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晶过程得观察

结晶过程得观察

结晶过程得观察
结晶过程得观察

结晶过程得观察

一、实验目得

1.通过观察透明盐类得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得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具有枝晶组织得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得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得直观概念。

二、设备仪器

1.生物显微镜;

2.接近饱与得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

3.干净玻璃片、吸管;

4.电炉或电吹风;

5.有枝晶组织得金相照片。

6.有枝晶得金属铸件(锭)实物。

三、生物显微镜构造及工作原理

(一)显微镜得基本结构

显微镜就是实验室中最常用得仪器。我们要了解它得基本结构,并学会使用显微镜得方法。

显微镜得中部有一弯曲得柄,称镜臂;基部有一马蹄形部分,就是镜座。自柜中取用时,用右手握紧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保持镜体直立,轻轻放置于桌上,观察各部构造。

镜座上得短柱叫镜柱。镜臂基部有一个方形或圆形得平台,就是载物台(或称镜台)。台得中央有一圆孔,可通过光线。两侧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标本。现代得显微镜具镜台X-Y 驱动器,用以固定与移动玻片标本。在圆孔得下面,有由一片或数片透镜所组成得聚光器,有集射光线于物体得作用。在聚光器下方有反光镜,可将光线反射至聚光器。此镜一面平,一面凹。凹面具有较强得反光性,多用于光线较暗得情况下;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即可。电子显微镜得光源来源于内光源,位于镜座靠后方。镜座右侧臂有调节螺旋,可以前后调节改变光线得强弱。光线较强适于观察色深得物体;光线较弱适于观察透明(或无色)得物体。

在载物台得圆孔上方,有一附于镜柄上端得圆筒称为镜筒,其上下两端附有镜头。现代得显微镜一般有两个镜筒。两镜筒之间得距离,可按观察者双目得得距离调节。

镜筒上端为接目镜(或称目镜),可从镜筒内抽出。接目镜有低倍与高倍之分。

在镜筒下端有可放置得圆盘叫旋转器,下面附有2~4个接物镜(或称物镜)以螺旋旋入旋转器内。接物镜也有低倍与高倍之分。转动旋转器可换用接物镜。

在镜臂上有两组螺旋。大得叫粗调焦器,小得叫细调焦器。现代得显微镜粗、细调焦器常组合在一起,外周粗得螺旋为粗调焦器,小得叫细调焦器。用调焦器调焦点。粗调焦器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调焦;细调焦器升降镜筒较慢,用于高倍镜调焦。

接物镜有低倍与高倍之分。较短得就是低倍,一般放大10倍(10×);较长得就是高倍,一般放大40倍(40×)、油物镜放大100倍(100×)。接目镜也有高低倍之分,较长得就是低倍,一般放大5倍(5×)或6倍(6×),较短得就是高倍,一般放大10倍(10×)、12倍(12×)或15倍(15×)。

显微镜得总放大倍数就是接目镜得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得乘积。例如,作用5×接目镜与10×接物镜,则总放大倍数就是50倍。使用10×接目镜与40×接物镜,则总放大倍数就是400倍。

(二)显微镜得使用方法

1.光线得调节:使用显微镜时,应使镜臂向着自己(现代显微镜使镜臂反向对着自己),摆好显微镜,平放在实验台上。转动粗调焦器,把镜筒向上提起。转动旋转器,使低倍接物镜对准载物台得圆孔。二者相距约2cm左右,打开光源按钮,向前向后移动按钮,两眼对着双筒接目镜观察,调节光线得强弱至适宜强度。

2.低倍镜得使用:将需观察得标本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中央圆孔。用玻片夹固定。俯首侧视接物镜,并顺时针方向旋动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到装片与接物镜约0、5厘米处。危重双眼全睁自目镜观察,并向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至能见到物像为止。为使见到得物像更清晰,再来回转动细调焦螺旋。

3.高倍镜得使用:需用高倍镜时,一定就是在上述低倍镜下能瞧清物像得前提下进行。首先将要详细瞧得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细调焦器,上下调节,使物像达到最清晰为止。

图1 电子生物显微镜

四、试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得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得过程,包括形核与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得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就是晶体物质,其溶液得结晶过程与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就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与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得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得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与得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与,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得等轴晶,接着形成较粗大得柱状晶。因液滴得饱与程序就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得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得柱状晶。第三阶段就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得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2所示)。这就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得溶液补充,结晶出得晶体填不满枝晶间得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得枝晶。

图2 中心杂乱得树枝状晶区(100×)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3所示)。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得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就是瞧不到枝晶得,只能瞧到外形不规则得等轴晶粒。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势必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某些金属如锑铸锭表面,即能清楚地瞧到枝晶组织,如图4所示。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与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浸蚀程度亦不同,枝晶特征即能显示出来,见图5。

图3 树枝晶生长图(100×)

图4 锑锭表面浮凸得树枝状晶

图5 铅锑合金得显微组织 五、实验步骤

1.在干净玻璃片上,用吸管滴上一滴配制好得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液滴不宜太厚,否则因蒸发太慢而不易结晶。

2.将上述滴有溶液得玻璃片放在电炉上烘烤,或用电吹风吹,以加速水分蒸发。

3.将玻璃片置于生物显微镜下,从液滴边缘开始观察结晶过程,并画下结晶过程示意图。

4.观察具有树枝晶组织得金相照片或铸件实物(可用放大镜)。

六、实验报告要求(记录、计算及数据处理)

1.简述实验目得。

2.绘出所观察到得盐类溶液结晶过程示意图,并简述结晶过程。 序号

结晶过程示意图 结晶过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根据实验,简述枝晶生长过程并总结结晶规律。

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一、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图中Ⅰ表示共析钢(Wc=0.77%),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L),当缓冷至稍低于1点温度时,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A),A的数量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多。 温度降到2点时,液体全部结晶为奥氏体。2~S点之间,合金是单一奥氏体相。继续缓冷至S点时,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转变成珠光体(P)。727℃以下,P基本上不发生变化。故室温下共析钢的组织为P。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如下图。 二、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图3-6中合金Ⅱ表示亚共析钢。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缓冷至稍低于1点,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冷却到2点结晶终了。在2~3点区间,合金为单一的奥氏体组织,当冷却到与GS线相交的3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时,就会将多余的碳原子转移到奥氏体中,引起未转变的奥氏体的含碳量增加。沿着GS线变化。当温度降至4点(727℃)时,剩余奥氏体含碳量增加到了Wc=0.77%,具备了共析转变的条件,转变为珠光体。原铁素体不变保留了在基体中。4点以下不再发生组织变化。故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如图3-8所示。 三、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 图3-6中合金Ⅲ表示过共析钢。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体,当缓冷至稍低于1点后,开始从液体中结晶出奥氏体,直至2点结晶终了。在2~3点之间是含碳时为合金Ⅲ奥氏组织。缓冷至3点时,奥氏体中开始沿晶界析出渗碳体(即二次渗碳体)。随着温度不断降低,由奥氏体中析出的二次渗碳愈来愈多,而奥氏体中的含碳量不断减少,并沿着ES线变化。3~4点之间的组织为奥氏体+二次渗碳体。降至4点(727℃)时,奥氏体的成分达到了共析成分,于是这部分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珠光体。在4点以下,合金的组织不再发生变化。故室温组织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过共析钢结晶过程如图3-9。

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三、典型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 铁碳相图上的合金,按成分可分为三类: ⑴ 工业纯铁(<0.0218% C ),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晶粒,工业上很少应用。 ⑵ 碳钢(0.0218%~2.11%C ),其特点是高温组织为单相A ,易于变形,碳钢又分为亚共析钢(0.0218%~0.77%C )、共析钢(0.77%C )和过共析钢(0.77%~2.11%C )。 ⑶ 白口铸铁(2.11%~6.69%C ),其特点是铸造性能好,但硬而脆,白口铸铁又分为亚共晶白口铸铁(2.11%~4.3%C )、共晶白口铸铁(4.3%C )和过共晶白口铸铁(4.3—6.69%C ) 下面结合图3-26,分析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变化。 图3-26 七种典型合金在铁碳合金相图中的位置 ㈠ 工业纯铁(图3-26中合金①)的结晶过程 合金液体在1~2点之间通过匀晶反应转变为δ铁素体。继续降温时,在2~3点之间,不发生组织转变。温度降低到3点以后,开始从δ铁素体中析出奥氏体,在3~4点之间,随温度下降,奥氏体的数量不断增多,到达4点以后,δ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在4~5点之间,不发生组织转变。冷却到5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温度降到6点,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铁素体。在6-7点之间冷却,不发生组织转变。温度降到7点,开始沿铁素体晶界析出三次渗碳体Fe 3C III 。7点以下,随温度下降,Fe 3C III 量不断增加,室温下Fe 3C III 的最大量为: %31.0%1000008.069.60008.00218.03=?--=ⅢC Fe Q 。图3-27为工业纯铁的冷却曲线及组织转变示意图。工业纯铁的室温组织为α+Fe 3C III ,如图3-28所示,图中个别部位的双 晶界内是Fe 3C III 。

电镀的结晶过程

电镀的结晶过程 电镀过程实质上是金属的电结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水化的金屑离子向阴极扩散和迁移 2)水化膜变形; 3)金属离子从水化膜中分离出来; 4)金属离子被吸附和迁移到阴极上的活性部分; 5)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原于,并排列组成一定晶格的金属晶体。 在形成金属晶体的同时进行着结晶核心的生成和成长过程,这两个过程的速度决定了金属结晶的粗细程度。在电镀过程中当晶核的生成速度大于晶核的成长速度时,就能获得结晶细致、排列紧密的镀层。晶核的生成速度大于晶核成长速度的程度越大,镀层结晶越细致、紧密;否则,结晶粗大。 结晶组织较细的镀层,其防护性能和外观质量都较理想,实践证明:提高金属电结晶时的阴极极化作用,可以提高晶核的生成速度,便于获得结晶细致紧密的镀层。但阴极极化作用不是越大越好,当阴极极化作用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氢气的大量析出,从而使镀层变得多孔、粗糙、疏松、烧焦,甚至呈粉末状,质量反而下降。 影响电镀层结晶粗细的主要因素 1)主盐特性在电镀中把含镀层金属的盐称做主盐,例如硫酸盐镀锌溶液中的硫酸锌即为主盐。 一般来讲,如果主盐是简单的盐,其电镀溶液的阴极极化作用很小,极化数值只有几十毫伏,因此镀层结晶晶粒较粗,例如硫酸盐镀锌、硫酸盐镀铜等由于电镀溶液阴极极化作用很小,故镀层结晶晶粒较粗,其外观质量及防护性能较差。

如果主盐是络盐,由于络离子在溶液中的离解能力较小,络合作用使金属离子在阴极上的还原过程变得困难,从而提高了阴极的极化作用,因此镀层的结晶晶粒较细。例如氨三乙酸—氯化铵型镀锌溶液中使用了络合能力较强的络合剂氨三乙酸,它和锌离子形成的络离于大大提高阴极极化作用,极化数值可达到250mV,因此获得的镀锌层比硫酸盐镀锌获得的镀层较为细致、紧密。 2)主盐浓度 在其它条件(如阴极电流密度和温度等)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主盐浓度的增大,阴极极化下降,结晶核心的生成速度变慢,所得镀层的结晶晶粒变粗。稀溶液的阴极极化作用虽比浓溶液大,但其导电性能较差,不能采用大的阴极电流密度,同时阴极电流效率也较低,所以不能利用这个因素来改善镀层结晶的细致程度。 3)附加盐 在电镀溶液中除了含主盐外,往往还要加入某些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盐类,这种附加盐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电镀溶液的导电性能,有时还能提高阴极极化作用。例如以硫酸镍为主盐的镀镍溶液中加入硫酸钠和硫酸镁,既可提高导电性能,又能增大阴极极化作用(增大极化数值约100mV左右),使镀镍层的结晶晶粒更为细致、紧密。 4)添加剂 为了改善电镀溶液的性能和镀层质量,往往在电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某些有机物质的添加剂.例如阿拉伯树胶,糊精、聚乙二醇、硫脲、千千加、丁炔二醇,糖精及动物胶等。添加剂能吸附在阴极表面或与金属离子构成“胶体—金属离子型”络合物,从而大大提高金属离子在阴极还原时的极化作用,使镀层细致、均匀、平整、光亮。例如在铵盐镀锌溶液、柠檬酸盐镀锌溶液、氨三乙酸镀锌溶液中加入1~2g/L聚乙二醇和1~2 g/L.硫脲分别可以增加极化数值为70一100mV,100~200mV和200mV以上,都能使镀层结晶晶粒变细。必须注意有机添加剂是有选择性的,不可乱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结晶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方法成绩: 实验名称:盐类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批阅人: 实验时间:2010.12.2实验地点:x5411报告完成时间:2010.12.17姓名:黄静学号:20095057班级:09材料六班同组实验者: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空冷结晶。 4)将溶液滴入是观众空冷结晶。 5)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6)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胞状晶形貌观察。(条件不允许,未操作) 将Sn-0.05%Pb合金加热融化,升温至550℃,浇入到100℃的金属型中,待其凝固短时间(约3s)后,将剩余液体倒掉,选取较平整的一小块液固界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出胞状界面。 三、主要仪器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培养皿、小烧杯、试管、氯化铵粉末、冰块。 3)电炉、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5)Sn粉、Pb粉、天平、实验炉、坩埚、金属型、金属显微镜。 四、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 在载玻片上滴上热的饱和的氯化铵溶液,空冷结晶,并用金相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画出氯化铵水溶液在空气中冷却的结晶过程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1.氯化铵结晶示意图: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 a) 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结晶及晶体生长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结晶的基本过程及实验原理。 2. 了解结晶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3. 认识水溶液的溶解度与结晶。 4. 认识晶体形态与所属晶系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而固体不一定有。晶体属于固体,而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只有在那个温度下,溶液已不能继续溶解这些晶体时,晶体才会析出。或者说,析出晶体时的溶液,肯定是该温度下这种晶体的饱和溶液。 定温定压时,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在该温度、压力下的溶解度。 在一定量的水中一定的温度下,所能溶解的溶质量是有限的,溶质在水中无法继续溶解时,多余的溶质便沉在杯底,即使经过搅拌也无法令更多的溶质溶解。此时杯中水溶液所能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称之为“饱和溶液”。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未达最大量,此时 的溶液称之为“未饱和溶液”,如果再继续加入 少许溶质时,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利用较高温度配置溶液达到饱和后,再降 低温度,水溶液在高温中溶解度较高,一旦降 温后溶解度也降低,但溶质的量不减,因此, 水溶液的浓度大于最大溶解度,此时的溶液称 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状 态,过量的溶质会伺机结晶析出而成为饱和溶 液。 图1.几种典型盐的溶解度曲线利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对温度变化的差异,将水溶液加热后配置成饱和水溶液,再将温热的饱和水溶液与过剩的溶质经由过滤分离后,当水溶液温度降低时即成为过饱和水溶液,过剩的溶质会结晶析出形成晶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结晶有两种方法:一为蒸发溶剂结晶(如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二为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①蒸发结晶—温度不变溶剂减少。②降温结晶—溶剂不变温度降低。 利用结晶可以分离部分水溶性物质,①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体溶液,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即蒸发结晶),达到分离目的。②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当大的固体溶质,一般采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即降温结晶),达到分离目的。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 ”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体种类五花八门,我们之所以要选择硫酸铜作为试验的观察物质,是因为硫酸铜结晶容易、颜色艳丽、晶体形状漂亮有如蓝宝石,所以我们采用硫酸铜和明矾结晶作为试验对象。硫酸铜结晶---宝蓝色菱形晶体。明矾结晶-八面体。

金属结晶的现象

第四讲金属结晶的现象及条件 第一节金属结晶的现象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 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 二、要点: 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热分析法,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热分析曲线分析,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分析,形核,晶核长大。 三、方法说明: 首先介绍热分析法,说明热分析曲线,介绍金属的热分析曲线的特征,说明过冷现象,过冷度,结晶潜热,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可举例说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的过程,如窗花,盐,冰,植物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形核、长大的理解。 授课内容: 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后的物质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一、金属结晶过程中的宏观现象 热分析法:将纯金属放入坩埚中加热熔化成液态,然后插入热电偶测量温度,让液态金属缓慢而均匀的冷却,用X-Y记录仪将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记录下来,获得冷却曲线,这种实验方法叫热分析法。如图 图1 热分析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 2、热分析曲线: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过冷现象:金属的实际开始凝固温度Tn总是低于理论凝固温度Tm的现象。 4、过冷度:理论凝固温度与实际开始凝固温度之差,即Δ T=Tm-Tn。 结晶潜热:金属熔化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需要吸收热量,而结晶时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要放出热量,前者叫熔化潜热,后者叫结晶潜热。 二、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 金属的结晶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过程。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第三节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一、主要内容: 金属结晶的驱动力和热力学条件 结构起伏的概念 二、要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熵的概念, 金属结晶过程液固两相自由能之差的推导, 液相、固相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示意图 晶胚,晶核,近程有序,远程有序,液态金属的结构,液态金属中不同尺寸结构起伏出现的几率,最大结构起伏尺寸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方法说明: 熵,物质系统,自发过程等概念较抽象,打比方形象的说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用液态金属的宏观特性解释液态金属的微观结构,解释金属结晶的微观过程,讲清晶胚,晶核等概念及影响因素,说明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 授课内容: 第二节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等温等压下,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是体系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自由能G 用下式表示: G=H-TS, 式中,H是焓;T是绝对温度;S是熵,可推导得 dG= Vdp- SdT。 在等压时,dp=0,故上式简化为: dG=- SdT。 由于熵恒为正值,所以自由能是随温度增高而减小。 图3 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 a) 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5-2 所示)。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势必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某些金属如锑铸锭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如图5-3 所示。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浸蚀程度亦不同,枝晶特征即能 显示出来,见图5-4。

10讲 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教学内容: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由浅如深讲解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碳合金的类型; 2.掌握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3.掌握共晶白口铸铁、亚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重点、难点:六种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教学过程: 4.3 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4.3.1铁碳合金的分类 铁碳合金由于成分的不同,室温下将得到不同的组织。由简化的Fe-Fe 3C 相图,如图4-4所示。 图4-4 简化的Fe-Fe 3C 相图 根据铁碳合金的含碳量及组织的不同,可将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钢及白口铸铁三类: 1.工业纯铁(Wc ≤0.0218%) 性能特点:塑性韧性好,硬度强度低。 2.钢(0.0218%<Wc ≤2.11%) 共析钢:Wc=0.77%,室温组织为P 。 亚共析钢: 0.0218%< Wc <0.77%,室温组织为F+P 。 过共析钢: 0.77% < Wc ≤2.11%,室温组织为P+ Fe 3C Ⅱ 3.白口铸铁(2.11% < Wc ≤6.69%) 共晶白口铸铁: Wc=4.3%,室温组织为L’d 亚共晶白口铸铁: 2.11% < Wc <4.3%,室温组织为P+Fe 3C Ⅱ+L ’d 。 过共晶白口铸铁: 4.3% < Wc ≤6.69%,室温组织为L’d+Fe 3C Ⅰ 4.3.2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 Fe 3C W C (%)图3-4 简化Fe-Fe 3C 相图F 0.0218K F 0 2.110.77 4.3D

依据成分垂线与相线相交情况,分析几种典型铁碳合金结晶过程中组织转变规律。 1.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5、4-6所示): AC AE PSK S S 3L L+A A P(F+Fe C)??→??→???→共析 图4-5 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4-6 共析钢金相组织 2.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7、4-8所示): AC AE GS PSK PSK S L L A A A F A F P F ??→+??→??→+???→+???→+共析 图4-5 亚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4-6 亚共析钢金相组织 亚共析钢的室温组织特征是:先析铁素体和共析珠光体呈均匀分布。 3.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9、4-10所示): 333AC AE ES PSK S PSK L L A A A Fe C A Fe C P Fe C ??→+??→??→+???→+???→+共析

2020年实验五 结晶过程的观察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实验五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带CCD的生物显微镜;2.投影仪;3. 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4.干净玻璃片、吸管;5.电炉或电吹风;6.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7.有枝晶的金属铸件实物。 三、实验原理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亦为原子呈规则排列的过程,包括形核和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图5-1 结晶过程三个阶段形成的三个区域 a) 最外层的等轴细晶粒区(100×) b)次层粗大柱状晶区(100×) c)中心杂乱的树枝状晶区(100×)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NH4Cl)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5-la 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5-1b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5-1c 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如图5-2 所示)。但若冷速小,

结晶过程的观察

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其晶体组织特征,为理解、掌握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设备仪器 1.生物显微镜; 2.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配制好); 3.干净玻璃片、吸管; 4.电炉或电吹风; 5.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 6.有枝晶的金属铸件(锭)实物。 三、生物显微镜构造及工作原理 (一)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仪器。我们要了解它的基本结构,并学会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显微镜的中部有一弯曲的柄,称镜臂;基部有一马蹄形部分,是镜座。自柜中取用时,用右手握紧镜臂,左手托住镜座,保持镜体直立,轻轻放置于桌上,观察各部构造。 镜座上的短柱叫镜柱。镜臂基部有一个方形或圆形的平台,是载物台(或称镜台)。台的中央有一圆孔,可通过光线。两侧有压片夹,用以固定玻片标本。现代的显微镜具镜台X-Y驱动器,用以固定和移动玻片标本。在圆孔的下面,有由一片或数片透镜所组成的聚光器,有集射光线于物体的作用。在聚光器下方有反光镜,可将光线反射至聚光器。此镜一面平,一面凹。凹面具有较强的反光性,多用于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即可。电子显微镜的光源来源于内光源,位于镜座靠后方。镜座右侧臂有调节螺旋,可以前后调节改变光线的强弱。光线较强适于观察色深的物体;光线较弱适于观察透明(或无色)的物体。 在载物台的圆孔上方,有一附于镜柄上端的圆筒称为镜筒,其上下两端附有镜头。现代

的显微镜一般有两个镜筒。两镜筒之间的距离,可按观察者双目的的距离调节。 镜筒上端为接目镜(或称目镜),可从镜筒内抽出。接目镜有低倍和高倍之分。 在镜筒下端有可放置的圆盘叫旋转器,下面附有2~4个接物镜(或称物镜)以螺旋旋入旋转器内。接物镜也有低倍和高倍之分。转动旋转器可换用接物镜。 在镜臂上有两组螺旋。大的叫粗调焦器,小的叫细调焦器。现代的显微镜粗、细调焦器常组合在一起,外周粗的螺旋为粗调焦器,小的叫细调焦器。用调焦器调焦点。粗调焦器升降镜筒较快,用于低倍镜调焦;细调焦器升降镜筒较慢,用于高倍镜调焦。 接物镜有低倍和高倍之分。较短的是低倍,一般放大10倍(10×);较长的是高倍,一般放大40倍(40×)、油物镜放大100倍(100×)。接目镜也有高低倍之分,较长的是低倍,一般放大5倍(5×)或6倍(6×),较短的是高倍,一般放大10倍(10×)、12倍(12×)或15倍(15×)。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是接目镜的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例如,作用5×接目镜与10×接物镜,则总放大倍数是50倍。使用10×接目镜与40×接物镜,则总放大倍数是400倍。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光线的调节:使用显微镜时,应使镜臂向着自己(现代显微镜使镜臂反向对着自己),摆好显微镜,平放在实验台上。转动粗调焦器,把镜筒向上提起。转动旋转器,使低倍接物镜对准载物台的圆孔。二者相距约2cm左右,打开光源按钮,向前向后移动按钮,两眼对着双筒接目镜观察,调节光线的强弱至适宜强度。 2.低倍镜的使用:将需观察的标本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中央圆孔。用玻片夹固定。俯首侧视接物镜,并顺时针方向旋动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上升到装片与接物镜约厘米处。危重双眼全睁自目镜观察,并向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粗调焦螺旋,使载物台下降至能见到物像为止。为使见到的物像更清晰,再来回转动细调焦螺旋。 3.高倍镜的使用:需用高倍镜时,一定是在上述低倍镜下能看清物像的前提下进行。首先将要详细看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转动细调焦器,上下调节,使物像达到最清晰为止。

结晶过程观察与纯金属铸锭组织分析

结晶过程观察与纯金属铸锭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盐类和金属的结晶过程。 2.了解铸造条件对纯金属铸锭组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熔化状态的金属进行冷却时,当温度降到T m (熔点)时并不立即开始结晶,而是当降到T m以下的某一温度后结晶才开始,这一现象称为过冷。熔点T m与开始结晶的温度T m之差Δ T 称为过冷度。过冷现象表明,金属结晶必须有一定的过冷度,只有具有一定的过冷度下才能为结晶提供相变驱动力。 结晶由两个基本过程所组成,即过冷液体产生细小的结晶核心(形核)以及这些核心的成长(长大)。其中,形核又分为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通常情况下,由于外来杂质、容器或模壁等的影响,一般都是非均匀形核。 由于金属不透明,通常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然而通过采用生物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盐溶液的结晶过程。实践证明,对透明盐类结晶过程的研究所得出的许多结论,对于金属的结晶都是适用的。 在玻璃片上摘上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水溶液,放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过程。随着液体的蒸发,液体逐渐达到饱和。由于液滴边缘处最薄,将首先达到饱和,放结晶过程首先从边线开始,然后逐渐向里扩展。 结晶的第一阶段是在液滴的最外层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体。这是由于液滴外层蒸发最快,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大量晶核之故。 结晶的第二阶段是形成较为粗大的柱状晶体,其成长的方向是伸向液滴的中心。这是由于此时液滴的蒸发已比较慢,而且液滴的饱和顺序是由外向里的,最外层的细小等轴晶中只有少数位向有利的才能向中心生长,而其横向生长则受到了彼此间的限制,因而形成了比较粗大、带有方向性的柱状晶体。 结晶的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部分形成不同位向的等轴晶体。这是由于液滴的中心此时也变得较薄,蒸发也较快,同时液体的补充也不足的缘故。这时可以看到明显的等轴晶体。 图4-1示出了氯化铵水溶液结晶过程的一组照片,其中( a )、( b )为在液滴边缘形成的细小等轴晶体和正在生长的柱状晶体,( c )为在液滴中心部分形成的位向不同的等轴枝晶。 利用化学中的取代反应,可以看到置换出来的金属以枝晶形式进行生长的过程。例如,在硝酸银水溶液中放入一小段细铜丝,铜将发生溶解,而银则以枝晶形态沉积出来,其反应式为:

钢铁结晶过程及其平衡组织

1.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及平衡组织 图中(1)线的共析钢从高温液态冷却时,与相图中的AC、.AE和.PSK线分别交于1、2、3点。该合金在1点温度以上全部为液相(L);缓冷至1点温度时,开始从液相中结晶出奥氏体;缓冷至2点温度时,液相全部结晶为奥氏体;当温度缓冷至3点温度时(727℃)时,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组织,用符号P表示,共析转变式为。这种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种不同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发生共析转变的温度称共析温度。当温度继续下降时,铁素体成分沿PQ线变化,将会有少量的渗碳体(称为Fe3CⅢ)从铁素体中析出,并与共析渗碳体混在一起,这种渗碳体(Fe3CⅢ)在显微镜下难以分辩,故可忽略不计。因此,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为珠光体。 2、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及平衡组织 以图中(2)合金为例。冷却时与图中的AC、.AE.、GS和PSK线分别交于1、2、3、4点。该合金在3点以上的结晶过程与共析钢的结晶过程相似。当其缓冷至3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并且随温度的降纸,铁素体量不断增多,成分沿GP线变化,奥氏体量逐渐减少;当温度降至4点(727℃)时,剩余奥氏体的含碳量达到共析成分(Wc=0.77%),此时会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会从铁素体中析出三次渗碳体(Fe3CⅢ),但因量少忽略不计,因此亚共析钢的室温平衡组织为珠光体和铁素体。必须指出,随亚共析钢含碳量的增加,组织中铁素体量将减少。图中白亮色部分为铁素体,呈黑色或片层状的为珠光体。 3、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及平衡组织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以图中(3)中合金为例。冷却时与图中AC、.AE、.ES和PSK线分别交于1、2、3、4点。该合金在3点以上的结晶过程与共析钢的结晶过程相似。当其缓冷至3点时,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渗碳体(称此为二次渗碳体Fe3CⅡ),随温度的降低,二次渗碳体量逐渐增多,而剩余奥氏体中的含碳量沿ES线变化,当温度降至4点(727℃)时,奥氏体的含碳量达到共析成分(Wc=0.77%),此时会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因此,过共析钢室温平衡组织为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一般以网状形式沿奥氏体晶界分布。图中片状或黑色组织为珠光体,白色网状组织为二次渗碳体。 4、共晶白口铸铁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共晶白口铸铁的碳质量分数Wc=4.3%,该合金冷却时,与图中EF、.PSK线分别交于1、2点。该合金在1点以上为液相,缓冷至1点温度(即C点、1148℃)时,液体在恒温下同时结晶出奥氏体和渗碳体两种固相,称为莱氏体或高温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这种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两种或多种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共晶转变式为Ld---→(AE+Fe3C)。共晶转变完成后,莱氏体在继续冷却过程中,其中的奥氏体将不断折出二次渗碳体,奥氏体中的含碳量沿ES线逐渐向共析成分接近,当温度降到2点(727℃)时,发生共析转变,形成珠光体,而二次渗碳体保留到室温。因此,共晶白口铸铁的室温组织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的两相组织,称为变态莱氏体(或低温莱氏体),用符号“Ldˊ”表示。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盐类结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盐类结晶与晶体生长形态观察 二、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盐类的结晶过程,掌握晶体结晶的基本规律及特点。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熟悉晶体生长形态及不同结晶条件对晶粒大小的影响。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3.掌握冷却速度与过冷度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概述: 金属及其合金的结晶是在液态冷却的过程中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过冷度,才能开始结晶。而金属和合金的成分、液相中的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是影响成分过冷的主要因素。晶体的生长形态与成分过冷区的大小密切相关,在成分过冷区较窄时形成胞状晶,而成分过冷区较大时,则形成树枝晶。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热氯化氨(NH4CI)或硝酸铅[Pb(NO3)2]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温度降低,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如图1所示),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如图2所示)。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间有许多空隙(如图3所示)。这是因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布满枝晶间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四、材料与设备: 1)配置好的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 2)玻璃片、量筒、培养皿、玻璃棒、小烧杯、氯化铵、冰块。 3)磁力搅拌器、温度计。 4)生物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 1.将质量分数为25%~30%氯化铵水溶液,加热到80~90℃,观察在下列条件下的结晶过程及晶体生长形态。 1)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空冷结晶。 2)将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在生物显微镜下空冷结晶。 3)将溶液滴入试管中空冷结晶。 4)在培养皿中撒入少许氢化氨粉末并空冷结晶。 5)将培养皿、试管置于冰块上结晶。 2.比较不同条件下对氯化铵水溶液空冷结晶组织的影响: 氯化钠溶液在玻璃皿中空冷时由于玻璃皿边缘与中心的介质不同,造成氯化钠溶液洁净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晶粒的大小不同;另外撒入少量的氯化铵粉末后粉末在促进结晶的同时也成为氯化铵的成长中心,析出的氯化铵依附在撒入的粉末上成长,即撒入的粉末有引导结晶的作用,实际的形态和撒入的量、分布有关。

讲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及组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教学内容:典型合金地结晶过程及组织 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由浅如深讲解 教学目地: 1.了解铁碳合金地类型; 2.掌握共析钢.亚共析钢.过共析钢地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3.掌握共晶白口铸铁.亚共晶白口铸铁.过共晶白口铸铁地结晶过程及其组织. 重点.难点:六种典型合金地结晶过程及组织 教学过程: 4.3 典型铁碳合金地结晶过程及组织 4.3.1铁碳合金地分类 铁碳合金由于成分地不同,室温下将得到不同地组织.由简化地Fe-Fe 3C 相图,如图4-4所示. 图4-4 简化地Fe-Fe 3C 相图 根据铁碳合金地含碳量及组织地不同,可将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钢及白口铸铁三类: 1.工业纯铁(Wc ≤0.0218%) 性能特点:塑性韧性好,硬度强度低. 2.钢(0.0218%<Wc ≤2.11%) 共析钢:Wc=0.77%,室温组织为P. 亚共析钢: 0.0218%< Wc <0.77%,室温组织为F+P. 过共析钢: 0.77% < Wc ≤2.11%,室温组织为P+ Fe 3C Ⅱ 3.白口铸铁(2.11% < Wc ≤6.69%) 共晶白口铸铁: Wc=4.3%,室温组织为L’d 亚共晶白口铸铁: 2.11% < Wc <4.3%,室温组织为P+Fe 3C Ⅱ+L ’d. 过共晶白口铸铁: 4.3% < Wc ≤6.69%,室温组织为L’d+Fe 3C Ⅰ 4.3.2典型铁碳合金地结晶过程 Fe 3C W C (%)图3-4 简化Fe-Fe 3C 相图F 0.0218K F 0 2.110.77 4.3D

依据成分垂线与相线相交情况,分析几种典型铁碳合金结晶过程中组织转变规律. 1.共析钢地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5.4-6所示): AC AE PSK S S 3L L+A A P(F+Fe C)??→??→???→共析 图4-5 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4-6 共析钢金相组织 2.亚共析钢地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7.4-8所示): AC AE GS PSK PSK S L L A A A F A F P F ??→+??→??→+???→+???→+共析 图4-5 亚共析钢结晶过程示意图 图4-6 亚共析钢金相组织 亚共析钢地室温组织特征是:先析铁素体和共析珠光体呈均匀分布. 3.过共析钢地结晶过程分析(如图4-9.4-10所示): 333AC AE ES PSK S PSK L L A A A Fe C A Fe C P Fe C ??→+??→??→+???→+???→+ 共析

纯金属结晶作业答案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 (一) 填空题 1.金属结晶两个密切联系的基本过程是形核和长大。 2 在金属学中,通常把金属从液态向固态的转变称为结晶,通常把金属从一种结构的固态向另一种结构的固态的转变称为相变。 3.当对金属液体进行变质处理时,变质剂的作用是增加非均质形核的形核率来细化晶粒 4.液态金属结晶时,获得细晶粒组织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过冷度、加入结构类型相同的形核剂、振动、搅动 5.金属冷却时的结晶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6.液态金属的结构特点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 7.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细小,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粗大,采用振动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不采用振动的细小,薄铸件的晶粒比厚铸件细小。 8.过冷度是金属相变过程中冷却到相变点以下某个温度后发生转变,即平衡相变温度与该实际转变温度之差。一般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则晶粒越细小。 9、固态相变的驱动力是新、旧两相间的自由能差。 10、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为金属液必须过冷。 11、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为在过冷金属液中具有尺寸较大的相起伏,即晶坯。 12、铸锭的宏观组织包括外表面细晶区、中间等轴晶区和心部等轴晶区。 (二) 判断题 1 凡是由液态金属冷却结晶的过程都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形核,形核停止以后,便发生长大,使晶粒充满整个容积。 ( × ) 2.凡是由液体凝固成固体的过程都是结晶过程。 ( × ) 3.近代研究表明:液态金属的结构与固态金属比较接近,而与气态相差较远。( √ ) 4.金属由液态转变成固态的过程,是由近程有序排列向远程有序排列转变的过程。( √ ) 5.当纯金属结晶时,形核率随过冷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 ) P41+7 6.在结晶过程中,当晶核成长时,晶核的长大速度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过冷度很大时,晶核的长大速度则很快减小。 ( √ ) P53 图2-33 7.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愈大,则其结晶后的晶粒愈细。( √ ) P53-12 8.所有相变的基本过程都是形核和核长大的过程。( √ ) 9.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比砂模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 ) 10.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高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比低温浇注的铸件晶粒更细。( × ) 11.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铸成薄件的晶粒比铸成厚件的晶粒更细。( √ ) 12. 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总是高于实际结晶温度。 ( √ ) 14.在实际生产条件下,金属凝固时的过冷度都很小(<2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非均匀形核的结果。 (√ ) 15.过冷是结晶的必要条件,无论过冷度大小,均能保证结晶过程得以进行。

结晶过程观察

实验一结晶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透明盐类的结晶过程及组织特征。为理解金属的结晶理论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具有枝晶组织的金相照片及其有枝晶特征的铸件或铸锭表面,建立金属晶体以树枝状形态成长的直观概念。 二、实验概述 晶体物质由液态凝固为固态的过程称结晶。结晶过程包括形核及核长大两个基本过程。 由于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难以直接观察,而盐类亦是晶体物质,其溶液的结晶过程和金属很相似,区别仅在于盐类是在室温下依靠溶剂蒸发使溶液过饱和而结晶,金属则主要依靠过冷,故完全可通过观察透明盐类溶液的结晶过程来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 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随着水分蒸发,溶液逐渐变浓而达到饱和,继而开始结晶。我们可观察到其结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液滴边缘,因为该处最薄,蒸发最快,易于形核,故产生大量晶核而先形成一圈细小的等轴晶,接着形成较粗大的柱状晶。因液滴的饱和程序是由外向里,故位向利于生长的等轴晶得以继续长大,形成伸向中心的柱状晶。第三阶段是在液滴中心形成杂乱的树枝状晶,且枝晶有许多空隙。这是因为液滴已越来越薄,蒸发较快,晶核亦易形成,然而由于已无充足的溶液补充,结晶出的晶体填不满枝晶的空隙,从而能观察到明显的枝晶。 实际金属结晶时,一般均按树枝状方式长大。但若冷速小,液态金属的补给充分,则显示不出枝晶,故在纯金属铸锭内部是看不到枝晶的,只能看到外形不规则的等轴晶粒。但若冷速大,液态金属补缩不足而在枝晶间留下空隙,其宏观组织就可明显地观察到树枝状晶。某些金属如锑铸表面,即能清楚地看到枝晶组织。若金属在结晶过程中产生了枝晶偏析,由于枝干和枝间成分不同,其金相试样浸蚀时,枝晶特征即能显示出来。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生物显微镜和放大镜。 2.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或硝酸铅水溶液(由实验室预先制好)。

第十四讲 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

第十四讲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 第三节铁碳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 一、主要内容: 工业纯铁的结晶过程 共析钢的平衡结晶过程 亚共析钢的平衡结晶过程 过共析钢的平衡结晶过程 共晶白口铸铁的平衡结晶过程 亚共晶白口铸铁的平衡结晶过程 过共晶白口铸铁的平衡结晶过程 二、要点: 铁碳合金按平衡组织的不同分类,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室温下的平衡组织,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织,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组织变化过程 三、方法说明: 结合说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异分结晶和杠杆定律,对不同含碳量的铁碳合金的组织形成和变化进行定量说明,举一反三。 授课内容: 按有无共晶转变将铁碳合金分为碳钢和铸铁。即含碳量<2.11%的为碳钢,>2.11%的为铸铁。 根据Fe-Fe3C相图中获得的不同组织特征,将铁碳合金按碳含量划分为7种类型,如图所示。 典型的铁碳合金冷却时的组织转变过程分析 1、工业纯铁,w(C)<0.0218%; 2、共析钢,w(C)=0.77%; 3、亚共析钢,0.0218%

5、共晶白口铁,w(C)=4.30%; 6、亚共晶白口铁,2.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