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高考物理最全面最详细的复习讲义

课题: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宏观、微观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二、参考系(参照物)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 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

做质点.

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可视为质点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

②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物理学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叫做科学的抽象。科学的抽象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从实际出发。

像这种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即为理想化方法,质点即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四、时刻和时间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3s末、3s时(即第3s末)、第4s初(即第3s末)均表示为时刻. 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

如:4s内(即0至第4末) 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第2s至第4s均指时间。

会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

五、位置、位移、路程

位置:质点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

在一维、二维、三维坐标系中表示为s(x) 、s (x,y) 、s (x,y,z)

位移:①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位移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相对所选的参考点(必一定是出发点)及正方向

②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注意:位移的方向不一定是质点的运动方向。如:竖直上抛物体下落时,仍位于抛出点的上方;弹簧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

③单位:m

④位移与路径无关,只由初末位置决定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路程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

物理量的表示:方向+数值+单位

六、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速度:表示质点的运动快慢和方向,是矢量。它的大小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

方向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也是位移的变化方向,但不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定义:运动物体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

一v =s/t 平均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说明:①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②平均速度与一段时间(或位移)相对应

③平均速度与哪一段时间内计算有关

④平均速度计算要用定义式,不能乱套其它公式

⑤只有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才有特殊(即是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此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中时刻的瞬时速度,并且一定小于中位移速度

瞬时速度: 概念的引入:由速度定义求出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度,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它只能粗

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要精确地描述运动快慢,就要知道物体在某个时刻(或经过某个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因

此而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瞬时速度的含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大小等于运动物体从该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时速度的大小。

方向: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方向,轨迹是曲线,则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 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平均速率 表示运动快慢,是标量,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七、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 =0,v=恒量.

3.位移公式:S =vt .

八、加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包括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大小定义:速度的变化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定义式:a=t

v v t v t 0-=??(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加速度是矢量 方向:现象上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本质上与质点所受合外力方向一致。

质点作加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同; 作减速直线运动时,a 与v 方向相反。

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叫匀变速直线

运动。(可以往返)如竖直上抛)

理解清楚: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的快慢 V 、△V 、a 无必然的大小决定关系。

加速度的符号表示方向。(其正负只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比较的结果)。

为正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但并不表示加速运动。

为负值,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但并不表示减速运动。

判断质点作加减速运动的方法:是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比较,若同方向表示加速。

并不是由加速度的正负来判断。有加速度并不表示速度有增加,只表示速度有变化,

是加速还是减速由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相同去判断。

a 的矢量性:a 在v 方向的分量,称为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a 在与v 垂直方向的分量,称为法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所以a 与v 成锐角时加速,成钝角时减速

判断质点作直曲线运动的方法: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2、明确位移与路程的关系

3、充分注意矢量的方向性

4、匀速运动的基本规律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特点:速度的大小方向均不变.

③位移公式: s=vt

④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和v-t 图线

s-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方向由图线特点决定

v-t 图线特点:平行与时间轴的直线,“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特点:a=恒量.即加速度是恒定的变速直线运动

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是匀加速直线运动;a=恒量 且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基本公式: V t = V 0 + a t S = v o t +

12

a t 2 常用推论: ( 1 ) 推论:V t 2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 2 ) s=t v v t 20+.(即: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

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3)在任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ΔS = S Ⅱ- S Ⅰ=aT 2=恒量.

说明:(1)以上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四个公式中只有两个是独立的,即由任意两式可推出另外两式.四个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而两个独立方程只能解出两个未知量,所以解题时需要三个已知条件,才能有解.

(3)式中v 0、v t 、a 、s 均为矢量,方程式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值,相反者取负值;所求矢量为正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同,为负值者表示与正方向相反.通常将v 0的方向规定为正方向,以v 0的位置做初始位置.

第2课

(4)以上各式给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普遍规律.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的v 0、a 不完全相同,例如a =0时,匀速直线运动;以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a >0时,匀加速直线运动;a <0时,匀减速直线运动;a =g 、v 0=0时,自由落体应动;a =g 、v 0≠0时,竖直抛体运动.

(5)对匀减速直线运动,有最长的运动时间t=v 0/a ,对应有最大位移s=v 02/2a ,若t >v 0/a ,一般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位移。

几个重要推论:初速无论是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都具有的特点规律

①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S n+1一S n = aT 2= 恒量

②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一半.

③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 t/ 2 =V =V V t 02+=s t

=T S S N N 21++= V N (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 ④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s/2 = v v o t 2

2

2+ (如何推出?) ⑤S 第t 秒 = S t -S t-1= (v o t +

12a t 2) -[v o ( t -1) +12a (t -1)2]= V 0 + a (t -12

)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

①在1s 末 、2s 末、3s 末……ns 末的速度比为1:2:3……n ;

②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 2;

③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2:3……n

(5)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6)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s = aT 2

⑵求的方法 V N =V =s t

=T S S N N 21++ 2T s s t s 2v v v v n 1n t 0t/2+==+==+平 ⑶求a 方法 ① s = a T 2 ②3+N S 一N S =3 a T 2 ③ S m 一S n =( m-n) a T 2 (m.>n) (逐差法推理)

④画出图线根据各计数点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a ;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求解时注意:①弄清运动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运动性质,及联系各阶段的物理量)画出草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

②选用适当的公式,特别是求位移时用平均速度乘以时间往往快捷.

三、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

右图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 ,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A 、B 、C 、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 1、s 2、s 3 … 利

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 :如T s s v c 232+=

(其中T =5×0.02s=0.1s )

⑵利用“逐差法”求a :()()2

3216549T s s s s s s a ++-++= ⑶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 :如2

23T s s a -= ⑷利用v -t 图象求a :求出A 、B 、C 、D 、E 、F 各点的即时速度,

画出v-t 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

注意:a 纸带的记录方式(三种):相邻记数间的距离;各点距第一个记数点的距离;各点在刻度尺上对应的刻度值。

b 时间间隔(计数周期)与选计数点的方式有关(50Hz,打点周期0.02s,(常以打点的5个间隔作为一个记时单位)

说法: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或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c 注意单位,(打点计时器打的点) 和 (人为选取的计数点) 的区别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线:(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直观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v-t 图线特点:一次函数图线,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面积”表示位移大小。

s-t 图线物理意义:

①图线上的坐标点(t, s)表示某时刻的位置,

②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位移

v-t 图线物理意义

①图线上的坐标点表示物体某时刻的速度。

②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③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④图线和横轴所夹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大小。

特别注意两种图线的区别比较

物理表述方式:文字语言、公式、及图象

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方程:s=5t-2t 2+2 (m)求该物体前2s 的位移大小?s=2t+3t 2

最后1为全程的:(7/16 9/25 19/100)求全程? 解题指导: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草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景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特点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的解题方案。

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公式法和解析法外,图像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

(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等也是本章解题的常用的方法.

4、列运动学方程时,每一个物理量都要对应于同一个运动过程,切忌张冠李戴、乱套公式。

5、解题的基本思路:审题一画出草图一判断运动性质一选取正方向(或建在坐标轴)一选用公式列方程一求解方程,必要时时结果进行讨论

2、适当使用推理、结论

3、分段求解复杂运动

说明:在一些力学题中常会遇到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等数学问题,每位同学应能熟练地使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

4、借助等效思想分析运动过程 说明:对于分阶段问题,应把握转折点对应的物理量的关系,亦可借助等效思想进行处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做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特点:(l )只受重力;(2)初速度为零.

规律:(1)v t =gt ;(2)s=?gt 2;(3)v t 2=2gs ;(4)s=t v t 2;(5)gt t h v 2

1==--; 二、竖直上抛

1、将物体沿竖直方向抛出,物体的运动为竖直上抛运动.抛出后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其规律为:(1)v t =v 0-gt ,(2)s=v 0t -?gt 2 (3)v t 2-v 02=-2gh

几个特征量:

(1)上升最大高度:H = V g

o

22 (2)上升的时间:t= V g

o

(3)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 g o

(4)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称速度对称性)

(5)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距离的时间相等。(称时间的对称性)

(6) 适用全过程S = V o t -12

g t 2 ; V t = V o -g t ; V t 2-V o 2 = -2gS (S 、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 2.两种处理办法:两种思路解题:(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1)分段法:上升阶段看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

(2)整体法:从整体看来,运动的全过程加速度大小恒定且方向与初速度v 0方向始终相反,因此可以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

一个统一的减速直线运动。这时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初速度v 0方向为正方向,则a= 一g 。(用此解法特别注意方向)

3.上升阶段与下降阶段的特点:(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l )物体从某点出发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与从最高点回落到出发点的时们相等。即 t 上=v 0/g=t 下

所以,从某点抛出后又回到同一点所用的时间为t=2v 0/g

第3课

(2)上抛时的初速度v 0与落回出发点的速度V 等值反向,大小均为gH 2;即 V=V 0=gH 2 注意:①以上特点适用于竖直上抛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所时应的上升下降两阶段,因为从任意一点向上看,物体的运动都是竖直上抛运动,且下降阶段为上升阶段的逆过程.

②以上特点,对于一般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都能适用。若能灵活掌握以上特点,可使解题过程大为简化.尤其要注意竖直上抛物体运动的时称性和速度、位移的正负。

1、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充分运用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1)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

(2)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经过同一段高度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2004).杂技演员每隔0.40s 抛出一球,空中总有四个球,最大高度是

( ) A . 1.6m B . 2.4m C .3.2m D .4.0m 3、两种运动的联系与应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思维方法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应用

① 用定义式:t s ??=一v

普遍适用于各种运动; ② v =V V t

02+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巧选参考系求解运动学问题

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一定的参考系而言,通常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以使得求解简便。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问题的求解方法:

关键:在于掌握两个物体的位置坐标及相对速度的特殊关系。

基本思路:分别对两个物体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方程,找出时间、速度、位移的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追及条件:追者和被追者v 相等是能否追上、两者间的距离有极值、能否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讨论:

1.匀减速运动物体追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①两者v 相等时,S 追

②若S 追

③若位移相等时,V 追>V 被追则还有一次被追上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距离有一个极大值

2.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追同向匀速直线运动物体①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的间距 ②位移相等时即被追上

4.利用运动的对称性解题

有些运动具有对称性,利用对称性解时,有时比较方便.如竖直上抛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5.逆向思维法解题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的上升过程的逆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6.应用运动学图象解题

根据题述物理现象和发生的过程,建立函数表达式,建立坐标,并画出图象。

7.用比例法解题

运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解题,使得问题简单易求。

8.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解题

①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时刻的即时速度 ②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为一个恒量

③位移=平均速度?时间

第4课

解题常规方法:公式法(包括数学推导)、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变法

试通过计算出的刹车距离s 的表达式说明公路旁书写“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原理。

解:(1)、设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匀速行驶的位移大小为1s ;刹车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

移大小为2s ,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有:

????

??????????????><+=><=><+=><=4...............3...............22..........1..................21220001s s s as v m mg F a t v s μ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

=5..........)(220

00g m F v t v s μ

①超载(即m 增大),车的惯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会增长,遇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刹车、停车,危险性就会增加;

②同理超速(0v 增大)、酒后驾车(0t 变长)也会使刹车距离就越长,容易发生事故;

③雨天道路较滑,动摩擦因数μ将减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刹车距离就越长,汽车较难停下来。 因此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公路上行车安全,在公路旁设置“严禁超载、超速及酒后驾车”以及“雨天路滑车辆减速行驶”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

a .从图象识别物体运动的性质。

b .能认识图像的截距的意义。

c .能认识图像的斜率的意义。

d .能认识图线覆盖面积的意义。

e .能说出图线上一点的状况。

二.利用v 一t 图象,不仅可极为方便地证明和记住运动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公式,还可以极为简捷地分析和解答各种问题。

(1)s ——t 图象和v ——t 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单向或双向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而不能直接用来描述方向变化的曲线运动。

(2)当为曲线运动时,应先将其分解为直线运动,然后才能用S —t 或v 一t 图象进行描述。

1、位移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了运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匀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直线,直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的速度;变速运动的S -t 图象是曲线,图线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时间图象

(1)它反映了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匀速运动的V 一t 图线平行于时间轴.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线是倾斜的直线,其斜率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4)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线是曲线,每点的切线方向的斜率表示该点的加速度大小.

1、s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应用

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对于图象问题,要求把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规律与图象表示的物理含义结合起来考虑.

2、速度——时间图象的迁移与妙用

说明: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中学阶段某些问题根本无法借助初等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但如果注意到一些图线的斜率和面积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则可利用比较直观的方

第5课

法解决问题。

识图方法: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

运动学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相遇、追及与避碰问题

对于追及问题的处理,要通过两质点的速度比较进行分析,找到隐含条件(即速度相同时,而质点距离最大或最小)。再结合两个运动的时间关系、位移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求解,必要时可借助两质点的速度图象进行分析。

二、追击类问题的提示

1.匀加速运动追击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

2.匀速运动追击匀加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此时二者相距最近.3.匀减速直线运动追匀速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近,此时假设追不上,以后就永远追不上了.4.匀速运动追匀减速直线运动,当二者速度相同时相距最远.

5.匀加速直线运动追匀加速直线运动,应当以一个运动当参照物,找出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

1、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

(1)根据追赶和被追赶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并注意两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简单的图示,找出两物体的运动位移间的关系式.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上时位置坐标相同.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赶速度大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速度大者减速追赶速度小者,在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有最小距离,等等.利用这些临界条件常能简化解题过程.

(4)求解此类问题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根据追及的主要条件和临界条件解联立方程外,还有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及应用图象法和相对运动知识求解.

点评:对追及类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分析两物体运动的运动过程及转折点的条件.可见,在追赶过程中,速度相等是一个转折点,要熟记这一条件.在诸多的物理问题中存在“隐蔽条件”,这类问题往往是难题,于是,如何分析出“隐蔽条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是根据物理过程确定.该题中“隐蔽条件”就是当两车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解析后,问题就迎刃第6课

而解.

2、相遇问题的分析思路

相遇问题分为追及相遇和相向运动相遇两种情形,其主要条件是两物体在相遇处的位置坐标相同.

(1)列出两物体运动的位移方程,注意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利用两物体相遇时必处在同一位置,寻找两物体位移间的关系.

(3)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4)与追及中的解题方法相同

点评:三种解法中,

解法一注重对运动过程的分析,抓住两车间距有极值时速度应相等这一关键条件来求解;

解法二中由位移关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来确定方程中各系数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学物理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解法三通过巧妙地选取参照物,使两车运动的关系变得简明.

说明:本题还可以有多种问法,如“以多大的加速度刹车就可以不相碰?”,“两车距多少米就可以不相碰?”,“货车的速度为多少就可以不相碰?”等,但不管哪一种问法,都离不开“两车速度相等”这个条件.

课题:第二单元力物体的平衡类型:复习课目的要求:通过强化基础训练,内化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等解题思想,以形成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

教具:

过程及内容:

力、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定义中的作用是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

①力的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一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找不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一提到力一定要知道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好物理的功底。

说明:分析力,①首先要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作用对象)

②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

③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②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给予受力物体作用的同时必受受力物体的反作用.即力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我们把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力的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④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其它力作用无关。

⑤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可以用弹簧称测量

第1课

⑥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SI制中:kgm/s2)

意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力的大小为1牛顿.

⑦力的表示方法:三要素表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三要素,称为力的图示.要选择合适的比例(标度),要求严格。说明:改变任一方面作用效果都改变。

力的示意图:若只要求正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受力个数和受力的方向,按大致比例画出力的大小,称为力的示意图.

示意图着重于受力个数和各力的方向画法,不要求作出标度.

⑧力的作用效果①静力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变),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

②动力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改变物体的速度)即是产生加速度

3、力的分类

①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受力分析时一定要分析的力)一定有施、受力物体。

②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下滑力、分力、合力、斥力、吸力、浮力等

③按研究对象分类:内力和外力。

④按作用方式分类: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为场力,即非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为接触力。

说明:性质不同的力可能有相同的效果,效果不同的力也可能是性质相同的。

是牛顿,

二、重力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但它并不就等于地球时物体的引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旋转所需的向心力。由于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很小,所以计算时一般可近似地认为物体重力的大小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其一个分力使得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赤道处较大);另一个力为重力。(在南北两极较大)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②重力的大小与纬度和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重力在不同纬度的地方不同,南北两极较大,赤道处较小。离地面不同高度的地方不同,离地越高的地方越小,

但是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在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附近某一高度的地方,一般认为物体受的重力不变

一个物体受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作用也无关。在超重、矢重和卫星上也还受重力作用,2、大小:G=mg (可以认为牛顿第二定律)

(说明: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状态都无关)此公式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g=9.8 N/kg 可以用

弹簧测力计测量

...

3、方向:竖直向下(说明:不可理解为跟支承面垂直).

不等同于指向地心,只有赤道和两极处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集中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心,即是说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

(2)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随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的不同而不同。

(3)薄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求得.

三、弹力

弹力产生原因:发生形变的物体想要恢复原状而对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1、定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

(即是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与形变恢复方向相同),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上。弹力是法向力,力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具体说来:(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这一点跟绳是不同的。

(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行条件或动力学规律判断. 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这是杆的受力特点。

杆一端受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4、弹力的大小:

①弹簧、橡皮条类:它们的形变可视为弹性形变。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形变关系符合胡克定律遵从胡克定律力F=kX 。

上式中k 叫弹簧劲度系数,单位:N/m ,跟弹簧的材料、粗细,直径及原长都有关系;

X 是弹簧的形变量(拉伸或压缩量)切不可认为是弹簧的原长。

②一根张紧的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③非弹簧类的弹力是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应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牛顿定律)来计算。

重难点突破

一、弹力有无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方向相反,但很多情况接触处的形变不明显,这给判断弹力是否存在带来困难。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1、拆除法

即解除所研究处的接触,看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若不变,则说明无弹力;若改变,则说明有弹力。

2、分析主动力和运动状态是判断弹力有无的金钥匙。

分析主动力就是分析沿弹力所在直线上,除弹力以外其它力的合力。看该合力是否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若不满足,则存在弹力,若满足则不存在弹力。

二、弹力方向判定

1、对于点与面、面与面接触的情形,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垂直。对于接触面是曲面的情况,要先画出通过接触点的切面,弹力就跟切面垂直。

2、对于杆的弹力方向问题,要特别注意不一定沿杆,沿杆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当杆与物体接触处情况不易确定时,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来判断。

三、弹力的计算

弹力是被动力,其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其它力的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所以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非弹簧类弹力的大小计算,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F 合 = 0或F 合 = ma 求解。

四、摩擦力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

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相反。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 m 。

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 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 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

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N

说明:①F

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N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只由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两个因素决定,而动摩擦因数由两接触面材料的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五、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定义: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由于存在有相对的运动趋势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1)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②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

(2)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属于教学难点)

...........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或与运动方和成一夹角。

(3)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4)大小:没有确定的取也值无确定的运算公式,只能在零到最大值之间取值。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 ,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5)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效果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运动。与发生趋势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

说明:

①摩擦力总是起阻碍相对运动的作用,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因为有此时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②绝对不能说: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一个物体滑动另一个物体静止是常见的现象。

③摩擦力和弹力都是接触力,有摩擦力时必定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

④分析摩擦力时“参考系”的选择:条件是相互接触物体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重难点突破

一、正确理解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中的“动”与“静”的含义。

“动”和“静”是指研究对象相对于跟它接触的物体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和静止,所以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静止的,反之,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能是运动的。

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几乎所有的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要比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容易,因而忽视了对滑动摩擦力方向判断方法的深刻理解。

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要确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首先要判断出研究对象跟它接触的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

三、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

判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静摩擦力,确实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静摩擦力是被动出现的,再加上静摩擦力中的“静”字,就更增加了它的隐性。为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几乎所有的参考资料都有给出了“假设法”,目的是想化“静”为“动”,即假设接触面光滑无摩擦力,看研究对象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这种方法对受其它力较少的情况是可以的,但对物体受力较多的情况,这说是一种“中听不中用”的方法了。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分析静摩擦力的有无,判断其方向、计算其大小。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①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分析沿接触面其它力(除静摩擦力)的合力,若合力为零,则静摩擦力不存在,若合力不为零,一定存在静摩擦力,且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合力,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反。

②若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则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及大小。

四、计算摩擦力大小:

首先要弄清要计算的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才可以用F=μF N计算,而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当它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时,取值要由其它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来分析,跟正压力的大小无关。

特别是有些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先动后静或先静后动)时,更要注意两种摩擦力的转化问题。

1、对重力的正确认识;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3、弹簧弹力的计算与应用;

4、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与应用;

5、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与应用

散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2课

一.合力与分力

1、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它的分力是力的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3、共点力:几个力如果作用在物体的同一个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个点,这几个力做共点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分解某个力时,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下面是有确定解的几种常见情况: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有一组解)。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

(3)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有一组解或两组解)。

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代替关系,分解是用分力代换合力;合成则是用合力代换分力

注意:力的合成是唯一的,而力的分解有时不是唯一的。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力的分解才是唯一的: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2、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法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F1,F2的线段作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2)三角形法则:合力和两个分力通过平移,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封闭三角形。这就是三角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F1,F2首尾相接地画出来,把F1,F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

表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的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 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 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F 1与F 2同向时合力最大,F 1与F 2反向时合力最小。

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 F 1-F 2|≤F 合≤(F 1+F 2)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角:

tg =F F F 212sin cos θ

θ+

注意: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②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③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④当F 1、F 2大小一定, θ在0-1800范围内变化时, θ增大, F 减小;θ减小, F 增大。

⑤F 1、F 2垂直 (正交) 时: F 的大小 2221F F F += F 的方向 tan ?=12

F F

⑥当F 1、F 2大小相等,夹角为1200时,合力为F=F 1=F 2 方向与两分力匀为600

(4)三个力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力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0≤F ≤| F 1+F 2+…Fn|

三.力的分解计算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㈠关于力分解的讨论:

(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又知F 1、F 2的方向-------有确定的解

②.又知F 1、F 2大小---------有确定的解

③.又知F 1的大小和方向----有确定的解

④.又知F 1的方向及F 2的大小:当F>F 2>Fsin θ时-----有两组解

当F 2=Fsin θ时-----有一组解

当F 2>F 时-----有确定的解

㈡在实际问题中,分力的求解方法:

①根据力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即使是同一个力,在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果也往往是不同的,按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 ②.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分解图

③.由数学知识进行运算,力学?形和几何?形相似

㈢力分解的解题思路: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然后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转化为一个根据己知边角关系求角的几何问题.

基本思路可以表示为:

实际问题→根据力的作用效果

确定分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

物理抽象作出平行四边形 边角的计算

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用数学计算求分力 重难点突破

一、正确理解合力、分力及二者的关系。

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必须要明确这个合力是虚设的等效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

α F 2

F F 1 θ

合力没有性质可言,也找不到施力物体。反之,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也并非存在。无性质可言,当然也找不到施力物体。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共存,不能既考虑了合力,又考虑分力,这们就增加了力。

2、不要把受力分析与力的分解相混淆,受力分析的对象是某一个物体,分析的力是实际受到的性质力;而力的分解的对象则是某一个力,是用分力代替这个力。

二、合力的取值范围。

1、共点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合≤F1+F2。合力随两力夹角θ的减小而增大。

2、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或者小于分力。

3、共点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是: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用三个力中最大的一个力的值减去其余两个力,其结果为正,则这个正值为三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若结果为零或负,则三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为零。

三、力的分解原则。

如果不加限制,从数学角度来看,将一个力分解答案将无穷多。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样分解一个力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分解力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才有意义:

(1)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分解。(2)按照题设条件或解题实际需要分解。

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法与整体法)、正交分解

一、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1)意义(重要性):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

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解决好力学问题的关键和重要方法,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

(因为:物体受力情况决定了

由受力

物体运动情况);解物理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体现在能否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

把指定的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①选取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某个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原则上使问题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

②隔离物体——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开来,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力的作用。按照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再其他力的顺序进行分析;或先主动力,后被动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分析。

按顺序(重、弹、摩)分析可以防止漏力;分析出的每个力都要能找出施、受力物体(即性质力),这样可防止添力现象。

注意: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分析的力为性质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要分析效果力,如向心力、回复力等。

③画出受力示意图——把物体所受的力一一画在受力图上,并标明各力的方向,注意不要将施出的力画在图上。

还要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对于质点不考虑形变及转动效果,可将各力平移置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

检验:防止错画、漏画、多画力。

④确定方向——即确定坐标系,规定正方向。

⑤列方程——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列出在给定方向上的方程。

第3课

(步骤④⑤是针对某些力是否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增加的)

注意事项:①.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的力

②.对于分析出的每个力,都应该能找出其施力物体.(可以防止添力)

③.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3)判断物体是否受某个力的依据: (三个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是静止,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以上三个判断依据,在实际受力分析时,应用最多的是第③条,尤其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判断主要是从形变和运动状态入手分析。

而对某些特定的性质力如:场力的分析,是从产生的原因即上述第②条进行分析的。

假设法:在未知某力是否存在时,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不存在对物体运动状态是否产生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1)力的产生条件:不同的性质力,产生条件不同,这是最基本的判断.

(2)力的作用效果:有些力产生条件较复杂,方向也隐蔽,根据产生条件难以判断,(如弹、摩)此情况下应根据力

的作用效果去判断是否受某力.

(3)根据力的相互作用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研究对象是否施出某种力来间接判是否受某种力的作用.

(4)检查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是否相符.

在难以确定物体的某些受力情况时,可先根据(或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判定未知力。

注意:①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认为物体所受的力,它们只是一种效果相同的“等效替代”。

②用字母代号标出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而某力的分力只按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一般一标符号。

③基本粒子的重力可忽略,若无特别说明重力是一定存在的。

④弹力与运动状态有关

⑤摩擦力注意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二、隔离法与整体法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在许多问题中可以用整体法比较方便,但整体法不能求解系统的内力。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然后分析周围哪些“物体”对它施加有力的作用,(各是什么性质、大小、方向怎样?)分析出的是性质力,即是分析出的每个力都应该能找到施力物体(防添力)。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场力、后接触力)进行受力分析(防漏力),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

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三、力的正交分解法: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求其合力,可将各个己知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直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用问题的基本方法。

利用力的正交分解法可以求几个已知共点力的合力,它能使不同方向的矢量运算简化为同一直线上的标量运算。一般地,当物体受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时,用正交分解法为好。正交分解的每一个力不一定按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往往按解题需要分解,原则上使更多的力落在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

步骤为:

(1)正交分解

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

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

这样使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变为F x =0; F y =ma y

(2)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 、F 2 、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

F 1分解为F x1和F y1 ; F 2分解为F x2和F y2 ; F 3分解为F x3和F y3 ……然后求这两个方向上的合力,

把复杂的矢量运动转化为相互垂直方向上的代数运算.

则:x 轴上的合力 F x =F x1+F x2+F x3+……

y 轴上的合力F y = F y1+F y2+F y3+……

(3) 合力大小:2y 2x F F F +=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为θ,则tan θ=x y F F

四、图解法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邻边及其夹角跟对角线的长短关系分析力大小变化情况的方法,通常叫图解法。

图解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应用时应该注意正确判断某个分力方向的变化情况及其空间范围。

当合力的大小方向一定,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一定时,用图解法较为简单。

五、三角形法:

合力和两个分力通过平移,构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封闭三角形。

力学?∽几何?求解;用正弦、余弦定理及相似法求解。

2、受力分析的几个步骤.

①灵活选择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根据解题的目的,从体系中隔离出所要研究的某一个物体,或从物体中隔离出某一部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它进行受力分析.

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要与周围环境联系密切并且已知量尽量多;对于较复杂问题,由于物体系各部分相互制约,有时要同

时隔离几个研究对象才能解决问题.究竟怎样选择研究对象要依题意灵活处理.

②对研究对象周围环境进行分析:除了重力外查看哪些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对它有力的作用.凡是直接接触的环境都不能漏掉分析,而不直接接触的环境千万不要考虑进来.然后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力的分析,根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所满足的物理规律,确定它们的存在或大小、方向、作用点.

③审查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平衡态还是加速状态等等,根据它所处的状态有时可以确定某些力是否存在或对某些力的方向作出判断.

④根据上述分析,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把各力的方向、作用点(线)准确地表示出来.

重难点突破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第一步就是选取研究对象。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质点),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质点组)。

1、 隔离法:

将某物体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单独分析该物体所受到的各个力,称为隔离法。

隔离法的原则:

把相连结的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如果要分析的是整体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内力),就要把跟该力有关的某物体隔离出来,当然,对隔离出来的物体而言,它受到的各个力就应视为外力了。

2、整体法:

把相互连结的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从而分析整体外的物体对整体中各个物体的作用力(外力),称为整体法。 整体法的基本原则:

(1)当整体中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加速度不相同的问题,中学阶段不易采用整体法)或都处于平衡状态(即a=0)时,命题要研究的是外力,而非内力时,选整体为研究对象。

(2)整体法要分析的是外力,而不是分析整体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内力)。

(3)整体法的运用原则是先避开次要矛盾(未知的内力)突出主要矛盾(要研究的外力)这们一种辩证的思想。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

对于连结体问题,多数情况即要分析外力,又要分析内力,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先整体(解决外力)后隔离(解决内力)的交叉运用方法,当然个别情况也可先隔离(由已知内力解决未知内力)再整体的相反运用顺序。

二、物体受力分析。

正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是解题的基础,高中物理不的两大主块:力和电都大量涉及到力的问题。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从力产生的原因出发,进行受力分析,一般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主要依据这一点进行分析。

(2)从物体所处的状态(平衡态和非平衡态)入手结合各种力的特点,然后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以上原则以第(2)条为主,同学们要养成“抓状态,用规律”的良好习惯。

三、正交分解。

正交分解法只是一种处理矢量问题的方法,它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分解矢量,而是为了合成矢量,化复杂的矢量运算过程为简单的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过程。

正交分解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其实不在于如何建轴。如果向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解某个力。因为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和运动的独立性原理都要求我们要在不同的方向上单独考虑问题,如:

???==00y

X F F ???==y y x x ma F ma F ????=?=y y x x P I P I 因此同学们要逐渐养成根据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状态,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

一.共点力

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如果这几个力都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能简化成质点的物体受到的力可视为共点力。

二、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状态(或有固定转轴的物体匀速转动). 注意: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最高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共点力的平衡:如果物体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衡。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为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须满足的条件,叫做…

两种平衡状态: 静态平衡v=0;a=0 动态平衡v ≠0;a=0

①瞬时速度为0时,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如:竖直上抛最高点.只有能保持静止状态而加速度也为零才能认为平衡状态. ②.物理学中的“缓慢移动”一般可理解为动态平衡。

三、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即F 合=0 其正交分解式为F 合x =0 ;F 合y =0

第4课

(2)某力与余下其它力的合力平衡(即等值、反向)。

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并作用于同一物体

(要注意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三力平衡:三个力的作用线(或者反向延长线)必交于一个点,且三个力共面.称为汇交共面性。其力大小符合组成三解形规律三个力平移后构成一个首尾相接、封闭的矢量 形;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即是相互平衡)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说明:

①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②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 X合=0,F Y合=0;

求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选对象,画受力图,建坐标,列方程。

四、平衡的临界问题

由某种物理现象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由某种物理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发生转折的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以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某种现象的状态。平衡物体的临界状态是指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将要发生变化的状态。往往利用“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条件。

五、平衡的极值问题

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出遭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

重难点突破

一、平衡条件的运用方法。

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表达“合力为零”,使之具体化的问题。根据物体平衡时,受共点力多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表达方式。

1、物体受两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这两个力必等大反向且在同一直线上。选F1方向为正,则合力为零可表示为F1-F2=0。

2、物体受三个共点力作用而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定跟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合成法)

3、当物体受三个以上共点力平衡时,多数情况下采用正交分解法。即将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的条件,F X=0,F y=0。坐标系的建立应以少分解力,即让较多的力在坐标轴上为原则。

二、画矢量三角形解决动态平衡问题。

另一种平衡是物体受的几个共点力是变化的,但物体总保持平衡即满足合力为零的条件。这种平衡也叫动态平衡。解决这类平衡问题的方法是画出一系列为的矢量三角形,从三角形的边长变化就可定性确定力的变化。

三、平衡物体的临界与极值问题。

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假设推理法,即先假设某种情况成立,然后再根据平衡条件及有关知识进行论证、求解。

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常用解析法,即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求极值或者根据物理临界条件求极值。另外,图解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作出力的矢量图,画出平行四边形或者矢量三角形进行动态分析,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

1、用平衡条件解题的常用方法

(1)力的三角形法

物体受同一平面内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作用平衡时,这三个力的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反之,若三个力矢量箭头首尾相接恰好构成三角形,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利用三角形法,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可求得未知力.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1含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2018届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1) 一、选择题 1.(2017·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如图所示,中间有孔的物块A 套在光滑的竖直杆上,通过滑轮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将物体拉着匀速向上运动,则关于拉力F 以及拉力作用点的移动速度v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不变,v 不变 B .F 增大,v 减小 C .F 增大,v 增大 D .F 增大,v 不变 解析:选B.设绳子与竖直方向上的夹角为θ,因为A 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有:Fcos θ=mg ,因为θ增大,则F 增大,物体A 沿绳子方向上的分速度v 1=vcos θ,因为θ增大,则v 减小,故B 正确,ACD 错误. 2.(2017·重庆市永川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诊断)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撤掉挡板A 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竖直向下 B .图乙中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圆环内径r =1.6 m ,小球沿环的内表面通过最高点的速度可以为2 m/s C .图丙中皮带轮上b 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等于a 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a 点的半径为r ,b 点的半径4r ,c 点的半径为2r) D .图丁中用铁锤水平打击弹簧片后,B 球比A 球先着地 解析:选C.开始小球受重力、弹簧的弹力和支持力处于平衡,重力和弹簧的合力方向与支持力方向相反,撤掉挡板的A 的瞬间,支持力为零,弹簧弹力不变,则弹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与之前支持力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为垂直挡板向下.故A 错误.小球在圆环的最高点的临 界情况是:mg =m v 2r ,解得v =gr =4 m/s ,知最高点的最小速度为4 m/s.故B 错误.a 、c 两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根据a =v 2r ,则a 、c 两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2∶1,b 、c 两点的角速度相等,根据a =rω2,则b 、c 两点的加速度之比为2∶1,可知a 、b 两点的加速度相等.故C 正确.图丁中用铁锤水平打击弹簧片后,A 做平抛运动,B 做自由落体运动,两球同时落地.故D 错误.故选C. 3.如图,在x 轴上方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x 轴下方存在垂直纸面 向外的磁感应强度为B 2 的匀强磁场.一带负电的粒子从原点O 以与x 轴成60°角的方向斜向上射入磁场,且在上方运动半径为R(不计重力),则( ) A .粒子经偏转一定能回到原点O B .粒子在x 轴上方和下方两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2∶1

原子核-高考物理总复习-高考物理总复习讲义

第64讲 原子核 弱项清单,核反应方程的书写没有真正了解衰变的本质特征,核反应方程式书写错误,质 量亏损的方程ΔE =Δmc 2 写错,对核反应中吸能和放能不理解. 知识整合 一、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________放射某些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________.

2.三种射线的实质与对比 3.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________. (2)核电荷数(Z):等于核内____________,也等于核外____________,还等于元素周期表中的____________. (3)核质量数(A):等于核内的________,即________与________之和. (4)原子核通常用A Z X 表示.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________.有放射性的称放射性________. 二、原子核的衰变 1.定义: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________的变化叫原子核的________. 2.分类 (1)α衰变:A Z X →A -4Z -2Y +4 2He ,同时放出γ射线; (2)β衰变:A Z X → A Z +1Y +0 -1e ,同时放出γ射线. 3.半衰期 (1)定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________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2)半衰期的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________决定,跟原子所处的外部条件(如压强、温度等)和化学状态(如单质或化合物)无关.

三、放射性同位素及应用 1.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 2.做示踪原子. 四、核反应 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另一种新核的反应过程. 典型核反应: 1.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为:14 7N+42He→17 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为:94Be+42He→12 6C+10n. 3.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和正电子的核反应方程为:2713Al+42He→3015P+10n,3015P →3014Si+01e. 常见的核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五、核力与结合能 1.核力和结合能 由于原子核中的核子间存在强大的核力,使得原子核成为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中的核子拆散,就得克服核力而做巨大的功,反之,要把核子集合成一个原子核,就要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核是核子结合在一起的,要把它们分开,也需要能量,这就是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越大,结合能越________,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________,也叫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越________,表示原子核子核中核子结合的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2.质能方程 (1)质能方程:________,m是物体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上述表明:物体的质量和能量间有一定联系,即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当物体的能量增加或减小ΔE,它的质量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Δm,ΔE与Δm的关系是________. (2)质量亏损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能量,按上述关系,原子核的质量要________组成原子核的核子总质量,这个质量差异叫质量亏损. 3.获得核能的途径 (1)重核裂变: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为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核的反应过程.重核裂变的同时放出几个________,并释放出大量核能.重核裂变时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临界体积. (2)轻核聚变:某些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要想使氘和氚核合成氦核,必须达到几百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因此聚变反应又叫________. 方法技巧考点1 原子核和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规律及实质 (1)两种衰变的比较

高中物理全套培优讲义

U x 第1讲 运动的描述 质点、参考系 (考纲要求 Ⅰ) 1.质点 (1)定义: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叫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2.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的物体做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取: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 (2)只要是体积很小的物体,就能被看作质点. ( ) (3)参考系必须要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 ) (4)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同一参考系. ( ) 答案 (1)√ (2)× (3)× (4)√ 位移、速度 (考纲要求 Ⅱ)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路程.( ) (2)一个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路程不会大于位移的大小. ( )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 ) (4)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该时刻(或该位置)物体运动的方向.( ) 答案 (1)√ (2)× (3)√ (4)√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讲义

动量 知识网络: 单元切块: 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其中重点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难点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动量及冲量概念; 2.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以及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3.掌握矢量方向的表示方法,会用代数方法研究一维的矢量问题。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动量、冲量的矢量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动量和冲量 1.动量 按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p=mv (1)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状态量,它与时刻相对应。

(2)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 (3)动量的相对性:由于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选取有关,因而动量具有相对性。题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般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2.动量的变化: = ? p-' p p 由于动量为矢量,则求解动量的变化时,其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1)若初末动量在同一直线上,则在选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可化矢量运算为代数运算。 (2)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则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1】一个质量为m=40g的乒乓球自高处落下,以速度v=1m/s碰地,竖直向上弹回,碰撞时间极短,离地的速率为v'=0.5m/s。求在碰撞过程中,乒乓球动量变化为多少? 2.冲量 按定义,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冲量:I=Ft (1)冲量是描述力的时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它与时间相对应。 (2)冲量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不能说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保持不变,那么冲量的方向就和力的方向相同。如果力的方向在不断变化,如绳子拉物体做圆周运动,则绳的拉力在时间t内的冲量,就不能说是力的方向就是冲量的方向。对于方向不断变化的力的冲量,其方向可以通过动量变化的方向间接得出。 (3)高中阶段只要求会用I=Ft计算恒力的冲量。对于变力的冲量,高中阶段只能利用动量定理通过物体的动量变化来求。 (4)要注意的是:冲量和功不同。恒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作功,但一定有冲量。 【例2】质量为m的小球由高为H的光滑固定斜面顶端无初速滑到底端过程中,重力、弹力、合力的冲量各是多大? m 点评:特别要注意,该过程中弹力虽然不做功,但对物体有冲量。 二、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既I=Δp (1)动量定理表明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量度。这里所说的冲量必须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或者说是物体所受各外力冲量的矢量和)。

学而思高一物理讲义

第一讲直线运动4级公式法运动学计算 循序渐进:阶梯成长体系 本讲难度:★★★★☆ 高考难度:★★★☆☆ 直击高考:高考考点分值 高考比重平均0~6分 高考初级考点(概念层面)物理抽象概念应用 高考中级考点(间接考察)运动学基本公式 高考高级考点(综合考察)运动状态分析 高考考题20062007200820092010 例题18 画龙点睛:重点中学试题 1.(09北京四中期中) 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答案】C D

知识点睛 一、知识网络图 二、 例题精讲 概念纠错题 机械运动 【例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有() A.人体心脏的跳动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小提琴琴弦的颤动D.电视信号的发送【答案】D 质点 【例2】在下列各运动的物体中,可视为质点的有()A.汽车的后轮,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 B.沿斜槽下滑的小钢球,研究它沿斜槽下滑的速度

C.人造卫星,研究它绕地球的转动 D.海平面上的木箱,研究它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先滑动还是先滚动 【解析】A与汽车的结构形状有关不能看成质点,D与木箱的结构有关,因为判断滚动要考虑杠杆因素【答案】B C 匀速与匀变速 【例3】下列运动中,最接近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匀速转动的旋转餐厅 B.公共汽车在两个车站间的直线运动 C.国庆阅兵时军人正步走过主席台 D.跳伞运动员从静止在空中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后的落体运动 【答案】C 【例4】速度及加速度的定义是运用了() A.控制变量法B.建立物理模型法C.等效替代法D.比值法 【答案】D 【例5】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位移内速度的变化相同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答案】B 【例6】关于加速度和速度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 B.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大,表示了速度变化快 C.加速度的正负表示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D.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增大 【解析】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B对,加速度越来越大时,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快,但速度不一定越来越大,A错;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与速度是否同向,若同向则物体做加速运动,D对. 【答案】B D 概念应用题 参考系 【例7】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在很快移动这是因为此时我们选择了为参考系的缘故,而此时必须是有风的夜晚,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答案】浮云、浮云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高考物理通用版第二轮复习讲义(精华版) 第1讲 | 应用“三类典型运动”破解电磁场计算题 ┄┄┄┄┄┄┄┄┄┄┄┄┄┄┄┄┄┄┄┄┄┄┄┄┄┄┄┄┄┄┄┄┄┄┄┄┄┄┄ 命题点(一)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 [研一题]———————————————————————————————— 如图所示,金属丝发射出的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与重力均忽略不计)被加速后从金属板的小孔穿出进入偏转电场(小孔与上、下极板间的距离相等)。已知偏转电场两极板间距离为d ,当加速电压为U 1、偏转电压为U 2时,电子恰好打在下极板的右边缘M 点,现将偏转电场的下极板向下平移d 2 。 (1)如何只改变加速电压U 1,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如何只改变偏转电压U 2,使电子仍打在下极板的M 点? [解析] (1)设移动下极板前后偏转电场的电场强度分别为E 和E ′,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加速电压改变前后,电子穿出小孔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0、v 1 因偏转电压不变,所以有Ed =E ′·3 2d , 即E ′=2 3 E

由qE =ma 及qE ′=ma ′知a ′=2 3 a 设极板长度为L ,则d =12a ′????L 2v 12,d 2=12a ????L v 02,解得v 12=v 0 2 12 在加速电场中由动能定理知 eU 1=12m v 02,eU 1′=1 2m v 12 解得U 1′= U 112,即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 ,才能使电子打在下极板的中点。 (2)因电子在偏转电场中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时间t 相等,设极板移动前后,电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则有 d 2=12a 1t 2,d =1 2a 2t 2, 即a 2=2a 1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 1=eU 2 md ,a 2=eU 2′m ·32 d 解得U 2′=3U 2,即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才能使电子仍打在M 点。 [答案] (1)加速电压应减为原来的1 12,即U 112 (2)偏转电压变为原来的3倍,即3U 2 [悟一法]———————————————————————————————— 带电粒子(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的解题流程 [通一类]———————————————————————————————— (2017·全国卷Ⅰ)真空中存在电场强度大小为E 1的匀强电场,一带电油滴在该电场中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 0。在油滴处于位置A 时,将电场强度的大小突然增大到某值,但保持其方向不变。持续一段时间t 1后,又突然将电场反向,但保持其大小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2014高考物理(人教)一轮复习讲义第1讲牛顿第一定律

第1讲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观点如下: (1)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2)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理想实验得出). (3)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4)牛顿: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三、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2012·北京东城统一检测)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解析: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观点错误,A 项说法错误;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分析并推理,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B项说法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C项说法正确;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并通过科学推理,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D项说法正确. 答案: A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B.物体运动时惯性小,静止时惯性大 C.有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两个物体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惯性大小相等 解析: 3.伽利略用两个对接的斜面,一个斜面固定,让小球从固定斜面上滚下,又滚上另一个倾角可以改变的斜面,斜面倾角逐渐改变至零,如图所示.伽利略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 ) A.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运动到与释放时相同的高度 B.如果没有摩擦,物体运动时机械能守恒 C.维持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 D.如果物体不受到力,就不会运动 解析: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小球从两个对接的斜面中的固定斜面滚下后将滚上

2018年高考物理选做题辅导讲义

高考物理复习选做题辅导讲义

3.(1)(6分)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t 时刻的波形图象如图26所示,已知该波的周期为T ,a 、b 、c 、d 为沿波传播方向上的四个质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t+2T 时,质点d 的速度为零 B .从t 到t+3T 的时间间隔内,质点c 通过的路程为24cm C .t 时刻后,质点a 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 D .从t 时刻起,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a 、b 、c 、d 四个质点沿x 轴通过的路程均为一个波长 (2)(9分)如图27所示,用折射率n=的透明材料制成的一块柱体形棱镜的水平截面图,FD 为圆周,圆心为O ,OD=2AD=R,光线沿半径方向与BF 成30°夹角入射,最后从AB 面射出。 ①求出射光线与AB 面的夹角为多少? ②光在棱镜中传播所用的时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 (1)AB (2)由题意sinC=,----- 1分则C=45° ----- 1分 由图可知入射角为600>450,光线在BF 面恰好发生全反射, 设光线在AB 面的折射角为θ1,入射角为θ2=90°﹣600=300, ----- 1分 则n= ----- 1分 θ1=45°, 出射光线与AB 面的夹角为45° ----- 1分 ②由几何 S= R +O COS R 302, ----- 1分 n C V ----- 1分

E .当该波传播中遇到尺寸为3m 的障碍物,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2)(10分)如图所示,半圆玻璃砖的半径R=1Ocm ,折射率n=3;,直径AB 与屏幕垂直并接触于A 点,激光α以入射角i=300从真空射向半圆玻璃砖的圆心O ,在屏幕MN 上出现两个光斑.已知真空中该激光波长λ0= 650nm ,真空中光速c=3.O×l08m/s.求: (i)该激光在玻璃砖中的波长λ; ( ii)屏MN 上两光斑间的距离. (1)ABE (2)光由真空进入玻璃砖频率不变,设光在玻璃砖中的波长为λ,速度为v λλv c =0 n=v c 代入数据解得:λ=3 3650nm=375nm (ⅱ)画出如图光路图

高考物理讲义选修3-5第2讲:碰撞 (学生版)

碰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理解常见的碰撞模型。 2.学会用动量守恒能量守恒解决相关问题。 1.碰撞 (1)碰撞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现象. (2)在碰撞现象中,一般都满足内力远大于外力,可认为相互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 (3)根据碰撞过程中系统总动能的变化情况,可将碰撞分为几类: ①弹性碰撞:总动能没有损失或总动能损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此碰撞称为弹性碰撞.可使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帮助计算. 如: 若一个运动的球1m 与一个静止的球2m 碰撞,则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121 112m m v v m m -'=+,1 2112 2m v v m m '=+ ②一般碰撞:碰撞结束后,动能有部分损失. ③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碰后粘合在一起,这种碰撞损失动能最多. (4)判断碰撞过程是否存在的依据 ①动量守恒

②机械能不增加(动能不增加):k1k2k1k2E E E E ''++≥或2222 1212 1212 2222p p p p m m m m ++ ≥ ③速度要合理:碰前两物体同向,则v v 后前>,并且碰撞后,原来在前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并有v v ''后前 ≥;两物体相向运动,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可能都不改变.(v 后为在后方的物体速度,v 前为在前方的物体速度) (5)常见模型 ①“速度交换”模型:质量相同的两球发生弹性正碰.若10v v =,20v =,则有12 00,v v v ''==. ②“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两球正碰后粘在一起运动.若10v v =,20v =,则有1 012 m v v m m = +共, 动能损失最大,22 k 101211()22E m v m m v ?=-+共 . ③“弹性碰撞”模型:若102,0v v v ==,则有121 012m m v v m m -'=+,1 2012 2m v v m m '=+. 2.反冲 (1)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 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 (2)在反冲现象中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 ①质量为M 的物体以对地速度v 抛出其本身的一部分,若该部分质量为m ,则剩余部分对地反冲速度为:m v v M m '= -. ②反冲运动中的已知条件常常是物体的相对速度,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将相对速度转换为绝对速度(一般为对地速度). (3)反冲现象中往往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3.爆炸 (1)爆炸过程中,内力远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 (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 4. 人船模型 (1)移动距离问题分析 ①若一个原来静止的系统的一部分发生运动,则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部分将向相反方向运动. 11220m v m v -=,则2 121 m v v m = 经过时间的积累,运动的两部分经过了一段距离,同样的,有2 121 m x x m = . ②当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而仅涉及位移而不涉及速度时,通常可用平均动量求解.解此类题通常要画出反映位移关系的草图. (2)人船模型中,人的位移与船的位移分别为 M l L M m = +船人人船,m l L M m =+人 船人 船,其中L 是人和船的相对位移.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讲义(1) 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班级学号姓名 高考考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Ⅰ)路程和位移时间和时刻(Ⅰ)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速率(Ⅰ)加速度(Ⅱ) 考点说明:非惯性参考系不作要求 [典例分析] 例1.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很小的物体可看成质点B.体积很小的物体可看成质点 C.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可看成质点D.乒乓球在研究其旋转方向时不能看成质点E.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可以看成质点 例2.甲、乙、丙三物同时、同地出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则在20 s 时间内 (1)它们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 (2)它们的平均速率大小关系是() A.v甲=v乙=v丙B.v甲>v乙>v丙 C.v甲>v乙=v丙D.v甲> v丙>v乙 例3.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D.不能确定 例4.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存在的是()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速度变化的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例5.甲、乙、丙三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上升 C.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以上说法均不对

学而思高一物理讲义

第一讲直线运动4级公式法运动学计算循序渐进:阶梯成长体系 本讲难度:★★★★☆ 高考难度:★★★☆☆ 高考比重平均0~6分 高考初级考点(概念层面)物理抽象概念应用 高考中级考点(间接考察)运动学基本公式 高考高级考点(综合考察)运动状态分析 高考考题20062007200820092010 例题18 画龙点睛:重点中学试题 1.(09北京四中期中) 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答案】C D 知识点睛 一、知识网络图

二、 例题精讲 概念纠错题 机械运动 【例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有() A.人体心脏的跳动 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小提琴琴弦的颤动 D.电视信号的发送 【答案】D 质点 【例2】在下列各运动的物体中,可视为质点的有() A.汽车的后轮,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 B.沿斜槽下滑的小钢球,研究它沿斜槽下滑的速度 C.人造卫星,研究它绕地球的转动 D.海平面上的木箱,研究它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先滑动还是先滚动 【解析】A与汽车的结构形状有关不能看成质点,D与木箱的结构有关,因为判断滚动要考虑杠杆因素

匀速与匀变速 【例3】下列运动中,最接近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匀速转动的旋转餐厅 B.公共汽车在两个车站间的直线运动 C.国庆阅兵时军人正步走过主席台 D.跳伞运动员从静止在空中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后的落体运动 【答案】C 【例4】速度及加速度的定义是运用了() A.控制变量法 B.建立物理模型法 C.等效替代法 D.比值法 【答案】D 【例5】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位移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答案】B 【例6】关于加速度和速度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 B.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大,表示了速度变化快 C.加速度的正负表示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D.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增大【解析】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B对,加速度越来越大时,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快,但速度不一定越来越大,A错;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 的方向,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与速度是否同向,若同向则物体做加速运 动,D对. 【答案】B D 概念应用题 参考系 【例7】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在很快移动这是因为此时我们选择了为参考系的缘故,而此时必须是 有风的夜晚,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答案】浮云、浮云 路程和位移 【例8】若规定向东方向为位移的正方向,今有一个皮球停在水平面上某处,轻轻踢它一脚,使它向东做直线运动,经5m时与墙相碰后又向西做直线运动,经7 m而停下.则上述过程中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 A.12m;2m B.12m;2m -;2m D.2m;2m - C.2m

学而思高一物理讲义.docx

第一讲直线运动 4 级公式法运动学计算循序渐进:阶梯成长体系 本讲难度:★★★★☆ 高考难度:★★★☆☆ 直击高考:高考考点分值 高考比重平均 0~6 分 高考初级考点(概念层面)物理抽象概念应用 高考中级考点(间接考察)运动学基本公式 高考高级考点(综合考察)运动状态分析 高考考题20062007200820092010 例题 18 画龙点睛:重点中学试题 1.(09北京四中期中) 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速度恒定,加速度为零 【答案】 CD 知识点睛 一、知识网络图

二、 例题精讲 概念纠错题 机械运动 【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有() A.人体心脏的跳动B.地球绕太阳公转 C.小提琴琴弦的颤动D.电视信号的发送 【答案】 D 质点 【例 2】在下列各运动的物体中,可视为质点的有() A.汽车的后轮,研究汽车牵引力的来源 B.沿斜槽下滑的小钢球,研究它沿斜槽下滑的速度 C.人造卫星,研究它绕地球的转动 D.海平面上的木箱,研究它在水平力作用下是先滑动还是先滚动 【解析】A 与汽车的结构形状有关不能看成质点, D 与木箱的结构有关,因为判断滚动要考虑杠杆因素

匀速与匀变速 【例 3】下列运动中,最接近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匀速转动的旋转餐厅 B.公共汽车在两个车站间的直线运动 C.国庆阅兵时军人正步走过主席台 D.跳伞运动员从静止在空中的直升飞机上跳下后的落体运动 【答案】【例 4】C 速度及加速度的定义是运用了() A.控制变量法B.建立物理模型法C.等效替代法D.比值 法 【答案】 D 【例 5】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位移内速度的变化相同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答案】 B 【例 6】关于加速度和速度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越来越大,则速度越来越大 B.运动的物体加速度大,表示了速度变化快 C.加速度的正负表示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D.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增大 【解析】加速度是表征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B 对,加速度越来越大时,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快,但速度不一定越来越大,A 错;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方 向,加速度的正负表示加速度与速度是否同向,若同向则物体做加速运动,D 对. 【答案】 BD 概念应用题 参考系 【例 7】在无云的夜晚,看到月亮停在天空不动;而在有浮云的夜晚,却感到月亮在很快移动这是因为此时我们选择了为参考系的缘故,而此时必须是 有风的夜晚,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答案】浮云、浮云 路程和位移 【例 8】若规定向东方向为位移的正方向,今有一个皮球停在水平面上某处,轻轻踢它一脚,使它向东做直线运动,经5m时与墙相碰后又向西做直线运动,经7 m而停下.则上述过程中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 A.12m;2m B.12m;2m C.2m;2m D.2m;2m

高考物理模块整合讲义

模块整合

一、动量守恒定律解题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特点 (1)矢量性: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均具有矢量性. (2)广泛性:动量守恒定律,不仅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还适用于高速、微观的粒子. (3)综合性: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问题一起组成力学综合题,和电场、磁场、核反应结合成力电综合题. 2.由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构成的系统,题目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往往较多且较为复杂,因此首先必须明确选哪些物体为一系统,在哪个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或数学公式把物理过程、物理条件表达出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模型,如人船模型、碰撞模型、子弹打击木块及物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模型,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实际问题抽象简化的能力. 3.碰撞问题是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重头戏,既有定量计算的难题,也有定性分析判断的活题.要牢固掌握两球碰撞后可能状态判断的依据,即:(1)碰撞前后应符合系统动量守恒.(2)碰撞后的总动能应不大于碰撞前的总动能.(3)所给碰撞后两球的位置和状态应符合实际.如:后球不应超越前球;两球动量的变化(含方向)应符合作用规律等.对导出式E k=要能够熟练地应用.

[例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1的小物块A从距水平面高为h的光滑弯曲坡道顶端由静止 滑下,然后进入水平面上的滑道(它与弯曲坡道相切).为使A制动,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左端的墙壁上M处,另一端与质量为m2的挡板B相连,整个弹簧处于水平, 当弹簧处于原长时,B恰好位于滑道上的O点,已知A与B碰撞时间极短,碰后一起共同压缩弹簧(但不粘连),最大压缩量为d,在水平面的OM段A、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ON段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求: (1)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的瞬时速率v; (2)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性势能E p; (3)若物体A能反弹回坡道上,求反弹的最大高度H. [解析](1)A下降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2)A、B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设碰后速度为v1 m1v=(m1+m2)v1③ A、B压缩弹簧过程中,由功能关系 μ(m1+m2)gd+E p=(m1+m2)④ 解③④可得:E p=-μ(m1+m2)gd.⑤

讲义高考高中物理力学受力分析专题

~ 顺口溜:认准对象画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判断有无摩擦力,施力不画画受力;多漏错假要分清,作图认真要仔细。 (一)受力分析 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是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 须掌握的基本功. 如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呢?主要依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有多少个物体接触)和运动状态着手,分析它与所处环境的其它物体的相互联系; 一般采取以下的步骤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然后找出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产生作用. 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不要找该物体施于其它物体的力,譬如所研究的物体叫A,那么就应该找出“甲对A”和“乙对A”及“丙对A”的力……而“A对甲”或“A对乙”等的力就不是A所受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要养成按步骤分析的习惯. 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 次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绕研究对象逆时针(或顺时针)观察一周,看对象跟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 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场力. 顺口溜:一重、二弹、三摩擦、再其它。 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初学者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是“少力”就是“多力”,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加的力。 (2) 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这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检查一下画出的每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特别是检查一下分析的结果,能否使对象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相一致,否则,必然发生了多力或漏力现

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含解析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2018届高考物理课外辅导讲义(9) 多项选择你能过关吗? .(2017·广东省深圳市高三2月第一次调研)如图甲所示,质量m =1 kg 、初速度v 0=6 m/s 的物块受水平向左的恒力F 作用,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从O 点开始向右运动,O 点为坐标原点,整个运动过程中物块速率的平方随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g =10 m/s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2 s 时物块速度为零 B .t =3 s 时物块回到O 点 C .恒力F 大小为2 N D .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解析:选ACD.通过图象可知,物块在恒力F 作用下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恒力F 反向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图线求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恒力F 和摩擦力的大小. 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v 2 02x 1=362×6 m/s 2=3 m/s 2,物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 时间为:t 2=v 0a 1=63 s =2 s ,故A 正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v′2 2×x 2=162×8 m/s 2 =1 m/s 2 ,反向加速到出发点的时间t′= 2x 1 a 2=2×6 1 s =2 3 s ,故B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2,F -f =ma 2,联立两式解得F =2 N ,f =1 N ,则动摩擦因数为μ= f mg =1 10 =0.1,故C 、D 正确. 一、选择题 1.(2017·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命制高三第二次模拟)用一根绳子竖直向上拉一个物块,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绳子拉力的功率按如图所示规律变化,已知物块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0~t 0时间内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0时刻后功率保持不变,t 1时刻物块达到最大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块始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0~t 0时间内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P 0 mt 0 C .t 0时刻物块的速度大小为 P 0 mg D .0~t 1时间内物块上升的高度为P 0mg ? ????t 1-t 02-P 2 2m 2g 3 解析:选D.t 0时刻以后,功率保持不变,结合P =Fv 分析牵引力的变化,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加速度的变化.根据P =Fv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P-t 的关系式,结合图线的斜率求出加速

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高考物理总复习讲义

第16讲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弱项清单,1.不能正确理解开普勒第二定律; 2.混淆动能和总能量的概念; 3.不能将太阳系内的常见情景迁移到其他星系. 知识整合 一、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又称轨道定律.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称面积定律. 3.开普勒第三定律又称周期定律.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4.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卫星的运动.研究行星运动时,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k与________有关;研究月球、人造地球卫星运动时,k与____________有关. 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其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___.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证明了天体运动和地面上运动遵守共同的力学原理,实现了天地间力学的大综合,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 2.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正确性,并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定量计算,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密度 若已知一个近地卫星(离地高度忽略,运动半径等于地球半径R)的运行周期是T. 有: G Mm R2 = 4π2mR T2 ,解得地球质量为____________;由于地球的体积为V= 4 3 πR3,可以计算地 球的密度为:____________.当然同样的道理可以根据某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计算太阳的质量. 方法技巧考点1 开普勒定律的应用 1.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是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总结,实践表明该定律也适应于其他环绕天体,如月球或其他卫星绕行星运动. 2.开普勒第二定律与第三定律的区别:前者揭示了同一行星在距太阳不同距离时运动的快慢,后者揭示了不同行星运动快慢的规律. 【典型例题1】下列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典型例题2】(17年镇江模拟)飞船沿半径为R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某点A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如图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0,求飞船由A点运动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 1.如图是行星m绕恒星M运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率最大点是B点 B.速率最小点是C点 C.m从A点运动到B点做减速运动 D.m从A点运动到B点做加速运动 考点2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F表现为两个效果:一是重力mg,二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F向,如图所示.

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考点知识梳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 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 为惯性定律.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或状态的性质. 2.量度: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小的物体惯性小. 3.表现: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体受到外力 作用时,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 4.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思考:惯性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有关吗 三、牛顿第三定律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这个物体也施加了力. 2.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3.表达式:F=-F′. 规律方法探究 要点一历史上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认识 例1.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牛顿等许许多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选项中符合他们观点的是( ) A.人在沿直线加速前进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后,将落在起跳点的后方 B.两匹马拉车比一匹马拉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则速度就越大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较轻的物体下落较慢 D.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 态” 跟踪训练1.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 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要点二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例2.(1)某人乘坐列车时发现,车厢的双层玻璃窗内积水了.列车进站过程中,他发现水面的形状是下图中的( ) (2)若列车正在出站,则水面的形状与哪个选项一致 (3)若水面形状与选项A中相同,说明列车的运动状态是 怎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