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分型及并发症分类

糖尿病分型及并发症分类

糖尿病分型及并发症分类
糖尿病分型及并发症分类

糖尿病分类:

1. 1型糖尿病

A.免疫介导性

B.特发性

2. 2型糖尿病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第12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基因突变(MODY3)

第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GCK)基因突变(MODY2)

第20号染色体,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基因突变(MODY1)

线粒体DNA

其他

B.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A型胰岛素抵抗

矮妖精貌综合征(Leprechaunism)

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

其他

C.胰腺外分泌疾病: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及其他

D.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高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固酮

瘤及其他

E.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Vacor(N-3吡啶甲基N-P硝基苯尿素)、喷他脒、烟酸、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二氮嗪、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α-干扰素及其他

F.感染: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他

G.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Stiff-man)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及其他

H.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Friedreich共济失

调、Huntington舞蹈病、Laurence-Moon-Beidel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Prader-Willi综合征及其他

4.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分级:

(1)A1级:空腹血糖<5.8mmol/L,经饮食控制,餐后2hPG<6.7mmol/L;

(2)A2级:空腹血糖≥5.8mmol/L或经饮食控制餐后2hPG≥6.7mmol/L者,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足(Wagner分级)

0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较深在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无脓肿或骨在感染。

3级:深度感染,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局限性坏疽。

5级:全足坏疽。

A.血管病变: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无异常

2.非增殖期(NPDR):轻度仅有微动脉瘤

中度微动脉瘤,存在轻于重度NPDR的表现

重度出现下列任何一个改变,但无PDR表现

1.任一象限中有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

2.在两个以上象限有静脉串珠样改变

3.在一个以上象限有显著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3.增殖期(PDR):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改变:

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前出血

糖尿病黄斑水肿分级

无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后极部无明显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

有明显糖尿病黄斑水肿后极部有明显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

轻度后极部存在部分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但远离黄斑中心

中度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接近黄斑但未涉及黄斑中心

重度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涉及黄斑中心

(2)糖尿病肾病:I期早期肾功能增高

II期无症状期

III期隐匿性糖尿病肾病

IV期典型在临床糖尿病性肾病

V期终末期肾病

(3)糖尿病性心肌病

(4)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Fontaine分期):

I 症状

IIa轻度间歇性跛行

IIb中到重度间歇性跛行

III 缺血性静息痛

IV溃疡或坏疽

B.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1.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变

2.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远端型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急性疼痛性神经病变

3.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a.心血管系统

(1)直立性低血压

(2)静息时心动过速

(3)无痛性心肌梗塞

(4)猝死

b.胃肠道系统: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性腹泻、糖尿病性便秘

c.泌尿生殖系统:神经源性膀胱。生殖系统表现为男性性欲减退、阳痿。

d.出汗异常

C.糖尿病相关皮肤病:

1.糖尿病皮病

2.面部潮红

3.甲周红斑

4.色素性紫癜

5.丹毒样红斑

6.皮肤增厚:关节活动受限综合征、糖尿病性硬肿病、黑棘皮病

7.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8.获得性穿通性皮病

9.糖尿病性大疱

10.环状肉芽肿

11.扁平苔藓

12.黄瘤病:发疹性黄瘤、睑黄瘤

13.黄色皮肤

14.坏死性移行性红斑

15.白癜风

16.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17、血红蛋白沉着病

18、脂肪萎缩

19、痛痒症

20、其它:Werner综合症、弹力纤维性假黄瘤、脂质蛋白沉积症、Kaposi肉瘤、疱

疹样皮炎等

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4.低血糖症。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类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 1、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根据,应注意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加测餐后血糖,必要时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的葡萄糖负荷量成人为75g,儿童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服糖前及服糖后30、60、120、180分钟测定血糖。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尿糖不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 1.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 (200mg/dl )。 2.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 mmol/L (126mg/dl )。 3.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75g 葡萄糖后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诊断标准(即将废除)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 4、您知道糖尿病分哪几类吗? 目前通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分类方法,临床类型分为糖尿病Ⅰ型、Ⅱ型(BM)、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妊娠糖尿病(GDM)糖尿病风险者4种。 (1)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但成年和老年也可得,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多数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很敏感。 (2)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为40岁以上,儿童也有此型的,发病缓慢,病情较轻,不依赖外来胰岛素为生,在感染和应激时,可

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1T10:40:36.4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陈鹏[导读] 总结性分析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 武警甘肃总队临夏州支队卫生队 731100 【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本人2015年1月至12月收集整理的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并发症与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5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高血压(36.0%)>周围血管病变(34.0%)>周围神经病变(30.0%)>肾病(18.0%)>眼病(16.0%),各并发症与年龄(≥55岁)、高血糖(≥6.1mmol/L)、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有关(P<0.05),与性别和BMI无关(P>0.05)。结论:受年龄、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影响,2型DM患者易发生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各种组织器官会受到慢性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收集本人2015年1月至12月整理的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集整理的2型DM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41~67岁,平均年龄为(52.3±6.2)岁,平均病程为(6.5±2.2)年。纳入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对于存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等基本信息,以及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涉及并发症有高血压、肾病、眼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分析并发症与各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将获取数据均导入SPSS18.2软件包中,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均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高血压18例(占36.0%),肾病9例(占18.0%),眼病8例(占16.0%),周围神经病变15(30.0%),周围血管病变17例(占34.0%)。年龄(≥55岁)是各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高血糖(≥6.1mmol/L)易引发高血压,脂代谢(异常)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上述因素与2型DM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0.05);性别和BMI与2型DM各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明显关联(P>0.05)。详见表1。 注:组内比较, P<0.05。 3讨论 2型DM患者病程较长,多伴有高血压、周围神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一些患者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研究显示,高龄、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均是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本次研究中,高龄和高血压是2型DM各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认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易患上多种疾病,在合并各类并发症中,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危害也较大,与高血压关联密切,脂代谢异常也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掌握相关影响因素,对防治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敏.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4):115-116. [2]魏洪军,程飞.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18(7):2742-2743. [3]罗瑛.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4(5):29.作者简介:陈鹏(1979年3月出生)性别男、汉族,籍贯甘肃省临夏市,现供职单位武警甘肃总队临夏州支队卫生队,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防治,单位邮编731100

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及治疗

(一)发病情况 1.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2.1型糖尿病早期少见,2型可能与糖尿病同时甚至先于糖尿病出现。 3.与代谢控制好坏明显相关。(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属糖尿病微血管(管腔径<100μm)病变。 2.分期(1)非增殖期:病变以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斑、视网膜动静脉病变为主。(2)增殖期: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标志,出血机化造成视网膜脱离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又称肾小球硬化症。病程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病人累积有30%~40%发生肾病,是首位死亡原因;约20%2型糖尿病病人累积发生肾病,在死因中列在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后。糖尿病肾病的演进过程可分为5期。Ⅰ期:肾脏增大和超滤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30%-40%,经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控制后,GFR可下降。此期肾脏结构正常。Ⅱ期: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μg/min或尿白蛋白排泄量为30~300mg/24h);超滤状态仍存在。此期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但病变仍属可逆性。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常规尿化验蛋白阴性。GFR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血压可略升高但未达高血压水平,病人无肾病的症状和体征(亚临床糖尿病肾病)。IV期:常规尿化验蛋白阳性,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多呈肾病综合征表现;GFR开始逐渐降低,肾功能逐渐减退(临床糖尿病肾病)。V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出现尿毒症临床表现。后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如经详细检查并未发现后一并发症,须慎重查找其他肾病的可能。治疗(1)严格控制血糖(2)控制血压(3)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四)大血管病变 1.累及部位: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肢体外周动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2.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是2型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3.病因:糖尿病病人存在较多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管活性激素和参与糖脂代谢激素水平或作用的异常。(五)神经病变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此外,遗传背景可能是神经病变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多发性病变,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有时痛觉过敏;随后出现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有不同程度减弱。单一神经病变主要累及脑神经(III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以III、Ⅵ脑神经较多见,第III颅神经瘫痪表现为同侧上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第Ⅵ脑神经瘫痪表现为同侧眼球内斜视;也可累及股神经、腓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单一神经病变常急性起病,呈自限性,多于两个月内痊愈。神经根病变较少见,可致胸、背、腹、大腿等部位疼痛和感觉障碍,需与脊椎及椎间盘疾患相鉴别。老年病人偶见多发性神经根病变所致的肌萎缩。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且出现较早,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表现有瞳孔缩小且不规则,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等);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持续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立、卧位收缩压相差超过30mmHg可诊断)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泌尿系统早期表现为排尿无力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后期膀胱瘫痪,出现尿失禁和尿潴留,易合并尿路感染;勃起功能障碍较常见,也可出现逆向射精。(六)皮肤病变①糖尿病性水疱病:多见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伴有多种并发症者。水疱多突然发生,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多在四肢末端,也可见于前臂或胸腹部;水疱位于上皮内或上皮下,边界清楚,周边无充血等炎性反应,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液体,易渗漏,常在2-4周内自愈,不留疤痕,但可反复发作。皮肤的微血管损害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考

表1

表3 医生诊断您患糖尿病的根据 目前临床使用的标准是按照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的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及典型三多一少等)空腹血糖两次超过或等于7.8mmol/L。 2.有糖尿病症状,一天内任何时候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3.疑有糖尿病者,应作口服8.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或等于11.1mmol/L。 新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1996)新建议〕 以空腹血糖(FBG)诊断: 正常:FBG<6.1mmol/L 空腹血糖异常(IFG):6.1mmol<=FBG<7.0mmol/L 糖尿病(DM):FBG>=7.0mmol/L 血糖正常值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诊断条件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静脉(血浆) 糖尿病空腹≥ 6.1 ≥ 6.1 ≥ 7.0 服糖后 2h ≥10.0≥11.1≥11.1 糖耐量受损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h 6.7~10.0 7.8~11.1 7.8~11.1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 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 < 6.7 < 7.8 < 7.8 二:血糖正常值参考 1,空腹血糖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分级法#精选、

糖尿病足的Wagner分级法 分级临床表现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 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级全足坏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型六期,即单纯型和增殖型两大类,又根据眼底病变性质和程度分为6期。 1期即微血管瘤和出血点。 2期硬性渗出及出血斑。 3期软性渗出及出血斑。 4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或玻璃体出血。 5期新生血管形成并可见纤维增殖。 6期在上述基础上视网膜剥离。 糖尿病肾病分期: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发展可分五期: ①Ⅰ期:为糖尿病初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 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升高; ②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多数正常,可间歇性增高(如 运动后、应激状态),GFR轻度增高; ③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持续在20~200μg/min(正常<10μg/min), GFR仍高于正常或正常; ④Ⅳ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200μg/min,即尿白蛋白排出量>300mg/24h, 相当于尿蛋白总量>0.5g/24h,GFR下降,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逐渐减退; ⑤Ⅴ期:尿毒症,多数肾单位闭锁,UAER降低,血肌肝升高,血压升岛。肾脏血流动力学 异常是本病早期的重要特点,表现为高灌注(肾血浆流量过高)状态,可促进病情进展。

甲状腺肿大可分三度: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15~6.19mmol/L, 餐后血糖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损害: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 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 低血糖:当血糖降至2.8~3.3毫摩尔/升(50~60毫克/分升)时,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症状,但也有例外,如胰岛素瘤的病人由于长期处于低血糖状态,即使血糖降至 1.7~2.8毫摩尔/升(30~50毫克/分升)也可没有症状,甚至血糖低至1.1毫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持续时间短暂也可能没有症状.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概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布全身各重要脏器,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各种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并发症可在诊断糖尿病前已存在,有时患者因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就诊而发现糖尿病。因此,熟悉和掌握常见慢性并发症,对于早期预防治疗糖尿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常见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感染。因各并发症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故一并加以叙述。 一、病理 (一)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 (二)微血管病变,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100μm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的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组织。 糖尿病肾病——呈弥慢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结节病变具有特征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血管病变主要为玻璃样变性,小动脉硬

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和小静脉迂曲。 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外周神经和自主神经轴突变性为基本病变,伴节段性或弥慢性脱髓鞘病变。 二、临床表现 1、大血管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快,多脏器同时受累较多。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高10倍,糖尿病性足坏疽为15倍。 IGT(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人常先后或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现称代谢综合症,其主要理论基础是遗传背景和不利的环境因素(营养过度、缺乏体力活动和腹型肥胖)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继而诱发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共同构成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微量白蛋白尿是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 冠状动脉可致冠心病,常见有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痛觉传入神经减退,仅有恶心,呕吐,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有疲乏无力,头晕症状,无胸痛,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肌损害标志物(肌钙蛋白、心肌酶)〃心动超声。此外,有猝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室扑)。 大脑动脉受累可致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文章目录*一、糖尿病的诊断*二、糖尿病的症状*三、糖尿病的饮食禁忌 糖尿病的诊断1、血糖的测定 为确保血糖值具参考价值,检验血糖时宜空腹,空腹血糖多 于餐后8-10小时进行,因此多于早上醒来时进行。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糖的主要依据,目前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取血测的血糖值,即为空腹血糖。正常人进食后,血糖上下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进食后测的血糖值,即为餐后血糖。糖尿病人主要检查餐后二小时血糖。临床正常值: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3 mmol/L ~ 5.6 mmol/L (60mg/dl ~ 110mg/dl),餐后二小时血糖为7.8 mmol/L (140 mg/dl)。 2、尿液的查看 在正常人的尿中有微量的白蛋白排出,但24小时内不会超 过20毫克,但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肾脏损害时,从尿中排出的白蛋白就会增加,当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出量为30-200毫克时说明肾脏已有病变,有这种情况就需呀多加注意了。 3、相关抗体的检查 有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抗体、谷氟酸脱羧酶抗体等相关抗体的出现,这些抗体的出现说明了患者体内存在着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若抗体阳性者多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测

定意义较大,如果发病已较长时间,抗体可能转为阴性。还有一个就是胰岛素庀赴置诘囊鹊核卦杀幌嘤Φ拿杆馍梢鹊核睾虲肽,因此血胰岛素和C肽都能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的测定会受到一些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例如测定注射过胰岛素或正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而C肽的测定则相对稳定。 糖尿病的症状1、出现手脚麻痹、发抖的情况。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此外,糖尿病人应多加预防骨质疏松。 2、有疲劳、血压高、尿液发白等相关症状的出现。糖尿病会感到容易疲劳,全身倦怠无力。没有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身体常常无原由地感到疲惫不堪,感到双腿乏力,膝盖酸软,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感冒后经常长疖疮或血压高,尿液白色,有甜酸气味,此时就该及早去医院检查了。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 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 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

433.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糖尿病)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2)肌酐(或EGRF)升高;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 2).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3).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依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4).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 ○1有代谢性高血压:其特点是糖代谢紊乱先于高血压;○2心脏表现:出现胸闷、活动后气喘,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并固定,心音低钝、颈静脉充盈,端坐呼吸,唇指发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表现为心力衰竭、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下肢血管表现:患者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溃疡或坏死,行走不能持久,行走时乏力感加重,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逐渐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静息痛和肢体疼痛。

(完整版)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项目

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项目 -->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造成本病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高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防治的关键所在。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的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况等有关。常见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玻璃体出血等,它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肾病 约30%-40%的1型和20%左右的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20ug/min或30mg/24h可诊断。 3、心脏病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另外,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监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神经损害表现,包括周围

神经病变、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病变、颅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感觉减退、丧失,或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尿失禁,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客观金标准诊断方法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而进行早期防治。 6、微循环异常 糖尿病微血管病主要累及眼底、肾脏,也可以通过对甲襞进行微循环检查,间接推断全身微循环状况。 以牙周病最为常见,糖尿病患者牙周病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齿槽骨萎缩,久而久之,造成牙齿松动脱枯。因此糖尿病患者体检时还应该进行口腔科体检。 糖尿病病人很多,这部分人除了一直监测血糖,还要当心很多并发症的出现,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等均要留心。因此糖尿病体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发现很多并发症的早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