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 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  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  务价值理论

第三章服务价值理论

第一节商品与服务—经济学思维“两分法”

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

一、经济学思维“两分法”及成因

(一)“两分法”

经济学把人类劳动的成果分为商品与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商品与服务的“两分法”。

(二)“两分法”的成因

1.历史成因:古典经济学产生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此

时服务作为产业或市场交换意义上的服务在经济中比重甚小。

2.商品服务的感性差异

3.理论研究中歧视服务: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导致服务或被排斥在古

典价值论逻辑之外或作为“异物”附着于商品价值运动的逻辑体系。

(1)财富观的演变

①重商主义的观点

?金银货币才是真正的财富

?对外贸易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

?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应当少买多卖

②重农主义的观点(以魁奈为代表)

?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

?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增进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

?与农业产业分离的工商业活动都不创造财富

③亚当·斯密的观点

?一切的生产过程都创在价值

?人类的活动过程可以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财富)的过程

?生产性劳动的结果(产出)即物质资料是财富的实体内容

④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充分坚持了财富的实物观点,认为人类的活动过程分作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且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

造价值。物成为商品所需具备的条件:

◆具有使用价值

◆具有价值

◆用于交换

(2)古典理论对服务的认识总结:

①纯粹的服务,又叫消费服务或非物质性服务,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

价值;

②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而使用价值必须有它的物质承担着;纯粹的服务

劳动不能提供一个实物形态的外界对象,只能提供运动形态的有用劳动效果,这样,在马克思的价值范畴内,纯粹的服务也不创造价值。

二、“两分法”与现实的冲突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服务劳动因其不能创造出有型的产品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使用价值、效用)的劳动。按这种看法,在当代社会,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释的问题:

?第一,如果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发达经济体为什么还要把70%

左右的资源投入到“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二,如果服务业劳动者不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那么,他们只能靠瓜分工农业

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为生,这不是会推论出他们是靠别人创造的价值为生的社会“寄生虫”吗,在现实中,他们取得社会分配的权利又从哪里来?

?第三,一般认为,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因此,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普遍地支出比重越来越高的货币购买服务。如果这种消费对象没有价值,那不就等于说消费者以有价值的东西,交换无价值的东西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了吗,这不就违反等价交换原则了吗?

?第四,既然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财富,那么脱离它,物质生产部门还能够进行

正常的价值创造吗?

?第五,如果服务有价值,那么难道它也是工农业创造的吗?如果用劳动提供了服

务的服务业不创造服务的价值,没有提供服务劳动的工农业反而创造了服务的价值,应该如何认识这种“劳动价值论”?

?第六,如果并不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劳动才创

造价值,对传统劳动价值论应作何新界定和新解释才能够适应形势,其“边界”应划到哪里,新的界定会不会背离劳动价值论?

三、消除“两分法”的理论尝试

?(一)理论探索的方法。(修正型与创新型)

?(二)古典架构的修正:

?(三)对服务概念的修正—从价值论角度

(一)理论探索的方法。(修正型与创新型)

?由于在理论思维中破除“两分法”观念的实质,是消除对服务的歧视,即在价值概

念上视服务与商品等同,因此,经济学家有两种可能的逻辑选择:一是在不改变古典价值规范及其相应的逻辑系统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性的修正和努力,将服务纳入古典价值范畴;二是扬弃古典价值规范,用新型的价值概念来统一商品与服务。因后者在理论上显得十分艰难而被学者忽视,这里主要介绍研究经济学者在前一种选择上的努力。

(二)古典架构的修正:

?对古典经济思想框架作些修正,使之能包容服务概念,需要明确几个同服务概念发生联系的古典命题:

?第一,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价值只能够形成于生产过程之中的劳动过程;

?第二,人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支出的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三,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

?服务之所以在古典经济思想中被排除在价值概念之外,原因在于上述几个命题,因此,要把服务概念纳入古典经济学逻辑,必然要对以上思想命题作技术性修正。

1.直接修正“劳动”概念[“社会劳动”和具体生产过程的“劳动”]或拓展“生产过

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外延。

2,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当代很多学者也是围绕着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标准,试图将服务归人生产性劳动。主要的观点有:?(1)坚持物质与精神相对立的标准,认为只有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不赞成将物质资料的感性形态拓展到无形产品。(没有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消除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概念分离)

?(2)根据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的经典定义,引申马克思“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的观点,派生出形成(创造)价值的劳动即是生产性劳动的论点,否定以往争论的前提,即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按照这个观点,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只要能为资本带来利润,就可以视为生产性的。(观点站不住脚)

?(3)用经济部门的经验分类来划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跟第一、第二产业一样,也将服务纳入生产性劳动的范畴。(实际上取消了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

3.重新界定“物质产品”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物质产品等同于实物产品或(可视的)有形产品,而现代学者则明确指出,物质产品并非只是实物产品或有形产品,它还包括非实物形态的无形产品。因为,根据现代科学的观点,物质的存在形态并非只有感性的实体形态,也有非感性的实体形态

(三)从价值论角度修正服务概念:

? 1.承认服务流量具有自主交易性质,修正服务流量是非交易对象,或只从属于商品交易的传统观念。

? 2.承认服务具有使用价值或客观效用价值,修正传统上只用交换价值直接解释服务的方法。

? 3.承认生产者服务、消费者服务和政府服务的基本分类,修正所有服务都只同收入交换而不同资本交换的观点。

?理论探索的局限性:服务能否符合标准价值物品定义存在争议;服务难以纳入传统价值体系

第二节服务效用价值理论

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一、效用价值论的概念

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又叫“主观价值论”。

1、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或服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它表示商品或服务与消费者的快乐或痛苦之间的关系。效用实际上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或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二、服务的效用价值理论

?基本观点:

?1.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从创造效用的角度。才能把服务的劳动成果列入

社会财富之内,才能把服务经济归入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2.服务的效用价值论认为:服务的生产活动与商品的生产活动一样,都

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带来福利和效用。如果服务能用价格表示出来在市场上出售,便产生了价值。创造服务的过程与创造货物商品的过程一样都是创造财富的过程。

?3.服务产生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总效用可以

看作是市场价值与有效的外部经济的组合,亦即已支付和未支付的效用。

?4.决定服务的市场价值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服务中的构成相对的不同,导致

服务的要素密集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不同要素密集度的服务其市场价值是不同的。

?5.服务的生产一般是个性化的生产,很少有服务生产可以标准化。

?6.服务产生的效用不易衡量,服务的质量存在差异,大多数服务是非耐用性服

务,有少数服务具有耐用性。

?7.服务公共产品虽然没有或有很少的市场价值,但它却创造了直接的效用与“外

部性”效用,“外部性”效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效用。

?8.服务的效用价值由要素价值和功能效用(价值)组成。要素有有形与无形之

分,有形要素可以精确确定,无形要素(如人力资本)不容易精确确定,但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功能效用有中间性的(如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效用)与最终性的(如娱乐、人寿保险服务的功能效用)之分。服务的功能从本质上看与其它产品是互补的。

三、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

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

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联系

?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服务的劳动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论证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理论。它由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始创,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观点,科学地全面给予完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科学性的价值理论。

(一)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1、价值。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价值是相对商品而言的。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3.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时的量的比例关系。

4.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前提,价值是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人们在交换过程中追求的是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产生交换的前提,而商品的交换要有一个使各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的基础,即价值。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是由于它们都含有人类劳动的结晶,即“价值”;价值的大小制约着商品的交换比例。

(二)是什么创造了价值

劳动价值论主张劳动创造价值,斯密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他认为不仅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但马克思在吸收了斯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能揭示本质的结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1.价值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

2.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3.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数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是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呢?马克思认为是活劳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创造价值,物化劳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不创造价值;生产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

(三)是什么样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争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价值论也在发展,并产生了围绕“是否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的”的争论,形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窄、中、宽三派。

1.窄派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认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要有二个必要的条件,即:

(1)创造出物质产品;

(2)用于交换。

2.中派劳动价值论的观点:认为除了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外,间接生产物品或提供某种能量的服务行业,只要其劳动与某种物品或能量“挂钩”,其结果体现为某种物,都可以列入创造价值的行列。

?3.宽派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宽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的基本原理,价值本质上不是物品,而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不是以物质产品为承担者,而是以使用价值为承担者。由此可以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具备的条件是:

?第一,创造出使用价值,不论其表现形式是实物形式还是非实物形式;

?第二,用于交换。

? 4.有的学者提出了有效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所谓有效劳动包括3层含义:

?(1)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即能直接或间接地增进自己或社

会的福利。

?(2)符合社会正义,这是因为价值是与社会正义相联系的概念。

?(3)具有可交换性,即有效劳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回报(即劳动报酬)

的劳动。

二、服务劳动价值理论

?(一)服务产品(非实物劳动成果)之所以被纳入社会产品的一部分的原因。

?人类劳动会产生两类成果:1.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实物劳动成果,或

称作实物产品;2.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非实物劳动成果。非实物劳动成果虽然能被人们感知其存在,但不能象实物产品那样具有可以触摸的形体,这类产品叫服务产品或服务。服务产品(非实物劳动成果)被纳入社会产品的一部分的原因有:

? 1.非实物劳动成果被纳入社会产品范畴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实物劳动成果一

样,也具有人类需要的功能。在消费对象相对稀缺的条件下,人类为了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以求生存、繁衍、发展与享受,必须通过劳动创造才能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劳动成果,这一劳动成果就是产品。不管劳动成果是采取实物形式还是非实物形式。

? 2.非实物劳动成果被纳入社会产品范畴的历史原因是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的事

实引起人们认识的飞跃。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实物生产阶段或阶段性成果独立化,科技进步使生产过程对“软件”的需求增大。从而使得非实物劳动成果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而为人们比较透彻地认识其产品属性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功能

1.定义:是一种一般不采取实物形式,与劳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在

活动状态中被消费,从而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

2.服务使用价值的功能

(1)服务使用价值的一般功能。即服务具有满足人的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功能。

(2)服务使用价值的特殊功能。即服务具有实物商品所没有的或很少有的特殊功能。

①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它为一切消费服务的人们节约生产时间、工作时间,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服务具有密切各部门、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特殊功能。使社会生产活动能够

顺利进行。

(三)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种类

服务产品按其消费功能可分为两类:

(1)服务型消费品。是满足消费者生活消费需要的服务产品。它又分为两种:一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品,如教育,娱乐、艺术、科学服务;二是满足物质需要的服务消费品,如医疗卫生、商品服务、保险、体育服务等。

(2)服务型生产资料。是满足人们生产消费的服务产品。它又可分为:①智力服务性生产资料,即满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智力需要的服务产品,如科研、信息、维修服务等。②非智力服务性生产资料,即满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除智力以外所需要的服务产品。如运输、仓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四)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特征

(1)非实物特征。它是一种在活动形态上提供的、不能脱离服务生产者单独存在的、不采取实物形式的使用价值。具有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不可运输、必然是劳动的产物的特性。

(2)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消费替代性、消费互补性与消费引致性。

①消费的替代性。是指不同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消费功能,可以

在生产或生活消费中互相替代的性质。一些实物产品与服务可以互相替代。如技术、维修等服务产品的增加,可以减少货物产品的消费;而货物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维修、运输等服务的消费。

②消费的互补性。是指不同产品由于使用价值的功能不同但有联系,在消费

中可以相互补充的一种性质。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具有互补性。物质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服务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他们共同丰富人们的生活。

③消费的引致性。是指某种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其它产品的使用价值存在因果

链的关系,只要消费这种产品,就会引起其它产品的消费。某些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之间存在消费的引致性。如对实物产品消费的增加会增加运输、保险、金融、通信等服务消费的增加;而对服务消费的增加也会实物产品的消费。如运输的增长增加了对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的需求;通讯服务的增长增加了对计算机、程控电话设备、通信卫星的需求。

(3)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具有非转移性。

(4)服务产品使用价值再生产的被制约性。

(五)服务产品的价值构成与价值量的决定

?既然服务业提供的非实物劳动成果也是一种产品——服务产品,既然这种产品具

有非实物使用价值,那么只要服务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它作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也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产品具有价值的原因是:

?第一,生产服务产品耗费的劳动凝结在非实物使用价值上形成价值实体;

?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使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取得社会形式,从而表

现为价值;

?第三,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不能按异质的使用价值量,而只能按其中凝结的同质

的抽象劳动量进行交换,从而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

?简言之,服务价值是由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和抽象等同性决定的,它的质

的规定性就是凝结在服务产品的非实物使用价值上的,得到社会表现的抽象劳动。既然服务价值是服务产品生产者劳动力消耗的单纯凝结,那么它当然是服务业劳动者创造的,并非从任何别的领域转移或“再分配”过来的,也就是说服务提供现实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提供和生产出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服务产品,这种产品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体现了具体服务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耗费,而对这种服务劳动的补偿,就形成了服务商品的价值。

1.服务产品的价值构成

服务产品的价值构成可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变资本;二是可变资本;

三是剩余价值。

2.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

(1)重复型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如运输、保险、医疗、教育等服务是不断重复生产的,这种服务产品具有可重复性、不可扩散性和独享性。生产这种服务产品有各不相同的个别劳动时间。一是由于劳动者的主观条件的区别;二是由于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区别。因此,此类服务产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2)创新生产型服务产品价值量的决定。如科学发明、设计、文艺创造等服务产品独创性、扩散性和共享性。因此,此类服务产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出这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创新生产型服务产品是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并且它的价值量需要通过市场交换来确定,需要通过对服务产品输入方经济效益的预期来衡量。要考虑利用相关的其他人(包括前人与当代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因素。

(六)服务的价格

创新型服务的价格具有垄断性,如专利、版权、商标、技术标准等,在市场交换中是按垄断价格来出售的,垄断价格并不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规律——以价值为基础,而是由消费者的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的。

重复型服务的价格一般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5.若干需要澄清的问题

?服务劳动价值论是传统劳动价值论的自然延伸。

?应注意经济学的价值取向与伦理学价值取向的不同。

?服务业与工农业的交换关系是价值的实现与使用价值的让渡,是基于等价交换

的关系,不存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或“价值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