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8

9、尘暗旧貂裘一句表明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悲伤,怀念,惆怅之情

10、说说你对于“胡未灭,鬓先秋”的理解?

体现诗人一种沉痛,抑郁,无奈地悲愤及满腔的爱国热情

11、“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词人当年为国杀敌,远大的抱负,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勇风姿。

12、“尘暗旧貂裘”中的“暗”能否换成“淡”?

不能,暗能体现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黯淡的画面,包含了惆怅的心情,而淡不能。

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能否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不能,空既能写出内心的失望及痛苦尽醉,也写出了当时的偏安一隅的不满与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结果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1、对“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

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

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等“记叙要素”,也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既指牛,也指连营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双关。

3、《破阵子》上片写“梦”点兵是想象,写出点兵沙场准备出征的场面,下片写英勇杀敌、乘胜追击的场面。

词中“醉”、“梦回”、“看”等动词让人体会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压抑复杂心情。

“可怜白发生”沉痛感叹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4、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7、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

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诉衷情练习题

《诉衷情》练习题 1、“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诉衷情》的作者是(朝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选自。 3、“梦断”的意思是。 4、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5、《诉衷情》以对比的手法展开,愤懑处见豪情,悲壮处见沉郁。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壮志,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B.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在沙场之中,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散掷。 C.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兵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被闲置荒村。 D.诗人自己与班超、苏秦的对比。自己空有志而壮志难酬,班超、苏秦却早已建功立业。 6、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字写出了词人年轻时的自信和坚定执着。 B.“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此生”三句是内心独白,也是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书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8、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尘暗旧貂裘”表现了作者现今生活的悲凉。 C.“鬓先秋,泪空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满。 D.结尾三句作者总结一生,反省现实,痛心疾首。 9、“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拼音版

丑ch ǒu 奴n ú儿ér ·书sh ū博b ó山sh ān 道d ào 中zh ōn ɡ壁b ì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少sh ào 年ni án 不b ù识sh í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 爱ài 上sh àn ɡ层c én ɡ楼l óu ,为w éi 赋f ù新x īn 词c í强qi án ɡ说shu ō愁ch óu 。 而ér 今j īn 识sh í尽j ìn 愁ch óu 滋z ī味w èi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 。 欲y ù说shu ō还h ái 休xi ū,却qu è道d ào “天ti ān 凉li án ɡ好h ǎo 个ɡè秋qi ū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白话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解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解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的一首词。当时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路,并遭到排挤和压抑,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练习及答案)(最新整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八上) 1.词中“塞外声”是指; 词中“天下事”是指; 词中“沙场”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词现实与梦境对比,现实与理想对比,抒发了词人能够为国效力的豪情。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显示词人抗金杀敌的愿望极其迫切。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藉,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欢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既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激愤。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壮语”是指作者劝勉友人的壮怀之词。 B.“八百里”指性情刚烈、驰骋沙场的马。 C.“秋点兵”点明了军队准备出征的季节。

D.“赢得”表现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5.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全词描绘了一位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 B.全词抒发了词人杀敌寇、复山河、驱小人、建功业的豪情壮志。 C.这首词的上片写现实中战斗激烈,下片写一生的报国理想破灭。 D.末句以沉重的慨叹,表现了现实的冷酷和对入侵者的强烈控诉。 6.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A.“醉里挑灯看剑”表现词人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B.“沙场秋点兵”中“秋”为战士出征增添了几许悲凉的气愤。 C.“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的角度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可怜白发生”与首句呼应,返回现实,突出了词人的壮志。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醉里看的是“剑”,表现词人念念不忘杀敌报国。 B.“八百里”两句描写了奏乐吃肉、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 C.马是“的卢”,表现了将士们杀敌如刘备那样英勇。 D.“了却”两句表现了将士们战斗获胜时意气昂扬的神情。 8.对本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醉里挑灯看剑你好!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C.“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

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 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 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 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共有三个生字,听听 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 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 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 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 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 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 暗旧貂裘。)

诉衷情经典练习附答案

精品文档 诉衷情 、解释: 1、词中“关河”是指 ,“胡”是指______________ ,“天山”是指____________ 2、梦断: 3、鬓先秋:三、理解: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为国家建功立业 B. 获得侯的爵位 C. 获取高官厚禄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A. 少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 ?“尘暗” 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 .“梦断” 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 ?词下片中的“未”“先” “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精品文档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 教学双向细目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 学习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 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 ..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评讲: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009-《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诉衷情》《破阵子》《丑奴儿》复习题及答案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南乡子》阅读练习题

《十五从军征》《诉衷情》《南乡子》阅读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版本一: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八十始得归: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2.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①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②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3.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4.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5.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版本二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诉衷情》练习 第一部分阅读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第二部分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句词,两句写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内容】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鉴赏】: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

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原词、注释、翻 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导读: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释】 ①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②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③颦:蹙眉,表示愁情。 ⑴梅妆:《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⑵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⑶流芳:流逝的年华。 ⑷敛:收敛表情。 ⑸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翻译】: 清晨卷起结着清霜的幕帘,呵暖双手试梳新式梅花妆。都因为内心有太多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涂得像远山那么长。 回想那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容易使人感伤。想唱歌又敛容,想欢笑眉头却紧皱,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赏析】: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上阕写她思念亲人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念远寓意,新颖独到,最见灵性。下阕写忆旧愁情,以叹惜时光飞逝陪衬,倍增其伤感。结尾写两个细节:准备唱歌,却立即收敛住歌喉;想笑,却先皱起了眉头,艺术地将歌女内心的矛盾、凄苦的情怀和不得不强颜欢笑的处境都融入这一“敛”一“颦”的面部表情之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词章法自然顺畅,以白描的手法刻画女主人公的动作和情态,构思新颖。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写离愁别恨,但词人并不直接写,而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写,试作分析。 2、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1、答案:词的上片以形传神,“呵手试梅妆”这个细节,点出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高考诗歌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鉴赏 古诗鉴赏 0302 104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也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本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还应该说明,本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王方俊张曾峒)

《诉衷情》巩固练习题 - 答案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诉衷情》巩固练习 四、习题: 【第一组】 (答案: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D 分析:这三句表达的是爱国的激情与壮志难伸的悲愤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组】 (答案:1.山川险要处 2.C 分析:是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沉痛) 【第三组】 (答案:1.金兵 2.B 分析:错在“依然在前线战斗”) 五、考题链接: 2011届卢湾一模卷 (答案:1.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2.C 分析:“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对自己白首无成的悲愤,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所以“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是错误的) 2011届金山一模卷 (答案:1.山川险要处 2.C 分析:错在“上片主要描述了”,应改作“首句主要描述了”) 2011届黄浦一模卷 (答案:1. 山川险要处 2.D 分析:“此生”三句解释了词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产生的悲愤痛苦,而不是“宽慰”、“安心”) 2011届徐汇一模卷 (答案:1.鬓发变白 2.D 分析:词人表达的是对于报效祖国、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而不是无奈于终将老去) 2012届一模卷C卷 (答案:1.抗金前线 2.D 分析:错在“转为豁达”,这句中的情感基调仍是忧愤的) 2012届嘉定一模卷 (答案:1.金兵 2.C 分析:应该是由开篇的激昂转为悲凉) 2012届杨浦一模卷 (答案:1.抗金前线 2.C 分析:错在“因年老”,作者的悲愤沉痛来自于朝廷的弃用使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 2012届崇明一模卷 (答案:1.梦醒 2.B 分析:应是“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抱负无法施展的境况”) 2012届静安一模卷 (答案:1.苏秦 2.C 分析:错在“只因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首先词人始终未放弃抗金梦想,其次阻碍其实现梦想的主要原因是南宋朝廷的昏庸无为) 2013届普陀一模卷 (答案:1.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2.B 分析:错在“勇赴国难的决心”,应是“表达自己不受重用,不能施展抱负的失落)

《诉衷情》巩固练习题

中考复习之诗词鉴赏:《诉衷情》巩固练习 制卷时间:2018年6月一、文学、文化常识: 1.“诉衷情”为词牌。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重要注释及典故: 1.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出自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2.梦断:梦醒。 3.关河:指山川险要处。 4.尘暗旧貂裘:借苏秦说秦王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5.胡:此指金兵。 6.鬓先秋:鬓发早已发白,如秋霜。 7.天山: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8.沧洲: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奔赴抗金前线的英勇气概。“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借指立功报国,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2.“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未受重用,抱负不得施展的境况,“断”、“暗”、“旧”等字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3.“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只能看年华老去却始终得不到报效祖国的机会,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深,悲愤之切。 4.这首词上阕写了当年从军抗战和如今被弃置的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下篇转入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对于报效祖国、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背诵过他写的诗歌《____________》。(2分) 2.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当年”两句,怀着感慨的心情回忆早年的戎马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终沧洲终老此生。 【第二组】 1.“关河”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当年”表明词的开头写的是作者的回忆。 B.“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说秦王的典故。 C.“泪空流”是感慨自己年纪大,力不从心。 D.“心在天山”表明作者抗金的理想不曾改变。 【第三组】

诉衷情精练答案

《诉衷情》练习 一、常识积累 这首词选自《》,作者是(朝代)爱国诗人(人名),字,号。 答案:放翁词南宋陆游务观放翁 二、重点解词 1.词中“关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胡”是指________________,“天山”是指____________。 2.“关河”的意思是。“梦断”在词中的意思是。 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三、内容理解 1.上阕写了当年和现今两个场景,各表现了词人的、的心情。答案:壮志凌云壮志未酬 2.“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和,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答案:失望痛苦(无奈等,但不能答“不满”、“愤慨”及其它类似的词语。)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下片转入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 答案:当年与现今两个生活场景 4.词中与“身老”相照应的句子是“”。 答案:鬓先秋 5.“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 答案:壮志未酬的悲愤

6.全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 7.对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沉陆,妖氛未扫。 B.作者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C.作者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作者自许自信,慷慨激昂,豪雄飞纵。 答案:D(抑郁悲愤) 8.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含义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关切和对自己脱离军队的遗憾。 B.表现词人难以忍受闲居家乡、不能实现壮志的痛苦。 C.词人以“天山”指代抗金前线,以“沧洲”指代闲居的湖边,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D.这些句子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答案:A(A是对“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理解) 9.下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尘暗”一句借用典故,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 C.“胡未灭”三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而不能再报效祖国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D.“此生”三句抒尽作者内心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案:C (“胡未灭”三句流露出作者因看不到收复失地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10.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是作者对往日军旅生活的回忆。 B.“泪空流”写出了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 C.“心在天山”和“身老沧洲”构成强烈对比。 D.这首词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悲沉,感人至深。 答案:B(词人流泪并不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功名未成的不满与失望,而是因为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 11.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A.“梦断”与“梦回吹角连营”中“梦回”的意思不相同。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典故,描述自己不受重用的现状。 C.“胡”,本为古代对对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D.“梁州”、“关河”、“天山”、“沧洲”等,均代指抗金前线。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中心: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以少年时懵懂无知缺故作深沉的情态,来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述的抑郁,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深重的苦闷。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字词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强:硬要,勉强地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中心:全诗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字词解释: 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谓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五十弦:瑟,泛指军队中乐器。 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作:如,像 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了却:完成,完结。 天下事: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生不得志。 “剑”、“吹角”——念念不忘报国 三、诉衷情 中心: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倾诉了对当局的失望,对自己的哀怜及对未来的迷茫。 字词解释: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借用班超的典故。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了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本是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运用比喻手法,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诗词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 (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能够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 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 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 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 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但亲 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 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但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 原是能够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能够被赶出去的。所以,他不知何 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 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个叠句的使用, 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 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个叠句的使用, 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个思想表达得十 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 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但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 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能够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很多复杂的 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 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 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 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

初二上海词诉衷情等语文练习【含答案】

2010学年初二期末复习练习 一.默写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所作题材广阔,气势纵横,词风以豪放为主,但亦不拘一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句谈天气,表面形似轻脱,实则深沉含蓄,充分体现了词人胸中的忧愁。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描写雄壮的军容,表现将军及士兵们满怀高昂的战斗情绪,准备出征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可怜白发生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阅读练习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A)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关河梦断何处?尘间旧貂裘。 3、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D )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4、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 5、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 6、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四句词,两句些过去,两句写现在,大开大合,感慨无限。 7、“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以及对于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8、词中表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句子是____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