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10778424.html,

戴维·伊斯顿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评析

作者:王杰张文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17期

摘要戴维·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因为在政治理论中涉及科学的系统论而著称,所以,当人们谈及他时,总会特别关注他的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并且广泛应用,实际上,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灵魂和核心。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政治,被大多数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家们接受和引用。但这一理论也并不完美,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憾。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的探讨,从而对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的贡献和缺陷作一概要性的分析。

关键词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内涵缺陷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在伊斯顿看来,在上个世纪最初的五十年中,政治学从未行成过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那种“把整个学科都能归入其中的宽轨理论,或者叫概念框架。”①这种状况使得政治学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具有最低限度的统一性与连贯性的学科体系。所以,他认为应建立一种能够标示出整个政治学研究主题的普遍性的概念。

因此,伊斯顿摒弃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归结为国家或某种合法的权力活动的观点,认为政治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在于一切政治性活动都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是对社会性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而政治系统被他描述为一个互动的系列,通过这种作用为社会权威性地配置价值物。②在他看来,价值分配是政治系统的血肉,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为了价值分配,研究社会分配的方法不是分配它的一切价值的方式进行感知,而只是对“种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法或政策”进行了解。也就是说,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才是政治系统理论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要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核及产生的深层意义,首先需要对其理论提出的背景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探析。

1权威的价值分配理论提出的背景

伊斯顿曾毫无掩饰地指出“每一项理论包含下列不同的命题:事实的、道德的、实用的和理论的”。所以我们就从理论建构背景和时代背景来做进一步分析。

从理论建构的背景来看,伊斯顿前期受行为主义影响较大,也受二战时期对政治价值理论的敏感性影响,伊斯顿构建了自己的所谓“祛”价值的政治系统框架。他也强调:“一位政治理论家传达其价值观念的方法在于他认真解释他的道德观点对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的影响。”“系统理论的发展,通常与那位理论家的道德观点有关,了解他这种观念,有助于了解他提出的理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联系、区别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1、区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至或没有” 2、价值的衡量尺度:劳动,以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为衡量指标。注意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 3、价值的组成部分:(1)原始社会:获取物品所耗费的劳动; (2)现代经济中:工资、利润、地租是其三个组成部分。 4、产品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的区分: 市场价格:市场上实际出卖的价格 自然价格:与工资、利率、地租的自然率水平或平均率相一致的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个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1、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李嘉图接受斯密的区分,但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却是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2、交换价值的决定: 商品分为两大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只由它们的稀少性决定,这类商品只占较少比例;普通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劳动时间。 3、关于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在价值量的决定上,李嘉图注意到劳动的不同性质,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间接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4、李嘉图把资本看作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把原有价值 转移到产品中去 结论:李嘉图认为,交换价值发生变化不是由于利润和工资的这种划分——不是由于资本累积,而是在所有各社会阶段中都只是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所需劳动量的多寡,另一种是资本耐久性的大小,前者绝不会被后者所代替,而只是受后者的限制。 亚当·斯密虽然完全承认以下原理,即取得不同物品所需劳动量之间的比例是能为这些物品的交换提供任何尺度的唯一条件,然而他又把这一原理限于应用在资本累积和土地占有之前的早期原始社会状态中,好像是,在要支付利润和地租时,这两种因素就会与单纯的生产所需的劳动量无涉地对商品的相对价值发生一些影响。” 区别:地租理论 亚当斯密: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把地租看作成本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S 研究现状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

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区别的研究 1.黄国平《对生产要素及其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再认识》《岭南学刊》2006 年第1期 2.陶菁、张敬陶《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依据的思考》《企业经济》2005年第2期 3.何奥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浅析》《北方经济》 4.赵麟斌《对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 5.梁菘《劳动、劳动价值论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 年第3期 6.赖蔚英《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关键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3 年第2期 7.张雷声《论价值创造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卫兴华《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问题的不同见解的评析》《税务与经济》 2003年第2期 9.郭新华、伍再华《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几点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 17期 10.安锐《深化发展劳动价值论需要认识的四个关系》《山西煤田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2003年第3期 11.宋冬林、蔡玉程《对价值决定问题的再认识》《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2 期 12.李炳炎《关于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若干问题》《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

13.董伟康《对按生产要素分配条件下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若看问题的探讨》《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4.杨作书《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几个基本范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年第5期 15.钱小平《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和复归》《江汉论坛》2002年第2 期 16.张凤林《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 年第2期 17.白暴力《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8.艾波《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思考》《理论导刊》2001 年第6期 19.陈征《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福建论坛》总第229期 20.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理论的统一性研究》《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21.王廷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经济评论》2005 年第1期 22.龚蔚红、贾可卿《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与交易成本》《学习论坛》2004年第 3期 23.张丽华、颜国安《劳动价值论与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思考》《天 府新论》2004年第12期 24.郑海侠、张忠权《非生产性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科技创业月刊》 2004年第11期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 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教案:第2章-第3节-均衡价格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_2012年_3_月_8__日第_4_次课

价格下的交易量称为均衡数量。在图形中,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上,该交点成为均衡点。 2、均衡价格的形成 ( (1)均衡价格的模型: ? ? ? ? ? = = = ) ( ) ( P Q Q P Q Q Q Q s s d d s d 。 例题:已知某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分别为:D=50-P,S=2P-10,那么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是多少答:P=20 Q=30 (2)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或决定机制 ①↓ → →P Q Q P P d s 1 ; ②↑ → →P Q Q P P d s 2 可见,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价格不仅是均衡的,而且也是稳定的,是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在一种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均衡也是一种暂时的状态,随着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会发生位移,使得旧的均衡遭到破坏,从而形成新的均衡。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 均衡价格既然由供给与需求决定,那么,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均衡价格也将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当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当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时,均衡价格降低,均衡数量减少。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的变动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引起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供求其他形式的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可以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具体的考察。 3、供求规律 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但与供给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与需求和供给都为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求规律。 , 4、供求分析的基本步骤 在分析某一事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状态时,一般可以按照三个步骤进行: (1)确定事件是对需求还是对供给带来了影响。 (2)确定事件对需求或者供给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供求关系图形,确定曲线移动后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三、价格控制及其影响 市场经济其实并不像理论描述的那么完美,所以有时候需要政府的调控。 可以以冰激凌市场为例。 支持价格:指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因此又称为最低限价。 限制价格: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涨而规定的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

论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论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统一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内容提要本文剖析了当前有关价值争论中的4个似是而非的命题:(1)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无需证明;(2)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进行的;(3)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在流通中实现的;(4)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中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原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进行了逻辑检验和经验验证,并运用广义价值论基本原理,论证了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内在统一。 Abstract:Thispapercriticizes4speciouspropositionsaboutc urrentcontroversyontheoryofvalue:(1)thepropositionthatlaboristheonlyresourceofvalueneedn’ttobeverified;(2)valueiscreatedbylivelabor,butdistributed byownershipsofproductionfactors;(3)valueisdeterminedin theprocessofproduction,butrealizedinthecirculation;(4)val ueisakindofsocialrelationship,,DavidRicardo,aswellasKar lMarx,anddemonstratestheunificationofvaluedeterminatio nandvaluedistributionwithGeneralTheoryofValuefounded bytheauthor.

新最新时事政治—均衡价格理论的易错题汇编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某商品供求关系变化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其中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E为均衡点。下列能导致均衡点向E1移动的是( ) ①国内新冠疫情趋于平稳,口罩熔喷布生产商担忧前期行业规模过度增长引发产能过剩 ②为推动行业发展,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减免购置税 ③活禽养殖行业因技术发展实现增产,但禽流感爆发导致市场需求低迷 ④国际石油市场疲软,地区动荡引发行业联盟限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量变动图示(D1是变动前的需求量,D2是变动后的需求量)是 A. B. C.

D. 3.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 C.减少10单位D.增加10单位 4.2017年9月23日,中国国家工信部表示,我国已启动传统能源汽车停产停售时间表研究。我国燃油车退市的政策研究启动的消息会对当前的新能源汽车的销量(Q1)和燃油汽车的销量(Q2)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曲线能正确反应这个影响的是 ①②③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7年1月至11月,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5%,同比降低6.3个百分点,约影响CPI下降0.34个百分点。但全国农产品需求量没有出现明显波动。这表明( ) A.一般来说,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 B.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较小。 C.农产品已经不再是居民消费的重点。 D.价格由价值决定。 6.甲商品和乙商品为互补商品,甲商品具有需求弹性。国家对购买甲商品的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这会对甲、乙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甲、乙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变化的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为扩大生产某公司决定扩大用工规模。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10个工人,每个工人的年薪在2~4万元左右;一台机器人本体及维护费用约为60万元,每台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为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 学号:20124008010 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 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又以马歇尔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开始,到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形成之前为止,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恩格斯、萨伊、托伦斯、约翰·穆勒、庞巴维克等,主要理论有收入或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后一个阶段,是从马歇尔经济学大综合至今,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从马歇尔开始,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极少提及价值及价值决定或创造问题,价值论让位于价格论,价格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即使在某些场合提出一些零星的价值理论,也主要是出于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而非现代西方经济学之必需。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卡塞尔、熊彼特、张伯伦、凯恩斯、凯尔索等,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论、价值无用论、创新价值论、垄断竞争价格论、寡头价格论、垄断价格论、有效需求价格论、双因素论等。

2021《新高考政治》最新时事政治—均衡价格理论的专项训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供求量(Q)价格(P)变化的情况。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E为某商品的均衡价格。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情况中会使均衡价格E向E1变动的是() ①居民当前可支配收入增加 ②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 ③某商品未来预期价格上涨 ④某商品的互补商品价格上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没酒就没气氛,酒就像是催化剂,没有这个催化剂场面就热闹不起来。银川某饭店就利用了这一点。他们推出的饭菜仅收成本价,以借此吸引顾客,将利润的主要来源放在了酒水上。从经济学上看,饭店巧妙利用了() ①酒与菜是互补商品的特点 ②酒与菜互为替代品的特点 ③价格影响消费 ④高档耐用品对价格变动反应小的现实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 3.下图中M、N曲线分别代表两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M、N都是生活必需品

B.M、N都是高档耐用品 C.M是高档耐用品,N是生活必需品 D.N是高档耐用品,M是生活必需品 4.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 C.减少10单位D.增加10单位 5.共享单车高歌猛进,传统单车生意一落千丈,单车零配件供应商已难以幸免,传统单车行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绿色出行成为消费主导,是共享单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②作为互替品,共享单车需求增加导致了传统单车价格低迷 ③主动转向其他行业,是传统单车行业经营者最明智的选择 ④作为上下游产品,单车与单车零配件的需求是同向变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汽车刚出来的时候卖得不是很好,那时汽车技术不稳定,道路也泥泞。因此通用汽车和固特异轮胎联合起来,成立了高速公路协会,建高速公路,使乘客体验到拥有汽车的好处。下列做法与通用汽车的做法类似的是 ①某网络零售商与快递公司合作,推出一小时送货上门服务 ②为降低碳排放,某运输公司将动力燃料由汽油改为天然气 ③为节省劳动力成本,某商家依托人T智能科技建设无人超市 ④为提高销量,某车企推出6年或15万公里免费保修保养的服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下图中,D,、D2为M商品的需求曲线,P为价格,Q为需求量。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能导致需求曲线由D.向D2方向平行移动的是 ①国家取消M商品的价格补贴 ②M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 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缩小 ④M商品的知名度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据国家发改委消息,白2017年8月4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75和165元。这也是成品油年内第六次上调。如果延续油价上调,下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燃油汽车销售量增加 B.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上升 C.开私家车出行的人增多

第八章 分配理论

第八章分配理论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要素供给原则及其非数学分析方法,重点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使用原则。 ◆掌握要素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曲线、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了解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得出要素供给原理的方法和欧拉定理的两种推广。 第一节分配论概述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产品市场的理论,主要研究产品的价格和数量是如何确定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要素市场的理论,主要讨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是如何确定的。 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产品市场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确定的。产品市场理论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时又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也不能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这两点都必须在要素市场理论中寻求答案。另一方面,要素市场理论中要素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没有产品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就无法解释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样,要素供给的目的也得在产品市场才能找到。关于产品市场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关于“价值”的理论,而要素市场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关于“分配”的理论。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就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以上各章讨论了产品市场上产品价格和数量的确定,本章讨论投入生产中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确定。消费者出卖其拥有的生产要素,从而获得收入并用以购买各种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和提供量就决定了经济社会所产商品的分配状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生产要素价格理论才被称为分配理论。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素需求和要素供给,要素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要素的价格和成交数量。 一、要素需求的特性 1.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 微观经济学根据需求的来源不同,把需求分为直接需求和引致需求。直接需求是指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致需求是指在要素市场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之所以要这样分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引致需求是直接需求的结果。消费者对产品有了需求,厂商为了获得利润就会去购买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例如因为有很多消费者对服装有需求,所以有很多厂商对布料、缝纫机和裁缝工有需求。厂商购买要素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此可见,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或引致出来的,是“间接需求”。 2. 联合需求(joint demand)

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 36、已知某一时期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 =50-5P,供给函数Q s =-10+5P,求: (1)均衡价格P e 和均衡数量Q e (见书本P26) 解:均衡价格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是商品需求量和供给 量相等时的数量。求均衡价格,即需求=供给,于是Q d =Q s ,将需求函数和供给函 数代入这个等式,得:50-5P=-10+5P 50+10=5P+5P(移项) 60=10P(合并同类项) P e =6 将P e =6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任一函数即可(代入需求函数),得出: Q d =50-5P =50-5×6 =50-30=20,即Q e =20 (2)如果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变化导致需求函数变为Q d =60-5P,求 相应的均衡点(P e ,Q e ),并分析收入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解:均衡点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仍然满足需求=供 给,于是Q d =Q s ,这里供给函数不变,仍是Q s =-10+5P,而需求函数变为Q d =60-5P, 将两者代入等式Q d =Q s ,得出: 60-5P=-10+5P 60+10=5P+5P(移项) 70=10P(合并同类项) P e =7 将P e =7代入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任一函数即可(代入需求函数),得出: Q d =60-5P =60-5×7 =60-35=25,即Q e =25 需求未变化前,收入R=Q e ×P e =6×20=120(将第一小题的P e 和Q e 代入),需求变 化后,收入R=Q e ×P e =7×25=175(将第二小题的P e 和Q e 代入),可见此时,收入 是增加了。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均衡价格理论的全集汇编附解析

一、选择题 1.新疆某贫困县引进木耳产业,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2020年木耳产量大增,但销售渠道狭窄。某援疆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将木耳推介到消费扶贫电商平台,受到消费者欢迎,实现了“量价齐升”。下图中(S、D.分别表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B. C.D. 2.甲与乙是互补商品。甲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其他条件不变,则乙的需求量变动图示(D1是变动前的需求量,D2是变动后的需求量)是 A. B. C. D.

3.共享单车高歌猛进,传统单车生意一落千丈,单车零配件供应商已难以幸免,传统单车行业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绿色出行成为消费主导,是共享单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②作为互替品,共享单车需求增加导致了传统单车价格低迷 ③主动转向其他行业,是传统单车行业经营者最明智的选择 ④作为上下游产品,单车与单车零配件的需求是同向变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商品之间属于替代关系的有() ①打印机和打印纸②修正带和修正液 ③玩具和电池④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某商家拟开展让利促销活动,制定了三种方案。甲方案:全场6折促销;乙方案:全场每满150元减50元;丙方案:全场每满150元返50元现金券(再次购物可抵现金使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对三种促销方案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方案让利幅度最大,在合理范围内,折扣率越高销量越多 ②乙方案采用现金折扣,随着消费额增加,打折力度不断加大 ③丙方案采取购物返券,能诱发消费者的二次消费,增加销量 ④乙方案和丙方案的折扣方式尽管不同,但二者让利幅度相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超市里商品的陈列是有讲究的,香皂与皂盒,剃须刀与剃须泡沫往往是放在一起的。商品陈列的讲究之处在于 A.方便顾客购买,促进商品销售 B.使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C.使商品价格通常处于上涨趋势 D.会提高陈列商品的价值量 7.某商品是大米的替代品。假定大米的价格上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A.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B.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小幅增加 C.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减少D.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小幅减少 8.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能够正确描述对应经济现象的有

价值理论之价值决定理论述评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11月 162 价值理论之价值决定理论述评 盛乃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00) 摘 要:价值理论是理解其它经济理论的基础,也是一直困扰经济理论爱好者的一大理论难题。本文对西方客观价值理论按流派进行了历史梳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隐含的缺陷与不足,对加深价值理论的理解和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前价值理论 客观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1—0162—01 物品有两种用途:交换和使用。价值理论最初探讨的便是在物品相互交换时的交换基础和交换量的比例的确定,以及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的法则。西方的价值理论主要有两种: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到了马歇尔时西方经济学家用对价格的研究代替了对价值理论的研究,从此价值理论淡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本文着重探讨客观价值理论及其以前的一些价值铺垫理论。 一、前价值理论 前价值理论,是指在真正的价值理论形成前的一些价值理论的铺垫理论,在这里主要是指重商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和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严格说来应为使用价值理论)雏形。把他们列在这里可以展现出价值理论发展的全貌,从而可以加深我们对价值理论的理解。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重商主义认为,只有货币、金银等贵金属才是财富,财富来源于开采矿藏和流通领域。他们的研究视野仅限于流通领域,把财富的价值形态—货币,错误的等同于财富的物质形态本身,将财富的增加等同于一国货币额的增加。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政策在发展了工商业的同时严重的损害了农业的发展。重农学派企图从农业寻找出路,解决国家的经济困难,这实际上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此重农主义者走上了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舞台。 2.重农主义的价值理论。重农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使用价值理论。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部门,而工商业是不生产部门,即生产劳动仅限于农业劳动;只有农业劳动才能引起物质财富的增值,其它部门只不过是改变原有财富的物质形态,最多不过是原有物质财富的相加。重农学派将经济研究的视野带进了生产领域,这是他们的可贵之处。但是,他们将生产劳动仅局限于农业劳动,没有看到生产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普遍性,从而又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了生产领域。 二、客观价值论 客观价值论是从商品生产的角度寻求商品价值的来源与决定问题的,这里主要探讨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两种价值理论。 1.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之前,劳动是没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分的,从而西方经济学家在论述他们的价值理论时往往摇摆于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他们对劳动进行了具体划分,将其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只有生产性的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生产性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下面我们将对不同理论派别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简短的介绍与评析。 (1)威廉·佩蒂的价值理论。威廉·佩蒂于1662年在《赋税论》中第一次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命题。但由于生产水平的有限性和佩蒂本人认识能力的制约,使得他的价值理论相当简单和粗疏。 (2)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亚当·斯密的价值决定理论有三种:a耗费劳动决定价值;b购买劳动决定价值;c三种收入共同决定价值。在解释作为价值尺度的劳动是什么劳动时斯密写到“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种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对于已获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1斯密的价值理论中的第一种规定被大卫李嘉图所继承,后被马克思发展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之所以做出第二种的价值规定,是因为他混淆了劳动与劳动力,从而误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等同起来。他对价值的第三种规定将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决定混为一谈,因为斯密的三种收入是就价值的分配而言的,是分配领域中的价值,而价值的决定却在生产领域,两者虽然在数量上具有等同关系,但从逻辑上看,价值决定价值是循环推理。收入从本质上来看本身就是价值,因此,说收入决定价值就像说价值决定价值一样是没有意义的。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却为后来的要素价值论埋下了种子。 (3)大卫李嘉图的价值决定理论。大卫李嘉图坚持了斯密的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并将其始终如一的贯彻在他的著作中。但是,李嘉图却由于不懂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不能理解剩余价值向平均利润的转化问题,从而使其价值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最终导致他经济理论的解体。 (4)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像什么是价值、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以及劳动为什么和在什么条件下形成价值,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要素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又称客观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萨伊。萨伊“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思想,指出价值来源于物品效用”。他认为,“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也就是说价值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要素”。在这里,他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将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混为一谈。他不理解价值表现的是一种交换者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也没有”。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 毛军.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