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

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

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

风险分散化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多份投资于不同投资行业中以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投资策略。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下面三点:

一、市场不构成完全性。

通常情况下,金融市场是由一系列交易来构成的,两个市场可以相互独立,但有时也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不完全的市场。由此可见,一个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投资,即使投入的是相同的资金,但它也可能得到不同的回报,这也是风险分散化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不同投资机会具有相关性。

此外,通常来说,不同的投资机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意思是当一类型的资产导致投资者受损时,另一类资产就会受到投资者的冲击,这也是投资者不可能通过提供单一资产来避免风险的原因。而风险分散化通过分散资产以及投资机会,可以降低单一资产/投资机会受损的风险,从而有效减少整体投资风险。

三、投资者不能控制市场因素。

投资者对市场价格的变动没有多少控制力,而正是市场价格的变动对

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投资风险。比如股市的大跌,房地产的暴跌,汇率的大幅波动等,这些风险都不可控,投资者很难有效控制其风险。而风险分散化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减轻市场风险的方式,可以使投资者有效把握和改善投资风险,在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投资回报。

综上,所谓的风险分散化就是通过分散资金,投资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投资机会以及抵抗市场变动,降低投资者总体投资风险的一种金融行业的常用策略。以上就是关于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够对投资者有所帮助。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

https://www.doczj.com/doc/a519185842.html,/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s://www.doczj.com/doc/a519185842.html,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原理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研究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将可供投资的资金分配于更多的资产上,以寻求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所能接受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最适当的资产组合方式。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哈瑞·马柯维茨(Hany Markowitz )于1952年发表的题为《投资组合》的文章,及其后(1959)出版的同名专著。马柯维茨认为,最佳投资组合应当是具有风险厌恶特征的投资者的无差异曲线和资产的有效边界线的交点。他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描绘出了资产组合选择的最基本、最完整的框架,是目前投资理论和投资实践的主流方法。现代金融领域中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及其应用基本上都是在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的框架下展开的,区别之处仅是收益和风险的描述方法不同而已。按照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即偏好收益、厌恶风险,并存在一个可以用均值和方差表示自己投资效用的均方效用函数。理性投资者获得使自己的投资效用最大的最优资产组合的一般步骤为: 首先,建立均值——方差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有效投资组合,从而得到投资组合的有效选择范围,即有效集; 其次,假设存在着一个可以度量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均方效用函数,并以此确定投资者的一簇无差异曲线; 最后,从无差异曲线簇中寻找与有效集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其中切点就是投资者的最优资产组合,也就是给出了最优选择策略。 按照上述步骤和方法,在理论上,理性投资者可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最优资产组合。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构建资产组合即多元化投资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以投资两种资产为例,假设两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R1和R2,每一种资产的投资权重分别为W1和W2=1-W1,则该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 Rp=W1 R1+W2 R2 如果这两种资产的标准差分别为σ1和σ2,两种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ρ(刻画了两种资产收益率变化的相关性),则该资产组合的标准差为: 因为相关系数-1≤p≤+1,因此根号下的式子有: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当两种资产之间的收益率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即ρ<1)时,该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小于各项资产风险的加权之和,揭示了资产组合降低和分散风险的数理原理。 不同的行业、区域,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和降低风险、保持收益稳定的目的。

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第二章文献研究 2.1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1.1 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20世纪50年代) 人类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端,在公元前916年的共同海损(General Average)制度和公元前四百年的船货押贷制度则被认为是保险与风险管理思想的雏形。 而对风险方面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Hneri Fayol)在其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正式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经营领域。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A.H.Willett)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首次给出风险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 在一战时期及战后的德国,近乎天文数字的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受到重视,著名学者莱特纳于1915年发表著作《企业风险论》,这一时期德国的风险政策以保护企业为目的,强调风险的控制、分散、转移、回避和抵消。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详细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强调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而一般不确定性则是“不可测定的”。同年,著名学者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处理风险。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率先倡导企业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研究和探讨风险管理问题。从此,对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一些大企业中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展开。 2.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5年) 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正式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 学者莫布雷(Mowbray)在其合著《保险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重建,特别是西欧经济的复苏,“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孕育而生。1961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开设了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印第安纳大学赫奇斯(Hedges)教授主持成立ASIM的“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并发表“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一文,为风险与保险学科领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1963年,赫奇斯和梅尔(Maher)合著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在《保险手册》上发表,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1975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Risk &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标志着风险管理从原来意义上的保险方式转变为真正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来处置风险,风险管理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

风险管理练习题1

1 风险管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D A吸存放贷B支付中介C货币创造D风险管理 2风险是指:C A损失的大小B损失的分布C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D收益的分布 3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遵循()的基本规律。B A.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高收益B.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C.高风险高收益D.低风险低收益 4 风险分散化的理论基础是:A A 投资组合理论 B 期权定价理论 C 利率平价理论 D 无风险套利理论 5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B A.特殊性、非盈利性和可转化性B.普遍性、非盈利性和可转化性C.特殊性、盈利性和不可转化性D.普遍性、盈利性和不可转化性 6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款者,应是多方面开展,这里基于( B )的风险管理策略。 A 风险对冲 B 风险分散 C 风险转移 D 风险补偿 7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C A.资本金管理和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C.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D.流动性管理和绩效考核 8 如果一个资产期初投资100元,期末收入150元,那么该资产的对数收益率为:D A 0.1 B 0.2 C 0.3 D 0.4

9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核心和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因素是:C 风险管理知识B风险管理制度C风险管理理念D风险管理技能 10风险识别方法中常用的情景分析法是指:C A 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B 通过图解来识别和分析风险损失发生前存在的各种不恰当行为,由此判断和总结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损失 C 通过有关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预测风险的范围及结果,并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 D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以及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风险 11风险因素与风险管理复杂程度的关系是:B A 风险因素考虑得越充分,风险管理就越容易 B 风险因素越多,风险管理就越复杂,难度就越大 C 风险因素的多少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的相关程度并不大 D 风险管理流程越复杂,则会有效减少风险因素 12以下哪一个模型是针对市场风险的计量模型?C ACredit Metrics B KMV模型CVaR模型D高级计量法 13 CreditMetrics模型认为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状况用债务人的什么表示?A A信用等级B资产规模C盈利水平D还款意愿 14压力测试是为了衡量:B A 正常风险 B 小概率事件的风险 C 风险价值 D 以上都不是 15外部评级主要依靠:A A 专家定性分析 B 定量分析 C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D 以上都不对

投资组合与风险分散

投资组合与风险分散 投资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而投资组合是指将多种投资品种进行组合,以达到风险分散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在金融市场中,风险和收 益是密不可分的,而投资组合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资金来平 衡风险与收益。本文将探讨投资组合与风险分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 效实施风险分散策略。 一、投资组合对风险分散的作用 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是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降低的效果越好。通过将资金分散投资 于不同的资产类别或不同的行业,即使一个资产的价格下跌,其他的 资产也有可能保持稳定甚至上涨,从而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因此,投资组合可以通过将高风险和低风险资产进行组合,实现风险的 平衡。 二、有效实施风险分散策略的方法 为了实现有效的风险分散,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化投资品种: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债券、现金等。不同资产类别的风险特征不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同, 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2. 分散行业风险:在选择股票投资时,应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行业。 由于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各异,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避免单 一行业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3. 定期调整投资组合:投资组合需要定期进行调整,根据市场形势和个人需求进行资产的配置和再平衡。通过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可以降低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4. 注意投资品种的相关性:组合投资时需要考虑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效果越好。通过选取相关性较低的投资品种,可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 5. 管理投资组合的波动性:波动性是指投资组合价值的波动范围。通过管理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合理配置不同风险水平的资产来平衡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三、投资组合与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 在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时,投资者还需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容忍度不同,投资组合的配置也会有所差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将更多的资金配置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上;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则应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将更多资金配置于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上。 总之,投资组合与风险分散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的投资品种和风险水平,可以降低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风险分散策略,实现投资目标的最大化。

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

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 散化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的分散化 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证券市场也不例外,证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性的投资。在证券投资中,对于风险的探讨一直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风险转移有三种基本方法:保险,风险分散和套期保值。风险的分散化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在投资组合内实现自然对冲,消除非系统风险,其结果是大大降低对单项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一、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风险证券是各类财产所有权或债权凭证的通称,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股票、债券、基金证券、票据、提单、保险单、存款单等都是证券。(一)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组合中所有证券期望收益率的简单加权平均值。(二)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风险的本质上是由可能的收益率的分散造成的,可能的收益率越分散,它们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越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因而风险的大小可由未来可能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来反映,即以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差来表示。二、证券投资的风险类型(一)证券投资风险按来源分类: 1、市场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市场买卖双方供求不平衡引起的价格波动,这种波动使得投资者在投资到期时可能得不到投资决策时所预期的收益。 2、偶然事件风险:如自然灾害、异常气候、战争等。这种突发性风险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必须承担的,且其剧烈程度和时效性因事而异。 3、贬值风险:它主要与通货膨胀有关,不同种类的证券所面临的此种风险大小不同,短期债券和具有浮动利率的中长期债券由于考虑了通货膨胀补偿,因而可以降低贬值风险;股票、期权和票据以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的期限越长,贬值风险越大。 4、破产风险:它表现为当公司宣布破产时,股票、证券价格急剧正下跌,以及在公司真正倒闭时,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5、流通风险:它通常与偶然事件风险紧密联系。当有关公司的不幸消息进入市场时,有时会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抛售其股票,致使私人投资者无法及时脱手手中的股票。 6、违约风险:这是投资于有“固定收入有价证券”的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公司事先的约定或承诺可能无法得到兑现的危险。 7、利率风险:利率提高,债券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债券的价格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债券价格频繁,剧烈地受到利率变化的作用和制约。从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讲,长期债券要大于短期债券,无息债券要大于有息债券,低息债券要大于高息债券,一次性付息债券要大于分期付息债券。 8、汇率风险:任何人事于国际投资、对外贸易或外汇交易的投资者都会承担这种风险。由于未曾预料到的汇率变动,当他们将收益转换为本国货币时,可能与原先的预期相去甚远。 9、政治风险: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与其国家的政治局面、经济运行、财政状况、外贸交易、投资气候等息息相关,因此投资于外国有价证券时,投资者除了承担汇率风险外还面临这种宏观风险。(二)证券投资风险按性质分类: 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它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 2、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出于一种或几种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

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

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构建及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愈来愈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 着贸易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贸易风险。贸易风险的存在对各参与方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它通常会引起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因此,建立有效的国际贸易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基于国际商务和金融理论的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一、模型构建 1. 基础理论 一般来说,风险评估分析模型是建立在预测未来市场变化的基础上的。为此, 我们必须考虑一些基础理论,以及它们如何实现。以下是我们考虑的一些基础理论:(1)风险分散理论: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即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 子里。事实上,这是最基本的市场投资原理之一,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投资者会想把他们的全部财富都放在同一种资产中,以免可能的损失。 (2)市场影响力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整个市场是被影响的,而且很少有市 场参与者是真正独立的。因此,风险评估分析模型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各方的利益,并结合市场行为预测其发展趋势。 2. 分析模型 在我们考虑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的分析模型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贸易政策:贸易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政治因素可以造成 商业环境的变化。例如,关税和贸易协定的更改都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2)货比三家: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进行比较,以便评估相关的贸易风险。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所说的“风险分散”原则。

(3)货币风险:货币风险涉及到货币贬值和汇率波动问题。货币风险可以通 过选择外汇套期保值或其他汇率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4)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涉及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问题。 通常建议采取适当的财务管理措施,以减轻这些影响。 以上因素是构建分析模型时的一些关键考虑因素之一,还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 减少。 3. 实施方法 为了实施这个模型,我们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如数据分析、风险评估 软件、预测工具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监测表格和系统反馈机制,以便适时进行跟踪和反馈。 二、模型应用 一旦建立了分析模型,就可以开始应用了。应用模型的方法是通过对分析模型 所提供的预测结果进行实际测试,并记录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本身。 具体而言,模型应用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采集数据:首先需要采集相关的数据,例如贸易政策、贸易数据、货币汇率,以及供应链中的业务数据等等。 2. 分析数据:将上述数据载入分析模型,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并生成 预测结果。 3. 实施结果:基于上述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方案并开始实施。 4. 监控结果:经过实施后需要进行监控,以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任何变化,及时进行纠正。

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名词解释

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名词解释 风险分散化效应指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一些基金或其他投资产品,把原本分散在不同产品上的风险集中到少数几只基金或几个投资产品上,这样就会降低每只基金的风险。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名词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风险越高,收益也越高;风险与收益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风险越低,收益也越低。人们喜欢把钱存入银行,不是因为存款利息高,而是因为存款有保障。所以,存款的选择决定了存款人对风险与收益的态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教授曾对风险和收益做过定量分析,他认为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 Y=f( Z),其中Y代表收益, f 代表风险, Z代表投资的期望收益率,而Z是个随机变量,它既有可能等于零,也有可能大于零。当投资者风险厌恶时,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投资于期望收益率大于零的产品。 3)风险越大,收益越高,有人称之为“富贵险中求”,这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普遍追求的目标。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收益越高,风险也越大,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进行高风险投资?就是因为“富贵险中求”的心理,也就是俗话说的:“挣得越多,赔得越多”。这种心理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4)有些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不死,总还会有翻身的那一天,不妨暂时忍一下,观察形势发展再作打算,由此导致错过最佳投资时机。相反,有些人却深信生命是脆弱的,坚信人生如一缕青烟,随时都会熄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最好尽快摆脱,不给自己留

任何后路。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别,才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较安全,容易致富,而后者较危险,容易破财。在股市里有一句话叫做“高抛低吸”,简单地说,就是高价位时卖出股票,低价位时买进股票。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其共同点就是减少投资者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增加投资者获利的可能性。 5)我们无法预测危机的到来,因为危机不可避免,我们只能将风险转移。虽然投资者从不同的渠道承担了一部分风险,但他们对风险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发展

东南大学金融系,江苏南京 2t0096) 、 【摘要】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包括传统的期限结构理论,均值——方差理论 Downside—Risk CAPM.期权定价理论和现代基于损失计量风险的 VaR,TRM等和风险管理 【关键词】风险管理 Downside—Risk;CAPM:VaR;TRM;ERM 一、萌芽期的风险蕾理思想 最早的风险管理思想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在经济思想史上所谓圣经时代 1896年伊文·费歇尔提出纯粹预期似设——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也许也是最著名的、最容易应用的、定量化的期限结构理论,它在证券市场中被广泛用做利率相关证券的定价依据。这一假设的传统形式认为.长期债券的预期平均年收益是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例如,期限为两个时期的即期利率可视为1年期即期利率和预期的下一年期率的几何平均。按照纯粹预期理论,预期的未来短期即期利率等于收益曲线隐含的远期利率为了包括风脸因素,J.R.希克斯和J.M.卡尔博特林对纯粹预期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流动性偏好假设。即短期债券的流动性比长期债券的流动性高。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实努界与理论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1938年 Frederick Macaula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利率持久期和凸性的概念,持久期分析已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早期风险管理理论 (一)马柯堆茨的均值一方差理论 1952年3月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资产组台的选择》一文,将统计学中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引入资产组合问题的研究,提出用资产收益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用资产收益的标准差来度量风险的思想,将风险定量化,为金融风险的研究开辞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首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证券资产的投资组合问题,并引人了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给出了在一定预期收益率水平下使投资风险达到最小化的最优投资组合计算方法,改变了过去常识或经验等定性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为此马柯维茨的这项工作被喻为“引发了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 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风险分散原理”,应用数学二次规划建立起一套模式系统的阐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分散化来选择最优组合的理论与方法。资产组合理论是以方差作为度量风险的方法,方差方法的优劣决定着资产组合模型的有效性。方差有良好的数学特征,在用方差度量金融或证券资产组合的总风险时,组合的方差可以分解为组合中单个资产收益的方差和各个资产收益之间的协方差,这是马柯维茨资产组台理论在技术上可行的基础。但从其诞生之时起,以方差度量风险的方法就承受着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如法玛·依波特森和辛科费尔德等人对美国证券市场投资收益率分布状况的研究以及布科斯特伯·克拉克对含期权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分布研究等,基本否定了方差度量方法的理论前提——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假设;特渥斯基和卡尼曼等对风险心理学的研究则表明损失和盈利对风险确定的贡献度有所不同,即风险的方差度量对正离差和负离差的平等处理有违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此外巴尔泽还提出方差方法在徇风险状况时的指标非对立性,等等。最后马柯维茨自己也承认:“除了方差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衡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半方差方法”。 (二)Downside—Risk方法与哈洛资产配置理论

保险学原理重点

保险学原理重点 保险学原理是保险学的基础知识,是保险运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保险行业具有强大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掌握保险学原理对于保险从业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保险学原理包括保险基本原理、保险合同原则、保险计量原则、保险费原则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保险基本原理 保险基本原理是保险行业的基础,它是各种保险业务的理论依据。保险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分散风险原理 合理分散风险原理是指保险公司在接收保费和赔偿风险损失时,应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使不同个体或财产风险在数量、质量、时间及地域上有适当的分散,以保证基本风险的均衡。具体来说,这是使大量的小份风险集中而形成整体风险分散。 2、相互保险原理 相互保险原理是保险公司之间互相保险的原则,它是从互助的角度考虑,帮助小型商业和工业企业克服风险而来的。相互保险在保费、赔款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等优势。 3、金融原理 金融原理指在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应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根据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规律,通过金融手段提高自身的综

合竞争能力。这包括积累资本、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等一系列金融运作策略。 二、保险合同原则 保险合同原则是指保险合同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对于双方利益应该平等考虑,保障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 2、诚实原则 诚实原则是指保险合同的签订应该遵守诚实的原则,双方在保险合同中应该互相说明自己的情况和风险状况。 3、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保险合同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 4、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投保人应该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保险种类、保险期限、投保金额等。 5、慎重原则 慎重原则是指保险公司应该在接受投保之前认真分析被保险人的风险情况,确定要承保的风险范围和保费标准等。 三、保险计量原则

#读书笔记#伯克希尔大学1993年——风险观、Beta值理论、集中与分散

#读书笔记#伯克希尔大学1993年——风险观、Beta值理 论、集中与分散 ~ 1 ~从2021年年初开始阅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到今天,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这些由巴菲特亲笔所写的文章中蕴含着巨大的学习价值。如果现在或者未来,让我给想了解价值投资的人,只推荐一本关于投资的书的话,我认为就是这个“唯一的”、“从1957年(1970年前是“致合伙人的信”)至今每年一篇的”、“由巴菲特亲自所写的”、“未曾公开出版”的免费信件集的原版或者中文翻译版。很多人可能会把我所讲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原版或者中文翻译版,与劳伦斯-A-坎安宁教授公开出版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两者的区别是,后者的内容是由坎安宁教授从前者中选取,并进行了归纳分类,然后集结成书。通俗的讲,后者有点类似于名人名言。阅读后者,虽然可能会让你节省时间,但很多内容未免会因为失却具体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而影响你理解巴菲特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但是,如果你去阅读前者的话,就会发现即使未曾被后者节选的部分,也充满了幽默和智慧,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新的启发。关于历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英文原版,你可以直接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官方网站下载(从1972年开始),而中文版的信则由热心的网友翻译、精校并免费分享在网络上。我整理了这些信中文版的合集,并重新进行了排版,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在我的公众号主页的菜单“资源分享”中找到下载链接。通过认真阅读这些信,我认为可以帮助一个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构建完整的投资体系、掌握基本的公司分析和估值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全部都是巴菲特以一贯之的、形成之后几十年都没有变过的,并且通过自己的投资实践验证过的精华。 如果你有意愿,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去补足自己的短板并在投资中加以应用。 做到这些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认知和方法理解上,基本上可以超越市场上99%的投资者。我这样说,一点

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名词解释

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名词解释 风险分散化效应是指由于风险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单一风险难以承担或预期收益太低而将风险分散到其他方面的经济行为。 1.1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的非可控性相对应的一种说法。 1.2分散化效应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投资人的投资心理、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风险量等因素。 1.3由于风险有不同类型,当人们面临相同的风险时,并不能进行比较;只有当风险具有不同的类别,且两个风险相互独立,那么人们才会进行比较。 2.风险分散化效应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2.1单个股票的风险分散化程度对股票价格的影响2.2在风险分散化的 基础上,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也应随之改善。 3.我国企业在股票市场中运用风险分散化效应的建议3.1完善法律法规,培育正确的市场环境3.2优化投资者心理,增强市场主体责任意识3.3建立高质量的证券市场,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3.4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整个社会财富日益增长的今天,利润已经不仅仅属于投资者个人,还要分摊给国家和社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市场的常态。但从另一方面看,利润又无疑是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如何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增长,是企业与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风险是利润的敌人,同时也是利润的源泉。面对国家对社会的职能,企业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风险分散化就是通过规避风险来获取利润,它是指将风险进行转移的过程。风险分散化的前提条件是利润的最大化,它与利润追求目标并不矛盾。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达到风险分散化的效

果。 1.1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的非可控性相对应的一种说法。 1.2分散化效应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投资人的投资心理、投资者所能承受的风险量等因素。 1.3由于风险有不同类型,当人们面临相同的风险时,并不能进行比较;只有当风险具有不同的类别,且两个风险相互独立,那么人们才会进行比较。 2.风险分散化效应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2.1单个股票的风险分散化程度对股票价格的影响2.2在风险分散化的 基础上,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也应随之改善。

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第五小组:郑玉彬、吉苑菲、张萱仪、武传亮、岳云虹、张丽丹 风险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离不开相关的基础理论。但是由于风险管理已经涉足多个研究领域,而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它的知识体系与学科定位都不尽相同,因此它的学科基础具有差异性。以下将是风险管理的一些基础理论。 一、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 风险管理的系统一般是以一个或多个真实世界为背景的,其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空间、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不确定性使得主体只能控制行为,而无法控制后果。人们只能通过研究大量风险事件,发现风险事件发生所服从的统计规律性以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对自己实施的行为进行科学控制。因此,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风险管理最基础的理论,它能够计算各种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估测事件发生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支持。 二、系统论及控制论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可以将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由相互关联、有组织的单元组成,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有机系统,它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关联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调整和控制自身处于最佳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风险管理系统应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和复合控制,并根据控制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不断调

整风险控制措施,以便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实现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经济预警理论 对经济波动的预测,促进了预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构建风险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经济预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预测方法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最早提出预警思想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福利里(Alfred fourille)。他在1988年巴黎统计学会的会议上发表了《社会和经济的气象研究》一文,阐述了监测预警的思想。随后,经济预警理论在宏观经济预警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方法来进行经济预警,如:景气指数法、人工神经网络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等。微观上的预警分析则较晚。1993年,武汉交通大学佘廉教授开始了“企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研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企业建立预警管理系统的思想依据。目前,对微观经济预警管理主要有:企业灾害预警、公共关系预警、财务预警、战略决策预警等。 四、信息论 如果从抽象的角度考虑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将其看作一个由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构成的系统。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各种有关的信息是该系统的主要基础和依据。因此,应该将信息论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风险管理系统中,首先收集信息,并及时更新系统原有的风险信息,然后对已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和处理,过滤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干扰信息以及信息中的噪声,解决风险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时滞。这些处理过的信息为风险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预警

风险基础

2012年银行《风险管理》辅导:风险管理基础(1) 来源:环球网校(edu24oL) 【大中小】 频道:银行从业资格 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收益与损失 1.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1)未来收益或损失可以被事先确定,则不存在风险;否则存在风险 (2)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a519185842.html, 2.风险与损失的关系:注意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 (1)风险:明确的事前概念,损失发生前的状态; 损失:事后概念,风险发生后造成的实际结果。 (2)风险和损失是不能同时并存的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3.损失类型及其解决办法 (1)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提取准备金、冲减利润; (2)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资本金; (3)灾难性损失(Stress Loss,SL)——保险、事前严格限制高风险业务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1.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 2.我国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a519185842.html, 3.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 (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从粗放经营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定性分析为主转向定量分析为主; 从分散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集中管理。 (3)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 (4)健全的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决定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两个因素:资本规模、风险管理水平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 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20世纪60年代前,偏重于资产业务,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a519185842.html, 20世纪60-70年代,为扩大资金来源,避开金融监管限制,变被动负债为积极性的主动负债 华尔街的第一次数学革命: 1952年,哈瑞·马科维茨的现代(证券资产)投资组合理论——单期投资问题:投资者在某个时间(期初)用一笔自有资金购买一组证券并持有一段时期(持有期),在持有期结束时(期末),

2.2.2风险管理理论概述、内涵

2.2.2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管理科学,风险管理既具有数理范畴的科学性属性,同时又具有非数理概念的艺术性属性,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提出的观点也各有千秋。[1] 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发展于20 世纪的美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很早就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的基本管理活动之一。1952 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1963 年梅尔和霍斯奇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 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美国学者克里斯蒂在《风险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努力。 归纳起来风险管理理论分为以下四类: 一、传统风险管理理论 传统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不利风险(也就是纯粹风险),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纯粹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风险管理所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风险管理对象的界定和区分,辨别出那些对企业只有不利影响的风险类型并着手解决,是传统风险管理的重要思路。实践中,纯粹风险确实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没有预测到的纯粹风险,往往会直接拖垮一个企业,而且企业对纯粹风险的管理涉及到机会成本的问题,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风险管理决策(Gahin,1967),因此,纯粹风险一直被当作风险管理的对象和目标。而具体的解决办法,是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通过购买保险来转移那些影响企业的纯粹风险,至于如何购买保险、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就属于风险管理决策的范围了,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实际上,风险管理就是从保险行为中延伸出来的管理手段,因此,保险在这个时期的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enenberg,1966)。 而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成就是实现了与主流经济、管理学科的融合。风险管理方法论的提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1965年Hedges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构建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论,界定了分析风险管理的观察视角问题,指出风险管理往往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基于首席财务官职位的财务政策视角,二是基于风险管理官职位的风险与保险视角,同时指出,保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保险并不意味着风险管理的全部,从而将风险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并且明确了保险只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使得风险管理从方法论角度更为全面和完善。Close(1974)将风险管理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复杂组织系统模型相结合,为风险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主流的理论来源;Cummins (1976)将风险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结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风险管理的最优策略,从而使风险管理融入到金融市场理论中并成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如果说传统风险管理理论是为了解决纯粹风险,那么金融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应对投机风险的问题,是为了实现“风险最小条件下的收益最大,或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目标,这是金融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区别。

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企业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任何商业活动都带来相应的风险。在市场竞争中,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企业要求的回报率越高,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越大。风险蕴含着盈利的机会,也包括失败的可能。企业要想取得预期的回报,就必须很好地管理风险。 风险 风险是企业特殊的资源,它总是伴随着企业的有形的、确定的资源而存在。风险的定义就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影响。它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是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过去和现在属于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领域,没有风险,但所有的人都不确定将来的事情,将来存在风险。为了准确度量和管理风险,风险总是定义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比如,企业职工有人身安全的风险,为此要为职工买人身安全保险,保险合同总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的。又如,企业的财务报表反应的都是发生的经济行为,而现金流预测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评估方法之一,是对未来的一定期间内的净现金流入预测用贴现系数来计算现值,这里表现的风险包括时间价值的概念,还包括风险的贴现。 风险是和企业目标有关系的。一般来说,企业目标定得越高风险越大,目标定得越低风险越小。例如,企业的目标是跻身于世界五百强还是维持盈亏平衡,其所须承担风险的大小是不一样的。风险是相对于要实现的目标而言的。目标越高,风险就越大;目标越小,风险就越小。 风险对实现目标的影响表现在实际的行为可能与我们的目标有差距。这种差距可能不仅表现在最后结果的差距 (如盈利额的差距、损益值),还可能表现在路径的差距,即如何实现最后的结果,这同样是不确定性的影响,使得人们对稳定的、可预期的表现要更看重一些,因为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成本就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对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有好处,也可能有坏处。所谓好坏或正面负面都是指对结果的判断而言的,风险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把风险看作是纯粹的负面的东西,有利于我们专注于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同时有可能使我们忽略风险中蕴藏的机会。因此,企业对风险正负面影响的考虑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和“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高回报蕴含着高风险”的观点是一致的,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事实上,在没有交易成本等的无摩擦、无套利机会的理想市场的情形,在负面风险和正面风险之间存在确定的平价关系 (Call-Put Parity) 。如果只考虑风险的负面影响,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忽视正面风险的存在,向风险规避型倾斜。 例如,考虑商业银行某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从表面上看,这个信用风险是纯粹负面的。但是,由于风险交易市场的存在,这个信用风险有可能被作为一个金融产品被定价,并进而被该银行卖出。而持有代表这个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的交易方有可能与其他交易对象继续交易,以期在交易过程中获得收益。当然,并不排除该商业银行本身在某一时刻将这个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买回。在这个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并不在意信用风险本身是否是纯负面的,

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第二章文献研究 2.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2.1.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20世纪50年代) 人类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端,在公元 前916年的共同海损(Ge neral Average制度和公元前四百年的船货押贷制度则被认为是保险与风险管理思想的雏形。 而对风险方面的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Hneri Fayol)在其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正式把风险管理思想引入企业经营领域。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A.H.Willett )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首次给出风险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 在一战时期及战后的德国,近乎天文数字的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受到重视,著名学者莱特纳于1915年发表著作《企业 风险论》,这一时期德国的风险政策以保护企业为目的,强调风险的控制、分散、 转移、回避和抵消。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详细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强调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而一般不确定性则是“不可测定的”。同年,著名学者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认为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处理风险。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率先倡导企业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 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研究和探讨风险管理问题。从此,对 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一些大企业中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展开。 2•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5年) 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一一风险管理》中正式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 一词。 学者莫布雷(Mowbray )在其合著《保险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内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重建,特别是西欧经济的复苏,“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孕育而生。1961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ASIM )开设了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印第安纳大学赫奇斯(Hedges )教授主持成立ASIM的“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并发表“风险与保险学课程概念”一文,为风险与保险学科领域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1963年,赫奇斯和梅尔(Maher)合著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在《保险手册》上发表,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1975年,美国保险管理协会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Risk & In sura ne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 ),标志着风险管理从原来意义上的保险方式转变为真正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来处置风险,风险管理开始了一个新的里程。 3•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理论有了快速的发展,各种风险研究协会也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