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的一般内涵及其研究范畴

1、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中的一种。影视艺术有依赖于技术的特点,所以它必然与实用美学相关,而且不管是何种美学研究都会受到文化演变和走向的影响,尤其是影视艺术同大众文化,传播学的关系更为直接,受当代文化影响特别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所以,即使影视美学仍然属于哲学性质,影视美学的具体研究也不能完全与之相对应。现在,电影、电视的后现代性越来越流行,所以影视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影视美学的研究范畴

1、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尤其重点应研究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潮和文艺思潮,观众与影视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2、影视艺术与摄影、灯光、音响、电子编辑、三维动画等密切相关,因此它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实用(技术)属性。

3、影视艺术首先研究的是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影视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影视(电影)语言,影视(电影)思维,但又不仅仅只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它还应该包括影视艺术所包涵的思想,影视艺术与现实,与社会和人的关系.

第二章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基本审美特征

第一节电影(艺术片)、电视剧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

电影(艺术片)与电视剧在审美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艺术的综合性和多元审美即是其中之一。

影视是综合的艺术,这似乎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也有人认为影视的特性无所谓综合不综合,因为一经“综合”也就谈不上影视艺术的特性了。影视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仍是它的照相性和影像的组结。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的综合不等于混合,也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要素和样式凑合在一起。我较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首先,影视艺术肯定是综合了其他艺术的一门相对较年轻的艺术,但这种综合是一种新的创造。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已经具备了诸如文学、戏剧、绘画、音乐、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说已经集合了多种艺术的基本要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且,就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而言,也可以说它也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如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正剧等,但是各种要素、手段,乃至形态的综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须围绕影视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象的发展而来,并要服从于导演的总体构思。尽管编、导、演员、摄影师、作曲家、录音师和其他制片、剧务人员等,各司其职,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但独创性和艺术表现都要统一于一个总的框架内,形成有机统一的集体创作。

换言之,各种被综合了的艺术要素,本身又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正因为每一种艺术手段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它们的综合,在影视作品里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为“幕”上的综合艺术提供着新的审美特质,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广和多面性的视听效应。所以在具体作品中,摄影、表演、布景、道具等相互作用,形成有意义的画面,同时对白、独白、音乐、音响等,又融汇成带有情感色彩、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这样综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叙述、描写、刻画,从而以形象生动的和具有逼真性的事件来感动观众,震撼人的心灵。

为此,我们说影视作品的多元审美,既有它的规定性,又有他的独特性。例如前苏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塔尔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安德烈·鲁勃寥夫》等影片,被称之为诗电影,中国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我的父亲母亲》

等,也有人认为有诗电影的倾向,或较散文化。这是因为导演在总体构思中就着意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

影视作品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技巧和风格的互相融合上。例如,电影自问世之初,就已分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即所谓写实的、偏重记录性的“卢米埃尔风格”和以虚构、富有戏剧性为特点的“梅里爱风格”。前者曾提出“再现生活”的审美主张,后者则认为“银幕即舞台”。以后又出现了“蒙太奇理论”与“长镜头理论”的互竞雄长,然而,发展至现代电影,这几种风格融合的趋势越益明显。

一部成熟的作品都会体现着导演、演员、摄影师、音乐家、美工师等各自独特的艺术个性,而至于说到幻觉、回忆、梦境等等,毕竟怎么也不可能真正的实拍。因此,在现代影视片(剧)中,写实的与虚构的,照相式的与戏剧化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等,从风格到技巧都在综合中得到了深化。这些原先似是各自为阵的主张和具体操作法,到了后来在发展中互相借鉴、互为依傍,并使影视艺术的优势也随之而逐步扩大。

这种综合的辩证性、有机性更为突出,文学的描写、抒情,戏剧的矛盾冲突,摄影的景别与角度,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光影的变幻莫测,图象的清晰与模糊等,业已成为今日之影视艺术片(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正是这种掺入了高技术的多种综合,才使我们越来越喜欢影视艺术,并对影视作品不断作出新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寄以更新的厚望和期待。

第二节时空合一与超越时空

影视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合一的艺术,这一点大概毋庸置疑。按照传统艺术的分类,音乐、诗、小说等,因体现了时间的流程,尤其是生活流,可称为时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是表现空间的,凝冻着瞬间的艺术韵味,可称为空间艺术。电影、电视,则既体现着时间流程,又表现着空间的展开,所以是“采取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也可说是贯穿着时间变化的空间艺术。影视作品的这种时空合一的审美特征,使得影视作品在形式上就已成为一种叙述与展示相结合的时空复合体。

路易斯·贾内梯认为:“在舞台剧中,空间是三维的,有可以触摸到的人和物,因此更加逼真。”“电影给我们提供的是空间和物体的二维形象,在电影演员和观众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这种看法长期来较普遍地影响着理论界,从形式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实质却不免失之偏颇。首先影视艺术为我们的心理审美所提供的,远不仅仅只是二维世界。二维只是一个框架中的长与宽的平面,所以仅就银幕、荧屏而言是二维的。但运动性画面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三维,加之镜头焦距所形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透视和纵深感,构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形象,它所反映的当然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

不仅如此,由于影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所以,影像的空间具有时间的序列。更不用说声音,如对白、独白、音乐、音响效果是伴随着画面而来的,时间的延伸、收缩都明显地贯穿其间。

影视作品中的时间不仅可以被镜头压缩了,即跳过一段时间(如一双小手在系鞋带,系鞋带的手变大了等等),利用叠化、字幕、旁白、隐、显、划等手段压缩时间的正常进行速度,也可将时间拉长,或使时光“倒流”。

在这样的叙事中,现实空间、幻觉空间、生的空间、死的空间交叉出现,有组织地重叠在一起,通过蒙太奇剪辑使之形成感人肺腑的生动画面,这时,观众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于是,空间靠着时间寄寓着富有诗意的审美效应,时间则在空间的变幻中被主观化、导演化了。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不仅时空是合一的,而且优秀的影视作品又能超越一般时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幕”上的时空超越,如让时空倒流,或往前推,通过定格使时间凝固,

或将真实空间、虚幻空间交错在一起,给予时空以假定性、可变性和伸缩性。这时,延续时间、压缩时间、凝固时间、回溯时间都是在组织新的空间。但仅仅这样处理,对于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而言,通常仍是偏于再现性的。但如果内容较复杂,时空转换具有超常性,从而增强作品的戏剧性效果,形成幻觉、梦境等等。

另一种超越时空,是指影像时空所内蕴着的哲理性、思考性。它并非靠情节的曲折多变,故事的新奇、刺激和娱乐性见长,而是暗含着人的情感的延伸性,人对终极关怀的思索,从某个角度揭示出某种人类的普遍情感、凝重的历史感和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言之“得鱼忘筌”、“超以象外”,严羽《沧浪诗话》中讲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样,《廊桥遗梦》、《马语者》等,这类著上强烈现代伦理色彩的电影,也始终会引起人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的本性的反思。而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和苏联解体期间所出现的《出租车布鲁斯》,也都是从各个不同审视点反映着人性的矛盾和各种社会现象,而至超越了叙事时空背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一片刻意描写人的性格弱点:虚荣性和过分自尊。而这不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产生的烦恼的根源之一?

在电视剧中,这种超越画格时空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例如,看《红楼梦》、《三国演义》仅只是为了满足将名著被搬上荧屏嘛?它们的背后不也深寓着一种完整地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认识我们民族的内在动机?而《唐明皇》、《雍正王朝》等也不仅仅只是帝王生活和宫闱秘闻的再现,它们在给人们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的同时,也将人性的矛盾、爱爱恨恨的纠葛纳入到历史性循环的兴衰成败的反思中。

如是,任何一部具有一定哲理,能较正确地反映社会本质和展示人性复杂面的影视作品,其具体时空往往都有可能(或局部地)上升为精神时空,在超越画面时空、影像时空的过程中,拓宽了人的心理时空和由此引起的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考。

第三节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

任何一种艺术,严格说来都是克莱夫·贝尔所言之“有意味的形式。”而影视艺术作品则是一种在影像中融声画于一体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既有画面又有声音的影像形式,及其所内涵着的意味性,才构成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美的特性。

我认为对这一特性应有三种限定:

一是影像的,而且这种影像并非传统照相式的,而是一种连续活动着的影像。

二是融声画于一体的,声画合一的形式本身也是多样化的。如有时是同步的,有时又不一定同步,可能是平行、分立的,也可能是对位的,有时不仅是对位的,而且是对应的等等。

三是形式是多样化的。影视艺术作品往往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声、光、摄、电、演共同促成其思维流程和情感生成的。所以,影视艺术片(剧)的形式美较之其他艺术样式如戏剧、小说、散文、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更具它特有的多重复合性。

例如画面的均衡与变化,一般说来不均衡的画面往往使人感到不严整、不稳定,均衡是一种和谐,一种审美基本原则,影视的叙述画面总的来看都要求均衡、流畅。但有时为了剧情、效果的需要,又故意打破均衡、对称,利用观众的心理场和影像的连续性,使画面、线条更富有生长性,或有意使画面倾斜、摇动摄像机,造成一种紧张感、压迫感、危机感,使情节更具刺激性。

又如光线与色彩。光线的强弱、刚柔在影视作品中极为考究,光线是为剧情服务的,光线的巧妙运用也能增强气氛,突出主题。所以光线在作品中也是有个性的。如用柔光镜或多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能产生温柔的感觉,用强光、硬光、反差大的光,适宜于表现情节的惊险、跌宕、波澜起伏。阴影笼罩往往易于配合产生恐惧感、压抑感,或暗示人物的悲惨命运等等。

任何形式、技巧都应围绕作品的内涵进行设计和操作,尽管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形式均有

各自的意味性,但声画合一的作用,是集合在一起去构成一部影视作品的有意味的整体形式美。正是因了这种多元的复合声像,各种形式的意味性的聚焦,才使影视艺术片(剧)在各种不同的组合中产生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艺术魅力和超越深刻的审美韵味。

第四节镜头内的运动与节奏

影视艺术的运动与舞台剧及其他艺术的运动之最大的相异处,在于它是一种体现于镜头内的运动。只有当一组渗透了艺术意味的人物形象、室内或室外的景物伴随着生活现象、故事的展开,并以运动的方式被置入镜头内,才可能成为一部影视作品,即使是画外音,也是构成艺术镜头的一个部分,脱开了镜头,任何再美的音乐、话语、音响效果都自然而然地成了另一种集合、另一种构建。而且其节奏的快慢、抑扬、顿挫、断续、张弛,也是随着镜头的运动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

影视艺术的运动性,无疑首先是画面的连续运动。没有这种画面的连续运动也就谈不上蒙太奇和剪辑。影视艺术虽与绘画、雕塑一样也讲一定的造型性,但定格只是瞬间表现,定格前后的画面都是活动的。由于运动使时间流程渗透至画格,影视画面也就更趋逼真,并随之产生了时空变幻,给观众带来各种“活”画面的节奏感。

运动本身就是镜头的表现力,运动的速度快,往往给人以欢快、刺激、或紧张、强有力的视觉冲击。速度慢,则视觉感知会产生舒缓、优雅、安宁的认同。所以在表现情绪时,运动速度至关重要。

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动作也是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些动作是在镜头中完成的,可以带有更丰富多变的时间因素,所以它才显得贴近真实。在戏剧中,人物的动作线是情节发展的主要依据,做功要富有表现力,所以必须在“做”上下功夫。但影视作品中由于人物的动作与叙事紧密相连,银幕、荧屏在人眼前本身就已构成一种放大的“近距离”的审视,它能调动起人注意力的集中,所以人物的个性不必去“做”就能在镜头中得到充分展示,人物的动作也可以是间接地、含蓄地传递出某种心境和情绪,而这种间接、含蓄的传递,更要借助镜头的组接才能得以实现。如《大撒把》中,当顾言送走老婆后,无聊、空虚,赖在新婚夫妇的新房里不走。随着镜头摇过来,我们看到新娘已靠在床上和衣睡去,新郎也显得困极了,只有他独自坐在沙发上,边嗑着瓜子,边挑剔着新房的陈设,似乎精神倍增,充满活力,实质却恰恰掩藏不住一个留守丈夫的寂寞无聊而又无可奈何的内心空虚。

运动与节奏的关系还体现在声音中。除了人的说话声外,音乐、音响也有它们自己的运动韵律和节奏,而又与整部作品的运动、节奏相扣相连,浑然一体。音乐旋律的或激荡,或缓和,或昂奋,或抒情,与画面内容的吻合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音乐节奏的快慢也会影响到情节发展的节奏逻辑。在无声片、动画片、歌舞片、人物对白相对较少的影片或段落中,音乐音响的运动往往还会起到规定剧情节奏的作用。

此外,光影、色调的运动也往往极富意味性和表现力,它们总是通过配合画面的运动和人物的动作线来得以确证。而所有这些能影响声音、光影的运动又都是在镜头中,特别是在镜头的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而这也恰恰正是影视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特征。

第三章电视艺术的美学特性

一、电视艺术的兼容性

1、它可以采取现场直播或者是录播的方式,将这种形式的电视节目传送到世界各地的家庭中。

只有电视电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场及时完整的传送给广大观众。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指出:“电视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

2、电视运用特有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创造出各种各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电视艺术样式如:MTV

△电影的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区别

A故事片更偏重于空间艺术,电视剧偏重于时间艺术。

B故事片偏重于造型,电视剧偏重于叙事

C故事片展现大场面,大视野的全景式的题材,电视剧更适合表现家庭伦理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题材。

D在电影院封闭的环境下,是观众对故事片所创造的梦幻世界趋于认同,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体验。电视是在日常家庭环境中欣赏,由于各种的干扰,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状态,于电视剧剧情若即若离的状态.

3、表现在电视文艺栏目的设立。

每个电视文艺栏目都有特定的内容和范围,有固定的主持人和节目板块,固定的播出时间,而且有稳定的观众,每个栏目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电视文艺栏目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延续播出,培养观众相对固定的收视习惯,这是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办到的。

二、电视艺术的参与性

1、表现在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往往强调现场性与即时性,通过现场直接交流方式,努力营造出观众介入的氛围

很多电视节目都有现场观众

许多晚会采取茶座式的直播方式

许多晚会和节目通过插入热线电话,信函电报,电子邮件等加强观众的参与性

2、电视艺术的参与性,还表现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强调一种面对面的传播。这样使主持人既是电视节目创作的参与者,又是电视观众接受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完全可以说是架设在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现代传播理论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参与性,德国的接受美学主要创立者之一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

三、电视艺术的即时性

1、电视的这种即时传播的功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传播两个方面均达到传播过程和事件发生过程的同一性。尤其表现维现场感和实效性这对新闻节目来说十分重要。

2、电视的这种即时传播的特性。自然对电视艺术的产生起了极大的影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认为:“电视就是因为产生了希望能当时,当日以直观纪录的形式,真是准确地传播并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加工当代生活和事实和事件的那种需要才出现的”。

是沿着两条线索而来:一、由绘画—照相—电影、反映人类尽可能记录现世界。二、古代通讯方式—电报—无线电广播—人类力争实现远距离快速传递信息的轨迹。

3、电视艺术的即时性的特点所形成了现场感、参与感、悬念感、期待感等等,并且成为电视艺术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电视艺术的日常性接受

电影观众和电视观众,最明显的区别是接受环境和接受方式的不同,前者在电影院里群体接受,后者却在家庭中日常环境中接受,这种区别,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影视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本质性差异。

1、电视艺术的随意性收看。

在传统意义上电影具有集体性和仪式性的放映的环境,使的电影观众群体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依赖和共鸣。而电视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电视观众或者以个体接受方式,或者以家庭接受方式来看,在随意,自然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因此个体性和随意性更加突出。

黑暗的电影放映厅使观众处于一种“入片状态”,观众的无意识欲望在这种“白日梦”中得以实现。

而电视观众在相当理性和随意性中欣赏,凭直觉被动地接受影屏山房的艺术形象,因此电视更注重感受而不是艺术欣赏。

2、电视艺术的习惯性收看

随着电视的普及与人们对电视的习以为常,电视接受方式越来越日常化和习惯化,在某种上甚至可以说成为先导人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习惯发展到极端,甚至成为一种迷恋,看电视的本身就是一种迷恋行为,而所要收看的内容倒是其次。正如劳拉.穆尔为所说: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五、电视艺术的闲暇性收看

由于电视占剧了人们如此多了闲暇时间,不但给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电视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电视艺术必须适应观众闲暇性观看的方式,必须符合人们日常性接受的审美心理。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

(一)当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形式还是报刊、广播、电影和电视,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国际互联网。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在20世纪共同组成了一种影视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1、从总体上讲,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传播的开端,也被称作为形体和信号时代;

(2)语言的产生,也被称为说话和语言时代;

(3)文字时代。数千年前,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我国古代出现了甲骨文;

(4)印刷时代。我国东汉蔡伦造纸,造纸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5)大众传播时代(称为电子时代)。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是在20世纪初,伴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的发明而普及开始的;

(6)网络传播时代。使人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单向性的大众传播发展到交互式的大众传播。

2、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当今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从这种意义上讲,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被称为“传播学的鼻主”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电影、电视的出现,甚至推动了大众传播的研究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传播学诞生,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曾经对传播过程和传播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5W的模式

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如何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该理论是线性传播过程的经典模式,但是有缺陷,就是忽略了反馈机制的作用

(三)大众传播可以说是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电视而言,人类在科技、经济、教育、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电视技术的同时,更将起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

第五章卓别林

1、影片的主题:

(1)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

(2)反对法西斯独裁,谴责侵略战争;

(3)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

(4)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2、影片的艺术特点:

(1)首先以喜剧为载体表现悲剧;

(2)运用对比蒙太奇手法叙事;

(3)运用哑剧手法,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喜剧气氛;

(4)恰如其分的掺入杂技动作,使其同剧情融为一体;

(5)绝大部分镜头使用全景,中景不多,少量远景,特写镜头屈指可数。

3、代表作:《安乐狗》、《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第六章西部片

1、西部片关键词:牛仔、左轮枪、歹徒、警长、马匹、仙人掌、酒馆、荒漠、篷车、印地安人……

2、1903年,美国人埃德温·S·鲍特导演了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虽然只有短短的8分钟,但影片首次运用了分镜头,创造了剪辑技巧,充满了动作和悬念,特别是最后歹徒面对银幕开枪的镜头,极具震撼力,该片已经成为电影史上一座里程碑。(此片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特点)

3、1939年,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西部片的特点始告全面完成。

4、特点:

①时代背景:时间跨度为1860年至20世纪初叶。这期间,载入史册的大事件有东部居民西进拓荒、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林肯遇刺、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接通、电话局开始营业等。西部片制作者无不从中撷取一二作为展开故事的“大气候”。

②地域跨度:西部地区,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11个州。那里有峡谷巨川、碑岩荒原。在景色奇丽的土地上散布着土垒、城堡、印第安人聚居地以及仅由一条长街组成的边城。险山恶水既铸造了宁折不弯的硬汉和性格粗犷的男男女女,也酿就了杀人越货的亡命草寇。

③行为准则:美国素来自诩以宗教与法律为持家治国的两大支柱。政府用宗教控制人民的心灵,以法律规范人民的行为。西部地区教堂寥寥无几,法律鞭长莫及,就以村规民约指导人们的行为。好汉与歹徒、警官与盗匪争斗时则靠不成文的行为准则搞“公平比武”——双方恪守武器相同(刀对刀、枪对枪)、机会均等(正面攻击,不打黑枪)的原则,而英雄人物往往后发制人。

④正面形象:行侠仗义的牛仔、代表城镇良心的警长、保护驿车的好汉。同歹徒、草寇决斗时他们智勇双全,以寡敌众。而他们的远见卓识几乎是一种超前意识,以致浅薄的村民对他们心存疑窦。为寻求理解而苦恼的孤独英雄,因此流露出忧伤的神情。最终胜利到来的时刻,村民涌出为之庆功,而英雄则急流勇退,策马他乡。

⑤反面角色:与正面形象构成二元对立。他们是拦路打劫的草寇和印第安人,是突袭村落的歹徒和鱼肉镇民的地头蛇。他们人多势众,但结局是十死九伤,以失败告终。

⑥妇女形象:刚毅、热情的西部姑娘和温文尔雅的东部淑女。她们循循感化持枪人少杀生灵,为影片注入人道主义气息,也对打斗剧情起了缓和气氛的作用。

⑦五大战场:开阔地(旷野、丛林、峡谷、长河);城镇一条街;酒吧;妓院;旅馆。

《视频制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视频制作与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GX047B 课程名称:视频制作与处理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授课学时:总学时30(理论学时:15+实践学时:15) 学分:2 课程性质: 《视频制作与处理》是一门全院公共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较全面地学习视频制作的基本知识,掌握Premiere Pro 2.0的操作流程和新功能,能够使用Premiere Pro 2.0进行视频制作与处理,制作出实用的多媒体、网络、数码电影方面的作品。在领略数字视频制作的魅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 通过Premiere Pro 2.0的学习,进行视频制作与处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视频制作和处理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视频制作过程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具体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视频制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 Premiere Pro 2.0的基本操作,如转换,字幕制作,叠加运动,渐变叠加素材,

运动变化的速度、状态和特效的调整,音频素材的编辑处理,节目预演和生成,常用的编码解码器的使用,视频跳转和链接,节目回录等;掌握 Premiere Pro 2.0的基本技巧,能够使用Premiere Pro 2.0进行视频制作与处理,制作出实用的多媒体、网络、数码电影方面的作品。 (2)了解当今世界视频制作与处理的最新成果,把握视频制作与处理的发展走向,视频制作与处理的最新技术,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及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视频制作与处理能力,提高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了解影视画面编辑的基本知识/原理(如镜头、景别、编辑技巧、拍摄技巧,蒙太奇理论等),提高视觉文化素养。 先修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课程内容: 第一章初识Premiere Pro 2.0 【目的要求】认识Premiere Pro 2.0的工作区(用户界面),熟悉视频制作的流程,理解软件思想。掌握Premiere Pro 2.0的配置要求、视频制作的流程、常用外部文件格式、配置要求,软件安装,菜单命令,参数设置。了解设置项目的参数,理解组织管理素材、项目窗口使用、外部素材输入、素材管理的方法,掌握分析素材属性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与难点】认识Premiere Pro 2.0的工作区(用户界面),熟悉视频制作的流程,理解软件思想。 【主要内容】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 1、识记: | (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 (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 2、理解: (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 (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 (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 1、识记: (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 (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 … (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 2、理解: (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 (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

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 (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 1、识记: (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 (2)“类型片”的含义 (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 ( 2、理解: (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 (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 (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 (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 1、理解: (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 (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 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 (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 * 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 2、理解: (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 (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 (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 } 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 2、理解: (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 (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 | 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 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新版重庆大学电影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重庆大学电影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673)影视艺术理论 (933)影视艺术创作 参考书目为: 1,《中国电影史》 2,《外国电影史》 3,杨远婴的《电影理论读本》 4,大卫波德威尔的《世界电影史》 5,彭吉象的《影视美学》、《艺术概论》 关于英语 其实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起码在考研之前,这让我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坎要过,不过好在只要过了这个坎,英语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度过这个坎,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看英语,用到的资料就是木糖英语的真题和单词,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就只是看英语不停的坎,付出了读文章读到恶心的代价,虽然当时觉得真的很痛苦,但是实际上现在想来还是值得的,毕竟英语的分数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你的英语也很差,真的没必要自卑,拿自己的弱项去对抗别人的强项,徒增烦恼。在我复习的时候我不仅做了真题还顺带着背了真题里面的出现的高频率单词,这个基本上是背了两遍,虽然没有背的很熟,但是也丰富了词汇量,做真题,再背一背真题里出现的好句子。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选修课攻略

温州话?只需要800字论文,内容关于地方语言和文化,老师上课不点名 沟通与管理(全名记不清了),上课自己举手回答一个问题,就算期末考试?或者期末写200多字的观后感神马的,老师要点名 博弈论,2000字论文。 医学美学20张ppt。 地理旅游观后感一篇 医学美学。。 前几堂课会点名,在ppt上突然出现名字,然后回答问题。 上课很无语,去的几次里每次都会突然讲到黄金分割。。倒数两堂课在讲女性的胸啊,腰啊,五官啊什么的,还经常有裸图→_→ 世界电影发展概述无点名每节课看一部电影作业教一篇观后感,无字数要求 日语课………ppt展示加出勤 影视心理学……赏析的(名字大概就这样)只需要交一篇3000字关于一部电影的分析(心理学分析),上课均是看电影度过,老师从不点名 创业kab(小班逃课不方便滴)要分组的,每节课有回答或者完成老师任务出色者会有加分,关键是期末还有答辩(这个看个人喜好,有些人喜欢这种形式的)……老师讲得也不错,有这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 新闻写作与摄影主要就是前两周去上下课,把老师给的材料拿过来……还有中间老师会布置一个作业就是上交一份通讯稿,他会批改了发给你,不满意还得重写(占期末成绩40%吧)!期末会有考试(资料可以找的到的)很好过,就是看你的兴趣问题。老师基本没点到! 集邮与文化。。。老师每节课都会拿纸让我们签到。。。基本都他一人讲。。。。期末交份电子邮集即可 商务谈判,张海涛,平时互动更多,参加算平时成绩,最后考试,下学期好像说他要歇一学期来的 大学生文献检索……传说中有助于学业←_←基本每节课都有作业,不点名,但是没交作业就是没来的←_←期末一份小试卷,搜索两个文献之类的问题,……知道方法也搜不出答案π_π……不建议去学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

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

浅谈影视美学

浅谈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史门类美学的一种,它不同于其他门类文学的是它赖于现代技术,但是它又必然与与使用美学有关!那么什么是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那么我们从影视美学概念说起,影视美学不等于影视艺术,更不论电影艺术 了,最初有“影视分说”,即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但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融为一体。电影和电视都是面对大众的一种传播媒介。他们的发展读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具体开发和运用,这正是它与其它传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最初电影艺术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画面上的不断运动,再现生活的艺术,它是被认同的,而电视艺术并没那么走运,在经过众多评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艺术逐渐被认同,合称为影视美学。 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变现为: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另外它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融为一体,并构成全新的整体;视像性,电影简单的说就是视觉为主的试听艺术。画面,依赖于镜头、光影、色彩的变化,声音则需要音响和音乐;逼真性,电影最初能够轰动,都依赖于它的逼真性,能够反映生活,表现人深沉的内心变化;运动性,可以说运动史电影的命脉,它正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画面来记述事件。如果没有运动性,那么就失去它的命脉;蒙太奇,电影的最重要的构成方法,就是分切组合最后构成一个故事或几个故事,使之具有连贯性;群众性,它是电影事业赖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最初被称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她就无法生存;技术性,电影的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实,在西方,电影美学的分类也不纯一。有的将电影和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派《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等。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有的是从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去分析它,最具代表性的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当然也有从电影流派和断代史上分析自己的美学观,如我国最初的左翼电影,国防电影等。上述观点,在不断发展中,随着美学观念和审美方法的不断变化,他们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却不自觉地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就形成了电影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电影的发展迅速,影视中常常表现出哲学观念,这也与美学挂钩,美学的发展也依赖也哲学,是与现实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化分不开的。前苏联很多作品表现现实主义,如《伟大的公民》、《伊凡的童年》、《稻草人》。中国三四十年代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万家灯火》、《白毛女》,后期的《林则徐》、《林家铺子》等。很多作品都具有文学性,没有文学性的作品也不是失去它的意义,感觉失去了作品的灵魂。就像记录片一样。它的文学性就大大减少。我比较喜欢是《活着》、《大鸿米店》这两部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活着》呢,主要刻画那个时代一个一个小人物活着的一个情况,葛优这个优秀的演员在里面演一个最初败家的人变为最终学会生活的人,主要背景是从清末到战时再到新中国解放的情况,人们活的一个情况,虽然这部剧有很多搞笑的情节,但是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觉得它是一部喜剧,而是由心的一种悲,引起人们的思考,想去探索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是怎么样的情况。这也是人生哲理吧!一种生活美。这部作品想起《阿Q》这部作品的悲剧性。而《大鸿米店》,它所选的背景也是个不太平的社会,对平民的刻画,这部作品主要写主人公由被欺负到自己得势以后对别人的侮辱与欺压的一个变化过程。它的主要想表现一个平常人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人性本身的善已经被遗忘被退化了,引起人们的深思。这是这部作品成功之处。这部作品它采用了性方面的刻画,说明了我国电影已经向开放性发展。 我比较喜欢文学性比较强的电影,这样的作品更能让我们思考多些,虽然我们现在有雅文化和俗文化这两种,我不是很喜欢《大笑江湖》、《龙凤店》之类的电影,虽然它们很体现现代社会的很多东西,它们的娱乐性可能是占主导,它们有自己的市场,可是我每次看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电影)考研笔记真题整理

2017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考研真题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336艺术基础 (以下五题任选三题作答,每题50分,共150分) 1、谈谈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策略 2、谈谈从艺术的结构层面提高艺术价值 3、谈谈你对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认识 4、用艺术理论来谈谈作为新艺术的电影 5、从三大体系谈谈歌剧的发展 934艺术创意 (以下四题选做一题作答,150分) 1、请以《水浒全传》为IP,创意策划一部院线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网络宣传短片。写一个策划案,应不少于并不限于故事大纲、策划运营、制作、宣传、发行等内容 2、请结合以下10个联想词,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故事。 雨天、旅馆、夫妻、猫、计算、镜子、小路、地图、咳嗽、希区柯克 3、任选择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谈谈你对它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4、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谈谈你对文物衍生产品开发的构想

(提醒:2017年为改革后北大艺术硕士单独自主命题第一年,也是全日制招生第一年,试题考查内容和形式、2017年真题仅做参考,提醒考生要全面系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同时要多进行实践策划、创意设计、创作。第一年招生初试试题尽管没有直接涉及广播电视部分,但是提醒2018年考生广播电视部分还是需要准备的。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也是作为北大该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018年报考北大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考生将会增加,竞争逐步愈加激烈,提醒考生确定好目标尽早准备。) (该书单从专业一的【理论】到专业二的【创意策划】书单算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北大试题非常灵活,切记死背书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学原理》王一川 《美学原理》叶朗 《电影概论》杨远婴 《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 《影史纵横》李道新 《影视美学》彭吉象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 《文化研究导论》王毅陆扬 《中国故事的文化软实力》王一川 《创意制片完全手册》作者:(美)莫琳A瑞安(Maureen A. Ryan) 《故事》(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 《西方音乐史》[美]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余志刚译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居其宏,智艳编

华中科技大学公选课指南_HUSTER

华科公选课指南 艺术体育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声乐入门不点名唱歌简单无论唱歌好听与否绝对能过中外名乐欣赏不点名交论文好过有意思很享受桥牌入门点名考试(开卷)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点名开卷考试边抄边过还有科比视频看运动损伤很少点闭卷考绝对能过 影视美学导论点名交论文老师不错经常看电影 歌剧欣赏点名交论文一般每节课看歌剧西洋歌剧不点名交论文关灯上课有情调 外国戏剧艺术欣赏点名考试授课方式好 DV制作抽点考试(很简单)老师好内容充实有益 音乐与电影有时点交论文内容比较有趣下课早 民族器乐欣赏点名交论文感觉还行还有艺术团的表演陶艺制作点名考试简单(手工制作)普遍反映有趣 钢笔画不点名平时画的作品给的分比较高不是很有趣 钢琴(初级)交论文完全是理论课没有实践感觉一般 不过有艺术团表演 芭蕾简史与赏析点名考试感觉一般 中国戏曲欣赏每次都点交论文去的人少 中国书法不点名三次课堂作业老师比较偏激

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点名交论文还可以 足球点名交论文不错 节奏世界点名唱一段好过 中华传统养生点名交论文内容丰富有益 PS:南利华老师的课普遍反映很好总之音乐类的都比较好过,基本都是写论文 语言文化类 课程点名否结业方式备注 英汉互译点名闭卷考试内容较难,有一次课堂作业打分较低 英语修辞与鉴赏点名交作业内容不错只要去上课就能过 英国文化赏析不点名开卷考试上课有时有小测试考试易过 英诗赏析抽点背一首诗课堂交作业易过 英国文化简介有时点论文(现场考)还不错好过 英译中国文化点名考试好过不是很有趣 英文漫谈中国文化经常点闭卷考试内容丰富东边上课 欧洲文化概论抽点交论文好过内容有趣 人类文化学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比较难分也打的低比较有趣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原著不点名开卷考试考试简单老师很好对个人启发大 中国文化系列专题不点名开卷考试老师思想较偏激关灯上课内容有趣 要买老师的书才好拿高分(刘克明太挫了!) 现代化批判不点名闭卷考试思想深刻值得一听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总 1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

课程与教学论.doc.pdf

001 文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初试参考书目复试参考书目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新编》,张中原、徐林祥主编,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古代汉 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050101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版;《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方向:《现代汉语通论》(第 二版),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1版;《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语言理论》,彭泽润、 李葆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古代汉语》,王力主 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古代 汉语》,郭锡良,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02方向:《计算机基础》,詹江平 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01、03方向:《中国语法学史》,龚 千炎,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简 明语言学史》,罗宾斯,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7年版。 02方向:《现代汉语自动分析 —Visual C++实现》,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 方向。《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版。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 局出版,1999年版。《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十三经。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 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 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汪介之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事实上,爱森斯坦比起普多夫金来,更加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么,爱森斯坦的影片好像是一种呐喊,爱森斯坦是革命的、颠覆的,而普多夫金则是温和、抒情的。如果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将蒙太奇美学推到了高峰;那么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的理论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岩起伏,以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挠。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悄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5)戏剧化电影往往埠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6.类型片的产生,正是由于制片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边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由于具有票房上的保险系数,能够保证投资获得回报,取得较好的商业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 第一,新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 第二,新好莱坞电影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 第三,新好莱坞电影善于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周限于用电影来讲

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

111影视美学 一、引言 电影《嘉年华》,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一部独立类型电影。导演是文晏,职业制片人,导演。其代表作是《水印街》。 “嘉年华”(Carnival)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成为古罗马农神节的庆祝活动,再后来成为欧洲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嘉年华”的定义渐渐由一个传统节日,转化为在大型游乐设施里辅佐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公众娱乐盛会,汉语“嘉年华”是欧美国家“狂欢节”的英文音译,意思如同中国的“庙会”。 电影《嘉年华》中文片名中的“嘉年华”可以理解为“嘉,年华”,意为美好的年华,如同是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都处于最好的年华,天真,快乐,轻松,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只是青春的烦恼忧愁罢了。但同时另外一个层面,“嘉年华”也是一场狂欢,一场关于社会、关于家庭、关于人的狂欢,每个人都在这场狂欢里身披光鲜的外衣,同时也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秘密。不谙世事的“主人公”们在光怪陆离的社会必然会受到诱惑或伤害。“嘉年华”这个片名是带着对这场狂欢讽刺的意味的,也是带着对这个社会或深或浅的反思的。英文片名《Angels Wear White》是带着一种指向明确却包含广泛的意义,整体意义可以理解为纯洁。但“Angels Wear White”的意思除了想表达白色代表的“纯洁”以外,更多的是想表达现在社会对于女性“纯洁”的定义过于狭隘,仿佛结婚以前,以及当穿上婚纱的时候才是是纯洁的,婚后或者经历了“性”的过程后就不纯洁了,对于纯洁一词带有了某种特定性,而这种特定性却只针对女性。这种词汇的某种固化的思维特定性其实是父权社会的一种无意识的构造,电影中主人公小米和孟小文都是纯洁的,所有女性也不应该被社会评判纯洁与否。 而文晏导演也在采访中提到英文名为什么不用直译的原因是因为Carnival并不能完全地概括电影的含义,尽管嘉年华其实是把Carnival音译成中文,但嘉年华三个字表意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美好的、像花样年华的意思。但是这层意思在Carnival英文词里面其实是没有的,Carnival只是一种狂乱、狂欢的意思,所以当时文晏导演觉得如果直译成Carnival其实不够,Carnival这个词其实是少了一个层面,所以放弃了这种直译,于是开始单独去想英文片名。当后来文晏导演想到“Angels Wear White”的时候,她觉得有双重的意义,就是说一方面是指纯洁,另一方面这个纯洁在当今社会又不仅仅只是纯洁这个意义了。所以,就是这个英文片名也达到了导演文晏所希望达到的那种双重的效果,既映题又应景。 影片《嘉年华》基本故事情节是围绕一场“性侵”案件展开,以主人公孟小文和小米分别担任构成整部电影两条叙事线索的两个视角——“当事人”和“旁观者”,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女性的意识觉醒的故事。故事整体以小见大,以女孩的青春成长的烦恼为出发点,去探讨了女性意识和良性社会的应有的基本机制。 贯穿整部影片的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观——“梦露”,而在影片中对于“梦露”的物化标志有三个:第一个是巨大的“梦露”塑像,第二个是“金色发套”,第三个是“白裙子”。 二、玛丽莲·梦露的标志性意义 玛丽莲·梦露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好莱坞五十年代的性感女神,一生出演过三十余部电影,电影角 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 文/陈良慧 摘 要: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 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 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 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 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关键词:独立电影,《嘉年华》,女性,意识形态觉醒,“梦露”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

影视美学

影视美学 一、阿恩海姆电影美学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局限 主要内容:电影艺术来自它与现实的差异。 一是验证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的六大差别: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照明和没有颜色;画面的界限和物体的距离;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并不存在;只存在于视觉经验。二是证明电影的艺术成就来自这些差异。 成就:1、在电影的童年时期就大声呼吁这门新兴艺术的重要地位,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电影艺术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和艺术创造方式,为最终在艺术殿堂里确立电影艺术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 2、分析并阐述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大师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及美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等一批无声电影时期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作品,对无声电影的实践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的,因而更加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3、他对电影视觉画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研究十分精辟,具有理论概括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对电影技巧的分类研究更是为后来的电影语法理论奠定了基础。 局限:阿恩海姆对黑白无声电影的偏爱,使他固执地站在拒绝电影艺术领域一切技术进步的错误立场上。他认为,为了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为了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为了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唯一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声音、色彩等新的技术手段,防止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来自然主义地再现现实。 显然,阿恩海姆的这个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而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 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艺术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二、贝拉?巴拉兹的主要成就 首先,他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 其次,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电影是20世纪的新兴艺术,需要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语言,而这些在欧洲保守的文化传统下却难以实现。美国好莱坞的一批先驱者做了大胆的探索,尤其是格里菲斯功不可没。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合一”的现象。即通过摄影机可变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使得电影观众仿佛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这正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再次,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他独树一帜地表达了对有声电影的种种期望,仔细研究了如何在电影艺术中更加艺术地运用声音,诸如:怎样运用声音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感染观众等等。最后,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他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的定义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