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一、市政的含义

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

1)市政主体:

(1)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市政客体:

(1)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

1)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2.历史性。

3.整体性,市政是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4.综合性,从市政管理的内容看,既包括大量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各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

5.动态性,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为对象的管理活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灵敏性;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民主政策、民主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最为关注、最为亮丽的焦点。

第二节市政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首先研究市政主体的组织体系、权限职责、管理内容及其活动方式等,还研究这些市政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市政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其次研究市政的客体,即市政管理的内容。

3.最后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的规律。

二、市政学的主要内容

三、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市政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边缘学科,同政治学、行政学、城市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政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指导科学,为市政学的研究提供根本性的方法论,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1.系统的研究方法(系统群理论、三基元理论、贝塔朗姆定律、开放性理论)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的研究方法和动态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国城市化到1997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0%,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农村居民,进入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

2.加强市政学的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现代城市管理人才。

第二章

第一节城市概说

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

1.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最早研究城市现象的是城市地理学。

2)18世纪60年代的城市为中心的工业革命,即城市经济学逐渐形成。

3)20世纪初城市社会学成为社会学分支。

4)19世纪中叶,城市政治学形成。

2.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3.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1)城市总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这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职能上。

(2)城市的聚集性使得社会政治权力总是集中于城市而作用于乡村,城市政治权力与政治组织构成城市对周边区域实施管理职能的基础。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同时并存的时代,特征:——P24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最先使用“城市化”一词。

2)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世界进入城市化时代,主要特点是:

1)增长迅速而持续,在1800年——198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35倍。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2)英国在1850年成为第一个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国家。

(3)世界发达地区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以后城市化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5)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国家则约为30%。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区于下降。

小结:城市化的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总的趋势在图形上表示是象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

3.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书中都是单一指标。

1)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可以通过城市人口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2)最简明、最容易得到的、可比性最强,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公式为:

PU=U/P×100% [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总人口]

3)城市化速度指标,包括两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

(2)城市数量增长的速度、通常对城市化速度的衡量采用的第一方面的指标。

4)城市化的质量指标,城市化质量指标是多指标的测评,但属于单一指标,在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是城市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方法。

二、城市化的动力

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动力,经济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源,是其他动力的发生基础和现实前提,产生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才真正成为城市化的现实动力,主要表现在:

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财

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物

3)为城市成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人

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供、产

5)为城市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销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又是直接导因:

1)劳动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劳动力市场化为劳动力人口在空间迁移的同时实现社会职业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三、城市化的类型及其内涵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存在两类城市化状态:

1)积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同步上升。

2)消极型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包括两种:(1)过渡城市化,又称为过量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失控和城乡发展失调。

(2)低度城市化,又称后滞型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主要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政策和社会管理领域的人口法制政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1)向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的状态,一般是城市发展的初期的基本方式,又称为低级阶段。

2)离心型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和经济活动从城市中心向外扩展的状态,出现在城市发展后期出现的方式,又称为城市化的中级阶段;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包括两个方面:

(1)城市郊区化,又称郊区城市化,简称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包括:人口外迁、工业外迁、零售业外迁。

(2)逆城市化,又称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首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中国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鸦片战争后,在沿海、沿江、沿线相继出现了一定程度上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城市,标志着中国近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开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真正起步,中国城市化水平包括:

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年—1957年]

2.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1958年—1965年]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在这一阶段中逐步形成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知识青年回乡、以分散为特征的“三线”建设,以及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城市为主导,即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为主导型,是与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区别。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中国城市化选择是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双重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世界上出现过的农村劳动力转换方式主要有:

1)英国圈地运动方式;

2)德国容克赎买方式;

3)美国农民自由迁移方式;

4)苏联指令迁移方式。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影响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能力和资源、就业岗位的数量三个途径制约城市化的进程。

三、城市化的方针

中国城市化的方针是: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包括建制镇)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性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具体表现为:

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控制100万人口以上的人口数量,主要包括: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2.强化中等城市的观念,发挥期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我国中等城市的是指非农业人口数量在20万至50万的城市),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协调,城市化的发展有两个方式:内涵式,适用于大城市的发展和外延式,适合于小城镇的发展。

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我国的小城市包括不足20万非农业人口的市和建制镇。

1)小城市是城市序列的最末一位,其中建制镇又是“乡村之首”。

2)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其发展能充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缓解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给社会造成的冲击。

(2)有利于农村社会转型,小城市的发展是农村社会转型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推动力。

(3)有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我国城市体系包括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三级城市网络,地方性城市网络的结节点就是小城市。

第三章

第一节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一个或某一类城市的性质和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如:外贸进出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旅游中心功能。

3)综合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的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如:首都、省会、首府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具有综合功能。

4)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生产功能。

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行政区划。

二、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一般规律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1)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而后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

(3)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工业社会时期:

(1)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聚集和扩散;

(3)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渗透和辐射;

(3)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2.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

1)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的叠加不仅是量的叠加,而且是质的叠加。

2)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会使城市诸功能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城市功能的能量,产生出倍增效应,即产生的叠加功能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3)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新的主导功能会代替城市已有的主导功能,而使整个城市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具体表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异,原因有:A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异;B 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C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城市结构功能优化

1.城市功能优化根据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

2.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3条基本途径: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1)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是城市产业结构;

(2)城市功能优化的基础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

(4)市场中心功能是城市诸功能核心地位。

(5)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1)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2)产业群体的构造方式:“链条”的直线递进构造方式和“网络连接”式的循环构造方式。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第二节城市结构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1.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是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的统一体。

3.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演进呈现出的规律是:

(1)第一产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份额先增后减;第三产业份额不断增加;

(2)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加工工业比重日趋增大;基础工业日趋下降。

(3)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

2)城市的企业结构,包括:

(1)企业的技术结构,城市结构的技术结构状况如何,可以根据四个指标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消耗的资源量占总资源消耗量的比例;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占劳动总数的比例。

(2)企业的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规模的划分一般根据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生产能力、销售额、利润等进行。

3)企业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城市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1)城市流通是城市交换的总体,是联接城市产生、分配、消费三个环节的纽带。

(2)城市消费结构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包括劳物)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城市消费结构可以理解为: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1.从广义上说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从狭义上看,城市的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的政治结构,基本内容:

(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城市国家政权组织、各民主党派组织、统一战线组织、各群众团体组织等。

(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主要有城市政治组织之间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民主关系以及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2)城市文化结构,包括:

(1)精神产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2)文化事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3)城市各类文化设施的规模。

(4)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

(1)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发展规律是:城市出生的男婴和女婴基本平衡,男劳动力数高于女劳动力数;到老阶段,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

(2)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

城市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劳动力组(15~59或64)、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以下是年轻型城市人口、占4%~7%的为成年型城市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城市人口。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水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社会因素决定的人口构成,具体内容包括:(1)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是指城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及各自内部的具体构成,其人口的增长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从居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3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暂住人口——3个月以内、3天以上的外来人口。过往人口——3天以内的外来人口。

(2)城市人口就业结构。

(3)城市人口的社会社会结构还包括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民族结构。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

1.含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2.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

1)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优点P67

2)城市布局,指城市各类要素按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方向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

3)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构成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包括

(1)城市内部形态:市区空间范围内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等的布局。

(2)总体形态:中心城市与相邻城镇的布局,一般可以归结为集中与组合两种形式。

(3)城市形态具体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要素组成。

3.发展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水平。

4.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为;居民行为。

5.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原则: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

四、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各基本环节的平衡,必须把城市同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城市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正确地联系起来。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要通过增强城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来实现,还要通过与其他城市和乡村建立全面、稳定、牢固的经济联系来实现。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关系到城市的兴衰成败,因此任何城市在建立和调节城市结构时,既要把城市生产搞得更好,又要切实把精神生产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5.实现城市经济机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各类城市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既要能体现城市的性质,突出并充分发挥传送带主要功能,又要能够围绕城市的主要功能,和谐发展和协调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

第三节城市体系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和类型

1.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2021年自考市政学复习必备资料

2021年自考市政学考前复习资料注意事项:满分 100 分,合格 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 25 道,每道 1 分,共 25 分。 二、多选题 8 道,每道 2 分,共 16 分。 三、简答题 6 道,每道 6 分,共 36 分。 四、论述题 1 道,每道 11 分,共 11 分。 五、材料分析题 1 道,每道 12 分,共 12 分。 温馨提示: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番茄工作法:即每持续学习 25 分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确定),短暂的休息放松一下后再继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这样学习效率更高哦(✪ω✪) 绪论 一、单选题 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 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以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3.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它拥有一套技术设施 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有别于其他集团结构的组织形式。 4.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5.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 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6.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7.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 8.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 9.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 10.为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 11.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病”的产生和蔓 延是的特点。 12.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样 管理三个基本问题,具体涉及、市政客体、、市政体制等。13. 是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14.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具体包括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中国就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脘和市人民检察院。 15.狭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是。在中国,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和市辖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和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6.是市政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自考市政学的复习,合理的资料选择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的选择、使用技巧以及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复习资料的选择 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是复习的第一步。市政学的复习资料种类繁多,包括 教材、参考书、习题集等。在选择教材时,可以参考自考教材目录,选择与考 纲内容相符的教材。同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参考书,如《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等,这些书籍往往对市政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此外,习题集也是复习的重要辅助资料,通过做题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资料的使用技巧 1. 精读教材:市政学的复习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精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做笔记、划重点等方式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 多角度阅读:除了教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案例分 析等来扩展知识面。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市政学的理论和实践。 3. 做题巩固:做题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习题集、往年试题等进行练习。做题可以帮助巩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效复习的关键。可以根据考纲 内容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天的复习任务,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

分的复习。 三、常用的复习方法 1. 制作思维导图:市政学的知识点众多,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整理和梳理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将复杂的知识点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更加直观和易于记忆。 2. 做笔记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做笔记来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将重要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记录下来,可以帮助记忆和复习。 3. 运用案例分析:市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运用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4. 组织小组讨论:可以组织一个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可以互相提问、解答问题,共同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自考市政学的复习资料选择和使用技巧对于复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书,灵活运用复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都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正在备考自考市政学的考生有所帮助。

自考市政学考试复习材料

绪论 【1】市政的含义及特征P3-6 含义:市政(名解),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国家政权机关、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市民,为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和管理目标,依助一定的市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项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这是一个广义的市政概念。特征:(简答) (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3)整体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它有灵敏、相关性强、民主程度高的特点。 特征(论述) (1)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市的国家政权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目标是国家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明确市政的政治特性,要求我们在市政管理中也要讲政治,也要讲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市民谋利益。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也就从那个时候起,城市政权机构及其管理体制日益发展和完善,市政过程中的民主化、法制化逐步加强,市政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科学化。研究市政,必须要了解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总结其中的历史轨迹及经验,为当代中国的市政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市政大系统内部的许多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系统结构。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市政系统、市政要素、市政过程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维系,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从市政管理的内容看,既包括大量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又包括对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规划和调控,对市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协调等;从市政所面对的社会阶层及其人员的结构看,城市中有社会各行各业、各阶级、阶层及其所属人员和利益群体。对城市各社会阶层和各方面人员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整合,是现代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市政是一种存在于城市并以城市事务为对象的管理活动,以致这种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存在如下特点:①灵敏度高,主要指市政过程每个环节的功能都能比较快捷地发挥出来。这既同整个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又得益于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②相关性强,即市政过程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联,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全局性混乱。③民主程度高,即在市政管理全过程及每个环节,都会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尤其体现在决策活动和监督活动中。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成为市政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市政学的研究对象P6-7(简答)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市政主体。(在我国,城市的共产党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市人民政府,以及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等,都是市政主体。广大城镇居民作为城镇的主人,也是市政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市政学,主要研究市政主体对城市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根据我国国情、市情,市政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安全管理等。) 第三,市政目标。市政目标规定着市政管理的方向和内容,并对整个城市发展与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市政目标受制于各种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但归根到底是由城市所在国的社会制度和执政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 第四,市政体制。(这是市政主体对市政客体发生作用并实现市政目标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是联络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的中间环节和重要纽带。) 第五,市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并不孤立地研究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与市政体制,而是要把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市政主体如何按照预定的市政目标,运用市政体制对市政客体进行有效管理,并努力探索这一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 【3】城市的概念(名解)及其特征P17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首先,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次,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最后,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 (简答、论述)城市与农村相比有以下本质特征: (1)高度的聚集性。城市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地,城市的这种特性,也被称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性”。可以说,集聚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2)社会性。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空间聚集,而分工和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城市活动的社会性也是城市的深层特征。 (3)经济性。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社会性也是重要因素。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因而较之农村能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4)系统性。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集中表现在:1、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一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2、从物质形态上看,城市是由供排水系统等各种功能设施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3、从城市的产业结构看,城市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体。4、从整体上看,城市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与为其服务的城市设施之间必须保持均衡。 (5)开放性。包括辐射出去和吸引进来两层含义,它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城市的中心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城市辐射面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 (6)复杂性。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那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4】城市化概念P31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口、非农产业、地域城市化的过程,是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7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七 第二节城市结构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1.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是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的统一体。 3.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演进呈现出的规律是: (1)第一产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份额先增后减;第三产业份额不断增加; (2)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加工工业比重日趋增大;基础工业日趋下降。 (3)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 2)城市的企业结构,包括:

(1)企业的技术结构,城市结构的技术结构状况如何,可以根据四个指标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消耗的资源量占总资源消耗量的比例;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占劳动总数的比例。 (2)企业的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规模的划分一般根据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生产能力、销售额、利润等进行。 3)企业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城市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1)城市流通是城市交换的总体,是联接城市产生、分配、消费三个环节的纽带。 (2)城市消费结构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包括劳物)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城市消费结构可以理解为: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1.从广义上说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从狭义上看,城市的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的政治结构,基本内容:

自考市政学全部范围整本书全部重点

1 1 / 15 绪论 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特征: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 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其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最后,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着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的特点:1、城市规模小,城市数量少,城市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2、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3、城市功能单一,城市的经济功能特别微弱,而政治功能、军事功能以及宗教色彩突出。 中世纪城市的特点:1、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改变了早期城市单一的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的状态2、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城市数量增多3、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但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摸仍较小4、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近代城市的特点:1、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张2、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4、城市公用设施得到了普遍发展5、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6、“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 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素居区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迸行的管理活动。 市政的沿革:大体上经历了传统市政、近代市政、现代市政三个发展阶段。 市政的特征:1.历史性2.公共性3.双重性4.系统性5.综合性6.动态性 市政的双重性是指市政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 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3.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4.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 第一章 市政主体 中国共产党市级组织机构的构成:市党代表大会、市委员会、市委常务委员会、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每五年换一届) 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在城市政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个方面。 市委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政治领导是核心; 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 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 城市民主党派的性质: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城市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市代表大会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城市民主党派的作用:1.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2.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3.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4.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城市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 主监督、参政议政。 城市人大常委会的组成: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不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城市人民政府的组成: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每届任期5年。 城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 城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一是综合管理部门。二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三是监督管理部门。四是社会管理部门。五是安全保卫部门。六是内务管理部门。 城市法院的性质:城市人民法院是设在市的地方国家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城市人民法院是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专门机关。 城市法院的地位:是从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由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市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城市法院的组成:一般由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组成。 城市人民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行政 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城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 城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时遵循的的原则:1、独立审判原则2、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3、公开审理原则4、允许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城市检察院的性质:城市人民检察院是设在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市市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城市检察院的组成: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查员若干人组成。 城市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城市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一方面市人民检察院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另一方面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城市人民检察院的职权:1、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

自考市政学试题和答案复习

自考市政学试题和答案复习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均无分。 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是( ) A.面积 B.地形地貌 C.人口 D.交通体系 2.在地域范围上,市政由以往单独管辖城市市区,发展到还管辖周围广阔的乡村地区,出现“城乡共治”局面是在( ) A.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时代 B.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C.19世纪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3.在城市的特征中,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是( ) A.社会性 B.高度聚集性 C.开放性 D.经济性 4.我国市政体制中属于核心领导地位的是( ) A.市政府 B.市人大 C.市政协 D.市党委 5.以下属于我国城市综合经济管理机构的是( )

A.市交通局 B.市财政局 C.市地税局 D.市审计局 6.西方国家的市长和市议员的产生方式是通过选民( ) A.间接选举 B.推举 C.直接选举 D.联名提议 7.我国城市效仿西方设置市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 ) A.清朝末年 B.北洋军阀时期 C.中华民国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8.在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 ) A.人事任免 B.财务审计 C.信息筛选 D.资源调配 9.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 ) A.形式的法制性 B.内容的广泛性 C.导向的服务性 D.程序的民主性 10.在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中,首要因素是( ) A.江河湖泊 B.海岸 C.平原 D.植被 11.人口城市化的基础是( )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 一、市政的含义 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 1)市政主体: (1)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市政客体: (1)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

1)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 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2.历史性。 3.整体性,市政是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4

自考市政学章节考试重点四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德在《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最先使用“城市化”一词。 2)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活动向城市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2.城市化的特点——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世界进入城市化时代,主要特点是: 1)增长迅速而持续,在1800年——198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35倍。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以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2)英国在1850年成为第一个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国家。 (3)世界发达地区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以后城市化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5)1975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国家则约为30%。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区于下降。 小结:城市化的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总的趋势在图形上表示是象一条被拉平的S型曲线。 3.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书中都是单一指标。 1)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指标可以通过城市人口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劳动力构成、城市三类产业的产值构成,以及城市人口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方面反映出来。 2)最简明、最容易得到的、可比性最强,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公式为: PU=U/P×100% [U——代表城市人口;P代表——总人口] 3)城市化速度指标,包括两个方面: (1)人口向城市迁移、集中的速度;

2022年自考《市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2022年自考《市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的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始于( )。 正确答案:B.奴隶社会 2.突出皇宫和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堂皇壮观,其主要特点代表了( )。 正确答案:C中世纪城市规划 3.1909年。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在以下国家获得通过( )。 正确答案:D.英国 4.1989年,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的颁布机关是( )。 正确答案:C全国人大常委 5.根据城市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及时修订城市规划,体现的是城市规划的( )。 正确答案:B动态性 6.《建筑十书》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属于( )。 正确答案:A.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7.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属于( )。。 正确答案:B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8.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应分居交通干线两侧建设的观点,属于( )。' 正确答案:D.带形城市理论 9.率先论证城市体系形成及对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是

( )。 正确答案:B.中心地理论 10.被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是( )。 正确答案:D《马丘比丘宪章》 11.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 正确答案:C.20年 12.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 )。 正确答案:D10-20年 13.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方便群众生恬,体现的是城市规划中的( )。 正确答案:B以人为本的原则 14.用经济手段处罚低效益用地,征收级差地租,体现的是城市规划中的v 正确答案:A.合理和节约用地原则 15.规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等内容,属于城市( )。' 正确答案:B分区规划 16.联合国总结各国住宅建设的经验,认为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应相当于住宅建设投资的( )。 正确答案:D.25-50% 1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 )。 正确答案:A.市场 18.城市基础设施的营运收入主要用于( )。

市政学张永桃复习重点,主观题

考试题型:单选题15个,多选题5个,判断题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2个 名词解释: 市政:市政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市政。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展开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既有人口和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进入乡村,以及城市文 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市政职能:城市政府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是城市政府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 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 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 和惯例的总称。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加爱国统一战线的各政党的总称。中国目前有8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 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城市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按其居住地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两类,因此城市人口是相对于乡村人口而言的,它泛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城 市人口既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包括来自其他城市和农村的暂住的流 动人口。 市民素质:即市民的价值信仰、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因素复合而成的一种集体人格状态,或者是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其人格构成、社团构成和文化构成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形成的整体人格倾向。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城市环境:是与人类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相互作用的、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土壤、大气、阳光等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由建筑物、构成物等组成的人工环境的复合体。城市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通过组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福利制 度。

高教自考市政学复习必看资料

高教自考市政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市政学个人原创学习笔记 第一章 一、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1、市政的主体: 广义的主体: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的政党组织(共产党市委及其组织体系和民主党派及其组织体系)和各种国家机构(国家权利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国家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还包括各类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市民。 狭义的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2、市政的定义: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3、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一些特殊情况或重要因素? ①党的领导--必须考虑和重视共产党市委这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市政主体,要研究她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也要研究这样改进和完善这种领导作用。 ②权力统一--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大量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③走向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处于变革和发育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将在市政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市有差别--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不同层级的市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其权限、职责和

管理范围也有较大差异。这对市政主体和客体都会产生影响。 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我国的市政府都管辖一定的农村地区,承担者比较繁重的农业管理和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任务。 4、市政的主要特性: ①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③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④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 ⑤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市政学的讲究对象 1、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P10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2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行政学:与城市学: 三、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及答案重点

自学考试市政学真题 课程代码:00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城市最根源、最主要的特征是( A ) A.聚集性 B.社会性 C.经济性 D.系统性 2.城市公益性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D ) A.为全体群众效劳 B.为残疾人效劳 C.为组织内成员效劳 D.为组织外的其他成员效劳 3.构建效劳型政府的实质是( B ) A.政府权力下放 B.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C.人民直接参与政府治理 D.人民治理社会 4.日本各城市实行的市政体制是( C ) A.市议会制 B.市长议会制 C.议会市长制 D.市委员会制 5.以下国家中实行市经理制的是(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6.我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上级任命或聘用的事务类官员实行( C ) A.绩效评估制 B.首长责任制 C.任期目标责任制 D.全权责任制 7.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属于我国市政职能改革中的( B ) A.职能转移 B.职能撤销 C.职能增加 D.职能加强 8.人口城市化的根底是( A ) A.非农产业城市化 B.地域城市化 C.经济城市化 D.意识城市化 9.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层面是( C ) A.国家层面 B.乡镇层面 C.市县层面 D.省级行政地域层面 10.我国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程序、实施与修改都作了严格规定的法律是( D ) A.《X环境爱护法》 B.《X价格法》 C.《X土地治理法》 D.《X城乡规划法》 11.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的是( B )

202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政学试题和答案

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市政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92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旳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旳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旳位置上。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旳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旳对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狭义旳市政主体是指 A.都市所有政治力量ﻩB.都市所有政治组织 C.都市国家行政机关ﻩ D.都市国家机关 2.我国都市旳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共市委 B.市人大C.市政府 D.市政协 3.我国各都市旳妇联实行 A.团体会员制 B.联盟制 C.自愿制ﻩ D.联合制 4.市政体制旳内容和形式重要取决于 A.生产力水平 B.国家政体 C.历史老式D.民族习俗

5.西方国家旳市长和市议员旳产生途径是 A.选民直接选举B.选民推举 C.选民间接选举 D.选民联名提议 6.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都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旳民营化,对公用事业管理遵照 A.分类管理原则 B.市场化原则C.直接管理原则 D.间接管理原则 7.我国都市旳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选举产生旳政务类官员推行 A.全权责任制B.任期目旳责任制 C.绩效评估制ﻩD.首长负责制8.都市科技发展战略旳重中之重是 A.为配套产业服务ﻩB.为主导产业服务 C.为都市旳基础设施建设服务ﻩD.大力发展科普工作 9.规划和建设都市基础设施旳基本根据是 A.支柱产业B.行政地位 C.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ﻩD.都市性质10.提出都市具有居住、游憩、劳动、交通四大功能旳都市规划大纲是 A.《建筑十书》 B.《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增长极核理论11.我国都市总体规划旳期限一般为 A.5年B.23年 C.23年ﻩ D.23年 12.都市每家企业旳生产、每户居民旳生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这体现了都市基础设施旳 A.生产性B.公共性C.承载性ﻩ D.基础性13.都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纳入 A.都市发展计划ﻩ B.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C.行政地位 D.产业构造 14.我国都市公共事业领域旳资金投入以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12章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12章 第十二章城市经济办理 城市经济办理概述 城市经济办理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是国民经济办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城市经济办理的必要性P314 1、城市经济办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不雅要求 2、城市经济办理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城市经济办理是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包管 4、城市经济办理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城市经济办理的特点P316 1、城市经济办理的区域性 2、城市经济办理的综合性 3、城市经济办理的双重性(既要服从中内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城市经济办理的二重性: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办理城市经济活动是城市经济办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办理的一般本能机能 社会属性:城市经济办理总是在必然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它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是城市经济办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 3城市经济办理的任务: 城市经济办理的任务是按照客不雅规律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和上层建筑问题。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 (2)不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办理体制 (3)不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办理 (6)规划、建设和办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4城市经济办理的原则: (1)取得最佳城市经济效益的原则 (2)政企分开的原则 (3)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责、权、利) (4)条块结合的原则(行业与地区结合) 5传统城市经济办理体制的特点P321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办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市政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试卷号:2

2023年自考专业(行政管理)《市政学》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贰(答案参考)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50题) 1. 【单选题】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 A.农业发展 B.工业化 C.市场化 D.商业化 正确答案:B 2. 【单选题】城市公共财政职能中,政府以公共财政手段直接提供某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属于()。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增长职能 正确答案:A

3. 【单选题】下列属于市政职能中防御职能的是() A.城市规划 B.公共设施建设 C.治安消防 D.科技发展 正确答案:C 4. 【多选题】下列属于市政特征的有()。 A.公共性 B.历史性 C.双重性 D.综合性 E.动态性 正确答案:ABCDE 5. 【问答题】截止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020万人(其中职工13420万人,退休人员46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8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3131万人,比

上年末增加764万人。88个试点城市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国参保人数4291万人。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年末基金累计结存2441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558亿元,个人账户累计积累883亿元。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2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6万人。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中,参保职工17791万人,参保退休人员594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82万人和417万人。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9万人。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309亿元,支出3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6.5%。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313亿元(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06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734亿元。 问:1、简要分析城市医疗保险的变化。 2、简要回答城市医疗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1)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职工实行劳保医疗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制 度,二者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该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是公费医疗,职工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公费医疗已难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2)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城市公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 年,国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决定对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人群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并考虑当地居民家庭利财政的负担能力,确定筹资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