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文库目录

一.定义

二.影响

三.四大准则

四.解决办法

一定义

负面新闻,首先我们会认为负面新闻应该是坏消息,对社会和谐及受众有着消极影响的一些新闻事件,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其次应该是会

影响新闻人物的形象,破坏新闻人物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第三

应该是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负面新闻信息也就是指具有新闻

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

负面新闻的利弊: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宣传观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对这类新闻报道产生了认识误区的同时,关于负面报道的概念也存在着争议。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长期以来更是形成了对于负面信息的过度的谨慎态度,负面报道被打上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时代烙印。新闻主管部门对其多加以限制,新闻媒体则视其为“敏感地带”,不敢轻易涉足。这种消极态度,使负面报道难以受到正确的对待,也得不到应有的

重视。

负面新闻,顾名思义,是一些对消极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如果报道不恰当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破坏我们的形象等一

些不利于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二影响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在民智未开、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一个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每年有几百万人上大学,有网民上亿的国家,这种假设是

否成立,实在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

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这应该不是难以想象的。

1、首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才有“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说法,这相

当于新闻的天职就是打探坏消息,有点象我们说的新闻监督。这样一来,新闻如果刻

意回避坏消息,它的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而可信度被打折扣的新闻媒体,就算它

有好消息(正面),读者同样要对它打折扣,想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就

难以实现。我们现在正规(正到什么程度大家可以自己理解)媒体被嘲讽,晚报(实际上也是官报,只是面孔显得温和点)销量强过官报,已经很说明问题。

2、过多的正面宣传,使大家产生“正面疲劳”(仿审美疲劳),已经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只有媒体依照新闻规律,适当回归负面报道,才能冲淡或纠正这种逆反心理造成的后果。现在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不管正面新闻是真是假,大家先抱三分怀疑态度,激进点的人甚至一概否认,说,又在唱赞歌,又在吹牛皮,又在拍马屁。当真实的正面新闻也成了赞歌、牛皮和马屁的时候,难道不能认为,这是“宣传人”的失败和悲哀。

三四大准则

第一条准则:负面新闻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不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意诋毁、诽谤,或者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第二条准则:负面新闻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做到不误导读者,不欺骗读者,不扰乱社会。

第三条准则:负面新闻应及时对读者透明,让读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负面新闻对社会不良风气起到督导和批判的作用。不得故意隐瞒事情真相,让读者的心里留下恶性的心里阴影。

第四条准则:负面新闻要适可而止,不得扩大事情本质,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四解决办法

负面新闻的处理需要以四大准则为依据。对于不属实的新闻或者信息需及时删除,《广州蚕丝网络技术》提供最专业的负面新闻或信息地快速处理技术支持,采用“关键词”监测的方式对有可能出现的新闻或信息进行及时跟踪取证,有效地解决企业或个人面临的危机,一般可采取,负面新闻链接删除,负面新闻快照处理,负面新闻压制,网络新闻发布等办法。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富锦电视台韩世峰 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之间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赢得市场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策划,就是在节目制作过程前,设计出栏目或节目的最佳方案。其中包括所有具体细节的策划,比如选题的策划,具体题材的分解,新闻报道形式的设计和同期声人物的确定以及采访问题等相关环节。电视台要想提高节目质量,创作出高品质的节目和栏目,就必须加强总体策划,那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策划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判断新闻报道的策划是否成功,要看其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没有新闻策划的前提下,纵使新闻工作者吃了很多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完全失败的。相反,在报道之前有了充分的策划意识和准备,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新闻策划才是成功的。因此,具有相当严谨、周密、完善的策划是报道成功的前提条件。2011年7月份,我们《关注》栏目组获悉富锦市大榆树镇种植的16000亩早大白马铃薯提前上市,收入非常可观。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们策划制作一期关于种植经济作物的专题节目。在采访前,我们精心策划了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大华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我们从种薯研发、繁育、营销、储存各方面入手,确立了每个采访节点。由点及面,报道了大榆树镇成为富锦当地“经济作物之乡”的可喜成就。节目播出后,富锦各界都对此事非常关注,纷纷来信致电询问相关知识和细节,希望建立相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致富增收提供保障。节目虽小,反

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摘要网络的迅速崛起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时网络媒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入手,具体分析了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发挥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功能的三条思路。 关键词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社会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积极作用的同时,究竟有怎样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应该如何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及内在关联 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这传输平台,以多媒体为辅助传播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它通过搜索、操作、编辑、存贮、交换等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兼容的目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既综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有着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内容上,朝着丰富性、高速化、专业化发展;传播方式上。信息双向交互、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传播功能上,呈现出综合性、可选择性的特色。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所要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上,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社会学上,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利用生活资料的方式;在心理学上,生活方式是自我认同的表达;在人类学中,生活方式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的种族特性。Feldman和Thielbar(1971)把生活方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现象;生活方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核心生活利益;生活方式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表现出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宗教和其它决定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而网络媒体,作为当今科学技术的体现,作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网络媒体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一方面,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彰显了个性自由;增强了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改变了消费观念,使网上购物成为新时尚;打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办学模式,网上远程教育成为主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1、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在网络媒体的世界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加速,在相对的价值观里,没有了惟一正确的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力量被削弱。由于网络媒体时代更注重个人的传播,且网络又是海量信息的存诸地,网络媒体的伦理道德也因此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媒体在重构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把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生活也解构了,不少人摒弃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此外,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诱导人们的文化需求,使人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一些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也腐蚀着人们,影响人们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2009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5、6号两天的新闻联播里重磅曝光19家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其中百度、谷歌两家搜索引擎成为焦点。而国内四大门户也赫然在列。19家网站几乎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均是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网站。由此可见,互联网内容低俗之风已经极度泛滥。低俗之风一旦受利益驱使,并成为常态盛行,道德观念也就不成为束缚了。2、交往方式上:隐秘性、虚拟化使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同上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秘性。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的自由带来了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浅议新闻炒作现象 摘要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炒作在新闻、文化、娱乐和商业等领域已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本文试着深入分析新闻炒作的背景、失范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怎样防治新闻炒作的问题,为遏止新闻炒作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炒作社会责任 当今的新闻界,受众越来越注意到一种现象:报道的事件本身新闻价值并不大,但经过媒体反复报道、跟踪报道、多家报道等等,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如贞操女征婚、炫富女“郭美美”、凤姐和芙蓉姐姐的雷人语录和“华丽”蜕变等等,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炒作”,那究竟何为新闻炒作?新闻报道中应怎样去避免和遏制炒作之风呢? 一、新闻炒作的定义 湖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的定义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o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o引导?p 强化部分新闻要素?o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p获取直接或间接 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

性?p轰动性和商业化。”个人认为,魏剑美老师对新闻炒作下的定义还是比较确切和到位的。新闻不能炒作,新闻的商业运作可以实现的,但仅是指其经营部分和广告部分。 二、新闻炒作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定的推动力,被视为新闻传媒瘟疫的新闻炒作现象的出现也必有其深层原因。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受经济利益驱动是“新闻炒作”出现根本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服务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拨款是其活动经费的来源,追逐商业利润还不是媒介本身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特殊格局。作为一个企业,媒体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市场竞争。 (二)危害 首先会误导舆论。一些传媒目光短浅,新闻报道时不分轻重主次,人云亦云。比如周克华事件中有关其女友的报道,媒体在没有证据的时候就断定其女友是周克华抢劫的“军师”。这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同时也误导群众的思考,甚至会干扰到司法的公正。

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教学大纲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总学时数:72 学分:4 理论学时:63 实践学时:9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 编制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讲授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帮助学生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将不同类型的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做对比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际报纸新闻策划案 例,熟悉各大报纸对于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策划,让学 生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新 闻报道策划。 二、总体教学目标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学生具

备实践操作、策划能力的课程。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对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理论,熟悉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原理和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具备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能力,最终能进行独立的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和类型(6学时) (一)教学目的 目的:本章的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将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区分开来,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新闻策划? (1)新闻策划的概念 (2)新闻事件策划 (3)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1)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概念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3)报纸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深化主题报道 ②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

《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的悲剧:刍议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介入新闻事件的消极影响

《MAD CITY》——一场现代媒体策划下的悲剧 ——刍议策划新闻与新闻炒作介入新闻事件的消极影响 ■枕流 《MAD CITY》剧情梗概:(来自搜搜百科资料,部分有改动) - 本片是一部探索美国现代社会的影片,十分感人,催人泪下,也对美国社会、美国新闻界进行了无情的批评。麦克斯·布雷克(达斯汀•霍夫曼饰)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圈子内享有盛名,不过在一次空难事件中他的报道没有现场感不再被上司重用。- 有一次他被派往一座博物馆作一次无关紧要的采访,但在这里他却正好赶上了一起劫持人质事件,而劫持人质的萨姆(约翰•特拉沃尔塔饰)却是一个十分值得同情的人。他是一个本分的美国人,在麦克斯采访的这家博物馆作保安,他工作努力,在家里是一个好丈夫,也是两个孩子的好父亲,但他却被老板班克斯馆长解雇了。- 在与老板论理时他一怒之下竟误杀了以前要好的同事,并进而劫持了人质。麦克斯现场采访了萨姆,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决定帮助萨姆逃脱法律制裁,当他说服萨姆走出博物馆时,等待萨姆却还是手拷和铁窗。- 正文:- 悲剧的前奏:- 正如以上所诉,萨姆在劫持人质的犯罪过程中,接受了麦克斯的现场采访。这一荒诞的情境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回到现场:麦克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首先想到的是“独家大新闻”、“实况转播”,于是阻止其搭档实习生劳丽打电话报警。他的这一有违新闻道德及社会道德的决定,恐怕就是这场悲剧的伏笔了。- 我认为,从这里开始,麦克斯便一步步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了策划。他心里完全明白事件要怎样发展才会更具有“新闻价值”,更惹人注意。而面对一个事实上毫无恶意、对劫持人质“操作过程”一窍不通,并且只想着“弃械投降”的“犯罪分子”萨姆,他充当了“老师”的角色。教育,或者说教唆萨姆如何应对警方,如何去进一步发展事件。这里的麦克斯,完全是一个熟悉各种“操作过程”的现场导演。- 于是,麦克斯通过一番教育、诱导(“你现在恐怕有麻烦了”“那些人们现在恨死你了”“弃械投降前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成功使得萨姆接受了他的现场采访。麦克斯由此一炮走红,以致各大媒体纷纷关注,引发收视狂潮。- 事情发展到这,我想,麦克斯的本来目的(“独家大新闻”)应该是达到了。然而此时,麦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 摘要: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新闻传播的功能是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所以,新闻写作必须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信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虚假;竞争;维护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不仅误导读者,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每一个新闻从业者蒙羞。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一、新闻真实性内容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有三:第一,该事实必须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第二,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何人、何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确凿无误;第三,新闻整体事实的真实与新闻细节的真实是统一无悖的。新闻报道与记者采写的最高境界是反映事实本质。在尚无法达到这一境界时,至少要做到“一般真实”,即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一般真实”的最低要求。 二、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 (一)新闻真实的重要性。第一,新闻报道的写作对象是事实,而事实的基本特性是客观性。真实性的重要内容就是准确地反映这种客观性。正因为新闻是对真实情况的传播,才使其有价值,如果是虚假的,就会一文不值。第二,新闻具有多种社会作用,而社会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的报道,一切作用将无从谈起。第三,新闻的有效传播必须有读者的信赖,而信赖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报道的真实性。在公众心目中,对媒体至少有这样的信念:一般来说,媒体报道的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那么,整个新闻传播业势必土崩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负面新闻的影响和态度 文库目录 一.定义 二.影响 三.四大准则 四.解决办法 一定义 负面新闻,首先我们会认为负面新闻应该是坏消息,对社会和谐及受众有着消极影响的一些新闻事件,好消息不能归入负面之列;其次应该是会 影响新闻人物的形象,破坏新闻人物的威信,对安定团结有害之类;第三 应该是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负面新闻信息也就是指具有新闻 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 负面新闻的利弊: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宣传观念上的束缚,导致我国对这类新闻报道产生了认识误区的同时,关于负面报道的概念也存在着争议。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长期以来更是形成了对于负面信息的过度的谨慎态度,负面报道被打上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时代烙印。新闻主管部门对其多加以限制,新闻媒体则视其为“敏感地带”,不敢轻易涉足。这种消极态度,使负面报道难以受到正确的对待,也得不到应有的 重视。 负面新闻,顾名思义,是一些对消极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因此如果报道不恰当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恐慌,影响社会稳定,破坏我们的形象等一 些不利于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 二影响 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在民智未开、闭目塞听的社会,这个假设也许是成立的。但对一个已经改革开放几十年,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每年有几百万人上大学,有网民上亿的国家,这种假设是 否成立,实在应该打个大大的问号。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 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这应该不是难以想象的。 1、首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所以才有“坏消息才是好消息”的说法,这相 当于新闻的天职就是打探坏消息,有点象我们说的新闻监督。这样一来,新闻如果刻 意回避坏消息,它的可信度必然要大打折扣,而可信度被打折扣的新闻媒体,就算它 有好消息(正面),读者同样要对它打折扣,想以正面宣传达到正面效果的目的也就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董天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一、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异同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在“报道策划”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新闻界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又称“报道组织”)。“报道计划”与“组织报道”异名同实。比较下面的两个解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报道计划”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读者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一般包括报道的意图、报道的重点、报道的阶段、报道的重要选题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和报道力度的安排等。” ——“组织报道”是“编辑根据报纸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报道的内容所进行的具体安排”,“它着重解决的是:这一时期整个报道的中心和重点、报道的规模、各项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安排、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的配合、报社内外的报道力量的部署,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稍后,“新闻策划”这一术语又迅速取代了“报道策划”,但不少人都是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因此,报道策划已成为大行其道的业务理念与操作行为。所谓报道策划,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在语义上,“策划”与“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所以《辞海》把“策划”解释成“计划”、“打算”之意;但又有所差异,“策划”更强调“筹划”、“谋略”、“对策”等意思,《辞源》就把“策划”解释为“想办法”、“筹划”。现代研究者认为,“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对策的意思较为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信息、创意、点子、谋略、目标等要素为其内核,而‘策划’的全面含义为: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所以有学者强调,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策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要求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使行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从“策划”与“计划”的异同可以看出,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不仅转变了话语形式,而且改变了实质内涵。 第一,报道计划的前提是传者本位,而报道策划的前提是受众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媒走上了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传受关系也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传者的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受众本位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来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开封大学毕业论文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生院部: 专业班级: 2013 年05 月20 日

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3) (一)新闻炒作产生主观原因 (3) (二)新闻炒作产生客观原因 (4) 二、新闻炒作的危害 (5) (一)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5) (二)新闻炒作容易偏离主旋律轨道 (5) (三)新闻炒作容易造成假新闻 (6) 三、如何防治新闻炒作泛滥 (6) (一)国家:建立并完善司法惩罚系统 (6) (二)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道德,加强法律自律 (7) (三)受众:提高判断力,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7) 四、总结 (8)

论文摘要 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为了寻找“卖点”,争取受众,不少媒体都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炒作。本文阐述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分析了新闻炒作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新闻炒作的巨大危害,因此对遏制新闻炒作现象泛滥,国家、媒体和受众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炒作危害防治

新闻炒作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王莹莹 (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 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 一、新闻炒作产生原因 新闻炒作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新闻炒作的产生与传播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新闻炒作的原因有三大原因:第一:信息的丰富造成注意力的贫乏,第二个原因:广告式徽,第三:超越作秀。因此新闻炒作出发点是“为了抢夺眼球”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 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新闻炒作的惩治力度不够是炒作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如今社会新闻炒作泛滥成灾,但是对于制造新闻 炒作的主体却没有给予应当的惩罚,致使有些人对于制造和传播空虚新闻无所畏惧。而我国《新闻法》一直迟迟未能出台,使得新闻活动缺少法制环境。当恶劣新闻事件被揭露时,除了媒体曝光、扣发稿酬或暂时封杀外,对恶略新闻的作者、编辑以及媒体领导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惩处。有的炒作者被此媒体解雇了,旋即又被彼媒体聘用。这又怎能遏止炒作新闻的产生与传播呢?由此可见新闻立法的严重缺位,是新闻炒作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策划的利与弊

新闻策划的利与弊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局嫩江农场广播电视局王喜德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策划众说纷纭。新闻需不需要策划已不是最需要探讨的问题。随着新闻策划这一形式的出现和大量使用,我们看到新闻策划所带来的新闻的革命效果,一批反映及时,内容深刻的新闻相继出炉,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靓点,例如:凤凰台的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是新闻策划所结出的硕果。 由此可见,新闻策划确确实实在新闻活动中充当起了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它的“马前卒”、“助推器”。新闻策划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它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同时也应看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认真分析,探讨新闻策划的利与弊,会更好地使“策划“这一手段为新闻服务,不断完善新闻策划这一体系,也会使新闻更受观众瞩目。新闻策划的“利” 一、新闻策划的“利”,就是它的益处。 1、有利于新闻参与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新闻活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量”和“度”,新闻策划也不例外,把握好新闻策划的“量”与“度”,对新闻活动的本身有前瞻性和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新闻策划的目的就是让新闻参与者(请注意是“参与者”,不仅仅指新闻工作者)在正发生的新闻的基础上,顺着理性的、指导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新闻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策划,使参与者(新闻工作者和被采访对象)共同完成新闻事件的报道,从而体现新闻的价值和感憾力。拿央视今年报道内蒙古土豆丰收难卖为例,走基层的记者们在深入一线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了内蒙古土豆价值低迷难卖的伤民这一新闻后,做了细致的新闻策划,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在央视台播出后,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农业部、商业部派出工作组帮忙农民解决了卖土豆难的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使本来是种植户的农民也成为了这个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以身说法,有的放矢的对新闻事件的介绍和看法,推动了这次“土豆事件”的完满解决。 2、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树立服务大众的观念 新闻策划的目的在于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新闻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解决新闻事件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为新闻策划的参与者之一的新闻工作者,在参与整个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闻事件的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这部教材会使新闻工作者树立服务于民的观念,想方设法为百姓排忧解难。我们从全国各新闻媒体的“走基层”的新闻报道策划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走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们通过深入基层,把发生在基层的新闻事件用自己独特视角和镜头表现出来,反映民生,反映现实。央视“医疗进社区”的系列报道,策划水平之高令人折服。它抓住当前国家重点推进“医疗进社区”、“降低药品价格”这些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进行全方面地策划,派出各路记者从最低层开始走访、挖掘新闻素材,发现新闻由头,纵横交错,全面反映社区卫生状况、高价药品给百姓带来的负担、抗生素药品给百姓带来的危害等等,从而把医疗战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呼声通过媒体传播出来,引起政府重视,推进问题解决的进程。在整个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们如果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如果没有为民众而呼的自我意识,那么,就不会报道出发人深省、震耳欲聋的声音,更不会去为百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了。 3、有利于圆满地解决新闻事件,让观众和新闻主体得到满意答案 新闻策划的目的不是让新闻事件本身更具有复杂性,也不会让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者获取名利上的丰收,而是让整个新闻事件在策划的基础上,更加地富有“深力”,更加地富有人性的力量和道德,法律上的力量。通过新闻策划的一步步深入展开,让群众在众说纷纭中,在不明真相中,逐渐走出误区,得到道德、法律和人性上的正确判断,得到满意的答案。以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为例,全国各大主流新闻媒体都对此案的报道做了精心策划,派出了精干的队伍,进行了大篇辐的深入报道,使本来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案件及案件处理最终以药的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浅谈新闻炒作的危害 新闻炒作就是某利益集团针对在该特定时期属于某种意义的足够吸引公众的眼球的特殊“公众人物”,通过针对这个人在某一时段内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推动众多的没提前来采访,并通过不时添加不同的“作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火候竞相“翻炒”,同时,作为事件主体的人主动或者被动的在媒体的报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取了利益,从而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社会舆论的新闻报道行为①。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 1958年“大跃进”年代的新闻炒作, 就把财政收入、GDP总量、国民收入炒得“扶摇直上”,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帮了倒忙。但“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开始的,指的是为了包装某个角儿或某个产品,有意识地凸现其优势,甚至不惜人为地设计某些被世人认可的成功指标,然后隆重推出之,以一种强烈的煽情的效果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新闻炒作已经大肆盛行于我们的媒体当中,从关注度向来较高的娱乐圈,到涉及生命和卫生安全的新闻事件,抑或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公关行为,无不有“炒作”这一手在兴风作浪而导致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如网络红人罗玉凤、“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凭借出格的言行、个人隐私的“被曝光”、不着边际夸大的言论等等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博得出位,依靠着不着边际的言行和夸大的言论来吸引人民的关注,博得观众的注意,试想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对这个人感兴趣呢?这些毫无价值的新闻, 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 但伎俩玩多了, 其真真假假也就暴露无疑。还有一些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实则事实没有发生; 有的夸大其辞, 以偏盖全; 有的违反常识, 以讹传讹; 还有的一好百好, 报喜不报忧等。这些都伤害了新闻报道质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一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新闻炒作的危害。 (1)新闻炒作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导致信任危机 受众的逆反心理, 是指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 是受众在接触媒体传播的信息时, 抱着一种抵触的、反感的、甚至从反面接受的心理状态, 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 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我注意到, 新闻炒作和事件营销在媒体中的见光度越来越高, 受众对此的兴趣就越来越低, 最初的好奇渐渐变得怀疑, 继而抵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实施的专题调查中(2359人参与),有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如果不是事后的曝光谁会想得到,贾君鹏的一句“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是为网络游戏“魔兽世界”量身打造,人肉搜索“虐猫女”是为猫扑造人气,还有国美股权、3Q大战……在一个又一个舆论至高点传入大众眼帘的同时,公众也开始有选择性的相信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了,因为人们开始渐渐发现很多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都是事先安排的,网络水军(论坛上专门发帖回帖的人就叫“水军”)已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人们已经很难相信论坛上火热的讨论是自发而为之的了。 再如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我承认食品行业是存在着这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新闻炒作及其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关键词】流行文化炒作议程设置新闻伦理 2009年底,一则征婚帖在网络迅速蹿红,并由此捧红了一个平凡的人物。而这个平凡的人物进一步引发了新的网络流行语和争议。这则《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的帖子中,列出了发帖者严格的7条征婚条件:北大清华硕士、经济学专业、有国际视野、身高1.76米至1.83米、无生育历史、东部沿海户籍、年龄25至28岁。此帖一出,网络上哗然一片。 2010年初,江苏卫视情感类访谈节目《人间》请来了发帖者罗玉凤,证实了网络发帖实非恶搞。正是这期节目视频,成为了网络流传的素材,使信凤姐,得自信等讽刺性语言流行于网络。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凤姐事件的背后,分析由流行文化所产生的炒作效应。 一、谁对谁进行议程设置? 在这个由征婚引发的事件中,凤姐被发帖了。罗玉凤在接受《北京晚报》的采访时说,网络上的帖子是由收到我传单的人发上去的,不是我本人发的。而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的介入,让原本平凡的罗玉凤变成了一个传奇。 2009年底,《我想找个北大清华男结婚》这个帖子开始在网络中流传。如果没有那段采访谈话视频的流传,相信这则帖子只会成为网友批判的对象,在论坛火上一段时间,自然消退,而不会成为恶搞的对象、众说纷纭的焦点。毕竟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不具备知名度的人、狂妄的言论等,只是一种具有短暂生命力的流行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在流行舞台中谢幕、湮没在新的流行文化中。 为什么传统媒体反而抓住了这种转瞬即逝的流行元素并放大呈现在受众面前? 先是电视媒介,在《人间》的这期《我想嫁个白马王子》节目中,罗玉凤的台前幕后、事前事后都展示在观众面前。罗玉凤用一种连她自己都称为较为狂妄的姿态,大谈爱情理想。不仅仅节目主持人被凤姐在节目中的话惊呆了,网友们更是将其话语称为雷言囧语。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和罗玉凤的出位言论、举动被社会舆论视为异类。 但就是这个异类为媒介设置了议程,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热门话题。 其后,报纸媒体向深度进一步挖掘。在节目播出之后,《重庆晚报》记者紧追不放,深入凤姐的出生地,追寻她的过去,挖出她的生活。从该报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友们对于罗玉凤的征婚言行,大家认为判若两人,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在电视节目中,其母亲更是表现为身心备受折磨,甚至不愿直面镜头。而有媒体在转发《重庆晚报》的报道时,把标题做成了你妈求你别折腾,处处向网络流行语靠拢。 一时间凤姐备受关注。《人间》栏目请来的心理专家,包括节目互动、网络留言等方式中人们都认为,罗玉凤的心理存在着偏差。如果说罗玉凤是一个病人,那么对待一个病人采取这样的态度,是不是说明整个社会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也是病态的?此类报道如果常见,必然会误导受众。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制度、宣传制度的发展,更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来了影响,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但我们更要清楚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

新闻炒作的方法

如何进行新闻炒作?新闻炒作的方式有哪些? 炒作在营销学上叫“事件营销”,事件营销专家黄相如指出:炒作方法众多,没有固定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炒作比的是新颖性、趣味性和新闻性,新闻炒作显然是最有效的炒作方式,新闻炒作也是事件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品牌离不开炒作。在当代这个物种多,品类多,同品类产品更多的社会,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产品从众多相似产品中独树一帜,引人耳目,提高名气,这就需要费一番脑力。而炒作正是一种能够吸引公众聚焦,最终把公众注意力转化为销售额,提升品牌资产的最佳方式。 网络事件营销:网络炒作、品牌炒作 网络事件营销,在国内率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资深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运营实战专家黄相如,网络事件营销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途径进行品牌炒作。 品牌炒作的方法:十招 (1)悬念炒作法 悬念炒作是要提炼一到两个所谓核心、神秘的卖点;根据进度,慢慢抖包袱,所有的资讯不要一次放完,说一半留一半。 四大上市网站之一的中华网便使用过这招。中华网曾放言要收购新浪、网易、搜狐三大网站,以四亿美金垫床底的中华网绝对有能力去收购其他三家网站,关键问题是只是一相情愿,最后不了了之。最后,中华网既获得了舆论的宣传,又树立了财大气粗的老大地位,一箭双雕。

(2)落差炒作法 用一些很熟悉的东西,在平常人头脑中产生了相对的思维定势,当一旦打破这种定势,人有如在太空的失重感,这种炒作方法要有平中见奇的功夫,善于提炼普通的素材,让媒体耳目一新,让大众或分众耳目一新。 (3)第一炒作法 人们的记忆中只能记住第一,比如人们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第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容易吸引公众眼球,容易被记住,还会使对手难以逾越,品牌形象脱颖而出。因为人人都想争第一,冠亚军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新鲜的事物往往是让人们记得最深的,跟风者,将不会引起更多注意,只会带来更多批评与冷眼,人们只会记住第一。 但是,“第一”毕竟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企业很难拥有“第一”。这就需要变通地策划出“第一”,或者说“制造”出“第一”。如:某企业某种做法,在某行业尚属第一次;第一次发现了某产品某种属性;某种行为使某人在某领域成为第一人;某模式属首创的第一模式。等等。 对“第一”纵向追踪,挖掘“第一”背后的秘密,以满足社会公众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而实际上,把良好信誉、产品、质量、科技、发展潜力等企业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输送到公众心里。围绕“第一”横向造势,统筹谋划市场营销,达到促销与塑造品牌双赢。成功的案例如“白酒第一坊”、“第一大火锅”等。 (4)名星炒作法

媒体无约束报道对司法的负面作用及解决方案的探讨

媒体无约束报道对司法的负面 作用及解决方案的探讨 媒体无约束报道对司法的负面作用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周明王小伟赵鑫赵亚男 一. 前言 1,背景 今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除了天灾,我们也看到很多可以避免的人祸。这些人祸给很多人带来无尽的悲伤。从年初几次相似的校园伤人案件到富士康的“15连跳”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不幸,但是生活的脚步不能停下,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预防这些灾难的再次发生。而在这些灾难中,我们会发现媒体的报道起了很重要的作

用。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有意的着重刻画孩子是如何受到残害,甚至有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并进一步地增加销售额,在报道这些事件时故意夸大,让人民大众忽略了灾难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不仅伤害到了被害者的家人,同时也让犯罪嫌疑人以及有关单位“有口难言”。这也就无疑在法院审判之前先给犯罪嫌疑人“新闻审判” 了一次,让犯罪嫌疑人正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当年名噪全国的河南郑州某公安分局局 长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后逃离现场一案中,案件尚未判决,传媒声势浩大的声讨已形成“新闻审判”使得司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右。在传媒铺天盖地的“轰炸”和“喊杀声”中,法院最终不得不做出了“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判决。张金柱之死,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死在传媒的手中而不是法律手中”;张金柱的律师也一直以"舆论高压”作为审判不公的理由。传媒报道对审判独立的影响如此之大,需要我们尽快制定一些必要的、公认的调整规则。为了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同时也为了探寻出媒体无约束的报道对司法公正的负面作用以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小

组在调研了一段时间之后,结合具体的调研数据以及法学专业人员(司法工作者以及法律教师)还有媒体人的观点,写出了此次调研成果报告,希望这篇报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所帮助。 2,研究意义 ①,探讨媒体无约束报道对司法的负面作用可以让司法机关在以后的审判之中尽量减少媒体报道的干预,以做到最大意义上维护公平公正原 则,不仅仅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得到保障; ②,研究我们这个课题也可以促进媒体行业的更健康的发展,找到以后报道的误区,同时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 ③,研究这个课题也可以为媒体报道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于媒体更好的报道发生的时事,为司法机关提供一个可以信任的"证据资料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监督者,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调研方式

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的作用、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什么是新闻策划、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的作用、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产品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企业绞尽脑汁进行市场策划、营销策划、企业品牌和形象的策划,以在竞争激烈、甚至你死我活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在营销策划中,运用较多的是广告、公共关系、促销等手段,但是笔者以为,在企业的营销中,有一种更有效的手段,那就是新闻策划,运用好了,它与广告公共关系、促销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效果比以上手段更为明显,而且相对而言,费用更为低廉。当然与以上几点相比,新闻策划也有一定难度、一定特点,需要策划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如新闻知识,要懂新闻,而在具体操作上,比广告、公共公关更为复杂、慎重一些。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对企业进行新闻策划的实践,谈一些新闻策划的认识和运用。 什么是新闻策划 首先应当指出,这里的新闻策划是指企业的新闻策划,产品营销、企业形象品牌树立的新闻策划,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与媒体的新闻策划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应该叫企业新闻策划。 所谓企业新闻策划,就是企业的策划人员,或者新闻工作者,结合企业实际,根据企业营销需求,按照新闻规律,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新闻媒介,借助热点事件,制造新闻点,寻找新闻眼,以此来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树立企业和产品品牌,营造企业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创造产品市场,培养、培育消费需求,从而达到与外部企业和产品竞争、销售产品的目的。 企业新闻策划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虽概念不同,但也有共同点,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也必须源于生产。不同点是媒体新闻是寻找新闻、发现新闻。而企业新闻策划是在寻找、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新闻的同时,大量地是人为制造新闻事实,吸引新闻媒体关注,然后由记者或内部策划人员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报道,造成新闻现象与效应。 新闻策划的特点与独特作用 企业的新闻策划作为一种新生的、独立的营销手段,它与企业内的宣传,与企业的广告、公共关系等有许多共同之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企业营销的手段,企业品牌战略的手段,与公共关系更是师出同家,都是为了沟通、融洽企业与外部关系,但是企业新闻策划又不完全同于企业内部的宣传、广告与公共关系。 首先,新闻策划的功能首先不是教育职工,虽然新闻策划与内部宣传都有教育与诱导的作用和功能,但它教育和诱导的对像重外而轻内,主要是针对市场与消费者,是教育、诱导、启发消费者,通过一系列新闻事实、公益活动,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和印象,从而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 广告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但广告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吹自夸”。是自己说自己的好,偏重于技巧,可信性往往较差,缺乏感召力。而企业的新闻策划则是策划人员或媒体的记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甚至直接用事实感召消费者,

媒体过分报道社会冷漠新闻的影响

关于媒体过分负面报道对社会冷漠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量的负面报道涌现,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等,于是,关于国民冷漠的言论被炒得沸沸扬扬。我们不免冷静下来思考,“社会冷漠”的现状媒体到底该负多大的责任。鉴于媒体负面报道所产生的影响,未来媒体此类报道该采取何种态度与方法值得我们研究。 课题现状 过分负面报道的表现形式是,遇到突发性负面新闻,媒体就借机炒作,夸大事实,以求得较大的社会反响、社会轰动、受众回应,而恰巧忽视了这种回应是对社会的失望,对现状过度失望。 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概念界定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消极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闻信息”。它针对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冲突、失衡、不和谐的变动,表现出的是非人性的特质。如各种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人性的虚假、贪婪、萎靡、落后、愚昧等等。 负面报道的影响:破坏功能。负面新闻传播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负面新闻信息所释放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对它的传播延展了负面作用的空间;瓦解功能。它会造成人精神松懈、意志涣散。负面新闻信息会败坏情绪,瓦解人的心理防线,甚至使受众精神崩溃;腐蚀功能。媒体频繁传播负面新闻信息,长此以往,人们对现实社会逐渐产生怀疑,失去信任感,逐渐改变人的观念,甚至道德发生倾斜;煽情功能。一些暴力犯罪、色情隐私等负面新闻的传播,有意无意地起到教唆、煽动人心的不良欲望或情绪,甚至付诸行动,产生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但是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又必不可少。新闻传播要为受众描绘真实、全面的社会图景,就应从宏观上保证反映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社会冷漠:百姓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是注重个人利益,却忘记了西方个人主义中所说的团队意识。加之社会人普遍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冷漠。 受众反应与反馈:媒体把信息传播出去,受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会做出反映,这种反映又反向传播到媒体那里,这个过程就叫受众反馈。 二、变量维度 (一)自变量 媒体过分负面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