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辽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辽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2月11日在辽源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王兆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2004年以来,本届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部署,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开创了辽源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预计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5亿元,比上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25%和163.5%;一般预算全口径、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和10亿元,分别增长25%、27.2%和173%、21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分别增长47%和664.2%;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851万美元,分别增长20%和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40元和4400元,分别增长15.7%、19.9%和83.4%、8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 3.1‰以内。

投资拉动和项目建设集聚发展能量。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23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比前五年增长360%。投资结构趋于合理,二产业投资接近70%,民间投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3.6:33.1:43.3调整到15.6:50.4:34。金刚水泥、博大制药、东北袜业、金翼集团、迪康药业、嘉利达等大批项目投产,催生了一批新的重点企业。大唐辽源热电、国能发电、巨峰生化、鑫达铸造、利源和麦达斯二期等项目扩能改造,形成了新的产业支撑。成功争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政策覆盖效应开始显现,争取国债和援助资金8.4亿元。

国企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国企改革攻坚实现根本性突破,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全市完成国企改制463户,筹措改革成本14亿元,盘活资产44亿元,卸掉债务68亿元。6万名职工妥善处理劳动关系,80%以上实现再就业。95%以上改制企业启动生产和扩大规模,新安置就业近3万人。积极支持辽源矿业集团等中省直单位改革,企业重新焕发活力。民营经济迅速扩张,经济比重、缴纳税金、从业人数分别占70%、50%和70%以上。

提速增效加快工业经济扩张。两年组织提速增效活动,速度和效益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30亿元,比2003年增长326%,占全省比重由2003年不足2%提高到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2003年亏1.1亿元转盈6.5亿元。振兴、迅达担保公司和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融资24亿元,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卸债10亿元,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同比加快1.5次。产值突破10亿元企业3户,超5亿元企业9户;纳税超3000万元企业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新增47户。麦达斯铝

材、御泉大米荣获中国名牌。

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免四补”政策全面落实。 省、市、县三级10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扎实推进。粮食连年稳产高产。畜牧业年均增长12%,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133个。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由2003年4户发展到56户。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招商引资助推经济实现新跨越。利用国际和域外资本、资源意识能力增强。创新招商方式,实施以商招商,四年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181.2亿元,当年引资额比2003年增长194%。财富、雷天、嘉利达、柏美、先声、中粮集团及北京、福建、江苏、河北、台湾、新加坡等地大批企业涌入辽源,催化了“商帮”、“扎堆”、“裂变”效应,战略性合作趋势明显,将形成一批大企业和税源型企业,过度依赖国家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局面正在改变。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集中开展棚户区改造攻坚,两年投入资金60亿元,拆迁200万平方米以上,开工新建210万平方米,3.1万户棚户区居民将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3年14.06平方米提高到24.42平方米。城区百余户工商企业迁出。完成采煤沉陷区72万平方米住宅及配套工程。实施辽河半岛、东方新城等100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完成友谊大路、东吉大路、东辽河大桥、财富大桥等路桥建设和主干路硬覆盖改造。中环路1、2号桥和辽河半岛通道桥完成工程量60%。火车站改造、站前广场、福寿宫广场、3座供热调峰炉、供水供热管网改造、城区二次供水改造和杨木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投入使用。启动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补充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辽西铁路由原地方多年争取自建努力到国家全部投资并开工建设。辽伊高速完成工程量65%,环路三座立交桥建成,农村水泥路实现“村村通”和大部分“组组通”。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两县也实施一大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城镇承载功能。

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新增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4050”人员就业、劳务输出指标超额完成。筹资3200万元发放灵活就业保险补贴6.2万人次,出资近300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600个。环卫、园林等单位长期应保未保问题一次性解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50%和86%。增支3亿元兑现机关、事业单位调资及津贴补贴,干部群众收入水平在全省位次快速前移。市区低保四年6次提标,人均补差标准由2003年2

0元提高到近100元,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幅56%,养老、失业金发放率 100%。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企业军转干部、困难群众和物价等补贴全面兑现。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第三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长安杯”,被授予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市。信访工作注重源头控制和解决实际问题,信访总量逐年下降,大批缠访得到妥善处理。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认真汲取“12?15”重大火灾事故教训,大幅增加消防设施及装备投入。国务院和省政府督办的重大消防隐患东方第一城拆除重建,建材市场完成易地建设。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实现连续2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中心医院完成重建。体育场、琵琶学校、博物馆、烈士陵园、矿工墓等项目竣工,全民健身中心、乒乓球学校开工建设。广电大厦投入使用并运作3300万元用于卸债和改善装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80%,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完成40%。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全面落实。市区6个公安分局和51个社区办公用房建成使用。天气雷达业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污染得到遏制。寒葱顶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扎拉芬围民俗园暨影视基地开始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平稳完成,市区规划面积由218平方公里扩大到429平方公里。弘扬辽源精神,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办理满意率提高。推进依法行政,规范了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结束。软环境整治、纠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行阳光政务,大力整肃政风,推进廉政建设,政府形象、行政效能有新改善。

过去四年,是辽源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四年;是质变深刻,发展层次大幅提升的四年;是攻坚破难,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四年;是社会和谐,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四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政协、纪委监督支持,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积极参与,驻辽部队、武警官兵、中省直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深切感到,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市委要求;必须正确把握靠紧核心、扭住中心、贴近民心的工作定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化解矛盾困难;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关注民生,厚待百姓。

本届政府工作仍然存在很多差距。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外向度不高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高投入、高速度、高效益同时达产达效不够理想,更需关注潜伏风险。大企业少,利税大户少,尚无企业纳税超亿元。发展方式仍显粗放,经济自主增长、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政府参与企业事务偏多,经营者习惯“不找市场找市长”,影响企业运用市场规则在配置资源、做强做大中锻炼提高。社会、企业诚信意识仍需增强,践诺行为亟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注民生特别是妥善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尚需努力。思想解放、统筹兼顾不够,习惯思维、习惯动作不同程度存在。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认识不高、水平不高,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成能力不强。对此,政府将致力改进提高。

二、新一届政府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实现富民强市、建设新辽源的关键时期。市政府要深入贯彻“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坚定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决执行市委工作要求,为富民强市作出新努力,实现新跨越。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扣“一个主题”,做到“六个更加注重”。“一个主题”,就是抓实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让辽源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六个更加注重”,就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以“三大产业”、“五大建设”为重点,好字优先,推进转型,追求速度、效益、质量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关注民生,厚待百姓,把辽源人民的积极性和无限创造力转化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丰硕成果;更加注重开放带动,跳出辽源看辽源,在更宽广时空寻求发展活力和动力,提升利用境外、域外资源加速跨越发展辽源能力;更加注重环境打造,把环境建设作为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中之重,以环境优势衍生后发优势,以环境优化吸引要素集聚,建设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更加注重创新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集聚人才,努力实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执政能力,提高为民造福意识和本领,力求广大群众满意认可。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149%;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15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40亿元,同比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00亿元,同比增长205%;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同比增长900%;引进域外资金162亿元,同比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6.2%和46.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五年下降20%和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2008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要以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为统领,打基础、聚能量、增后劲、快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一般预算全口径和市本级财政收入增长25%和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域外资金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新辽源。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多留财富,少留遗憾。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制定实施经济转型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利用规划、电网扩能布局规划、城区交通规划、城区河流和东辽河综合治理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布局规划、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公园绿地和休闲场所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启动的一季度全部完成,尚未启动的力争上半年结束,并注重高起点和操作性。对此,要聘请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和知名专家,多方面征求意见,政府专项投入,明确领导和部门责任。

(二)强力实施项目建设。大唐辽源热电扩能改造两台机组一台投产;雷天工业园完成土建工程;鑫达铸造园两座450立方米高炉、120万吨焦化、30万吨铸铁、20万吨还原铁项目力争建成投产;利源扩能改造、嘉利达、巨峰生化项目达产达效;金刚水泥扩产达到1000万吨以上;彤坤科技、鸿图纸业、东岳建机等项目竣工;生产物流集中区、百户工业企业集中区、外商服务中心、生物疫苗、高档彩印等项目全面开工;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改善民生重点项目。进一步做好大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倾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马上着手研究争取转型城市支持资金和项目清单方案。加快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项目集群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和基地化发展。加强项目组织协调,领导高位运作,组成专门班子,专人专职专责,促进达产达效

,提高项目成功率。

(三)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扩张。着力破解流动资金制约,完善拓展迅达、振兴担保公司和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争取当年新增流动资金30亿元以上。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利源、金翼、汽电、中冶等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东丰药业、东北袜业、利源铝业、金刚水泥、迪康药业、德春米业等企业上市。完成得亨公司资产重组,推进鑫达铸造、裕龙油脂、金昌集团、亚东药业等企业重组扩能。力争集中卸债15亿元。开发新产品100种,争创国家名牌和驰名商标2-3个,省级名牌10个。新增60户规模以上企业,培育50强工业企业和50户示范企业。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拉动、项目带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域突破。做大做强优质粮食、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高效特产和劳务经济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实现产值和利税提高50%以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积极发展秸杆开发利用等循环经济和生物质产业。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实施新型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化30%以上。加快城镇化进程,适时放开农民进城户籍和农民工及域外来辽投资者子女就学限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支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办好东丰村镇银行,全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

(五)实现招商引资全方位拓展。创新招商方式,降低招商成本,提升招商效果,给外商创造更多发财、发展机会,充分发挥“商帮”“扎堆”效应。争取引进境外、域外企业100户,资金超过2亿美元和100亿元人民币。建立外商评价反馈、政府督促整改的招商服务体系,重新明确招商优惠政策,改善招商环境。抓好鑫达铸造园、雷天工业园、生产物流集中区、百户工业企业集中区、外商服务中心、高档彩印、生物疫苗、影视基地、人民大街人防工程及大旅社区片、东辽河沿岸新区开发等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力为县区招商项目搞好协调服务。

(六)大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和民营经济腾飞。适应辽源工业化水平对服务业的需求和生产力水平状况阶段性要求,适时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跟进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推进民营经济腾飞。加快发展信用担保、物流、信息、典当、保险、咨询、交通运输等新业态服务业,开工建设生产物流集中区、外商服务中心、影视基地等支撑项目。推进全民创业,制定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实施“以大带小”战略,群体集群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增长20%,民

营经济占地区产值比重增长10%。

(七)继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补充工程,适度实施商品房开发,在建规模35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东辽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发动社会力量捐建东辽河大桥至财富大桥2.8公里景观带,新建两座翻板闸,改造半截河上游示范段和东辽河入口。改造仙城大街、福镇大路,延伸中环路。建成中环路1、2号桥和辽河半岛通道桥,改建向阳桥,新建万源桥、幸福桥,实施人民大街和仙城大街地下开发。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中修和硬覆盖建设。加快市区燃气、垃圾无害化处理、供热管网和供排水项目建设,增建水洗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加大城区绿化投入,绿化率力争提高5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文化大厦。辽伊高速力争实现通车,加快营梅、吉沈高速东丰段和辽西铁路建设步伐,新建农村水泥路700公里。全面实施杨木水库库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杨木水库至城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林带。完善污水管线,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

(八)下大气力办好惠民实事。一是继续创造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加公益岗位2000个以上,新增实名制就业3万人以上。二是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非公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增加2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超过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0%。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医疗保险试点。三是巩固农村“两免一补”成果,适时推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四是继续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实施好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五是继续提高城乡低保、离退休人员、困难群众待遇和补贴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和应急救助等长效机制。六是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及农副产品质量、价格和安全调控体系。七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继续提高干部职工津贴补贴,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支持区(县)逐步缩小和市直津贴补贴差距。出台强制性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

(九)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预防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好“五

五”普法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抓好教育资源整合,提升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办学规模和水平。加快发展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积极申办省运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等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双拥”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

三、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创新新形势下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

第一,牢记宗旨,积极奋发进取。强化为民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意识,破除习惯思维、习惯动作束缚,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常思忧患,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为民造福上,把本领体现在攻坚克难上,把功夫用在狠抓落实上。

第二,转变职能,推进管理创新。一是向公开运行转变。深化政务公开,以公开为规则,不公开为例外。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完善政务大厅功能,扩大政府集中采购。二是向依法治理转变。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将政府行为引入法治轨道。三是向高效行政转变。重点解决上下政令不畅、责任权力游离、运行机制陈旧等突出问题。探索工作流程再造,建立完善重点工作、突发事件、群众诉求“直通车”和“即事即办”运行机制。整肃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消除梗阻,推进落实。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社会评价机制,市政府班子带头执行承诺制、过错追究制和行政问责制,实现目标化、责任化、项目化管理。

第三,加强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树立“发展要重商,廉洁不避商,服务零成本”观念,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完善包保、跟踪、协调、超前服务措施办法,落实市长、副市长和政府部门领导服务工作责任制,沉下身子多接触群众、企业和项目,以服务换环境,以环境促发展,以发展求和谐。营造诚信氛围,以诚信政府带动诚信企业、诚信公民、诚信辽源建设。

第四,改进政风,为民务实清廉。自觉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落实市委“十个坚持、十个反对”要求,团结干事、和谐共事、按章办事。弘扬亲民之风,了解民意,尊重民愿,疏解民困,珍惜民力,把急事难事办在群众提出要求之前,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满意为止。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自觉接受监督,保证权 力干净运行。

各位代表,实现辽源全面振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途光明。让我们以贯彻“十七大

”精神为动力,在市委领导下,同全市各族人民一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追求大作为、实现快发展、建设新辽源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