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城市的特点:

1、高度的聚集性

2、社会性

3、经济性

4、系统性

5、开放性

6、复杂性

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

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

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

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

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

(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

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

4、市政规律

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

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

1 召开会议

2 提出议案

3 视察

4专题调研

5 反映社情民意

6 促进祖国统一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

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

1 政治选举

2 政治协商

3 政治结社

4 政治表达

5 政治接触

市民参政的条件:

1 透明的市政决策

2 高素质的市民

3 多元的参政途径

市民参政的条件:

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第二章市政体制

市政体制的内容:

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

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

1、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2、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它主导和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3、社会团体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利益表达,主要是通过中共市委集中后,转化为权力机构的意志

4、市与区县的关系,大量的是市级代议机构、行政机构与区县代议机构、行政机构的关系

市政体制的作用:

1 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 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 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1、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复责,并互相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

1、市议会制

2、议会市长制

3、市长议会制

4、市委员会制

5、市经理制

议会市长制的优点是:

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的特别行政市长和市议会双重负责,在西方国家的市政管理中是比较独特的

缺点:

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会降低行政效率

大都市地区的管理体制改革途径主要有:

1、市政府下辖市辖区政府

2、市政府与市镇缔结联盟

3、市政府与市镇分立合作

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制度: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

中国市政体制的特征

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

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

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我国市政体制的改革的基本方向:

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

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

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

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

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第三章市政职能

市政职能的特征:

1、广泛性

2、服务性

3、规范性

4、自主性

5、多样性

市政职能的类型:

1 传统职能与现代职能

2 防御职能与建设职能

3 一般职能与专门职能

市政职能的意义:

1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宗旨和目的;

2 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的范围和组织规模;

3 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物分割的重要依据;

4 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财政收支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5 市政职能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政府管理的绩效和成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市政职能的原则:

1 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2 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

3 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4 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发展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1 规划职能

2 交通运输职能

3 社会福利与保障职能

4 文化教育职能

5 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职能

6 公共安全管理职能

7 产业振兴职能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1 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2 更新管理观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

3 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

4 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1 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

2 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 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4 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中国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1 建设职能

2 社会职能

3 科教文卫体职能

4 公共财政职能

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1 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2 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 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4 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市政府的性质是执行组织。

领导控制的重点是调配资源。

及时发现偏差是市政控制的关键环节。

根据管理学的控制理论,控制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 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对城市产业和人口发展的承载力;

2 在认识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

3 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的个数和相互关系,正确把握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环节;

4 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制定;

5 城市发展战略对本城市与所在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作出科学的定位,有利于形成城市与城市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1 科学地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2 科学地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

3 科学地规划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

4 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体系;

5 科学地认识和尊重城市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承载力;

6 部署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重点、措施和步骤。

从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看,城市发展战略的类型有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文化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战略等。

制定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主要有:

1 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

2 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

3 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

4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

5 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的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西班牙工程师赛德首次提出“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

1、城市化水平指标

2、城市化速度指标

3、城市化质量指标

城市化的动力: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大城市的优势: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第五章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的特征:

1 政策性

2 综合性

3 权威性

4 地方性

5 科学性

古希腊建筑师西波丹姆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

1922年英国的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理论。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

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

1 城乡统筹原则

2 合理布局原则

3 节约用地原则

4 集约发展原则

5 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

1 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2 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3 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

4 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中国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

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2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3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留意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出案例题P239

第六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广义的城市经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建设的一部分狭义的城市经济建设,不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

1、是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是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3、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4、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

5、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1、生产性

2、公益性

3、承载性

4、自然垄断性

5、超前性

6、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实现投入产出补偿的途径有三类:

1 市场补偿

2 财政补偿

3 市场与财政复合补偿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类型

1、综合机构

2、专业机构

3、协调机构

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数额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利润率和折旧率低等特点。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第七章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部分。

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包括;

1 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

2 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管理;

3 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

4 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

城市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

1 教育预测

2 教育决策

3 教育计划

4 教育组织

5 教育评价

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

1 城市科技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2 城市科技管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

3 城市科技管理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城市科技管理的基本内容

1、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

2、制定并实施科技发展计划

3、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4、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做到“四个结合”:

1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2有利于科研机构与企业相结合;

3有利于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

4有利于发展科技事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1、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

2、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

3、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

5、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城市文化基本原则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城市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

1 计划职能

2 组织职能

3 控制职能

4 决策职能

城市卫生的构成

1、环境卫生(大气、水、土壤、城乡规划建设和生活居住条件等)

2、劳动卫生(也称生产卫生,指生产劳动场所和活动过程中诸因素对生产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

3、生活卫生(家庭、社会活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诸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城市卫生管理的社会意义:

1 促进经济增长

2 体现基本人权

3 维护社会稳定

卫生发展管理的内容

1、社会和经济体制

2、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

3、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

4、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

5、评价与调整规划

6、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城市卫生的分类管理

1、医事管理

2、卫生防疫管理

3、药政管理

4、妇幼卫生管理

论述题:

我国城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任务和主要内容P304—309

第八章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公共财政特点:

1 公共性

2 非盈利性

3 强制性

4 补偿性

5 公平性

6 法治性

城市公共财政职能:

1 资源配置职能

2 收入分配职能

3 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城市公共财政的重要作用:

1 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

2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3 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4 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公共收入的原则是公平和效率原则。

城市政府采购应遵循的原则:

1 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2 公开透明原则

3 公平竞争原则

4 公正原则

5 诚实信用原则

城市市场管理的原则:

1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2 依法管理市场;

3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4 专门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质量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1 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

2 公正、科学;

3 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

4 突出重点;

5 区别对待。

质量监督的基本形式有:

1 抽查型质量监督

2 评价型质量监督

3 仲裁型质量监督

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

1 位置固定性

2 差异性

3 耐久性

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

1 稀缺性

2 区位效益性

3 边际产出递减性

城市土地管理机关主要有:

1 国土资源局

2 市规划局

3 市房产管理局

4 市司法局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年。

城市土地有偿出让方式包括:

1 协议出让

2 招标出让

3 拍卖出让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方式有:

1 出售或买卖

2 交换或互易

3 赠与

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则有:

1 “认地不认人”原则

2 房、地产一致原则

3 效益不可损原则

第九章城市生态管理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1 成分

2 结构

3 功能

根据人类生产活动及其他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很重要的支配作用;

2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

3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4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生产功能

2 生活功能

3 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中国环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2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3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4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绳;

5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

1 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2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4 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论述题:论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P382—385

生态城市的特点:

1 和谐性

2 可持续性

3 整体性

4 高效性

5 区域性

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三个层次: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

2 以人为本原则

3 综合性原则

4 区域整体性原则

5 集约化原则

6 有机集成原则

7 重点性原则

第十章城市社会管理

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

1 城市人口管理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需要;

2 城市人口管理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3 城市人口管理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

4 城市人口管理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

1 户籍管理

2 居民身份证管理

3 人口普查与预测

4 流动人口管理

5 计划生育管理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来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分为:

1 法定社区

2 自然社区

3 功能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

1 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深化改革;

2 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城市市民的政治参与;

3 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搞好社区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1社区服务管理

2社区卫生管理

3社区文化管理

4社区环境管理

5社区治安管理

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1 市民政局 2 社区党组织3 社区居民委员会 4 社区业主委员会5 社区成员

城市社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意义:

1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是城市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失业保险管理的特点:1 普遍性2 强制性3 互济性

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1 老人社会福利

2 儿童社会福利

3 精神病人社会福利

4 残疾人社会福利

第十一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2 统一指挥原则

3 各专业力量分工与协作的原则

4 确保处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所必需的物资及时充分供应原则;

5 提高市民防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类型:留意案例题P431—435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作用:

1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障着市民的生命和健康的底线需求;

2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护着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卫着国家的物质基础;

5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保存着城市的文化遗产。

城市的中共市委是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领导核心。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留意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P447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手段:

1 法律手段

2 行政手段

3 信息手段

4 宣传手段

5 经济手段

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可分为调查搜集、归类存档、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城市公共安全情报机制的关键环节。

根据执行决策的不同阶段所发生的控制,城市公共安全控制机制分为:1 事先控制2事中控制3事后控制

第十二章市政绩效与管理

市政绩效包含经济、效率、效益三方面

市政绩效的特点:

1 公共性

2 系统性

3 技术性

4 工具性

5 非人性化

市政绩效的意义:

1 市政绩效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2 市政绩效在内涵上与城市竞争力保持着一致性;

3 市政绩效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市政绩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明确市政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

2 市政绩效管理应以城市发展战略和价值导向的明确化为基本前提;

3 建立和完善市政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

4 以一定的激励制度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

5 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开放、和谐的市政绩效管理体系;

6 以电子商务为契机,建设高效、统一的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市政绩效评估的任务:

1 验证目标指标,以确定市政管理活动处于何种状态;

2 确定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异程度,为纠偏提供依据;

3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

市政绩效评估方法可分为:

1 主观评估法

2 客观评估法

3 目标管理法

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 有利于绩效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简洁化;

2 有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3 信息系统能够为绩效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 有利于促进市政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

市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

1 收集信息资料

2 信息处理

3 信息反馈和沟通

4 信息监测

市政绩效管理决策系统的任务:

1 确定市政绩效管理目标和指标体系

2 选定满意的市政绩效管理方案;

3 负责市政绩效管理的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

4 监督市政绩效管理的进展情况。

市政绩效管理决策系统的构成包括:

1 决策机构

2 专家咨询机构

3 中介机构

2021年自考市政学复习必备资料

2021年自考市政学考前复习资料注意事项:满分 100 分,合格 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 25 道,每道 1 分,共 25 分。 二、多选题 8 道,每道 2 分,共 16 分。 三、简答题 6 道,每道 6 分,共 36 分。 四、论述题 1 道,每道 11 分,共 11 分。 五、材料分析题 1 道,每道 12 分,共 12 分。 温馨提示:您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番茄工作法:即每持续学习 25 分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确定),短暂的休息放松一下后再继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这样学习效率更高哦(✪ω✪) 绪论 一、单选题 1.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 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以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3.认为,城市是占据某一特定地区的人口群体,它拥有一套技术设施 和机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有别于其他集团结构的组织形式。 4.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5.认为,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 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6.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由集聚衍生出来的。 7.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 8.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 9.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 10.为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 11.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病”的产生和蔓 延是的特点。 12.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谁来管理、管理什么、怎样 管理三个基本问题,具体涉及、市政客体、、市政体制等。13. 是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14.认为,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具体包括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中国就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脘和市人民检察院。 15.狭义的市政认为,市政主体是。在中国,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和市辖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和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6.是市政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自考市政学的复习,合理的资料选择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从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的选择、使用技巧以及一些常用的复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复习资料的选择 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是复习的第一步。市政学的复习资料种类繁多,包括 教材、参考书、习题集等。在选择教材时,可以参考自考教材目录,选择与考 纲内容相符的教材。同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参考书,如《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等,这些书籍往往对市政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此外,习题集也是复习的重要辅助资料,通过做题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资料的使用技巧 1. 精读教材:市政学的复习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精读,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做笔记、划重点等方式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 多角度阅读:除了教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案例分 析等来扩展知识面。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市政学的理论和实践。 3. 做题巩固:做题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习题集、往年试题等进行练习。做题可以帮助巩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高效复习的关键。可以根据考纲 内容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天的复习任务,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

分的复习。 三、常用的复习方法 1. 制作思维导图:市政学的知识点众多,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整理和梳理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将复杂的知识点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更加直观和易于记忆。 2. 做笔记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做笔记来总结和归纳知识点。将重要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记录下来,可以帮助记忆和复习。 3. 运用案例分析:市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运用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4. 组织小组讨论:可以组织一个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讨论中可以互相提问、解答问题,共同学习和进步。 综上所述,自考市政学的复习资料选择和使用技巧对于复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选择教材和参考书,灵活运用复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都是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正在备考自考市政学的考生有所帮助。

市政学复习资料整理

市政学资料整理 1、城市与作为建制市 市和城市是两个既有一定联系,又不能混淆的不同概念。 说它们有联系是指:①一定规模的城市是设市的必要条件;②市和城市都具有中心性、密集性,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组织专业化协作和经济联合的生产中心、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交换中心、组织为自身和周围广大地区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中心,包括文化教育中心、资金融通中心、科学技术中心、调节管理中心、信息和人员交流中心、娱乐消费中心等,都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和辐射力; ③很多城市都设置了市的建制,我们称之为设市城市。 市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在于∶①市是一种人为设置的行政建制(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al system ),是政治、法律概念,而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经济、地理概念。②从产生时间看,城市古已有之,而市制则产生于近代,在中国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形成,可见城市的历史比市要悠久得多。③城市是相对农村(rural)而言,城市与农村没有明确的界线,农村向城市的演化──城市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城市具有边界模糊性,本身没有确切的范围。而市是国家设置的行政区域单位,设有相应的国家权力机关,与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域单位──县等有明确的界线,有确切的管理范围,与周围其他行政区之间有明确的边界──行政区域边界,否则就不成其为一级行政区域,从非市到市是一个突变和飞跃。④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不仅包括市,还包括县城、建制镇和其他工矿区、风景区等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而市亦由城市和农村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市所辖的农村较大,有的市所辖的农村较小而已。⑤城市是一个点,城市与城市之间为农村所隔,如果两个以上的城市扩展相连,实际上就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例如,历史上汉口、武昌、汉阳曾是3个城市,后因发展连片形成武汉1个城市。而市既可以是一个点,如以一个镇为中心切块设的市,也可以是若干个点和农村组成的面,如整县改设的市。市与市之间既有县、自治县等其他政区相隔的,也有市与市直接相连的,但相接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市并不构成一个新的市,如江苏省的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一个市既有单个城市构成的,如福建省的石狮市,也有若干个城市组成的,如整县改设的市包含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小城镇,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市,包含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县城、小城镇。 2、市政的内涵 指城市的公共权力主体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3、城市化 城市化: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移,从而造成农村中具有城市特质的城镇的增加,引起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经济 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源泉和机制 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构成了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源泉。工业化不断提出的要求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而这又吸引了更多的工

市政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市政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市政的核心主体是 2、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3、目前世界上最为通用的城市化的衡量指标是 4、离心城市化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和 5、城市的空间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6、一般认为,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是 7、市政职能的主体是 8、市政体制的核心是 9、英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形式是 10、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三大作品是、、 11、城市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 12、是影响公共安全最广泛、最直接的因素。13、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是 14、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气质的表现。 15、是城市在竞争过程中获取和创造价值收益并保持其增长的能力。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化: 2、城市社区: 3、城市社会福利: 4、城市公共事业: 5、城市更新: 6、BOT融资模式: 7、城市社会保险: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2、简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简述我国城市公共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谈谈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思路。 3、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政策选择。 一、填空题 1、公共权力机关 2、各种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 3、人口指标 4、郊区 城市化逆城市化5、城市布局、城市密度、城市形态6、市政府7、城市 行政机关8、权责配置问题 9、市议会制10、《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11、 权属问题12、城市灾害 13、公开招标14、城市文化15、城市竞争力二、名词解释 1、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 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2、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城市社会福利:是指政 府和社会为城镇全体成员或老人、儿童、 残疾人等社会中特别需要关怀的人群,创造物质文化环境或生活保障、援助。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过的部分,不在此内容当中。 (4)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政府主导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城市的设置标准和行政建制受政府控制; 城市的发展规模及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城市政府行政等级的影响。 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能得到的投资和发展的机会就越大。 城市的人口迁移和增长受政府控制; 城市化的资金积累受政府控制; 城市化发展速度受政府调控。 我国的城市化不论处于迅速发展时期,还是处于调整或停滞期,对于城市发展快慢进行调控的力量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 政府调控城市化速度的手段包括:调整设市标准;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和工业化发展模式;调整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员流动政策; 调整劳动就业政策和粮食供给政策;划定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 ↗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化起步很晚,而且发展重心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 ↗ 1958年1月,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有关户籍管理的法律法规-?a?a《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部条例第一次明确将我国城乡居民划分为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的户籍;并规定农村人口迁入城市,首先必须获得城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并需持有各种相关证明。 ↗这部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对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此形成。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特征——将居民户口与公民的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的公民权益直接捆绑到一起,不同的户籍享有不同的国民待遇 ↗小城镇的独特作用: 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剂”; 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3、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 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 ↗1. 工业化起步晚,实行重工业优先政策; ↗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城市的特点: 1、高度的聚集性 2、社会性 3、经济性 4、系统性 5、开放性 6、复杂性 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 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 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 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 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 (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 (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 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 市政学的研究对象: 1、市政主体 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 4、市政规律 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 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 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 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 1 召开会议 2 提出议案 3 视察

4专题调研 5 反映社情民意 6 促进祖国统一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 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 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 1 政治选举 2 政治协商 3 政治结社 4 政治表达 5 政治接触 市民参政的条件: 1 透明的市政决策 2 高素质的市民 3 多元的参政途径 市民参政的条件: 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 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第二章市政体制 市政体制的内容: 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 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 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 1、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2、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是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它主导和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3、社会团体对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利益表达,主要是通过中共市委集中后,转化为权力机构的意志 4、市与区县的关系,大量的是市级代议机构、行政机构与区县代议机构、行政机构的关系 市政体制的作用: 1 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 2 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 3 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1、形式多样化 2、政党通过竞选方式参与市政体制 3、西方国家的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复责,并互相制衡 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

市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市政学的特征:答:政治性历史性整体性动态性综合性。 2.市政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答:1 市政学首要先研究市政主体:2:市政学同时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 3.市政学研究方法?答:1系统研究方法:2 理论分析和证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答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划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划的迫切要求:3强加市政学研究,有助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生产和发展 1 城市的特点? 答1:人口与物资的高度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建设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2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答1: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指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2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指公元476年—1640年英国资立阶级革命爆发时代);3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指1640年—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时代):4现代城市阶段(三个世界共存的时代)。 3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更为重要。 4城市化主要特点? 答:1增长迅速而特续:2城市划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 5城市化衡量指标是单一性指标,主要有: 答: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 6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主要有5个方面: 答: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为城市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7工业化作为城市的根本动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现? 答: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梗秸:3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8市场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表现在? 答: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的地域展开得以实现。 9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 答: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整个城市化过程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了农业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是虚假性的超速发展: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是对前期过度化城市的纠正,客观上是城市水平向真实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回落: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时期: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至尽),这20年间是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时期。 10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答: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为政府主导(以其他国家为区别):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1中国城市化的方针?

《市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

《市政学》复习重点知识资料A卷 一、名词解释 1、市政:是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为 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 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 2、市政学: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 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市政主体:从广义上说,市政主体为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 市中的政党组织和各种国家机构。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 行政机关。 4、城市市民:通常是指在城市居住、工作、生活的所有合法公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5、市政客体:从广义上说,市政管理的对象或客体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既 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又包括城 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 项专门管理活动。 6、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 的行政区域。 7、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 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 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8、市经理制:由市议会聘任一位专业人士担任市经理,专门行使行政权,但并 不是市长。 9、市长议会制:有独立的市政府与市议会,分别行使行政权于议决权,市长与 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 10、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全和行政权。: 11、城市行政说:指的是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 12、市政决策:是城市的政党组织集中选民的公共意志,把它们转化为城市代议 机构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城市的行政机构或司法机构贯彻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对具体的行政事务或司法案件做出决定或判决,从而形成的处理城市公共事 务的一般规范和具体意见。 13、市政职能:是受中央和上级政府领导的、由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城市行政 区域内国家机构、尤其是行政机构统治和管理社会的各项职责的总和。 14、市政执行:指城市人民政府以贯彻落实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人 民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的过程。 15、市政协调:指的是由不同的协调主体所承担的、在不同层次对市政参与者在 城市的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和行为进行协调的组织体制和运行过程。 16、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各项 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 17、市政绩效:是城市政府为实现市政职能、管理城市公共事务所取得的工作业 绩和社会效能的总称。市政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市政绩效是一个多层次的 概念;市政绩效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市政绩效是对市政职能实现程度和结果的 客观评价;市政绩效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教自考市政学复习必看资料

高教自考市政学复习必看资料 自考市政学个人原创学习笔记 第一章 一、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1、市政的主体: 广义的主体: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的政党组织(共产党市委及其组织体系和民主党派及其组织体系)和各种国家机构(国家权利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国家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还包括各类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和广大市民。 狭义的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2、市政的定义:市政就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3、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一些特殊情况或重要因素? ①党的领导--必须考虑和重视共产党市委这个处于领导地位的市政主体,要研究她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也要研究这样改进和完善这种领导作用。 ②权力统一--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又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大量社会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③走向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市政客体会发生重大变化。市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处于变革和发育中的各种社会组织,将在市政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④市有差别--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不同层级的市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其权限、职责和

管理范围也有较大差异。这对市政主体和客体都会产生影响。 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我国的市政府都管辖一定的农村地区,承担者比较繁重的农业管理和为广大农民服务的任务。 4、市政的主要特性: ①政治性(市政实质上也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它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历史性(市政也是个历史概念,有一个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 ③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五一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④综合性(现代声调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 ⑤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市政学的讲究对象 1、市政学研究市政主体 2、市政学同时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 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P10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2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行政学:与城市学: 三、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现代市政学考试复习资料——精华

现代市政学复习资料 1、市政: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2、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 市政的主体——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 市政的客体——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 市政的手段——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 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治安、秩序等多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发挥整体的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6.双重性。既要保证中央的权威和全国的利益,又要代表本市的利益。 3、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的科学,即研究城市国家政权机关(权力、行政和司法机关),特别是城市政府机构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4、城市: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5、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6、城市形成的条件 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分离相对立。 7、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特征: 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 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 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 特征: 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 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 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 特征: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 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12章

自考“市政学”复习资料第12章 第十二章城市经济办理 城市经济办理概述 城市经济办理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是国民经济办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城市经济办理的必要性P314 1、城市经济办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不雅要求 2、城市经济办理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城市经济办理是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重要包管 4、城市经济办理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城市经济办理的特点P316 1、城市经济办理的区域性 2、城市经济办理的综合性 3、城市经济办理的双重性(既要服从中内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城市经济办理的二重性: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按照生产力的运动规律来组织和办理城市经济活动是城市经济办理的自然属性或生产力属性,是城市经济办理的一般本能机能 社会属性:城市经济办理总是在必然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它要反映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这是城市经济办理的社会属性或生产关系属性 3城市经济办理的任务: 城市经济办理的任务是按照客不雅规律的要求,以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为中心,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力的合理组织问题,生产关系问题和上层建筑问题。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 (2)不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办理体制 (3)不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 (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办理 (6)规划、建设和办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4城市经济办理的原则: (1)取得最佳城市经济效益的原则 (2)政企分开的原则 (3)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责、权、利) (4)条块结合的原则(行业与地区结合) 5传统城市经济办理体制的特点P321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2、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3、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办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4、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

市政学复习资料

市政学复习资料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做为一种社会形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内人口的增加加速了市的贸易发展,需要固定场所交易,因而城与市逐渐融合。 城市: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社会、经济,历史久远。 城市的特征:1、城市资源的高度聚集性,主要表现:在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物资设施高度集中; 文化、人才和智力资源密集。2、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现代城市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的复合系统。包括物质、人群、实体和观念等多种要素,涉及复杂的人员构成、人际关系和权力关系。 3、城市人口及文化构成的异质性,与乡村相比,城市人口在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和交往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4、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对周边的乡村区域具有极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5、城市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生活节奏较快,科层制发达,重理性轻情感。 在城市形成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首要前提条件,社会分工是基础,商业生产与交换是直接原因。现代城市是日益扩展着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心,它拥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商业贸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科技文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也就是以现代城市结构复杂而合理、功能多样而齐全,它集约着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结构、层次、功能都呈现出城市的整体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具体包

现代市政学复习资料

现代市政学复习资料 现代市政学 1.市政的含义: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 2.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 (5)双重性,市政要力求将国家整体利益和本市局部利益协调一致,其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 3.现代市政发展的趋势: (1.)市政问题复杂化(2)市政职能的变化 (3)政府的角色改变(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 4.城市的发展阶段:(1)原始城市阶段(2)封建城市阶段 (3)近代城市阶(4)现代城市阶段 5.城市的含义:城市是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人口为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 济、地理概念。 6.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 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 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 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 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 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 现实支撑 8.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主的机制 (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 (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 9.城乡一体化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 10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则: (1 )坚持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原则 (2 )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原则 (3).注重城市化内涵发展、坚持提高竞争力的原则 (4).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化原则 (5).坚持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原则 11.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 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2.我国基本六大城市群: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 13.城市功能的含义:城市功能也叫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起的政治、

市政学复习笔记

《市政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选择题 1.所谓城市行政说,即把市政理解为城市的行政管理。所谓城市政治说,即从政治学角度 强调政府活动的政治性,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密切关系,把市政界定为城市中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 2.对市政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市政主体,即由谁来管理城 市有关事务,以及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市政客体或市政对象,即市政主体管什么,管哪些事务;三是市政目标,即市政主体实施市政管理的目的及要求;四是市政体制,即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对象,实现预定市政目标所依助的各种制度、规划、方式、手段等。 3.从狭义上讲,市政主体仅指城市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在我国,市的行政机关包括市 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种职能部门及不设区的市和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4.市政的主要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6、双 重性。 5.实证研究方法,即从某个事实出发,先用客观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计量分析、综合论 证,然后再根据所归纳的结果确定处理某项市政问题的具体办法或可行方案。 静态研究强调和注重组织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6.城市的综合性定义: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 大数的行政区域。(具体含义:首先,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次,城市是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最后,城市是一个行政区域,城市并不完全指建成区,确切地说是指城市地域或城市化地带。) 7.城市区别农村的本质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3、城市功 能的综合性;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 8.目前世界性组织测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市化的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化道路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正确与否。 10.城市人口规模是划分城市大小的依据。 11.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中国的城市可以分为:(1)市区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以上 的特大城市;(2)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3)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50万的中等城市;(4)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20万的小城市;(5)非农业人口在2000

市政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a19155005.html,)*电大考试* 第一章绪论 1.研究当代中国的市政,应考虑的重要因素:(1)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2)从政治体制上说,中国不搞“三权分立”,而实行权力统一原则(3)当代中国正在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当代中国的“市”,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5)当代中国的“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政府 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 3.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3)市政管理规律 4.市政学的研究范围:(1)专门分析城市(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3)对市政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5.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6.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2004年4月考题)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质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经济基础:(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历史条件:(1)战争性质的变化(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3)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城市发展的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2)中世纪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 4.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5.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2005年4月考题) 6.城市化的动力:(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7.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农业发展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9.市场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10.城市化的类型:(1)按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考察,分为积极型的城市化和消极型的城市化(2)按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发向来考察,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1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1)城市化起步与正常发展阶级(1949-1957年)(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 -1960年)(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年)(4) 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年)(5)城市化恢复 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 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 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 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 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 因素(2005年4月考题) 13.中国的政府主导型城市的内容:(1)城市的建立和发 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三位 一体的城市体系(2)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 (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4) 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14.中国城市化的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 发展的龙头(2)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 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2003年4月考题) 15.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 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 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4)少数特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 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区域优势 16.中等城市的优势:(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 推动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3) 有利于城市化两种方式的协调 17.小城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的积极作用:(1)便于农业 剩余劳动人口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 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 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 1.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 性(4)开放性 2.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 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 3.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 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 4.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 城市功能已经出现叠加性发展的趋势(2)在工业社会时 期,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3)在后工业社会时 期,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5.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 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 律 6.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基本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 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 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 市内部功能 7.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经济结构(2)社会结构 (3)空间结构 8.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 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 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9.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 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 社会结构 10.当代中国城市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1)各种城市政 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2) 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 1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 (3)城市形态 12.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 设的质量(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2004年4月考 题) 13.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 行为(3)居民行为 14.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坚持的原则:(1) 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 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 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15.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应遵循的要求:(1)实现 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 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 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 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 多种功能 16.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 性(4)层次性(5)重叠性 17.城市空间作用能否发生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 性(3)可输性 18.城市空间分布必须遵循的原则:(1)市场原则(2) 交通原则(3)行政原则 19.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 络型(4)带状型 20.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 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 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 的基础 2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的内容:(1)经济中心(2)便捷 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3)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4)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22.经济区的运行必须坚持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 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 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 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2005年4月考题) 23.中心城市的含义:(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 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 市和特大城市(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 功能(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 史条件(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两个不同的概念 24.中心城市可分为:(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 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 25.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 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2)中心城市是国 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 成和发展的产物(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 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 26.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 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 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27.影响中心城市作用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 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 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1.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城市 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 概念(2)在多职能的城市,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 括城市的性质(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城市职能是 多变的。联系(1)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 寓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2)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 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 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2.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1)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 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 提供科学依据(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 市环境(4)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 用率 3.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2) 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4.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 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2)区域自然、资源、 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 远景(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5.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 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 6.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意义:(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 布局(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3)有 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4)有利于促进大、 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7.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2) 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8.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自然资源和能源(2)经 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4) 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9.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1)规模性(2)空间性(3) 外在性 10.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1) 厂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市场需求 的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