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警惕新闻报道产生负面影响

时间:2007-07-31 14:34:00 作者:● 王玉婷; 来源: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和判断,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对新闻报道正负面的认定,不能光看表象及其显示的色彩,而要透过现象剖析本质,以受众这个客观主体感应传媒信息程度为依据,来判别新闻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有否启迪、预警、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公众的解惑释疑有无帮助,能否获得受众在心理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安慰。

新闻负面效应产生的几种原因

1.媚俗。媒体把环卫劳模称为“粪头”,把因触电而死的人比喻成“烤鸭”,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江苏一名行人因头部惨遭车轮碾压而亡,某报竟称之为“中头彩”。为了迎合一

些人的低级趣味,把恶心当有趣,把灾难当生活笑料,媒体不是肩挑道义易俗,而是迎合低级趣味媚俗,好的新闻资源被糟蹋,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臆断。这是正面报道出现负面影响的重要原因。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是“空话、套话多”。这种宣传,表面上可能是正面影响,实际上是严重影响人们对优秀人物的认可,如果人们总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模范人物,能说这种宣传带来了正面影响?这种隐性的负面影响后果更严重。

3.过量。有些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全是负面报道,在读者看来负面报道成了这张报纸宣扬的主旋律。一件很小的事,因高频率出现在媒体,可能成为负面影响很大的“大事”;如果大众从媒体接受的新闻信息大多是负面的,效果可想而知。过量的负面报道,编辑的处理手法再高明,也不可能期望有什么好的正面影响产生。

4.跟风。当前,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资源却有限,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编辑记者往往为得到一条意想不到的新闻而兴奋,也常常因为漏掉一条新闻而沮丧,有时还会受到来自本报的批评。缺少个性和独家新闻意识的办报作风,很容易使受众产生信息接收疲劳,因而对千篇一律的新

闻产生排斥感。这种排斥感的后果是,媒体公信力消减乃至丧失,于是乎出现了所谓“看小报不看大报”、“看副刊不看头版”“看标题不看内容”的说法,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5.猎奇。媒体并不一概排斥猎奇,但缺少科学精神的猎奇,就可能出现负面影响,诸如“78岁老太怀孕”的消息漫天飞,最后闹了场笑话,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是整个媒体信誉的下降。

防范和减少负面效果的途径

作为传播者,在防范和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规律。

1.重视报道的科学态度,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弊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要提供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震荡。成绩报道与先进典型人物宣传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优点,表扬先进,同时不能回避和掩盖问题。新闻中体现的观点必须和新闻事实相统一,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克服浮躁心态,保持冷静、理性的头脑。批评报道要客观公正,注意区分具体对象与具体性质,切忌无端牵连,扩大打击面。

2.把握“量”与“度”、“量”与“质”的关系。凡事“过犹不及”,新闻报道不能只重数量轻质量。正面报道中同类题材大

量重复酿造的“信息洪水”及空洞说教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反面题材报道过于密集,会误导受众和社会舆论,滋生消极思想,破坏社会心理结构。因此,即使在打"宣传战"时,也要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在数量上有所节制,注意典型性、准确性、生动性相结合。陈述新闻事实要避免枝叶蔓延,主题分散,材料零乱。

3.创新方式,创新视角。新闻宣传中,策略性、艺术性很重要。对于会议报道,要敢于打破惯例,细分报道类型,让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从讲坛上走下来,走到老百姓当中,用聊天的口吻从形象可感的东西说起,从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起,多些贴近性,少些训导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负面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注重曝光与关怀的平衡,纠正错误观念,变危机为契机,特别要选准新闻切入视角,报道方式要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4.贯彻“三贴近”,严格把关。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把关,这里主要涉及记者与编辑。记者筛选新闻线索时,首先要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题材,要选择编辑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舍弃无关的信息。

新闻信息传播是一项过程复杂的活动,面对出现的负面效果,我们并非毫无办法,只要能早作防范,采取措施,便能将其降至最低程度。

(作者单位:临沂日报社)

最新关于疫情新闻报道范文300字 关于疫情新闻消息范文

中新网9月30日电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位于纽约曼哈顿华埠,以承接中国来纽约的游客为部分业务的“中美旅游”旅行社,不敌疫情的影响,于日前宣布结束46年的营业。该旅行社顾问文敬森表示,疫情严重影响了世界的旅游业,受到全球环境影响,该旅行社也将熄灯。 成立于1974年的中美旅游,过去以承接华人游客为主,但近两年游客数量锐减,2020年的疫情更是重创旅游业,没有客源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该店不得不宣布结业。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2020,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疫情中,不少中小企业倒下,但也有些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企业家,逆势勃发。在特殊时期,位于日本东新宿的“小吃扬州”店主吴仕东的故事就极具参考价值。 日本政府以“自肃”政策来抗疫,餐饮业首当其冲,许多店铺被迫关门。不少华人企业主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开发适合外带的商品上。“小吃扬州”的各种面点、炒菜、炖菜,吸引众多外卖订单。 受疫情影响,“小吃扬州”附近的印度菜、越南菜、日本料理关门了。吴仕东却拿下隔壁店面经营“正宗兰州拉面”,又利用楼下的空间做技能培训,如此大胆的投资,是因为什么? 吴仕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天,朋友提议去吃兰州拉面,这让吴仕东注意到,街头巷尾遍布“札幌拉面”“博多拉面”“喜多方拉面”的东京,却少有“正宗兰州拉面”。东京有那么多华人,何不就开一家地道的兰州拉面店呢。 看到商机的吴仕东说干就干,一边盘下隔壁的店面张罗装修,一边物色掌握拉面技巧的师傅。这时才发现,在日本,懂得兰州拉面技巧的人少之又少,薪酬也出奇的高。吴仕东三顾茅庐,终于凭借自己对餐饮行业的理解和认识,打动了一位技术高超的拉面师傅。纯牛骨秘方熬制出清香爽利的拉面汤,臂力惊人技法娴熟的师傅制作出从“毛细”到“大宽”的九种面型,色香味形,一应俱全。 疫情出现之前,吴仕东刚刚盘下地下一层,扩充店面,增加卡拉OK等娱乐项目。疫情出现之后,禁止近距离接触,卡拉OK店全部暂停营业。如何将这烫手山芋转化出效益,成了吴仕东的心头大石。 疫情来袭,不少在饭店帮厨、在酒店做清洁的华人失业了,吴仕东想,利用新租来的地下一层办一个面点培训班,传授拉面技术、汤包技术,帮助这些同胞开创自己的事业不是很好吗?这些因为不熟悉日语、无法找到高薪工作的同胞,一旦掌握了技术,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就指日可待了。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吴仕东表示,他曾经在德国工作,听过太多太多中国驻外使领馆帮助和团结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事。耳濡目染,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的帮助有需要的同胞。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的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源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被重视。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自媒体也逐渐走进中国公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甚至我国已经成为自媒体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自媒体的高速发展创新了新闻传播的载体与方式,普通公众也成为了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同的状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自媒体发展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为切入点,总结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难点;第一章中从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第二章中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提出设计方案,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案;第三章则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成因,第四章是针对原因提出改变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之策;最后的结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展望,以求在未来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兼具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平民化、交互性和多样化等特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业者素质的良莠不齐,法律监管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自媒体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泛滥,只有规范媒体新闻传播的道德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建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优质的创利途径,并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才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网络舆论环境。

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生的成因及对策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英语教学中式英语产 生的成因及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中式英语成为一种主要的英语方言的可能性及其原因 1.中式英语产生的基础——英语、汉语的广泛使用 汉语凭借着其庞大的使用人群,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有56个名族,人口约14亿,使用着大约85种语言(其中有文字的共40种)。而汉语是占中国人口总数94%的汉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所广泛使用的语言。自1945年联合国创建以来,汉语就成为联合国重要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日本、美国西部州和夏威夷州等国家和地区,其使用广泛度仅次于英语、西班牙语,局世界第三。 与汉语相比,虽然英语在使用人群上略逊色于汉语,但其广泛度却不是汉语所能比的。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讲英语,也就是说25亿人口。 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8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世界上有超过70多亿的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而根据英国文化协会最近的报告,地球上一半人口——大约35亿人——都说英语。所有的语言虽然都在不断发展,但英语的全球化在语言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作为世界两大主要语言的英语与汉语,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因此,中式英语就顺应而生了。 2.中式英语的发展及其现状 纵观中式英语的影响,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大的多。早在1994年,中式英语已经开始被加入国际英语的行列中,其对国际英语的贡献率大约占到了5%到20%,超过其他任何来源。例如,由中式英语所产生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drink tea(喝茶)”等词汇,早已经成为了标准英语中的一部分。 而中式英语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英语早在1637 年就被传入了中国,那时,英国的商人来到澳门、广州,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就是介于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一种商业英语。由于对英语只有初步的了解,中国人对英语大量的错误发音和词义的误解,成为了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嘲讽与耻笑的对象。但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式英语的内涵,乃至认可中式英语的客观存在。再之后,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发掘中式英语的真正含义,让中式英语成为了一种非常生动有趣、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中式英语不仅被民众所认可,更是被许多权威性的组织所接纳。美国的语言检测机构,对中式英语一直抱有非常高的评价。自2005年起,Chinglish就被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中式英语及其成因的考察 摘要: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因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生搬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在英语的交际中使用不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的畸型英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中式英语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英语时要注重对中式英语的误用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为学习英语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成因 一、中式英语的涵义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中式英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学术界对此有过激烈的讨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式英语也随之而成为英语语言中一块特殊区域。 (一)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又称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语言的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影响而说出或写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即中式英语中规范英语在中国的误用,是中国的英语语言学习者受到汉语语言的影响和干扰所形成的。在我国,由于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各不相同,而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是在掌握母语后开始,这时已具备了母语的语法与表达方式,自然在学习英语时有母语语言思考,这样就造成了大量中式英语的出现。 (二)中式英语的特点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 1、产生的必然性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人习得英语语言时常以母语来翻译学习。在一部分中国人的英语表达中,照搬照套直译汉语为英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使得中式英语出现。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而方言又是汉语中的一类,多种语言的差异本就影响语言的学习,而汉语思维又随着语文教学不断加深对中国人的影响,这样,汉语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面临的客观因素,干扰是必然的,自然中式英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因此,中式英语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这一现象必将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而出现,只能是寻找中式英语运用过程中的特点,缩短它的过渡时间,从而早日掌握地道的英语。 2、发展的过渡性 中式英语是英语初学者在学习地道英语过程中受母语干扰所形成的特殊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学中称为中介语,是连接汉语与英语的中间语言。如果说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话,那地道英语表达的掌握程度则是可以控制和改进的。因此学习者应该在这个上面下足功夫。这个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错误的表达以及不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例如:中式英语的“watch newspaper”,“learn knowledge”,“I and sister went to see a movie.”。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应该改为“read newspaper”,“gain knowledge”。“My sisiter and I went to see a movie.”就是一个中式英语的表达。可见,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发展的过渡阶段,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对词汇与语法的掌握,中式英语的出现就会逐渐消失。 3、存在的顽固 学习第二语言(英语)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母语(汉语)语言中语法、习惯用法等的影响,需要通过母语的辅助才能把第二语言学好。但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一蹴而就事情,它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中式英语有着其存在的顽固性。如Everybody is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actively.中式英语就说成是:Active participation is strongly encouraged 二、中式英语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文库目录 一.定义 二.影响 三.四大准则 四.解决办法 一定义 负面新闻,首先我们会认为负面新闻应该是坏消息,对社会和谐及受众有着消极影响的一些新闻事件,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其次应该是会 影响新闻人物的形象,破坏新闻人物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第三 应该是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负面新闻信息也就是指具有新闻 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 负面新闻的利弊: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宣传观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对这类新闻报道产生了认识误区的同时,关于负面报道的概念也存在着争议。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长期以来更是形成了对于负面信息的过度的谨慎态度,负面报道被打上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时代烙印。新闻主管部门对其多加以限制,新闻媒体则视其为“敏感地带”,不敢轻易涉足。这种消极态度,使负面报道难以受到正确的对待,也得不到应有的 重视。 负面新闻,顾名思义,是一些对消极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如果报道不恰当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破坏我们的形象等一 些不利于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二影响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在民智未开、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一个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每年有几百万人上大学,有网民上亿的国家,这种假设是 否成立,实在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 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这应该不是难以想象的。 1、首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才有“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说法,这相 当于新闻的天职就是打探坏消息,有点象我们说的新闻监督。这样一来,新闻如果刻 意回避坏消息,它的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而可信度被打折扣的新闻媒体,就算它 有好消息(正面),读者同样要对它打折扣,想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就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从翻译角度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09-10-26T09:27:03.733Z 来源:《华夏教育》第9期供稿作者:郑博陈丹丹 [导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郑博陈丹丹 430060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外语学习的行列中,特别是英语学习的大军中去,许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中式英语”现象已经成为不容人们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归纳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若干原因,并提出如何避免中式英语的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中式英语原因对策 一、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而在语音、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在学习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许多错误。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和英语作文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思维方式固有化以及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社会进行交流的两大重要元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它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民族文化;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引导与支配语言的运用,构成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模式(陈洁2006:14)。语言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了解与掌握的过程,又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形成过程,尤其是外语学习。然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结构蕴涵着不同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它又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息息相关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向另一种文字的转化,同时还表现为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式英语是汉语思维与英语形式结构的混合体。比如,“你的衣服很漂亮”译为“Your clothes is very beautiful”我们用我们的汉语思维方式来翻译这个句子也是行的通的。 但由于我们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英汉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等等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因此,中国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掌握了语法知识,可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英语思维。这样说出的英语也自然带有中文语音、语法的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也叫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一个把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 例如:(1)你的身材很美。A. You have a fair figure. B. Your figure is beautiful. (2)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A. Otherwise,the country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B. Otherwise will fall into a mass and break up. (3)春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春天,总是好的。 A. Spring is always pleasant no matter where it is. B. Spring,no matter where it is,is always pleasant. 以上B句型都是典型的受汉语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但英汉的逻辑思维顺序不一样,而A句才是规范的英语,所以我们应该学着试着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来翻译汉语。 2、翻译方法不当。 多数中国学习者写英语作文,实质上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写作者往往用汉语思考,脑海出现的先是汉语句子,然后再依据汉语句子译成英语,但是我们都知道,好的译文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而且在形式上也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流畅自然,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在翻译和英文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翻译理论知识以及足够的翻译练习,中国学习者无法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往往采用了不恰当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习惯组合英语句子,就会在翻译中出现很多问题,我认为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例如:一是违背语法规则。我们在初学英语时,翻译句子时会经常照着字面意思逐词逐句的翻译,这样很容易违背英语的语法规则,例如:如果你不会喝酒,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no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learn. 学喝酒不是学某种技巧那样的“学”,“会不会喝酒”实际上指的是有没有喝酒的习惯,所以可以说成:if you don' t drink, you' d better not do it. 二是重复累赘。由于对英语的单词涵义缺乏透彻的理解,中国学习者往往使用具有重复意义的单词,造成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如“书房”a study room,“舞会”a dance party,他们没能理解a study或a dance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义。 汉语中,有时我们为了平衡或押韵,经常使用两个意义很近的词,但是英文却很回避这种现象,但有的学生却未意识到这一点,逐词翻译汉语的同义重复,造成中式英语的产生。例如: [1]协助并帮助 help and assist [2]坚定并坚决地 firmly and resolutely 译文中的一个词已完全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足够了。 三是过分使用修饰语。有时候我们在写文章时会用一些修饰语,但有些修饰语有时用得过分强调,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例如: A: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agricultural reinforcement B: we have to concentrate on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B: 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 A句中包含了太多的抽象名词,使句子变的复杂僵硬,难以理解,而B句表达意思明确清晰。 四是搭配不当。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搭配不当的问题.

近期新闻资料

客观地说,梦鸽在本案审理中的表现不利于李天一 梦鸽偏执的认为李天一无罪,为此无视事实 梦鸽参与了全部庭审,事后接受采访又对一些庭审情节言之凿凿、反复申明,表达时看似情感真挚,让人不容易相信她会撒谎。但是仔细辨别,发现梦鸽说的关键点又和事实严重不符。 比如她坚称“孩子们没有一个承认有罪!当庭孩子们没有一个认罪”。但海淀法院的通报明确指出“三名被告人对起诉书的指控不持异议”,也就是三名被告人当庭认罪。 再比如梦鸽指出被告人魏某在庭审时突然指认李天一打人,且是唯一指认者,而魏的指认源于其辩护律师李在珂背后教唆。梦鸽还指出李在珂所属律师事务所同时代理了两名被告人(大小魏)不合规,暗示李可能让大小魏串供来陷害李天一。可事实是,李在珂所属的律所虽然代理了两名被告人(这并不违反规定),但是两人中只有大魏指认李天一打人,小魏并没有。而与大魏的指认形成交叉印证的,是另一位被告人张某的庭上指认。梦鸽为何对张某的指认避而不谈? 李在珂的短信原文,梦鸽只公布了尾部 梦鸽为了加强对李在珂的指控,还爆料说“李在珂曾用短信威胁我”,短信中扬言“我今天让你笑,明天我就让你哭!”,后梦鸽公布了这条短信截屏,其中确有“我想看看你们笑过之后是如何哭的!”的字眼。但事实是,梦鸽公布的这条短信被“掐头去尾”,脱离了语境。这条短信实乃李在珂发给李天一的辩护律师陈枢的并抄送梦鸽,是为了回击庭前会议上“陈枢和梦鸽对自己律所律师的嘲笑”(原文见右图)。李在珂在这个案子中是否干净另当别论,至少梦鸽在曝光短信时刻意隐去语境,有存心抹黑他人之嫌。 梦鸽一味指责他人、为己方开脱的言行当然不止上述这几条,正如《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一封信》中所言,梦鸽表现的态度就是“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们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 这种偏执对李天一的定罪量刑毫无用处,反而让李天一失去减刑机会 如果这种指责和开脱能有利于为李天一脱罪减刑,那也可以理解。但是否认法庭的通报、否认得到交叉印证的事实、刻意抹黑对方律师,这对李天一的案情没有任何好处,法官又不会根据你在媒体面前讲了什么断案。 而此前,梦鸽为了让孩子“无罪”迫使两任想做罪轻辩护的律师辞职,使李天一失去了减轻量刑的机会。 这种偏执却有一个关键的坏处,就是毁坏了李天一最缺少的“是非观” 对犯罪行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由于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犯罪,但少数人并“不吃惩罚这一套”,所以有些人在受到惩罚后仍接连犯案,成为累犯。 对李天一最大的担心,目前来看已经不该是“他被判刑”(虽然本案还没有宣判,但李家翻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是未来李天一获释后,他还很年轻,如何让他从此和违法犯罪绝缘?上次他因打人被收容教养,获释后仅在本案中,就又有在金鼎轩吃饭时与人斗殴和殴打杨女士两次动武,这样的表现让人如何放心“他可以被改造好”?如何对他的未来有信心? 李天一需要的是拯救,而不是袒护。如何才能拯救李天一呢?今日话题曾援引剑桥大学的研究指出: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是非观,是让其与犯罪绝缘的关键——是非观强的孩子服从法律,自控能力也比一般孩子好很多,相反那些没有是非观的孩子,人数不多却“包办”了大多数不法行为。 可梦鸽所做的,是在培养李天一的是非观还是毁坏李天一的是非观?那种强词夺理、对事实不认账、为抹黑对方断章取义且不提,单说李天一已经有了斑斑劣迹后,梦鸽还坚称自己的儿子“淡定、文明、干净、忠义、善良”(庭审后接受采访语),这是一种怎样颠倒的是非观? 此外,从本案的信息看,在警方审讯阶段,已经有多人供述李天一打人,李天一也承认,且这样的供述被法庭确认有效。在法庭上,李天一打人的情节又被两位证人交叉印证。可以说李天一打人的事实是难以否认的。但为了给李天一做无罪辩护,律师就必须诱导被告人翻供(这种行为不合法但属于中国司法辩护中通行的“潜规则”),李天一为了配合辩护策略极可能要撒谎。李天一还可能怨恨“坏了自己好事”的人,据李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浅析 [摘要]导致中式英语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汉语思维和表达惯式的影响,以及欠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从两种语言的语汇选用、句法结构两方面揭示汉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式英语形成原因词汇句法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 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之中, 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而说出或写出的措辞不当,语法欠通的英语,被外国人冠以Chinglish 的名称。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通过对英语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汉式英语加以列举,并浅析原因。 一.语汇的错误 1生搬硬套 中式英语常常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英语的本意, 完全依赖中文字面意思,生硬地逐句进行机械的转换,于是就出现了照本直译的中式英语,给人累赘之感。比如,中国学生会将办学校“run a school”说成“do a school”,将书房“study”说成“studyroom”。 2 缺乏词汇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死记硬背单词意思,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不会根据说话场合灵活选用适当的词语准确表达意思。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多留心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慢慢就会培养出灵活运用词汇的意识,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3 生造词语 有的学生在汉英翻译时,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不加思考,直接将马路“road”译成“horse road”, 将一大早“early in the morning”说成“a big morning”,从而出现非常荒唐、可笑的英语。 二。句法的不当 1 英汉语句成分的差异 (1)名词使用的误区 汉语动词普及,英语名词却占优势。有些学生写的句子虽然在语法上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动词过多,结构松散,表现乏力。究其原因,学生们普遍轻视了名词的语用功能。其实,在英语中若名词得以妙用,句子会显得生动、流畅、简洁,可谓是“名”正才能言顺,试比较例句中前后不同的表述: 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mad. (cf. Jealousy drove her mad.)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改成名词后的句子显得更简练、地道,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隐性表现力。要摆脱汉式英语中多动词的困扰,就得走出传统的语法功能的局限,寻求其丰富多彩的表达特色。 (2)“介词”意识的缺乏 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一个差别, 汉语是一门多用动词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倾向多

新闻稿件范文(最新)

暴风雪袭击美国东海岸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9日电(记者杨晴川王薇)美国东海岸广大地区19日遭受暴风雪袭击,不少地区积雪累计已超过30厘米,当地民众在圣诞节前的周末旅行和购物活动严重受阻。 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包括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在内的东海岸中部地区积雪将达50厘米。 美国首都华盛顿也迎来6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19日凌晨,美国总统乘专机从哥本哈根返回华盛顿,在抵达华盛顿郊外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遇上了大雪。 由于天气十分恶劣,乘坐专车返回白宫,而不是按惯例坐“海军一号”直升机。 华盛顿市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暴风雪还导致大批航班延误或取消,给民众圣诞节前的出行造成困难。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和里根国家机场要求旅客在家中确认航班情况后再去机场。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已取消了19日当天从东海岸起飞的大部分航班。 铁路部门正在增加值班人员清除电动列车轨道上方电线上的冰块。 气象部门预计,这场暴风雪20日将北移至加拿大大西洋沿岸。 上海世博会启动媒体注册工作相关信息已公布在世博网 12月18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启动媒体注册工作,开始受理境内外媒体的报名申请。 媒体记者和技术保障人员可以通过其所服务的媒体机构,向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提交申请,办理世博会运营期间的媒体证件。 据悉,上海世博会运营期间,进入世博园区采访报道的境内外媒体记者及技术保障人员预计将达3万人次。

为做好媒体服务工作,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参照世博会惯例和北京奥运会成功经验,筹建了高标准的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和其他媒体服务设施,为媒体人员的住宿、餐饮和入园交通进行了精心准备,还为境外记者的采访设备通关做好了相应安排。 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媒体证件将开始发放,世博会媒体服务设施也将陆续投入运营。 贵州辣椒国家地标品种全国第一!科技引领撬动资源“宝库” “贵州独特的山地气候与嗜辣的饮食文化,蕴育了丰富的辣椒品种资源。目前,贵州辣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的已有9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副所长胡明文在接受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时说。 榜上有名的这九个国家地理标志是:遵义朝天椒、虾子辣椒、绥阳子弹头、绥阳黄杨小米辣,贵阳花溪辣椒,毕节大方皱椒、金沙湾子辣椒,六盘水六枝牛场辣椒,黔东南黄平线椒。 辣椒原产墨西哥,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在贵州的土地上,有400年的种植历史。贵州省低纬度、高海拔的绿色山地气候使辣椒生长期延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造就了贵州辣椒独特的香辣口味。“同一个贵州地方辣椒品种,在贵州当地的生长周期是100天,其他地区只需要80天,多呆的20多天,辣椒在地里总要‘干点事情’,因此它吸收积累的营养更多、品质也就更好。” 胡明文介绍道。 “其实不只是以上已经获得的9大地标产品,贵州还有很多优质的地方品种,比如湄潭珠子椒、乌当百宜平面椒、平坝林卡辣椒等等,特别是乌当百宜平面椒,90年代在送交中国农科院的检测中,干物质含量排名全国第一。”说起贵州的优质辣椒,胡明文如数家珍。 贵州地方品种虽然品质高,但是受到地域等条件限制,种性退化,产量低、抗病性弱,一些珍稀优良辣椒种质资源日渐濒危乃至消失。针对以上问题,胡明文表示,长期以来,辣椒研究所对优质的贵州地方辣椒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同时,与国外或省外的优质辣椒进行杂交,获得产量高、抗病性强又能保留贵州辣椒独特口味的改良品种。与此同时,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贵州辣椒种质资源中期库正在遵义建设中,预计8月将投入使用,届时将收入一万余份贵州及各地辣椒种质资源,为辣椒种质资源提供长期稳定的保护。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辣椒生产、加工、销售规模均居全国首位。2019年,贵州省辣椒种植面积达512万亩,产量680万吨,产值228.8亿元,加工产值121.2亿元,交易额达709亿元。 “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推进地标品种纯化改良、实施换种工程、发展地标产品,实现辣椒大省向辣椒强省的跨越。”胡明文说。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流行文化炒作议程设置新闻伦理 2009年底,一则征婚帖在网络迅速蹿红,并由此捧红了一个平凡的人物。而这个平凡的人物进一步引发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和争议。这则《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的帖子中,列出了发帖者严格的7条征婚条件:北大清华硕士、经济学专业、有国际视野、身高1.76米至1.83米、无生育历史、东部沿海户籍、年龄25至28岁。此帖一出,网络上哗然一片。 2010年初,江苏卫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人间》请来了发帖者罗玉凤,证实了网络发帖实非恶搞。正是这期节目视频,成为了网络流传的素材,使信凤姐,得自信等讽刺性语言流行于网络。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凤姐事件的背后,分析由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炒作效应。 一、谁对谁进行议程设置? 在这个由征婚引发的事件中,凤姐被发帖了。罗玉凤在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说,网络上的帖子是由收到我传单的人发上去的,不是我本人发的。而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的介入,让原本平凡的罗玉凤变成了一个传奇。 2009年底,《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这个帖子开始在网络中流传。如果没有那段采访谈话视频的流传,相信这则帖子只会成为网友批判的对象,在论坛火上一段时间,自然消退,而不会成为恶搞的对象、众说纷纭的焦点。毕竟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不具备知名度的人、狂妄的言论等,只是一种具有短暂生命力的流行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流行舞台中谢幕、湮没在新的流行文化中。 为什么传统媒体反而抓住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流行元素并放大呈现在受众面前? 先是电视媒介,在《人间》的这期《我想嫁个白马王子》节目中,罗玉凤的台前幕后、事前事后都展示在观众面前。罗玉凤用一种连她自己都称为较为狂妄的姿态,大谈爱情理想。不仅仅节目主持人被凤姐在节目中的话惊呆了,网友们更是将其话语称为雷言囧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和罗玉凤的出位言论、举动被社会舆论视为异类。 但就是这个异类为媒介设置了议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热门话题。 其后,报纸媒体向深度进一步挖掘。在节目播出之后,《重庆晚报》记者紧追不放,深入凤姐的出生地,追寻她的过去,挖出她的生活。从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友们对于罗玉凤的征婚言行,大家认为判若两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在电视节目中,其母亲更是表现为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不愿直面镜头。而有媒体在转发《重庆晚报》的报道时,把标题做成了你妈求你别折腾,处处向网络流行语靠拢。 一时间凤姐备受关注。《人间》栏目请来的心理专家,包括节目互动、网络留言等方式中人们都认为,罗玉凤的心理存在着偏差。如果说罗玉凤是一个病人,那么对待一个病人采取这样的态度,是不是说明整个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也是病态的?此类报道如果常见,必然会误导受众。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克服方法初探

中式英语形成原因及克服方法初探 摘要: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的混合语,它既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汉语特征的英语”。由于受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对英文单词不准确的理解或误解的影响,导致了中式英语的产生并具有如下的特点:累赘多余、重复、抽象笼统、荒谬可笑等。尽管克服中式英语并实现用英语思维还存在很多的障碍,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建议可供参考。 关键词:中式英语;特点;原因;克服;建议 abstract:chinese english or chinglish is a misshapen, hybrid l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but t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englis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ignora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accurate understanding or mis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word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redundancy, repetition, abstraction and ridicule, etc.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to think in english or to overcome chinglish, there are also quite lot suggestions to avoid it. key words:chinglish, characteristics, reasons, overcome, suggestions 1.引言 在中国尽管有很多人在学英语,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用标准的英语表达。其他人大都在说中式英语。所谓“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