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国际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国际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国际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王国敏[1]周庆元[2]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单一,必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普遍承受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济风险威胁,加之我国农业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为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农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去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很少降低灾害风险。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三个不可逆转,又要求农业不得有半点波动。这一严峻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对农业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化解和分散灾害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透视,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这一命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的设想。 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展态势 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较大面积和范围的、较为频繁的、损失程度较大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综合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1)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种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数呈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高达28.18次,“灾害周期”也较明显。例如,在1953~1966年期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巨灾模型在巨灾风险分析中的不确定性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巨灾模型作为一种特定的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和精算评估工具,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目前,在巨灾模型行业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大模型公司,即:AIR环球公司、RMS风险管理公司和EQECAT公司。中国人保财险于2006年开始使用AIR环球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开始直接进入 中国保险行业;2010年,中国再保险集团引入RMS风险管理公司的中国地震模型,标志着巨灾模型领域在中国 保险行业进入多元化时代。 其实在业内,并没有一个针对巨灾模型的标准定义,但巨灾模型的功能可以普遍理解成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以及现有的人口、地理及建筑等方面信息,来评估某种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巨灾对于给定区域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些行外人误以为巨灾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下一次地震或飓风,其实,巨灾模型并不能用来预测具体巨灾事件的发生,而是对给定区域或风险标的集合遭受巨灾打击的概率及受损程度进行估计。简单来说,模型可以告诉你某一地区发生里氏八级地震的几率是百年一遇,地震一旦发生造成的平均损失是150亿,但却无法预知这个百年一遇的地震是在 接下来的第一年还是第一百年发生。 三大巨灾建模公司的模型虽然在方法细节及参数假设方面不尽相同,但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思路却已趋同。巨灾模型总体上分三个模块,分别是灾害模块(Hazard Module)、易损性模块(Vulnerability Module)和金融模块(Financial Module)。灾害模块,也称自然科学模块(Science Module),是由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 的科学家对自然灾害本身的研究,此模块的成果为“事件集(Event Set)”,即在给定区域可能发生的所有巨灾事件 的集合。易损性模块,也称工程模块(Engineering Module),融合工程、建筑等方面专家的知识,研究在给定区 域某一灾害事件发生时对于特定风险标的(比如建筑物)的破坏情况。金融模块,由精算师等保险领域专家负责,将前两个模块的结果转化为保险损失,并应用于不同保险条款。可以说,前两个模块是个体巨灾事件对于个体标的造成损失的研究,再由金融模块转化为若干风险标的集合面对某种巨灾所产生损失的统计量。 随着巨灾模型在中国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应用的逐渐广泛,人们对巨灾模型的输出结果及其在保险和再保险定价中的应用越发关注。很多人对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风险组合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给出的风险评估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这里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些有趣的问题。 首先,为什么不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针对巨灾模型构成的三大模块,即灾害模块、易损性模块和金融模块,不同的巨灾模型公司在建模方法和技术处理上均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灾害模块和易损性模块上,这是导致不同的巨灾模型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巨灾模型公司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不同研究成果。自巨灾模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被首次开发出来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间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保 险市场需求的刺激,巨灾模型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涉及的巨灾险种越来越丰富,涵盖的地区越来越全,模型本身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能够考虑进的细节也越来越多。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加上计算力瓶颈的限制,模型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假设和简化。公平地讲,巨灾模型的前两个模块是极大受制于基础科学的水平的,而自然灾害和工程力学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与自我超越,因此,巨灾模型由这方面引入不确定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不同的再保险人依靠相同的巨灾模型对同样的巨灾风险组合也会给出不同的评估结果呢?这

风险防范和救助机制

双庙赵小学风险防范和救助机制 2014-2015学年 近年来,随着学校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面临的诸如安全事故、意外伤害等各种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校安全事故和意外伤害,依法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第12号令)、《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3号令)和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保监会《关于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完善校园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精神,现就各学校风险防范和救助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通知如下: 一、建立校园风险管理体系 当前,学校安全事故、意外伤害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学校面临的安全事故、意外伤害风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日趋严重,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意外伤害后,由于缺乏有效保障,学校与家长(家属)常常为赔偿问题发生纠纷。为减少安全事故、意外伤害的发生,有的学校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甚至尽可能缩短学生在校逗留时间,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学校安全事故、意外伤害能否尽快妥善得到解决已成为困扰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严重问题。 建立校园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树立风险既可防范又可分散转移的意识,将保险服务引入到校园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和风险分散转移两个平台。一方面注重安全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学校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意外伤害,立即启动保险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保险服务机构及时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组织对受伤害教职工和学生的救治,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和责任认定,发挥保险的社会服务功能,把风险产生的损失分散转移出去。通过保险使受伤害教职工、学生及其家庭获得经济赔偿,妥善解决事故纠纷,维护教育稳定。 建立校园风险管理体系,是妥善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的最佳选择。各学校要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统筹规划,切实建立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妥善处理学校安全事故和意外伤害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二、确保学校保险工作落实到位 (一)学校必须加入校方责任险。校方责任险是专为学校设计的一个险种。学校参加校方责任保险,不仅可以减少学校与家长(家属)之间在处理师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纠纷,有效提高学校的抗风险能力,而且也能保证受到伤害的师生及其家长(家属)获得应有的赔偿。 1、学生校方责任险。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或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因校方疏忽或过失引发导致注册学生的人身伤亡,依法由学校承担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经济损失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代为赔偿。, 2、教职员工校方责任险。教职员工在单位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和因病猝死、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因公外出和统一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由保险公司赔偿投保教职员工一定的死亡、伤残、医疗费用和特别费用,将责任险和意外险相结合,使教职员工意外风险得到保障。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生姓名:戴素梅 用户名:1109daism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永定电大 指导教师:吴和泉。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影响和重大损失不得不引起全球范围各国的重视。近期雅安地震的发生又一次牵动国人的心,如今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出现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巨灾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阐述了巨灾风险的重要性,对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具体分析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根据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找出有助于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方法,根据我国现有巨灾风险的状况和巨灾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对策;现状问题 【正文】: 我国的灾害具有灾种全、频次高、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密度的升高,我国的灾害将出现小灾大害的局面,而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因此分析我国灾害尤其是那些巨灾的发生机制,提高我国针对巨灾风险的管理及救助十分的重要,如何积极救灾,规避风险,完善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乃是重中之重。 一、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自然所造成的“超负荷”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因为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数不胜数,而那些巨大的灾害也时有发生。如何应对这些巨大的灾害,有人提出了巨灾风险的概念。 (一)巨灾风险概述 目前在保险界对于巨灾风险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世界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比如美国的保险服务局对于巨灾风险的定义是:导致财产直接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且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还有的国家则把巨灾风险定义为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国民收入的1%,受灾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1%。但纵观世界各国对于巨灾风险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这么笼统的定义。 巨灾风险通常指可能造成巨大、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它不仅仅是指那些自然灾害对人类及其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包括恐怖主义、暴动等人为灾害的风险。 (二)世界性的巨灾。 由于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类正在遭受着自然界的疯狂打击,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灾难也越来越多。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于经财产、人员伤亡问题、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同样对于受灾地的人们及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冲击。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次地震不仅仅给当地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它对世界各地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给人们留下抹不去印记2008年的汶川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些巨灾所造成的损失用数据来衡量的话,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曾于2006年2月24日发布的Sigma统计数据的研究报告称,2005年全年全球共发生约400起巨灾, 损

各国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

各国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 转移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信保”)今天在北京发布2009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时表示,全球在需求、金融体系、国家财政状况、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出现新的风险。 中国信保副总经理梁志东表示,当前全球系统性风险因素出现一些新变化: 第一,全球需求疲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负债消费,金融危机之后其他国家必须来分担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责任,但这些国家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全球需求很难恢复危机前的水平。得益于各国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超乎寻常的货币宽松政策,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反弹现象,但天量货币供应带来的需求扩张不具有可持续性,全球范围内经济企稳复苏需要的内在动力仍然普遍缺乏。 第二,金融体系埋有隐患,金融改革前景不明。 这场迅速蔓延和恶化的金融危机充分证明,金融全球化在提高资源再分配效率的同时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脆弱性,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如果出现新的动荡,世界经济仍存在衰退的可能。 首先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尚未全部消除;其次为挽救金融机构欧美政府改变了会计制度,新的财务报表埋下了很大的系统性不稳定因素;再次发达国家企业和个人收入下降,发展中国家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意味着信用违约和金融体系的坏账还将持续攀升;最后虽

然英美以及欧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但由于金融体制的严格限制会损害本国金融竞争力,因此目前各国对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尚未达成一致,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前景尚不明朗。 第三,各国财政状况恶化,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 从动用财政资金救助金融体系到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挽救经济滑坡,从积极税收减免到转移支付政策,到经济萧条客观减少税收来源,金融危机给各国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可谓始料未及。 令人担忧的是一方面世界各国已纷纷动用主权信用为金融风险做了背书,另一方面沉重的公债负担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财政偿还压力威胁财政支出的可持续性,加剧全球范围内主权违约、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风险。 第四,政治和社会结构稳定性降低。 经济周期与政治和社会经济稳定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上升周期政治秩序更有序,经济衰退期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困现象加剧,粮食问题等社会矛盾更趋于突出,政府危机应对能力、政策决策效率、行政执行机制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更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不稳。 第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新旧交替过程伴随利益冲突。

慕再巨灾风险管理分析

学校代码:10036 硕士学位论文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管理经验的调 研分析 培养单位:保险学院 专业名称:保险硕士 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作者:刘鑫杰 指导教师:谭英平 论文日期:二〇一四年五月

Research on the 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使用学位论文,或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供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导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重大灾害的发生次数和损失程度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巨灾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我国现有的巨灾风险管理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和慈善捐助,保险公司的积极作用还远未发挥出来。 作者在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近一年的实践中了解到很多慕再巨灾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通过调研分析,本文从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深化传统再保险业务、巨灾风险证券化等三个方面总结归纳出慕再巨灾风险管理的经验。通过借鉴慕再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保险公司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巨灾风险管理,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调研分析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基本策略与机制

第四章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机制 第一节基本策略 风险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面临风险时可以选择采用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对冲、风险转嫁、风险补偿和风险准备金。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策略是指金融机构通过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来消除本机构对该业务或市场的风险暴露,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1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分析了金融机构的风险选择问题,指出金融机构在宏观上和战略上都应该选择风险承担,而不能选择风险规避,金融机构从本质上是以承担风险为基本使命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特殊企业,在总体上都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承担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风险溢价形式的回报,选择风险承担的标准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该风险应该是本金融机构的目标风险,即金融机构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风险;其次,本机构应该具有足够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对该风险的承担,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有能力承担的风险;再次,该风险应该具有与其相匹配的预期回报(风险溢价),即该风险是金融机构值得投资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微观上和面临具体业务风险时可以选择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基本策略之一。根据上述三项风险承担的标准,风险规避策略的应用对象相应是金融机构不擅长承担和管理的非目标风险、超过金融机构资本金承受范围的过度风险和不具有适当风险溢价的不当风险。 在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经济资本配置过程首先将金融机构全部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胃口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对于不擅长因而不愿意承担的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忍耐度(即风险胃口),从而决定了对该类风险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迫使业务部门降低对该业务的风险暴露,甚至完全退出该业务领域。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由于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规避风险的同时自然失去了在这一风险和业务方面获得收益的机会和可能。风险规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消极策略,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主导的风险管理策略。 1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风险规避特指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不包括先做业务将风险承担下来,再通过期权和保险转嫁出去,或者通过期货、远期或互换交易对冲掉,最终做到不承担该风险。而后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的风险规避中是包含在内的。

买卖货物风险转移惯例原则

买卖货物风险转移惯例原则 物资风险转移那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咨询题迄今悬而未决。从罗马法的经典巨着《法学阶梯》出台至今长达1400多年的时刻里,物资风险转移一直是各国买卖法或合同法中争议不休的咨询题。为保持商业惯例和商人习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下称《通则》)2000年修订本对国际买卖物资象征交货术语FOB CFR和CIF的风险转 移界限也不作变更,照旧弯弯曲曲采纳了船舷为界原则。 对此,当代买卖法、海商法和国际航运与贸易惯例是如何进行处置和相互予以协调的呢? 船舷为界原则在当代是如何实现的 风险随交货转移乃当代国际贸易普遍推崇和广泛应用的理论与原则。风险既由交货决定那么交货的时刻地点和方式及其界限划分标准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物资风险转移咨询题的关键。在国际物资买卖实务中,对此的规定除由当事人自行约定的方法外,一般还有由国际贸易术语统一惯例如《通则》和国际贸易统一实体法如《公约》以及各国法律来加以规范和规定 的方法。国际贸易术语统一惯例通常仅限于对买卖惯例使用的贸易术语进行规范解释,要通 过将之选入合同才能起规定作用;国际贸易法律一般避开对贸易术语的解释,试图制定出国际物资买卖的一般准则,就买卖交易中的原则咨询题作出规定。 国际商会《通则》乃是当代国际贸易术语统惯例的权威,其最新版本,即2000年修订本仍将交货方式分为实际交货和象征交货两大类共13个术语加以规范和解释。由其性质所致 , 卖方在实际交货中的交货责任一般是在规定的时刻和地点将物资置于买方的实际操纵之下 , 风险于如今同步转移。在物资适当地交付之前,风险由卖方承担,之后,由买方承担。承运人及装运方式的差异对交货和风险的转移并无实质的阻碍。象征交货依据装运方式和卖方交货责 任可细分为传统方式(包括FOB CFR和CIF一组术语)和现代方式(包括FCA CPT和CIP一组术语)。 船舷为界原则,通常是指在象征交货传统方式中,装运方式限制为散装水运,卖方的交货责任是将物资在装运港交给承运人,以装上船越过船舷为界;物资风险也以此为界同时转移。 买方之因此也积极支持、乐于采纳象征交货传统方式,关键在于国际贸易实务界建立了完善 的辅助服务支持体系与之配套,承运人和承保人分担了买方的风险责任。作为补偿,象征交货传统方式下的货价,一般相对实际交货低很多。 船舷为界原则在当代是如何实现的呢?在象征交货传统方式中,承运人在装运港从卖方 手中收货装运后,有条件地承诺在目的港将货完好无损地交给买方;承保人也保证有条件地承担货运途中的风险及损坏的赔偿责任。换句话讲,承运人和承保人有条件地代替卖方承担运 输途中的风险责任,运输交接货的货运保险机制有效地部分替代了买卖交接货机制。试想,假 如不是如此,买方如何会同意和同意如此不公平的交货安排呢? 上述部分替代的条件限制值得高度重视。替代的基础是指买卖交接货和运输交接货、货运保险交接的责任界点至少要相一致,物资交承运人装运越过船舷以后至买方提货前这一段 的物资风险必须由承运人或承保人替代卖方承担责任,即便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部分的含 义是指不完全性。在运输交接货中,当买方从承运人手上接收物资时,假如物资与合同不符,同时直截了当缘故是诸如包装不良、质量内在缺陷之类时,承运人不用承担责任。风险因卖 方违约在先而不能正常如期转移给买方,货损由卖方自己承担。在货运保险交接中,尽管采纳仓至仓条款,但当船货遭受意外损坏或灭失时,假如导致损毁的直截了当风险超出了承保范围承运

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与

第20卷第6期 2011年12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Vol.20No.6Dec.2011收稿日期:2011-07-10;修回日期:2011-09-20 基金项目:北京市地震局科技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刘博(1979-),男,工程师,博士生,主要从事震害防御、震灾损失评估及巨灾保险相关技术研究.E- mail :baronliu@bjseie.gov.cn 文章编号:1004-4574(2011)06-0151-07 巨灾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与研究 刘博1,2,唐微木 3(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北京100032) 摘要:巨灾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巨灾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巨灾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如何进行巨灾风险管理并减轻巨灾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害, 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课题。巨灾风险评估模型作为应对巨灾风险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近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巨灾模型已成为巨灾保险设立 的根本依据。对巨灾模型的发展与模型构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巨灾模型;风险管理;地震保险;综述 中图分类号:X43;F841.3;F843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atastrophe risk assessment models LIU Bo 1,2,TANG Wei-mu 3 (1.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China ;2.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Beijing 100080,China ;3.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mpany ,Beijing 100032,China ) Abstract :Natural catastrophe can cause the damage to the human being and make a huge loss of property.As peo-ple known ,catastrophe even can lead to unstability of 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y.Therefore ,how to carry out risk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loss of the catastrophe ev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e catastrophe risk management.This paper introduces catastrophe model ,review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catastrophe model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catastrophe model in China. Key words :catastrophe model ;risk management ;earthquake insurance ;summary 巨灾自古以来就无可避免,近20a 间全球范围由于巨灾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人口、财富不断集中在少数大中型城市,使得整体社会的巨灾风险 值日趋增大。同时,各种灾害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规模也有随时间增加的趋势[1]。 图1、图2[2-3]分别为近几十年全球巨灾发生次数和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全球的 巨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成明显增加趋势。但是,通过巨灾分析模型制定的巨灾保险 赔付金额却显现出一种不协调的比例。以中国大陆为例,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超过8000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保险赔付金额却只有18亿人民币,绝大部分损失由政府和民间援助承担。相比1994年的美国北岭地震,各家保险、再保险公司承担了70%的损失重建费用。巨大的差距促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尽快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巨灾风险模型并有效地运用到巨灾保险中。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探究及其风险分散机制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探究 班级:10金融1班 XX:安然 学号:20100932

摘要: 巨灾风险是指由地震,台风,洪水等不可抗力造成的,一旦发生会引起大量保险标的受损并会对社会财富和生命造成非常重大损失的特殊风险。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巨灾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也不断攀升,甚至到达靠一国实力所无法承受的程度。所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形式各样的巨灾保险制度来应对巨灾风险所带来的巨额损失。 近几年来,我国的巨灾频繁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作为我国的弱质产业,是遭受灾害侵袭最为严重的产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巨灾风险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农业巨灾而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还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保险与再保险市场在农业巨灾保险方面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巨灾损失的救济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民众捐款,本来应该担当大任的保险行业作用微乎其微。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险制度不健全,没有恰当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但随着国家逐渐对三农加大重视,尤其是对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的支持,,我国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劣势也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现状的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对比,总结出国外先进农业巨灾风险保险模式的特色及其对中国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一些可借鉴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巨灾保险国外风险分散机制农业 第一章引言 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且损失严重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巨灾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而且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农业巨灾风险威胁。农业作为我国弱质产业,由于人类无法有效控制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产生,使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巨灾发生频率和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农业首当其冲,常年受灾

工程风险转移措施范本

工程风险转移措施 风险管理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辩识、评估、预防和控制的过程。建筑工 程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 施工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 要。 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 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国际上把风险管理看作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风 险管理和目标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两大基础。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转移是 工程风险管理对策中采用最多的措施,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两种常 用方法。 (一)工程保险 工程保险是指业主和承包商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向保险人(公司)支付保 险费,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对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财产和人身伤害承担赔偿 保险金责任。工程保险一般分为强制性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类。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制性的工程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工程一切险 (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社会保险(如 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和其他国家法令规定的强制保险)、机动车辆险、10年

责任险和5年责任险、专业责任险等等。其中,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 险是对工程项目在实施期间的所有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即对施工期间工程本 身、工程设备和施工机具以及其他物质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也对因施工而给 第三者造的人身伤亡和物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过去,一切险的投保人多数为承 包商;现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由业主投保工程一切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设计、咨询专业人均要购买专业责任险,对由于他们的设 计失误或工作疏忽给业主或承包商造成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偿。国际上工程 涉及的自愿保险有以下几种:国际货物运输险、境内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 险、政治风险保险、汇率保险等等。 国际上工程保险的通行做法和特点是:保险经纪人在保险业务中充当重要角色、 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工程保险发展提供了保障,投保人与保险商通力合作是控制意 外损失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返赔率高且利润 >利润率低。 (二)工程担保 工程担保是指担保人(一般为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 团体或个人)应工程合同一方(申请人)的要求向另一方(债权人)作出的书面 承诺。工程担保是工程风险转移措施的又一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保障工程建设 的顺利进行。许多国家政府都在法规中规定要求进行工程担保,在标准 >标准合同中也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 摘要:巨灾风险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通过保险形式,。再保险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是稀释原始签发保险单的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巨灾责任,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充分参与灾害补偿对我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制度。 关键字:巨灾风险,巨灾保险现状,再保险,风险管理,巨灾风险保险制度 正文: 巨灾风险是指因重大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袭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巨灾风险与一般风险不同,具有特性,特殊性表现为:发生的频率低,一般性火灾、车祸天天发生,多起发生,破坏性地震、火山爆发、大洪水、风暴潮等巨灾则很少发生,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生一次。一次巨灾造成的损失巨大,普通灾害发生频率高,但每一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小,巨灾发生次数少,但一旦发生损失则巨大,一次火灾烧毁一栋房屋,或造成万级、百万级美元损失,然而一次大地震、大洪水可造成数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损失。巨灾还会形成长期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中国政府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现有的灾害管理体制下,还缺乏来自金融市场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支撑。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通过保险形式,。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等防灾减灾专家也多次呼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也就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积极倡导和推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下一步,协会将进一步加强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等方面的研究,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做法,积极开发巨灾风险数据资源,探索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估平台,研究巨灾保险基金的建设等,积极推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据介绍,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亚洲巨灾科学、巨灾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巨灾保险的现状是,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损失超过2500万,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和的事件。 我国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大、财富集中程度上升,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现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补偿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保险这种社会化的承担机制在管理巨灾风险方面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我国尚未建立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险制度,政府和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直接影响到保险业发挥灾害管理作用。当前我国巨灾保险业务是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但由于巨灾保险风险较高,各家受的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以规避。由于巨灾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没有巨灾保险保障,对我国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隐患。通过建立政策性家庭巨灾保险制度,确立社会成员、政府和保险机构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改变由于补偿资金严重不足,受灾群众经济

巨灾风险再保险精算模型最优自留额的探讨与设计

巨灾风险再保险精算模型最优自留额的探讨与设计-人力资 源 巨灾风险再保险精算模型最优自留额的探讨与设计 李勇宝鸡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编号:(ZK16124) 摘要:本文对巨灾风险再保险精算模型进行了设计讨论,深入探讨了巨灾风险再保险最优自留额的问题,过程中,介绍了传统的确定自留额方法,用引入效用函数以及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了传统的方法在实务中是很难得到推广的,其没有考虑到保险公司的风险喜好程度,只是求得了理论上的最优值,而引入效用函数和熵后的方法,充分考虑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喜好程度,在降低利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并得出结论,风险降低的程度远大于利润降低的程度,由此可知本文给出的两种改进的方法在实务中都是可行的。 关键词:巨灾保险再保险自留额 国际再保险业务发展至今,形成了很多形式。我们从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承担的责任考虑,再保险可划分为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比例再保险的形式有两种,成数再保险即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比例,把每个风险单位的保险金额,向再保险人分保;溢额再保险即分出保险公司按照公司自身财力确定的自留额,并以自留额一定倍数作为分保额,按照自留额、分保额所占保险金额的比例来确定分配保费和分摊赔款。 非比例再保险主要有三种,超额赔款再保险即超赔分保;停止损失再保险 1

即以原保险人某段时间内的总损失数为理赔基础;最大赔款再保险即再保险人只承担一年内金额最高的若干次索赔额。 一般的,由各类风险间同质性的不同,可以把再保险的自留额问题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因为巨灾风险再保险在风险性质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所以本文采用相对自留额讨论巨灾风险再保险。 一、再保险精算模型 这里讨论成数再保险,溢额再保险、停止损失再保险、超额再保险四种再保卫险形式。 定义X表示保险金额,Y表示赔款金额,x表示索赔额度即Y/X,N表示索赔次数,Z表示总赔款金额。 假设保费由纯保费和风险附加额构成,纯保费为损失额期望E(Z),假设风险额可由安全系数乘以纯保费得到。 记Z1和Z2=Z-Z1表示再保险人和原保险人承担的总损失额。

分散巨灾风险的利器——巨灾债券

分散巨灾风险的利器——巨灾债券 摘要: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与所获保险赔付之间的巨大差距提醒我们: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我国,巨灾保险何等匮乏;而可对巨灾风险进行有效分散和管理的有利武器——巨灾债券在西方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借鉴:利用我国日益强大的资本市场发行金融衍生证券分散巨灾风险已渐行渐进。 关键词:巨灾风险;巨灾债券;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4亿元人民币的512汶川大地震,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仅18亿多元!我国巨灾保险的严重缺失正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警醒着我们:我国对巨灾风险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巨灾风险通常是指突发的、无法预料的、无法避免的由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失踪伤亡事件,属于发生频率较低,但破坏性极强的风险。依美国财产理赔服务公司所定义的“巨灾”,是指财产损失超过50亿美元的天然灾害。而巨灾风险具有3个特性:其发生频率极低且几乎完全无法预测;其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也带来市场机会;低频率所造成的高变异,使得其历史资料参考价值降低。如美国1992年的“安德鲁飓

风”、XX年的911事件,我国XX年的汶川大地震等都属于巨灾事件。在国外,监管部门通常会对巨灾风险有强制性的保险要求。例如,加拿大法定要求遇到500年一遇的地震,英国要求遇到200-250年一遇的台风或洪水,美国AMBestminimum要求遇到100年或250年一遇的台风或地震,日本要求遇到200-250年一遇的地震时,必须对相应的风险投保。 对巨灾风险进行管理是困扰全球保险界的难题。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世界巨灾风险爆发的频率呈上升趋势。仅1993年就有127起巨型自然灾害和213起技术灾难,分别是1970年同类巨灾的2倍和4倍。与此同时,巨灾造成的财产损失的程度也显著增加,如XX年的9.11事件给保险业带来的损失超过500亿美元,而XX年的东欧大洪水给受灾国造成了财产损失也达到了200亿欧元,这些损失远远超过当年唐山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的损失额。 由于巨灾出现的频率增加、程度加深,其带来的财产损失和惧怕感刺激了人们对巨灾保险的需求,目前美国的产险市场中约有40%的保费与巨灾风险有关。然而与普通可保风险相比,巨灾风险不完全具备风险大量和风险同质等可保风险条件,从而使巨灾保险的经营缺乏牢固的大数法则基础,具有难预测性的特点。虽然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很低,但它

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

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保险界对巨灾风险没有统一定义,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巨灾风险进行定义和划分。保险服务局(iso)财产理赔部按照1998年价格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直接保险损失超过2500万美元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1970年以来一直根据当年美国通货膨胀率调整和公布全世界巨灾损失情况。近年来,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频繁发生而且损失越来越严重,给国际保险业造成了巨大威胁,而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资本市场上保险金融创新却为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国际保险界更加重视世界范围内的巨灾风险,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巨灾风险。一、巨灾风险理论研究理论上,研究巨灾风险的工具是决策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决策论侧重于从保险人、被保险人和政府对巨灾风险的偏好入手,研究巨灾风险市场特征,如巨灾保险需求与供给、合理的定价和转移方式等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侧重于研究巨灾损失分布的重尾类型、巨灾风险中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之间的相关性、渐近理论、破产概率等统计性质。目前,巨灾风险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巨灾风险的理论框架。巨灾是小概率大损失的保险事件,显著特点是突发性和破坏性。巨灾事件引起的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与保险分散风险基础理论“大数定律”相矛盾;同时,巨灾风险可以在短时间内猛烈地冲击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引发连锁理赔反应,这与保险业务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特点相矛盾。因此,巨灾的发生可以轻易打破保险公司常规经营,加速保险公司破产。据a.m.best统计,1969年到1998年美国由于巨灾损失而破产的保险公司占破产保险公司总数的6%,仅次于由保险准备金不足和企业增长过快引发的破产。自1961年karl h.borch(1990)将j.von neu-mann & o.morgenstem创立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引入保险学,保险各个领域研究都是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即假设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风险偏好满足“独立性公理”,从而两者分别存在惟一效用函数或效用函数族。但是,随着人们对“独立性公理”的质疑,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对偶理论(dual theory)、预期效用理论(anticipated utility theory)和秩依效用理论(rank-dependent utility theory)。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使巨灾保险研究突破期望效用理论,充分体现巨灾风险特点,解决巨灾风险保险相关问题成为可能。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来自于wang,young & panjer(1997),它标志着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决策空间中讨论和研究保险问题的开始。wang,young & panjer用对偶理论建立了保险定价公理化体系,确定了满足共同单调性的个体风险的价格,以及最优再保险形式。共同单调性是指多个个体风险均与同一个风险有关,并随着它的变化而同向变化,即个体风险x1,x2, (x) 满足xi=fi(z),其中,fˊi(·)≥0,i=1,2,…,n,z是风险。显然,地震和洪水等巨灾引起的个体保险损失或理赔、巨灾再保险中的分出保单与分人保单都满足共同单调性。尽管共同单调性是风险相关性的最简单描述,但是,由它得到的保险失真定价法与传统保险定价法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更加重视分析损失分布的尾部,而这一点正是巨灾风险的突出特点,因为人们对巨灾损失超过某一界限的情况更感兴趣。第二,当个体风险属于同一分布族时,由共同单调的个体风险组成的聚合风险模型的风险最大,相应的保险价格最高。这反映了与一般性保险业务相比,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和再保险公司分保巨灾风险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此后,denuit,dhaerte & van wouve(1999)和luan(2001)将巨灾风险理论框架又拓展到预期效用理论,得到了均值失真保险定价原则及其优良的精算性质和分保方式。由于预期效用理论包含期望效用理论和对偶理论,因此,这一拓展为协调巨灾保险和非巨灾保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巨灾风险的市场偏好。保险是基于人们对风险的厌恶,毋庸质疑,巨灾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那么,市场对巨灾风险反映又如何呢?eeekhoudt & collier(1999)论证了如果一个投保人是厌恶风险的,那么,面对两个具有相同期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