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

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

分)

小题1:①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②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②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③。

【注】①元丰四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苏子由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

秋而思,写了这首诗。②小虫:蟋蟀。③“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古柏行》诗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牛也难拉动。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4分)

这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

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答“烘托”

亦可)

(2)“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4分)

意为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它拖

走,既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

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8.全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

(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

(苏辙)之意(1分)。(本小题5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

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

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本小题6分。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

得2分。【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阅读答案鉴赏。其他经得起

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小题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小题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4分)

答:

小题1: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小题2:

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小题2:

试题分析: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

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

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

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

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

分)

9.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鉴赏】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3]

(1)本文表现了作者所恨为何事。请试做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

…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试分析此联“不言神伤之妙”如何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1)①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②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故园、骨肉的怀

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颈联通过写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的反常情节,以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来委婉曲折地表现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的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1兵戈阻绝老江边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谈看法

2.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老老字与上句五六年相呼应,写自己长年漂泊在外,思乡之情念念不忘,由于兵戈阻绝,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江边,老字写得悲凉沉郁,令人寻味不尽

2.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阅读苏轼的《中秋月》一诗,完成第6题。(6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

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6.(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

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3

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6.(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①溢:满出来。②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

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

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

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阳关曲|中秋月》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

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1.诗的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在诗句中的作用)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溢写出了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字写出了月亮升入天空缓慢渐变过程寓于月动感且暗示了月浑圆的形态美

2.层层铺垫,动静相称,范文,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秋望(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8.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9. 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8.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9.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10.诗歌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11.请分析本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10.诗前两句从题秋展开,第一句写秋天到了,严霜催逼芙蓉凋谢,远处的小洲一片荒凉,一句话就道出了秋天萧条的景色。第二句写登楼,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再次切题,为下文的望作铺垫

11.通过对荒凉萧条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远离故乡的游子无尽的怀乡之情

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赏析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比兴(比喻)树叶在秋风秋雨中飘落和风烛残年之人在灯下独坐极其相似。比中有兴,借“黄页之意”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传达了诗人年事已高而工业无成的悲苦之情。

3.题目中的喜字与愧君相见频的愧是否矛盾分析

不矛盾,诗中先写独处之悲,后写相逢之喜,悲喜交感,互相映衬,既渲染了荒居的凄苦,又衬出相聚的快乐和深情。但喜中隐约透漏出悲,愧字道出诗人境遇的坎坷,表达了不得志的情怀。正因为喜中有悲,愧中有悲,所以并不矛盾。

《【双调】水仙子·秋思》阅读

【双调】水仙子·秋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秋风昨夜愁成阵。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1)请赏析“天边白雁写寒云”一句的妙处。(4分)

(2)“如此黄昏”包含主人公怎样的情感?(3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阅读答案鉴赏

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②,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重阳日在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②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8.请赏析词的开头两句写景句的妙处。(5分)

9.“破帽多情却恋头”“明日黄花蝶也愁”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

8.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勾勒出一幅天高气清、明丽开阔的秋景图。(1分)“霜降”点出了深秋时节,“收”字写出了江上水浅给人的感受;(1分)接着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浅碧的江水泛起鱼鳞状的波纹,十分形象;(1分)再以“露远洲”写江

水之浅,“远”字体现出是登楼远望所见。(1分),这两句为后面的秋日抒情作了铺垫。(1分)(如果把最后一点放在开头,两者结合在一起,亦可。【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阅读答案鉴赏】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阅读答案鉴赏。)

9.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2分)“破帽多情却恋头”,诗人以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却不肯离开,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情感。(2分)“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人以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它的蝴蝶,也会为之惆怅,来表达良辰易逝,应乐观地生活的情感。(2分)(其他看法,如果符合诗歌情景,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