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成分:

(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

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

祖而作器勒铭,为记载战争或重大事件,为记录田地疆界及其纠纷作为信守的凭证。

(3)简牍档案: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简牍档案有户籍、版图、盟约、刑律、谱牒等。版图档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人口的重要资料,是周王朝进行政治统治与剥削的依据,为严格区别奴隶

和奴隶主等级,按都城、城郊、村野严格编户,不能杂居;盟约是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是周

天子与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约盟记载,约剂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各种规定;

刑律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谱牒是周王室与贵族世子的记载。

(二)保管

(1)甲骨档案:①集中保管:出土地点集中,宗庙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装订,龟甲兽骨分开保管,有目录③集中归档:商王外地活动形成的档案

也带回殷都,集中保管④有专门的的经管人员:史官

(2)简牍档案:①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庙收藏机构,重视档案收藏于宗庙。②制作副本:为方便政务,保护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机关保存。③藏于金匮:档案保管场所,安全防水防火防盗。

(3)金文档案:类似甲骨档案窖藏,窖底与器物间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叠压有序。

6.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档案方面的历史功过

答:

(一)文书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和臣僚专用文书确立,皇帝“诏”“制”,臣僚上书“奏”“议”。②文书体式制定:文书抬头制,文书避讳制。③重视效率书面请示制度

(二)重要档案的保管与利用:①秦代律法、户籍和舆图档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准带火入府库。②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户籍相伍”制度,编户齐民,由县报郡,郡编成计书报丞相、御史大夫备考;

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设专官保管。

(三)秦代对历史档案的破坏:①焚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六国虽亡,但各国档案记录了各国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时,详记秦兼并历史,多有指斥讥刺,为秦始皇所不能忍。焚书主要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藏书仍许可,说明秦仍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制度,春秋战国,学术下移,吏师分工,是一种复古倒退。②不重视史官记注:改变史官传统职任,取消谥法。秦的文书工作具有开创性建树,巩固了中央统治,防止六国东山再起对档案的破坏是暴改的反映,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古代长期文化财富受到严重摧残,对古代档案产生不良影响。

7.两汉时期档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

(一)吸取秦焚书的教训,重视档案的收集。萧何抢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图、纬令、户籍等档案,西汉统治者广开献书之路,收集大量图书档案,东汉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

(二)建立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赤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些既是皇家藏书阁又是王朝中央档案库,王朝中枢档案已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三)两汉王朝档案的利用。一方面是改务活动利用,萧何定汉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孙叔同定朝礼;

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术活动利用,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四)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东汉发明了纸但使用不多。

(五)文书档案官员皇帝直接任命,还有通过察举、辟除、考试等途径选拔任用。

(六)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书台成为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既掌管奏章收发、批阅、审查,同时负责诏书的起草、转发、记录;地方设刺史、治中、主簿、长史等职。

(七)新的文书分类,皇帝颁布下行的文书增策书、戒书,群臣上呈的文书增章、疏等。

8.试论魏晋谱学的产生

答:

1、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2、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3、谱牒盛行的社会背景和官府对谱牒的管理和编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极一时,这是与当时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以人材优劣为本,惟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扑跌,谱牒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专门编修谱牒的学也随之兴起。

4、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点的重要依据。

9.唐代甲历档案和甲库评述

答:

1、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2、甲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3、甲库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历史条件: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了直接的关系。科举制是从隋代开始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时为确保任官权利完全集中到中央,又创立了铨选制度,所谓铨选制度就是锄王朝中央最高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员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的需要统一选补,不论是考试、门荫或原官起复都由吏部统一铨选后报丞相,再上奏皇帝。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这类官员档案称作甲、甲历或官甲。由于铨选官员数量很大,大量甲历档案形成,也就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称甲库。

意义:唐代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4、甲库令史的入选条件:要求采择公清勤干人员充任,后又要求选派人士充任,以减少流弊。

5、三省甲库职任的联系和区别: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吏部所拟注之官,就形成“甲”,经尚书省长官“署甲”后,由门下过门下省。申门下的甲,称“官甲”,谓之过官。“过官”既由门下审核。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并抄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对授官者,谓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6、唐王朝为加强甲库甲历档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贮存甲历外,还要多制一分送内库保存。唐王朝还规定甲库甲历“每逢选时,常加检点收拾,”关于官员升迁需查阅家里唐王朝也有严格规定。对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员必须由三库共同检查他们的甲历

10.隋唐工作制度简析

答:

(一)形成管理阶段的制度

1、四禁制度

这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记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其内容为“一日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即在起草文书时,必须注意保守机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避讳与平缺制度

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唐代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过律令,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

3、用纸制度

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时,纸张的种类很多,原料、色泽各有差异,其用途也有区别,如黄纸(中书会人起草记令文书时用)、白麻纸(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时用)、白藤纸(皇帝为赏赐、征召而颁发的救书用)、黄麻纸(慰问出征将士的叙书用)、五色金花白背纸(对邻近少数民族国家国王的赏赐放书用)、金花五色统纸(用于任命将相的告身文书)等。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文书的种类。这一制度使文书整齐、统一,便于分类保管。

4、贴黄制度

也称贴黄、押黄。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宋代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中写道:“唐制,降放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放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即唐代的救书是用黄纸书写,当公文有错误需改正时,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误的地方。这一制度历代沿用。

5、一文一事制度

即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极作用。

6、公文签押判署制度

即公文制作完毕后,文书制作人及主官要签字画押,然后交监印官审问盖印,称判署或判押。监印官判署后,要登记注册,并定期将登记册上交入库,以备查夸。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伪造公文,保证公文的准确与安全。

7、收文处理制度

8、文书邮递制度

唐代文书的邮递由绎负责。绎的设置在唐全盛时达1639个,有陆骄、水绎、水陆兼有释三种。

(二)归档保管阶段的制度

1、归档制度

唐规定:文书经办完毕后,主管机关在文件上订上红色标记,并在文书上端写明年、月、日,然后送交库房收存。“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或差谬,然后印之,必书于历,每月终,纳诸库”

2、勾检制度

是唐代文书的监督检查制度。唐代为保证国家行政效率,从中央到地方都普遍实行了文书的监督检查制度,其官员及职掌在《唐六典》、《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唐代官制中,从中央到地方,内外官府,皆有勾宫设置,成为一套独立的以勾检为手段的行政、财政监察系统,这也是唐代官制中具有特色的部分。

唐朝勾检制的最高部门是尚书都省,这是中央领导机构设在行政部门内部的监督部门。尚书都省以左、右丞为最高勾检官,《唐六典》说:“左右丞掌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而正百僚之文法。”唐人也称都省为“勾曹”,“右丞官居省辖,职在纠绳”;“左丞品秩既高,又居纲辖之地”,其意都是说左右丞行使最高勾检之权。

3、文书的保管与移交制度

唐代虽然缺乏对文书档案利用价值大小鉴定的深刻认识,但也初步确立起了文书档案的保管制度。

4、保密和安全制度

在唐代,中书舍人负责诏敕的拟定,关系极为敏感。对他们就制定了稽迟、违失、忘误和泄露的“四禁”制度。在文书档案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求经办人员仔细检查,并在文书原件上署名,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落实责任,确保文书的安全。唐代政府还规定:制书官文书只能由勾检官收发,其他人不得擅自拆阅。对于偷盗或伪造官文书或符宝印节等物的行为,因其严重地干扰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而且很可能泄露机密,不利于文书档案的安全和保密,这类行为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秘者,徙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仍以初传者为首,传至者为从。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把泄漏文书档案定为禁令,强制实行,确保了文书档案的安全保密。”

5、档案的利用制度

唐代对档案的利用主要是修史。唐代形成了官修史书的制度,设立史馆,专门负责国史和前代史的修撰。史官修史所需的数据来自于各个部门。唐制规定,政府各机构,地方各州县,都有向史馆报送资料的义务,送上来的数据包括天文祥瑞、州县废置、义士节妇、会计赋税、选举选官、外方异域等诸多方面,以供史官采集成史。

6、鉴定销毁制度

唐朝对于档案规定了鉴定制度,也称“检简”,就是把档案进行分析、研究、检查,哪些档案应该永久保存,哪些档案保留一段时间便可以销毁,问题处理非常慎重,此外对档案销毁规定极为严格,“文案不须常留者,每三年一拣除”,“凡文案、诏敕、奏案及考案、补官解官案,祥瑞、财务、婚、田、良贱、市估案,如此之类长留,以外年别检简,三年一除之,具录事目为记。其须为年限者,量事留纳,限满准除。”可见,唐朝对档案的销毁、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

11.唐代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馆编史成就

答:

1、官修史书制度确立的时间: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

2、唐史馆编史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原因:

(1)由于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不是偶然的,从唐统治者主观看:

A、总的说是在政治制度统一下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隋唐时统一大帝国的再建,需要有统一的历史文化观点以扫除分裂割据的历史痕迹,所以通过改编前朝史,新编本朝史以巩固政治的统一。因而较前代跟加强了对文书编纂的控制,确立了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

B、与唐太宗的重视也有直接关系,把历史作为吸取统治经验最好的教科书。

(2)从编史客观条件看

A、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作为修史材料的各种典籍档案也大量增加,单凭私家个人的力量则毕一生精力都难

以完成,而史馆的设立,能收集大批史料,集诸家之所长,分工编撰,成书比较容易。所以唐宋以后,凡纪传体正史,多是设馆官修的。

B、纸的发明,对于篇幅浩大的史书编纂也是有力的推动。

成就:由于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和《诸司应送使馆事例》的制订,在征集大量档案基础上,唐代史书编纂是很有成就的,对前朝史的编纂:廿四史中之八史成书于唐朝史馆。对本朝史的编纂:由于史馆集中了大量的档案,唐王朝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编修本朝史书。史馆修撰本朝的日历和实录,“日历”是根据每月封送史馆的起居注和时政记修撰的。“实录”是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唐以后,每一皇帝死后,都撰修实录,成为定制。在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基础上还编修国史。典章制度、政书的崛兴是唐代利用档案编纂的一大发展。《唐六典》是模仿《周礼》编定的有关职官制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保存至今我国最早的刑法典。

3、《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这是唐代史馆征集档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事例”明确规定了各机关应送史馆档案的种类,负责报送的部门、报送的方法和报送的时限,内容详尽而具体。他的制订说明唐统治者对档案收集的重视和王朝各级官府档案工作的发展。

12.宋代架阁库评价

答:

1、架阁库的含义:宋代各级国家机关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以架阁形式保存温书档案的机构。

2、宋架阁库产生的历史条件,中央和地方架阁库的普遍设置及意义:

架阁库在宋朝普遍设置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魏晋以来纸质文书急剧增长需要扩大贮藏。

中央机关架阁库最早出现在三省制敕库房中,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制敕文书空前增多,制敕库房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构设置的专门编录和保管制敕文书的机构,在制敕库房设有架阁库,负责收贮皇帝诏令、制书和条例格式,同时也是保存机关的一般温书档案。

除三省外,尚书省的六部也分别设有架阁库,最高军事行政领导机构枢密院及掌管财政的三司也设有架阁库,其他中央机关也分别设有存贮各种不同档案的架阁库。宋王朝还设有中央档案库,称金耀门文书库,其具有王朝中央档案库的性质。宋朝各级地方机关也陆续设置架阁库。(架阁库最早设置的中央机构)

最早史料记载的是北宋宋仁宗时周湛人江西运转使,他曾创千文架阁库,即指档案以年月日先后为序的连粘保管法,使得收掌档案严密有序,防止了档案的丢失,并提高了效率。得到了朝廷的表彰和推广。之后,架阁库在各州县很快普遍设立起来。(宋地方机关最早设置架的阁库)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此后历朝也都沿袭。宋代开始的架阁文书,架阁库机构普遍设置及其确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这在中国档案事业史上有重大意义的变革,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为档案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等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宋朝国家机关普遍设置的架阁库,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

13.试论元代吏官出职制度

答:

1、含义:吏员出职制度是指吏员任职期满,无过错,可以脱离吏职外为官员,即由吏升官的制度。

2、特点:吏员以其在职衙门品级的高下,而分为不同等级;同衙门的吏职,地位也不同。次要的吏职可以升转重要的吏职,下级官府的低等吏职可以升入上级官府的高等吏职。

3、考核标准:

①时间:吏员出职皆以执役时间为标准,元朝规定:“理考通以三十月为则,吏员须以九十月方得出职”。

②秩限:吏员出职最高只能升到四品官。

4、主要作用:

①为元朝培养了大批能簿书、通刑名的事务官,对元朝贵族不通文墨而占居要职的种种弊政,是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

②从政治上给予汉人和南人知识分子—条初路,使其不绝入仕之望,而甘心供元朝贵族的驱使。

③由于吏员出职的普遍推行,吏员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从事文书档案工作的案牍吏员,更为元人所倾慕。

14.简评照刷磨勘制度

答:

1、基本含义:照刷磨勘是对政府文卷的定期检查审核,看有无稽迟、失错、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弊,有则限期改正。

2、实行情况:照刷磨勘文卷由御史台、行台、肃政廉访司负责施行,最初每季一次,后改为“上下半年通行照刷”。

每次照刷新卷,都要对上次照刷未被通行的文卷进行磨勘。

3、主要内容

⑴项目:照刷文卷的项目相当多,包括文字上有无刮补涂注,文义上有无差错谬讹,时间上有无倒题、改抹月日等等。

⑵结论:文卷经过监察御史详细照刷后,根据检查情况分别著名照刷结论。

①没有上述差错的文卷,要著名“照过”二字;

②检查出差错的文卷,则在刷尾纸上标明“违错”;

③对那些逾期未结,超过规定办文程限的文卷,要著名“稽迟”;

④负责照刷的官员要在文卷上印署名,以示负责,并对办理完毕照刷无误的文卷标明“已绝”字样,对违错稽迟文卷,则标明“未绝”。

⑶作用: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书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对档案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项改善吏治、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明清两朝所沿袭。

15.从黄册档案的形成保管看明代档案的高度发展

答:洪武十四年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一一百一十户为里”“每里编一册”。具体编造办法为:有主管部门制定格式,各户将本户人丁、事产依式填写交甲首,甲首汇十户交里长,里长汇总交县。可知,明代黄册制度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管理户籍和赋役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编制以及上报办法与历代有类似的地方,但比历代更为严密、完备。

建筑特点:

(1)后湖黄册的库房是东西相向的,并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这是为适应湖上空气湿度大的特点的而设计的。

(2)整座库房座落在湖中岛屿上,既有利于防火,又便于防卫。

晾晒制度:黄册库内有严格的定期晾晒制度,当时规定:每年四至十月七个月为晾册时间,十一月至来年二月天冷风急,黄册易损坏,三月不仅有“飞絮”,而是梅雨时节,空气潮湿不宜晾晒。

明亡前夕库房近七百间黄册数量达到170万册以上。

16.为什么说皇史宬是我国“石室金匮”的典型建筑

答:建造时间、性质、所藏档案: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始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七月。收藏实录、圣训和玉牒。

从皇史宬的建筑特点分析起对档案的保护作用:皇史宬是仿古代石室金匮之建筑结构而成,是宗庙收贮档案遗风的反映,其建筑特点分析其对档案保护的作用如下:

1)皇史宬正殿是不用木料,全部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能防震,建筑坚固耐久,几百年岿然不动;

2)殿内筑有高台,既可泄水,又可防潮;

3)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避免室外温度急剧变化对室温的影响,有利于控制室内温度(冬天保持在15度上下,夏天不超过25度,库内档案最适宜的温度14~18度)

4)殿内东西两侧对开的窗户和拱形屋顶便于通风;

5)五座卷门运送档案出入方便,所有这一切都十分有利于档案文件的保护。

17.雍正朝整顿档案的措施与评价

答:

1、雍正加强档案工作整顿:由于康熙晚年“政宽师省”,“无为而治”,致使吏治废弛,世风日下,官员贪污腐化,不视政事,幕友书吏把持文档暗操权柄,故雍正极为后,整顿纲纪,同时对文档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整顿的内容:

(1)郭清吏治、整顿书吏。措施:首先,严格招募书吏条件和手续,重申役满返籍的规定。书吏著役五年期满后饬令回籍。其有逾期不即起程者,将职衔斥革,立即递回原籍。其次,严禁书吏超额、越权,违者将受严厉惩处。各衙门司员要躬亲政务。不准书吏代替官员处理政事,只准做缮写和文档保管工作。各衙门都要指定专人稽察书吏,严令各衙门对书吏要平时约束,临事访察,时时防范,有罪既惩。此外,各部又设满、汉司务各一人,掌出纳文书,稽察胥吏。

(2)加强档案管理:

①普遍建立了文书档案的副本制度。为了打破书吏把持文档的局面和政务利用的需要,雍正七年谕:“内阁本章及衙门档案,皆应于正本外立一副本,另行收贮。”

②重申档案文件移交、保管制度。各衙门官员离任时,将所有卷宗无论已结未结,都要造册、钤印、编号登记,

加具甘结,保证无藏匿抽改,一并移交。接任官员要逐一清点核查。

③建立文件稽察汇奏制度。各部院衙门将每月事件已结、未结情由,声明送内阁,内阁设立稽察房,负责稽察各部院奏旨议复

④建立上缴朱批奏折制度。为了维护皇权,防止泄密,雍正继位后第八天,下令京城内外满汉文武大臣,所有朱批谕旨,俱著敬谨封固进呈,不可抄写存留。自此,缴回朱批奏折成为定制。

3、评价:雍正对文书档案工作的整顿,一定程度上遏制和扭转了康熙末年灵芝的颓废之势,为雍乾时期政治、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18.试论章学诚在档案学理论上的贡献

答:

1)有关档案及其作用的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他把六经与三代掌故相提并论,把它看作是三代典章制度等各项活动的记录。这提高了档案史料和档案工作的地位。重视各类档案史料在编史修志中的作用。

2)关于“州县立志科”的设想

建议清政府在各州县设立志科,专事收集贮存地方文献,为修志储备资料。其设想中的志科不但是州县修志机构,而且是地方政府集中保存档案史料和地方文献的机构。这为现代档案馆建设和地方修史提供了历史借鉴。

3)关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就志科史料收集工作提出具体建议。还特别强调档案的副本制度,要将六科案牍皆录副收藏于志科,既方便利用,又保证原本安全。

4)关于档案史料编纂的思想

明确把史籍分为撰述和记注。记注属“藏往之学”,撰述属“知来之学”。两者缺一不可。在史料编纂原则方面则提出史料编纂要保持史料的原貌,不能加工润色或增改。在校勘上提出“一字必有按据为归”和“宜广储副本”的方法。

“八千麻袋事件”始末

答:八千麻袋事件:

清朝灭亡后,内阁大库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在外面,有的流散出去,有的因日晒雨淋生了霉斑。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成立历史博物馆,将清内阁大库档案移交历史博物馆管理。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困难,除自留一部分较好档案外,将其余部分约八千麻袋计15万斤以4000元价格卖给纸店,准备化成纸浆重新造纸。

罗振玉得知这一消息,到纸店以重金购回这些档案,并对其中部分档案进行整理,但已损失两万斤约数十万件。1924年,因财力不支,罗氏将档案转卖给前清驻日公使李盛铎,1929年李盛铎又将这部分档案转卖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始得归公。

抗战前夕,为使祖国珍贵文化遗产免于沦陷敌手,从1933年开始,文献馆的重要档案3700余箱随故宫文物一起南迁上海。1935年,又从上海迁运南京朝天宫新建库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南京也非安全之地。于是,这些档案与文物又分批经水陆多路西迁,最后分存于四川巴县、乐山、峨嵋三县的多处庙宇祠堂内。抗战胜利后,先将三处档案、文物集中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再次存入朝天宫库房。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时,将其中清代内阁、军机处、宫中及清史馆等机构的档案204箱携往台湾,造成了人为分割。几经周折,大量清代档案流散离失。

这件事,就是档案史上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案和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献馆改称故宫博物院历史档案馆,1955年,这部分档案划归国家档案局管理,1980年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楼里,收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268年间的秘密档案,共一千多万件。

【参考借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doc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鸿章 B、源 C、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源 C、康有为 D、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 指谶纬图录等类书。 指官职名称。 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 二、据《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的工作范围划定为: 1、记录帝王、长官言行、这么回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 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2、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 3、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 4、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 三、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智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概貌,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这门课程,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 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专业。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来有人将他说成左史,偏重于记事。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黄帝史官”,可见,在黄帝时代,史官不少。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是否形成。 商朝的史官名目众多,有十几种,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贞卜史官:有占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即神意)、刻写卜辞。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 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 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 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 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基本目的:参政 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 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 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八章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1、钟面上从2点到4点有几次时钟与分钟成60度的角,分别是几点几分?2、8点20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3、在3点和4点之间(包括3点、4点),何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4、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恰好成一条直线.(不重合)5、在八点到九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重合. 6、在八点到九点之间,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成15度 7、在一昼夜之间,时针与分针有多少次重复 . 数字问题 1. 求2000的正约数的个数, 以及所有正约数的和。 2. 将5个人分成2组, 每组至少一人,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3.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1)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数字和的和。 (2)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和。

4. 用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 (1) 四位数。 (2) 四位偶数。 (3)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4)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5) 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5. 三封信,随机地投入四个信箱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投信方法。 6. 有多少个被3整除且有数字9的三位数。 7. 由1、2、3、4、5这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 (1)四位数 (2)四位奇数 (3)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这其中有多少个是3的倍数? 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例1、有人带了一头羊、一条狗和一筐菜要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是人不在时,狗要吃羊,羊要吃菜,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例2、下图是一个工厂区的平面图,一条公路(粗线)通过这个地区,七个工厂A1、A2、A3……A7,分布在公路两旁,各由一些小路(细线)与公路相通,现在要公路上设一个汽车战,使各工厂到汽车站距离之和最小。 (1)这个汽车站应设在何处?为什么? (2)若在A8处又设一个工厂,并且沿图中虚线修一条路,那么此时车站应设在什么地方好? A 1 A 2A 3A 4A 6 A 5A 7 A 8 B C D E F 例3、一个楼梯共有10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上一级或二级台阶,最多可以上三级台阶,从地面上到最高一级共有多少种上法。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 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 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 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第一个 用新闻一词的人) 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 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 应运而生。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唐人孙樵“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 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是进奏官 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 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 “小报”。 17、明代邸报的特点: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书、章 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发展。 ①开始采用活字印刷; ②仍以手抄为主; ③由于需要抄的邸报数量较多,京城有人专门以抄报为业,称“抄 报行”。 ④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 开出售,人称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当时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 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 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 策。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产生中 国的近代报刊。 中文报刊: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外形就像中国的线装书,采用木版雕印,一直出版到1821年。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 如《月蚀》是最早的预告性的新闻; 《告贴》是最早的广告; 《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最早的新闻图画。 《察世俗》的宣传方式,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 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形很像《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也都引用儒家语录,内容也是由宗 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也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 22、《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 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 1、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3、王韬提出: 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四、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5、林则徐、洪仁玕江、王韬、郑观应,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 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革、言论出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 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 6、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林则徐。将重要的信息和言论 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澳门新闻纸》,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但不公开发行。 11、王韬:1857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74年2月4日创办了着名的《循环日报》。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治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报章 文体,以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极大。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行政史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06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 A.春秋时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3. 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觐 B.朝会 C.巡狩 D.巡查 4. 从西周至春秋前期,无论是王畿还是诸侯卿大夫的邦畿,都实行【】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巡抚制 D.国鄙制 5. 秦汉时期乡里官员中主管乡中治安的是【】 A. 三老 B.游徼 C.亭长 D.党长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权主要集中于作为皇帝耳目的【】 A.御史台 B.尚书台 C.中书省 D. 0下机构 7. 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路 B.羁縻府州 C.道 D.北庭都护府 8. 唐代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十可以退休,称为【】 A. 告归 B.休沐 C.致仕 D. 丁忧 9. 五代时期各政权中枢机构中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并拥有军务方面 执行权的机构是【】 A.三司使 B.中书门下 C.尚书省 D.枢密院 10. 宋代科举最主要的类型是【】 A.常科 B.制科 C.武科 D.文科 11. 辽代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 A.东面官制 B.西面官制 C.北面官制 D.南面官制 12. 元代中央总理政务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宣政院 C.通政院 D.中书省 13.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称为【】 A.批红 B.票拟 C.奉诏 D.制诏 14. 清朝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国秘书史试题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到清朝末年 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 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唐朝的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在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业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75.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是: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 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十四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汇总14 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于1938年3月在武昌召开。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总裁,建立起以蒋介石为领导核心;会议还做出召开国民参政会的会议。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方式和性质:1938年3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的民意机关。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政府对内外的方针政策应于实施前交国民参政会讨论决议,国民参政会可提出建议并向政府询问。但国民参政会的决议须经国民最高会议同意后才可实施,有特别情况国防会议主席可依命令行事。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意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后来由于积极、消极抗日的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逐步变成了粉饰统治、欺骗人民的工具。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1937年8月11日,中政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决定撤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该机构为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副主席分别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政会主席担任,成员包括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官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各部、会,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长由总裁兼任。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

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这与中政会不对外发生关系不同;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这与中政会仅居于党政联系地位也不同。因此,它实际上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蒋介石以总裁名义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就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的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3、进一步加重职权;可见,委员会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1943年国民政府改组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1、扩大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2、提高了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地位;3、增强了行政机构运作上的效率;4、也加强了蒋介石个人对行政活动的控制,便利了他个人独裁。 新县制的层级结构: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区:为县政府的辅助机关;乡:以10保为原则。、保:以10甲为原则,设保办公处,设保长一人;甲:以10户为原则,设甲长一人。 推行新县制的宗旨:目的是把地方的政治、财经、教育、武装和民众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层统治网,强化独裁统治。 省行政体制的调整措施:最主要是省党部与省政府关系不清,省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明,军人干政愈演愈烈。 调整:1、调整党部与省政府的关系;2、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

(完整word版)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四清运动 2、计划生育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4、万隆会议 5、土地改革运动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三反五反”运动 9、“三个代表” 10、南巡讲话 11、“大跃进”运动 12、雷锋精神 二简答题 1、简述“文革”发生的原因。 2、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5、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6、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7、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9、概述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情况 10、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1、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那几大方面的重大战略思想 2、简述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的情况并论述科技强军的重要意义。 3、概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

4、试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发展的动机和原因,并就这一运 动进行简单的评价。 答题要求以及答题技巧 1、做名词解释不要只把这个词的意思写出来,要写出其存在的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都是以史实为根据的。所以解释名词的时候一定要阐述清楚当时的情况以及发生的背景。比如解释三大改造,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就得涉及到三大改造是哪一年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以及三大改造是要对哪方面进行改造以及它的重要性。 2、在做简答题时条理清楚一条一条罗列出来,但是不能只写干条,要充实里面的内容,这样才不容易失分数。比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为什么要用和平赎买的政策,首先我们就得回答和平赎买是在什么背景下由谁提出的,其次,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哪些性质特点,及其后来进步的一面,最后当然要说明实行和评赎买政策有哪些积极的作用。总之简答题要答的全面但是语言要简练。 3、最后就是在答论述题时,与简答题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但要把问题回答的全面还要详细。在做论述题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阐述清楚这个问题的含义概念或是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等。其次,就是要详细围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进行阐述。最后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若是遇到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还可以再加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分析。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1.应用文科必须包括史、论、应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2.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专史,是历史学和秘书学相 互交叉、渗透的一门学问。 3.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4.打好两个基础是指打好秘书学、历史学的基础。 5.掌握两种方法是指要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6.进善旌、华表木、感谏之鼓,当时是我国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7.夏代末年,商汤征伐夏桀时,战前发布了檄文,即著名的《汤誓》。 8.商朝末年,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直到西周时,才臻 于成熟。 9.西周时期,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设立。天府置于都城的宗庙里。 10.天府为“九府”之一,相当于现代的部级单位,地位颇高。保管天府档案的人员 称“守藏史”,他们父死子继,时代相袭,成为天府世家。 11.卿事寮以太史寮为辅助部门,作为下属联系的秘书机构,史籍上常合称为“卿 史寮”。 12.西周时秘书人员产生职业道德,即“书法”。“书法”的核心是“君举必书”和“秉笔 直书”,即实事求是予以记载,称“书法不隐”。 13.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拟制产生了程序。产生了起草、讨论、修改、润色四个环 节,然后定稿。 14.汉灵帝光和年间设立了鸿都门学。 15.籀书 16.秦朝,为收藏档案筑有专门的库房,称藏府、书府。汉朝著名的有石渠阁、兰 台、东观。

17.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官 职。以秘书令为首的机构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符的秘书机构。秘书令、秘书丞使“秘书”一词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使其由指物转为指人(官员)、指官署,含义与今天的秘书工作相吻合。所以说,他们可视为我国“秘书” 的渊源。 18.魏晋和南朝以中书省为重,北朝则以门下省为重,尚书省偏重于执行。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已经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 2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成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大类。 21.唐宋 22.皇宫秘书机构有翰林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 23.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 24.唐朝三省各自承担的秘书工作职能可归纳为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25.三省职责的划分使皇帝诏书等文件的制作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各 自独立的机构来共同完成。 26.南宋将中书、门下两省合并为政事堂。 27.中央秘书机构的职能便由政事堂、门下、尚书三省和枢密院分别兼行。 28.德的基本标准是“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简称 德、慎、公、勤。 29.宋代中央还设有最高级别的档案库,称金耀门文书库。 30.幕学著作:1884年问世的《幕学举要》、《佐治药言》、《办案要略》、《刑幕要 略》 31.我国最早的近代学校是1861年设立的“同文馆”,在学堂的教育与管理活动中, 形成了大量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档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