古代经典 B.《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 C.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 D.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 13、1921年到1922年,英国的路透社、日本的东方社、美国的美联社、德国的海通社等相继在华建立分社,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称这种现象为() A.黑暗的中国社会的明灯 B.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 C.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突破口 D.新闻的侵略 14、中共成立后不久领导出版的《妇女声》半月刊致力于() A.推动中华女界联合会加入世界人权公约组织 B.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促醒女子加入劳动运动 C.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女子学校 D.帮助妇女解放思想,鼓动知识女性回到家庭 15、为加强新闻管制、牵制社会舆论,国民党政府于1933年在南京、上海、天津、北平等重要城市设立了() A.中宣部特别办事处 B.新闻检查所 C.中宣部新闻代办处 D.新闻登记所 16、1933年,红色中华社利用仅有的一部收报机抄收中央社和塔斯社电讯,选编成油印单页资料,报送() A.共产国际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 我们最早的记事方法是:结绳 在木片、骨片、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的方法是刻契 《尚书》中的禹书是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 商朝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甲骨档案。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 商朝地位显赫的官员是史官。 甲骨档案在秦汉、隋唐虽发现过,但直到清末光绪25年,它在地下整整沉睡了三千余年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进行收集研究,从而被大量的出土。 1899年到1928年私人发现的甲骨档案共九次,所得的四骨八万多片。 自1928年开始甲骨才被科学发掘,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殷墟发掘团主持进入科学发掘阶段。 从1899年甲骨档案被人们认识起,至今九十多年来,前后累计出土15万片以上。 甲骨学的开山著录是刘鹗编撰的《铁云藏龟》,此书也是甲骨档案的首次公布。 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时开始出版的由郭沫若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对八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集大成的宏篇巨著。共著录甲骨41956片,同时也是一次最大规

模的甲骨档案的公布。 西周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寮。 西周掌管王室的档案的是冢宰。 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朝最早。 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秦朝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任掌任档案。 秦的柱下御史就是专门保管户籍、舆图等重要档案的官员。 收藏刘邦入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图籍档案的处所是石渠阁。 位于宫中,隶属御史府,由御史中丞主管的汉代中央档案典籍是兰台。 东汉王朝收藏档案典籍最集中的处所是东观。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 中书省始设于魏晋,成为总揽中央机要的秘书部门,是王朝的中央秘书厅。 谱牒起源很早,早在夏朝就有了谱牒。 三省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辅政机构,也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最高管理机关。 文书档案工作的四禁制度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诏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贴黄制度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 宋代官府之间的上行文书是申状。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 一,简答题 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宋代如此高压严苛的传播制度下,广大人民的新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候,非法的报纸便出现了。 这些非法的报纸被称为“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朝廷屡禁不止,衍生至日后的各朝代。 在北宋仁宗时期,发生了“诸路进奏官报状之外别录单状”。这读起来十分拗口的事件是说,在北宋开始有一些负责抄录新闻的官员,将一些“不让往外播”的新闻抄录下来并另行传播。到了南宋宋神宗时期,“小报”已经发展到“印卖都市”的程度了,这说明我国在11世纪已经有了印刷新闻。小报的内容是朝廷上还没有定论的事、朝廷百官言论、街市传闻,甚至有些编者的杜撰捏造。 小报还有一批“记者”,这些人“以探报此等事为生”。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有记载:“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意思是,在中央负责摘抄邸报的人都心向“小报”,这些人是“小报”的记者,探访朝廷秘闻。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2,简述我国新闻教育和研究开端的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推选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学会副会长徐宝璜;一是《京报》社长、名记者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 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 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 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 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基本目的:参政 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 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 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中国档案事业史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有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形成于文字的产生,国家的出现。 2.甲骨档案是以龟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3.夏朝档案文书:典、谟、训、诰、誓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商朝甲骨档案的存储 商代的甲骨档案大部分是集中保管,集中保存在宗庙地区。 2.世人将甲骨档案早期研究成就最大者号称为“四堂”:罗雪堂(罗镇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其他名人:王懿荣;甲骨学的开上之作:刘鄂。 3.我国近代史料上的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的档案与档案工作 1.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的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档案的管理 a.登于天府。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有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

b.制作副本。副本制度始于西周。 c.藏于金匮。“石室金匮”保管档案之传统始于西周。 3.在青铜器上为记事铭文,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及档案工作 1.计书:计书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经济建设盘剥和政治统治的重要依据,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是春秋末年壮观的郡县制度的产物。 2.《尚书》是我国远古第一部档案文件汇编;《春秋》在我国历史上开创了私人利用档案修史的先例。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尊君抑臣——是秦建立的一套文书档案制度,所谓尊君即皇帝尊号不可侵犯,皇帝拥有不受限制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只能在一家一姓中世袭;抑臣即对臣下的贬抑,尊君必然抑臣,这是对应关系。 2.文书抬头制度——即行文中遇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虽然一行没有写满,也要换行顶格书写,甚至高出一格以至几格。 第六章两汉时期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疏,也称上疏,凡官员对政事的建议、弹劾官吏等皆可用疏。一般多用于对朝廷表示看法或有匡谏,其特点为分条陈述。清代疏为题本的别称。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大纲第14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1976—今)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为教学重点之一。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新闻改革和进展情况。 重点和难点: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媒体的发展。 4、中国进入WTO后媒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主要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界揭批“四人帮”的斗争 新闻界揭露批判了“四人帮”的种种罪行,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拨乱反正。 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宣传报道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障碍,直接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行。 三、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新闻界学习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示,恢复和发扬了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新闻媒介逐渐摒弃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宣传模式,开始按新闻规律办事。批评报道得以恢复和加强;读者工作受到重视。 第二节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事业 一、加强经济报道,推进经济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了,新闻报道也随之发生了转移。新闻媒体报道推进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报道了大城市和大企业的改革举措,推进了经济改革。 二、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新闻界对其进行了斗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三、新闻改革的起步及其经验教训 随着新闻数量的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失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新闻界学习江泽民和李瑞环对新闻界的讲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了新闻改革。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邓小平南巡讲话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加快和深化了经济改革。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普遍重视;新闻界和海外的交住日益频繁。 二、新闻业务的改进和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 新闻界告别了铅与火,改为激光照排,联网编辑,新闻传播技术的现代化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外国档案事业史思考题

填空题:8*2 简答:4*8 论述:2 1.法国档案工作改革的意义 A.揭开了世界档案史近代时期的序幕。具有彻底反封建色彩的工作改革完全改变了档案工作的封建性质,第 一次使档案工作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独立工作,标志着档案史新时期——近代时期的开端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档案馆。 C.首创了国家档案和档案事业集中管理原则。通过国家档案馆和各省档案馆的设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档案馆网络体系,使公共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集中管理;后来设立法国档案局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成为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首创者 D.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档案法规——“穑月七日档案法”,开创了一个国家以法治档的历史 E.率先实行档案开放原则。不仅使利用者有古代时期一种统治阶级的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普通公民的权利, 扩大了利用对象的范围,而且彻底改变了档案馆封闭和机密性质,推动档案馆发展成为一种服务大众的科学文化机构 2.现代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两种类型 A.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分散式,指的是国家不设立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统一掌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职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导。从国外范围看,分散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英国型、美国型、瑞士型三种代表 B.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 集中式,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指导和监督。从国外范围看,集中式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也具体表现为俄罗斯型、法国型、北欧型三种代表 C.两种体制的优缺点及发展新特点 各个国家的档案事业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都有关系。 集中式体制的优点在于便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规划和有序管理(档案法规实施、档案行政职能的贯彻执行、档案机构的合理布局)。二是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档案机构的职责分明,馆藏建设的优化、业务关系)。三是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序组织对档案工作的好处,利于标准化,而标准化是现代化的前提) (缺点:扼杀了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封建社会时期档案载体的变革及其影响 变革:纸张的发明和传播 影响: A.对档案自身的影响:既推动档案的载体材料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B.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更加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开始产生一些新的管理环节,主要有档案鉴定、统计和保 护等方面。另一方面,原有档案管理环节得到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档案收集、整理和编目 C.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a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行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机关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b档案人员的专职化:与图书管理分化的专职档案人员。c档案学理论的萌芽:档案机构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发展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4.奴隶社会时期的档案载体类型 ①石刻档案②泥板档案③纸草档案④棕榈叶档案⑤羊皮纸档案⑥蜡板档案⑦金属档案⑧桦树皮档案⑨木简档案 5.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从20世纪40-50年代西方档案学者对文件中心的理论解释起步,后来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全面管理,成为西方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为当时已存在的(美国)文件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A.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三个基本点) 第一、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这一基本点包括两层含义:①这里的文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记录,无论其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如何。②文件的运动过程具有整体性,文件从其最初产生到最终归宿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全国 09-04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5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 A.语言产生之前 B.语言产生之后 C.文字产生之后 D.报纸产生之后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的时间是() A.1815年 B.1823年 C.1828年 D.1833年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和主编是() A.郭士立 B.麦都思 C.安东尼奥 D.米怜 4.鸦片战争后,英文商业报刊中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的是() A.《中国之友》 B.《香港纪录报》 C.《孖剌报》 D.《德臣报》 5.《昭文新报》创刊的地点是() A.上海 B.南京 C.汉口 D.香港 6.广州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是() A.《述报》 B.《广报》 C.《汇报》 D.《循环日报》 7.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出色的报刊活动家是() 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徐勤 8.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万国公报》 B.《强学报》 1

C.《时务报》 D.《国闻报》 9.《时务报》创刊的地点是()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长沙 10.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 A.《湘学新报》 B.《湘学报》 C.《湘报》 D.《知新报》 11.《国闻报》的创办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唐才常 12.1893年孙中山与葡裔印刷商飞南弟合作出版的中葡双语报纸是() A.《镜海丛报》 B.《濠镜报》 C.《濠镜晚报》 D.《澳门时报》 13.《苏报》创刊的时间是() A.1895年 B.1896年 C.1898年 D.1900年 14.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是() A.《中国日报》 B.《二十世纪之支那》 C.《开智录》 D.《民报》 l5.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清议报》 B.《新民丛报》 C.《文兴日报》 D.《新中国报》 16.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大公报》 B.《京话日报》 C.《时报》 D.《香港商报》 17.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报纸是() A.《广州纪录报》 B.《字林西报》 C.《大陆》 D.《中国日报》 18.辛亥革命时期,正面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是() A.《民报发刊词》 B.《正仇满论》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