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
代币制疗法(推荐文档)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用一种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物体为表征(如筹码、铜币、纸币等),让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食品、玩具等)相联结,让这一种表征物变成具有增强力量的东西。这一种经由制约历程而获取增强力量的表征物,通常称为制约增强物。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增强物的制约增强物,则称为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任何可以累积的东西,都可以在代币制中充当中介物,以资换取后援增强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代币制的成效,完全取决于后援增强物的种类多寡以及增强力量的大小,所以行为改变方案务必慎重选择后援增强物。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

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行为矫正技术--代币制的操作程序

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愉悦孩子心情,塑造孩子行为。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孩子感到愉快,从而使孩子愿意重复这样的行为。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你立即给予奖励,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它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1.明确目标行为。

在使用代币制的时候,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避免说:“不能睡懒觉”、“房间里不能乱七八糟”、“干家务活不能偷懒”、“晚上别贪玩得太晚”等,应分别明确表述为:“6:3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帮妈妈择菜洗菜”、“21:30按时睡觉”等。

2.确定基线。

确定基线以了解开始代币法前的行为水平,为执行过程中的评估提供比较数据。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励,“代币”能换得什么奖励,这都需要教育者的尝试和决断。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水平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3.确定代币。

基数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要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4.确定奖励。

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这叫“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以撤消奖励。

5.选择能帮助实施管制的人员

在规模较大的代币体系中,常需要其他人来协助管理代币的制作保管发放和兑换工作。这些人可以是咨询师的同事助手或家长教师,也可以是体系中的人,但后者要慎用。

6.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①设计适当的数据表,决定谁来记录行为数据,怎样记录和什么时候记录②决定谁来执行强化,怎样执行强化,强化什么行为③确定每个对象每天每次行为能获得代币的数量④建立兑换支持强化物的规则,确定每种支持强化物的代币值⑤如果使用惩罚,规定具体的办法和惩罚标准⑥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⑦对潜在问题作出计划

7.编制工作手册

8.计划使当事人脱离代币,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学习成效的方法

一种是逐渐取消代币,可通过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间隔时间,逐渐减少赢得代币的数量或是延长目标行为和发放代币之间的时间来实现。另一种是逐渐降低代币值,即需要更多的代币兑现原来的某种支持强化物。自然环境中流行的强化物是社会强化物,因此在过渡时期要寻找能提供社会强化物的有关人员,以保证顺利过渡。

9.联系伦理规范考察整个体系和每个步骤,确保该体系的伦理合理性。

代币法的优点:1.能在有效行为出现后及时方便的强化2.代币能有效用于一个群体,它是一种一致的强化物。

附一:要求的行为

要求的行为分值

按时起床 2

按时睡觉 1

规定时间内吃完早饭 1

学习累计2小时 2

认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1

整理房间 1

完成某项任务 1

其它要求等1

附二:奖赏项目

奖赏项目分值

一本连环画书 4

去麦当劳一次10

去动物园一次20

玩某个游戏?

购买某个玩具?

看电视一小时 5

附三:奖励项目的调查

①如果你希望得到三样东西,它们是什么?

②如果你有以下那么多钱,你准备如何使用?

1.00元

1.00-

2.00元

2.00-

3.00元

3.00-5.00元

5.00-10.00元

10.00-20.00元

20元以上

③如果你可以单独和爸爸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④如果你可以单独和妈妈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⑤你想得到什么额外的优待(多看一次电视、晚点儿上床睡觉等)?

⑥你想和朋友一起做些什么(看电视、一起游戏、买冰激凌等等)?

通过调查,你就能找出合适的奖励项目,然后可以把这些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天的进步,另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周或每月的进步。

每日的奖励每周的奖励每月的奖励

粘贴画书玩具

小食品看电视外出游玩

推荐

反应代价的运用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行为干预的角度考虑,就是要使它很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这就需要运用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使用某些令人厌恶的,至少是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物(包括事物、情境)是这类降低行为发生率技术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刺激物都具有

某种程度的惩罚性质,运用它们都是为了对不良行为产生某种惩罚的作用。

反应代价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一种技术,是为了使某特定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

反应代价的原理是:个体都有持有自己所拥有的强化物的自然心理倾向,一旦在某种情境中因某种特定行为而使自己失去了这样的强化物,个体以后会尽可能不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以免付出自己不愿付出的代价,此后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自然就会下降。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反应代价,如在车站、公园等公共场合,规定不准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得乱扔杂物,如有人违反规定,就立即对此人进行处罚。

反应代价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易于实施,所花时间不多,对情境中其他人同时进行的活动也几乎不产生干扰;二是适用面广,能针对多种不良行为,并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如我的儿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针对我儿子每天晚饭后打乒乓、吃水果,周末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我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并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

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的有机结合

运用反应代价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某些人可能因一再付出代价而被剥夺强化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情绪。

例如:我班学生C的家长在运用反应代价时,就使孩子产生了对抗情绪。C在班级里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别人东西,在家经常向家人发脾气。家长因此作了如下规定:

一天内出现骂人打人情况,取消原来拥有的每晚半小时玩电脑的时间;一周内出现一次损坏别人东西的情况,扣掉原来拥有的每周5元的零用钱;某天向家长发脾气,取消当天看动画片的时间。

结果在实施的第一周时情况有所好转,但在两三周后情况比原来更糟:c不听劝告,明显地出现了对抗情绪。

我发现C的家长在此方案的操作过程中忽略了反应代价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

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反应代价时,可以作出某种安排。为其

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于是,我让该家长先用代币制实施两个星期,然后同时运用反应代价。

根据学生C所喜欢和选择的强化物拟订以下表格,开始实施:

就愉快地接受了反应代价的实施。他在实施代币制的两周内,在校打架、骂人八次,并损坏了一同学的文具盒,用墨水溅脏了前桌同学的衣服,向家人发了四次脾气。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结合运用的一个月内,以上情况的次数明显减少,现在己很少出现以上的不良行为,还经常主动地打扫教室卫生,午间能较愉快地整理餐具,并且良好行为已逐渐得到了巩固。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等心理干预技术,可以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和纠正,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教育案例:协议代币制管理模式在后进生转化中的运用和体会2005年1月7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谢德志郑毅龙波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学习主义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假如一个操作的出现,继之以一强化物的呈现,那么这一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根据斯金纳的理论,后进生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出现,是后进生这些行为发生或刚出现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如果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能减少这种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直至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后来人们根据他的理论,开展了协议行为矫正和代币行为矫正实验。

协议矫正法是指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如老师必须保证不体罚学生,学生不得违反有关的规定等等,

协议要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奖惩办法。而所谓代币法是指对有关的行为(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坚持每天作好记录,积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行奖惩。在实际的学生不良行为转化教育中,我校的笔者把二者结合了起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取其中一例来谈谈其做法和体会。

笔者接手初2006级某班任班主任以后,发现该班有三名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记大过、记过处分的学生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原班主任告诉笔者这是让任何科任老师都头疼的“三大金刚”。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这三名学生主要的毛病有上课睡觉、课堂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吸烟、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这三名学生爱耍小聪明,在课堂上时常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人缘还挺不错,但给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些麻烦。过了一段时间,三名学生跑来找笔者,要笔者给他们开条子同意他们去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训练(以前因为他们表现差,班主任不让去)。笔者灵机一动,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既能让你们参加篮球队训练,又不耽误你们的学习,还改掉一些坏毛病?”他们一听,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说:“当然希望。”笔者说:“那好,咱们就来订一个君子协议。”于是笔者就与这三名学生签定了如下协议(主要内容):

1.甲方(三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篮球队训练和打球期间,不能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事件发生,如违反每次扣2分,反之加1分;老师不能对他们进行歧视,否则该协议失效。

2.行课期间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说话、起哄,如果当天没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行为,每天加1分,如违反按照学校的目标管理规定扣1—10分;如上课表现好,获科任老师表扬,加0.5—1分。

3.累计分数达到5分,就可以参加训练打球,低于5分则不能参加训练打球。

4、10分可以获得老师的全班表扬一次,同时总分减去1分。50分可由老师带领去登山一次,同时总分减去40分。

三名学生拿着协议,说:“5分还不好赚嗦?太容易了,分高了还可以去登山,老师,别反悔哟!”笔者笑着说:“老师绝不反悔,就看你们这些小男子汉们到时别撕破男子汉的尊严不执行协议。”他们笑眯眯地对笔者说:“谁反悔谁是小狗、无赖。”笔者笑着目送他们乐颠颠

地去了。

协议生效第一天,这三名学生没有违纪现象发生,而且,由于上课表现好,物理和外语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们,他们第二天一早就跑来说:“老师,昨天有3分了!”笔者说:“对,但还得继续,还差2分。”第三天,其中一名学生早操迟到,被扣了1分。当天无分,奇怪的是他们不来找笔者,笔者也装着不知道,后来笔者听别的同学说,另外两名学生把那名扣了分的学生狠狠地数落了一通。第四天、第五天无事,第六天一大早,他们跑来对笔者说:“老师,今天5分了,我们可以去打球了吧?”笔者说:“不是昨天就该去了吗?怎么今天才来说呢?”他们不好意思地说:“我们做早操被扣了一分,老师你就不要讽刺我们了嘛。”到此,这三名学生六天中只有一次违反学校校规的现象发生,笔者的协议代币矫正初见成效。到第十天,他们的累计分已达到12分。就在这一天下午,他们三人在宿舍抽烟,被笔者捉个现行。当他们见到笔者时,露出的惊讶、后悔之情绝对不亚于如闻世界末日的骇闻。笔者是既喜又忧,喜的是他们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忧的是为什么他们又反复了呢?笔者沉思了一下,一改以前的批评教育、写检查的方法,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到晚自习时间,他们三人跑来(如果他们不来,笔者打算第二天去找他们)对笔者说:“老师,我们该扣多少分就扣多少吧,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笔者这一次破例没给他们说大道理,只是意味深长地说:“要有收获,就必须耕耘,要想享乐,就必须付出代价。学习、做人都一样。”他们默默地走了,这一次被扣了10分,他们三天后才能再一次到篮球场上去施展自己的技艺了。

后来,他们又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所做事的破坏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小,最后笔者还带他们去爬了一次山。至此,我们认为协议代币制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

经过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要把协议代币制落到实处,使其真正产生功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议要平等,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和学生签订协议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把自己放在长者、尊者的位置上,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协商,绝不能把协议搞成了类似班规校纪似的条文。协议的内容一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协议条款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乐意接受,要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强化训练有促进作用。在协议制订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实际,绝不能好高骛远,冀图一蹴而

就。

二.要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协议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某一方面不良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后,教师可以适时奖励,此后可以和学生协商解决其它的不良行为,学生在尝到甜头后,一般是非常乐意的。签订协议后,教师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行为变化轨迹,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要注意分寸,不宜随时提醒,而要注意旁敲侧击;对自觉性稍差的学生则要随时加以提醒,并可适度地采用激将法。

三.要找好协议签定的切入点。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兴趣和爱好,教师通过观察,要找到让学生珍惜和重视的东西加以货币化,让他们在自身爱好、兴趣得到发展的同时,自己的

不良行为也能得到矫正。

四.要重视学生的反复现象。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短时间内学生的自律情况较好,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其思想上的弦开始松动,不良行为再次出现。此时的工作尤其重要,如果放任自流或视而不见,则协议已形同一张废纸,前功尽弃。因此,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不良行为重新抬头之前,教师要根据协议内容加大思想工作力度。

代币制的使用策略在小学生个案辅导中的思考与探索

慈溪市宗汉街道永凝小学:邵登高陆荣庆

一位家长在一次座谈中谈到:为了孩子考试出高分,给予了考试满分一次,就去肯德基吃一餐的承诺。上学期的一次数学单元考试,孩子考了满分,高兴地回家告诉他,并以命令的口气要求马上去肯德基店。可当时风雨交加,怎么办?为了孩子得更多得满分和自己的威信、形象,只好冒雨前往。

这位家长的做法反映了当前绝大部分家长层面的做法。这在教育孩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给予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做法。一个人渴了想喝水,就会产生寻找饮料的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直到找到饮料为止。根据心理学原理,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渴了,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水,想喝水是需要,需要产生找水的动机,动机引起个体找水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找到饮料这一目标。需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个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的物质因素如:食物、饮料、药品等。还有一种是缺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心理及精神因素。如成就感、荣誉感、受人尊重、艺术享受等。当一个人缺乏这些东西时,就会感到身心不安,紧张或不舒服从而产生某种需要。需要就会产生能够满足需要的动机,进而产生某种行为。

有时外部条件也会引起动机的产生。如:一个人上街路过卖烤红薯的烤炉,香味扑鼻而来,在这种香味的刺激下,引起吃烤薯的欲望(也就是动机),为此,就买了个烤薯吃了起来。此时身体内部并不特别需要烤薯,而是在香味的外界刺激下所产生买烤薯的动机。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需要使一个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它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导致行为的产生。为此,需要具有以下基本模式:

引发产

生导向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当目标达成以后,又出现了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它们不断地周而复始,使学生不断地发展和提升。

孩子对父母的一些需求,比如希望给予生活与学习上的关心;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玩的要求;希望父母的脾气好些并且对自己宽容一些。他们希望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照顾、理解、支持与影响。实际上,孩子的需求是多元的,是各种具体需求的一种综合体。他们希望父母同时满足自己在生活、学习、情感、玩乐等各方面的需求。那么这些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引发孩子积极的动机,产生好的行为,从而达到导向理想目标的作用呢?我们设想并且探索使用了代币制的

技巧。下面是一则使用代币制的个案,与大家探讨,以引出更好的方法。

王华(化名):男,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上;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不尽人意。

操作程序中的片断是:

代币制的基本模式:

引发产

生导向

躯体感受成就、事业联系、人际关系幻想、未来

(学生的需要)(代币的积累)(日常好行为)(目标)

二、家长辅导:

(一)、与家长共同探讨认识“代币制”使用的意义

1、让孩子不懈地巩固好行为

2、让孩子不断地去追求新的目标

3、让孩子认识到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是有代价的。

4、让家长明白“代币制”所奖励的项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你认为玩在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上好的方面在哪些?应该给予怎样的奖励;(可以在好行为中找到)(找出10条,每条给予5~10分)

(三)、你认为玩在孩子的行为中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做到的而现在还没有做到的?你想给予怎样的规定和怎样的鼓励?(找出10条,每条给予10~20分的奖励)

(四)、你现在最希望孩子有哪些好行为或好品德?如果做到了,你将给予孩子怎样的奖励?(找出5条,每条给予30~50分的奖励)(五)、引导孩子学会积累和理财,注意节约用“钱”、有计划用“钱”。把“钱”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同时要学会存足储备金。让孩子知道必须存足收入的20%作为储备金,以备急用。

(六)、请家长注意:给予孩子的奖励要留有余地,先少后逐步增多,并对孩子过高的要求给予劝解。

实施代币制治疗的过程

1、确定实施的行为(目标行为)

2、确定用做“代币”的项目

3、确定后援强化物(拟定的奖励措施)

4、确定适当的强化日程

5、建立代币制的兑换率

6、建立兑换的时间与地点

7、选择一种“代币”品种

经过一个半月的尝试,这个个案中的学生不断地、积极地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积极的状态,用自己好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争取在学校老师、家长处得到更多的代币,购买自己喜欢的反映个性的物品,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成绩进步较快,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也得到了改变。尤其是亲子关系,最近一个月中,没有发生冲突。目前,他的需要由最初的满足生理需要到社会需要的过渡,如希望得到老师的值得自豪的有关证书等奖励。上述方法经过一个阶段后,必须予以调整,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行为走向更加规范文明的行列。

行为矫正技术--代币制的操作程序

[ 2006-4-19 13:31:00 | By: 多元智能皮纹测试]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愉悦孩子心情,塑造孩子行为。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孩子感到愉快,从而使孩子愿意重复这样的行为。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你立即给予奖励,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它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1.明确目标行为。

在使用代币制的时候,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避免说:“不能睡懒觉”、“房间里不能乱七八糟”、“干家务活不能偷懒”、“晚上别贪玩得太晚”等,应分别明确表述为:“6:3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帮妈妈择菜洗菜”、“21:30按时睡觉”等。

2.建立基数。

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励,“代币”能换得什么奖励,这都需要教育者的尝试和决断。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水平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3.确定代币。

基数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要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4.确定奖励。

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这叫“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以撤消奖励。

5.结束训练。

用代币制建立了一个理想的行为习惯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结束训练,如果希望建立别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把代币制用到下一个行为训练之中。至于是否还用同一种“代币”,“币值”多少,可再次商讨。

附一:要求的行为

要求的行为分值

按时起床 2

按时睡觉 1

规定时间内吃完早饭 1

学习累计2小时 2

认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1

整理房间 1

完成某项任务 1

其它要求等1

附二:奖赏项目

奖赏项目分值

一本连环画书 4

去麦当劳一次10

去动物园一次20

玩某个游戏?

购买某个玩具?

看电视一小时 5

附三:奖励项目的调查

①如果你希望得到三样东西,它们是什么?

②如果你有以下那么多钱,你准备如何使用?

1.00元

1.00-

2.00元

2.00-

3.00元

3.00-5.00元

5.00-10.00元

10.00-20.00元

20元以上

③如果你可以单独和爸爸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④如果你可以单独和妈妈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

⑤你想得到什么额外的优待(多看一次电视、晚点儿上床睡觉等)?

⑥你想和朋友一起做些什么(看电视、一起游戏、买冰激凌等等)?

通过调查,你就能找出合适的奖励项目,然后可以把这些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天的进步,另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周或每月的进步。

每日的奖励每周的奖励每月的奖励

粘贴画书玩具

小食品看电视外出游玩

推荐

巧用代币奖励法(1)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姓名范娟娟 工作单位隆德二中 邮编756300 联系电话 巧用代币奖励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其实质是一种刻意安排的激励系统,以“代币”的形式强化或者矫正儿童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兴趣代币制行为习惯评价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从大的方面,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对该活动带来的结果产生的兴趣。 兴趣对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如果学生都对学习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兴趣,他们的学习活动就相对容易维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既没有直接兴趣,也没有间接兴趣。这种情况下,要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困难重重。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持学习活动,我们就需要培养好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该怎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维持学习活动呢?这是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方法之一就是代币奖励法。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特别注重奖励的运用,奖励在行为的强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强化通俗来讲就是用行为的结果去影响和塑造人的行为。奖励包

括尹老师提倡的表扬本这一类形式(属于精神奖励),也包括物质奖励。其中行为疗法中的代币法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 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家里可以用小红花,小星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基础之上, 系统地应用 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具体 到教育领域,就是指把给学生的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表示,当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学生可以按照实现商定好的协议,获取相应的代币,学生可以拿他所获得 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为了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事先与学生商订一个 协议,明确告知学生,当达到某个目标给他奖励相应数量的代币,学生可用获 得的代币换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与间接兴趣最大的差异是结果的多样性。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对一个喜欢旅游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你可以 与他商议,当其中考试达到某一标准,可以获取10个代币,有了10个代币,可以和朋友旅游一天。这样对一个没有学习兴趣好玩的学生来说,为了满足他的 旅行的需要,他会通过努力地学习获取10个代币进而实现旅行的愿望。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产生间接的兴趣,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完成事先协商 好的学习任务。 我们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分为课堂与课外两类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每位任课老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比项目增加了“课堂纪律”一栏,各科老师会对所任教班级课堂纪律做评价,档次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非常好,好,中间和差。每周每位同学都可获得50枚代币,这样一节课下来,对于表现非常好的同学,给予两枚代币,表现好的给加一枚,中间的不加,表现差的当然只能减掉了一枚代币。这样持续一周下来算每位同学的代币总数,并把结果公布到教室里面。对于一周下来都表现不错的同学可以用代币换得一套表“豪华大礼包”,比如说一套好看的学习用具。表现好的同学可用代币换得一本精美的笔记本等等,而表现中间的同学则可给予口头鼓励,争取表现好,对于表现差的同学不做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偏差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

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 (一)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条件强化法”、“交互抑制法”。 2.“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 3.“暴露疗法”又叫“满灌”、“冲击”或“快速脱敏”疗法。 4.“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 5.“代币制奖罚疗法”又称“标记奖励法”。 6.“自我警惩疗法”。 7.“放松疗法”又称“松弛反应训练疗法”。 8.“生物反馈疗法” 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植物神经学习法”。 9.“发泄疗法”。 10.“逆转意图疗法”又称“矛盾意向疗法”。 11.“模仿学习疗法”又称“示范性疗法”。 12.“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考停止疗法”或“思维控制疗法”。 13.“作业疗法”。 14.“刺激控制疗法”。 15.“自我主张训练法”。 16.“行为塑造疗法”又称“连续逼近法”。

17.“体育疗法”(也属于“娱乐疗法”,下同)。 18.“书画疗法”。 19.“阅读疗法”。 20.“舞蹈疗法”。 21.“情动心像法”(提示一些影像的印象等)。 (二)精神分析法: 1.“自由联想法”。 2.“梦境分析法”。 3.“直接分析疗法”又称“直接解释疗法”、“交流分析疗法”。 4.“精神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治疗法”、“非分析性治疗”。 5.“疏泄疗法”。 6.“认识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谈话疗法”、“疏导疗法”。 7.”心理动力学疗法”又称“谈话疗法”。 8.“催眠”与“暗示”现象及疗法在“其它一些疗法”中介绍。(三)人本主义疗法 1.“求助者中心疗法”又称“咨客中心疗法”或“经验疗法”。 2.“患者中心疗法”(大体同“咨客中心”)。 3.“存在(主义)分析疗法”又称“存在意识疗法”、“逻各疗法”。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用一种本来不具有增强作用的物体为表征(如筹码、铜币、纸币等),让它与具有增强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食品、玩具等)相联结,让这一种表征物变成具有增强力量的东西。这一种经由制约历程而获取增强力量的表征物,通常称为制约增强物。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增强物的制约增强物,则称为代币。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任何可以累积的东西,都可以在代币制中充当中介物,以资换取后援增强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代币制的成效,完全取决于后援增强物的种类多寡以及增强力量的大小,所以行为改变方案务必慎重选择后援增强物。 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 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 (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 (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代币制案例分析

代币制案例分析

代币制案例分析 一、.目标行为的确立 1.能按时完成作业,字迹清楚认真。 2.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 3.不妨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招惹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 4.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端正。 5.上课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6.克服自卑心理,有信心面对同学和学习。 7.尊爱师长,关心父母和爷爷奶奶。 二、代币治疗步骤 1.代币的确定 图形不同的印章两枚,小五角星和大五角星,以独特的花纹为底案。小五角星代表一个奖励值,大五角星代币五个奖励值。 2.强化物的选择 根据对张华的了解,强化物可以小到给他买零食,玩具和文具和书籍等大到带他去游乐园或者去监狱看望父母或学骑自行车。 3.拟定代币交换系统 确定目标和强化物之后,就要设计一个桥梁使两者联系起来。 表一为张华的行为价值表

1个小五角星为1个点数,5个小五角星等于一个大五角星表二为代币兑换表

3.代币制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改正张华在校班级期间的不良行为习惯,目标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招惹同学,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规范张华的作业情况。字迹要认真,质量要好。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张华课后在家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 其中,第一阶段所需时间为2—3个星期,第一阶段的目标和第二阶段的目标所需时间不存在冲突,可以同时进行。所以第一二阶段共花时间四到五周左右。第三阶段所需时间较长,大概需要三到四周。总计九周左右。两三个星期左右可以检查张华行为是否有所改善,如有则继续进行,如否,则调整代币系统,检查强化物是否是张华所需要的。五个星期左右再次进行一次检查。 4.监督系统:老师,同学,爷爷奶奶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授课题目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授课类型理论课程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目标 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 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PPT、教案、教材 作业布置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 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编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 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 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 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 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 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与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 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信息包括: 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与场所有关?

代币制案例

代币制纠正了小明吃饭的不良习惯 在一个多月以前,小明吃饭的态度问题一直令父母不快。他总是磨磨蹭蹭的,或者集中不了注意力。为此,父母教训过他,哄过他,诓过他,也威胁引诱过他,却一直得不到长效。下决心买来关于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书籍看看,终于有了新思路。 后来爸爸妈妈看到一种叫做代币制的管理办法,就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诱导他为了是想自己的愿望而服从管理。分析小明喜欢旅游。那就从这里入手吧。设计用小红花来奖励他每一顿吃饭的效果,规定如果能在爸爸妈妈任何一个人之前吃完饭我们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为了激励他,我们会故意放慢速度,同时也奖励他不同的小红花)。当他挣到的小红花数量达到我们约定的数目时,就带他去约定的地方玩。为了鼓励和他,还专门绘制了成绩单贴在醒目的地方。 这种方法还真灵,小明第一次给我们约定挣20朵小红花后去古镇玩。当他尽力地得到奖励的时候,在后面的生活中他更来劲了。他逐步改变了吃饭的不良习惯。 辅导过程; 制定矫正目标:养成好的吃饭习惯 矫正准备 1.代币:用各种颜色的卡纸剪成小花的形状。 2. 3.拟定交换系统 给小明制定逐步达成矫正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发给代币,如图: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父母与小明签订双方必须严格遵守的协议 2.取得亲人,邻居的支持,记录小明的表现 3.认知辅导。使小明认识到不按时吃好饭的危害,产生纠正动机 4.以上按表的规章进行 5.在矫正期间,父母和小明都要记录小明每天得到,用去多少代币 第二阶段(第二、三周) 在第一阶段中提高要求,每天吃饭可以主动,吃饱饭。 第三阶段(第四、五周)

巩固前三个阶段成果,鼓励小明帮助爸爸妈妈布置碗筷,收拾桌子 经过辅导后,小明可以主动,吃饱饭,并帮助爸爸妈妈布置,收拾,分担家务,做一个小主人 我的看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行为主义疗法 系统脱敏法,亦称为缓慢暴露法,是行为治疗的一项基本技术。由沃尔帕创立。 治疗原理基于对抗条件反射。沃尔帕曾对此作了简明的概括:“如在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全部或部分抑制,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亦即使用放松方法以减弱患者对引起焦虑刺激的敏感性,鼓励患者逐渐地接近他所恐惧的事物,最后不再恐惧。 具体方法是治疗者和患者共同设计出一个能引起恐惧感的由轻到重的恐惧事物分级表,然后要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逐级训练,想象恐怖事物同时放松,等到恐惧感接近消失时,再升级想象更恐惧的内容。按恐怖事物分级表逐级想象完成后,再过渡到真实事物的逐级训练。 实施系统脱敏法注意事项: 1、系统脱敏法对焦虑症、恐惧症有明显的效果,如果结合认知疗法等其 他疗法,效果会更明显。 2、在进行逐级放松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前一个等级的焦虑完全消除 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等级的放松训练,不可操之过急。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既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如咬指甲、拔毛癖或吸烟等,也可用于强迫思想或强迫行为;还可用于酒精滥用、药物瘾癖、同性恋及各种性欲倒错者;对于婴儿孤独症或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自伤行为同样可采用厌恶疗法。 初期,心理学家把注射阿朴吗啡用作厌恶性的刺激;随后采用了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还可以采用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近年来一般采用随身携带的袖珍电刺激盒,或套在就诊者手腕上,随时可自弹致痛的橡皮圈。 实施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1、能够应用正强化时,尽量不用厌恶疗法。即使采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2、应用厌恶疗法时,一定要掌握厌恶刺激的量的大小。不能因为太小,不起什么作用;也不能因为量过大,对患者产生身心伤害。 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又称满灌疗法。此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但患者又不能逃脱,从而使这种情绪反应在短期内有高度紧张而渐趋消退,因此短期内使障碍消除。

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操作方法: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代币疗法

第六部分其他行为矫正方法 第二十三章习惯扭转疗法 以前一些减少问题行为的措施,如消退法、前提控制法以及惩罚法等,通常是由其他人负责实施,如父母、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这些措施被用于减少社会不良行为(如寻衅、破坏、自伤以及执拗行为),即对患者的社会生活有负面影响的行为。 本章的疗法将由患者自己实施,用于减少不良的习惯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这种疗法称为“习惯扭转疗法”。 一、习惯性行为的界定 习惯性行为是一些非功能性的重复行为。患者经常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因此,患者经常不能分辩行为出现的情况。 习惯性行为通常不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生活,但给本人或他人的生活增添一些不便。然而,如果习惯性行为出现频率过高或强度过大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寻求治疗。我们把这类习惯性行为看作是习惯性障碍。 二、习惯性行为的类型 习惯性行为,或者说习惯性障碍有三种类型:神经性习惯、肌肉抽动和口吃。 1.神经性习惯 当个体感觉高度紧张时出现的重复性行为,称为神经性习惯。如咬指甲、捻头发、敲铅笔、叼钢笔、弹响指、吮吸拇指、摆弄纸片或小东西、折叠或撕纸等。这些行为没有典型的社会功能,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也不会引起任何问题,相反,我们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减少个体体验到的精神紧张,个别时候也有自我刺激作用。但如果强度过大或过强,比如咬指甲咬到流血、捻头发到了成缕的揪下来,这时常常需要寻求帮助以消除这种行为习惯。 2.肌肉抽动 肌肉抽动是身体上特殊肌群重复性的抽动动作。比如耸肩;手臂外旋;斜眼;眨眼;扬眉;咧嘴;头部朝前、朝后或朝两侧的抽动;颈部来回运动等。一般认为肌肉抽动与高度紧张有关,有时抽动的发展与受伤或特殊事件有关。比如感冒时不停地清嗓子,感冒治愈后这种行为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3.口吃 口吃是一种功能性的语言障碍,患者常重复几个单字或音节,并延长它们的发音(在说一句话时有一小段不发音的时间间隔)。现在认为,口吃与肌肉的紧张度有关,特别是负责发音功能的喉部肌肉。口吃大多出现在幼儿开始学说话时,然而随着成长,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常时间不能消除或严重到影响说话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治疗。 三、习惯扭转疗法的构成 1.识别训练 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这些习惯性行为,然后,学习确认这些不良习惯出现的时间。 2.对抗反应训练 对抗性反应是一种与习惯性行为相反的行为,这种行为要求不引人注意,且时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代币法的理论与运用 摘要:代币法是自我奖赏法中的一种方法,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或使某种行为减少或消退。本文主要叙述了代币法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既而就针对在实际中运用代币法的经验,将该方法运用到具体案例当中,在使用代币法中,也有几点要引起注意,切合来访者实际情况,加强自我奖赏和鼓励,适当运用别人的监督和鼓励,逐步提高来访者的目标行为,最终过渡到自然情境中去。关键字:代币法自我奖赏强化 一、代币法的概述 1、代币法的背景 代币法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20世纪初,有些心理学家不满意当时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主观推测,他们就试图使心理学跟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把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一个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很多人将他的经典条件反射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开端。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而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立了操作条件反射,更推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而行为疗法就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与行为学习的原理,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整个心理治疗领域中,行为治疗被称为第二种势力,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2、代币法的理论基础与作用原理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而达到目的。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

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小学里尤其是以小红花,五角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其主要原理是: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就是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获得过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里,控制变量是实验者所设定和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在斯金纳操作箱里,只要老鼠“压杠杆”(第三变量),就能取得“食物”,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将这第三变量与我们的目标行为联系在一起。 2)强化: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3)行为自控:人的行为可以自己调控自己,不一定被外界左右。一个人的认知会有相应的行为反映。因此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反之亦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4)消退训练: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某种行为不得到强化或不被引起重视时,行为就会消退。这种强化是指没有过多的受到重视和批评。如小孩子在班级里调皮捣蛋若不受到老师的过多批评和注意,行为可能就会消退。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代币法是结合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行为契约法、自我调控于一体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目标行为的出现或某种不良行为的减少或消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持之以恒的能力和对某方面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帮助。在共同协商下,制定了行为契约,只有严格按照契约上的规定来执行,在案主的自我调控下,才能塑造新的行为,从而得到奖励,这种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核试卷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 闭卷)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 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 B. 条件情绪反应 C. 效果定律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 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 A. 归类 B. 判断 C. 类别名称 D. 行为定义 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 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 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 ) A. 成果记录 B. 间隔记录 C. 连续记录 D. 时间样本记录 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 ) A. 60% B. 70% C. 80% D. 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 A. A-B B. A-B-A-B C. 多基线跨行为 D. 改变标准 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 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 强化来增 加说“谢谢”的行为。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 () 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 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 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 D. 改 变标准设计 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小周打电话的行为被什么强化程 序所强化? () A. 固定比例 B. 可变比例 C. 固定间隔 D. 可变间隔 8. 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力量如何变化。 () A. 更小 B. 更大 C. 没有变化 D. 失去作用 9. 明明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着脚下的地面。突然间,他撞上了一辆停着的轿车, 他从车上弹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把门牙摔掉了。这件事之后,明明再也不 敢在骑车时看着地面了。这是属于何种惩罚方式。() A. 撤销惩罚 B. 强化物损失惩罚 C. 负性惩罚 D. 正性惩罚 10. 杰克在他妻子向他大喊大叫之后再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了。当他的妻子不 在家时,他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的时候,这是属于以下哪种行为矫正的原理。 () A. 刺激控制 B. 刺激辨别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反应 11. 条件情绪反应这个术语是由谁于1920年首次提出的。 ()

最新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 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代币法案例

采用代币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方案 幼儿的多动行为是指幼儿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不由主地表现一些与一般幼儿不同的,或与情景不相符合的反应,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手脚不停,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无法聚精会神完成一项作业;游戏时不能按游戏规则活动,会有无目的的运动;午餐、午睡时心神不安等。 矫正方案: 1.确定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应根据矫正对象类型,想要完成的目标以及可能干扰目标实现的具体行为问题来决定。并且应加以明确的界定,可供观察和评价。例如,矫正一些患有多动症问题行为的幼儿,目标行为可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实现来确定,教育目标一般要包括各种教学活动、生活自理、游戏以及积极的社会性交往等。为此,目标行为就应包括涉及这些活动的机能或这些技能先决 2..确定代币 选用最合适的代币。它们应有吸引力、重量轻、携带方便、耐用、容易摆弄、不易伪造。在幼儿园里,教师长可用彩色塑料片剪成的小五角星最为代币。 3.选定支持强化物 支持强化物的选定,一般可通过向幼儿作口头调查,结合教师日常积累的经验,依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程度来进行。选择支持强化物,不仅要考虑其强化的有效性,而且要考虑供应的可能性。选定的支持强化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粒糖果,选择玩一回最喜欢的玩具,看一本儿童读物,当一次游戏的主角,表演一个节目,绕校园骑一圈小自行车,做一天值日组长,教师到家里做客等。 4.制定代币交换系统 代币交换系统应当明确指出何种目标行为可以获得一个代币或数个代币;应当给选定的支持强化物确定一个价值,即规定多少代币才能换得相应的支持强化物。当然,这些数字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经验成分,可能会出现偏差,允许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正。例如,使用代币制疗法矫正多动问题行为时,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