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论述题)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论述题)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论述题)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论述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论述题,需要结合作品分析)

【1】概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讲述故事,而是致力于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地再现生活,注意表现反法西斯斗争,反映二战后的社会问题,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痛苦和不幸。

【2】代表作:1945年,意大利罗西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诞生,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罗西尼导演的《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8),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1952),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和《罗马11时》(1952)等一系列优秀影片。【3】美学特征分析

(1)“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是意大利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政治形势下反法西斯斗争的产物。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集中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和斗争,反映战后意大利尖锐的社会问题,揭露穷困和失业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等方面。(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体现出新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就是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善于挖掘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生存问题,通过摄影机捕捉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个口号,鲜明地体现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主张,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3)从电影技术手段来看,战后出现的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磁带录音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也使得实地拍摄具有了基本的物质手段和必要的技术条件。

新现实主义者以纪实性作为美学基础,追求电影真实性和逼真性,把摄影机放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多拍实景、外景,取消了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力求创造一种接近纪录片的质朴真实感。

(4)为了更接近生活,新现实主义电影还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男主角就由一位失业工人扮演。

在电影手法上,新现实主义大量采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拍摄故事片,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拒绝玩弄技巧,强调影片的朴实、自然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

(5)在剧作上,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常常采用单线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情节不复杂,重要人物较少,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拒绝和排斥人工编造的戏剧性,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潜藏的戏剧性冲突和情节,突破传统的戏剧化电影“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框架,打破传统戏剧化结构的封闭性,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方式,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甚至通过散漫无序的事件的累积来结构影片,从平凡而朴实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隐蔽的、潜在的、往往不被人注意的主题和题材。

【4】作品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的编剧柴伐梯尼对新现实主义电影有若干见解:

(1)电影应当“直接注意各种社会现象,而不要通过什么虚构的故事”。

(2)电影并不排斥戏剧性,但是,“使我感兴趣的总是我们凑巧碰到的事情的戏剧性内容,而不是我们计划好的戏剧性内容”。(3)电影应当“通过活生生的,我能直接与之生活在一起的真实人物来表现现实”。电影应当关注尖锐的社会问题,反映和表现人民切身感受到的各种迫切问题。

(4)“把影片的结局问题留给观众去考虑”。【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性

(1)否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也忽视了电影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必然使得影片缺乏深度。

(2)对于电影来讲,“重要的是,要善于探究出事情与事情的发生过程,事实与事实的产生过程”,这就把电影的纪实性局限于人的外部生活,不重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流于表面,显得肤浅。

(3)轻视电影剧作和表演技巧,只能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阻力,并且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

2、后现代电影美学的主题和风格

一、颠覆与背离: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主题意蕴。后现代主义电影消解了现实主义电影、现代主义电影主题表现上推崇的“深度模式”,以一种前卫、先锋的姿态将丑、暴力、性、毒品等反叛式话题,以及变性、同性恋等边缘性话题(即所谓的“亚文化”)引入到电影的主题表现中。

但又异于先前电影中对这些题材的处理,后现代主义电影以一种“游戏化”的方式解构了此类题材的深度,突出了其主题表现上的颠覆传统、消解深度、解构权威的一面。

(1)审丑的张扬

“后美学”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本身具有难以割舍的颠覆性、解构性和非理性,追求的是“祛魅”(disenchanted,马克斯·韦伯语)的审美流向,这也使得它摆脱了传统电影的审美桎梏而在“审丑”场域中自得其乐,不但大胆地显现和渲染“丑”,而且还在电影中大肆强化和张扬“丑”———破坏、死亡、尸体、血腥、乱伦、毒品等等。

(2)暴力美学化

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纷然杂陈的大众文化和媚俗艺术的兴起,使得银幕上的“暴力”也逐步仪式化和风格化,并上升到了美学高度,形成了具有审美意蕴的“暴力美学”。美国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也从观影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影像中的“暴力”,他认为:“人们在电影上看到的对暴力和残忍的炫耀并不是想达到净化,反而是追求震惊、斗殴与病态刺激。”

(3)边缘性书写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深度的拆解和消平,对中心的疏远和偏离,形成了杰姆逊所言的“无深度文化”。在后现代语境下,“深度模式”的消失也使得电影主题意蕴的书写发生了转变。毋庸讳言,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后现代艺术的敏感“导体”,也秉承了浅平影像的“深度模式”,从而改写和疏离了“中心权威话语”。

二、建构与重塑:后现代主义电影的风格意蕴。后现代主义电影在主题上对传统电影的颠覆和背离,也使得其在确立自身的话语系统时建构和重塑了别具一格的影像风格。(1)间断碎片化

部分后现代主义电影沿用了“玩弄碎片”的风格,呈现出了间断化、碎片式的“后蒙太奇”式影像。在电影中,它将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故事进行分割、拆解成独立的小碎片,再以惯用的拼贴手法将各个小碎片整合、组装在一起,拼贴组合后的影像给人时断时续的,间断性感觉。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碎片”形态主要体现在时空碎片化、结构碎片化和情节碎片化。在《低俗小说》(美国,1994)、《暴雨将至》(马其顿,1994)、《记忆碎片》(美国,2001)等中都呈现了碎片式的影像。

(2)幽默戏谑化

后现代主义电影可以说是后现代语境下“技术”游戏的体现,它在奉行“游戏规则”下消解了深度感和崇高感、颠覆了传统文本的严肃性和历史感、疏离了“中心权威话语”而降格成为了一种娱乐工具和游戏手段,变成了一种“游戏文本”,彰显出了幽默戏谑化的审美风格。

(3)荒诞奇观化

受西方非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电影也不再“中规中矩”了,而是转向了大胆地表现不和谐、不合理、不真实的荒诞世界,使得形式和内容相互离析、话语与语境相互悖逆、事物间“能指”和“所指”的相互错位,假定性和虚妄性取代了真实性和统一性,这也就缔造和建构了一个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异化世界,形成了荒诞化的审美向度。

三、狂欢与形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语言意蕴。后现代语境下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界限的消弭,也使得语言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转变,“非原则化”(伊哈布·哈桑语)、调侃式、游戏化语言逐渐显露,置换和挑战了传统语言模式。

(1)无厘头语言

部分后现代主义电影推崇风格化的“无厘头”语言。“无厘头”本是粤语方言词汇,与“无来头”谐音,为搞笑、戏说之意。“无厘头”语言是典型的后现代风格语言,蕴含了对传统语言规范系统的颠覆和调侃。(2)互文性语言:熟悉的陌生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语言又是一种互文性语言。法国女权主义者、著名文论家朱莉娅·克莉丝蒂瓦于1966 年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概念,认为文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任何文本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借鉴和改写。并用“互文性”指涉“一篇文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它是“已有和现有表述的易位”。

典型的后现代文化不是一种纯粹的创作性文化,而是一种引用文化,有着明显的拼贴、零碎化和结构的特征,因此它是一种“互文性”文化。

(3)广场化语言

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语言有不少是大杂烩式的广场化语言。

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广场语言”在遵循狂欢化的原则下,通过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粗俗肮脏式语言而创造出了一种混杂式语言来满足“口腔快感”,解构单纯化刻板式的叙述语言和描述语言,传达后现代式话语的幽默、诙谐色彩,以营造狂欢化的语言氛围。

电影《暴雨将至》解析

一、三个段落上的主题

第一部分:WORDS (语言),一个发过默誓的东正教堂小神父柯瑞藏匿一个出逃的异族少女萨米娜,他们之间的一段不可能的爱,他们无法通过语言沟通,却能看懂对方善意的举动和惊恐的眼神,少女最终死于哥哥的枪下,爱情如鸟一般飞过。

导演展现给我们的,是仇恨已经超越了信仰和宗教,凌驾于一切之上。仇恨与随之而来的复仇行动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原本民族之间的仇恨早就被仇恨本身的巨大力量所覆盖,仇恨便是行动本身,言语在仇恨面前失去了力量,毫无反抗的余力。这也使得柯瑞的沉默更像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对抗。面对美景,我们可以默默欣赏,不去赞美。面对仇恨,我们可以默默承受,却无法不去反抗。

故事中,支持柯瑞神父反抗的力量是爱情。他抛弃了名字、信仰、誓言和宗教,只是为了守护这个女孩,总有些人和情感超越其他虚无的事物真实存在。

第二部分:FACES (面孔),描写了伦敦女编辑安妮要在她的两个爱人之间作选择的故事;居住在伦敦的安(Anne)看似与马其顿发生的一切毫无关系,我们却在镜头下看到她的生活逐渐被遥远国度发生的暴力影像、改变。她是柯瑞远在伦敦的叔叔亚历山大?科特的恋人,是一个摄影师,为了亚历山大的即将离去而伤心不已。亚历山大独自回到前途未卜的家乡,而安妮的丈夫也中弹身亡。

面孔是辨识一个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妮曾经两次对着对面人的脸,却难以辨认。一次是在出租车上,面对执意返乡的亚历山大,一次是面对餐厅里脸被打烂的尼克。暴力的存在,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对世界的面容难以辨认,只得任凭原本那个美好、平和的面容眼睁睁地渐渐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照片),描写了身心疲惫的摄影家亚历山大“回归”故乡却死在亲人手中的悲剧。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尽管后来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多年未回家乡的亚历山想去找到他儿时的梦中情人汉娜,而汉娜则是一个阿尔巴尼亚人。汉娜与他也像闰土与鲁迅一样无法进行交流。汉娜的女儿正是第一部“语言”里的萨米那。亚历山大执意要将萨米那救出,结果被自己的朋友枪杀了。而萨米那则继续逃亡,成为了第一段里的故事。

萨米娜明知道会被杀死,还是义无反顾地追随柯瑞的脚步而去。爱情让她不再惧怕死亡。她从开始的四处躲藏到最后的欣然赴死。临死前的她,竟然是微笑的,心满意足的。把手指轻轻放在嘴边,示意柯瑞可以不用说话。虽然她仍旧听不懂男孩的告白,但是此刻的宁静就是他们爱情的最佳见证。

二、时间不逝圆亦非圆(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ever round.)

这个不合逻辑的循环很不幸的映射了两个现实:仇恨和爱情。

导演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一个交织着种族仇杀,职业道德,犯错与救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起点也许就是另一个故事的终点。在每一个轮回中有着无法消弭的杀戮和仇恨,也同样也有着伟大的爱。影片并没有迷失在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之上而忽略了主题的表述,而是将一个包含了三次极具冲击力的暴力事件以一种摄人心魄的方式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个故事殊途同归,隐含着一种轮回和动荡不安,在人物的交错纵横中揭示战争的悲剧。曼彻夫斯基对秩序化的叙事进行了突破,三个段落的不断重复、类比、呼应和消解,真正解放了叙事。曼彻夫斯基认为《暴雨将至》是要述说在这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战争的引发和暴力的存在,他强调这部影片“不用语言而用形象来叙述一个故事。” 那些语焉不详的部分正是导演曼彻夫斯基企图超越的部分,时间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面前黯然逃遁,毁灭了一切。

解析2018-2019年北大艺术学院广播电视(非全日制)考研分数线、参考书、考研经验、真题笔记资料

一、考试科目:专业一336艺术基础专业二934艺术创意 二、考核方式:理论+实践 三、教学内容: 艺术基础:理论知识 艺术创意:实践影视项目创意、策划、编剧写作、方案设计、作品分析四、教学模块: 艺术理论+电影理论+电视理论+实践创意策划+核心专题梳理+案例分析+论文期刊热点专题 五、教学计划: 【基础】【强化】【提高】【冲刺】【点睛】五层次系统教学 育明教育针对每一模块都有详细版的具体授课内容,可供各位考生直接背诵记忆,欢迎大家有不懂的随时咨询育明教育小李老师。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有悠久的传统,2006年增设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广播电视艺术专业),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广播电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也排在前几名的位置,难度系数可想而知,相关的考试资料又很难获取到,对于2018年的考生来讲,最基本的学校和专业考试信息必须要了解,除此之外能够获取到权威的考试资料和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是必须的,本专业如此,跨专业的考生更要全面了解。

育明教育小李老师解析:2017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135105)广播电视专业共有216人报考,其中缺考84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32人,最高分416分,通过北京大学艺术硕士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有77人,其中72人进入广播电视复试名单,7人进入音乐剧方向复试名单。 北京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广播电视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以广播电视为主干专业,分为节目策划与主持、编导与创意写作、节目制片与管理、数字媒体制作、音乐创作与编辑五个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一方面训练学生所必须的艺术学理论、东西方文化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影视制作技能,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理论认知,使其具有突出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问题研究能力以及不同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结构。聘请的实践指导老师除北京大学从事广播电视、新媒体、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等专业的专职老师外,还聘请敬一丹、白岩松、王丹彦、高峰、孙健君等校外导师。 一、2018年北大艺术硕士初试考试科目:

新版重庆大学电影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我决定考研的那一刻正面临着我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那时发生的事对当时的我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我甚至一再怀疑自己可不可以继续走下去,而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考研,让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人生方向。那个时刻,很大意义上是想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让自己纠结于一件耗费心力和情绪的事情。 而如今,已相隔一年的时间,虽然这一年相当漫长,但在整个人生道路上不过是短短的一个线段。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我发现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曾经让自己大为恼火,让自己费尽心力和心绪的事情现如今不过是弹指的一抹灰尘。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境变化,我认为,是因为,在备考的这段时间内,我的全身心进入了一个全然自我,不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样枯燥、琐碎、乏味的事情。 这不正是一种修行吗,若说在初期,只是把自己当作机器一样用以逃避现实生活的灾难的话,但在后期就是真的在这过程中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忘记自身的状态里。 所以我就终于明白,佛家坐定,参禅为什么会叫作修行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经过这一年我不仅在心智上更加成熟,而且也成功上岸。正如我预期的那样,我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新的人生方向。 在此,只是想要把我这一年备考过程中的积累的种种干货和经验记录下来,也希望各位看到后能够有所帮助,只不过考研毕竟是大工程,所以本篇内容会比较长,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文章结尾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重庆大学电影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673)影视艺术理论 (933)影视艺术创作 参考书目为: 1,《中国电影史》 2,《外国电影史》 3,杨远婴的《电影理论读本》 4,大卫波德威尔的《世界电影史》 5,彭吉象的《影视美学》、《艺术概论》 关于英语 其实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差的,起码在考研之前,这让我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非常大的坎要过,不过好在只要过了这个坎,英语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度过这个坎,我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去看英语,用到的资料就是木糖英语的真题和单词,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就只是看英语不停的坎,付出了读文章读到恶心的代价,虽然当时觉得真的很痛苦,但是实际上现在想来还是值得的,毕竟英语的分数已经超乎我的想象。 如果你的英语也很差,真的没必要自卑,拿自己的弱项去对抗别人的强项,徒增烦恼。在我复习的时候我不仅做了真题还顺带着背了真题里面的出现的高频率单词,这个基本上是背了两遍,虽然没有背的很熟,但是也丰富了词汇量,做真题,再背一背真题里出现的好句子。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 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 < 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 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 1、识记: | (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 (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 2、理解: (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 (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 (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 1、识记: (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 (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 … (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 2、理解: (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 (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

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 (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 1、识记: (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 (2)“类型片”的含义 (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 ( 2、理解: (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 (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 (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 (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 1、理解: (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 (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 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 (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 * 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 2、理解: (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 (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 (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 } 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 2、理解: (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 (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 | 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 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电影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篇: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本体界定 电影是一门技术——电影综合了图像技术、音响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多种 技术手段。 电影是一门艺术——综合了影像、文学、音乐、表演、科技、工业、商业、 社会科学等诸多特征的综合艺术。 电影是一种产业——电影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一。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产品——看电影与阅读一本小说,听一场演唱会,看 一场魔术表演等等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在感情、感想、感官方面的所得,都是一样的。 电影是一门学问——国内外有很多的高校都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科和专业 电影学。 二、电影的基本特性 1、时空与综合性 时间艺术:音乐、文学 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 时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电视、魔术、杂技 第七艺术:电影也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位列传统的文学、建筑、音乐、 绘画、雕塑和舞蹈之后一种新的艺术。 电影综合性的具体体现:时间与空间、技术与艺术、声音与画面、各种艺术 元素 2、逼真与假定性 逼真性的体现: (1)故事、逻辑性、情感要贴近真实的生活 (2)场景、道具、整体氛围要符合真实的年代 (3)演员的表演要真实可信 (4)特技的制作也要真实可信 假定性的体现: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假定性不等于虚假性 3、造型与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被拍对象的运动 4、商业与大众性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 电影是一种供大众消费的商品 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求得高回报率 电影能够促成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电影的大众性体现:

电影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可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是大众欣赏的艺术而不是小众艺术 三、电影的媒介特质 1、光线 光源划分: (1)自然光:阳光、天空光的照明; (2)人工光:灯光的照明。 作用划分: (1)主光:照亮被摄主体的主要光线 (2)辅光:辅助照亮被摄主体阴影的光线 性质划分: (1)硬光:直射光,一般用作主光; (2)软光:散射光,一般用作辅光。 位置划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2、构图 含义:构图指的是画面的结构和布局,也就是画面中各种元素的位置关系, 组合结构。 构图的基本元素: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 主体:画面表达的主要对像和主题思想,也是画面的构图中心,主体可以是 人或物,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 陪体: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的对像,帮助表达主体的特性和 内涵。 3、色彩 色彩的基本特征:色相、色调、明度、纯度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4、声音 声音的种类:人声、音乐、音响 声画同步:音乐与画面情绪一致,节奏一致,主题一致。音乐在这里是为了 更好地烘托和喧染画面的内容,它附属于画面,与画面是一种“合一”的关系。声画对立: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的影像内容所呈现出 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 声画对位:音乐并不仅仅是具体地、简单地、机械地解释画面的内容,它与 画面不是那种“合一”的关系(当然也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与画面犹如两条平行线,与画面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四、电影的分类 四大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

视听语言复习重点(缩减)

名词解释: 1.主观镜头:是指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的视点出发来叙述的镜头。 2.空镜头:是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 3. 升格和降格: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速摄影”,是提高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高于每秒24格的 运动频率就是升格;就是降低摄影机运转频率的一种拍摄手法,低于每秒24格的运动频率就是降格。 4. 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调度,包括演 员调度和镜头(摄影机)调度。 5. 轴线规则:在实际拍摄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为保持被摄主体位 置关系及运动方向的一致,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度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叫轴线规则。 6. 外反拍:在轴线一侧两个方向相对的角度进行拍摄的镜头调度方法。 7. 反应镜头:是影视镜头语言的一种形式,就是表现人物对某事件作出相应“反应”的镜头,本质上它归属于“叙 事镜头”。 8. 间歇镜头: 9. 声画对位:指的是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声画对位从特定的艺术目的出发,在 同一时间让声音与画面作不同侧面的表现,有意让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气氛、情绪、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相互对立,从而深化主题。 10. 同期声:是指拍摄现场与画面空间(包括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包括现场同期录下的讲话声 和现场背景声。 11. 蒙太奇节奏:是指根据影片内容和表现人物情绪情感的需要,把分散拍摄的若干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和不同 长度的镜头,按一定的次序组接起来,形成一定的节奏。即镜头的外部组接所形成的节奏。 12. 前进式蒙太奇:当一组镜头的视距是由远到近,景别由大到小(即远景—全景—中景一近景—特写)过渡,则 称为前进式蒙太奇句子。前进式蒙太奇句子将观众注意力从整体引向局部,从环境引向重点、兴趣点,顺序展开一个动作或事件过程。前进式蒙太奇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清楚地了解事实和事件的发展。 13. 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 14. 隐喻蒙太奇:是将两个在某种意义上相似的镜头并列起来,让这种寓意通过喻体传达出来。 15. 景深镜头: 16. 长镜头:长镜头就是在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 动作过程或时间进展的镜头。 简答题: 1. 景别使用的规律: ①不同景别的出现次序: 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景别差异大的镜头之间要有过渡镜头,这样就保证了视觉效果的流畅自然。 ②一般情况下,画面要紧缩些为好。 拍摄中应少用远景、全景,多用中景、近景和特写。 ③一般来说,任何景别长度不应短于0.5秒,最长不应超过30秒。景别大小与持续时间成正比。 远景(10〞)全景(8〞)中景(6〞)近景(4〞)特写(2〞) 2. 主观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1)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 (2)导演视线,表达导演的主观评价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4)用不同的视角来刻画人物内心感受 (5)表现生活中一些特殊体验 3. 景深的作用: ①景深能使片子有层次感 ②浅景深突出主体 ③深景深可获得清晰的视觉享受 4.照明在影像中的作用: ①曝光作用 ②造型作用 ③构图作用 ④戏剧作用 5. 光线明暗在画面构图中的作用: ①利用光线的明暗表示时间、环境。 ②利用光线的明暗效果突出被摄主体。 ③利用光线的明暗效果创造不同的气氛。 ④增强画面立体感。 6.蒙太奇的功能: 1、保证连续、完整的叙事 2、使镜头产生出新的含义 3、创造特殊的电影时空 ①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也可以创造出不同于现实时间的银幕时间 ②通过蒙太奇组接,可以造成电影空间的无限性。 4、营造节奏 7.处理人物的语言在技术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语言喧宾夺主,使用过量,冲淡了视觉的表现力 (2)语言陈词滥调,缺少真诚,强调说教,少了沟通与共鸣 (3)语言缺乏个性,缺少新鲜感,缺少时代性 (4)语言太过矫情,辞藻华丽,缺少口语化表达 8.构图的基本原则: 1.主次原则——突出主体 ⑴位置:主体位置要安排在画面中心部位或接近中心位置。 ⑵对比:要使形象突出,主体形象要与其他部分形成对比。 ⑶层次 2.对称原则——宁静、完美、和谐 3.均衡原则——平稳 4. 统一变化原则——为主题服务 9. 影响蒙太奇节奏的因素: 1.镜头剪接率对节奏的影响 剪接率是指在单位长度的电影、电视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剪接率主要包含镜头长度、镜头数量和镜头变速等指标。剪接频率高低与节奏快慢成正比。即,在单位时间里,镜头数量的多少与节奏快慢成正比。短镜头组接多,节奏快;长镜头组接多,节奏慢。 2.景别、角度、光影、色调、动静等组合关系影响蒙太奇节奏。 3.相对说,无技巧切换的节奏感快于技巧转换,而技巧转换中的不同特技方式和速率又形成不同的节奏感。 4.内部节奏主宰着外部节奏;外部节奏又可以影响内部节奏。 10.在剪辑影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符合剧本内容的要求 ②按照动作的逻辑发展 ③注意形象的大小与角度转变的范围 ④保持一定的方向感、节奏感 ⑤保持清楚的连贯性,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完整性 ⑥使画面色调协调 ⑦通过剪辑使音响流畅 ⑧注意时间的按排、速度和节奏的关系以及镜头的选择 11.电影故事片剪辑工作的重点: (1)选择好素材,指剪辑者对戏用镜头的选择 (2)安排好结构,要处理好故事片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 (3)运用好语言,这里的语言指电影语言,包括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 (4)掌握好节奏,包括故事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分析题:(2个,共十四分,从下面六个中任选两个) 1. 分析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 依据三角形布局,镜头的调度主要体现在9种不同的基本镜头形式之中。9种镜头形式分别代表了9种不同的基本含义: ①1号镜头: 1号机位通常称为主机位,1号机位的这个镜头也就被称为主镜头。 从镜头形式方面看,它是全景系列镜头。从叙事功能看,它是关系镜头,是背景镜头、整体镜头。从性质分析, 它是定位镜头,确定了人物在空间的位置,确定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与空间的关系。 ②2号、3号镜头: 它们与1号镜头属于平行镜头。1号镜头是双人全景镜头,那么2号或3号镜头则是单人分切的镜头。在镜头形式上,大多呈现为中景、近景或特写镜头。与1号镜头相比,仅仅景深、景别发生了变化。 ③4号、5号镜头: 从镜头的性质来看,它们属于外反拍镜头;以中近景系列镜头为主。在镜头的形式上,它们呈斜后侧构图形态, 画面比较灵动、活泼。因为机位与轴线存在小于90°角的活动幅度,所以镜头中的影像具有参差感。而且,人物 交流的视线彼此对应。 4号和5号镜头承担着具体刻画人物或事件关系、动作、细节、特征、过程等任务,因此,它们是动作镜头的重要构成部分。 ④6、7号镜头: 从镜头的性质来看,“内反拍”镜头。与4、5号镜头性质相似,同样以中景、近景、特写镜头为主体,同样是 动作镜头的重要构成内容;呈现为单人镜头,人物视线一概向外。因为是近景系列的内反拍镜头,人物脸部表情 是表现的重点,镜头内容富有戏剧性。 ⑤8、9号镜头: 属于骑轴镜头。人物居中,视线直接与观众接触交流。直接暴露人物内心世界。 2. 简述电影故事片剪辑的基本程序: ①样片素材的选择 ②画面的初步剪辑(初剪) ③画面的细致剪辑(复剪) ④配对白的剪辑 ⑤声画送审后的精确剪辑(精剪) ⑥配音响、音乐与合成 ⑦资料效果的剪辑 ⑧声画的综合剪辑(综合剪) ⑨混合录音中的工作 ⑩结束扫尾工作 3. 简述蒙太奇理论与长镜头理论的异同: (一)蒙太奇学派与长镜头学派的主要区别是: 蒙太奇学派主张的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的艺术,它的核心是形象的对列。 长镜头学派主张的是客观的写实的艺术,讲究的是场面调度,其核心是再现表现对象的真实。具体来说: 1.蒙太奇语言重视电影的典型性,长镜头语言强调电影的纪实性 2.蒙太奇以叙事见长,长镜头以表现心理层次见长。 (二)蒙太奇学派与长镜头学派的联系: 长镜头和蒙太奇都是构成影视美学独特性的两块基石。 从电影表现艺术的角度来看,应该把长镜头看成是对蒙太奇理论的一种补充,是对电影表现手段的一种扩展、延 伸。 传统的蒙太奇镜头也好,长镜头也好,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影片中的段落而言,对于整个影片来说肯定是需要通过 剪辑来把各个段落组合起来,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影。 长镜头和蒙太奇兼而运用,相互补充,已经成为当代有较好理论修养的影视创作者不断采用的结构技巧和表现手 段。 4. 如何解决跳轴问题: ①通过移动镜头,机位“移过”轴线,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轴过渡,即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越过原来的轴线实时拍 摄过程。 ②利用拍摄对象动作路线的改变,在同一镜头内引起的轴线变化,形成越轴过渡。 ③利用中性镜头或插入镜头间隔两个越轴镜头,缓和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④在越轴的两镜头间插入一个拍摄对象的特写镜头进行过渡。 ⑤利用双轴线,越过一条轴线,由另一条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5. 镜头焦距对画面的影响: (1)焦距越长,视觉范围越小,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画面背景越虚。 (2)焦距越短,视觉范围越大,画面背景越实。 ①短焦,拍摄的空间范围变大,突出近大远小的特点,夸张了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可以表现宏大的场 面。 ②中焦,还原对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觉,空间不延伸也不压缩 ③长焦,空间纵深压缩,前景后景的距离被拉平,背景虚化 6. 列举哪些情况下适合使用全景景别: (1)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的时候 (2)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刻画人物和环境的联系的时候 (3)表示事物全貌全体的时候 (4)全身镜头,交集镜头的时候 视听语言选择填空复习资料 1.1895 年12月28 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咖啡馆里首次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因 此这一天在电影史上被确认为电影诞生之日。 2.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塞列克第一次提出“电视’这一名称。 3.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著名论著,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 种艺术: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 4.隐喻和象征是视听语言的本质要求 5.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里把影像构成元素归纳为:影像、声音、剪辑。 6.镜头是视听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 7.画格与画帧分别为电影、电视的最小构成单位,即一幅画面。英文通称Frame。 8.电影每秒钟是24格画格,电视每秒钟是25画帧,动画则是每秒钟12画帧。 9.一部一个半小时的有声电影,一般由400一800个长短不同的镜头组成。 10.画幅宽、长比例,普通银幕影片为1:1.375,宽银幕影片为1:2.35,70毫米影片为1:2.2。 11.构图目的是形成趣味中心,突出主体。 12.一个画格中所表现的人或者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主体和陪体。 13.画面中占优势的影调以黑色的暗调子为主的是低调;以白色为主的是高调;明暗差别显著,对比强烈的是硬调; 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的是软调。 14.处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元素,要考虑以下三种原则:审美原则、主体突出原则、变化原则。 15.景别的表现功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 16.由被摄取主体的某个特定的不完整局部所构成的画面是特写镜头 17.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视点”问题。 18.摄像时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是斜侧面角度 19.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是空镜头 20.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长焦镜头可以减弱空间感, 广角镜头可以强化空间感。 21.长焦镜头能压缩纵深感知,物体的纵向运动看起来比真实的慢;广角镜头具有夸张纵深效果,使空间距离显得大 于实际距离。具有扭曲变形效果,用于表现主观的、戏剧化的影像风格。可以强化了物体运动,使人感到物体的 运动快于实际速度。 22.浅景深突出主体;深景深可获得清晰的视觉享受。 23.决定景深因素:光圈、焦距、物距。 24.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即光圈与景深成反比;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 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即摄距与景深成正比;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即镜头焦 距与景深成反比。 25.“光是摄像的灵魂” 26.质感明显,能形成清晰有力、界限分明的阴影的是直射光,也叫硬光;无方向性、均匀的、无阴影的照明是散射 光,也叫柔光。 27.反射光进入镜头会造成“吡光”现象,在画面中形成一个光斑或光晕。 28.正面光减弱空间的深度感、立体感,因此也被称为“平面光”。侧面光加深空间的深度感、立体感,因此也被称 为“立体光”。 29.顺光能够使人物显得年轻,适合用来表现青年妇女和儿童。逆光使被摄体的边缘勾出明亮的轮廓,因此又称之为 轮廓光。 30.人工布光一般采用三点布光法 31.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又名《名利场》)问世,标志电影进入彩色时代。 32.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把颜色分为冷色性和暖色性两大类。暖色类:红、橙、黄;中间色类: 绿;冷色类:青、蓝、紫;消色类(素描色):黑、白、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电影)考研笔记真题整理

2017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考研真题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336艺术基础 (以下五题任选三题作答,每题50分,共150分) 1、谈谈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策略 2、谈谈从艺术的结构层面提高艺术价值 3、谈谈你对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认识 4、用艺术理论来谈谈作为新艺术的电影 5、从三大体系谈谈歌剧的发展 934艺术创意 (以下四题选做一题作答,150分) 1、请以《水浒全传》为IP,创意策划一部院线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网络宣传短片。写一个策划案,应不少于并不限于故事大纲、策划运营、制作、宣传、发行等内容 2、请结合以下10个联想词,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故事。 雨天、旅馆、夫妻、猫、计算、镜子、小路、地图、咳嗽、希区柯克 3、任选择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谈谈你对它的看法和修改意见 4、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谈谈你对文物衍生产品开发的构想

(提醒:2017年为改革后北大艺术硕士单独自主命题第一年,也是全日制招生第一年,试题考查内容和形式、2017年真题仅做参考,提醒考生要全面系统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同时要多进行实践策划、创意设计、创作。第一年招生初试试题尽管没有直接涉及广播电视部分,但是提醒2018年考生广播电视部分还是需要准备的。广播电视基础知识也是作为北大该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018年报考北大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考生将会增加,竞争逐步愈加激烈,提醒考生确定好目标尽早准备。) (该书单从专业一的【理论】到专业二的【创意策划】书单算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北大试题非常灵活,切记死背书本)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王宏建 《艺术学原理》王一川 《美学原理》叶朗 《电影概论》杨远婴 《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 《影史纵横》李道新 《影视美学》彭吉象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 《文化研究导论》王毅陆扬 《中国故事的文化软实力》王一川 《创意制片完全手册》作者:(美)莫琳A瑞安(Maureen A. Ryan) 《故事》(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 《西方音乐史》[美] 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余志刚译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居其宏,智艳编

2021年《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欧阳光明(2021.03.07)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 (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

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反对照相本性 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 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 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 什么是好电影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事实上,爱森斯坦比起普多夫金来,更加具有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如果做个比喻的话,那么,爱森斯坦的影片好像是一种呐喊,爱森斯坦是革命的、颠覆的,而普多夫金则是温和、抒情的。如果说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理论价值,将蒙太奇美学推到了高峰;那么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的理论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时至今日仍然对影视艺术创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5.戏剧化电影,主要是指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 所谓戏剧化电影,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 (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岩起伏,以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 (3)戏剧化电影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挠。 (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悄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5)戏剧化电影往往埠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 6.类型片的产生,正是由于制片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到观众欢边的影片大量仿制,并且从中寻找和归纳出一些成功的模式,这些模式由于具有票房上的保险系数,能够保证投资获得回报,取得较好的商业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新好莱坞电影的新特点: 第一,新好莱坞电影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 第二,新好莱坞电影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 第三,新好莱坞电影善于迅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突破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化电影美学观,作为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响亮地提出了"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不再周限于用电影来讲

2018年自考《影视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影视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用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巴赞是纪实美学的代表,同时又被称为_________之父。( B ) A.新现实主义 B.新浪潮 C.现代主义 D.新好莱坞 2.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研究方法。(A )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结构主义叙事学 C.精神分析学 D.后结构主义 3.法兰克福学派是_________的重要流派之一。( B ) A.现代主义 B.西方马克思主义 C.精神分析学 D.结构主义 4.以_________为代表的纪实性电影美学观,对蒙太奇电影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并且成为被西方电影世界普遍公认的经典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D ) A.索绪尔 B.拉康 C.列维·斯特劳斯 D.克拉考尔 5.《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_________电影。( C ) A.抽象 B.超现实主义 C.新现实主义 D.表现主义 6.蒙太奇理论的奠基者是( A )

A.库里肖夫 B.普多夫金 C.爱森斯坦 D.格里菲斯 7.《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是一部_________的代表性著作。( D ) A.电影符号学 B.电影叙事学 C.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D.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8.杜拉克的影片《贝壳与僧侣》是一部_______________电影。( D ) A.表现主义 B.印象派 C.抽象 D.超现实主义 9.“缝合系统”理论从属于(B ) A.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B.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C.电影符号学 D.电影叙事学 10.精神分析学的电影理论亦被称之为( B ) A.电影符号学 B.电影第二符号学 C.电影叙事学 D.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11.法兰克福学派是_________的重要流派之一。( C ) A.现代主义 B.精神分析学 C.西方马克思主义 D.结构主义 12.“缝合系统”理论从属于( B ) A.女权主义电影批评 B.意识形态电影批评 C.电影符号学 D.电影叙事学 13.现代主义电影《八部半》的导演是( B ) A.伯格曼 B.弗里尼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名词解释-上大电影学考研复习资料

电影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了解最基本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了解中外电影史上的题材、类型、样式及风格变化状况,并针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分析和读解。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了解电影发明的经济、技术与社会文化基础,以及早期电影传播、接受的条件和形式;了解早期电影的题材、类型、样式、风格;掌握早期电影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掌握电影如何从一种杂耍成长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样式,它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2、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理解电影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掌握中国最早的制片活动、人物、影片; 3、掌握世界主要电影生产国(包括中国)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主要电影思潮、流派、代表性导演、作品;了解二十至六十年代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发展对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以及对电影创作风格、样式变化的影响; 4、掌握三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中国电影美学风格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5、掌握九十年代至今世界电影的一般发展动向、特征,重要导演和作品,重要流派和美学风格,能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电视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当下电影创作,电影理论新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并能记住一些基本知识点。 二、主要复习内容: 1、了解早期电影艺术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性人物,以及如何在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比较中确立电影艺术的特性; 2、熟练掌握苏联蒙太奇学派蒙太奇电影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其与苏联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掌握与运用各类蒙太奇概念; 3、掌握爱因汉姆电影视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辨析其贡献与局限; 4、熟练掌握安德烈?巴赞、克拉考尔纪实主义电影理论的各类概念、观点,并理解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 5、掌握传统电影理论的各种流派,它们各自的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彼此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6、了解以“影戏”观念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电影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 7、了解中国传统电影批评所擅长的社会、政治、伦理批评方法; 8、了解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重要分析方法; 9、熟练掌握结构主义电影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进行文本分析; 10、熟练掌握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重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进行文本分析; 11、熟练掌握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理论、后现代主义、第三世界与后殖民主义批评、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主要分析方法,并能运用它们进行初步的文本分析; 12、了解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与海外电影理论的关系; 一、复习要求: 要求考生熟悉影视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当下影视审美,电视理论新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