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丑奴儿精练答案

丑奴儿精练答案

丑奴儿精练答案
丑奴儿精练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

一、常识积累

这首词选自《》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他是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稼轩长短句南宋(宋)辛弃疾幼安稼轩豪放

二、重点词解

1.词中“少年”指,“不识”的意思是,“层楼”的意思是,“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答案:年轻的时候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高楼尝够,深深懂得

2.“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答案:qiǎnɡ勉强地(或“硬要”)

3.“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答案: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三、内容理解

1.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答案:闲愁(无病呻吟)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2.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 __”和“___ __”、“__ ___”和“______”构成对比。

答案:不识愁识尽愁少年而今

3.“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答案:忧国伤时之愁(满腹愁苦)想说,但无法(无处、不能)述说 [ 要点:揭示出心理矛盾的具体所指]

4.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答案: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5.这首词是通过与,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也是对南宋朝廷的。答案:“少年”(年轻时候)“而今”(现在)无愁有愁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不满与愤慨

6.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答案:C(新诗新词)

7.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答案:B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的“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做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D(上片的情调并非“悲壮豪放”,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却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样子)

9.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答案:C

10.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答案:C (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11.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上片写“不识愁”,下片写“识尽愁”,体现作者情感变化。

C.上片“爱上层楼”,与下片“欲说还休”,在结构上彼此呼应。

D.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下片“却道天凉好个秋”,愁绪得以排解。答案:D

12.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四年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C

1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已经有了斯文习气。

C.“识尽”概括了词人半生的艰辛历程。

D.“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答案:B

14.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B.“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

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

D.通篇言“愁”,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

答案:A

1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答案:C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答案:B

17.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

C.此词上、下片里“愁”的含义是相同的。

D.全词构思新巧,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答案:C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不识愁”与“识尽愁”形成对比,突出词人“而今”的愁苦之深之重。

B.“强”读为qiǎng,与《黄生借书说》中“强假焉”的“强”音同而义异。

C.“天凉”实为借口,诗人避谈心中的辛酸愁苦,反凸显出孤独与压抑之感。

D.本词作于诗人赋闲谪居期间,其“愁”非关个人境遇,实因国家命运而生。

答案:B

19.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答案:B

20.下列对词中少年之所以“强说愁”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气壮如山,不识忧愁。

B.年轻时好装斯文,无病呻吟。

C.年轻人涉世未深,故作深沉。

D.年轻时常生悲秋之情,优柔寡断。

答案:D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爱上层楼”是为赋新词,寻觅愁绪。

B.“识尽”概括了词作者半生的艰辛历程。

C.“欲说还休”暗含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D.此词上、下阕“愁”的含义是相同的。答案:D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D(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

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

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D(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C(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古诗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 教学双向细目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 学习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 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 ..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评讲: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①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②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丑奴儿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 书博山道中壁(题目) 二、词语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强:勉强。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 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尽字概括了词 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 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2分) 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B)(2分) 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2分)

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2分) 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7、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姓名),词牌名是丑奴儿。(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16静安一模 9.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C )(2分) 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 .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 .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D)(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11.“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 分)1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 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朱文公受骗 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 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 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竹名。⑤ 勃窣: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道人得诗径去()(2)足疾大作() 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 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令人 眼花缭乱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 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除了以一些祥瑞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同步练习1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cén)悲怆(chuànɡ) 玉簪(zān) 怙恶不悛(quān) B.讳言(huì) 螺髻(jí) 蓓蕾(lěi) 不容置喙(huì) C.菁华(jīnɡ) 口讷(nè) 堪鲙(huì) 信手拈来(niǎn) D.揾泪(wèn) 骁勇(xiāo) 笑靥(yàn) 蓦然回首(m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B.毕竟东流去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C.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 D.众里寻他千百度度:遍 3.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 4.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 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 分) 小题1:①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②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 秋而思,写了这首诗。②小虫:蟋蟀。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二语文《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习单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自主学习任务单 东海高级中学张利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体会本词词意及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2.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3.体会本词构思的巧妙,并培养热爱宋词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辛弃疾(1140—1207)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 2.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3.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4.辛弃疾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5.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著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解释下列词语。 书……壁: 少年: 层楼: 赋新词: 强说: 而今: 却道: 【思考2】根据诗词特点,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词大意。

(二)再读课文,细读品悟 【鉴赏1】词人少年时有没有愁? 【鉴赏2】词人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 【鉴赏3】找出上片中的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4】词人成年以后的愁,又是一种怎样的愁呢?请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说一说。【鉴赏5】“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和“尽”字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 【鉴赏6】下片中又有一处叠句,思考其作用。 【鉴赏7】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鉴赏8】分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字的表达效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丑奴儿》并能理解它的大致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丑奴儿》。 3、能感受《丑奴儿》所体现的作者的为国而愁与爱国之情。 教学步骤 一、情趣导入: 1、课前欣赏歌曲《丑奴儿》,配图片。 2、简介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等。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 3、今天,我们学习就来这首《丑奴儿》,一起读。 二、感知愁意: 1、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读读。 2、读出这首词中的一个字了吗? 3、是呀,忧愁与感伤呀!让我们带着这种忧愁与感伤再来一起读。 4、读得非常好,谁能再来把这首词节奏停顿读出来,从而更有韵律和味道?哪位同学试一试? 三、因愁而疑: 1、感受到了吗?什么情感? 2、是呀?忧愁呀?感伤呀?煎熬呀?无奈呀……聚成了一个字就是愁,愁呀!愁! 3、于是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作者辛弃疾为什么而愁呀?)是呀,辛大词人,你为什么而愁呀?问得好,继续问?(聚焦到一个字眼——尽,这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愁绪呢?) 四、聚焦愁情: 1、是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愁乃人之常情,古代的诗人词人曾在很多作品中写道了愁字愁情。 2、聚焦品读。回到唐代: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还原:画面理解。回到北宋:一读——二问:这是一片怎样的愁情?——三追问:作者为什么而愁?。 五、识得愁味: 1、也让我们再来问问辛大词人。说尽了愁滋味了吗?道完了愁滋味了吗? 2、看辛弃疾纪念馆图片,了解辛弃疾是干什么的吗? 3、出示背景简洁,走进辛弃疾。(读完追问:从中你读出了辛弃疾为什么忧愁了吗?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他这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忧国忧民) 4、辛词拓展。(解释意思:想起当年的战争岁月;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5、回到这首词进一步理解: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强说愁。到了现在,辛弃疾、报国无门,这就是他最主要的愁滋味呀!这愁能说吗? 6、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体会。 7、聚集到一个字,还是愁呀,面对这一个愁字,辛弃疾想到了那些画面?拿起我们的笔写下辛弃疾的心里想法。 六、作业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丑奴儿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上片的意思是:少年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首新词,没有愁而勉强自己假装有愁。 下片的意思是:现在完全懂得了忧愁的真正滋味,想要说又算了。想要说又算了,天说道“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哪!” [说明] 这首词以少年和老年的不同体验作对比。描写了两种不同内容的“愁”,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态度。 少年时期血气方刚,生活阅历较少,为了赶时髦,没有愁也硬说愁,写出一些内容空洞、无病呻吟之作。这既有对自己少年经历的检查,也含有封建士大夫无病呻吟的恶劣文风的批判。 到了老年时期,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他个人的长期的斗争经历使他产生了无穷的懮虑和悲愁,使他真正理解了懮愁的内容涵义,尝到了懮愁的滋味。这是有实际内容的“愁”,这个愁已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表达的,而在长期的痛苦遭遇中,他也感到诉说这些愁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只好忍住不说,要说就扯些谈话,谈谈“今天,天气...哈哈哈”。这就是把作者内心的极度愤懑表露了出来,反映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尖锐批判,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懮虑和关心。 这首词写得委婉蕴籍,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1、A 2、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D 4、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第二部分 2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4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5悲伤,怀念,惆怅之情 6体现诗人一种沉痛,抑郁,无奈地悲愤及满腔的爱国热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巩固练习题 - 答案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四、习题: 【第一组】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 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五、考题链接: 2012届二模卷A卷 (答案:1.高楼 2.A 分析:A错在“志高远大”) 2012届长宁二模卷 (答案:1.qiǎnɡ勉强地/硬要) 2012届黄浦二模卷 (答案:1.尝够/深深懂得 2.C ) 2013届宝山一模卷 (答案:1.高楼 2.D 分析:错在上片情绪应是“轻松纯真”,下片情绪应是“沉重压抑”) 2013届静安一模卷 (答案:1.宋破阵子/青玉案 2.C 分析:“欲说还休”表现的应是词人有苦无处诉 说的痛苦与压抑) 2013届崇明一模卷 (答案:1.闲愁/无病呻吟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2.B 分析:A是豪迈之情;C是 为“伊人”执着无悔之情;D是绵长的“思乡”/“相思”之情)(*第1题答案大意接近即 可) 2014届杨浦一模卷 (答案:2.C 分析:这首词中并未表达离愁。*这道题目中的“愁”有多指性,此为解题关键) 2015届普陀一模卷 (答案:1.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2015届崇明一模卷(与《蝶恋花》比较阅读) (答案:1.相思/怀人/思念/思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者/壮志难酬者第一空填“怨妇”不给分 2.C 分析:A错在《丑奴儿》并非触景生情;B错在《丑奴儿》并非无怨;D错在此句更显痛苦之无人可诉,无可排遣) 2015届二模卷C卷 (答案:1.(2分)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2.(2分)C ) 2017届浦东一模 答案:6.(2分)辛弃疾丑奴儿 7.(2分)C 2017届长宁金山一模 答案:6.可怜白发生(2分)7.B(2分) 2017届青浦一模卷 答案:6.(2分)辛弃疾 7. (2分) C 2017届一模B卷 答案:1.(2分)作者自己 2. (2分)A 2018届闵行一模卷 (答案:1、书博山道中壁(1分);军旗(1分) 2、D ) 1

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上】 姓名:班级: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二、无题/李商隐 三、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习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分析:D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

伤感。 2、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注释中提及许浑是江南人,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B、颔联是对自然暴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风为雨头”,含蕴深刻。用来比喻重大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C.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鸟下绿芜,黄叶为视,蝉鸣为听,融入了诗人的吊古之情。 D.“莫问”二字劝诫之辞,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此诗也并未表达对唐王朝的增恨,而是担优。自己消极的心态也并未体现。分析:“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3、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B)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 4、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答: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5、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6、《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答:“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2.主旨、情感 这首词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片的“愁”是登楼赏玩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 4.请赏析“为赋新词强说愁”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强”字用的真好,将少年时的那种明明不知愁滋味,却为了新词不得不硬着头皮,压着牙,在说自己十分忧伤的情态写了出来。生动地表现出了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少年人特有的那种生机勃勃,青春昂扬,和那种可爱而剔透的感觉,如金子一般宝贵。虽然可能轻狂、可能桀骜不驯、可能倔强、可能鲁莽,是宁撞南墙也不回头的那种少年意气。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年少岁月是他心中那段无比思念、无比追忆、却触不可及的皎洁月光。) 5.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表达效果。 答:①“而今”,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②“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尽”字,概括词人半生艰难心酸的经历;使整首词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6. 请赏析“却道天凉好个秋”中“却”字的妙用。 答:“却”字千锤百炼,不用“而”表承接,不用“但”表转折,不用“终”表终了,这一个“却”字比“而”厚重,比“但”不甘,也比“终”含蓄,微妙而又不显山不露水,生动地表现出了词人经受百般磨难后的心酸、不甘、无奈与妥协。 7. 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8. 古人素以秋愁为一体,辛弃疾却说“却道天凉好个秋”,请说说该句中蕴含的感情。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丑奴儿精练答案

丑奴儿精练答案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 一、常识积累 这首词选自《》的作者是(朝代)的,字, 号,他是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稼轩长短句南宋(宋)辛弃疾幼安稼轩豪放 二、重点词解 1.词中“少年”指,“不识”的意思是,“层楼”的意思是,“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 答案:年轻的时候不懂,不知道什么是高楼尝够,深深懂得 2.“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句中“强”读作,意思是。 答案:qi ǎn ɡ勉强地(或“硬要”) 3.“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 答案: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三、内容理解 1.词中“愁”有不同含义,上片含有之意,下片含有之意。 答案:闲愁(无病呻吟)壮志难酬之愁(深层哀愁) 2.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对比。 答案:不识愁识尽愁少年而今 3.“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答案:忧国伤时之愁(满腹愁苦)想说,但无法(无处、不能)述说[要点:揭示出心理矛盾的具体所指] 4.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答案: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5.这首词是通过与,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也是对南宋朝廷的。 答案:“少年”(年轻时候)“而今”(现在)无愁有愁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不满与愤慨 6.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

B.“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 C.“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 D.“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答案:C(新诗新词) 7.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 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 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 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愁。 答案:B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的“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做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D (上片的情调并非“悲壮豪放”,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却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样子) 9.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 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答案:C 10.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答案:C(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