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SG07-2019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

TSG07-2019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

TSG07-2019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
TSG07-2019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

压力容器

程序文件汇编

1

程序文件目录

1、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XX/BG-C01-2019 (1)

2、工艺控制程序 XX/JS-C02-2019 (13)

3、材料与零部件控制程序 XX/ZL-C03-2019 (21)

4、标记管理程序 XX/ZL-C04-2019 (29)

5、合格供方评定与管理程序 XX/ZL-C05-2019 (41)

6、理化控制程序 XX/ZL-C06-2019 (48)

7、不合格品(项)控制程序 XX/ZL-C07-2019 (53)

8、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XX/ZL-C08-2019 (58)

9、无损检测控制程序 XX/ZL-C09-2019 (62)

10、焊材控制程度 XX/HC-C10-2019. (67)

11、焊接控制程序 XX/HJ-C11-2019 (71)

12、热处理控制程序 XX/DR-C12-2019 (80)

13、检验与试验控制程序 XX/ZL-C13-2019 (87)

14、设备控制程序 XX/SB-C14-2019 (101)

15、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程序 XX/ZL-C15-2019 (104)

16、分包控制程序 XX/ZL-C16-2019 (109)

17、合同控制程序 XX/YX-C17-2019 (112)

18、其他过程控制程序 XX/ZL-C18-2019 (115)

19、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XX/ZL-C19-2019 (117)

20、图样审核程序 XX/JS-C20-2019 (121)

21、人员培训、考核和管理程序 XX/BG-C21-2019 (124)

22、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XX/ZL-C22-2019 (129)

23、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XX/ZL-C23-2019 (132)

24、用户服务管理制度 XX/YX-C24-2019 (135)

25、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XX/ZL-C25-2019 (138)

26、竣工图管理制度 XX/JS-C26-2019 (142)

27、产品出厂文件管理制度 XX/ZL-C27-2019 (144)

28、产品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XX/BG-C28-2019 (146)

2

1 总则

通过对质量文件与记录的有效控制,确保所使用的文件和记录及外来文件(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外来图样等)一致、完整、清晰、适用和持有相应的有效版本。使压力容器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现场组焊质量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及用户的要求,并对其正确性、真实性提供证据,以实现可追溯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质量保证体系过程有关的质量文件及质量记录的控制,包括外来文件。

3 职责

3.1 技术部:负责外来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及法规的识别、发放及作废回收等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法规的控制情况。负责外来文件中外来图样、用户技术条件及公司技术类文件(设计文件等)和相关资料、产品设计档案、焊工培训、考试、焊工业绩档案管理。

3.2 公司办:负责产品质量档案及技术标准,规范、法规的归档管理工作。

3.3 生产部:负责工装及台账管理。

3.3 质量部:负责质保手册、程序文件、与制造有关的文件标识、发放、更改、回收和作废、产品质量档案、出厂技术文件及产品质量记录的控制。

3.4 营销部:负责压力容器产品订货合同及产品销售档案的归口管理工作。

3.5 各部门:负责各自归口范围内的质量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4 文件和记录控制

文件和记录控制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及时收回并销毁作废文件,防止误用;对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做出标识。

4.1 文件分“受控”和“非受控”文件,同一受控文件有不同的“受控编号”。

4.2 受控文件的类型

4.2.1质量体系文件

(1)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手册》(第一层次,纲领性文件)

(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第二层次,程序性文件)

(3)通用工艺(作业规程、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报告(第三层次,操作性文件)

3

4 2.2外来文件

(1)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顾客提供的设计文件、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等;

(3)分供方产品质量证明、监督检验报告、资格证明文件等。

4.2.3其他需管理的文件

确保过程有效地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如本公司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产品质量文件等;

4.3 质量体系文件的控制

4.3.1编制、审核、批准

4.3.1.l 质保手册由质保工程师组织,质量部具体负责组织编制,经与质保体系有关职能部门或人员会签后,质保工程师审核,总经理批准颁布实施。

4.3.1.2 程序文件由质保工程师组织,由质保体系各专业责任工程师编制,经质保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3.2标识、发放

4.3.2.1 质保手册和程序文件在发放前,由质量部在相应文件封面受控状态栏作出“■受控”标识,并对其进行“受控”编号,发放时做好对应登记建帐。

4.3.2.2 质保手册的“非受控”文本,由质量部在相应文件封面受控状态栏作出“■非受控”标识,由质量部建帐发放。

4.3.2.3 质保手册和程序文件在发放前,质量部应对发放范围、印数进行确认,质保工程师审批。

4.3.2.4 质量部按质保工程师审核确认的发放范围进行发放,并填写《文件发放登记表》交领用人签字或(签章)。

4.3.3评审与更新

质保手册、程序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如因机构变化、产品或工作流程变化、法律法规标准修订等情况时,应对原文件进行评审。公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文件作出是否需要修订、换版的决定,使质量体系文件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评审记录由质量部整理保存。

4

4.3.3.1 当评审决定需修订时,文件的主管部门应填写《文件变更申请单》,经审批同意后对文件进行修订,修订的起草、审核、批准按本程序4.3.1条规定执行。

4.3.3.2 修订的内容以《文件修改单》的形式通知到文件的使用者。《文件修改单》的编号与原文件的编号相同,发放时登记建帐。

4.3.4换版与作废

4.3.4.1 当评审做出需换版时,文件换版的起草、审核、批准、发放按本程序4.3.1条规定执行。

4.3.4.2 文件换版后,质量部在发放新版文件的同时,应收回作废的文件并填写《文件回收记录表》。经质保工程师审批后,由质量部集中销毁,不得将作废文件留作他用。

4.3.4.3 少量作为资料保留的文件应加盖红色“作废”标识,方可留用,并由质量部妥善保管。工作现场不得使用作废的文件。

4.3.5质保手册、程序文件在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信息由质量部负责收集、分类、传递及保存等管理工作。

4.4 作业性文件的控制

4.4.1作业性文件的编制、审核与批准

作业性文件由车间或各职能部门组织编写,专业责任师审核,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4.4.2作业性文件的标识和发放

作业性文件由文件管理部门在相应文件封面受控状态栏作出“■受控”标识,并对其进行“受控”编号。文件发放前,应由主管领导审批确认发放范围。

4.4.3作业性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文件的管理部门,根据需要进行评审和更新。文件实施中的信息由文件管理部门负责收集,与质保手册、程序文件有关的信息报质量部。

4.4.4作业性文件如需修订或换版可参照本程序4.3.1条规定进行。

4.4.5当相关作业性文件修订或换版后,在换发新版文本时,应参照本程序4.3.5条的规定进行管理。

4.5 外来文件的控制

4.5.1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的控制

5

4.5.1.1 技术部根据公司产品特点和要求,对与压力容器质保体系及产品有关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识别,并确认其适用性;标准室保存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正式版本。

4.5.1.2 技术部将确认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编排出目录,并定期向有关部门发布。

4.5.1.3 技术部将相关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登记建帐:发放时统一编号,并加盖“技术部”印章,作为“受控”标识。领用人要在《文件发放登记表>上签名后领取。收回时应注销发放帐,同时建立入库帐。

4.5.1.4 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出现变更后,技术部应负责将变更内容或新版文件通知或发放到使用者。公司办还应有文件发布信息的可靠来源,以便及时掌握文件的发布或换版信息。

4.5.1.5 当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修订或换版后,在换发新版文本时,应参照本程序4.3.5条的规定进行管理。

4.5.1.6 当标准、规范等资料不能满足使用份数的要求时,可以复印或复制,但必须经过公司技术中心主管领导审批。复印或复制的技术标准规范,按本程序4.5.1-3和4.5.1_4条的规定进行管理。

4.5.2顾客提供的设计文件、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的控制

4.5.2.1 顾客提供的设计文件、设计文件鉴定报告、型式试验报告由营销部接收后,登记编号发放至技术部;

4.5.2.2 技术部对上述文件按《设计控制》规定执行。

4.5.3分供方产品质量证明、监督检验报告、资格证明文件的控制

4.5.3.1 采购产品的产品质量证明、监督检验报告、资格证明文件由供应部负责收集;

4.5.3.2 外协产品的产品质量证明、监督检验报告、资格证明文件由生产部负责收集;

4.5.3.3 产品质量证明和监督检验报告经收集部门登记后,交质量部审核并归入产品质量档案;

4.5.3.4 资格证明文件经收集部门登记后交质量部;质量部按《合格供方评定与管理程序》规定执行。

6

4.6 其他需控制的文件

4.6.1本公司设计文件由设计人员制定,设计文件的审核、批准、发放、使用、控制、归档按《设计控制》规定执行;

4.6.2工艺文件由产品主管工艺人员制定,工艺文件的审核、批准、发放、使用、控制、归档按《工艺控制》规定执行;

4.6.3产品质量文件由产品主管检验师制定,检验文件的审核、批准、控制、归档按《检验控制》规定执行;

4.7 文件的管理

4.7.1本公司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相关部门、人员及场所不得使用“非受控”文本的文件。

4.7.2当使用人的文件破损严重,影响使用时,应到文件发放部门办理更换手续,交回破损文件,补发新文件。新文件的编号仍沿用原文件的编号。

4.7.3当使用人将文件丢失后,应办理领用手续,但必须对领用原因作出说明。文件发放部门在补发文件时,应给与新的受控编号,并注明丢失文件的受控编号作废,必要时将作废文件编号通知各部门,防止误用。

4.7.4当文件的使用者离开公司时,应收回其持有的文件,并填写《文件回收记录表》。

4.7.5文件的使用、管理部门应建立受控文件清单,记录文件的名称、编号、版本、发布日期。

4.7.6需临时借阅文件和资料的人员,应填写《借阅单》,并经文件发放部门按有关规定批准后,方可借阅。借阅者应在指定的时间内归还借阅的文件,到期不还由文件发放部门收回。原版文件一律不外借,以防文件丢失或损坏。

4.8 文件的复制

文件需要复制,应由文件管理人员续编新的文件受控号后按规定下发,并同正式文件一样进行管理控制。

4.9 保管期限

文件经批准后,原版文件由文件发放部门保管,保存期至少五年,或按规定的保存期保存。

7

4.10为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对制定的质保体系文件应编号管理,文件编号按本程序第5条规定进行,对未发放的文件,管理部门应分类整理,妥善保管,保管要做到防火、防潮、防腐、防晒、防虫和防尘等。

4.11保管设施

文件管理人员应将所保管的文件分类放置,存放于资料袋内或文件柜内,防止丢失。

5 文件的编号

公司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号由质量部统一编号,使之具有唯一性。

5.1文件种类代号

质量保证手册(制造):QA 压力容器程序文件(制造):QB

质量保证手册(设计):SJQA

技术文件:JS

管理文件:G

质量文件:ZJ

记录表格:FR

5.2文件编号构成方法

(1)制造质保手册编号:XX/QA-2019

(2)设计质保手册编号:XX/SJQA-2019

(3)记录表格编号方法:

FR-QP△△△—△△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01,02,…)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顺序号

(4) 控制程序类指导性文件编号方法:

XX/□□— C△△—☆☆☆☆

年号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01,02,03…)

公司/部门代码

部门代码:为各系统简称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缩写,如:质量部(ZL)、

焊接(HJ)

(5)管理类指导性文件编号方法:

8

XX/ □□一G△△一☆☆☆☆

年号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01,02,03…)

公司/部门代码

部门代码:为各部门简称的汉语拼音大写字母缩写,如:质量部(ZL)、

焊接(HJ)

(6)技术类指导性文件编号方法:

XX/□□-JS△△一☆☆☆☆

年号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01,02,03…)

公司/部门代码

(7)版本号:

□ / △

序号(修改次数,阿拉伯数字排序,如0,1,2,3)

版本(版次变化,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

6 记录控制

6.1对记录的格式、标识、传递、贮存、检索、保护、保存期限和处置进行有效控制,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实施部门、人员及场所使用相关记录表格为有效版本,为产品符合要求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客观证据,以实现压力容器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6.1.1质量记录的范围

质量记录的范围包括:公司压力容器制造、安装、维修改造过程形成的记录。

6.1.2质量记录表格的编制、审核、批准、发布

6.1.2.1质量记录表格由公司质量保证体系实施部门依据质保手册、程序文件及有关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等要求进行编制,相关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审核后,由质保工程师批准。

6.1.2.2经质保工程师批准的质量记录表格由质量部统一进行编号后发布实施。

6.1.2.3质量记录表格需要修订、更改时,由相关部门填写《文件变更申请表》提出修订、更改申请,经审核批准后进行修改。

9

6.1.2.4修订、更改后的质量记录表格的审核、批准、发布按上述程序进行。

6.1.3记录的填写

6.1.3.1作为证据的记录,应及时、清楚的记录,且记录的填写内容应真实有效。

(1)质量记录表填写时,不允许空项。表上的空项作为漏项处理,能填的项目应填全,不能填的项目用“/”表示或填写“无”,定量的项目,按量值要求填写。

(2)记录填写应规范、清楚。

6.1.3.2如记录需修改时,应在需修改的内容上划一道横线,再记入修改内容,并同时留下修改者的姓名及日期(必要时根据修改内容签署审核印章等)。

6.1.4记录的确认

6.1 4.1压力容器制造过程形成的记录由质保体系相关过程人员收集,相关责任人员确认;

6.1.4.2压力容器安装、维修改造过程形成的记录由现场责任人员审核,质保体系相关责任人员确认。

6.1.5质量记录的格式内容

(1)质量记录格式与内容,必须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并结合公司实际,能证明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2)《手册》所订的质量记录格式与内容,由分管部门或由公司指定的部门编制,交质量部标识、审定后发布。记录的修改或增添按《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办理。

6.2 质量记录的管理

6.2.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部门、人员及场所使用的相关记录表格,必须是经质量部标识、审定后发布的受控记录表格。

6.2.2记录表格按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合同要求时,在商定期内质量记录可提供给顾客或其代表评价时查阅。

6.3 质量记录的保存与储存

质量文件与记录应妥善保存与储存,采取措施防止损坏或变质,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各记录保管场所应足够,且条件适宜。

10

(2) 应指定专人管理,防止丢失或损坏。

(3) 各种记录依照记录的保管期限妥善保管。

(4) 产品质量文件的保存期限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年限。

6.4 记录的查阅

(1) 各部门有关人员如因工作需要,需查阅有关记录时,应先经记录保管部门负责人同意,然后向记录管理人员说明所查记录的名称,由管理人员负责查找。

(2) 查阅记录时,应注意保持记录的完整、清洁,查阅后应及时将记录整理好,由记录管理人员放回原处。

6.5 记录的出借

(1) 记录原则上不离开记录保管场所,只允许在保管场所内查阅。特殊情况需借阅时,应书面提出要求,说明理由,经申请部门和保管部门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方可借出。借阅人应填写《记录出借登记表》。

(2) 归还时,记录管理人员应检查记录的完整、清洁情况,在《记录出借登记表》上签收后,将记录放回原处。

6.6 记录的废弃、处置

(1)超过保管期需废弃的记录,由记录管理人员登录《记录废弃登记表》,记录保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由记录管理人员处理。

(2) 失效记录如仍需保留时,由管理人员登录《过期记录回收登记表>,注明延期保留的原因,这部分记录需作废时,按上述的规定执行。

7 相关记录

文件发放登记表 FR-QPC01-01

文件变更申请表 FR-QPC01-02

文件回收记录表 FR-QPC01-03

文件遗失登记表 FR-QPC01-04

文件(档案)借阅申请登记表 FR-QPC01-05

文件归档登记表 FR-QPC01-06

记录归档登记表 FR-QPC01-07

记录出借登记表 FR-QPC01-08

记录废弃登记表 FR-QPC01-09

11

1 总则

1.1 为加强工艺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1.2 工艺工作必须遵循《容规》及压力容器的技术标准的要求,使产品满足设计文件及图样的要求.

1.3 制造工艺必须符合公司的实际,具有可行性,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1.4 工艺工作注意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开创新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2 工艺系统岗位职责

2.1 工艺责任人:

a)主持制定工艺方案;

b)审核主要受压零、部件的相关工艺文件;

c)审核制造工艺规程和工艺守则;

d)审核工艺试验计划;

e)审核不合格品处理方案;

f)解决技术员提出的技术问题。

g)主持工艺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

h)组织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的内部审查,参与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工作。

2.2 产品主管工艺责任人:

a)负责进行工艺性审图;

b)编制产品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过程卡》、《产品零件综合明细表》、《汇总表》、《工作联系单》等);

c)协助营销部进行产品包装设计;

d)拟定不合格品处理方案;

e)办理代料;

f)协助车间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g)负责产品技术问题的内外联络;

h)负责产品图样、工艺文件的发放和整理归档;

12

13

i)制定工艺试验计划;

j)必要时,提出工装设计说明书。 2.3 焊接责任人

(1) 审核焊接工艺试验计划和试验报告; (2) 审核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 (3) 审核焊接工艺规程及焊材代用; (4) 审核焊接材料汇总表; (5) 审核焊缝返修工艺规程; (6) 负责焊工培训及资格评定。 2.4 焊接技术员

(1) 制定焊接工艺试验计划,参加实施并写出焊接工艺试验报告;

(2) 负责提出焊接工艺评定任务书,参加评定实施并填写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3) 编制产品焊接工艺规程; (4) 编制焊缝返修工艺规程; (5) 监管焊工考试; (6) 参加工艺性审图。 2.5 热处理责任人:

(1) 审核热处理工艺规程;

(2) 审核热处理记录与报告,确认热处理效果,审核热处理竣工资料; (3) 审核热处理不合格品处理方案; (4) 解决热处理出现的技术问题;

(5) 负责热处理分包方的评价和热处理分包方项目的质量控制;

(6) 定期组织热处理工作质量分析,参与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工作; 2.6 热处理工艺师

1) 编制产品热处理工艺规程; 2) 处理热处理不合格品; 3) 监督热处理工艺规程的实施; 4) 参与工艺性审图。

XX 机械有限公司

压力容器程序文件汇编

第二章

工艺控制程序 版本号及修改号: 19/05

第2页 共7页

3 工艺性审图

3.1 工艺性审图的主要内容:

a)图样的设计单位资格、各级设计人员签字等是否齐全、完整;

b)图样及设计文件是否符合现行规范;

c)设计结构的工艺性审查;

d)设计图样是否清楚、完整,有无遗漏错误;

3.2 工艺性审图由工艺责任人负责组织,应请相关责任人参加审查并提出意见。

3.3 审图发现的问题,由产品主管技术员填写《工作联系单》,交设计单位。

3.4 根据设计单位的压力容器设计更改通知单,由产品主管技术员对图样和设计文件进行更改,或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通知相关部门。

4 工艺试验

4.1 我公司首次采用的工艺或拟采用的新工艺,均可提出进行工艺试验并将成功的试验结果作为编制工艺规程的依据。

4.2 产品主管技术员应提出工艺试验计划,经工艺责任人审核后,报总工程师批准后列项实施。

4.3 工艺试验计划应明确以下内容:

a)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

b)试验目的;

c)试验方案(试验方法,试验设备、测试仪器等);

d)数据处理(含试验记录、设计及其数据处理);

e)实施计划;

f)保证措施(试验材料、设备、仪器加工,人力及经费)。

4.4 试验列项后,有关职能部门应大力支持保证试验计划的圆满实现。

4.5 试验完毕,项目负责人应写出试验报告,经工艺责任人审核后(必要时应得到总工程师的批准),即可应用。

4.6 试验的全部资料,应由项目负责人整理归档,内容主要包含试验计划(原批件),试验记录、试验报告等。

14

5、工艺文件的编制

5.1 工艺文件编制的依据是

a) 《固容》及各种技术规范、标准;

b) 设计文件及图样;

c) 订货合同及协议。

5.2 工艺文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完整、准确、合理、可行;

b)各种工艺文件的内容应衔接协调一致,不得有矛盾或脱节之处;

c)规范化,统一的格式,齐全的签章等;

d)工艺文件上必须确定停止点。

5.3 《工艺过程卡》的编制

5.3.1 《工艺过程卡》由产品主管技术员编制,工艺审核人员审核。

5.3.2产品的全部零件除外协件、外购件外均应有零件《工艺过程卡》,即一件一卡。

5.3.3压力容器受压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均应设材料检验工序,以查证材料的质证书。

5.3.4工艺过程卡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工艺措施、工艺要求(相应于各工序措施中的检验项目及合格指标)及检测结果。

5.3.5主要受压元件的《工艺过程卡》的主要受压元件代号栏应填标记:口方框表示系主要受压元件,框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该零件所在容器的类别,主要受压元件按《固容规》划分确定。

a)铆焊零件《工艺过程卡》的检验项目除图样规定的内容还应有标准要求的项目;

b)金加工零件的检验项目,图样表明的不另写,但标准要求的要写出。

5.4 容器装配《工艺过程卡》的编制

5.4.1 容器装配《工艺过程卡》由产品主管技术员编制,工艺审核人员审核。

5.4.2 容器装配《工艺过程卡》的基本内容由装配路线、装配要点和检测试验项目、合格标准及其实测结果两部分组成。

5.4.3如有备品备件,应在《综合零件明细表》中注明。

5.5 产品主管工艺师应在审图后,通知焊接技术员编制产品所需的《焊接工艺规

15

程》、《焊材汇总表》。

5.6 其他工艺文件按相应表卡的栏目要求进行编制。

6、工装的质量控制

6.1 工装类别

6.1.1 工装依据用途不同分为:

a)试压工装;

b)模具工装;

c)专用工装。

6.1.2 工装依据使用区域限制分为:

a)制造用工装;

b)安装、检修用工装。

6.2 工装设计原则

a)能够保证被加工产品的技术要求;

b)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

c)具有工艺性;

d)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便于维修。

6.3. 工装设计

6.3.1 制造、安装、检修专用或复杂工装由生产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设计。

6.3.2 制造用的试压工装、模具工装,由主编工艺员设计。

6.3.3 工装设计图纸应符合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

6.3.4 技术部保留与实物相符的完整电子版图,以作维修或重新制造的依据。

6.4 工装制造

6.4.1 生产部依据技术部提供的工装图纸,下达生产任务,安排生产车间制造。

6.4.2 超越本公司制造能力的工装或工装零部件的加工,由生产部组织外协。

6.5 工装验证

6.5.1 试压工装制造过程中检验,由检验员负责。

6.5.2 经验证合格的工装,由检验员通知工装使用车间入库。

6.5.3 验证不合格的工装,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16

6.6 工装管理

6.6.1 工装由生产部建立工装库并指定专人保管。

6.6.2 经检验或验证合格的工装,按类别统一编号,生产部建帐并标识。

6.6.3 工装保管员保管的工装和台帐,要做到帐物相符。生产部要将本部门的工装动态信息及时传递到技术部,已保证新型号产品的工装及时补充或更新。

6.6.4 工装库内的工装,按工装特性摆放整齐,涂油防锈,严禁乱堆、乱放。

6.6.5 不宜在库房内存放的笨重工装,按指定地点存放。

6.6.6 车间操作人员使用工装,需经检验合格后办理领用手续,使用完毕,办理交回手续。

6.6.7 工装使用完毕后,操作人员要认真清理干净,经保管员验收合格后入库。

6.7 工装更新及报废

6.7.1工装需要重新制造时,由技术部提供图纸和工艺,生产部安排制造、检验,合格后入库建帐。

6.7.2工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生产部应及时修复,并按本章第6.5条验证。

6.7.3 经更改和修理后的工装应重新进行检验和验证。

7 施工图和工艺文件的发放

7.1 施工图和工艺文件,由产品主管工艺师汇总发放。

7.2 图纸发放数量

7.2.1单台产品的发放数量按附表。

7.2.2多台产品的发放数量如下:

7.2.2.1产品全套施工图

a)管理用按附表发放;

b)流转用由生产部决定数量。

7.2.2.2每台产品竣工图:产品总图二份。

7.2.3工艺文件的发放

7.2.3.1管理用:按附表发放。

7.2.3.2流转用:工艺文件按每台产品一套发放。

7.2.4已生产过的产品再投产时,管理用的图样及工艺文件不再发放。

7.3 发放路线

17

7.3.1属生产系统用:由产品主管技术员交生产部,生产部分发至各班组。

7.3.2属非生产系统用;由产品主管工艺师发送至有关部门。

7 4 发放时,应有发放登记并签章。

7.5 发放后若图纸或工艺文件有更改时,产品主管工艺师按《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办理。

8 相关记录

工艺过程卡 FR-QPG02-028

工作联系单 FR-QPG02-029

产品零件综合明细表 FR-QPG02-030

热处理工艺规程 FR-QPC15-053

热处理件汇总表 FR-QPC15-027

焊接工艺规程 FR-QPG01-051

焊接返修工艺卡 FR-QPG01-041

焊工焊绩记录表 FR-QPG01-052

汇总表 FR-QPG03-024

附表

单台产品的图样及工艺文件发放数量表

18

1 总则

1.1 为确保压力容器用材料、零部件符合规范及图样的要求,并切实做到准确无误,特制定本程序。

1.2 本程序适用于我公司压力容器产品所用材料(包括板材、管材、棒材、型材及外协锻件等)、零部件的采购、验收、交验、保管和发放,封头外协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1.3 压力容器材料、零部件管理还必须执行:《焊接控制程序》、《标记管理程序》。

2 采购文件

2.1 产品的材料《汇总表》(焊材除外)由产品主管技术员编制,工艺责任人审核,交供应部。零部件由主管产品技术员在《综合零件明细表》中提出零部件技术要求和验收准则。

2.2 未在《综合零件明细表》中提出外购,但因生产需要,需进行外购时,由生产部填写《汇总表》,并写明外购原因,交技术部提出零部件技术要求和验收准则。

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供应部进行采购。

2.3 焊接材料《汇总表》由焊接技术员编制,焊接责任人审核,交供应部采购。

2 4 《汇总表》应填明规格、数量、所采购材料的技术标准,备注栏中可填写定尺要求或其他技术要求和说明。

2.5 当《汇总表》不能完全清楚地表明采购要求,编制人应附采购说明书。

3 材料、零部件订购

3.1 供应部依据上述采购文件编制采购计划,填写《材料订货》、《采购通知单》,经主管人员审批,交采购员择优订购。所有供货单位必须是合格的供方。

3.2 订货合同应明确相应的技术标准及供方出据相应的质量证明书等事项,且经材料责任人审查,材料、零部件订货技术条件复印件应交材料责任人。

3.3 供应部为缩短生产前准备时间,在接到材料、零部件《汇总表>前,可依据设计图样,编制预购计划,及时订购。在接到《汇总表》后,再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要求。所有供方及外协加工方都必须是合格供方。

4 材料、零部件接收检验

19

4.1 材料、零部件到厂,保管员指定位置按规格、炉号/批号暂时存放。采购员填写《材料入库通知单》、《外购件入库通知单》-式四联(保管员、检验员、采购员、财务科各一联)随质量证明书一起交材料检验员进行接收检查。

4.2 材料检验员接单后,应会同保管员一起,对材料、零部件进行验收,核对证物是否一致,按相应标准对材料实物的几何尺寸、表面质量、实物标记等进行检查。检验员检查外购零部件实物的几何尺寸并将结果填入《外购件入库通知单》,材料检验员将检查结果填入《材料入库通知单》,材料质量证明书交材料责任人鉴定,同意入库后,材料按《标记管理程序》进行编号,且写在相应的质证书和《材料入库通知单》上,不合格由材料检验员在实物上作出标识,由供应部处理并分开存放。

4.3 未经验收(复验)或不合格的材料、零部件不得用于产品制造,且应分区存放。

4.4 零部件质量证明书的审核分别由材料责任人、检验责任人、热处理责任人、焊接责任人、无损检测责任人分项审核合格后。交产品主管检验师归入产品质量档案。

4.4.1 零部件质量证明材料要求

(1)采购员应督促供货单位按外购件验收技术要求提供相关质量证明材料,包括材料质量证明书、材料复验报告(要求复验时)、热处理报告,热处理曲线及无损检测报告等,并对质量证明材料的完整性负责。

(2)零部件受压件如包括焊接工序,供方应提供焊接材料质量证明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压力容器焊工合格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必要时还应提供焊接工艺评定或焊接工艺。

(3)紧固件、压力管道元件、安全附件、阀门、密封件、液位装置及除沫装置等,应有合格证,其中压力管道元件、安全附件、阀门及属于受压元件的紧固件应订购具备制造许可资格厂家的产品,并要求出具质量证明书,必要时应有使用说明书。对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有行政许可规定的分供方,应当对分供方许可资格进行确认。

4.5 封头外协压制前,由营销部将实物交合格的外协单位进行压制,若封头热成形,营销部应将《工艺过程卡》、实物、试板一起交外协单位进行压制。外协封头压制成形回厂,由营销部持《工艺过程卡》、热处理报告及热处理曲线交热处理责任人审核后交产品主管检验师,试板交质量部外协进行复验。

20

特种设备管理程序文件

1 目的 有效监控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规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2 适用围 适用于公司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改造、维修、检查、检测检验等方面的管理。 3 职责 ●物料部、使用部门、设施保障部或制造工程部共同负责特种设备采购、安装、 改造、维修保养供应方的选择; ●设施保障部负责压力容器的注册登记、检测检验的安排及档案的建立; ●制造工程部负责起重机械、厂机动车辆的注册登记、检测检验的安排及档案建 立; 4 术语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机动车辆。特种设备包括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 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等。 起重机械,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围规定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0.5t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1t,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m的起重机和承重形式固定的电动葫芦等。 5 过程及要求 5.1 识别 公司现有特种设备: ●压力容器、各种气瓶 ●起重机械(行车、升降机) ●厂机动车辆(叉车、电瓶车) 5.2 采购

●特种设备采购时,物料部、使用部门、制造工程部或设施保障部应共同验明供 应商是否具备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或特种设备安全认可证; ●新购特种设备应附有下列文件: ◇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 ◇监测检验证明等文件。 ●上述文件应交给5.8款规定的档案管理部门; ●起重机械、厂机动车辆的出厂文件要求详见附录A:起重机械、厂机动车辆出厂 文件明细 5.4 安装、改造、维修保养 ●特种设备需要安装、改造、维修保养时,使用部门、制造工程部或设施保障部 应共同确定供应方; ●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维修保养供应方,必须具备所在地省级特种设备安全 监察机构或者其授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资格认可的书; ●供应方在施工前应当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情况和施工方 案书面告知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告知后方可施工; ●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供应方应当在30日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部门, 由其存档。 5.5 使用登记 ●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30日,应当持监督检验机构出具的验收检验报告和安全 检验合格标志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压力容器登记注册由设施保障部负责,起重机械、厂机动车辆登记注册由制造工程部负责; ●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厂机动车辆需安装牌照并粘贴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后,方可以投入使用。 5.6 故障处理和停用 ●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由有资格的维修保养人员或维修保 养供应方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故障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特种设备因故暂停使用半年以上,使用部门应当到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 办理备案手续;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编制规定

目录 1、总则 2、设计文件的分类及组成 2.1设计文件的分类 2.2各种设计文件的说明 2.3设计文件的组成 3、图样) 3.1 制图 3.2 图纸幅面 3.3 图样在图纸上的安排原则 3.4 图样上的文字、符号及代号 3.5 不需单独绘制图样的原则 3.6 需单独绘制部件图的原则 3.7 图样的比例 3.8 图样上尺寸标注的补充规定 3.9 零件、部件的件号 3.10 技术特性表 3.11 管口表 3.12 明细栏 3.13 标题栏 3.14 大、小主标题栏 3.15 简单标题栏 3.16 附注 3.17 设备净重 3.18 技术要求和技术条件 3.19底图的描、校签字栏及选用表 3.20 图样的简化画法 4、技术文件 4.1 幅面 4.2 文字、符合及代号 4.3 章、条、款、项的划分、编号和排列格式 4.4 “注”及脚注 4.5 图及表的编排方法 4.6 文件号的编排方法 4.7 编写方法及内容 5 设计文件的修改 5.1 修改原则 5.2 修改方法

1 总则 1.0.1本规定适用于压力容器产品(以下称设备)设计文件的编制。 1.0.2设计文件应按每个设备、通用部件和标准部件单独成套。 1.0.3使用本规定时,必须同时遵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及各级标准的管理办法。 1.0.4 与国外发生联系的设备设计文件的编制办法,除参照本规定执行外,可另行规定。 2 设计文件的分类及组成 2.1 设计文件的分类 初步设计文件 按设计阶段分工程图 施工图设计文件通用图 标准图 总图 装配图 设部件图 计零件图 文图样表格图 件特殊工具图 的管口方位图 分预焊件图 类按文件内容分 图纸目录 技术文件技术条件 计算书 说明书 原图及原稿 按使用目的和性质分底图 复印图(蓝图)

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

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 (2016版) 文件号:LZZG-2016.1 编制: 审核: 批准: 持有人: 2016-0X-0X发布 2016-0X-0X实施 xxxxxxxx有限公司

1.1 人员职责 1.1.1 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 1.1.1.1 负责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公司产品的安全质量负全责; 1.1.1.2 批准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批准发布《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 1.1.1.3 任免公司总经理、质量保证工程师和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 1.1.1.4 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1.5 主持召开董事会,拟定公司管理机构; 1.1.1.6 支持总经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2 总经理 1.1. 2.1 全面领导公司日常工作,向全体员工传达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及顾客满意的重要性; 1.1. 2.2 对公司质量工作和产品质量负责; 1.1. 2.3 负责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1.1. 2.4 负责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的批准; 1.1. 2.5 负责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任免; 1.1. 2.6 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全面负责; 1.1. 2.7 主持管理评审; 1.1. 2.8 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 2.9 支持质量保证工程师和各专业质控责任人开展工作,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 1.1.3 质保工程师 1.1.3.1 协助总经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1.1.3.2 按照质保手册的规定对各质控系统的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质保体系的工作; 1.1.3.3 组织贯彻、执行有关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定; 1.1.3.4 坚持原则,行使质量否决权,保障和支持质量保证体系工作人员工作; 1.1.3.5 定期组织质量分析、质量审核,协助总经理组织管理评审; 1.1.3.6 对质量保证体系人员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 1.1.3.7 组织编制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相关标准,其中包括质量记录、报告,并通过质量保证体系贯彻实施; 1.1.3.8 审签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1.1.4 材料责任人 1.1.4.1 对原材料、焊材、外购外协件的采购质量负责,审核质量证明书、合格证和材料的入库验收; 1.1.4.2 审查分包/分供方的资质,组织对分包/分供方的评价工作; 1.1.4.3 监督检查材料的保管、标记移植和材料的发放,确保压力容器用材的正确性; 1.1.4.4 审核材料的代用手续; 1.1.4.5 有权对材料员、保管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有权制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制造现场; 1.1.5 工艺责任人 1.1.5.1 负责并组织图样的审查工作,有权制止不合格的技术文件流入制造工序; 1.1.5.2 组织编制并审核工艺文件,负责工艺文件的修改和现场工艺质量问题的处理; 1.1.5.3 负责组织审核工装的设计、制造和验收;

3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

受控编号: X/XX XXXXXXXXXXXXXXX公司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程序文件 Q/HYTSG ZZ005-2013 压力容器设计控制程序 2013-06-01发布 2013-06-01实施 XXXXXXXX有限公司

XXXXXXXXXX有限公司压力容器只奥质量保证体系程序文件 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 Q/HYTSG ZZ005-2011 1.目的 对压力容器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设计满足委托方和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Q/HYTSG SJ001-2011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Q/HYTSG SJ003-2011 《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 Q/HYTSG SJ010-2011 《执行设计许可规则控制程序》 Q/HYTSG SJ011-2011 《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规定》 Q/HYTSGZ SJ004-2011 《压力容器设计条件编制与审查制度》 Q/HYTSGZ SJ005-2011 《压力容器设计条件文件编制管理规定》 Q/HYTSGZ SJ006-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更改管理规定》 Q/HYTSGZ SJ007-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复用管理规定》 Q/HYTSGZ SJ008-2011 《压力容器设计条件图编写制度》 Q/HYTSGZ SJ009-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签署制度》 Q/HYTSGZ SJ010-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制度》 Q/HYTSGZ SJ011-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档案(含电子文档)保管管理规定》 Q/HYTSGZ SJ012-2011 《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的质量评定管理规定》 Q/HYTSGZ SJ014-2011 《压力容器设计许可印章使用管理规定》 Q/HYTSGZ SJ015-2011 《压力容器外来设计文件管理制度》 3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压力容器设计全过程的控制。 4.职责 4.1 技术研发部负责压力容器设计全过程的控制。 4.2 委托方(设计委托单位或公司项目经理)负责下达设计任务委托书。 5. 压力容器设计控制程序 压力容器设计工作分为设计许可、设计输入、设计过程、、设计输出、外来设计文件控制、设计文件验证、材料代用、设计更改、设计文件的复用等九个控制环节,设计工作应符合Q/HYTSG SJ003《设计工作程序》和Q/HYTSG SJ011《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 5.1设计许可 5.1.1本控制环节只设有设计许可一个控制点,公司的压力容器设计必须与本公司获取的《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批准的类别、级别和品种范围相符。 5.1.2应明确压力容器的设计条件,设计技术负责人或技术研发部负责人负责下达设计任务书。 5.1.3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可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和新技术的采用程度,而决定不同的分段方法设计。通常情况下,可按设计条件、初步设计(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工作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应符合《压力容器制造许2011-01-01发布2011-01-01实施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流程

2007年4月,**公司因取《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需试制一台压力容器。公司决定试制一台自用的储气罐,规格Φ1000×2418×10,设计压力1.78MPa,设计温度40℃,属二类压力容器。通过该压力容器的试制,对压力容器的制造工艺流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工艺流程:下料——>成型——>焊接——>无损检测——>组对、焊接——>无损检测——>热处理——>耐压实验 一、选材及下料 (一)压力容器的选材原理 1.具有足够的强度,塑性,韧性和稳定性。 2.具有良好的冷热加工性和焊接性能。 3.在有腐蚀性介质的设备必须有良好的耐蚀性和抗氢性。 4.在高温状态使用的设备要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5.在低温状态下使用的设备要考虑有良好的韧性。 (二)压力容器材料的种类 1.碳钢,低合金钢 2.不锈钢 3.特殊材料:①复合材料(16MnR+316L) ②刚镍合金 ③超级双向不锈钢 ④哈氏合金(NiMo:78% 20%合金) (三)常用材料

常用复合材料:16MnR+0Gr18Ni9 A:按形状分:钢板、棒料、管状、铸件、锻件 B:按成分分: 碳素钢:20号钢20R Q235 低合金钢:16MnR、16MnDR、09MnNiDR、15CrMoR、16Mn锻件、20MnMo锻件高合金钢:0Cr13、0Cr18Ni9、0Cr18Ni10Ti 尿素级材料:X2CrNiMo18.143mol(尿素合成塔中使用,有较高耐腐蚀性) 二、下料工具与下料要求 (一)下料工具及试用范围: 1、气割:碳钢 2、等离子切割:合金钢、不锈钢 3、剪扳机:&≤8㎜L≤2500㎜切边为直边 4、锯管机:接管 5、滚板机:三辊 (二)椭圆度要求: 内压容器:椭圆度≤1%D;且≤25㎜ 换热器:DN≤1200㎜椭圆度≤0.5%DN且≤5㎜ DN﹥1200㎜椭圆度≤0.5%DN且≤7㎜ 塔器: DN

TSGR1001-2008_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TSGR1001—2008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08年1月8日

2004年3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向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下达起草任务书。2004年4月、6月,中国特检院成立起草组,分别在无锡、北京召开《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和《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规则》首次会议。2004年7月、10月,起草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就起草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讨。2004年8月、2005年1月,起草组在北京召开末次工作会议,经讨论修改,形成了《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和《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规则》草案,同时邀请部分设计院专家对草案进行了讨论。2004年11月、2005年2月,中国特检院向特种设备局上报了《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许可规则》和《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规则》的征求意见稿。2005年2月、1 2月,特种设备局分别以质检特函[2005]5号文、[2005]65号文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以及公民的意见。2005年4月、2006年7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分别向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专家征求意见。2005年9月、2006年11月,分别将《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和《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规则》报批稿上报特种设备局,特种设备局经研究决定将两规则进行合并。2007年4月,经《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和《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规则》主要起草人员的讨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报批稿。2008年1月8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规则修订的主要依据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在充分考虑我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现状及其特点的前提下,以确保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质量为目的,在原《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基础上进行的修订。

任务四 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及校核

项目一压力容器 任务四压力容器的强度计算及校核 容器按厚度可以分为薄壁容器和厚壁容器,通常根据容器外径Do与内径Di 的比值K来判断,K>1.2为厚壁容器,K≤1.2为薄壁容器。工程实际中的压力容器大多为薄壁容器。 为判断薄壁容器能否安全工作,需对压力容器各部分进行应力计算与强度校核。 一、圆筒体和球形壳体 1.壁厚计算公式 圆筒体计算壁厚: 圆筒体设计壁厚: 球形容器计算壁厚: 球形容器设计壁厚: 式中δ——圆筒计算厚度,mm δd——圆筒设计厚度,mm pc——计算压力,MPa。pc=p+p液,当液柱静压力小于5%设计压力时,可忽略 Di——圆筒的内直径,mm [σ]T——设计温度T下,圆筒体材料的许用应力,MPa(可查表) φ——焊接接头系数,φ≤1.0 C2——腐蚀裕量,mm

2.壁厚校核计算式 在工程实际中有不少的情况需要进行校核性计算,如旧容器的重新启用、正在使用的容器改变操作条件等。这时容器的材料及壁厚都是已知的,可由下式求设计温度下圆筒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pw]。 式中δe——圆筒的有效厚度,mm 设计温度下圆筒的计算应力σT: σT值应小于或等于[σ]Tφ。 设计温度下球壳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pw]: 设计温度下球壳计算应力σT: σT值应小于或等于[σ]Tφ。 二、封头的强度计算 1.封头结构 封头是压力容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有半球形封头、椭圆形封头、碟形封头、锥形封头和平封头(即平盖),如图1-4所示。工程上应用较多的是椭圆形封头、半球形封头和碟形封头,最常用的是标准椭圆形封头。以下只介绍椭圆形封头的计算,其他形式封头的计算可查阅GB150—2011。

压力容器制造取证资料A1级

一.评审组到达的当天,请企业为每人准备一套质保手册及程序文件。 二.评审需提供资料(提前准备,评审时使用) 资源条件组: 1、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原件; 2、技术人员一览表,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原件; 3、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任命文件(有效期内各年的); 4、质量保证体系责任人员学历证书、技术职称证书原件、上岗证书; 5、焊工一览表、焊工资格证书原件; 6、无损检测人员一览表、无损检测人员证书原件; 7、技术人员、质保体系责任人员、焊工、无损检测人员劳动合同、缴纳社 会保险凭证; 8、工厂面积、生产车间面积、存放材料专用场地、焊材一、二级库、焊 接试验室、射线曝光室、不锈钢容器制造专用场地面积的统计; 9、设备台账; 10、计量器具台账、合格证、周期检定计划表; 11、工艺技术文件; 12、压力容器现行法规、标准统计表; 13、有效期内制造压力容器数量统计表; 14.、有关分包资料(对分包方评价、分包方资质、分包协议 质量管理组: 1、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作业指导文件、记录表卡; 2、焊接工艺评定一览表;

4、质量分析会记录; 5、内部质量审核资料; 6、用户来信、来函的处理及走访用户资料; 7、监检单位出具的书面意见(联络单、监检意见通知书)及处理资料; 8、不合格品处理资料; 9、有关人员培训见证资料(含培训计划、记录等); 10、体系文件发放、回收记录; 11、原材料、外购件采购控制资料(合格供方评价、合格供方清单、对合格 供方动态管理); 12、任意抽调三名焊工业绩档案; 13、随机抽调关键设备档案。 (所有表格都不用打出来,正式评审时根据不同要求再打。) 附件1

tsg压力容器认证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LY/CX-2011 生效时间:2011年12月08日

程序文件目录 文件编号:LY/CX-2011 生效时间:2011年12月08日

文件编号:LY/CX-2011 生效时间:2011年12月08日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LY/CX-01-2011 1、目的 为了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全部和部分的评价并确定变更的需要; 3、职责: 3.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活动; 3.2 质量保证工程师协助经理工作,并负责向经理报告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组织编写相应的管理评审报告; 3.3 指定管理评审人员; 3.4 质管部负责评审会议的召集、记录、报告及存档; 3.5 有关部门负责管理评审的信息输入和改进; 4 工作程序 4.1 管理评审计划 4.1.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可结合内审后的结果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 4.1.2 质管部根据质量保证工程师的指令,负责制定年度管理评审计划,报质量保证工程师审核,经理批准; 4.1.3 管理评审计划主要内容: 评审目的 评审参加人员 评审内容 评审的准备工作要求、评审时间 4.1.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至时,由经理提出适时进行相应的管理评审 本公司组织机构、产品结构、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时;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相关方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有变化时; 文件编号:LY/CX-2011 生效时间:2011年12月08日

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 质量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4.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业绩和改进机会: 审核结果,包括第一、二、三方质量保证体系审核,产品质量审核等结果; 用户的反馈意见,包括:用户抱怨和投诉的处理用户满意度的测量结果及用户沟通反馈的重要信息; 过程实施效果和合格情况及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 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不合格采取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上一次管理评审输出的跟踪措施及进展情况; 可能影响质量体系的各种变化; 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4.3 信息输入的期限 各职能部门,按计划安排一周前将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报告质量保证工程师及质管部; 质量保证工程师在评审会议前三天将输入信息报告经理,同时将有关资料分发至评审组成员; 4.4管理评审 4.4.1 经理主持管理评审,评审组成员、质量保证工程师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责 任师参加,质管部负责通知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并做好记录; 评审内容评审输入见4.2 4.5 评审输出及评审 4.5.1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结论 A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 B与用户要求或投诉有关的改进服务(或产品质量); C明确不合格项及待改进项目; 4.5.2 资源要求与资源保证的满足; 4.5.3 每次管理评审均对质量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总体评价; 4.5.4 尚不能得出结论时,开除观察项,有待进一步核实,为下一次管理评审提供输入; 文件编号:LY/CX-2011 生效时间:2011年12月08日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工作程序 - INMETRO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Manufacturer Licensing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工作程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工作程序,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工作程序指锅炉压力容器及安全附件制造许可申请、受理、审查、证书的批准颁发及有效期满时的换证程序。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总局安全监察机构)设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办公室,负责办理制造许可日常事务。 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机构,办理本地区制造许可日常事务。 第二章申请 第四条申请的提出 1 申请A、B、C级锅炉和A、B、C级压力容器以及安全阀、爆破片、气瓶阀门等安全附件制造许可的境内制造企业应向总局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申请。申请资料应先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安全监察机

构(以下简称省级安全监察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 2 申请D级锅炉、D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境内制造企业应向企业所在地的省级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申请。 3 申请锅炉、压力容器或安全阀、爆破片、气瓶阀门等安全附件制造许可的境外制造企业应向总局安全监察机构提交申请。 第五条申请时企业应提交以下申请资料(申请资料应采用中文或英文,原始件为其他文种时,应附中或英译文): 1 锅炉、压力容器或安全附件制造许可申请表(见附录1、附录2和附录3)一式三份; 2 工厂概况说明; 3 依法在当地政府注册或登记的文件复印件; 4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资源表(见附录4、附录5); 5 工厂已获得的认证或认可证书复印件; 6 典型产品名称及相关参数和规格; 7 产品图纸和设计文件(适用于有型式试验要求的产品,见第十四条); 8 工厂质量手册; 9 其他必要的补充资料。 第三章申请受理 第六条负责受理申请的安全监察机构对企业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后,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予以受理。

压力容器的分类和分级

压力容器的分类和分级 1.定义:压力容器是内部或外部承受气体或液体压力、并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密封容器。 2.分类:压力容器主要为圆柱形,少数为球形或其他形状。圆柱形压力容器通常由筒体、封头、接管、法兰等零件和部件组成,压力容器工作压力越高,筒体的壁厚就应越厚。压力容器分类: 2.1.按压力等级分类:压力容器可分为内压容器和外压容器。 内压容器又可按设计压力(p)大小分为四个压力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a.低压(代号L)容器0.1 MPa≤p<1.6 MPa; b. 中压(代号M)容器 1.6 MPa≤p<10.0 MPa; c. 高压(代号H)容器10 MPa≤p<100 MPa; d. 超高压(代号U)容器p≥100MPa。 2.2. 按容器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a. 反应压力容器(代号R):用于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 b. 换热压力容器(代号E):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 c. 分离压力容器(代号S):用于完成介质的流体压力平衡缓冲和气体净化分离。 d. 储存压力容器(代号C,其中球罐代号B):用于储存、盛装气体、液体、液化气体等介质。在一种压力容器中,如同时具备两个以上的工艺作用原理时,应按工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来划分品种。 2.3. 按安装方式分类:

a. 固定式压力容器:有固定安装和使用地点,工艺条件和操作人员也较固定的压力容器。 b.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时不仅承受内压或外压载荷,搬运过程中还会受到由于内部介质晃动引起的冲击力,以及运输过程带来的外部撞击和振动载荷,因而在结构、使用和安全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要求。 2.4 为了在设计制造中对安全要求不同的压力容器有区别地进行技术管理和监督检查, 我国《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根据容器压力的高低、介质的危害程度以及在使用中 的重要性,将压力容器分为以下三类: 三类容器。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类容器: (1)高压容器; (2)中压容器(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 (3)中压贮存容器(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设计压力与容积之积PV≥10MPa· m3; (4)中压反应容器(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0.5MPa· m3; (5)低压容器(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且PV≥0.2MPa· m3;(6)高压、中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7)中压搪玻璃压力容器; (8)使用强度级别较高(抗拉强度规定值下限≥540MPa的材料制造的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换证程序

去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咨询,联系当地特检院!取证评审是制造单位向安全监察机构提出制造许可申请,经安全监察机构受理取得《受理通知书》后,由评审机构组织评审组对制造单位进行评审。1、根据TSG 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建立相关制造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评审的签约是指制造单位向受理机构申请制造许可申请获得受理后,约请评审机构评审时与之签订评审协议。制造单位的评审必须是在制造单位与评审机构鉴定评审签约后进行。制造单位约请评审机构时,需向鉴定评审机构提交如下资料:(1) 特种设备许可申请书(已受理,正本一份);(2)《特种设备鉴定评审约请函》及制造单位概况说明;(3) 制造单位质量保证手册一份;(4) 其他必要的补充资料。鉴定评审机构接受约请后,应当了解申请单位试制产品和有关准备工作情况,其试制产品应当满足和涵盖受理的许可项目。评审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应对申请单位的技术力量、生产场地、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进行现场考察。鉴定评审机构接受约请后,应及时组织鉴定评审工作并向被评审单位发出《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同时抄报许可实施机关及其下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单位认为鉴定评审组的组成不利于鉴定评审工作的公正性或者不能保护申请单位的商业秘密时,应在收到《特种设备鉴定评审通知函》的5个工作日向鉴定评审机构书面提出,鉴定评审机构确认后应当对鉴定评审组的组成进行调整。3、压力容器制造单位资质许可鉴定评审程序主要包括文件资料审查(简称文件审核)和现场鉴定评审。 A、文件审核文件审核主要指对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审核,目的是确定制造单位是否已建立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且是否具备现场评审条件。文件审查按《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第四章内容和TSG Z000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进行审核。B.现场鉴定评审B.1 现场鉴定评审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巡视、现场鉴定评审、鉴定评审情况汇总、交换鉴定评审意见、鉴定评审总结会(即末次会议)等。现场评审主要从制造单位资源条件、质量管理体系、试制产品(指初次取证)安全性能抽查三方面进行。B.2 现场鉴定评审时,制造单位应当向鉴定评审组提供以下资料:(1) 申请单位的基本概况;(2) 依法在当地政府注册或者登记的文件(原件)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3) 换证申请单位所持有的特种设备许可证(原件)及持证期间特种设备制造产品(安装、改造、维修设备)的清单;(4) 特种设备质量保证手册及其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工艺)文件;(5) 质量保证工程师、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明细表及任命书、聘用合同、工资表、相关保险凭证、身份证、职称证明、学历证明;(6) 工程技术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焊接、无损检测)明细表及其聘用合同、工资表、相关保险凭证、身份证、职称证明、学历证明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原件);(7) 设备、工装、仪器、器具、检验与试验装置等台帐。(8) 检验与试验装置检定校准台帐和检定校准记录;(9) 受理的许可项目试制产品的设计文件(包括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工艺文件,质量计划,检验与试验、验收记录与报告,监督检验报告,质量证明资料等;(10) 申请单位的合格分供方名录及评价报告;(11) 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清单;(12) 管理评审、不合格品(项)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等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的有关记录;(13) 鉴定评审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料。B.3 对制造单位资源条件的评审主要审查制造单位是否具备制造D级锅炉、压力容器的基本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1) 核查制造单位的法定资格和规模; (2) 评审制造单位技术力量配备与生产的适应能力;(3) 评审生产设备的规格、数量、能力、技术状况与D级容器生产要求的满足程度;(4) 评审生产用场地、厂房、库房和辅助条件与申请制造产品的满足程度;(5) 评审检验、试验设备的规格、数量、能力、技术状况与D级锅炉、容器的检验、试验要求的适应程度。对制造单位资源条件的评审采取现场实际考察,核对制造设备、场地、厂房等实物规格、数量、规模、技术状况,必要时采取实物验证进行核定。B.3.1 根据制造单位提供的企业基本情况表,评审制造单位的生产厂房、库房、场地的面积与环境是否满足申请制造产品生产的要求。B.3.2 根据制造单位提供的工程技术人员

VeslCAD Ver 1.0 压力容器工程图软件

前言 VeslCAD Ver 1.0 压力容器工程图软件是克莱特科技有限公司基于Autodesk公司的绘图平台—AutoCAD 2000以上版本开发的压力容器工程图辅助设计软件。 根据《化工设备设计文件绘制规定》(HG/T 200668-2000)中有关化工设备工程图的绘制规定,本软件在此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所绘制图形基本达到施工图的深度,所有壳体均是双线表达,以便于用户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施工图的绘制。 软件在完成绘图后,自动将主体件材料的明细表汇总出来,供报价参考,大大提高在依据工程图进行工程报价阶段的效率。 1.软件安装 软件的安装时,详见安装说明,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2.压力容器工程图CAD (VeslCAD Ver 1.0)简介 压力容器工程图CAD是基于AutoCAD 2000及AutoCAD 2002版开发的压力容器工程图辅助设计系统,主要针对以下几种常见的容器类型进行工程图的绘制: (1) 双鞍座支承的卧式容器 双鞍座支承的卧式容器在压力容器设计行业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容器类型,该种容器支座标准是JB/T 4712-92 《鞍式支座》,基本零部件是由左、右封头,筒体,鞍座构成的。 (2) 支耳式支座立式容器 该类容器的支座是支耳,支耳式支座标准是JB/T 4725-92 《支耳式支座》,封头的类型可以是锥形封头、球封、椭圆封头,支耳的数目可以由用户自定。 (3) 支腿式支座立式容器 该类容器的支座是支腿,支腿式支座标准是JB/T 4725-92 《支腿式支座》,封头的类型可以是锥形封头、球封、椭圆封头,支腿的数目可以由用户来定。 (4) 裙座支承的塔式容器 塔式容器在压力容器设计工作中是一类较为重要的容器,该类容器主要是以裙座为支承,其中容器内部有较多的内件,内件的型式主要有:塔盘、填料、分布器等等,目前本软件按HG/T 200668-2000(征求意见稿)中工程图要求的绘图风格来表现这些内件。 3. 软件主界面

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

压力容器制造 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 (2016版) 文件号:LZZG-2016.1 编制: 审核: 批准: 持有人: 2016-0X-0X发布2016-0X-0X实施

xxxxxxxx有限公司

1.1 人员职责 1.1.1 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 1.1.1.1 负责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公司产品的安全质量负全责; 1.1.1.2 批准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批准发布《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 1.1.1.3 任免公司总经理、质量保证工程师和各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 1.1.1.4 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1.5 主持召开董事会,拟定公司管理机构; 1.1.1.6 支持总经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2 总经理 1.1. 2.1 全面领导公司日常工作,向全体员工传达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及顾客满意的重要性; 1.1. 2.2 对公司质量工作和产品质量负责; 1.1. 2.3 负责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1.1. 2.4 负责程序文件(管理制度)的批准; 1.1. 2.5 负责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任免; 1.1. 2.6 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全面负责; 1.1. 2.7 主持管理评审; 1.1. 2.8 为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所需的资源

1.1. 2.9 支持质量保证工程师和各专业质控责任人开展工作,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有效。1.1.3 质保工程师 1.1.3.1 协助总经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并确保其有效运行; 1.1.3.2 按照质保手册的规定对各质控系统的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根据生产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质保体系的工作; 1.1.3.3 组织贯彻、执行有关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定; 1.1.3.4 坚持原则,行使质量否决权,保障和支持质量保证体系工作人员工作; 1.1.3.5 定期组织质量分析、质量审核,协助总经理组织管理评审; 1.1.3.6 对质量保证体系人员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 1.1.3.7 组织编制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相关标准,其中包括质量记录、报告,并通过质量保证体系贯彻实施; 1.1.3.8 审签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1.1.4 材料责任人 1.1.4.1 对原材料、焊材、外购外协件的采购质量负责,审核质量证明书、合格证和材料的入库验收; 1.1.4.2 审查分包/分供方的资质,组织对分包/分供方的评价工作; 1.1.4.3 监督检查材料的保管、标记移植和材料的发放,确保压力容器用材的正确性; 1.1.4.4 审核材料的代用手续; 1.1.4.5 有权对材料员、保管员的工作进行检查,有权制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制造现场;

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控制程序示范文本

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控制程 序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控制程序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目的 为了加强对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 的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 安全生产,特制订本程序。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各类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 职责 (1)公司设备管理岗负责联系有关单位对本公司所有 的压力容器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 (2)行政部负责联系有关单位对本公司的压力容器操 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取证。 (3)压力容器操作人员负责对本岗位操作使用的各类

压力容器进行日常检查与维护,有异常向主管领导汇报。 定义 4. 1 按工作压力划分,压力容器分为以下四种。P 为工作压力 低压容器L 1Kgf/cm2≤P≤16Kgf/cm2 中压容器M 16Kgf/cm2≤P≤100Kgf/cm2 高压容器H 100Kgf/cm2≤P≤1000Kgf/cm2 超高压容器U 1000Kgf/cm2≤P 4.2 按有利于安全技术监督和管理分为三类: (1)低压容器为第一类压力容器 (2)下列情况为第二类压力容器 中压容器 易燃介质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 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容器。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控制程序

制造工艺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在工艺文件编制工作中符合质量保证大纲和有关规范的要求,保证编制工艺文件的统一性、完整性,提高工艺质量,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压力容器设备制造工艺文件的编制。 3、引用文件 a、HP/Z-B403-2011《设计更改程序》; b、HP/Z-C03/6-2011《焊接工艺评定管理制度》; c、HP/Z-B402-2011《工艺试验和评定程序》; d、HP/Z-C02/12-2011《热处理管理制度》; e、HP/Z-B504-2011《质量计划程序》; f、HP/Z-B601-2011《文件控制程序》。 4、术语 4.1 工艺文件 工艺文件是组织生产的基本依据,用以指导生产全过程,本程序所指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质量计划。 4.2 工艺规程 生产过程包括零件在机床上的加工以及各项准备工作,质量检查、运输、仓库保管等。其中直接改变毛坯形状,尺寸和材料性能,使之变为成品的这个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将工艺过程中各项内容以文件形式即工艺规程。

5、责任 5.1 工艺规程、质量计划由产品主管工艺员负责编制和管理,确保制造中使用的文件正确、可行和有效。 5.2 生产部负责贯彻执行工艺文件,指导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图纸、工艺文件进行生产。 6、控制 6.1 工艺文件管理工作是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生产过程质量稳步上升,提高效益的重要保证。工艺文件要简明、正确、完整、统一,切实可行。 6.2 工艺文件的内容应满足图纸、设备规格书、合同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6.3 工艺文件中所选用的技术标准应是先进的,现行有效的,生产设备应是适用的。 6.4 工艺文件中所规定的各明细目录及工艺加工表卡等技术资格应完整齐全。 6.5 工艺文件中所采用的工艺方法应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7、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7.1 工艺性审图; 7.1.1 编制工艺规程前,产品主管工艺师必须对产品图样和设备规格书进行审查,确保图样和技术要求的完整性、合理性、结构设计的工艺性以及图样的主要尺寸及标注的正确性。 7.1.2 对图样及技术要求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产品主管工艺师应填写审图修改明细,经工艺责任工程师审定后与买方设计单位联系,经

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

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 0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程序,涵盖了从设计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更改、确认的全过程。设计工作基本程序见附图。 本标准适用于与压力容器设计有关的部门及人员。 1设计合同评审 由设计室主任接收设计合同、设计指令或设计条件,根据相关法规要求、用户要求、设计资质许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等进行设计合同评审,提出是否接受设计委托的决定。如不接受设计委托,及时退回处理。 2设计条件、原始资料收集、初审 由设计室主任组织收集与本设计需要的条件、现场信息以及同类设计参考文献或资料,并负责组织对设计条件初审,特别注意条件完整性、准确性及有效性。 3设计策划、下达设计任务书 设计室主任根据评审后的《设计合同》、审查后的设计指令或设计条件要求,组织编制设计工作计划,形成《设计任务书》,对设计全过程进行划分,明确项目和各级设计人员、进度安排,设计任务书经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100万元以下的项目或设备可由设计室主任批准)后下达执行。设计策划遵循“压力容器设计策划程序”。 4方案设计、审查 设计人按照设计条件对容器的选材、结构等做出方案设计,完成后,提交给校、审人员共同审查,集中集体智慧,以优化设计。 5设计文件编制 10

设计人员根据规定要求与用户的需要,全面开展设计工作。绘制设计施工图,编制《压力容器计算书》、《压力容器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设计文件输入遵循“压力容器设计输入程序”。 6校核与审核与标准化审查 校审人员按技术岗位责任制规定,把好校、审的质量关。校、审人员如实填写校审记录,设计人员认真阅读校核、审核的意见,统一的意见立即修改,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同校、审人员协商,仍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提交单位技术负责人决定,对形成决定的意见设计人无条件执行,但可在《压力容器设计校审记录》上表明个人观点。设计输出符合“压力容器设计输出程序”。 7设计评审、用户会审 校审后的图纸,由设计室组织设计评审与用户会审。设计评审、会审符合“压力容器设计评审程序”。 8设计验证 设计人遵循“压力容器设计验证程序”,对设计文件按设计策划的要求实施验证。 9设计更改 设计中如有设计更改的需要,按QG/HJYRSJ07-2010《压力容器设计文件的更改管理规定》。压力容器设计更改一般由原设计、校核、审核人员执行; 按规定的校审程序,有关专业会签,重大问题应经方案讨论、评审后执行。10出版发行 设计人员按校、审意见修改后的形成的最终文件打印,送各级签署。经设计室主任批准出版发行,并按规定加盖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 11设计确认 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