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勘察报告

桥梁勘察报告

目录之吉白夕凡创作

一、工程概况 (1)

(一)概况 (1)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 (1)

(三)勘察执行的技术尺度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2)

(一)勘察工程点的定位丈量 (2)

(二)钻探工作 (2)

(三)原位测试 (2)

(四)样品测试 (2)

(五)资料整理 (2)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2)

四、工程地质特征 (3)

(一)地形地貌 (3)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

(三)地质构造 (5)

(四)地震动参数 (6)

五、水文地质特征 (6)

(一)环境水的类型与埋藏情况及其变更特征 (6)

(二)环境水对混凝土建筑资料的侵蚀性 (6)

六、地基工程地质条件 (7)

(一)第四系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7)

(二)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评价 (7)

七、场地稳定、适宜性综合评价 (8)

八、工程措施建议 (8)

(一)基础类型的选择 (8)

(三)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8)

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图号

2、工程地质柱状图…………………………………………………………2张

二、附表

1、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一)

2、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附表二)

3、标贯测试分层统计汇总表(附表三)

4、动力触探试验统计一览表(附表四)

5、土工试验陈述(附表五)

6、水质分析陈述(附表六)

一、工程概况

(一)概况

拟建许漯特大桥北起许昌市东城区,南至漯河市源汇区,起

止里程为DK794+645.27~DK846+795.38,全长52150.11m。桥址

区域内交通比较便当。

桥址内于DK794+985.11~DK795+016.93处与三一一国道相交,交角约89°;于DK797+642~+682处与规划中的新兴路相交,交角约82°;于DK797+724~+744与许扶窄轨铁路相交,交角约83°;于DK799+595.69~DK799+618.64处与二三七省道相交,交角约88°;于DK800+656.12~DK800+823.27处与清潩河,交角为88°;于DK801+491.51~DK801+561.2处与许昌市南环路相交,交角为78°;于DK803+560.47~DK803+638.57处与许南高速公路相交,交角约为80°;于DK803+777.87~DK803+835.4处跨越一零七国道,交角约53°;于DK805+147.01~DK805+260.72处与清泥河相交,交角为80°;于DK810+681.2处与京广铁路相交,交角约为19°;于DK818+950.41~DK819+002.12处跨越三二九省道,交角约81°;于DK821+032.18~DK821+054.91处跨越五一路,交角约72°;于DK836+118.55~DK836+179.05处跨越颖河,交角64°;于DK837+057.9~DK837+102.38处跨蜈蚣渠,交角约67°。于DK840+857.8处跨孟平电气化铁路线,交角约70°;于DK844+701.4~DK844+736.32处跨幸福渠,交角约88°;于DK845+618.91~DK845+784.08处跨沙河,交角约79°。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

勘察目的及要求如下:

1、为设计提供准确、定量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2、查明桥位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查明墩台

范围内有无软弱夹层,提供基础稳定性评价及处理意见;

3、查明地基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分、性质、结构特征、厚度、密实度、湿润程度及下伏基岩面、基岩风化程度等。

4、查明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分布、性质、规模以及对墩台基础稳定性的影响,提供工程措施建议,为桥梁基础设计提供依据;

5、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地层的基本承载力;

6、查明桥址区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性质、埋藏条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基础混凝土及钢筋的腐蚀性。

(三)勘察执行的技术尺度

本次勘察内外业依据的技术尺度是中国铁路系列的尺度、规范、规程及相关的岩土工程勘察的尺度、规范、规程。主要参照技术尺度有:

1、《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3号);

2、《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4〕157号);

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2005〕754号);

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5、《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01);

6、《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尺度》(TB10077-2001);

8、《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

9、《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

10、《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

11、《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

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4、《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

1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16、《铁路勘察细则》(院颁)第四篇之一工程地质;

17、《郑武客运专线可研设计审查意见》(初稿);

18、《郑武客专定测弥补勘察细则》、《郑武客专勘察大纲》及相关附件;

19、《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勘察工作主要分为初测(2005年3月~5月)、定测(2006年5月~8月)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初测工作通过地质测绘、静力触探及少量钻探初步查明了桥址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定测工作,在弥补调绘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桥梁各墩台基础进行了隔墩台钻探。同时还在钻孔中进行尺度贯入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等多种原位测试,并对深孔进行了剪切波测试,充分发挥了各种

勘探手段的作用,以期相互弥补、相互验证,并结合前后桥址钻孔和现场收集土、水、岩样品进行有关室内试验,取得了较为齐全、准确的物理力学指标。

(一)勘察工程点的定位丈量

钻孔的定位及孔口高程的丈量由勘察队采取全站仪等仪器现场测放。

(二)钻探工作

钻探使用机械为XY-1型液压工程钻机,钻孔直径依据钻探目的和用途确定,岩芯采纳率达到有关要求。第四系土层及全风化层采取干钻,并按技术要求隔一定深度进行原状土取样及标贯测试。原状土样的采纳使用国产尺度厚壁活阀式取土器,采取液压或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全风化层)取扰动样。终孔24小时后测定静止水位,并对钻孔岩芯进行拍照存档。

(三)原位测试

现场尺度贯入试验,使用国产尺度贯入器,采取标贯锤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30击/min。圆锥重型动力触探采取国产圆锥头,使用锤与自动落锤装置进行。(四)样品测试

岩、土、水试样均按定测设计要求进行取样和试验分析,室内试验操纵及成果分析由具有CMA计量认证的铁四院岩土测试中

心完成。

(五)资料整理

以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测试的成果为依据,进行岩土层的划分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由于各地段岩土层时代、成因不尽相同导致力学性质不均性,所提供岩土层的基本承载力为综合建议值。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本次勘察施工严格按有关规范规程执行,钻孔终孔按要求执行,各项试验以任务书为准,室内试验项目按要求进行,经野外验收,本次勘测质量可以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

完成勘探工作量见下表:

完成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勘探点一览表详见(附表一:许漯特大桥勘探工点一览表)

四、工程地质特征

(一)地形地貌

许漯特大桥桥址区位于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植被不甚发育,多辟为农田。线路于DK794+600~DK803+500段与京珠高速公路并行,并在测区内跨越既有建筑物多处,局部村舍密集,国道、省道及乡村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当。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沿线所经过的地层岩性较简单,按其成因和时代分类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及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的黏性土、粉土及砂类土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al+pl)土层

1-1-1黏土,灰黄色~灰黑色,软塑,局部夹少量姜石,Φ10~20mm,厚度0.8~16.3m,分布范围很广,全段普遍揭示,与软塑状的粉质黏土共同构成第一层的主要亚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1-2黏土,褐黄色,硬塑,局部夹薄层粉土,厚度0.8~10.3m,分布范围较大,主要作为软塑黏性土中的夹层出现,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1-2-1粉质黏土,黄灰色为主,间有灰黑色,软塑状为主,

间有硬塑状,局部夹杂2~10%姜石,粒径5~30mm,夹杂星点状铁铁锰质结核及黑点。本层厚0.7~31m,分布范围很广,在全段均有揭示,是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2-2粉质黏土,黄褐色和灰黄色,硬塑,夹杂少量星点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局部地段姜石的含量约5%,粒径15mm左右。本层厚0.7~20m,分布范围较大,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1-3淤泥质粉质黏土,黄灰~灰黑色,软~流塑状。钻孔揭示范围很小,仅局部个别钻孔有揭示,静力触探成果显示DK794+700~DK844+700段地表以下8m范围内普遍存在1~2层薄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厚约0.5~2.5m,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50kPa。

1-4粉土,灰黄色及褐黄色为主,局部为灰黑色,稍湿~湿润,稍密~中密,局部地段夹杂少量淤泥质粉质黏土及薄层粉质黏土,含少量姜石。本层厚0.5~18m,分布范围较广,和粉砂共同作为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多分布在第1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80kPa。

1-5粉砂,黄褐色,湿润~饱和,松散~稍密,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局部夹薄层细砂或薄层粉土。本层厚0.8~4.7m,分布范围较小,与粉土共同构成第1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80kPa。

1-6细砂,黄褐色,饱和,稍密,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夹粉砂薄层。本厚厚0.85~5.95m,分布范围较小,仅作为透镜体夹层分布在第1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kPa。

1-7中砂,灰黄色,中密,饱和,可见少量贝壳碎屑,主要有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本层厚 1.2~9.2m,分布范围很小,位于第1层下部,是黏性土层中的透镜体夹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00kPa。

2、第四系上更新统(Q3al+pl)土层

2-1-1黏土,褐黄色,软塑,含少量铁锰结核。厚度 1.3~23.75m,分布范围较小,局部零星分布,主要是第2层黏性土层中的软弱夹层,位于第2层的中上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2-1-2黏土,褐黄色,硬塑,含铁锰黑点和结核,局部含姜石5~20%,Φ5~20mm。分布范围较广,厚度1.2~23.2m,是第2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00kPa。

2-2-1粉质黏土,灰黄色和褐黄色为主,间有灰黑色,软塑,局部含姜石,分布不均匀,含量1~20%,粒径5~50mm,普遍夹杂细小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局部夹薄层粉土及黏土。本层厚0.8~20.25m,分布范围较大,是第2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2-2-2粉质黏土,褐黄色为主,间有浅棕红色,硬塑,夹杂

钙质结核,分布不均匀,含量1~30%,粒径5~50mm,普遍夹有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局部夹薄层粉土及黏土。本层厚0.8~27.23m,分布范围较大,是第2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00kPa。

2-3粉土,褐黄色和灰黄色为主,湿润,稍密~中密,局部夹有少量姜石,含量约10%,粒径5~20mm。本层厚0.5~13m,分布分为较广,与粉砂共同构成第2层的主要亚层之一,分布在中上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20kPa。

2-4粉砂,黄灰色和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分选性好。本层厚0.4~14m,分布范围很小,与粉土共同作为第2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00~150kPa。

2-5细砂,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夹杂粉土和粉质黏土条带。本层厚0.85~12.4m,分布范围较大,作为黏性土层中的透镜体夹层分布在第2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200kPa。

2-6中砂,黄灰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料组成。分布范围很大,厚度0.8~15.2m,作为黏性土层中的透镜体夹层位于第2层的中下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50~300kPa。

2-7粗砂、2-8砾砂、2-9细圆砾土,中密~密实,湿润~饱和,仅个别钻孔有揭示,厚度1.8~2.8m,分布很少,厚度1.8~

2.8m,主要位于第2层的底部,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300~400kPa。

3、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pl)土层

3-1-1黏土,褐黄色及棕黄色,软塑,局部夹薄层粉砂,含姜石,分布不均匀,含量1~35%,粒径一般为5~50mm,夹杂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本层厚 2.4~>19m,分布范围较小,主要作为黏性土层中的软弱夹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3-1-2黏土,褐黄色及棕黄色,硬塑,含姜石,分布不均匀,含量1~35%,粒径一般为5~50mm,夹杂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本层厚0.8~>31m,分布范围很广,在全段普遍揭示,是第3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20kPa。

3-2-1粉质黏土,浅棕黄色和褐黄色为主,软塑,含1~40%姜石,分布很不均匀,粒径5~50mm,夹杂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局部夹透镜状粉砂及粉土。本层厚0.9~>21.6m,分布范围较小,作为软弱夹层主要出现在砂类土赋水层附近,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3-2-2粉质黏土,浅棕黄色和褐黄色为主,间有浅棕红色,硬塑,含1~40%姜石,分布很不均匀,粒径5~50mm,夹杂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局部夹透镜状粉砂及粉土。本层厚0.4~>34.2m,分布较为广泛,全段普遍揭示,是第3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20kPa。

3-3粉土,褐黄色和灰黄色为主,湿润,稍密~中密,夹杂

约3%小姜石,局部夹杂细小圆粒状铁锰质结核及黑点。本层厚0.3~15.8m,分布范围较大,与粉砂共同构成第3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3-4粉砂,褐黄色,饱和,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及云母碎片组成。本层厚0.4~15.2m,分布范围较小,与粉土共同构成第3层的主要亚层之一,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kPa。

3-5细砂,灰黄及棕黄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分选性好。本层厚0.5~15.3m,分布范围较大,是第3层中的主要透镜体夹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150~200kPa。

3-6中砂,灰黄和紫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局部为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分选性好。本层厚0.95~15m,分布范围较小,零星夹杂在粉质黏土、粉土、粉细砂中,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250~300kPa。

3-7粗砂,灰黄和紫灰色,饱和,中密~密实,主要由长石和石英颗粒组成,分选性好。本层厚 1.5~14m,分布范围很小,仅个别钻孔有揭示,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300~350kPa。

3-9细圆砾土,褐黄色,中密~密实,饱和,含5~20%砾石,砾石成分为石英质,圆砾粒径5~30mm。厚度1~5.4m,分布范围很小,局部黏性土中零星夹杂,推荐承载力基本值σ0=350~400kPa。

第四系土层力学特征值统计表详见(附表二:许漯特大桥土

层力学特征值统计表)

(三)地质构造

桥址区表层覆盖较厚第四系地层,构造形迹均被覆盖,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分析,桥址区构造简单,表示为小型褶曲形态,附近无深大断裂通过,无活动断裂,场地稳定,适宜建桥。

(四)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DK804+000段地震峰值加速度为,DK804+000~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考虑抗震设计。

五、水文地质特征

(一)环境水的类型与埋藏情况及其变更特征

桥址区地表水较发育,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与地下水互为补给,桥址范围内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季。线路在桥址区内多次跨越河流、水渠,主要的河渠简述如下:清潩河,该河流河堤为人工填筑,河床宽约150m,水深~,水面宽15m,水质极差;

清泥河,河堤为人工填筑,高约4~6m,河床宽约100m,水面宽15m,水深约1m,水质极差,呈黑色;

颖河,河堤为人工填筑,为六○年代修筑,河床宽约280m,水面宽约50m,水深约2m,淤泥厚~,河道较直,水质较好,流

量较大;

蜈蚣渠,河堤为人工填筑,为六○年代修筑,渠宽约180m,水面宽约60m,水深2~4m,淤泥厚,河道较直,颖河与蜈蚣渠于线路左侧约3km处交汇;

沙河,主河道宽约160m,河道较弯曲,在此由南西-北东转为北西-南东,水面宽约100m,水深约2~15m,沙河南岸筑有人工河堤,宽约10m,高约2m,北岸已辟为人工鱼塘。

桥址区地下水的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较发育。水位受季节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表灌溉水的补给;本次钻探测得地下水埋深~17m(标高~)。

(二)环境水对混凝土建筑资料的侵蚀性

本次勘察在桥址区收集地表水32组、地下水样39组,送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文)的评价尺度判定结果见下表。

根据(铁建设[2005]157号文)判定DK794+600~DK799+000段地下水和地表水无侵蚀性;DK799+000~DK833+000段地下水和地表水具有硫酸盐侵蚀性和CO2侵蚀性;DK833+000~DK846+800段地下水和地表水无侵蚀性,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2。

六、地基工程地质条件

(一)第四系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二)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评价

1、松软土

桥址区地层中(1)1-1、(1)2-1、(2)1-1、(2)2-1层黏性土层为软塑状态,(1)3为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塑性状态为软~流塑,(1)4、(1)5为松散~稍密状粉土、粉砂,上述土层为场地软弱地基土层。因均采取桩基基础,对工程影响不大。

2、地震液化

桥址区内DK794~DK804段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g,且地下水较发育,地表以下15m范围内的粉砂、粉土存在液化现象,属于抗震晦气地段;DK804~DK847段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5g,不存在液化可能,属于抗震有利地段。

七、场地稳定、适宜性综合评价

桥址区内地势平坦,地层简单,两侧桥台及所有墩台均位于平缓的冲积平原地区;测区内构造简单,表示为小型褶皱,由于覆盖层较厚,本次勘探未揭示基岩。根据剪切波测试,20m深度范围内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属二级场地,适宜建桥。

八、工程措施建议

(一)基础类型的选择

由于桥址区内的覆盖层较厚,尤其地表的松软土层较厚,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值,拟建特大桥不宜采取天然浅基础,建议采取桩基础。

(二)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根据场地的土层条件和工程的特点,拟建许漯特大桥桩型可采取摩擦桩,根据上部荷载要求合理确定有效桩长及桩径,并将桩尖置于第四系中更新统硬塑黏性土层中一定深度。建议采取钻孔灌注桩,并应重视试桩及荷载试验。

(三)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1、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四系土层中存在的松软土层,对成孔有影响。施工时在软弱的黏性土层段易塌孔,施工中应加强支护,防止塌孔事故。

2、赋水性好的砂类土层在基坑开挖时易形成中等以上规模的涌水、渗水事故,事故中应加强抽、排水及塌方防护措施。

3、施工前应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参

数,以作为正式施工的依据。

4、钻(冲)孔桩施工中应采纳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桩底清孔质量,使沉渣厚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包管单桩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

5、据本次勘察中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样分析成果,桥址区部分地段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但由于环境的改变易造成水质成份改变,施工中应加强对地下水侵蚀性的监测,注意分歧岩性取水样进行分析对比,其他应参照《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有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

6、施工时应作好相应平安与环境呵护措施,控制泥浆排放,防止水土流失,尽量防止对周围造成不需要的污染和破坏。

7、地质条件在空间上变更极其复杂,且受自然环境、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桩基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与勘察成果不符的情况下,应与勘察设计单位确认是否进一步弥补适当的勘察工作,查明对线路工程的影响。

网易邮箱,中国第一大电子邮件服务商

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特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Ⅰ、工程概况 拟建xx特大桥位于xx之间,拟建桥梁为横跨国道和河而设,大桥分左右两线,左线起止点里程桩号为ZK0+895.226~ZK1+785,桥全长916m,中心桩号为ZK0+358,主跨为310m;右线起止点里程桩号为K0+884~K1+785,桥全长916m,中心桩号为K1+358,主跨为310m;上部结构为双塔斜拉桥+装配式连续T梁,桥址区两端均有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 我公司于20xx年xx月xx日~xx月xx日采用钻探方法对该桥址进行了施工图优化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本次勘察共布设钻孔27个(钻孔编号为YQZK1~YQZK21、ZQZK1~ZQZK17,其间的孔号排列不连续)。并利用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钻孔1个(CQZK102)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察钻孔26个(SQZK116~SQZK152,其间的孔号排列不连续),所完成的外业工作量如下表1: 表1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完成工作量汇总表 Ⅱ、桥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桥位区位于xx河两岸侵蚀阶地和两岸的侵蚀、溶蚀重丘-低山地貌,拟建桥梁呈北西-南东走向横跨xx河,桥址处河面宽约200m,该河四季通航,现航道等级为Ⅴ级,拟规划为Ⅲ级;水流方向与桥梁走向基本垂直,设计水流量为30000m3/s,设计水位212.10m,通航水位175.0m。沿线路轴线地面高程为162.92m~293.00m,相对高差约为130.08m。 桥址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xx河两岸地形陡峭,基岩裸露,自然地面坡角为30°~45°局部达60°,桥址区属侵蚀丘陵-低山地貌单元。 二、气象与水文 测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秋雨连绵、冬暖多雾、四季气温变化特征明显。历年最大风速31.5m/s,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7℃,平均最高气温34.2℃,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7.1℃,最大平均日温差17.6℃(1997年5月1日),年积温6635.3℃,年无霜期331天,年日照131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水气压为17.70kPa。 一年大气降水在区内主要表现为降雨,降雪、霜冻和冰雹少见,夏季降雨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之,春季最少。多年平均降雨量1085.1~1141.8mm,月平均雨量可达167mm以上,陆地蒸发量695mm,径流深415mm。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在每年的5~9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常出现春旱或伏旱的特点。夜间降雨明显多于白昼。降大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历年平均最多降雨量1363.4mm,其中5~6月降雨量最多,一次最大降雨量113 .1mm(1954年7月21日)。 桥位区位于xx河两岸侵蚀阶地和丘陵地带,xx河发源于黔境西部,河流分南北二源,南源为三岔河,北源为六冲河,其中以三岔河为主要河源。两源在鸭江河上游10km处汇入xx,至此下行经xx渡、思南至沿河入重庆境,再经彭水、武隆县,在北沙沱入xx境,流经白涛镇后在xx城大东门处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27km,其中xx段河长31km。xx最大流量21000m3/s,最小流量218 m3/s,平均流量1620 m3/s,最高水位204.51m,最低水位168.42m,最大水位变幅35.42m。桥位两侧丘陵斜坡地带,地形较陡,地表迳流排泄条件较好,当大气降水时,斜坡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场地低洼及冲沟排泄,汇入xx。 三、地质构造 桥址地质构造上位于箐口背斜东翼。岩层产状21~58°∠25~45°,经地表调绘及钻探揭露,桥位区岩石较破碎,局部较完整,根据场地基岩露头测量统计,岩体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某桥梁勘察报告范文

某桥梁勘察报告范文 桥梁勘察报告 桥梁勘察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是针对桥梁的勘察情况所编写的综合报告。该桥梁位于市市区街道,是连接两个重要区域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作用。二、桥梁概况: 该桥梁是一座单孔连续梁桥,总长100米,宽14米。桥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箱型断面。桥梁建设年份为20xx年,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 三、现场勘察情况: 1.外观检查:对桥梁外观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桥梁表面出现了一些裂缝和麻面,部分混凝土有腐蚀现象。同时,桥梁两侧的护栏也出现了生锈、断裂等问题。 2.结构检查:在进行了结构检查后发现,部分桥墩和桥台存在明显的裂缝,墩台之间的承台也出现了下沉现象。此外,部分预应力钢筋出现了断裂。 3.水文检查:根据水文数据分析,桥梁所处位置是河流的交汇点,水流较为湍急。此外,该河流在雨季的水位波动较大,并且冬季河冰会对桥梁结构造成压力。 四、结构评估:

根据对桥梁的勘察情况,结构评估如下: 1.外观问题:桥面的裂缝和麻面属于表面缺陷,对桥梁整体结构不构成严重威胁,可以通过修补和加固措施进行修复。 2.桥梁结构问题:桥梁的墩台裂缝和承台下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些问题影响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可能导致桥梁倒塌的危险。需要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工作。 3.预应力钢筋断裂问题:预应力钢筋的断裂会影响桥梁的整体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需要对断裂的钢筋进行更换和加固。 4.水文问题:由于桥梁所处位置的水文条件复杂,需要考虑水流和冰冻对桥梁的影响。可以采取加固墩台和加高护栏等措施,提高桥梁的抗水流和抗冰冻能力。 五、结论: 经过综合勘察和结构评估,发现该桥梁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和加固。在维修和加固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并进行定期巡检和养护以确保桥梁的安全使用。 六、建议: 1.按照专业的设计和施工标准进行桥梁维修和加固工作,确保加固效果和施工质量。 2.加强桥梁养护工作,定期巡检和检测桥梁结构和水文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在桥梁周边设置警示标识,防止超重、超限车辆通行,减小对桥梁结构的不良影响。

桥梁现场踏勘调查报告

桥梁现场踏勘调查报告 1. 引言 本文档对某桥梁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并总结了所调查到的问题和建议。 2. 背景信息 桥梁位于某市市中心,连接两个重要交通要道,是该区域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使用,桥梁出现了一些问题,为确保行车安全和维护交通秩序,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 3. 调查内容 3.1 结构安全性 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和检测,发现以下问题: - 部分桥墩底部存在明显的腐蚀现象,可能影响桥梁整体的承载能力。 - 桥梁主梁的锈蚀程度较高,需要考虑进行涂层防护或覆盖。 3.2 道路表面状况

考察了桥面道路的情况后,发现: - 部分路面存在坑洼和裂缝,可能会对行车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 路面标线显示不清晰,需要重新刷新。 3.3 排水情况 对桥梁附近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检查,发现: - 部分排水管道有积水情况,如果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影响桥 梁正常使用。 - 排水管道的维护不当,需要进行清理和修复。 3.4 环境卫生 桥梁周围环境较为脏乱,存在大量的垃圾和杂物,需要加强环 境卫生管理。 4. 建议和解决方案 4.1 结构安全性解决方案 - 对腐蚀严重的桥墩进行修复和加固,并增加防腐层。 - 对主梁进行除锈处理,并进行防腐涂层施工。

4.2 道路表面状况解决方案 - 对坑洼和裂缝进行修复,确保路面平坦。 - 重新刷新路面标线,提高驾驶员的视觉辨识度。 4.3 排水情况解决方案 - 定期清理排水管道,保持畅通。 - 修复损坏的排水管道,预防积水情况。 4.4 环境卫生解决方案 -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桥梁周围的垃圾和杂物。 5. 结论 通过本次现场踏勘调查,确定桥梁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修复和维护。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桥梁周边环境的管理和维护,以提升整体交通环境质量。 以上为桥梁现场踏勘调查报告的内容,希望对相关部门制定后续维护计划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某桥梁勘察报告

目录1概述 1.1 工程概况 1.2 勘察目的 1.3 依据技术标准 1.4 勘察工作内容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2.2区域性气候概况 2.3地层岩性 3 水文地质条件 3.1勘察时实测水位 3.2历年最高水位标高 3.3拟建场区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 3.4地下水水质的腐蚀性 4地震效应评价 4.1 地震设防烈度 4.2 场地类别与场地土类型 4.3液化判别 5结论与建议 6地基基础方案 7. 有关说明 附件 附件1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 附件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附件3 勘察点一览表 附件4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附件5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件6 其它技术资料

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1概述 1.1工程概况 位于。由负责工程设计,基础型式见设计图,桥台桩径1.5m,桩顶反力360T;桥墩桩径1.5m,桩顶反力585T。拟用基础形式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方案。受的委托,我公司对该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1.2勘察目的 1.2.1.查明桥涵位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建桥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1.2.2.查明拟建场区地下水的水位标高、类型,分析其对桥涵基础设计和基础施工的影响,并判定地下水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1.2.3提供桥址区内各墩(台)处的岩土物理力学数据和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桩侧极摩阻力、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和分析桩侧产生负摩阻力的可能性)。 1.2.4对边坡及地基的稳定性,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作出评价。

1.2.5应查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筑物基底的稳定条件,隐伏基岩面斜坡和陡坡沟底桥涵的不均匀沉降及变形的可能性。 1.2.6过现场测试及技术资料分析,确定拟建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判定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提供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条件。 1.2.7根据本次勘察的成果,提出在安全前提下合理的地基方案及在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建议和设计参数。 1.3依据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 1.4勘察工作内容 本次勘察孔布置按桥墩位置布置钻孔,控制孔深度95米~100米,一般孔深度80米;勘察手段采用钻探、标准贯入试验、波速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外业工作于2009年5月14日~17日进行,钻探孔总

大桥勘察报告

大沟河大桥(k6+350—k6+83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受甲方委托,我单位承担了薛家湾大路煤电铝一体化基地至新区连接线城市快速路大沟河大桥(k6+350—k6+830)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图1 拟建桥梁位置示意图 拟建桥梁场地位于准格尔旗薛家湾大路新区西沟村东北侧大沟河两岸。具体位置见附图1工程地质平面图。 拟建大沟河大桥由内蒙古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工作。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桥梁设计资料,拟建大沟河大桥全长约487米,桥梁上跨大沟河,宽37.5米(2米人行道+3米硬路肩+3x3.75米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0.5米防撞墙+3米中央分隔带+0.5米防撞墙+0.5米路缘带+3x3.75米机动车道+3米硬路肩+2米人行道),分为左右两幅。 桥梁全长共设四联,即4x30m+4x30m+4x30m+4x30m;上部结构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面连续;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基接盖梁的结构形式。桥梁平面位于R=1600m的左偏圆曲线上,纵断面纵坡-0.38%,墩台等角度布置,与平曲线法线夹角30°。 桥中心桩号K6+590。 1.2 勘察目的 (1)查明有无影响拟建桥梁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就其对工程的影响作出分析与评价。 (2)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特征及各层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拟建场区含水地层的岩性、赋水(或储水)构造、裂隙等水文地质条件。

(4)提供与桥梁场地和地基有关的抗震设计基本条件。 (5)提供在安全前提下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技术建议以及岩土工程技术参数,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1.3遵循的技术标准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包括: 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TF50-2011); 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等。 1.4勘察工作量 根据桥梁设计条件,共设计勘探钻孔17个,孔深25.00 ~40.00m,受场地条件限制,部分钻孔位于河谷两侧陡坡位置,钻机无法就位。本次勘察实际完成钻孔12个,累计进尺405.0m,钻机采用DPP100-3E汽车钻机、SYSH-SDZ80山地钻,泥浆护壁钻进工艺。具体完成工作量如表1: 图2 现场钻探施工照片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 勘察项目单位数量技术要求备注 钻孔 钻孔总数个12 钻探每次进尺控制在 0.50-1.00米,及时描述记录地 层;冲孔清底,进行取样及标 贯、重型动力触探工作。 钻探总进尺米395.0 采用DPP100-3E汽车钻机与 SYSH-SDZ80山地钻,泥浆护壁 的钻进工艺进行钻探施工。 取样 原状样组21 岩样采用岩心钻头采取,土样 采用厚壁取土器重锤击法采取 扰动样组16 水样件 2 原位 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N) 次19 按规范标准要求的自动脱钩落 锤,贯入器要求完好无损。 重型动力触探试 验(N63.5) 次 5 室内 试验 颗粒分析项16 筛分法〃比重计法(六偏磷酸钠 分散剂)。 一般性物理力学 指标 项105 按国家标准进行。 休止角项17 自然单轴抗压强 度 项21 采用快速法按国家标准进行。 勘察文字部分份 4 按CECS99:98标准执行

天津XXX桥梁竣工勘察验收报告

天津市市政工程竣工质量验收报告 工程名称:天津市中心城区快速路工程 XXX立交桥梁工程 单位名称:天津市XXX研究院 验收日期:2009年8月6日

一、工程概况 天津市快速路项目北横线XXX立交是快速路网的一条重要联络线,其东西向为快速路系北横的一部分,起点为北横子牙河大桥,终点接外环线。 二、勘察遵循和参考的规范标准 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单:2003-05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00);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三、勘察目的、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勘察目的 (1) 查明桥梁范围内是否有不良地质现象。 (2) 提供能满足桩基承载力计算的成果,及相应持力层位置的选取的意见。建议桩的类型、长度,估算单桩极限侧摩阻力。 (3) 提供能满足桩基沉降计算的成果。 (4) 查明地下水的埋深及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情况。 (5) 提供场地土的类别及对地震的分析评价以及地基土的液化判别。 (6) 提供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2、勘察方法 为全面了解地基土分布规律及特征、对场地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原状取土、标准贯入试验等勘探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为设计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3、勘察完成的工作量 本工程勘察过程中所有勘察孔在设计的指导下,参考国家及市有关规范布孔,共布置勘察孔82个,孔深分别为40米、50米、60米。 室内试验进行了物理性1296组,颗分113组,水质分析4组,压缩384,固结快剪143组,固结72组。试验成果真实可靠。 根据钻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场区6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按成因主要分为九层,以粘性土为主,夹砂性土,地层分布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参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安徽]桥梁桩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_secret

xx县xx镇白莲桥 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详勘) 1. 工程概况 拟改建的白莲桥位于xx县xx镇新河队,因年久失修,现已被列为危桥,故需拆除重建。拟建桥梁设计跨径为1×10米。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单位勘察处承担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2. 勘察目的与任务 2.1 勘察目的 对拟建桥梁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 2.2 勘察任务 1、详细查明拟建桥位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埋藏条件; 2、详细查明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的成因、分布、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发展趋势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3、提供拟建桥位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 4、对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5、提出地基与基础方案的建议,提供地基容许承载力、钻孔桩极限摩阻力等岩土设计参数。 2.3 勘察依据

①《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②《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③《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④《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3. 勘察工作 3.1 勘察手段及勘探点布置 拟改建白莲桥勘察外业采用钻探及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手段,根据拟建桥梁的类别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于拟建桥台、桥墩处共布置钻2个。 3.2 勘察工作量 外业勘探工作于2011年4月9日进行;于2011年4月10日结束,室内试验及资料整理工作于2011年4月14日完成。外业完成工作量见表1。 表1 外业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4.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桥梁勘察报告

目录之吉白夕凡创作 一、工程概况 (1) (一)概况 (1)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 (1) (三)勘察执行的技术尺度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2) (一)勘察工程点的定位丈量 (2) (二)钻探工作 (2) (三)原位测试 (2) (四)样品测试 (2) (五)资料整理 (2)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2) 四、工程地质特征 (3) (一)地形地貌 (3)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 (三)地质构造 (5) (四)地震动参数 (6) 五、水文地质特征 (6) (一)环境水的类型与埋藏情况及其变更特征 (6) (二)环境水对混凝土建筑资料的侵蚀性 (6) 六、地基工程地质条件 (7) (一)第四系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7)

(二)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评价 (7) 七、场地稳定、适宜性综合评价 (8) 八、工程措施建议 (8) (一)基础类型的选择 (8) (三)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事项 (8) 附件 1、工程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图号 2、工程地质柱状图…………………………………………………………2张 二、附表 1、勘探点一览表 (附表一) 2、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附表二) 3、标贯测试分层统计汇总表(附表三) 4、动力触探试验统计一览表(附表四) 5、土工试验陈述(附表五) 6、水质分析陈述(附表六) 一、工程概况 (一)概况 拟建许漯特大桥北起许昌市东城区,南至漯河市源汇区,起 止里程为DK794+645.27~DK846+795.38,全长52150.11m。桥址

区域内交通比较便当。 桥址内于DK794+985.11~DK795+016.93处与三一一国道相交,交角约89°;于DK797+642~+682处与规划中的新兴路相交,交角约82°;于DK797+724~+744与许扶窄轨铁路相交,交角约83°;于DK799+595.69~DK799+618.64处与二三七省道相交,交角约88°;于DK800+656.12~DK800+823.27处与清潩河,交角为88°;于DK801+491.51~DK801+561.2处与许昌市南环路相交,交角为78°;于DK803+560.47~DK803+638.57处与许南高速公路相交,交角约为80°;于DK803+777.87~DK803+835.4处跨越一零七国道,交角约53°;于DK805+147.01~DK805+260.72处与清泥河相交,交角为80°;于DK810+681.2处与京广铁路相交,交角约为19°;于DK818+950.41~DK819+002.12处跨越三二九省道,交角约81°;于DK821+032.18~DK821+054.91处跨越五一路,交角约72°;于DK836+118.55~DK836+179.05处跨越颖河,交角64°;于DK837+057.9~DK837+102.38处跨蜈蚣渠,交角约67°。于DK840+857.8处跨孟平电气化铁路线,交角约70°;于DK844+701.4~DK844+736.32处跨幸福渠,交角约88°;于DK845+618.91~DK845+784.08处跨沙河,交角约79°。 (二)勘察的目的及内容 勘察目的及要求如下: 1、为设计提供准确、定量的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2、查明桥位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查明墩台

桥梁工程勘察报告地质勘察与地基分析

桥梁工程勘察报告地质勘察与地基分析 一、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桥梁工程的地质勘察与地基分析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通过本次勘察,我们的目标是全面了解工程所处地区的地质状况 和地基特征,以便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二、地质调查 1. 区域地质特征 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概况进行了解,我们发现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面为岩石和土壤的复合体。地区内存在大量的构造断裂和岩层 变形,这对桥梁的建设与稳定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2. 岩土属性测试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项岩土属性测试,包括土壤颗粒分析、压缩性试验、剪切强度试验等。这些测试结果表明,地区内土壤具有 较好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适合进行桥梁基础的建设。 三、地基分析 1. 地基调查 通过进行地基钻探和取样,在勘察区域内选取了多个样点进行地基 分析。我们综合考虑了土壤类型、含水量、厚度等因素,并对地基的 稳定性和承载力进行了评估。

2. 地基承载力分析 通过分析土壤的物理性质、承载力及稳定性等参数,我们得出了地基的承载力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桥梁基础设计的合理性,并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四、风险评估与建议 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考虑到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我们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地震、滑坡和洪水等灾害对桥梁工程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2. 设计建议 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包括在地质勘察阶段加强监测和测试工作、合理设计桩基承载力等。这些建议旨在确保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五、结论 通过本次桥梁工程的地质勘察与地基分析,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特征和地基性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建议,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六、参考文献

桥梁工程中关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常见问题及措施

桥梁工程中关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常见问题及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繁荣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的桥梁投入建设。桥梁工程施工管理者为了强化施工效果, 优化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环境,就需要把工作目光转移到桥梁工程施工之前的工 程地质勘察方面,从而借助前期的勘察手段形成勘察成果报告,为后续桥梁工程 的设计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后期的顺利施工的方案选择及顺利施工有着不寻常 的指导意义。所以说,桥梁建设管理者就需要更重视拟建桥梁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基于此,就可以依照拟建桥梁现场的施工条件以及周边的环境,依据桥位处 地形、地质及覆盖层等条件特征,选择合适的桥梁基础持力层,以满足拟建桥梁 的设计要求,为后期桥梁工程的顺利设计及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桥梁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见问题及措施 引言 桥梁工程的勘察目的为根据拟修桥梁特点和基础类型对地基的要求,结合工程 地质调查与测绘,以钻探为主结合室内试验,因地制宜确定勘探工作量,查明影响 桥梁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施工图设计及施工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和参数。但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勘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 最终的勘察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 的解决措施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对勘察方案、地质条件勘察和岩土分析与评价三 个方面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为岩土工程勘察 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桥梁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1拟建桥梁基本情况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时,桥位的选择已通过前期可研等程序已基本确定,勘察单 位应根据任务由来,结合不同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依据拟建桥梁的设计标准及相 关参数,并结合桥址区踏勘情况,根据桥位(旱桥或跨河段桥梁)现状条件,因地 制宜确定勘察工作量,并按规范逐步开展勘察工作。 1.2桥址区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及勘探点深度的确定 钻孔位置及钻孔数量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结合其设计平面图等按照《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 关规定综合布设。 勘探点深度的确定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技术要求和《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的相关规定: ① 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深度宜达到预计的桩端以下3~5倍桩径且不小于 3m,对于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钻至预计深度遇软弱层时应予以钻穿; ② 对覆盖层较薄的岩质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可能的持力层(或埋置深度)以下3m~5m,或嵌岩面以下3~5倍桩径,并穿过破碎带,达到稳定地层。 1.3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按照勘察大纲、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技术要求和现行规程、规范开展工作。 采用了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简易水文观测、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和方法。 其中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及原位测试是较为直接的查明地质情况的手段。钻探: 包含冲击钻探,震动钻探和回转钻探,常见的使用方法是回转钻探,在钻探孔中 需要符合抽水和采样的标准,使用双重管取岩芯时,需要明确岩石质量标准,使 用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吸引管,按照勘查参数要求进行取样。(2)原位测试:可

桥梁勘察报告

1、勘察任务来源 歇息临港工业区1#桥工程地质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由小星星临港工业区城市建设局提出,并委托xxx 担。 2、勘察目的 对桥梁工程的各墩、台地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提供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的防治等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勘察任务 ①查明桥位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②探明桥梁墩台和构造物地基的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墩台基础岩体的风化与构造破碎程度、软中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态。 ③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提供地基的容许承载力、桩壁摩阻力、钻孔桩极限摩阻力,作出定量评价。 ②对地基的稳定性、危害程度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程度作出评价。 4、具体要求 勘察工作按照 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22); 2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6—94); 3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T B02-01—2022);

4 、《建造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22); 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TTGD63—2022); 6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JTJ/T066—98); 7 、《工程地质手册》 (第四版); 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DB21/T1214—2005); 9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22); 10、《房屋建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 年版) 等执行。 xxx 临港工业区1 桥位于xxx 临港工业区,桥梁中心桩号为K10+575.000m,起点桩号为K10+097. 100m,桥长为955.8m,宽30.0m,属特大桥,桥体拟采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梁、现浇箱梁结构,钻(冲) 孔灌注桩基础方案。 1、钻孔布设 钻孔由xxxx 布设,共布设67 个钻孔,钻孔间距15.0~80.00m。均为控制孔,钻探深度均控制到中风化岩面下 5~7 米。其中技术孔53 个,普通孔17 个。 2、测量 采用南方灵锐GPS 布设钻孔于实地,坐标系统为西安80 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测量放点精度高程误差不超过0.01m,水平误差不超过0. 1m。测量控制点G1 点采用的测量方法满足《工程测量规范》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引言 本报告针对桥梁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勘察,旨在收集与分析与工 程建设相关的地质数据,为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在勘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取样 分析等,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地质背景 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整理,本区域地质为xxxx,主要由xxxx 组成。该区域地质构造较为稳定,不存在明显的地质灾害风险。然而,本区域存在一定的地质特征,如xxxx,这些特征对桥梁的建设和设计 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地质勘察过程 1. 野外实地考察 我们对桥梁所在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包括地表地貌、河流 水文条件、植被覆盖情况等方面的调查。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获取 了大量的地质信息。 2. 取样分析 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对重要地质层进行了钻孔取样,并进行 了实验室分析。这些样本的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地质参数和 工程属性,对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质勘察结果 1. 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和取样分析,我们确定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特征包括xxxx。 2. 岩土特征 我们通过实验室分析获得了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工程性质。 例如xxxx。 3. 地质灾害评估 根据地质构造和岩土特征,我们对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 了评估。根据我们的研究,该区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尤其是xxxx。因此,在设计桥梁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五、桥梁设计建议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评估,我们提出以下桥梁设计建议: 1. 针对地质构造特征,建议采用xxxx桥型,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2.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岩土特征,进行相应的地基处理和 加固措施。 3. 针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建议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抗震设计和 抗滑稳定措施。

桥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道路公路(XXXXXX)改建工程 K1+ 小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文字说明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 1 前言 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K1+ 小桥位于新建道路老路段,为现状小桥拆除重建,中心桩号K1+,拟采用跨径1×13m。 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桥梁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桥梁的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本次勘察的任务如下: (1)查明拟建桥梁场地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 (2)查明覆盖层的厚度、土质类型、分布范围、地层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态等; (3)查明基岩的埋深、起伏状态,地层及其岩性组合,岩石的风化程度及节理发育程度; (4)查明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 (5)查明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及性质; (6)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和环境水的腐蚀性; (7)查明拟建桥梁建筑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8)对基础选型提出建议。评价拟建工程适宜的桩基持力层,选择桩型,提供桩基岩土设计参数;提出地基处理与浅基础方案的建议,并提出相应的岩土设计参数。 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4)《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6)《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 (7)由设计单位提供的1:1000地形图,黄海高程系统。 2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布置情况 勘察方法 根据本工程特点,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以及室内土工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

东方大桥(初勘)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高速公路第1设计合同段 东方大桥(K线) (中心桩号:左幅ZK15+063/右幅YK15+067)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 股份有限公司受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高速公路第1设计合同段东方大桥进行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公司将该大桥的勘察任务交由公司下属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设计概况详见表1。 表1 桥梁设计概况表 1.2 勘察目的、方法设备 本次勘察按照交通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中的相关要求和本公司技术主管部门下发的技术要求及批准的勘察大纲执行。 本次勘察的目的: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桥梁方案,基本查明桥位所处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桥位及桥型方案的合理性、场地适宜性及稳定性作出评价,为该桥的初步设计提供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按规范要求采用了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原位测试、物探及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勘察,勘察中使用XY-100型钻机1台、工程测量设备GPS (灵锐S86)1台套进行工作。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 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16年6月20日组织人员及设备进场,勘察工作在进行中,完成工作量见表2。 勘察中所用1/2000桥位地形图、桥型方案图、桥位轴线桩、控制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公司第三测设分院提供。 表2 完成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经相关技术主管部门到现场验收,认为勘察资料满足设计要求。 2 自然地理 2.1 地形、地貌 场区位于临沧市附近,有公路及施工便道通达场区,交通条件好。 项目区地处云贵高原之西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为怒山山脉向南延伸部份,属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部,地形高差十分悬殊。由于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地面破碎,地形复杂,形成了亚高山,中山峡谷和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 场区内海拔高度为1639.2~1720.0m,相对最大高差80.8m。桥轴线海拔高度为1649.8~1696.3m,相对最大高差46.5m。桥位上跨G214国道及机场高速施工便道,两岸桥台处纵坡较陡,横坡较缓多为林地及茶叶林;桥位中部多为耕地,少数为荒地。地貌类型属构造-侵蚀、剥蚀型低中山地貌。 2.2 水文、气候 场区属怒江水系,南汀河从桥位中部穿过。 场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附近,属亚热带气候,海拔相对高差大,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全年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候温和,干湿季分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年气温在17.5℃至38℃,无霜期一般270-290天,年降水量为13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不低于70%。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

涡阳县楚店大桥勘察报告

XX市XX路XX大桥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1.概况 1.1工程简介 XX市XX路XX大桥工程位于XX市东郊,拟建的XXXX线南段,北起XX铁路,南至105国道,路线全长5659.361m(见下图)。工程包括:北接线(K8+970~ K10+085)、主桥(K10+085~K13+321.8)、南接线(K13+321.8~K14+629.361)等部分。其主桥北起XX区XX镇XX村杨庄,向南经XX村XX庄,XX村XX窝,跨越XX,经XX区XX办事处XX村XX寨、XX庄、XX庄,跨XX沟,经XX镇XX村郭庄,XX镇化庄,长约3239.8m,含主跨、引桥;设计荷载:公路-Ⅰ级;XX主桥为主跨120m塔梁固结、墩梁分离的部分斜拉桥体系,跨堤及XX沟分别采用主跨60m、45m及40m的连续整体箱梁方案,其余引桥上部采用以30m跨为主的组合箱梁结构。主桥采用门式墩接承台、群桩基础墩,引桥下部采用桩柱式墩;航道通航等级为Ⅳ级,设双向通航孔,通航净空为90×8m,最高通航水位30.25m。该桥由XX市住建委投资兴建,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我院对该桥址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1.2勘察依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6)《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 (7)《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 (1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14)参照有关地质资料:《安徽省区域地质志》 (15)《XX市东三环XX大桥及接线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编制,建设单位提供)(16)《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17)《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3勘察要求 对拟建场地做好工程地质工作,为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基本查明下列内容: 工程区位置示意图

公路立交桥勘察报告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部分 一、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 为了改善交通环境,XXX市建设委员会拟进行XXX市三环路建设,受其委托,我院承担了XXX-XX公路立交桥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为施工图的设计提供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资料,针对工程的特点主要完成下列几项工作: 1、根据勘察合同进行详勘工作,判明桥位区内及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评价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2、查明桥位区地貌单元、各层岩土的类别、结构、性质、厚度等工程特性,评价地基土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查明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对工程的影响。 4、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5、提出基础建议及有关桩的设计参数。 6、按设计委托提供有关资料。 二、拟建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XXX城区的拟建三环路和哈阿公路的交叉口。道路设计方案采用全互通定向立交方案,由地面三环路、哈阿路主线和EN、ES、SE、SW、WS、WN、NW、NE8条匝道组成,其中有桥梁结构的分别为哈阿路主线和ES、WN、SW、NE四条匝道,哈阿路主线和匝道桥梁结构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主线或匝道桥梁墩台基础拟采用ф1200或ф1500灌注钻孔桩,并设人行天桥两座,采用预应力砼箱梁结构,基础拟采用ф800钻孔灌注桩。 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7﹑《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二)勘察方案 本次勘察勘探点位置、数量、深度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单位共同确定,原位测试要求及取土要求由我单位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及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要求布设。该工程桥梁及天桥共布置钻探取样孔100个(含天桥钻孔8个)。其中标贯孔33个;桥梁孔深为45~55m,天桥孔深40m并布设了其它原位测试方法及土工试验,由于场地原因本次只能完成钻孔34个,其中天桥钻孔5个,桥梁钻孔29个。 (三)勘察方法 1、钻探取样 本次勘察使用了SH30-2型工程地质钻机及配套设备,采用跟管冲击钻进方法,粘性土取土采用活塞式薄壁取土器,方法为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取样采用四分法取扰动砂样,以保证试样的代表性。 2、原位测试工作 (1)标准贯入试验 为更好的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在现场布设了26个孔做标准贯入试验,自地面2m以下开始试验,每隔2m试验一次至终孔,现场试验时严格按有关的操作规程进行,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波速试验 为确定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覆盖层厚度,以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共布设波速测试孔4个,试验深度20-50米。试验竖向间距2-5米。波速测试操作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南昌市赣江铁路桥某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勘]_secret

XX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初勘) 编写部门: 分院长: 主任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 编写人: 审查人: 总工程师: 院长: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一、勘察任务及技术要求 (1) 二、拟建工程概况 (1) 三、勘察方法和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2) (一)勘察方法 (2) (二)工作时间及实物工作量 (3) (三)特别说明 (4)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工程地条件 (4) 一、自然地理 (4) (一)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4) (二)气象、水文 (4) 二、地质环境条件 (5) (一)地形地貌 (5) (二)地层岩性 (6)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5) (六)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15) (七)XX江岸坡及堤基稳定性 (15) 第三章桥位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6) 一、岩土参数的分析确定 (16) (一)岩土参数的分析确定 (16) (二)岩土地基岩土参数指标建议 (17) (一)区域稳定性评价 (19) (二)场地稳定性 (19) (三)工程地质条分区及评价 (19) (四)基础持力层分析及基础方案 (20)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21) 附件:XX大桥(XX江二桥)工程初勘技术要求 .XX大桥(XX江二桥)工程初勘照片9张 附图 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尺 1 1~1-1~15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2000 2 2~1-2~18 工程地质剖面图 3 3~1-3~97 工程地质柱状图1:250~400 附表 1、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7张 2、地层统计一览表14张 3、土工试验成果表7张 4、岩石试验成果表5张 5、水质分析4张 6、可溶盐分析2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