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审计学 审计名词解释

自考审计学 审计名词解释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复习

名词解释(40)

1.审计标准:是审计工作本身的规范,是审计人员行为的指南

2.授权控制法:是指各项业务的办理,必须由被批准和被授权人去执行,也就是

说,单位的各级人员必须获得批准或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或特殊的业务

3.盘存方法: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证实账面反映的财务是否存在

的一种常用审计技术

4.固定样本规模抽样:通常是通过一次抽样进行审查,并根据其结果来推断总体

差错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

5.统计抽样:即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与整理统计的原理,从特定对象的审

查总体中抽取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抽查技术。

6.目标控制法:是指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应遵循其创建目标,分别对生产,

经营销售,财务,成本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的方法

7.审计规划方法:是指对全部审计活动或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采用

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8.制度分析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财政经济活动事实与有关法律,法令和规章制

度进行比较,以揭示有无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

9.变量抽样:一种用于对抽查中进行定量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会计数据

的实质性测试,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即抽查总体的错误额是多大,正确额是多大

10.任意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面对大量而繁杂的应审资料,任意抽出一部分

进行检查,到底应该抽查那一部分即无规律可循,有无合理根据的一种抽查方法

11.审计方法体系:是指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由一组相互关联

的审计方法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12.相关分析法:是指对存在关联的被审计项目进行对比,揭示其中的差异所

在并判明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单位内部应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有关方法,对财务,

科技和有关经济业务所进行的控制

14.停走抽样:是指边抽样,边判断,后一步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一旦能

作出结论,就终止抽样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

15.程序控制法:它是对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客观要求,规定其处理的标准

化程序作为行动的准则

16.账户分析法:是之一会计制度为依据,运用会计原理,按照账户对应关系

及其发生额和余额的规律性,揭示账目中反映出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

17.审计评价: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查明的结果,对照审计标准,对

发现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所作出的结论性评定

18.属性抽样:用于对抽查中体进行定性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内部控

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质量特征,从而为是依赖制度检查提供依据

19.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

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

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0.顺查法:是指按照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相同的方向而依次进行检查的

方法,又称正查法

21.审计行政复议:简单来说,就是审计行政复议机关根据审计行政相对人的

申请,依法解决审计行政争议的活动

22.制度基础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根据内部控

制制度实际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和数量

23.比率估计抽样法:即根据样本审查正确价值与样本项目的总账面价值的比

率来对总体正确额予以推断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24.功能测试:是指对内部控制功能进行抽样检查,也即是对关键控制点作用

发挥情况进行的检查

25.账外账:账外账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隐匿截留资金与账簿之外形成

的“小金库”二是指为了逃避会计监督,将部分资金以支付“劳务费”“咨询费”等名义转至外单位,或转出后另行建账进行违法或违纪支付

26.重制法:是在对被审计单位经济资料进行整理和重记的基础上,根据需要

而进行的检查

27.体制牵制:是把每项业务的作业交由不同的部门或个人分别处理,以防止

错误和舞弊的一种牵制

28.审计技术方法:是指用来收集审计证据的手段,或者说,是能够取得审计

证据的各种纯技术检查手段

29.业务测试: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业务对每个人类型编号,对单位重要经济业

务所作的检查,借以判明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应缺少的几个控制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是否确实存在

30.差额估计抽样法:是指根据审查样本的平均差异来判断审查总体的正确额

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31.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

是指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32.直查法:是相对顺查和逆查而言的,它是指直接从有关明细账的审阅和分

析开始的一种审计方法

33.调整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通过审核检查以后,对发现的有关不符之处所

作的符合实际和规定的纠正技术

34.健全性测试:主要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评价其应有控制

环节是否已规定齐全,有无欠妥之处

35.均值估计抽样法:就是根据审查样本项目的评价值乘以总体项目个数所得

的数值来估计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36.非抽样方法:是指由于实施审计过程产生的错误而导致的风险,包括选用

了不恰当审计程序不正确地执行程序,得出了错误的审计结论等等

37.亲历证据:是指审计人员目击参加检查测试所取得的证据

38.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审视和阅读,查明有关资料

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是否需要采用其他进行进一步审计的一种审计技术

39.判断抽查法:是指审计人员在抽取样本时,并非随意,而是根据长期积累

的实践经验,结合审计的具体要求和观察了解到的情况,通过主观判断,从被

审计总体中有选择,有重点地抽取部分项目进行检查,并据此来判断总体的一种抽查方法

40.账簿牵制:指会计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会计凭证或账簿,账簿与会计报

表之间核对的牵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程序制约的一个方面

问答题 (24)

1.试述调整方法按照内容不同的应用要点?

答:按照调整内容不同,调整方法可以划分为数据计算的调整,账项的调整和报表的调整三个方面

数据计算调整的要点(1)选择恰当的调整计算方法(2)分析确定需要调

整计算的内容(3)确定分配计算的依据(4)计算

需要调整的结果

账项的调整要点(1)分清期限,确定调整方式(2)将所有错弊账项全部

列出

(3)作出正确的财务处理

报表项目的调整要点:对账项调整后,应根据有关记录相应调整审查年

度报表的期初数或年初数

2.根据COSO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包括哪五个方面,其各自含义是什么?

答:根据COSO报告的内容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咨询与沟通和监督。

其中,控制环境是指所有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存在于运行的环境:风险评

估是指辨认分析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控制活动是指确保管理

阶层指令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咨询与沟通是指每个单位必须按照一定

的方式和时间规定,辨识和取得切实的信息,并加以沟通:监督是指一种

随着时间的经过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

3.试述内部控制的类型及其含义?

答:内部控制可以分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指导性控制,补偿性控制

(1)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采取的控制

(2)检查性控制是对那些已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的控制

(3)纠正性控制是对那些检查性控制查出来问题的控制

(4)指导性控制是为了实现有利结果而采取的控制

(5)补偿性控制是针对某些环节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4.试对“判断抽样法”和“统计抽样法”在我国实际运用的状况作出评价?

答: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判断抽查法,因为该种方法方便灵活,不需要任何技术设备只需要具有审计经验的人即可:判断抽样的价

值,在于它删除了不必要的检查和不重要的检查,它既能保证审计质量,又能提高审计效率

统计抽样法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运用,主要原因是使用这种方法既要有一

定的经济力量,又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同时步骤繁琐,计算复杂,判断

出的总体性质又不为财务审计和违纪审计结论的依据

最好的方法是,将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结合运用

5. 审计人员在使用“摘录”技术手段取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摘录是由审计人员通过手工操作把制度文件,会议记录,合同契约,各种核算资料中可以作证的资料按原文抄下来在使用这种手段是应注意三点:(1)要正确的判断,摘录前必须预计到需要什么样的摘录资料,这些材

料有可能存在于哪些方面(2)在摘录时要细心认真,重要内容一个字也

不能错,并且要用引号表示出来,一般叙述性问题要以精练的语言加以再

现(3)注明材料的出处,如注明某年某部门颁布的某号文件,同时还要

写明摘录时间,摘录人及复核人等,以示对摘录内容负责

6.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有以下不同(1)审计基础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仅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

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而风险基础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

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评估,确定审计范围,

重点和方法(2)审计方法不同:风险基础审计要求对风险加以量化,侧

重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这些是制度基础审计所不能比拟的(3)对内部

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依靠对内部控制

的评审结果决定实质性审查,风险基础审计则仅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

查了解,评估控制风险,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测试的重点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测试的重点是内部控制,风险基础审计测试的重点不仅使内部控制,还包括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测试的范围更广泛,全面。

7.有关审计方法目前存在哪些观点?

答:至于什么是审计方法,目前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为了获取审计证据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方法,不管它所应用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要点以及其他多种检查条件如何,也不同其他应用程度或方法的差别如何,都是普遍用来取得证明材料的纯技术性检查手段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方法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是一种有用的能满足审计需要的方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审计方法不仅仅是指收集审计证据的技术手段,它还包括了实现审计目标,满足审计需要应有的审计态度和各种非法性程序和技术

8.什么是审计证据整理技巧中的“矛盾解决法”在整理证据中如何运用“矛盾解

决法”?

答:在收集到的各种证据中,某个证据与其他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活那样的矛盾。整理证据首先要善于发现相关证据之间尚未解决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揭露,不断解决,证据与事项之间的联系被揭示,证据体系得到完善,使证据的证明力更加充分。

矛盾解决法:主要从两方面解决矛盾(1)查明证据与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要分析言词证据与物证,书面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原始证据与外来证据之间有无矛盾,书面的原本与正本以及副本是否一致;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对照查核有无矛盾,间接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能否协调一致等等(2)查明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事实之间有无矛盾,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矛盾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9.盘存方法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具体运用盘存技术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采取突击检查方式,同时盘点。若不能同时盘点,则未盘点实物的保管,应在审计人员的监督下进

行。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盘点工作将是徒劳的(2)不能只清点实物

数量,还应注意除实物以外的其他物件的清点,同时,必须注意实物的

所有权,质量等(3)任何性质的白条,都不能冲抵库存实物(4)在确

定盘点小组的人选时,不能完全听任被审计单位,以防串通合谋舞弊(5)

确定盘点结果时,不能轻易作出结论,尤其是一些涉及到个人的问题,

更应谨慎从事(6)若再检查日与结账日之间不一致时,应进行必要的调

10.何谓抽查法的假定?抽查法有什么样的假定?

答: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检查中大量运用抽查法。运用抽查法是有条

件的,这种条件也就是抽查法运用的假定。

抽查法运用的第一个假定是内部控制可以适当和有效减少错误与舞弊产

生的可能性这一假设。其次是假定错误有先后重现现象假定。有了上述两项假定,抽查法是完全适用而可行的,但若没上述假定,或者是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与上述假定相反,则就不具备运用抽查法的条件。其次抽查法可以运用的另一假定:作为特定审计现象(被查总体)中的每个项目均能代表总体的特征(即总体具有同质性)且抽查时被抽中的机会相等。如果离开了这一假定,或者特定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与这一假定相反,则也不能有效运用抽查法。为了保证实际情况与这一假定的要求相符,审计人员通常要将非同质项目予以剔除,并采用能保证抽中机会均等的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选择

11.审计人员在运用观察技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观察时保持高度警觉,仔细留意周围的一切情况,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差异,疑点

(2)保持合理的怀疑,在进行观察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3)在观察的同时注意综合分析,观察时,看到的多数都是些现象,审计人员应学会从众多的现象中抓本质

(4)在观察时,要与询问技术结合运用,并注意询问的策略与技巧

(5)为了便于了解各种情况,观察时应结合使用问题式调查表

(6)某些情况的介绍,最好要求被审计单位结合现场观察进行

(7)对于观察获取的资料,必须详细记录,尤其是形成的初步结论,一定要

写清楚在观察时导致产生结论的原因,以免今后产生误解而使工作失误

12.审计人员一般应从哪些方面阅审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明细账?

答:(1)审阅明细账的设置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2)审阅账户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采取的形式是否合理

(3)审阅明细账的摘要是否清楚,有无含糊不清或过简的情况

(4)审阅明细账发生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出常规的问题

(5)审阅明细账余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出正常情况下不应有的异常情况(6)审阅其他应注意的事项,包括有无提前结账的情况,红字冲销记录,更正记录,补充记录及转记记录是否正常等

(7)对明细账的有关实物数量和金额指标进行必要的复核

13.试论审计依据的特征?

答:(1)权威性:审计依据是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有效性及真实性的准绳,因此,任何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权威性或公认性,否则不

足以引用为依据

(2)层次性:审计依据一般由审计主体以外的国家机关,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和企业单位制定的,审计依据因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

同而有不同的层次

(3)地域性:从空间上看,很多审计依据还要受地域性限制

(4)时效性:从时间上看,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

(5)相关性:审计依据的相关性,主要是指所引用的审计依据应与被审计项目和应证实的目标相关

14. 审计依据的可靠程度通常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1)提供者的独立程度:一般来说,证据可靠程度同被审计单位对其支配力或成反比例,与证据提供者的独立程度成正比

(2)证据本身的证据力:有的证据起直接证实作用,有的起间接证实作用。

直接证实的证据必间接证实的证据有较高的证据力

(3)证据提供者的有关知识:一般来说,一个人所提供的证据可靠程度,同它所具有的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密切关系。来自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人的证据可靠性较高,反之则较低。

15.何谓“直查法”其优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直查法是相对顺查和逆查而言的,它是指直接从有关明细账的审阅和分析开始的一种审计方法

优点:应用起来灵活方便,根据需要可以向两边伸延,又能抓住重点,从而较快的查出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运用直查法既能克服顺查法对

事无巨细的审查所造成的工作的低效率,又能克服逆查法因会计报

表指标的高度综合性所造成的难于捕捉疑点和线索的局限性。因此,

直查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适用范围:一般而言,除了个别特别重要的和危险的审计项目不能采用,或者是管理混乱,账目资料不全的审计不能采用外,其余场合都可

使用

16. 整理审计证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分类:分类是指各种审计证据按证据力的强弱,或按与审计目标的关系是否直接等分门别类排列程序

(2)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数据方面的审计证据进行计算,从而计算中进一步收集新的证据

(3)比较:一是将各种审计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借以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变动趋势,二是将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比较,判断证

据是否符合需要

(4)小结:审计人员根据各类审计证据及其局部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证据群及整体审计意见

(5)综合:审计人员根据各类审计证据及其局部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证据及整体意见

17. 何谓“逆查法”其优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优点:逆查法是指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相反,依次检查的一种方法,是相对顺查法而言的。逆查法从问题的结果查起,以溯源分析为核心,

进行重点抽查。因而能把握大局,从大处着手,有利于查明重大问题,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

缺点:逆查法不能对被审计单位被审期间的全部资料和活动进行全面细

致的检查,因而不利于全面揭露会计上的各种错弊问题,很难取得全面

与准确的审计结果,

适用范围:除了管理混乱,账目资料不全的审计单位,以及某些特别重

要的和危险的审计项目不能采用外,其余场合都可使用

18. 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审计评价时应注意区分哪些界限?

答:(1)区分主客观因素:经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会受到各种环境及制约条件的影响,要出正确评价,就必须区分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还是

主观努力不够,对于客观因素,不管是有利还是不利的,在评价时

都应扣除

(2)区分错误与舞弊:一般的错误与故意的舞弊行为,在处理上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在进行评价时有必要严格区分错误与舞弊(3)区分违纪与违规:对于违纪与违规问题,审计处理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区分哪些是违纪问题,哪些为违规问题(4)区分罪与非罪:对于违纪行为,如果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情节严重但不构成犯罪的,需要移送监察机关处理

19.何谓“顺查法”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顺查法:是指按照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完全相同的方向而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又称正查法

优点:从问题的起因查起,以资料互相核对为核心,审查全面仔细,特别

容易发现会计处理中的错误与疏忽之处,同时也能取得全面而

精准的审计结果

缺点: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由于方法机械,不利于启发审计人员的思维,往往导致对重大问题的疏忽,难以把握重点适用范围:一般只适用于管理及会计工作混乱的单位,对业务量较少的单位及重要和危险的审计项目也适用

20. 审计人员在运用审阅法时有哪些常见的审阅技巧?

答:(1)从异常数上审阅:即从有数据的增减变动有无异常,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2)联系实际审阅:也就是从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方面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

(3)从对应关系上审阅:即从有关账户之间对应关系有无异常,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

(4)从时间上审阅:即从时间上审阅有无异常,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问题

(5)从购销内容上审阅:从购销双方活动有无异常,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

(6)联系经办人审阅:从有关业务经办人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被审计事项有无问题

(7)从凭证要素上审阅:从有关资料本身应具备的要素内容是否完整,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有无问题

21.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哪些?

答:(1)概率和统计方法:在评估风险时常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数量分析,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活动中某些风险的大量数据后,便

可以通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来探测出风险损失的集中趋势(2)损失模拟法:这是在或得完全的数据时建立起损失总额分布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果对损失的次数分布和规模分布作出评价,利用模拟方法

便可以使其与概率方法结合起来

(3)概率树法:在估价风险时也常常用概率树的方法,使比较复杂的风险问题简单化,它有利于人们理解各种不同情况间的联系,确定风险出

现的各种概率

22.审计人员在运用询问法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准备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之前,如果可以让被询问人事先了解情况的,则应预约审计时间,不过,对当事人的询问一般不能事先预

约的

(2)在每一次询问中,审计人员应该有两人再场

(3)为了便于询问的进行,审计人员应是自己的言行显得特别有修养

(4)在询问过程中,要注意听,使被询问人意识到他所提供的信息是重要的

(5)询问过程中,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在询问完毕后交被询问人审阅签名,以明确责任

(6)以列入计划的询问对象及询问内容,应注意保密,不管是对当事人的询问,还是对知情人的询问,都应如此

(7)涉及到多个当事人的询问,应单独同时进行,以防止相互串通

(8)对询问或得的言词证据,不能直接用来作证,只能用作重要证据的补充证据

23.如何理解“取证时应考虑成本效益”?

答:一般来讲,非常理想的审计证据或得通常要花费非常昂贵的审计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在可能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转而收集质量稍逊的其他证据予以代替,但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不能讲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在评价风险和制定审计计划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假定不考虑成本的话,那么风险几乎不可能避免,然而,没有一个组织有能力支持一个几乎不存在风险的控制系统,因此,就产生了所谓的可容忍风险水平,也就是说,要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但不能保证没有风险,“合理”意味着要把评价成本效益和风险作为制定审计计划的一个方面,评价风险和成本效益通常要考虑重要性原则。

24.试述账外账的含义,形成的渠道及发现技巧?

答:账外账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隐匿截留资金与账簿之外形成的“小金库”二是指为了逃避会计监督,将部分资金以支付“劳务费”“咨询费”

等名义转至外单位,或转出后另行建账进行违法或违纪支付

渠道:(1)以报带领,以借代报形成账外资金

(2)用各种方式让利于附属单位形成账外资金

(3)直接截留各种收入于账外

发现技巧:账外账一般无法从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上直接查出,审计人员只能通过分析判断从账外搜寻线索

审计名词解释

(1)账项基础审计:一会计账目为基础通过直接对会计账目的审查以达到查错防弊目的的审计模式。 (2)制度审计基础:在评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查明账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审计模式。 (3)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风险的认别、评估为基础,以控制风险水平为导向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以查明账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的审计模式。 (4)送报审计:又被审计单位将需要审计的资料报送到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 (5)就地审计: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所在地进行的审计。 (1)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的改变,一时间无法归还债权人的债务或无法达到投资人的收益期望。 (2)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3)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4)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1)积极式函证:就是要求收信人对核实的问题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如果超过规定期限没有收到复函,则需继续发函催询,直到有了结果为止。 消极式函证:就是要求收信人对要核实的问题认为不对时给予复函,并提出异议;对要核实的问题若无异议,则不必回函。 (2)控制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设计功能和执行效果的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各项目余额进行的证实性测试。 (3)风险评估程序:为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测试程序。 (4)统计抽样:利用概率论确定样本规模,可以量化并控制抽样风险。 (5)非统计抽样:凭经验确定样本规模,无法量化和控制抽样风险。 (6)属性抽样:是为了测定总体特征发生的频率而采用的抽样方法。 (7)变量抽样:是为了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抽样方法。 (1)审计目标:是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要求,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指南。 (2)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民间审计组织在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的审计项目时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正式文件。以此来证明委托项目的接受,以及对约定事项的理解。 (3)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4)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5)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6)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后仍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1)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目标收集,据以形成审计意见的一切凭据。 (2)环境证据: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 (3)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审计证据的载体) (1)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有治理层(董事)、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不相容职责: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办理时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的那些职责。 (3)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事前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前所进行的审计。即对计 划、预算的编制,以及对基本 建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决 策的可行性研究等所进行的 审计.其目的的主要是审查计 划、预算、投资决策等是否切 实可行. 2.事中审计。是指在计划、预算或投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其 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审 计.这种审计的优点是随进进 行审查,随进发现错误和问题. 3.事后审计。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主要是 根据有关的审计证据,审查已 经发生经济业的真实性、合法 性和效益性. 4.详查法。是指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逐 一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而达 到审计目的的一种方法。优点 是能够全面查清被审计单位存 在的问题,审计风险小;5.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中, 选择其中某一部分或某段时期 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的一种方 法。其优点是审计成本低,审 计效率高; 6.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认真阅读和审查凭证、账簿、会计报 表及计划、预算、经济合同等 书面资料,借以查明财务收支 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 法性、真实性和正确性,是审 计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也 是最基本的取证方法。 7.分析法。通过对会计资料有关指标的观察、推理、分解和综 合以揭示其本质和了解其构成 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审计方法。8.复算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 单位的书面资料的有关数据 进行重新计算,用来验算原计 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9.合理保证。是指要求注册会计 师通过不断修正的、系统的执 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证 据,对鉴证对象信息整体提出 结论,提供一种高水平但非百 分之百的保证。 10.有限保证。在证据收集程序的 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受到 有意识的限制,它提供的是一 种适度水平的保证。 11.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指审计 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 12.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 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符合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对审 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 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 活动或行为。它是会计师事务所 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的核心,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 合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要求。 13.经营失败。是指被审计单位发 生债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无 法持续经营的情况。 14.普通过失。即一般过失,是指 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合理的谨 慎,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 求而导致审计失败。如未能查出 隐蔽较强的错漏等 15.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 谨慎都没有保持,对业务或事项 不加考虑,满不在乎,根本没有 遵守专业标准或严重违背审计准 则而导致审计失败。 16共同过失。是指因注册会计师和 客户双方共同的责任而导致的审 计失败,即对他人过失,受害者 自己未能保持合理的谨慎因而蒙 受损失。 17.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 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 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 审计程序。它包括对各类交易、 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 实质性分析程序。 18公允性。是指财务报表是否在 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 单位的财务状况 19.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 务报表是否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 关会计适度的规定编制。 20.风险评估程序。是指为了解审 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 21.控制测试。是指在了解内部控 制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 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有 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目的是 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并纠 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 有效性,从而支持或修正重大错 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据以确定实 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2.内部证据。是指由被审计单位 内部机构或职员编制和提供的书 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 录、管理层的声明书以及其他各 种由被审计单位编制和提供的有 关书面文件。按照证据的处理过 程,可以将内部证据进一步划分 为:只在审计客户内部流转的证 据和由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 审计单位外部流传,并获得其他 单位和个人承认的内部证据。 23.外部证据。是指由被审计单位 以外的组织机构或人士编制的书 面证据 24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是指对成本 费用支出进行计划、控制和考核 的内部控制。成本费用会计控制 是指对成本费用支出业务进行反 映和监督的内部控制。 25.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 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

审计名词解释

1)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发表意见时其专业判断 不受影响,公正执业,保持客观和专业怀疑;形式上的独立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或鉴定小组避免出现这样重大的情形,使得拥有充分相关信息的理性第三方推断其公正,客观或专业怀疑受损害。 2)经济监督:是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按照预定的方向合理的运 行 3)经济评价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后,评定被审计单 位的经营决策、计划、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4)经济鉴证:是指通过鉴别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书面证明,出具可以信赖 的审计报告,从而取得审计委托人和授权人的信任。 政府审计;也称之为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署、审计局)依法实施的审计。 注册会计师审计: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 内部审计:是指由本部门和本单位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财务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财务报表可信性的审计。是最常规的审计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发表审计意见: 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 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评价。合规性审计:合规性审计是内部审计实施的审计类型之一,可以作为单独的审计过程,也可能是财务审计或运营审计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了特定的程序、规则或条例。 账项基础审计:也叫数据导向审计或凭单审计方案法,是审计方法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它以凭单核对为中心,以审查账目有无舞弊为目标,以数据的可信性为着眼点,以会计科目为入手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而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 事前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实际发生以前进行的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之后进行的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在重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基础上,借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之处,则可缩小其检查范围或简化其审计程序的一种审计方法。 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旨在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会计资料所进行的审计。) 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审计计划通常可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部分。 审计目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它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证据: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基础。它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按其外形特征可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

(完整版)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名词解释 1、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证明资料。 它是形成审计结论和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编制审计报告的基础资料。 2、审计报告: (1)、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2)、审计人员在依法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向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出具的,用于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3、审计准则: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所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也是判断 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准绳。 4、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财产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 息资料真实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系统。 5、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是由依法成立的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 所实施的审计。 6、财政财务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正 确、合法和有效所进行的审计。 7、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 能性。 8、顺查法:是指按济活动发生的顺序依次进行审核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即从原 始凭证的审核开始,进而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核对并检查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核对检查账簿,然后根据账簿核对会计报表。 9、符合性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基础上,为证实 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活动。 10、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订的,据以确认审计业 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事项的书面协议。 11、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信息, 包括会计记录中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12、管理建议书: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审计过程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 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 13、验资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设计单位的实收资本(股本) 及其相关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验证后出具的书面报告。 14、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重大 错报和漏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15、函证:是审计人员为了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而向第三方发函询证。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认定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16、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测试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 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 17、不相容职务:是指某些职务如果集中于一人担任时就可能产生错弊并可加以掩 饰的职务。 18、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重要比率和趋势进行分析,更好的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对审计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 19、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 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审计目标的实现和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20、肯定式函证:又称为正面式、积极式函证。就是向债务人发出询证函,要求他 证实所函证的欠款是否正确,无论对错都要求复函。 21、否定式函证:又称为反面式、消极式函证。就是向债务人发出询证函,当所函 证的款项相符时不必复函,只有在所函证的款项不符时才要求债务人向审计人员复函。 22、逆查法:是指按济活动发生的相反顺序依次进行审核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即 从审核会计报表开始,根据会计报表核对账册,然后根据账册核对并审查记账凭证、原始凭证。 23、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衡量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 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24、复审: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对审计结论和决定持有异议的情况下,由上一级审计 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复审申请,对有关异议问题重新进行的审计。 25、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在审计结论和决定发出后的规定期间内,对被审计单 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26、内部审计:是指本单位和本部门内部专职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所实施的审计。 27、财经法纪审计:是指对严重违背国家利益、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单位和个人所 进行的专案审计。 28、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 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效益开发和实现的程序,提出建议,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29、经济责任审计: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履行 经济责任情况结果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 30、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31、审计意见书: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阐明审计结果、表达审计意见和态度 的书面业务文件。 32、审计决定书:是审计机关作出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 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 33、风险评估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34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完整版)审计名词解释(参考)

审计: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审计职能:审计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它是由审计本身的特征和地位所决定的,是审计本质的客观反映。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经济评价的职能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审计作用:根据自身的功能去完成审计任务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审计实践证明,审计具审计作用:有制约、促进和证明的作用。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审计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而不只存于某一审计阶段或某几个环节。审计工作从制定审计计划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意见书、依法做出审计决定和最终建立审计档案,都有运用审计方法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独立: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如果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不能保持独立,存在经济利益、关联关系,或屈从外界压力,就很难取信于社会公众。 客观: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

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注册会计师在许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在不同情况下均应表现出其客观性。 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 或有收费:收费与否或收费多少以鉴证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 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计划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合理规划和安排,即制定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是依据总体审计策略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策略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所作的详细规划与说明。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名词解释 1.或有费用:指是否或多少费用是基于工作结果的验证或特定目的的实现。 2.复核业务:在执行复核程序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说明是否注意到一些事项,使其认为财务报表未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未能公允反映财务状况,被审查实体在所有主要方面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 3.经营审计: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和方法进行的评价。 4.内部证据:受审核方内部组织或工作人员准备和提供的书面证据。例如受审核方的会计记录。受审核方编制和提供的管理声明及其他相关书面文件。 5.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和管理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理解和措施。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础。 6.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指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资料,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 7.应有注意: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以质疑的思维评估所获得证据的有效性,并对有疑问的证据保持警惕。 8.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所必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 9.鉴证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鉴证报告,在鉴证报告中明确表述鉴证结论,并对被鉴证对象的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 10.总体审计策略: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接受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11.注册会计师的鉴证责任,除业务对象的预期信息外,还在于增强业务对象的鉴证结论。主要包括审计业务、审查业务和其他担保业务。 12.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13.询问法:审核员通过询问、询问有关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确认客观事实或书面材料,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 14.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精髓,独立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做到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

审计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审计: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媒介,通过独立的第三者来评价有关经济组织的经 济行为与既定权利、责任标准是否一致的程度,并将结果以专门的方法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一种学科。 2、预告审计:是指在进行审计以前,把审计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日期预先通知 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方式。 3、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表明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审计工作 的核心,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在审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 可能性。 5、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 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的最终产品。 6、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于审计风险受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影 响,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7、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权威性 标准。 8、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 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 9、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 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总体框架应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和对控制的监督五个部分。 10、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名词解释及解答

1.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注册会计师必 须具备的职业品德、学识与经验、专业训练以及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 2.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 3.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 见的风险。 4.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 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政策和程序。 5.试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内容:①审查企业会计报告②验证企业资本③办 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④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6.试述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 7.试述销售循环的细节测试程序:①测试登记入账的销货业务是否真实②测试 已发生的销货业务是否均已等级入账③测试登记已入账的销货业务估计是否准确④测试登记已入账的销货业务的分类是否正确⑤测试销货业务的记录是否及时⑥测试销货业务是否已正确地记入明细账并准确地汇总。 8.会计报表审计:又称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 债表、利润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及相关辅助表进行的审计。 9.审计目标: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题通过审计时间活动所期望达到的 境地或最终结果,它体现了审计的基本职能,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是整个审计系统运行得定向机制,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附注审计技术,对记录 或文件中的书籍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重新计算通常包括计算销售发票和存货的总金额,加总日记账和明细账,检查折旧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计算,检查应纳税额的计算等。 11.挪用补空:是指故意在结算日将银行存款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另一家银行,李 雍存款和收款的时间间隔造成银行寻款余额暂时高估,以掩饰货币资金短缺或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12.试述可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威胁的五种情形:①自身利益 导致的威胁②自我评价导致的威胁③过度推介导致的威胁④密切关系导致的威胁⑤外在压力导致的威胁。61 13.试述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①向项目组强调在收 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②分派更有经验的或具特殊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或李雍专家的工作。③提供更多的督导④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用某些程序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⑤对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适当的调整。 14.试述对银行存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银行存款的实质性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①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总账余额是否相等②分析程序③审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④函证银行存款余额⑤验证银行存款收支的截止日期 ⑥审查外币银行存款的折算是否正确⑦抽查大额银行存款收支⑧确定银行

自考审计学 审计名词解释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复习 名词解释(40) 1.审计标准:是审计工作本身的规范,是审计人员行为的指南 2.授权控制法:是指各项业务的办理,必须由被批准和被授权人去执行,也就是 说,单位的各级人员必须获得批准或授权,才能执行正常的或特殊的业务 3.盘存方法: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的清点,计量,证实账面反映的财务是否存在 的一种常用审计技术 4.固定样本规模抽样:通常是通过一次抽样进行审查,并根据其结果来推断总体 差错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 5.统计抽样:即按照随机原则,运用概率论与整理统计的原理,从特定对象的审 查总体中抽取部分资料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抽查技术。 6.目标控制法:是指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应遵循其创建目标,分别对生产, 经营销售,财务,成本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的方法 7.审计规划方法:是指对全部审计活动或具体审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采用 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8.制度分析法:是指将被审计单位财政经济活动事实与有关法律,法令和规章制 度进行比较,以揭示有无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 9.变量抽样:一种用于对抽查中进行定量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会计数据 的实质性测试,主要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数量特征,即抽查总体的错误额是多大,正确额是多大

10.任意抽样法:是指审计人员面对大量而繁杂的应审资料,任意抽出一部分 进行检查,到底应该抽查那一部分即无规律可循,有无合理根据的一种抽查方法 11.审计方法体系:是指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由一组相互关联 的审计方法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12.相关分析法:是指对存在关联的被审计项目进行对比,揭示其中的差异所 在并判明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指单位内部应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有关方法,对财务, 科技和有关经济业务所进行的控制 14.停走抽样:是指边抽样,边判断,后一步在前一步的基础上进行,一旦能 作出结论,就终止抽样的一种属性抽样方法 15.程序控制法:它是对重复出现的业务,按照客观要求,规定其处理的标准 化程序作为行动的准则 16.账户分析法:是之一会计制度为依据,运用会计原理,按照账户对应关系 及其发生额和余额的规律性,揭示账目中反映出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技术 17.审计评价: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所查明的结果,对照审计标准,对 发现的问题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所作出的结论性评定 18.属性抽样:用于对抽查中体进行定性评价的抽查方法,主要用于对内部控 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目的在于确定总体的质量特征,从而为是依赖制度检查提供依据 19.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 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

审计名词解释

审计: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有关的证据,以确认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并把审计结果传达给有利害关系的用户的系统过程。 会计账目审计:在此阶段,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审计逐渐由任意审计转变为法定审计;审计的目的在于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逐笔的详细审计;审计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企业股东。 财务报表审计:亦称会计报表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进行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中理论最完备、方法最先进的一种审计方式。 合规审计:是为查明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或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同、协议和有关控制标准而进行的审计。 经营审计:是为了评价某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的业绩,找出改进的机会并提出改善的建议,而对一个组织的全部或部分业务程序与方法进行的检查。 鉴证业务: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相关服务:是相对于鉴证服务而言的,是指那些由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除了鉴证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主要包括:1、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2、代编业务。审计动因: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受托责任论、保险理论和冲突理论等。 审计基本假设:亦称审计假定、审计公设、审计假说、审计公理、审计前提,它是指对审计领域中存在的尚未确知或无法论证的事物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判断。 会计咨询:包括但不限于: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内部控制、战略管理、并购重组、资信调查、业绩评价、投资决策、政府购买服务等会计管理咨询服务。 会计服务:代理公司注册;代理报关;代理招投标;代理记账;代理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尽职调查、社会责任调查、职工社会保障调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培训财会人员;其他会计咨询与服务业务。 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多个合伙人通过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来组建事务所。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由两位或多位注册会计师合伙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 行业管理: 政府干预型:是指在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具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的管理体制。 行业自律型:是指政府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中较少发挥作用,主要依靠行业自

审计名词解释

1.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 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CPA: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英文全称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指的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 4.CPAO: 5.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 论的证明材料。 6.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audit working papers) ,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术语之一。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7.重要性:在确定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评估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不存在错报 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在考虑重要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并评估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预期使用者的决策。 8.审计风险: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 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9.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10.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 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11.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12.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格式的措辞不统一,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问题来决定的审 计报告。它包括一般审计报告和特殊审计报告。这种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 13.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 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 14.财务报表审阅:是指CPA接受委托,主要通过实施询问和分析程序为主的审阅程序,获取充 分、适当的证据,对财务报表提供有限保证。 15.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 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 16.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 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自考审计学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题(终极版)

审计:是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管理层的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明确或隐含的表达,反映了管理层在处理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范围、程度及结果。 标准审计报告:是指包括标准措辞的引言段、范围段和意见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正性用语。 公布目的审计报告:一般是用于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非特定利益关系者公布的附送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非公布目的的审计的报告:一般是用于经营管理、合并或业务转让、融通资金等特定目的而实施审计的审计报告。 简式审计报告:又称为短式审计报告。它是注册会计师对应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 像是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它是指对审计对象所有重要经济业务和情况都要做详细说明和分析的审计报告。 审计证据:是指注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适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永久性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相对稳定,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并对以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和直接作用的审计档案。 当期档案:是指那些记录内容在各年之间经常变化,主要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审计参考的审计档案。 重要性: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联通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审计模式:某一时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

审计名词解释大全

以下是一些审计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审计:审计是指对企业、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状况、会计准则合规性、内部控制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2.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组织制定的,旨在保护其资产、确保财务信息可靠性、促进经营效率和遵守法规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措施。 3. 外部审计:外部审计是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专业审计机构负责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发表公正独立的意见。 4.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的专职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财务状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督。 5. 财务报表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判断其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6. 内部审控制评价(ICAEW):ICAEW是指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7.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过程,以确定审计重点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8. 调整事项:调整事项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对财务报表有实质影响的差错或遗漏,需要进行纠正和调整的事项。 9. 隐含保留意见:隐含保留意见是指审计人员在未能获得充分证据时,无法发表清晰、明确的意见,但也没有发现重大错误或违规行为,因此未能作出明确结论。 10. 重大错误:重大错误是指可能对财务报表用户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或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重大误导的错误。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审计名词解释,具体还要根据不

同的情境和审计领域,可能还会涉及其他专业术语。如果你有具体的名词需要解释,请提供相关的名词,我将尽力帮助你解答。

审计学名词解释

审计学名词解释 1.审计:注会对责任方编制的财务报表,提取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以为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信任程度的业务 内部审计:由担任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职员在该组织内部独立进行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向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报告 2.审计目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效果财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信息披露: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管监管规则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强制或自愿披露所有重要事件和交易事项的信息。 4.审计报告:注师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出具的用于对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5.重要性:如果同一项错报单独或联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6.审计证据:注会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7.审计工作底稿:注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 8.审计期望差距:社会公众对审计应起的作用的理解与审计人员行为结果及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业绩的看法之间的差距 9.风险基础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及如何收集证据,收集多少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10.审计风险: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是审计师无意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表示适当修正意见的可能性认为审计师有意的发表错误意见,事实上是一种欺诈行为。 1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12.检查风险: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3.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或内似的决策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4.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了控制的重要环节 15.控制测试:对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测试 16.管理建议书:注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针对审计过程中已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书面建议 17.审计抽样:注师对某内交易或账户余额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18.抽样风险:注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19.非抽样风险: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会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20统计抽样: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来评价样本结果包括审计抽样风险不同时具备上面2个特征非统计抽样21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会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表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22实质性程序:注会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

审计名词解释

1.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与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 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2.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CPA: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英文全称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指的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 4.CPAO: 5.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 的证明材料. 6.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 ,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 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术语之一.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与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7.重要性:在确定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评估鉴证对象信息是否不存在错报 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在考虑重要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并评估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预期使用者的决策. 8.审计风险: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 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9.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以与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10.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 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11.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12.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格式的措辞不统一,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问题来决定的审计 报告.它包括一般审计报告和特殊审计报告.这种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 13.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与实收 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和变更验资. 14.财务报表审阅:是指CPA接受委托,主要通过实施询问和分析程序为主的审阅程序,获取充 分、适当的证据,对财务报表提供有限保证. 15.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 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 16.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 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 17.经营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对其经营程序 和方法进行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