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

第一章目标与策略

第一条为实现深圳市建设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必须大力构筑与区域合作、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

环境保护相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条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深圳市的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近年来,随着区域的迅速融合和城市的快速发

展,深圳市既有的交通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与挑战。

1、区域的迅速融合使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面临新的挑战。深圳市现有的区域级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少大型铁路枢

纽设施。面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推进、珠三角区域的融合、深港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等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深圳市

必须通过强化区域级交通基础设施来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增强区域的辐射力。

2、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面临新的挑战。目前,特区内已建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但轨道交通骨

干网络尚未形成;由于缺少疏港和过境专用通道,干线道路网络尚不完善,特区外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城市道路体系;全

市也只有少量大型交通枢纽,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持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转换的枢纽体系。特区外的城市化进程和特区内外的

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

3、客货运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使交通的方式结构面临新的挑战。2004年全市小汽车拥有量达53.7万辆,较2003年增

长23.6%,同期全市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366万标箱,较2003年增长28%。城市客运交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小汽车

出行在机动化出行总量中的分担比例迅速上升,而作为出行主体的公共交通的分担比例却逐年下降。随着深圳市社会经济

的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全市客、货运交通的机动化出行总量将分别增至现状的2.3倍和2倍,2030年将增至现状

的6倍和4倍,现状以常规公交和小汽车交通为主的客运交通结构和以公路运输为主的货运交通结构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4、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交通服务水平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全市特别是罗湖、福田中心城区

的交通拥挤不断加剧,2004年晚高峰时段中心城区约有40%的干道路段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比1999年增加了60%,交通

拥堵路段的分布已扩大到中心城区的大部分区域;交通安全形势也极为严峻,2004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率高达每年97人/百

万人;交通环境持续恶化,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逐年加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出行的机动性、畅达

性、舒适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条为实现建设国际化、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深圳市必须大力构筑国际水平的

交通体系。近期应全面借鉴国际化大都市的先进经验,实施系统的交通改善计划,逐年提升交通运行服务水平,主要阶段

指标如下:

1、公交分担率。2010年全市客运机动化出行的公交分担率提高到60%以上,2030年提高到80%以上。

2、路网平均车速。2010年维持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在20公里/小时、外围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

,2030年维持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在25公里/小时、外围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

3、交通安全水平。2010年交通事故死亡率降到每年80人/百万人以下,2030年降到每年50人/百万人以下。

4、交通环境保护。2010年机动车排污总量较现状减少30%,2030年机动车排污总量较现状减少75%。

第四条为实现上述交通发展目标,深圳市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

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战略外部要

协调与区域合作、城市发

展、土地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内部要统一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收费。围绕上述战

略,深圳市应采取的交通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十四个方面:

发展策略一: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加快特区外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

结构转变;推进轨道带动土地开发的模式,调整轨道二期工程沿线的土地利用,整合沿线的交通设施,引导出行交通向轨

道站点聚集。

发展策略二:强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级铁路枢纽、珠三角城际轨道;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扩建、完善

机场、港口和深港交通衔接设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发展策略三: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二期工程1号线延长段,2号线、3号线、4号线延长段和5号线,到2010年形

成总长约140公里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发展策略四:整合道路体系。近期加快建设“一横八纵”干线道路,完善过境和疏港专用通道;整合城市道路和公路

,对特区外道路按照城市道路标准统一建设,同时把特区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管理体系。

发展策略五:构筑一体化的交通枢纽设施。建设龙华铁路新客站等各类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建设以轨道站点为核

心的38个城市内部交通枢纽。

发展策略六:平衡停车设施供应。按照区域差别和分类供应的原则,实施停车改善规划,严格按新标准配建停车位;

引导停车场的市场化建设,改善停车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停车收费。

发展策略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1)通过重组公交企业、整合公交资源,分阶段逐步推进公交区域专营,实现公交

专营体制由线路专营为主向区域专营为主转变;(2)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网络结构,推进

轨道与常规公交的整合,促进

公交网络布局一体化;(3)建设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BRT),扩大公交专用道范围,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推广车辆营运

跟踪系统和乘客服务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提高公交服务质量,为乘客提供一个比其它道路交通方式更

具吸引力的公共交通服务;(4)加强公交枢纽、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统一建设管理公交场站;(5)加强公交营

运监管,建立适应于公交区域专营模式下的行业监管与约束机制,改善营运服务,提高营运效率;(6)配套制定公交财税

补贴优惠政策,实行合理的专营期限,激励专营企业增加投资,改善服务。

发展策略八:缓和小汽车交通增长。通过提高停车收费、研究中心区拥挤收费和道路整体收费,调控拥挤区域、拥挤

时段的小汽车使用。通过加强对外地车的管理,严格本地车的车牌管理,逐步控制小汽车总量的增长。

发展策略九:构筑以人为本的行人交通空间。严格按相关标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扩大行人过街信号灯的安装范围和

数量,改善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设施和信号相位;在核心商业区设置步行街或步行区;完善行人与轨道及公交站点的接驳设

施。

发展策略十:协调货运交通发展。加强铁路货运设施建设,强化多式联运设施的供应,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加强货运

通道建设,优化货运交通组织;加强货运市场管理,引导货运企业重组,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发展策略十一:提高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理顺交通管理体制,推进全市统一管理;增强交通管理能力,加大交通违

章处罚力度,有效进行交通管理;健全交通管理长效机制,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监控设施,定期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和

交通监控优化,保障交通高效运行。

发展策略十二:改善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建立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进行定期排查和

整治,逐步实行道路交通设施安全设计;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各类人群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培

训,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文明程度。

发展策略十三:加强环境保护,减少交通污染。提高车辆排放标准,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采用车辆和道路的降噪技

术,优化货运交通组织,降低机动车噪声污染。

发展策略十四:广泛应用交通新科技。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加强交通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

和完善交通信息发布与诱导系统以及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建立先进的公交营运调度系统,研发、推广公交乘客信息服务

系统以及货运信息服务系统。

第五条在上述发展策略的指导下,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近期交通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客运方式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实施以下四项重大政策:

1、轨道带动发展

2、公交区域专营

3、行人公交优先

4、费用用者自付

第二章强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第一条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是促进深港、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深圳市作为区

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物流枢纽城市、港口城市和口岸城市的功能。

第二条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原则是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区域级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先发展区域铁路

设施;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关系,加强多式联运;建立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之间的良好衔接。

第三条大力推进区域铁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深圳在国家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建设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促进

区域的进一步融合。

1、加快京广深客运专线广深段、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等国家干线铁路及龙华铁路新客站的规划建设。

2、加快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规划建设。

3、推进连接广州、深圳、香港中心区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以及广州—深圳、深圳—惠州、深圳—东莞等城际轨道的规划

建设,强化深圳中心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4、完善既有铁路设施,建设广深铁路四线、深圳北客技整备站,改造罗湖客运站、西客站和布吉火车站。

第四条推进区域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强与区域其它城市的联系。到2010年建成总长约280公里,连接深圳市中

心、次中心、港口、机场以及外围的香港、东莞、惠州等城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1、建设深港西部过境通道、东部过境通道,尽快形成过境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的总体格局,继续支持西部轴

线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东部轴线的发展。

2、加强城市对外通道的建设,建设连接东莞西部及广州的沿江高速公路、连接东莞博深高速公路的盐排高速公路、连

接惠州大亚湾路的盐坝高速公路。

3、启动同三国道主干线深圳段(机荷高速公路)西延跨珠江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第五条继续推进港口及集疏运系统的建设。

1、推进深圳港蛇口港区(5、6、7号泊位)、赤湾港区(13号泊位)、妈湾港区(5、6、7号泊位)以及大铲岛港区一

期工程的建设。

2、继续推进深圳港盐田港区三期工程的建设。

3、加强疏港道路系统的建设,推进沿江高速公路、盐排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等集疏运道路的建设。

4、加强疏港铁路系统的建设,推进平南铁路、平盐铁路的改造。

第六条继续推进机场及集疏运系统的建设。

1、积极推进机场二跑道的规划建设。

2、加强机场集疏运道路的建设,推进机场南通道连接机荷高速公路、海滨大道、宝安大道、洲石公路等集疏运道路的

规划建设。

3、加强机场集疏运轨道的建设,推进广州-深圳城际轨道(兼有机场快线功能)的规划建设。

第七条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

第八条加强区域交通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

1、加强区域道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2、加强铁路枢纽与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以及货运物流体系的衔接。

第三章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第一条轨道设施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构筑与土地利用相协调、规模合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的城市轨

道体系,尽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促进特区外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特区内外的一体化发展。

第二条轨道设施的发展原则是以轨道发展带动沿线土地的开发,形成轨道建设与土地

利用“互动双赢”的模式;加

强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市场的力量推进轨

道交通建设;制定合理的轨道票价,吸引居民采用轨道交通方式出行。

第三条协调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沿线片区的新建和改造,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

化调整,促进土地集约化开发,加快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

1、把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作为轨道线路、站点选择的主要依据。轨道线路必须与城市发展轴紧密结合,覆盖

城市高密度建成区、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改善地区。轨道站点必须覆盖主要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大型居住区和其

它的活动中心。

2、对轨道站点周围及相关片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形成以轨道线路为轴线、以站点为节点的“珠链式”的布局模

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3、轨道1号线延长段规划经过科技园、前海和宝安中心等3个重点发展区,对沿线15个站点周边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

行调整;轨道3号线规划经过水贝、布吉、龙岗中心城等3个重点发展区以及塘坑等3个重点改善区,对沿线21个站点周边片

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轨道4号线延长段规划经过梅林工业区和龙华扩展区等2个重点发展区以及龙华重点改善区,

对沿线10个站点周边片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

第四条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尽快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1、在地铁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建设轨道二期1号线延长段、2号线、3号线、4号线延长段、5号线工程,到2010年

形成总长约140公里,连接城市中心区、次中心和重要策略发展区,并与城市主要对外客运交通枢纽进行良好的衔接,能在

城市主要客运交通走廊提供大运量快速交通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2、到2010年,轨道交通在公交内部的分担率达到20%以上,在主要的客运走廊上,能够分担机动化出行总量的30%以上

3、到2010年,主要次中心利用轨道交通基本能在30分钟内到达市中心区,市域内其它组团利用轨道交通基本能在45分

钟内到达市中心区。

第五条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形成规模合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

1、推动西北方向城际线(原轨道6号线)、东北方向城际线(原轨道12号线)和轨道8号线等线路及站点周边交通详细

规划设计工作,明确其线站位方案和敷设方式,尽早控制轨道建设用地,保证后续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2、持续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开展远景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加强轨道交通与国家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衔接,形

成由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开展轨道三期工程建设规划,指导轨

道三期工程建设。

第六条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契机,对轨道沿线各类交通设施进行优化整合,加强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构

筑一体化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

1、对轨道沿线的常规公交网络进行优化调整,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组织常规公交接驳线网,形成向周边发散的网络格局。

2、在轨道站点设置常规公交场站、出租车上落客站、小汽车换乘站、自行车接驳场站等交通设施,形成以轨道站点为

核心的综合换乘中心,创造高效的换乘接驳条件。规划在轨道1号线延长段、3号线、4号线延长段共设置37个大型公交换乘

枢纽,6个小汽车接驳停车场。

3、对轨道沿线片区城市道路网络及交通组织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公交场站等设施的布置,改善轨道站点周边片区的道

路微循环系统,同时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将过境货运交通等移至轨道覆盖区域外围。

4、结合轨道站点的布设以及轨道沿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对轨道沿线片区的步行设施进行优化配置,设置合理的人行

指示标志,在站点周围形成通达性强、指向明确、环境舒适、安全便捷的步行接驳系统。

第七条改革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以市场的力量推进轨道交通的建设。

1、捆绑土地开发与轨道建设,以土地开发收益补贴轨道建设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轨道建设和经营,降低政府投资

压力。

2、探索低成本直接融资渠道,筹集低成本的建设资金。

第八条以经济适用的方式进行轨道线路建设。

1、科学合理地确定轨道线路制式和敷设方式,降低投资规模。

2、尽早控制线路两侧用地,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

3、提高车辆及机电设备国产化比例。

第九条根据乘客可负担、企业收益合理、财政适当补贴或税费适当减免等原则,考虑客运市场的开发与培育以及轨

道与常规公交的合理分工与协作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轨道票价。

1、协调轨道与常规公交等交通方式之间的比价关系,引导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

2、在轨道开通初期,轨道票价定位在鼓励居民使用的价位层次。

第四章整合道路体系

第一条道路设施的发展目标是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功能清晰、等级结构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促进特区外

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特区内外的一体化发展。

第二条道路设施的发展原则是整合城市道路网和公路网,优化道路功能和等级结构配置,完善特区外城市道路体系

,提高中心城区低等级路网密度,统一协调道路投资和建设计划。

第三条持续推进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建设,到2030年形成总长约440公里连接深圳市市中心、各次中心、各功能组团

以及各主要物流中心的城市快速路网络。

第四条完善和理顺特区内城市快速路体系。

1、建设沿一线快速通道,缓解罗湖、福田东西向交通压力,并为盐田提供第二条通道。

2、建设滨海大道西延段,近期可与南坪快速路西段衔接,形成特区快速环路系统;远期可与海滨大道衔接,形成特区

连接宝安滨海区及以远地区的快速通道。

3、建设南坪快速路西段,改造沙河西路、香蜜湖路、皇岗路等连接特区南、北环的纵向快速联系道路。

4、结合新的二线通道的建设,对北环快速路进行综合改造。

第五条加快第二圈层城市快速路的规划建设。尽快实施连接特区内外的南光路、福龙-龙大路、清平路、丹平路等二

线通道以及连接第二圈层各功能组团的南坪快速路的建设,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发展。

第六条规划建设第三圈层的外环快速路、海滨大道、南沙路、龙观路、龙盐路等城市快速路。

第七条完善特区内的低等级城市道路系统,增加次干道,提高中心城区支路网密度。

第八条推进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的主次干道等道路建设,尽快形成支持特区外城市化进程的城市道路网体系。

第九条实施一体化的道路投资与建设政策。在推行多元化的投资政策的同时,推进统一的建设计划,按规划的建设

次序、功能层次,统一安排道路的建设资金和建设计划,确定道路设计方案,以保证不同时

期道路网络的完整性和通道作

用的充分发挥。

第十条实施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管理政策。改革“谁投资谁管理”的模式,推进道路的统一管理。通过对不同功能的

道路采用不同的交通管理措施,同时在主要干线道路(特别是新建的城市快速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或合乘车道),保

障公交的路权优先,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第十一条加大投入,加强对现有道路的管理、养护、维修(包括大、中修)和改造,提高道路

完好率和安全性,保障交通通畅。

第五章构筑一体化的交通枢纽设施

第一条枢纽设施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枢纽设施,形成支持城市内外交通之间和城市内部各

种交通方式之间高效转换的枢纽体系。

第二条枢纽设施的发展原则是协调公路、铁路、水运等大型对外客运枢纽的发展,优先发展对外铁路枢纽;以轨道

站点为核心,构筑城市内部客运枢纽体系。

第三条加快对外大型客运枢纽体系的建设。

1、加强铁路枢纽建设,建设龙华铁路新客站,完善罗湖、布吉等铁路客运站。

2、加强城际轨道枢纽建设。

3、加强一线公路和铁路口岸枢纽建设,建设西部通道口岸和莲塘口岸,完善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和文锦渡口岸等一

线公路口岸;规划建设皇岗地铁口岸。

4、加强机场枢纽建设。

5、加强客运港口枢纽的建设,建设大梅沙客运港口、西涌客运港口,完善蛇口客运港口、福永客运港口。

6、调整优化各区长途客运站的功能。

第四条加快内部大型客运枢纽体系的形成。

1、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加快老街、国贸、会展中心等地铁一期工程主要接驳换乘枢纽的建设;建设蛇口

车站、宝安中心城、塘坑、龙兴街、龙华中心等地铁二期工程主要接驳换乘枢纽。

2、加强常规公交之间的衔接,建设和完善布吉联检站、南头联检站、梅林联检站、东方神曲等公交换乘枢纽。

第五条加强交通枢纽设施的管理,确保按规划功能对交通枢纽设施实施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

交通枢纽设施的作用。

第六章平衡停车设施供应

第一条停车设施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规模适宜、布局合理并与道路设施和公交设施相协调的停车系统,引导市民选择

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保障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维持城市动静态交通平衡。

第二条停车设施的发展原则是对停车需求进行分类供应和区域差别供应,协调停车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的一体

化。停车需求分类供应原则是指根据居住地停车、工作地停车和公共停车等不同停车需求对整体交通系统的影响,制订不

同的停车位供应政策;区域差别供应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公交发达程度和道路网容量,对居住地、工作地和公共停车

采取不同的供应政策;一体化原则是指停车政策应是规划、建设、管理和收费相协调统一的政策。

第三条加大居住地停车位的规划供应,基本满足未来居住地的停车需求。

1、提高新建住宅停车规划配建标准。

2、改善已有居住地的停车供应。

3、办公大楼内的停车位在办公时间以外对周围居民开放。

4、规划夜间路内停车位。

第四条调整工作地停车位的规划供应,控制城市中心城区上班停车需求。

1、降低中心城区工作地停车规划配建标准。

2、控制中心城区上班停车位供应,引进交通影响分析机制。

3、规划轨道换乘停车设施。

第五条适度提高公共停车位的规划供应,满足市民日常社会经济活动的停车需求。

1、适度提高商业设施停车规划配建标准。

2、恢复擅自改变功能的停车场库停车位。

3、适度新建、扩建商业办公区停车位。

4、适度扩建政府公用停车位。

5、规划建设大型公建配套停车场。

6、调整路内咪表停车位。

第六条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停车场。

1、出台停车位市场化办法。

2、出台停车场建设经营优惠政策。

第七条改进停车执法手段,加大停车管理力度。

1、研究推行外判违章停车取证权。

2、修订违章停车处罚条例。

3、优化核心区域停车场进出口设置及交通组织。

第八条完善停车位申报和审批管理制度。

1、登记核实停车位。

2、研究推行居住地私家车自备停车位制度。

第九条利用先进科技,推进智能停车系统的开发。

第十条优化停车收费结构,完善停车收费方式,调节停车供需。

1、研究提高停车收费标准,优化停车收费结构。

2、逐步推行一卡通停车收费方式。

3、研究将提高停车收费后的增收部分,用于公交补贴。

第七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第一条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对小汽车交通具有竞争力

的公共交通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至2010年,公共交通要承担全市60%以上的客运机动化

出行。

第二条公共交通的发展原则是多模式协调发展、一体化和适度竞争。

第三条按照一体化、适度竞争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加强公交营运市场准入管理,重组公交企业,逐步推进公交区域

专营。

1、提高公交经营市场的准入门槛,鼓励公交营运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公交企业的经营实力,树立服务品牌,提高公交

服务质量。

2、逐步实施公交区域专营制度。专营区内由专营企业在政府一体化策略框架内制定详细服务规划,并报政府审批,发

挥经营者积极性和主动性;专营区之间服务则由专营企业竞争经营,保持适度竞争。

第四条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网络的整合,全面促进网络布局一体化。

1、以地铁一期开通为契机,调整优化常规公交的网络布局。调整与地铁一期竞争的常规公交线路,通过老街、国贸、

会展中心等重要换乘枢纽点进行换乘接驳,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2、理顺常规公交线网的层次功能。依托高快速路,建立跨区的快速公交线网;区分长短线路功能,调整长短线路的比

例;加强常规公交线网之间的衔接,尽快建设和完善二线检查站等公交换乘枢纽。

3、拓展线网服务,提高线网覆盖率。加快完善新开发区公交服务,重点加强和完善特区外各组团、街道办内公交线网。

第五条加快建设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尽快形成轨道+BRT的公交骨干网络,同时在主要客运干道上广泛实施

公交优先措施。

1、在笋岗路等道路上建设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

2、扩大公交专用道范围。近期在红荔路等16条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

3、设置公交优先信号,改善公交专用道通行条件。近期在深南路、红荔路、东门路等11条道路上设置公交优先信号。

4、采用先进的公交营运调度系统,推广车辆营运跟踪系统和乘客服务信息系统,提高运营调度水平和运营效率,提高

公交服务质量。

第六条加强公交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1、加强公交枢纽、场站设施的规划建设。近期恢复红岗总站等3个公交场站的功能;加快建设赤湾等12个已批未建公

交场站、科技馆等12个与地铁一、二期接驳换乘枢纽、以及已规划落实的沙河东路、西丽广场等18个场站。

2、建立公交枢纽、场站的规划建设保障机制。政府统一进行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用地保障机制;大型住宅

区、办公商业区等城市新开发区建设以及城市旧区改造时,公交场站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首末

站、枢纽站由政府出资建设,产权归政府所有;综合车场和修理场由政府协助运营企业落实用地,并给予地价优惠,由企

业建设,但企业不得改作它用。

3、完善公交无障碍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方便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定的社会群体使用公交。

第七条加强营运监管,改进营运服务,提高营运效率。

1、加强营运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更新公交行业服务规范标准,规范行业服务;加强政府公交监督机构的职能

,不定期进行公交服务质量跟踪检查;避免较长的公交专营期,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

2、加快推行可以在全市所有公共交通方式上通用的智能一卡通支付系统,方便乘客付费,提高结算效率;通过一卡通

获取客流信息,优化营运服务。

第八条制定针对性公交财政补贴政策。

1、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公交基建设施,但设备成本和营运成本由企业承担;政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老年人、儿童、残

疾人、伤残军人等)、特区外偏远低需求区提供公交服务补贴,以使票价维持在乘客可接受、公交经营企业能够维持经营

的水平。

2、研究出台公交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在全市实行统一的公交企业税费政策,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

3、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的途径和方向,拓宽公交补贴资金来源。公交发展专项资金可考虑通过征收

私家车燃油税、停车费、城市建设维护费、返还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渠道筹集。

第九条优化公交价格结构,实施票价一体化。

1、优化公交价格结构。按照乘客可负担和企业收益合理原则调整优化公交票价。根据不同交通方式的功能定位,明确

公交与私人交通工具、公交方式内轨道、巴士、出租之间的比价关系,引导城市交通结构良性发展。

2、实施票价一体化,减少因不同经营者、不同公交模式、不同线路和车辆对乘客出行费用的影响。实行公交换乘优惠

,减少乘客由于换乘而带来的额外支出。

第十条出租车承担的日均客运量应基本维持在公交总客运量的15%~20%,近期出租车辆的规模基本控制在1.4万辆。

第十一条积极引导出租车企业的重组,形成规模经营和具有品牌效应的出租车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第十二条结合轨道站点、大型客运枢纽、商业娱乐中心、旅游景点等,建设一批出租车港湾式路外停靠站。

第十三条推进出租车电召系统的设立,提高出租车的营运调度水平。

第十四条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驾驶员素质。

第八章缓和小汽车交通增长

第一条小汽车交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交通政策和经济杠杆等方法调控小汽车拥有量和出行使用量,引导市民使用

公共交通,维持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路网平均车速在可接受的水平。2010年前,将全市小汽车出行量控制在350~400万人

次/日的水平,维持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在20公里/小时、外围区域在30公里/小时以上。

第二条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原则是平衡小汽车使用量与道路容量的增长,控制小汽车总量;根据不同区域的道路运

行状况,实施小汽车的区域差别使用。

第三条控制小汽车的拥有,减缓小汽车数量的过快增长。

1、加强在深外地车辆的管理。

2、严格车牌管理。

3、研究推进车辆注册附加费、每年车辆牌照费、拥车自备车位制度的实施。

第四条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调控拥挤区域交通流量。

1、研究修订停车收费标准,提高城市中心城区的停车收费标准,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

2、研究中心城区等拥挤区域道路收费。在中心城区等拥挤区域建设不停车道路电子收费系统,根据道路的拥挤程度决

定收费的范围和费率,调节车流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改善拥挤区域的交通状况。

3、研究干线道路统一收费。协调干线道路的收费体系,利用经济杠杆,均衡外围道路流量。

第五条逐步减少摩托车,并对摩托车的使用实行区域控制,引导摩托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

第九章构筑以人为本的行人交通空间

第一条行人交通的发展目标是构造一个便捷、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满足市民日常出行和生

活的需要,引导市民采用步行和“公交+步行”的出行方式。

第二条行人交通的发展遵循满足功能、保障安全、提升环境的原则。

第三条全面完善行人交通设施功能,改善通行条件和步行环境。

1、严格按相关标准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在必要地点建设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2、扩大行人过街信号灯的安装范围和数量,改善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设施和信号相位。

3、综合提升核心商业区的步行环境,在有条件的商业区,设置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步

行街和步行区。

4、建设怡人的小区步行交通系统,创建安宁社区。

第四条完善轨道及公交站点周边行人交通网络,提升通达性与便捷性,缩短步行距离与步行时

间,提高公交吸引力。

第五条改善自行车的通行条件,引导自行车的合理使用。结合道路改造,逐步完善自行车道网

络,规划建设自行车与轨道及公交站点的接驳场站和通道设施,在有条件的滨海等地区设置自行车专

用通道。

第六条逐步减少助动车,引导助动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

第十章协调货运交通发展

第一条货运交通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货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货运交通结构,建立高效、快捷的货运

交通体系。

第二条货运交通发展的原则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货物运输效能、减少道路交通压力;加快建设与货运需求相

适应的货运基础设施系统;实施客、货运协调发展的交通管理与组织,引导货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货运交通系统

的运行效率。

第三条加强多式联运设施供应,健全综合货运设施系统,适应未来多式联运需求。

1、积极推进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选址与建设。

2、加快广深铁路四线的建设,并按照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要求积极推进平南铁路和平盐铁路的改造,提升系统能力。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1.项目概述 2001年底编制完成的《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提出了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为365.2公里的深圳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评估,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依据。目前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中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5号线、2号线东延段、3号线西延正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二期工程线路将于2011年7月大运会召开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市将形成约178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使深圳市轨道网相关规划背景发生了变化。首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需要在更高层面考虑轨道交通在区域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发展战略;其次,特区内外二元化严重,城市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为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发展的引导作用,以“TOD”理念带动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支持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以轨道交通支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再

次,城市交通需求结构及形态变化较大,拥挤区域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及组团部分道路拥堵严重,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需要采用大运量交通方式,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最后,以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拓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研究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战略性的问题,构筑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轨道交通发展方案,开展本次《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2)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的联系,强化深圳区域中心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_2035)(草案)

今日,乐居拿到一份由市规土委制定的《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35)》,满满46页亮点太多。 据规划显示,到2035年全市城市轨道共32条,其中市域快线8条,总长425. 9公里,普速线路24条,总长839.1公里。与将有10条线路衔接,与共3条线路衔接。同时,在地区规划了7条城际线路,形成约278.4公里的城际线网,形成了城际线、市域快线、普速线路三层次的轨道线网体系。 本次规划围虽是市行政区围,但研究围拓展到了、、、、、和深汕合作区等地。规划还提出,要不断强化与莞惠和、“3+2”经济圈、特别是深汕合作区的辐射带动力。 以下是乐居提炼的重点信息,这也许是你最新的买房指导路线图。 △市轨道线网总体方案(2016-2035)

△市轨交线网总体布局一览 来源|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新浪房产综合整理 请注明 1、在现有5条快线基础上再增3条快线

△新增及调整快线一览 在既有6号线及支线、11号线、13号线、14号线、18号线5条市域快线的基础上,新增3条中心区对外放射的市域快线。新增和调整线路具体如下: (1)调整6号线支线南延至光明城:6号线支线由翠湖站延伸至光明城站,延伸段长约4.8公里。 (2)调整11号线至福华路布设:11号线东段沿福华路至大剧院,调整后线路全长约57.1公里。 (3)调整14号线南延至福田会展中心西:14号线由岗厦北延至福田会展中心西,线路全长53.7公里,延伸段长约1.8公里。 (4)调整18号线南延至盐田路:线路自平湖枢纽经白泥坑、横岗南延至盐田路(与8号线换乘),线路长约65.5公里。

深圳市道路建设项目交通疏解施工组织指引

深圳市交通建设工程交通疏解施工指引 (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丁茂瑞518040) 为加强我市交通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的管理,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减少施工对工程周边居民的影响,使交通疏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我中心在建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指引。 一、现场交通疏解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占道施工项目必须对交通疏解方案进行专项设计,监理单位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一并审查。 2、交通疏解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包括: (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包括临时设施、现场道路、现场作业区、施工设备及机具的布置、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堆放等; (2)、现场围档的设计; (3)、现场工程标志牌的设计; (4)、临时建、构筑物,硬地化,道路等单体设计; (5)、现场交通管理措施; (6)、现场交通疏解管理组织机构及责任人。 二、施工围挡 1、各类占有现状道路或在城区施工的交通建设工程(包括

与其配套的房建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现场均应按照交通运输委《关于规范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围挡的通知》要求,设置连续、密闭的围档。在我市主要路段(城市主干道、高快速路)和景观道路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广场等区域设置围档,其高度不得低于2.5米,在其他路段设置的围档,其高度不得低于1.8米,因特殊情况或者因安全需要,围挡确需低于规定高度的,应当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并设置警示标志。 2、施工围挡使用的材料应保证围档稳固、整齐、美观,围挡的材料宜采用压型聚苯板或者符合我市要求的砌块墙体等。施工围挡不得用于挡土、承重,或者利用围挡内侧设置临时工棚。 3、围挡的设置必须沿施工现场周边连续进行,不得随意留有缺口,一个施工现场一般只设置一个主要出入口。围挡应按设计要求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加强垛,以保证围挡安全。 4、围挡墙体颜色为蓝色或白色,围挡墙体上可书写反映企业文化或安全生产的标语。围挡标语应主要包括:工程名称、各参建单位名称、投诉电话公告、安全文明施工用语、企业文化用语等,标语文字为黑体,标语栏之间的间距应小于40米。(详见附件1)。 5、围挡墙体除统一的宣传文字外,不得张贴其他广告(除公益广告外)、不得乱拉电线、乱挂物品、乱涂乱画。 6、现状道路上的施工围挡应严格按照经交警部门批复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布置施工警示标志、反光诱导标志、警示灯等安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重点建设了梧桐树乡至滨河大道公路、G307线灵武至河东机场公路、G307线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一期工程、南二环东西延伸段路基路面和跨铁路桥工程等重点公路项目。组织实施了东盛路、中兴路北延伸段拓宽、枣园路北延伸段改建、南薰路东延伸段、枣园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完成了3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我市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0.5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2.3,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一级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154公里,三四级公路779.8公里,其他公路264.7公里,形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54条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由于公路通行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

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寿命短,路网多以四级公路为主,且破损较为严重,大大地制约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急需对县乡主干道路进行改扩建提升等级。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改建。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转变,养人与养路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公路路政和治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道路运输市场监管难,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六是货运市场专业运输公司少,大多为个体户、私营业户,大型物流公司尚未组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各货运企业运输效率不高,人、货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货损、货差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货主与车主各种纠纷。 七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有形市场和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物流园区的中转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 1、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局计划建设重点公路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及应急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十二五” 发展规划》解读 “十一五”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法制和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人员队伍出具规模,装备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为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总体情况 “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万亿元,是“十五”的2倍多;新增公路63.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内河新增及改善航道里程4181公里,分别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 1.7倍、1.4倍、1.1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安全与应急的坚 强保障。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是我国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交通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安全和应急的关注度和要求越来越

高。我部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主要涉及水路、公路交通运输、城市客运、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等方面,当前,我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是由安全监督司综合管理,各业务司局根据职责职责分工合作。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具体情况 “十一五”期末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7%和30.5%,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下降68.9%。五年水上共成功救助101812人,搜救成功率 96.3%。全国道路运输和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保 持了总体稳定。 “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法规和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并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管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章,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养护和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修订并完善了公路、水路、海上搜救等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也加强了法规建设,颁布了公路桥梁养护、航道航标、渡船渡口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等管理规定。 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管理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与外交、公安、农业、国土、水利、安监、环保等部门在安全应急工作中的协调联动。海事、救捞、搜救体制不断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国家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安委办〔201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 现将《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区要以学习宣传《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方面的组织领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按照《规划》要求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评,逐级分解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重点任务,抓紧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重大工程,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与2005年底相比,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分别增长了20%、80.5%、58.8%、58.8%,2010年公路旅客周转量、货运周转量比2005年也分别上升了60.5%和394.7%。面对道路交通大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确定了以“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为核心的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政策,健全了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龙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宣传教育和执法行动,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秩序进一步好转。经过五年的努力,在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变更管理流程图和附表(2018年深圳交通工程)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工程变更管理流程图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承包人填写工程变更申请裘,监理工程师批复 监理工程师组级建设 > 设计、商工等单位,共同磅定变更事 项,形咸工程洽商记录 设计单位出变更方案图(简单弓日内,重大70),施工单位 做变更初步估直 孫更估算金额>5万无,且W 冗万元的,项目主任填抿 工程现场瞻勘记录表,前期设计部派员现场銷勘形成规场 踏勘意见。 变更估算金额250万元的,顷目主任组级召开技术咨诃 鱼形专冢咨词意见。 监理工程师进行初步审查,笄菱署审查意见1日内报各崖设部 亡去■交场站部)审批 计划台釣部审核凿价(简单占日,重大变更7目) 项目组准备议题、追踪裘及变車相关材斜报前期设计部复核 建设中心工程例会审说工程麥更,逐级审I 比 监理工程师向承包人下达变更令 承包人组织施工,必要时振批施工技术方案 变更计里与支付 特殊情况变更管理流程图 word 版整理 各建设部负责人组织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共同确定变更事项,形成工 工程蛮更获批,设计单位出正式图旣 交委或相关部门 备案 麥更估算金额站万元的, 由项目主任审核,抿项 目航在建i 殳部(公交场 站部)审批

工程量清单错漏项管理流程图 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四方确认工程量清单错漏项 计划合约部、前期设计部复核 i 无争议 分管领导确认 逐级审批、报交委、审计部门备案

逐级审批、报交委、审计部门备案

1?工程变更申请表(见附表1) 1. 2?工程洽商记录表(见附表2) 2. 3?工程变更审批表(见附表3) 3. 4?特殊情况变更审核表(见附表4) 4. 5?工程量清单错漏项审批表(见附表5) 5. 6. 工程量清单错漏项估 算情况一览表(见附表6) 6. 7. 7. 工程变更造价估算情况一 览表(见附表7) 8. 8.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交通建设工程变更审批表(见 附 表8) 9. 10.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全文 文章来源:中国公路网 2012-7-26 国发〔2012〕18号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和《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衔接,制定《“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1%,运 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 程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及西部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专业化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以长江、珠江等水系和京杭运河为主体的内河水运格局基本形成;枢纽和干、支线机场建设有序推进;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综合交通枢纽起步建设;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最新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35)(草案)资料

今日,乐居拿到一份由深圳市规土委制定的《深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 035)》,满满46页亮点太多。 据规划显示,到2035年全市城市轨道共32条,其中市域快线8条,总长425. 9公里,普速线路24条,总长839.1公里。与东莞将有10条线路衔接,与惠州共3条线路衔接。同时,在深圳地区规划了7条城际线路,形成约278.4公里的城际线网,形成了城际线、市域快线、普速线路三层次的轨道线网体系。 本次规划范围虽是深圳市行政区范围,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珠海、中山和深汕合作区等地。规划还提出,要不断强化与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特别是深汕合作区的辐射带动力。 以下是乐居提炼的重点信息,这也许是你最新的买房指导路线图。 △深圳市轨道线网总体方案(2016-2035)

△深圳市轨交线网总体布局一览 来源|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新浪房产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 1、在现有5条快线基础上再增3条快线

△新增及调整快线一览 在既有6号线及支线、11号线、13号线、14号线、18号线5条市域快线的基础上,新增3条中心区对外放射的市域快线。新增和调整线路具体如下: (1)调整6号线支线南延至光明城:6号线支线由翠湖站延伸至光明城站,延伸段长约4.8公里。 (2)调整11号线至福华路布设:11号线东段沿福华路至大剧院,调整后线路全长约57.1公里。 (3)调整14号线南延至福田会展中心西:14号线由岗厦北延至福田会展中心西,线路全长53.7公里,延伸段长约1.8公里。 (4)调整18号线南延至盐田路:线路自平湖枢纽经白泥坑、横岗南延至盐田路(与8号线换乘),线路长约65.5公里。

武汉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 根据武汉地铁规划,武汉轨道交通分三期目标。一期目标至2012年,建成2号线和4号线一期,串联起武汉三大火车站。 二期目标至2017年,建成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基本覆盖武汉市区。这一阶段,地铁2号线将从光谷广场延伸至江夏流芳,地铁3号线将从沌口体育中心延伸至蔡甸区的文岭,8号线修进黄陂区的盘龙城。 第三期目标是远景规划,武汉将建设12条地铁线路,其中1号线(轻轨)从堤角至黄陂;7号线连通黄陂天河机场和江夏的纸坊;8号线在黄陂继续延伸,从盘龙城延伸至横店;地铁4号线从武汉火车站穿越长江延伸至新洲区的阳逻;10号线连接汉南和新洲;11号线进蔡甸城区。 武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540公里,共12条线路(如图一),其中1号线(图一中的U1)为轻轨,其它均为地铁,其中主城340公里;过江通道7条,其中主城6条,轨道交通线网将由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路构成,共设站309座。 3条市域快线连城郊 E1——由蔡甸向东沿汉蔡公路、四新大道过长江,经雄楚大街至豹澥(xie),实现汉阳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61公里,设站24座。 E2——由黄陂向南,经天河机场、王家墩,沿三阳路过长江,然后转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组团至纸坊,实现汉口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76公里,设站21座。 E3——由蔡甸常福向北沿318国道,经沌口沿芳草路过汉江,沿发展大道、二七路过长江,之后沿友谊大道至武汉站、经化工新城到阳逻。全线贯通武汉三镇,连接了汉口站、武汉站。线路全长80公里,设站28座。 5条骨架线路跨两江 跨长江线路3条 分别为U2(金银潭—鲁巷)、U7(黄家湖大学城—盘龙城)和U4(永安堂—武汉站)。 跨汉江线路2条 分别为U3(吴家山—博览中心)与U6(军山—三金潭)。 镇间骨架线路进一步加强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均衡三镇发展格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